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時(shí)間變化——即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動(dòng)畫演示: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1.變化趨勢(shì)
直射點(diǎn)向著該地移動(dòng)(距該地越來越近)時(shí),H增大
直射點(diǎn)背著該地移動(dòng)(距該地越來越近)時(shí),H減小
思考:全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角呈增大或者減 小趨勢(shì)的時(shí)間段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哪些緯度帶的變化有相同時(shí)段?
◆具體表現(xiàn)
①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緯度帶(23o26′N - 23o26′S)
增大:二至日 → 直射時(shí)(90o)
減小:直射時(shí)(90o) → 二至日
②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緯度帶(23o26′N - 90oN)
增大:冬至日→夏至日
減?。合闹寥铡寥?/SPAN>
③南回歸線及其以南的緯度帶(23o26′S - 90oS)
增大:夏至日→冬至日
減?。憾寥铡闹寥?/SPAN>
2.極值
判斷方法 離直射點(diǎn)最近:H最大
離直射點(diǎn)最遠(yuǎn):H最小
◆具體表現(xiàn)
①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緯度帶(23o26′N-23o26′S)
每年有兩次太陽直射,H達(dá)最大值90°,
太陽直射在相反半球的回歸線時(shí)H達(dá)最小值。
②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緯度帶(23o26′N-90o N)
每年夏至日H達(dá)最大值,冬至日H達(dá)最小值。
③南回歸線及其以南的緯度帶(23o26′S-90o S)
冬至日H達(dá)最大值,夏至日H達(dá)最小值
3.變化幅度--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最小值的差值
①南北回歸線之間 (0-23o26′)
最大值:90o
最小值:90o-(θ+ 23o26′) → H差= θ +23o26 ′
規(guī)律a: 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qū),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差值由赤道(23o26′)
向回歸線(46o52′)遞增,
計(jì)算方法為:當(dāng)?shù)鼐暥?/B>+ 23o26′
②回歸線與極圈之間 (23o26′-66o34′)
最小值:90o-(θ+ 23o26′) → H差= 46o52 ′
規(guī)律b: 回歸線與極圈之間地區(qū),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差值為一個(gè)恒定值,
即46o52 ′
例2.計(jì)算秭歸當(dāng)?shù)?B>(約31o N)在二分二至日時(shí)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夏至日:90o-(31o-23o26′)=82o 26′
冬至日:90o-(31o + 23o26′)=35o 34 ′
二分日:90o-(31o-0o) = 59°
計(jì)算后思考:當(dāng)?shù)匾荒曛姓缣柛叨冉亲畲笾岛妥钚≈抵g相差多少度?
46o 52′符合規(guī)律b
③極圈以內(nèi) (66o34′-90o )
最大值:90o -(θ-23o26′)
最小值:0o → H差= ( 90-θ ) + 23o26 ′
規(guī)律c: 極圈以內(nèi)陸區(qū),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差值由極圈(46o52′)向極點(diǎn)(23o26′)遞減
計(jì)算方法為:(90o-當(dāng)?shù)鼐暥龋?/SPAN>+ 23o26′
例3.(2008.上海地理.十三) “地球部分地區(qū)晝夜分布示意圖”中的
陰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晝。讀圖回答問題。
1.據(jù)圖判斷,太陽直射點(diǎn)的地理坐標(biāo)是_(180o,23o26′S)
2.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是 D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