“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金花菜,馬蘭頭”……這些回蕩在老上海弄堂的吆喝聲已幾乎銷聲匿跡,一起消失的,還有老虎腳爪、梅花糕、香脆餅、桂花糖粥等上海傳統(tǒng)小吃。其實,這些東西,口味究竟好在哪里?您不一定知道,但是,就是其中的一些“情節(jié)”,讓我們對他“難以割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下,上海究竟有哪些傳統(tǒng)小吃。 高橋松餅 用精白粉、熟豬油、綿白糖、赤豆、桂花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為高橋四大名點(松餅,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目前在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橋食品廠門市部專營。 南翔小籠 豬腿精肉為餡,而最獨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雞燉湯,再和豬肉皮煮在一起,然后做成皮凍,拌入餡內(nèi)。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咬一口南翔小籠,然后細細品味,品味上海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 三鮮小餛飩 上海人對餛飩的大小分的特別清楚。大餛飩、中餛飩、小餛飩。頂頂歡喜還是小餛飩。薄如紗的皮,挑進一點點肉末,水里一汆,放進蛋皮、蝦皮、紫菜調(diào)出的三鮮湯里,口感咸香爽滑,哧溜一幾溜進嘴巴里,味道令人難忘。推薦店:萬壽齋、大富貴 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用半發(fā)酵面包餡,排放平底鍋內(nèi),用油煎,噴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黃、硬香帶脆,饅身白色,軟而松,肉餡鮮嫩稍帶鹵汁,咬嚼時還有芝麻或蔥的香味。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 鍋貼 生煎和鍋貼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東西,歡喜厚皮的吃生煎,歡喜薄皮的吃鍋貼,撕開薄薄一層皮,竟然還有像小籠一樣的湯水流出,嗲的沒話說了。 豬油菜飯 小時候,最期待就是媽媽做咸酸飯了,菜場里買來的咸肉,洗凈,切成一片片肥瘦兼有的肉片。唯有這樣濃縮時光的精華的咸肉,才能夠吊出菜飯的鮮味。炒好新鮮的青菜,和米飯一拌,加入一點點的豬油,和飯一起烘熟,那個香啊,連吃3大碗都沒問題。吃著這樣的飯,打著響亮的滿足的飽嗝,生活還有什么憂愁不能過去呢? 粢飯糕 小時候,放學(xué)回家,總歸要買塊粢飯糕“墊墊肚皮”,烹香的糯米,外面被炸的金黃金黃,不但好看,也十分香脆,特別歡喜吃炸的焦透焦透的皮,脆是脆的來,好吃。 油墩子 油墩子,最早可追溯到潮州一種叫做“豬腳圈”的小食。師傅用勺子舀一勺稀薄的面糊,澆進圓槽形的鐵容器里,放上蘿卜絲,最后用箸挾上一條溪蝦,再澆上一層面糊,放進油鍋里炸,出鍋的油墩子擱在油鍋上端的鐵絲網(wǎng)里“嘀溜溜”地瀝著殘油,香味早已讓百米之內(nèi)的人折服。演變后的油墩子省去了蝦的原料,餡料就是清香的蘿卜絲,從當(dāng)年的5毛錢一個,吃到現(xiàn)在1塊錢一個,誘人的酥香還是讓人留戀忘返。 蒸拌冷面 做冷面是著技術(shù)生活,要將面條先蒸后煮,晾干拌油,再用冷風(fēng)吹涼,最后加調(diào)味拌勻,面條經(jīng)過這幾個步驟后,更加韌,更加彈牙。大夏天的,拌點花生醬,淋點醋,加上茭白、綠豆芽、肉絲炒出來的三絲澆頭,混在一起,囫圇吞棗般下肚,老愜意了。 崇明糕 每年過年,崇明糕是上海人必吃的食品之一,做得像小圓桌面那么大的崇明糕,需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崇明糕不僅好吃,還代表著團圓、美滿、幸福和甜蜜。崇明糕有硬糕和松糕兩種,松糕一般吃冷的,硬糕一般都是熱過了以后再吃,有時候是蒸熱,有時候是放些酒釀做成酒釀糕絲湯,很好吃。 兩面黃 “兩面黃”又是一種什么點心?不少年輕人把它錯認為是兩面煎黃的餅類點心。其實它是把條狀的面條炸制后的一種小吃。傳統(tǒng)的兩面黃,口味有兩種,蝦仁澆頭和肉絲澆頭。一般是生日宴的晚餐吃兩面黃,中午吃排骨面。 蟹殼黃 蟹殼黃其實和蟹渾身不搭界,用的是發(fā)酵面加油酥制成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shè)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蟹殼黃,只是到如今,會做蟹殼黃的師傅越來越少。目前,王家沙還有賣,每次去,都得買點嘗嘗。 老虎腳爪 年輕一代的上海人,對“老虎腳爪”幾乎聞所未聞。它是老上海一道很尋常的點心,主要用料是面粉,捏成有點像老虎腳爪的形狀,然后放在特別的器具里烘烤而成。雖然用料、做法都很普通,但其色澤金黃,香脆酥松,價廉味美,老上海人對它可是情有獨鐘。 糯米燒麥 各地有各地?zé)湹淖龇?,上海人吃的,是極具本土口味的糯米燒麥,糯米和肉糜做的餡料,加入吊鮮的香菇,淋上點醬油,包在皮子里,吃下去,肚皮有點漲漲的,早飯吃2個,混到中午也不會餓。 麻球 麻球是上海最著名的大眾化傳統(tǒng)名點。最早始于清代,近100年來,在上海極為盛行。最喜歡吃里面是豆沙餡的大麻球,一口咬下去,糯米帶著外層的白色芝麻嚼起來特別有勁,伴著不多的豆沙餡,甜度也是剛剛好,基本上只要路過看到麻球都會買上一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