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勢歌》
《十三勢歌》·作者待考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揆心須用意,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伸屈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冊字,字字真切意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十三勢歌》是一首闡述十三勢長拳(古太極拳)重大法則的古歌訣,歌訣蘊含的拳術思想與王宗岳拳譜完全一致;歌訣中出現(xiàn)了一些王宗岳拳譜中所沒有的、十分精辟的經(jīng)典提法,如“動猶靜”、“聽自由”、“頂頭懸”、“尾閭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極拳的本質特性,是對太極拳學練具有重大指導作用的一篇經(jīng)典作品。
《十三勢歌》
本文共分為10篇,首次從多學科的知識角度對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拳譜《十三勢歌》逐字逐句加以嚴謹周密地探釋,尤其是首次依據(jù)古代漢語的語法修辭對《十三勢歌》的詞句加以探析,并盡量窮盡地考究清楚每一個字詞在古代的當時含義,避免了由于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由于詞義與語法修辭的不同而發(fā)生的誤解,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現(xiàn)代太極拳界前所未有的、與眾不同的有機整體的新的解釋,力圖使讀者對這篇古代經(jīng)典拳譜的理解盡量符合拳譜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拳術思想,從而盡量充分地從這篇古拳譜中汲取對于太極拳的繼承發(fā)展所需要的經(jīng)典指導作用。
此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動作是手法的動作,等于字的“永字八法”,四個正方,四個斜角,像八卦的道理。 掤,是太極拳的勁,是螺旋形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曲中有伸,伸中有曲。任何著法,離不開掤勁,這是太極拳特有的一種勁,所謂“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勁。 我們要用簡單方式講,也可以講為,兩人一搭手時的一種動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
捋,是引化掤勁的,雙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纏向我右斜角引進,同時左手搭在對方的肘外關節(jié)上,但須走外纏勁,松肩沉肘,下榻外碾,兩手的勁右手引左手撥,對方被引,不得不進,但又被左手撥住,不得前進,這是陰陽開合的妙用。 擠,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纏,同時右足隨進,把左手放在右臂彎里側,走外纏勁,一方面助右手向對方胸部擠擊出,一方面防對方用左手擊我面部。 按,是破擠法的,對方擠來,我隨勢先向右轉身化勁,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對方按出。 以上是四個正方 採,也是引掤勁的,捋不動步,手走中盤,採則手走高出,步向前進,右手引採,則右足塌勁,左步進到對方右腿外側,所以採是進步的 挒,也是引掤勁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盤的,如倒卷肱,因對方進步勢重,不得不退,還是一手引一手撥。 肘,是化捋、採、挒的,擠用手是梢節(jié)勁,肘是中節(jié)勁,因雙方相距較近。 靠,是兩人離的更近,才用根節(jié)肩部發(fā)勁,但全是步先進,再轉著發(fā)勁。
歌訣開頭就說“不要輕視這十三勢長拳”,其含意有三:其一,此拳能夠得到傳授是極不容易的,也就是“得傳很難”;其二,此拳的學悟練難度遠遠大于一般的拳術,包括了入門很難、理解很難、深造很難,總起來也就是“成功很難”;其三,此拳的武術和健身效果尤其神奇,不是一般的拳術所能夠比擬的,也就是“功效很奇”。
十三勢長拳﹙清末近代開始被改稱為太極拳﹚確實非一般拳術可比,因為其主張局部不用力、雖動猶靜、體力消耗極小,即使是發(fā)勁,發(fā)出同樣的力量,體力消耗相對也較??;十三勢長拳還十分重視精神高度入靜達到無思無欲的狀態(tài),當能長期維持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鍛煉,就會與道、佛、儒及瑜珈、催眠術等靜功一樣出現(xiàn)人的某些潛能被開發(fā)的功效,使得太極拳的任何動作對人都有良好的整體性的內環(huán)境調整作用,具有良好的袪病健身、轉弱為強的作用,同時還能使人獲得獨具的以弱勝強的武術功夫,這是健身體操和許多拳術所無法相比的。所以,說太極拳“功效奇”是毫不為過的。
《武當》雜志1994年5期李派太極拳傳承者雍陽人的一文公開了相傳為李瑞東先生所寫的一篇《序》,《序》文中記錄了其師王蘭亭先生的一段話:“余當年以楊祿禪先師學藝得訣之時,于授受之際,楊老師潛然淚下云:‘我學藝于河南溫州(“州”為對古代對某地域之習慣泛稱。)陳長興先師門下,苦練三十余年,屢試無二,方肯傳授余之真訣,余得藝甚非易耳,余半生精力盡在于斯矣;倘一失傳,深為可惜;溫州蔣派真?zhèn)鳎让申惗鲙熞驯M傳之于我矣,倘若從我而失傳,則余之罪過大矣;余時刻以擇人傳芝為己任,余已耄年,閱人多矣,皆非可教之材,惟爾從余數(shù)載,毫無過犯,敬師同于敬父,孝我之情勝于我子,余今將各種重要口訣盡數(shù)傳之于爾,但爾必須按訣努力練習藝業(yè);藝成后,爾時刻要以發(fā)揚師門藝業(yè),代師傳藝為己任,留心選擇弟子,勿使失傳,并且不得有妄傳、濫傳之失。避免妄傳、濫傳之失,并非保守秘密而存私心也,因本門之拳技甚為厲害,倘爾不慎傳授不得其人,遇有好勇斗狠之輩持此傷人,則爾我之罪過大矣。’自此以后,始得楊祿禪先師將拳理妙義、口訣真?zhèn)饕灰辉敿又甘?,講解其中藏蘊各種之奧妙,并將拳譜劍術及宗派譜系盡付之于我矣……”
且不論這篇《序》是否真實,文中所言太極拳之武術功效是可信的。從《楊氏老譜》中可知,太極拳不僅是“以柔軟而應堅剛”化解敵人的攻擊,而且主要制敵在于點穴,可傾刻致人斃命。因此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雜說》中說:“如同志成功之后,千萬留一分善念,不可輕易用毒手打人,勿負先師遺教也?!彼?,太極拳是不可能全部在社會上公開傳授的。歷史無可辨駁地證明古代的太極拳確是如此傳承的,太極拳歷代先人的傳承均是遵循既不許不傳,又不許濫傳的原則,甚至在某些歷史階段每代盡得太極拳真?zhèn)髡邇H屈指可數(shù)幾人而已,往往是師覓徒擇徒授藝,乃至僅為單傳,充分反映了古太極拳“得傳很難”的傳承情況。如據(jù)《中華武術》、《武當》等雜志介紹的自古以來至近代在武當山極少數(shù)高層道士中秘傳的拳術現(xiàn)代也稱為“太極拳”,該拳也尊奉張三豐與王宗岳的拳術思想,拳法也與楊、武各家太極拳一致,套路動作也有相似之處,其傳承情況就是如此?!段洚敗冯s志1983年1期各篇介紹了十九世紀末武當山明了真人僅將徐本善﹙乾乙真人,后為道總﹚一人納為弟子傳授拳術,無第三人知曉。徐本善道總也僅傳了李合起、冷含斌、梁合奇、水合一、李合林﹙傳授傅寰先生太乙五行拳者﹚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人,并且在教授這些弟子習拳之時,嚴加制止未經(jīng)準許習拳的道徒偶爾遇到觀看;而太乙五行拳,如果傅寰先生不違誓公開于世也就失傳了。即使到了廣為傳橎太極拳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據(jù)《武林》雜志2004年1期瞿世鏡先生之文介紹,楊家在社會上傳拳也分學生、弟子和傳人,學生僅集體教授養(yǎng)生鍛煉的內容,不傳內功,不傳武藝;只有少數(shù)經(jīng)嚴格禮儀拜師入門的弟子才教授練功和武藝;盡管從楊露禪開始,楊家以傳拳為業(yè),得教授者不計其數(shù),但楊露禪、班侯、健侯、少侯的入門弟子均各不滿十人;而且也并非個個盡得真?zhèn)鳎缦鄠鞯脳盥抖U真?zhèn)髡卟贿^數(shù)人,其中僅僅王蘭亭與楊班侯得其全,健侯稍遜于班侯,全佑、萬春、凌山則各得一體?!妒齽莞琛穼懽饔谔珮O拳的傳承尚屬隱秘的古代,能夠得到傳授當然是屬于萬幸而十分不容易的了。
有人說:“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沒有高難度的高難度動作?!边@句話十分辯證地反映了太極拳的難易特性。根據(jù)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拳既不復雜,也沒有高難度,所謂是“大道至簡”,太極拳正是如此;然而太極拳確實又十分深邃,如果憑現(xiàn)在一般武術習慣的正向思維,太極拳仍然簡直是沒有辦法理解與學習的,因此太極拳任何動作都是屬于高難度的。綜合分析太極拳經(jīng)典,可以發(fā)現(xiàn)太極拳根本的追求有兩個,其一是“神內斂”也稱為“虛靈”,這種追求與道、佛以及瑜伽等入靜練功的追求是一致的,這一追求關系到太極拳健身益壽與武術功夫獲得的本源,與道家內功相同,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達到的,這既是十分簡單的又是高難度的;其二是太極拳特殊的“運氣”,其實質就是人體中的“動量傳遞”,追求所有的動作都要由“氣”也就是“動量傳遞”來完成,如果動作姿勢不是用這樣的方法完成的,那么即使外形與楊澄甫先生的拳架似乎無異,實質上也不是太極拳。這就是說:動作姿勢只是太極拳內涵的載體,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姿勢既可以用太極拳內在的方法完成,也都是可以用體操和其它武術的方法完成,從而可以作為體操和其它武術的載體;這就是說太極拳每個動作正確與否并不在于外形姿勢完成的結果,而是在于方法,也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所以,如果內理不明白,只知動作姿勢和武術意圖,實質上可能就不是太極拳,其姿勢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雜說》中所說的“雖姿勢類太極,與外家拳無異也?!币虼藢W練太極拳必須要在太極拳特殊思維的指導下,培養(yǎng)許多非同一般的特別的神經(jīng)反應,形成特別的條件反射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用意”。太極拳最終所要追求的這種“用意”也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達到的,這也既是十分簡單的又是高難度的。總的說,太極拳是一種充滿老子相反相成哲學思想的拳術,比如“不用力反有力”、“柔能生剛”、“雖動猶靜”、“舍己從人”等等,沒有一定的能辯證認識世界和善于逆向思維的天賦,如果經(jīng)驗地按照一般的習慣思維是難以理解的;并且,太極拳的內涵又難以用語言全面、具體、透徹地講述清楚,如果企圖無師自通地悟及太極拳之個中三昧,即使十分聰穎之人沒有正確的指導也是極難實現(xiàn)的。正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的“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如無練拳的天才就練不好。既要有真的太極拳老師傳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學習,尤其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所以太極拳的學悟練是很不容易的,正是如王宗岳拳譜所說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A4·4·13﹚。武術界素有太極拳“學者多如牛毛,成者寥若晨星”之說,就反映了學練太極拳的“成功很難”。
太極拳的武術功夫尤其以不用力的使人終不得力的沾粘連隨化解別人的攻擊為見長,被稱為“四兩撥千斤”,從而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以弱勝強”,這種情況是其他所有武術所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太極拳所發(fā)生和使用的力量強度極大的“氣”又被稱為“內勁”也與一般武術所說的“內勁”不同,是必須放松不用力而由行氣鍛煉獲得的一種傳遞的力量,能使手臂發(fā)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以弱勝強”。太極拳學練如果能夠得到真?zhèn)?,持之以恒,對于防病療疾、變衰弱為強健、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就會出現(xiàn)不可思議的效果。所以,從健身效果看,太極拳不是單純的武術,然從武術效果看,太極拳又是一種令人矚目的與眾不同的特別的武術,可見太極拳確實是應該“莫輕視”的。
王宗岳拳譜明確指出十三勢之“氣”是“主宰于腰”﹙A2·2·2﹚的,十三勢是“氣為旗,腰為纛”﹙A5·3·1﹚的,反映太極拳引起所有動作的包括“勁”的“氣”都是腰所主宰、由腰向四肢發(fā)送的。腰前方小腹之“丹田”是全身之“氣”發(fā)生、蓄存之處,但“丹田”中的“氣”是不可能直接傳遞至四肢的;“丹田”中的“氣”只有由于腰的主宰通過腿作用于地面,從而由腳發(fā)生支配全身動作的“氣”向上傳遞,在腰的主宰下才能傳遞至四肢。所以這“腰”就象是“氣”運行于全身的中轉站和大本營。太極拳古拳譜還反映太極拳古人認識到這種引起人體動作的“氣”都是稱為“心”的神經(jīng)中樞所支配的,而太極拳鍛煉則還要追求這“心”是“神內斂”的。這“心”被認為是人的最高主宰,對于古代而言,就相當于是一個國家的皇帝;這種支配“氣”運行的“心”的活動就被稱為“意”。所謂“命意”就是指這“意”是人體的皇帝也就是“心”的代表。所以,腰是“心”通過“意”運行“氣”的始發(fā)處也就是“源頭”。但是必須明白“意”不是物質,“意之所至”不應理解為“意”到了那里;這就象說“我的視力達到了遠處山頭”,不等于說我眼睛里有東西飛到了遠處山頭;“意”是屬于精神而離不開“心”即精神器官的。所以,“命意源頭在腰隙”并不是說“意”的始發(fā)部位在腰隙,而是說“意”指揮每一動作都是從腰隙開始的。具體地說,初學太極拳必須有意識地使得“氣”能夠“主宰于腰”,而太極拳鍛煉到了純熟以后,“氣”的“主宰于腰”就必須漸漸擺脫意識支配,而是要追求精神入靜,對于“氣”的“主宰于腰”要若有若無、勿忘勿助,按照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語言,就是要追求動作形成條件反射、潛意識(無意識)。這種潛意識之“意”才是歌訣所說的“命意”。古代的“意”比現(xiàn)代的“意”有更多的詞義,包括了現(xiàn)代所說的“意識”與“潛意識”?,F(xiàn)代太極拳界有的人將古代的“意”理解為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意識”是不正確的。“意”在現(xiàn)代太極拳界又被有的人說成是神玄莫測的東西,有解釋為可以打擊人的一種力量,從現(xiàn)存的太極拳文獻看,這些解釋在1949年之前的中國近代都是沒有蹤跡的,顯然是現(xiàn)代人誤思臆想的產(chǎn)物。太極拳經(jīng)典中常出現(xiàn)的“意”主要有兩種概念,一是指精神活動,學練初期主要是指思維意識,“懂勁”后至上乘階段則主要是指潛意識;二是指神經(jīng)的感覺或反應?!懊狻本褪羌戎干窠?jīng)反應又指感覺。
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要以丹田為原動力之處而由腰隙支配,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的“心腦是全身之發(fā)令官”、“每練功,意念要想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靈機出現(xiàn)在手上”、“腰脊為使用手腳之樞紐”、“在練時要隨時體會腰脊上的源動力它是如何的勁帶動、挑動著兩臂兩手而動轉的”等。太極拳所說的“腰”也有多義,其一是指腰骶部位,其二是指腰胯。太極拳的練用中全部腰脊都是必須放松的,起到全身中轉力源作用的是腰骶關節(jié)這一很短的橫段。這一概念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所謂的“松腰”。但現(xiàn)代太極拳界有人認為對于太極拳而言,“腰不能松,必須始終是實”的,這種認為是違反近代所有太極拳家所尊奉之“松腰”法則的;從人體運動力學分析,也是不符合動量傳遞所必需之人體各環(huán)節(jié)“相向運動”要求的;因為腰都“實”了,就難以進行“相向運動”了??梢娧冀K“實”這樣的實踐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腰主宰全身運動必然需要“實”,但這“實”必然又是動態(tài)的、是以松為基礎的,而且這腰動態(tài)之“實”的部位僅僅應是一個很短的橫面段。品味歌訣將這個很短的橫面段稱為“隙”,就應該在太極拳鍛煉中,主宰全身活動的動態(tài)之“實”的腰骶部位要盡量追求短,也就是沒有太明顯的外形反映,動態(tài)的“命門后突”部位應該是松彈的,而不是固定硬挺的。王宗岳拳譜提出了“主宰于腰”,但沒有具體地說明起主宰作用的是的什么部位與范圍?!懊庠搭^在腰隙”則披露了這一內容。與別的太極拳古代經(jīng)典拳譜相比,這是《十三勢歌》尤其突出的一點。
《十三勢行功心解》·王宗岳著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所謂頂頭懸也。
意氣換的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
發(fā)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催。
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十三勢歌》提到“意氣君來骨肉臣”,是什么意思?
《十三勢歌》提到“意氣君來骨肉臣”,是什么意思?
答: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別強調用意,拳論有“以心用氣”“心為令,氣為旗”等論述。故練意是太極拳的主脈。
在傳統(tǒng)意義上,心為十二官之主宰,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稱“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古人認為,心是人的生活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tǒng)一領導下進行活動,才能取得相互協(xié)調,共同維護正常的生命活動;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聰明智慧的產(chǎn)生,也都與心有著密切的關系。《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故清陳式太極大家陳鑫稱心為一身之主宰。以現(xiàn)代語言來描述,心即是思想,是大腦的作用,為人體的司令部,全身上下里外無不在心的作用下進行運動,令則行禁則止。
太極拳不強調“先天之能”恃力行功,而要求在意氣的支配下以肢體語言長久導引,并通過放松入靜調動人體先天內氣,從而養(yǎng)身強身,并實現(xiàn)技擊效果。故拳論有“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要求。
以氣運身,要求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以至于無分毫之拙力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依太極拳行功要領,恃力使力是自我縛束的,不能做到輕靈變化和勁力的圓轉自如。已故楊式太極名家楊澄甫先生有論,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jīng)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jīng)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jīng)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fā)而全身動矣”。從這段文字論,骨肉的練習在太極拳練習過程是微不足道的,為臣。楊先生復謂“若有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生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則’也”(詳見楊式太極拳“十要”)。這段論述,即是強調意氣為君,是對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闡述。
陳式太極拳關于意氣為君骨肉為臣的論述有很多,如清陳式太極大家陳鑫對此這樣論述:
“然雖勁從腳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機一動,中氣即由丹田發(fā)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
“打拳心是主”。
“運化全在一心中”。
“妙機本是從心發(fā)”。
“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太阿”。
“問:運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
“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
這些論述直截了當?shù)卣f明了練習太極意氣為君的思想理念。同樣楊式太極拳始祖楊露禪之師、陳式太極名家陳長興謂心“要訣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fā)??傄褐?,隨機應變”;“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皆強調心的主宰作用。
眼下各式太極拳運動,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悖離古論,通過舉重等方式練習肌肉和力氣,以期盡快上出成績,實現(xiàn)人生目標。此類選手,往往靠天生大力或后天練就的力氣,非通過練心練意,達到“心機一動,中氣即由丹田發(fā)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而是恃強強行摔掰,實際是丟了傳統(tǒng)太極拳文化的精髓,走入了一個勝敗誤區(qū),是非??上У?。
《十三勢歌》提到“尾閭中正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是什么意思?
答:這是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狀態(tài),在身法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氣遍全身不稍滯。“尾閭中正”,“頂頭懸”,是身法要求,“神貫頂”與“滿身輕利”是指氣機和暢。
太極拳亦名十三勢,陳式太極拳對十三勢有細細的劃分,詳見“陳式太極拳與十三勢”。故《十三勢歌》即是太極拳之歌,全文共百四十字,先后對身法要領作了概括和要求,并對太極拳的功用作了很好的總結。“命意源頭在腰隙”指出了練習太極的要點,意之所注。“變轉虛實須留意”是對雙重的避免,出于技擊的需要。“氣遍全身不稍滯”是行功始末對氣的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是對心理入靜的要求。“因敵變化示神奇”是對打手勁力變化的要求,是做到不丟不頂?shù)淖罡咧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SPAN>“尾閭中正”“頂頭懸”則是基于身法上的要求,此七字即基本概括太極拳之身法要求。
頂頭懸即是拳論中提到的“虛領頂勁”,而“尾閭中正”則與頂頭懸相輔相成,實現(xiàn)身法的中正安舒。如陳式太極拳尾閭內收,如坐在凳子打拳一般,此時腰部拉起,命門處撐起,整條脊椎放松拉直,頭部豎起,行功日久,氣機極易貫通,自督脈上貫頭頂,清氣升而濁氣降,自然滿身輕靈暢快,此為滿身輕利。從這個意義主講,太極拳只有練到精氣神合而為一時,即所謂三花聚頂境界方為做到虛領頂勁。否則,還只是停留在身法上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