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縣志上
【元】佚 名 纂修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地理類三
都會郡縣之屬
提要
《無錫縣志》?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肌肚ы曁脮俊酚性跞瘦o《無錫縣志》二十八卷,與此本卷數(shù)不符,蓋別一書也??肌睹魇?地理志》,洪武二年四月始改無錫州為縣,是志《古今郡縣表》末,雖止於升無錫縣為州,然標(biāo)題實稱無錫縣,已為明初之制。又《郡縣表》止元貞,而學(xué)校類中載至正辛巳鄉(xiāng)舉陸以道,則所紀已下逮元末,是洪武中書矣。第一卷為《邑里》;第二卷為《山川》;第三卷為《事物》,分上、下二子卷;第四卷為《詞章》,亦分上、中、下三子卷,中又分小類二十一。詞簡而事該,亦地志之善本。惜首卷原序已佚,其撰次本末不可得而考也。《元史?地理志》稱,成宗元貞元年,升無錫為州,此志乃云二年。作志者紀錄時事,歲月必確。以是推之,知《元史》疏漏多矣。是亦書貴舊本之一驗也。
目錄
卷一
邑里第一
古今郡縣表一之一
風(fēng)俗一之二
戶口一之三
貢賦一之四
州境一之五
四正之境
四隅之境
境內(nèi)道路
城關(guān)一之六
四正門
三偏門
公署一之七
鄉(xiāng)坊一之八
城隅凡四
總坊
鄉(xiāng)二十有二
總村
津梁
卷二
山川第二
總山二之一
錫山
惠山
璨山
章山
崋峲山
東孔山
西孔山
石盆山
勝山
雞籠山
青山
唐灣山
大穹山
廣長山
白射山
月牌山
章山
大雷山小雷山
陳灣山
胥山
韓灣山
歸山
胡山
平塔山
長腰山
賈山
苦奄山
安陽山
橫山
許山
西顧山
雞坑山
石步山
晶山
管社山
獨山
充山
朱山
漆塘山
石塘山
路耿山
許舍山
南橫山
白茅山
羊祈山
軍將山
五浪山
廟山
龜山
裏山
長太山
過山
吳塘山
鵓鴣山
沙頭山
沙觜山
竹山
鴻山
白擔(dān)山
佘山
奚山
石窒山
嵩山
堠山
膠山
芙蓉山
斗山
回山
觀基山
枝柚山
黃文山
前山
白石山
西高山
金匱山
總水二之二
太湖
小五湖
青祁淹
大渲淹小渲淹
梁溪
長廣溪
唐干淹
洪邱淹
蠡瀆
赤城溪
烏角溪
新安溪
閭江
陽湖
雙河
北渡港
直湖港
雙牌港
運河
弓河
九箭河
第一箭河
第二箭河
第三箭河
第四箭河
第五箭河
第六箭河
第七箭河
第八箭河
第九箭河
五瀉水
長渠
歐瀆
閘口河
五步湖
芙蓉湖
西?瀆
麻塘港
咸塘河
嚴埭河
興塘港
張?zhí)梁?br>
太伯瀆
鴨城河
破塘河
潭塘河
新河
斷塘河
橫塘河
羊尖河鯉河
蠡湖
濠湖
卷三上
事物第三
吳太伯世家三之一〔楚春申君列傳附〕
人物三之二
前漢虞俊
後漢王關(guān)
後漢高彪
晉顧凱之
唐李紳
宋袁默
宋淩浩
宋陳敏
宋錢顗
宋沈初
宋王岡
宋唐作求
宋李謨
宋施坰
宋費肅
宋李端行
宋沈松年
宋蔣芾
宋陳篆
宋呂克成
宋尤袤
宋戴達先
宋陳之茂
宋許德之
宋李祥
宋蔣重珍
元虞志道
後漢陸璯
吳朱治
陳張種
宋湛茂之
唐陸羽
宋章誼
宋胡珵
宋喻樗
宋薛極
元孟潼
晉華寶
南唐陳喬
宋袁植
宋許九
宋沈樗
唐僧若氷
宋僧宗本
宋呂雲(yún)
宋錢道人
宋尤道元
卷三下
事物第三
州署三之三
南朝宋
梁
漢
唐
宋
元
學(xué)校三之四
宋
元
第二泉三之五
古跡三之六
闔閭城
范蠡城
黃城
鴨城
麋城
龍尾陵道
華坡
御亭
西施莊
晉王右軍莊
蕭莊
甘露市
陸墟市
竹塘市
湛氏書院
李相書堂
錫麓書堂
古墓三之七
周吳太伯墓
周安陽侯周贇墓
吳荊州刺史顧容墓
宋中書令王僧達墓
宋蕭侍郎墓
宋蕭將軍墓
齊王琨墓
唐刺史滕邁墓
宋淮海先生秦龍圖墓
宋秦少章覯墓
宋太師張循王墓
宋唐郎中作求墓
宋尤尚書袤墓
宋蔣侍郎重珍墓
宋尤端明焴墓
宋孟郡王忠厚墓
陳賢良墓
祠宇三之八
吳太伯廟
伍相公祠
春申君祠
徐偃王廟
東海信郎王祠
宗郎王廟
石城王祠
項王廟
吳許二長官廟
武烈帝廟
三賢祠
古洞陽觀
洞虛觀
明陽觀
妙覺觀
崇安寺
壽聖禪院
福聖禪院
惠山普利院
陽山翠微院
開利寺
普利院
興化寺
保寧寺
香山禪寺
祈陀崇教院
靜教禪寺
圓通禪寺
廣濟院
華藏寺
善智尼寺
災(zāi)祥三之九
卷四上
辭章第四
詠歌四之一
南北朝
過歷山湛長史草堂〔劉鑠〕
過歷山草堂應(yīng)教〔湛茂之〕
無錫歷山〔江淹〕
唐
惠山寺宋司徒右長史湛茂之舊居誌并詩〔邱丹〕
奉同邱院長題惠山寺湛茂之舊居〔韋夏卿〕
奉同邱院長題惠山寺湛茂之舊居〔李益〕
奉同邱院長題惠山寺湛茂之舊居〔于頔〕
奉同邱院長題惠山寺湛茂之舊居〔呂渭〕
伏覽呂侍郎邱員外舊題十三代祖歷山草堂詩因書記事〔湛賁〕
題歷山司徒右長史祖宅〔湛賁〕
別惠山書堂
宿惠山寺詩并序〔王武陵〕
題惠山寺〔朱宿〕
遊惠山寺詩〔竇羣〕
題惠山詩序〔李隲〕
惠山寺肄業(yè)送僧懷坦上人
自惠山至吳下寄酬南徐從事
讀惠山若冰師詩集因題故院五首
晨過昌師院
暮秋登北樓望遠〔王武陵〕
過春申君祠〔張繼〕
題惠山寺〔張祐〕
題惠山泉〔僧若冰〕
懷惠山寺〔許渾〕
題惠山寺〔皮日休〕
題惠山泉二首
過梅李上家山〔李紳〕
別泉石
鑑玄影堂
別雙溫樹
憶惠山
卻望無錫芙蓉湖
重到惠山二首
夜泊毘陵無錫〔羅隱〕
登惠山北樓〔皇甫冉〕
懷錫山藥名離合體〔皮日休〕
懷錫山藥名離合體〔陸龜蒙〕
惠山流泉歌〔皇甫冉〕
送陸羽歸惠山〔顧況〕
訪陸羽處士不遇〔僧皎然〕
自蘇臺泛舟至望亭驛因寄從弟紓〔李嘉祐〕
晚春宴無錫蔡長官西亭
宋
寄伯強知縣求惠山泉〔蘇軾〕
遊惠山詩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嶺望太湖
奉贈惠山表大師
即惠山煮茶〔蔡襄〕
謝黃從善司業(yè)寄惠山泉〔黃庭堅〕
惠山泉〔蘇儀甫〕
陪制置朱工部正辭賦惠山泉詩分韻得雲(yún)字
題惠山〔王禹偁〕
題惠山寺〔蘇舜欽〕
題惠山〔潘正夫〕
題惠山寺〔張理〕
贈慶公上人〔燕肅〕
題惠山寺〔李邦直〕
題惠山麓亭〔楊傑〕
遊惠山二首〔蔣之奇〕
遊惠山三首〔蔣之美〕
題翠麓亭〔釋仲殊〕
題惠山寺〔袁默〕
次韻蔣不回惠山行見贈
同剛中適甫遊惠山
寄題惠山寺翠麓亭奉呈伯強〔錢公輔〕
謹次君倚舍人寄題惠山翠麓亭韻〔焦千之〕
次韻陸子泉〔周邠〕
題惠山翠麓亭〔蘇臺父〕
題陸子泉〔王汾〕
惠山泉〔劉達〕
冰泉洞
龍淵
綉嶺亭
題惠山練師竹軒〔袁植〕
題惠山次韻蔣叔任觀溪漲
陪諸公遊惠山〔汪彥章〕
過惠山皡老試茶二首〔孫迪〕
見舊題
次韻濟川西山避暑〔錢紳〕
九月十五日濟川諸公同遊因成長韻
遊惠山一首
惠山雲(yún)開復(fù)合〔楊萬里〕
雪後遊惠山懷尤延之
潘葑回望惠山真如龍形
題陸子泉上祠堂
遊惠山寺簡竇公〔蘇紳〕
和蘇公遊惠山寺〔竇綱〕
題惠山寺真賞亭流觴〔施天任〕
別惠山贈璋山主〔蕭淵〕
題翠麓亭〔韓正彥〕
題惠山泉〔楊旻〕
元符己卯兩浙運判曾孝蘊作常潤京口奔牛二閘成集賢殿修撰發(fā)運使張?英被旨常相視遂至惠寺留詩以記行役〔張商英〕
題惠山〔蔣重珍〕
題惠山
題膠山寺〔蘇紳〕
秀峯軒〔焦千之〕
聽松軒
偃松
竇乳泉〔楊稱〕
碧雲(yún)塢〔李維〕
晚坐碧雲(yún)塢二首〔翁挺〕
集趣軒〔陳聿〕
硯池〔焦千之〕
上方〔蘇紳〕
上方〔唐皡〕
題膠山寺壁〔元掔〕
環(huán)翠軒〔楊介〕
題陽山翠微寺〔唐皡〕
雲(yún)海亭〔姜夔〕
題雲(yún)海亭二首〔僧古愚〕
題青山寺〔尤袤〕
雲(yún)海亭
香山〔蘇紳〕
過無錫〔文天祥〕
錢氏四亭詩〔蔡載〕
題膠山綉佛
元
題慧山寺〔趙孟頫〕
惠山夏日酌泉燕集〔鄧文厚〕
詠惠山泉〔楊載〕
題惠山〔白珽〕
題無錫惠山寺〔湯仲友〕
題慧山寺〔郭麟然〕
題慧山寺〔僧明本〕
留題惠山〔柯九思〕
留題惠山〔僧恩〕
上巳日游惠山〔張雨〕
登惠山〔張翥〕
游惠山〔陳方〕
題惠山泉〔吳壽仁〕
留題惠山〔移剌迪〕
游惠山〔陳方〕
題惠山泉〔僧山〕
題惠山寺〔鄭元祐〕
游惠山寺〔王輔仁〕
登惠山〔張遜〕
游惠山寺〔周翼〕
惠山寺酌泉〔周權(quán)〕
游惠山〔楊文炳〕
題惠山〔倪瓚〕
謁膠山李忠定公祠〔陳方〕
留題時思精舍〔李士行〕
留題時思精舍〔張雨〕
留題時思精舍〔倪瓚〕
題趙蒙山悟空精舍〔張雨〕
自仙源放船來雲(yún)林奉懷元鎮(zhèn)范致大德原
卷四中
辭章第四
記述四之二上
唐
惠山寺新泉記〔獨孤及〕
惠山寺記〔陸羽〕
宋
常州無錫縣記〔聶厚載〕
平清堂記〔尤爚〕
無錫縣宰郄公德化記〔陳篆〕
常州無錫縣學(xué)記〔章望之〕
常州無錫縣崇寧增建學(xué)記〔王相〕
無錫縣學(xué)之記〔李彌正〕
無錫縣徐偃王廟庵記〔尤□〕
惠山泉記〔聶厚載〕
惠山陸子泉亭記〔孫覿〕
膠山竇乳泉記〔翁挺〕
一梅堂記〔蔣重珍〕
萬竹亭記〔蔣重珍〕
通惠亭記〔蔣瑎〕
橘中記〔余永弼〕
卷四下
辭章第四
記述四之二下
宋
蔣狀元母夫人墓誌銘〔魏了翁〕
宋故刑部侍郎蔣公壙誌〔尤焴〕
元
無錫陞州記〔李晦〕
常州路無錫州重建譙樓記〔虞薦發(fā)〕
億豐倉記〔陳??方〕
梁溪義塾記〔吳澂〕
重建五先生祠堂記〔尤棟〕
重修淮海先生祠堂記〔闕名〕
無錫州退學(xué)齋記〔尤棟〕
華孝子故址記〔高明〕
薇山先生虞公墓志銘〔韓性〕
故惠泉散更顯翁先生李府君墓誌銘〔白雄飛〕
欽定四庫全書 火部十一
地理類三〔都會郡縣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無錫縣志四卷不著撰人名氏考千頃堂書目有元王仁輔無錫縣志二十八卷與此本卷數(shù)不符葢別一書也考明史地里志洪武二年四月始改無錫州為縣是志古今郡縣表末雖止於陞無錫縣為州然標(biāo)題實稱為無錫縣已為明初之制又郡縣表止元貞而學(xué)校類中已載至正辛巳鄉(xiāng)舉陸以道則所紀已逮元末是洪武中書矣第一卷為邑里第二卷為山川第三卷為事物分上下二子卷第四卷為詞章亦分上中下三子卷中又分小類二十一詞簡而事該亦地志之善本惜首卷原序已佚其撰次本末不可得而考也元史地里志稱成宗元貞二年陞無錫為州此志乃云二年作志者紀錄時事歲月必確以是推之知元史疏漏多矣是亦書貴舊本之一騐也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無錫縣志卷一
邑里第一
古者封建諸侯錫以爵土分布九州秦漢縣邑天下古法遂廢唐置十道宋設(shè)十五路元併為十一省縣統(tǒng)於路路統(tǒng)於省無錫為邑歷世雖久文獻尚存而所損益猶可考見故歷敘縣邑廢置地里廣狹城池高深作邑里第一
古今郡縣表一之一
按史漢書無錫禹貢揚州之北境在天官星紀為斗牛女之分而無錫實當(dāng)女之辰於古為荒服自周太王長子太伯以其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因知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與仲雍奔荊蠻文身斷髮以避季歷季歷立是為王季昌繼立是為文王於是太伯處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者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太伯遭殷之末中國侯王數(shù)用兵恐及於荊蠻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餘里在吳之西北隅名曰故吳墟即今無錫梅里之太伯城是也周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至春秋魯成公七年晉使行人于吳吳于是始大通吳于上國自襄公時會中國之諸侯矣周敬王六年闔閭用伍子胥之謀伐楚入郢師還始城姑蘇而遷都焉魯哀公二十年越滅吳無錫自是歸于越周顯王三十五年楚滅越則無錫隨以屬楚楚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路十二縣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併獻淮北十二縣請封于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秦併天下置三十六郡以其地屬會稽郡前漢因之陸羽惠山寺記云惠山當(dāng)秦時大產(chǎn)鉛錫至漢興錫方殫故剙無錫縣是無錫為縣自前漢始王莽世錫復(fù)出改曰有錫縣漢中興錫止仍復(fù)舊名東漢光武時始陞無錫為侯國至順帝時分會稽置吳郡縣仍隸焉武帝時置刺史部十三州以揚州領(lǐng)會稽郡晉明帝太康初平吳分天下為十九州既又分吳郡置毘陵其地仍為揚州之封域厥後以避東海王世子諱改毘陵為晉陵或治於丹徒或治於京口又僑置南蘭陵郡於武進郡雖遷革不一而縣邑如故陳後主禎明二年又改無錫縣為吳州隋高祖罷天下郡為州以統(tǒng)縣煬帝復(fù)置郡罷州而縣如故最後於常熟置州遂名常州尋復(fù)故縣隸毘陵郡唐太宗貞觀初分天下為十道尋增改為十五道縣無所更易代宗大歷中陞無錫為望縣至僖宗朝竊據(jù)不常郡縣每陷於僭逆宋太祖平五代之亂至太宗初分天下為十五路而常隸兩浙路縣因?qū)傺稍缓S羁h歸版圖置十一省以常屬江浙省元貞間陞天下大縣為州而無錫以民齒之夥遂得為中州云
(圖表見word)
風(fēng)俗一之二
無錫為浙右名邑之冠當(dāng)南北之衝會土地沃衍有湖山之勝泉水之秀商賈之繁集冠蓋之駢臻其民多聞習(xí)事故其習(xí)尚夸美然自三代以來承太伯之高蹤踵季子之遐躅其後才賢輩出孝義迭見猶足有可觀采其平原曠野盡為良田川澤足以資灌溉之利魚米足以益富羨之饒男耕女織生業(yè)是勤歲產(chǎn)之盛實登侯封是以衣食足而禮義備民生敏於習(xí)文疏於用武蓋其性然耳凡風(fēng)俗之可見者如此云
戶口一之三
按地志無錫縣戶口之?dāng)?shù)自晉宋至唐率統(tǒng)郡以計不得其詳舊稱縣之主客戶共一萬六千九百有一而主戶嘗二倍於客紹興初無錫之戶口始以縣計可考實二萬三千三百一十四戶一十萬五千六百二十一口南渡後復(fù)加以三分之一為戶三萬四千三百一十合口一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有七淳祐間詔計天下民數(shù)無錫得三萬七千九百一十六戶二十三萬五百六十八口元兵南下殘擄之餘十去其四既又大減於疫存者僅十分而五厥後平治既久生聚日繁至元二十七年天下郡縣上版籍無錫得戶七萬二百四十二上之其數(shù)蓋已三倍於古常所統(tǒng)縣五戶口之羨皆有不逮矣不既庶矣乎
貢賦一之四
禹別九州任土作貢其來尚矣無錫本為吳地在揚州之域田之下下厥賦下上上錯載在夏書驗之於今猶可徵也至其貢則未見焉舊云當(dāng)周秦時錫山常產(chǎn)錫豈亦在揚貢惟金之內(nèi)歟今錫則殫矣而貢亦隨泯焉厥草則圖經(jīng)稱有蕷藥之貢而今亦無矣考之唐書地里志止言常州之貢而無錫以貢名者不知果何物惟稉秫菽麥土地所宜自唐立二稅之法而無錫之賦至今不能變焉蓋夏以稅輸者二麥總一萬七百九十四石秋以糧入者一十九萬二千二百一十石有奇以歲之豐?羨餘不足而高下其數(shù)焉然大率不甚相遠也總以一縣之土計之得一萬五千八百六十頃三十八畝有奇而田居十分之九山水共得其一故貢賦之出莫不尚於勤農(nóng)以為邦本雖易世不能變其他若?果桑麻蔬菜花卉因人而培植者不繫乎土產(chǎn)若夫禽蟲鳥獸魚鰕蚌鼈山林川澤之利在乎逐末者一時之所趨又不足以紀方物茲特著其產(chǎn)於土者為賦之常而著為貢賦云爾
州境一之五
公侯之國皆方百里古之制也按後漢書地里志無錫侯國則知舊邑乃循古制自漢迄唐雖廢置不同而是邑封域之廣蓋未嘗變按今州在常州東南九十里外州之境內(nèi)東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二十七里是為提封之境
四正之境
東六十五里入平江路常熟州宛山
西四十七里入晉陵縣五牧橋
南七十七里入平江路吳縣烏山
北五十里入江陰州陳溝
四隅之境
東南四十三里入平江路長洲縣烏角溪
西南五十一里入晉陵縣白石塘
東北七十四里入江陰州嶺村
西北五十里入晉陵縣五湖口
境內(nèi)道路
出州南門迤邐望東南行過新安鎮(zhèn)主望亭烏角溪口通吳橋與平江路長洲縣界驛道接從此徑平江城為州之向南驛道
出州北門過高橋轉(zhuǎn)石塘灣迤邐望西北由洛社市至五牧橋與晉陵縣界驛道接從此徑本路城為州之向北驛道
出州北門望北行經(jīng)五步塘過張?zhí)翗驓v長堽至陳溝上馬鎮(zhèn)小橋與江陰州界路接為徑江陰之驛道
出州西門從五里街西行經(jīng)惠山前循山而北至胡山下稍望西南過閭江橋至孤村與晉陵縣界路接抵百瀆為入義興之路
出州東門東行越隆亭過張公橋從鴻山至甘露與常熟州界接為入常熟之路
城關(guān)一之六
吳越春秋云太伯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餘里在吳之西北隅名曰故吳墟南徐記云縣舊城基也舊城下築濠闊一丈五尺或云舊羅城周回四里三十七步子城周回一百三十步宋乾興初縣令李晉卿重築舊子城一百七十七步東接運河西距梁溪考吳越春秋所稱迺太伯之古城在今梅里南徐記所載即今之州城按今州城雖廢跡猶可見城有七門併敘如左
四正門
東為熙春門 【 徑常熟路】 西為梁谿門 【 徑宜興路】
南為陽春門 【 徑平江路又名朝京】 北為蓮蓉門 【 徑郡城路】
三偏門
顧橋門 【 通南門下塘】 新塘門 【 通南市橋在南市橋西(土兌)下】
董家門 【 通南禪寺前】
公署一之七
州縣設(shè)官舊矣自秦漢以來歷世相承因之不變雖井邑廢置職官異稱據(jù)今證古損益可知姑舉其端以備官紀若夫員置之?dāng)?shù)爵祿之等則有司存非志所載
無錫州
儒學(xué)
醫(yī)學(xué)
蒙古學(xué)
鎮(zhèn)守?zé)o錫管軍官
稅課司二處
在城 甘露
億豐倉
豐積庫
巡檢司四處
甘露 膠山 華藏 新安
站二處
新安 洛社
鋪一十四處州前 【 在城內(nèi)】
南門 九里 東葑 新安
馬墓 【 已上在州城外南去通平江驛道上】
五里亭 潘葑 石塘灣 洛社
五牧 【 已上在州城外北去通本郡驛道上】
塘北 張?zhí)痢¢L堽 【 已上在州城外東北通江陰路】
鄉(xiāng)坊一之八
鄉(xiāng)黨之名見於禮經(jīng)由來遠矣周制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而鄉(xiāng)有大夫有士猶漢之縣也唐循秦漢之舊縣邑天下高祖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四家為鄰四鄰為都在邑為坊在野為村宋神宗用王安石之策行保甲之法以五家為小保五小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都都統(tǒng)於鄉(xiāng)由是鄉(xiāng)保之名著稱於世今備錄如左而茲邑之阨塞瞭然可見津梁所以通徒行者併附錄焉
城隅凡四
東南 【 南至顧橋門北至第六箭河?xùn)|至弓河西至運河】
東北 【 南至第六箭河北至蓮蓉門東至弓河西至運河】
西南 【 南至陽春門北至水(石達)橋河?xùn)|至運河西至新橋門南茅塲】
西北 【 南至水(石達)橋河北至營河外北門下塘東至運河西至西溪】
總坊
懷仁坊 【 即鎮(zhèn)巷在鳳光橋南轉(zhuǎn)東】 天井巷
【即通濟巷在鎮(zhèn)巷西】
廣濟坊 【 即倉橋巷在中市橋東(土兌)下】 邵家巷
【在稅務(wù)南】
烈帝廟巷 【 在景雲(yún)坊北】 景雲(yún)坊
【即樊家巷莊巷相對】
禮遜坊 【 即唐家巷在烈帝廟巷南】 楊家巷
【廟巷對】
永興坊 【 即沙巷通廣濟坊元名潁興坊宋儒有三陳四沈居其中陳望潁川沈望吳興故以名坊】
董家巷 【 對邵巷】 莊巷
【樊家巷對】
遺愛坊 【 即郗家巷因縣令郗漸居此故名在唐家巷南】
泥巷 【 沙巷對】 邊家巷
【在莊巷南】
張花木巷 【 在董家巷底】 鳳仙巷
【在董家橋南(土兌) 已上屬東南隅】
玄文坊 【 在鳳光橋下】 遵義坊
【即樓巷在大市橋下】
崇安坊 【 在崇安寺前】 金墩巷
【在樓巷內(nèi)通金匱山故名】
扒兒巷 【 即斛杷巷在樓巷內(nèi)】 崇安寺前矮巷
【通樓巷】
資糕巷 【 在崇安坊南】 雞鵝巷
【在資糕巷南】
戴墓巷 【 樓巷相對內(nèi)有戴氏墓故名】 都子巷
【即福田巷通戴墓巷】
東門泥巷 【 通戴墓巷】 箬葉巷
【即黃狗巷在東門裏】
閭窯四郎君廟巷 【 在東門裏】 朱知軍巷
【在都子巷南】
盛巷 【 韓脩橋下】 楊家巷
【在北門橋內(nèi)】
孫郎中巷 【 楊家巷南】 道堂巷
【孫郎中巷南 已上屬東北隅】
睦親坊 【 即新街巷在水塔橋南】 思禪坊
【中市橋西(土兌)下即北禪寺巷】
三登坊 【 虹橋北(土兌)下宋有三登倉在彼故名】
卞家巷 【 通官街】 吳打繩巷
【通官街】
新橋坊 【 即新橋門巷】 泥巷
【通官街】
新街內(nèi)小巷 【 通水(石達)河】 女貞觀東巷
【通新街巷】
蕭都官巷 【 在茅子橋南】 北禪寺前小巷
【對寺】
州學(xué)西巷 【 在學(xué)西】 毛桃巷
【在新街巷西】
鎮(zhèn)基四郎君廟巷 【 通新街巷】 鑄冶巷
【在女貞觀西】
繡座四郎君廟巷 【 在新橋門】 斷頭巷
【在卞家巷內(nèi) 已上屬西南隅】
狀元坊 【 在大市橋西(土兌)宋嘉定間蔣重珍擢大魁故立此坊】
太平坊 【 在大市橋下】 興仁坊
【即沈家巷在大市橋西】
營巷 【 在沈家巷內(nèi)】 開明坊
【即明堂巷在大市橋西】
古唐巷 【 通興仁坊】 尿巷
【在抅攔前】
健兒巷 【 明堂巷西】 平政坊
【在州前大街西】
愛民坊 【 在州前大街東】 和豐坊
【即州巷對州治】
迎溪坊 【 即石灰巷】 崇義坊
【在女貞觀巷口】
魚腥巷 【 在迎溪橋東】 館驛巷
【在橋司側(cè)】
城濠巷 【 即沈家巷東口】 馮司法巷
【古唐巷對】
打繩巷 【 在北倉橋南】 庵巷
【在北倉橋北】
泥巷 【 在庵巷北 已上屬西北隅】
菜園巷
【在南禪寺前】
鄉(xiāng)二十有二 【 舊二十六鄉(xiāng)後併為二十五去震澤今復(fù)省其三曰茂苑開寶歸德統(tǒng)都六十保五百八十有五詳見總村下】
天授 【 在州東三里茂苑併入南至在城及景雲(yún)鄉(xiāng)界北興寧東交山興寧西萬安鄉(xiāng)界】
興寧 【 在州北四十六里南天授北江陰州金鳳鄉(xiāng)東膠山西興道鄉(xiāng)界】
興道 【 在州西北四十里南招義萬安北江陰州界東興寧西晉陵縣江陰州界】
萬安 【 在州西二十五里南開元北招義東興道西布政鄉(xiāng)界】
招義 【 在州西北四十里南萬安北興道東萬安西晉陵縣界】
青城 【 在州西北五十里南神護北招義東招義鄉(xiāng)西晉陵縣界】
神護 【 在州西北五十里元名神龍南布政北青城東布政西晉陵縣安上鄉(xiāng)界】
富安 【 在州西五十里元名永安震澤併入南晉陵縣界北神護東布政鄉(xiāng)西晉陵縣界】
布政 【 在州西四十里南太湖北神護東開元西富安鄉(xiāng)界】
開元 【 在州西二里南揚名北萬安東在城西布政鄉(xiāng)界】
揚名 【 在州西南四十里南開化北在城東景雲(yún)西開元太湖界】
開化 【 在州西南六十里南太湖北揚名東新安鄉(xiāng)西太湖】
新安 【 在州南五十里南太湖北揚名東太伯西開化鄉(xiāng)界】
太伯 【 在州東七十里南長洲縣界北景雲(yún)東垂慶鄉(xiāng)西運河】
垂慶 【 在州東五十里元名垂拱南太伯北延祥東長洲縣界西上福鄉(xiāng)界】
延祥 【 在州東七十里南垂慶北常熟州宛山塘東常熟州界西上福鄉(xiāng)界】
上福 【 在州東五十里南梅里北宅仁東延祥西梅里鄉(xiāng)界】
宅仁 【 在州北六十里元名光宅南梅里北江陰州界東懷仁西交山鄉(xiāng)界】
懷仁 【 在州東北六十里南上福北江陰州界東常熟州界西宅仁鄉(xiāng)界】
膠山 【 在州東五十里南梅里鄉(xiāng)北江陰州界東宅仁西興寧鄉(xiāng)界】
梅里 【 在州東三十五里南太伯北宅仁東上福西景雲(yún)鄉(xiāng)界】
景雲(yún) 【 在州東二十八里南太伯北天授東梅里鄉(xiāng)西在城】
總村 【 凡保分所該村墅並從一二順數(shù)至十止仍著所攝都分於下餘可例推】
胡村 【 一?!?nbsp; 前王 【 二?!?nbsp;
蔡家渡【三?!?nbsp; 馮窯 【 四?!?nbsp;
埄村 【 五保】 後祁 【 六?!?nbsp;
高橋【七?!?nbsp; 梨花莊 【 八?!?nbsp;
塘頭 【 九?!?nbsp; 下王 【 十保一都】 楊莊
【一?!?nbsp; 倪村 【 二保】
觀莊 【 三?!?nbsp; 龍陽 【 四?!?nbsp;
斗門【五?!?nbsp; 下墟 【 六保】
富村 【 七?!?nbsp; 居莊灣 【 八?!?nbsp;
嚴埭【九?!?nbsp; 侯莊 【 十保二都並天投鄉(xiāng)】
西張村 王莊 後湯 路東寺頭
前姑裏 後姑裏 張村 小李墅
成塘 長堽 【 三都】 東皇 前馬鎮(zhèn)
後馬鎮(zhèn) 俞村 開原莊 麻碕
陳村 西高山下 西戴碕
新塘 【 四都】 大李墅 包李 胡家渡
西高山下西 西高山下東
西高山 高魯堰 丁塔 鄒祁 【 九十保五都並屬興寧鄉(xiāng)】
袁巷 俞巷 蓮蓉 干柯
南碕 章村 浮舟 麻塘
吳村 方前 【 六都】 吳家 柘塘
花巷 前舟 唐村 鄧巷
伯墅 周村 大劉 繆家 【 七都】
奚村 曹坊 大墩 東陳
玉祁 西陳 楊莊 黃巷
後曹 呂舍 【 八都並屬興道鄉(xiāng)】 陳村
惠符 萬壽 青墩 徐村
吳蔣 東孟 西孟 陳城
張高莊 【 九都】 嚴莊 弓村 潘葑 【三保四?!?nbsp;
社埄 新涇河 下徐 錢村
西張 【 九十保十都並屬萬安鄉(xiāng)】
直湖 羊巷 陳巷 下湖
張巷 寺巷 洛社 姚莊
謝村 乙虞橋 【 十保十一都】 盛村 曹市
安莊 下塘 五牧 梅巷
歐塘 彭店 高廟 新村 【 十保十二都並招義鄉(xiāng)】
西村 志公橋 吳村 彭村
曹村 楊村 張村 閔巷
張?zhí)练?下祈 【 十三都】 楊橋 強家渡
王巷 侯巷 匡村 余村
左村 嚴坊 大橋 秦巷 【 十四都並屬青城鄉(xiāng)】
上舍 鄭店 陽莊 安陽
費莊 【 五保六保】 修浦 開原莊 【 八保九?!?nbsp;
馮橋 【 十五都】 郭莊 蘆橋 尹城
張莊 徐舍 寺前 賈山
嚴塔 蓮干 賈村 【 十六都並屬神護鄉(xiāng)】
刁莊 堵村 謝巷 曹村
俞巷 陸墟 黃巷 吳村
張舍 前邵 【 十七都】 孟村 張村
胡干 花村 叚莊 西溪
後吳 巷頭 馬巷 西山灣 【 十八都】
章山 閭江 前言村 桑村
邵巷 倉峴嶺 蔡村 胡山
歸山 楊灣 【 十九都並屬富安鄉(xiāng)】 陳村
新豐 後莊 蓮干 賁巷
韓村 上倉 西丁村 東丁村
華藏 【 二十都】 奚村 三家村 廟塘
官瀆 唐巷 石橋 聖山
徐塘 歷村 毛村 【 二十一都並屬布政鄉(xiāng)】
莫塘 下虞橋 渨湖 錢橋
陶墟 龍山 烏涇橋 河滸
五里階 許陂 【 二十二都】 雞坑 石步
卞家灣 山?華山?利 斗城 明陽
丁村 蝦蟲?麻橋 常庵 戴社 【 二十三都 並屬開原鄉(xiāng)】
倉干涇 板橋 河莊 下曹
路耿 大浮 漆塘 周村
胡戴 張莊 【 二十四都】 大橋 梁塘
【二保三?!?nbsp;
沿塘 章村 連垛 丁巷
塘北 後溪 蘇秦 【 二十五都】 茅塲
獨山 半淹 青祁 方東
青山莊 南橋 馬蠡 蘆村
永勝橋 【 二十六都並屬揚名鄉(xiāng)】 許墓 李山
軍將 橫山 許舍 葛埭
楊橋 前張 陶墅 唐干 【 二十七都】
沙頭 棖上 南辛 倉前
吳塘 白茅 長太 瀆東
庵塘 丁澤 【 二十八都】 徐店 橫塹
方湖 後吳 上顧 萬步
湖沙港 趙舍 楊橋 唐干 【 二十九都並屬開化鄉(xiāng)】
店涇 袁巷 戈村 趙垛
茅墳 前陳 楊木橋 曹店
廟橋 後陳 【 三十都】 唐店 余村
焦莊 蠡東 沿塘 東張
西許 張村 溪橋 張莊 【 三十一都】
望亭 沿塘 【 二保三保】 下庫 湖頭
徐陶 新安城 淨(jìng)慧寺 溪西
新橋 【 三十二都並屬新安鄉(xiāng)】 漕湖 方橋
泗洲寺 虞巷 青墩 袁巷
泥潭 徐塘 下莊 孫村 【 三十三都】
大車堰 劉村 楊墓 柘社
商巷 朱村 南蠡莊 萬團橋
望亭 沈瀆 【 三十四都】 包莊 南河
金鵝墩 何店 觀莊 華莊
唐莊 鼇塔 馬頓 沿塘 【 三十五都】
白泥墩 【 一?!?nbsp; 丁村 【 二保】
虎盆【三?!?nbsp; 道士莊 【 四保】
東黃 【 五保三十六都並屬太伯鄉(xiāng)】 張?zhí)翗?小茅涇
應(yīng)店 丁秦 【 闕】 磚橋
途林 狄澤 胡堰 楊墓 【 三十七都】
毛塘橋 東莊 觀前 東朱
胡莊 三黃子 馬橋 廟橋
後淹 〔闕〕 【 三十八都並屬垂慶鄉(xiāng)】 丁舍
白茅墩 白石 橫涇 上朱
莊巷 圓通 廟橋 陳巷
潘巷 【 三十九都】 毛莊 蓬墩 費橋
莊前 寺南 甘露鎮(zhèn) 塘涇
蔡灣 黃塘 胡橋 【 四十都】 新涇巷
趙莊 東黃 湯巷 濠上
後塘 栢橋 北黃 馬巷
西城 【 四十一都】 鴻山 杜莊 浦巷
東蘸 曹墓塘 斷塘 朱莊
石室 唐賈橋 尤村 【 四十二都並屬延祥鄉(xiāng)】
東莊 板村 宋村 白塔山
殷巷 西安 羅莊 許巷
太平橋 嵩山 【 四十三都】 河北 華巷
【二保三?!?nbsp;
支巷 戈家浜 東村 西村
西後村 寨裏 胡巷 【 四十四都並屬上福鄉(xiāng)】
興塘 管莊 虞村 許村
膠山 走馬塘 顧巷 華陂
上村 楊巷 【 四十五都】 唐巷 東方莊
杜馬橋 袁店 馮堰 貴村
萬村 尤村 陳村 楊鄧 【 四十六都】
岳莊 顧馬墅 苧澤 蘇塘河
下虞 梓堰 袁巷 南庵
施村 黃土塘 【 四十七都並屬宅仁鄉(xiāng)】 羊尖
前市 周莊 千牛莊 東許
舍上 顧市 莊頭 弓巷
前村 【 四十八都】 利國 顧莊 封侯
鄧莊 單宅 羊梓 吳戴
前戴 後戴 黃莊 【 四十九都】 胡唐
蕩上 下莊 後祁 淩店
菖蒲涇 潘市 陸市 張村
城塘 【 五十都並屬懷仁鄉(xiāng)】 前山 【 一保】 羊墅
【二?!?nbsp;
回村 【 三保】 丁村 【 四?!?nbsp;
西斗村【五保五十一都】
牛塘 【 六保】 白土 【 七保八?!?nbsp; 顧莊
【九保】 西袁 【 十保五十二都】
上舍 范巷 木村 杜村
道塲巷 李巷 殷巷 王村
廟下 坎莊 【 五十三都】 下馮 羅橋
北塘 上店 惠巷 寺莊
下徐 翁巷 于巷 前王 【 五十四都並屬膠山鄉(xiāng)】
滕莊 戴墅 席祈 莊頭
隆庭 鴨城 阪橋 祁陀
安澤 後羅 【 五十五都】 蠡頭 尤車垛
張公橋 石埭 堠山 宋村
社洞 小呂 梅村 丁村 【 五十六都】
蘆尖 萬村 秦村 毛塘
香涇 袁墅 破塘 許巷
冷村 堠陽 【 五十七都並屬梅里鄉(xiāng)】 沿塘
吳村 孫道村 後蘇巷 鮑巷
黃村 鉄柱岸 黃草岸 前蘇村
冷瀆村 【 五十八都】 石澤 【 一?!?nbsp; 時窯
【二?!?nbsp;
江陂 【 三?!?nbsp; 王莊 【 四?!?nbsp;
羊橋【五?!?nbsp; 坊前 【 六?!?nbsp;
杜村 【 七保八保】 下楊 【 九保十保五十九都】
周涇村
黃土 何墓 袁墅 沈莊
白土 張?zhí)?新安村 歐村
華莊 【 六十都並屬景雲(yún)鄉(xiāng)】
津梁
染涇橋 【 在裏路】 董家橋 【 跨弓河】
蜆子橋 【 跨弓河】 度僧橋
【通南禪寺並屬東南隅】
鳳光橋 【 跨第六箭河唐武德七年與鳳光寺同建】
斜橋 【 跨第六箭河之中唐咸亨二年造宋景寧間重建亦名崇寧橋】
韓修橋 【 一名闤肆橋在洞虛觀東】 通濟橋
【即青石橋在韓修橋東】
通濟石洞橋 【 跨第六箭河在鳳光橋東】
青牛橋 【 跨弓河】 洞虛觀橋 【 在觀前】
盛巷橋 【 舊名興寧橋跨億豐倉河通驛道東晉哀帝興寧中造或云唐貞觀六年建】
倉東泥橋 【 在盛巷底 並屬東北隅】
中市橋 【 一名倉橋跨運河在大市橋之南南市橋之北故名因三登倉近又稱倉橋】
南市橋 【 在中市橋南跨運河唐武德中鑿運河時建欄楯上刻為人形俗稱為孩兒橋】
虹橋 【 跨東帶河】 水石?達橋 【跨水石?達河】
女貞觀橋 【 在女貞觀東】 州學(xué)橋 【 在學(xué)前】
將軍堰橋 【 在女貞觀南唐單雄信提兵道此以鎗止水為堰故名 並屬西南隅】
州橋 【 一名中門橋在州前譙樓外三步】
大市橋 【 一名通濟橋跨運河隋大業(yè)八年二月建宋嘉定中縣令鄭之悌易以石梁】
胡橋
【一名東橋跨州後營河口唐咸亨二年造宋嘉熙初邑令趙公重修故又名趙公橋其曰胡橋者橋下有胡統(tǒng)軍廟意者取名之義以此橋邊沈姓所居故又名沈橋】
北倉泥橋 【 在倉西跨運河】 泰定橋 【在胡橋北】
迎溪橋 【 在州西南以其橋迎溪故名】 茅子橋
【在州南並屬西北隅 已上在城】
蓮蓉橋 【 唐貞觀三年造】 三里橋 淩涇橋
高橋 【 跨五瀉河】 排涇橋 【 並通常州驛道】 廟橋
【在東門外百步】
下田橋 【 在九頃岸】 塘南橋 【 在五步塘南】 塘北橋
【在塘頭中】
老鴉橋 【 在下墟村南】 師姑橋 【 即塘頭北橋】 顧橋
【在北門外】
嚴埭橋 塔子涇橋 【 並屬天授鄉(xiāng)】
張?zhí)翗?【 在張村江陰路】 馬鎮(zhèn)小橋 【 通江陰路】
高魯堰橋
胡家渡橋 【 江陰水路上並屬興寧鄉(xiāng)】 麻塘橋
塘頭橋 【 並跨麻塘港並屬興道鄉(xiāng)】 潘葑橋
【通大塘】
萬壽從村橋 茅瀆橋 蠡口橋
黃渚瀆橋 【 並屬萬安鄉(xiāng)】 洛社橋
郭瀆橋 石瀆橋 【 並通常州驛道】 界涇橋
【在晉陵界口】
小石橋 【 在洛社大橋北】 躭蟹橋 【 在寺巷北】 乙虞橋
【在躭蟹橋北】
花渡橋 大橋 【 在彭瀆橋南】 柳堰橋
【在五牧鋪東】
曹塘渡橋 【 在歐瀆】 彭瀆橋 【 並屬招義鄉(xiāng)】
五牧橋 【 通大塘】 志公橋 【 通西村】 嚴坊渡橋
【通花渡】
下田橋 【 並屬音城鄉(xiāng)】 鄭店橋 【 跨梢塘】
東塘橋 【 跨直湖港】 黃灣涇橋 【 在修浦】 新瀆橋
【跨東塘河 並屬神護鄉(xiāng)】
狀元橋 【 即胡埭橋宋蔣狀元嘗居是因名通負耒橋】 負耒橋
【在花村橋南】
花村橋 【 在新瀆莊橋近】 張橋 【 通陸墟】 張舍橋
【通胡埭】
廟橋 【 通花村橋】 孟春橋 【 通陽山路】
陸墟橋
閭江橋 【 跨閭江河通晉陵縣界並屬富安鄉(xiāng)】 藕蕩橋
【跨梢塘】
梢塘橋 劉塘橋 【 通開元路】 韓村橋
【通負耒橋】
馬家橋 【 通梢塘橋】 新瀆莊橋
【跨直湖港 並屬布政鄉(xiāng)】
西門橋 【 一名梁清橋一名梁溪一名清溪一名跨溪在西門外隋大業(yè)中建】
新板橋 【 在西門外】 大德橋 【 在五里街】 錢橋
【通萬安路】
烏涇橋 【 通藕蕩橋】 兌橋 【 通錢橋】 下虞橋
【通兌橋】
許陂橋 【 通橫山路 並屬開元鄉(xiāng)】 孤瀆橋
【跨塘河】
何巷橋 曹黃涇橋 梁墓涇橋
團涇橋 鋪涇橋 【 並在大塘】 中橋
南橋 【 並在馬蠡】 新涇橋 【 沿塘】 陳公橋
【通大橋】
善堰橋 【 通渠塘橋】 梁塘橋 【 通新安】 仲八郎橋
【通大橋】
大橋 【 在落星塘】 薛石橋 【 通開化路】 石塘橋
【跨石塘 並屬揚名鄉(xiāng)】
橫山橋 【 通丁澤】 丁澤橋 【 通軍將路】 沙木橋
【跨吳塘門】
葛埭橋 【 通沙頭】 後吳橋 【 在後吳村】 上顧橋
【在上顧村】
橫塹橋 【 通周村】 周團橋 【 通新安】 南板橋
【通葛埭橋】
陶墅橋 【 通揚名 並屬開化鄉(xiāng)】 東葑瀆橋
周涇橋 率瀆橋 白龍橋
徐陶涇橋 馬墓橋 午干涇橋
急水橋 通吳橋 【 一名望亭橋又名風(fēng)波唐永淳間造並跨大塘】
蠡橋 新橋 【 並跨蠡瀆】 新安溪橋 【 跨溪】
楊木橋 【 通湖上】 巡塘橋 【 跨巡塘】 管塘橋
【跨新涇】
袁巷橋 【 跨黃泥涇】 廟橋 周倉橋 【並通揚名】
高橋 【 通開化 並屬新安鄉(xiāng)】 麋城橋
【跨長洲縣界】
徐塘橋 【 通麋城橋】 楊墓橋 【 在楊墓】 何店橋
【通南河】
唐莊橋 【 通徐塘橋】 南河橋 【 通望亭】 沈瀆橋
【跨瀆 並屬太伯鄉(xiāng)】
張?zhí)翗?【 通馬橋】 馬橋 【 通望亭】 磚橋
【通平江路】
胡堰橋 【 通平江路】 塗林橋 【 通常熟路】 界涇橋
【通長洲界 並屬垂慶鄉(xiāng)】
蘇舍塘橋 【 通平江路】 朱舍橋 【 通鴻山前】 曹墓塘橋
【通太平橋】
東西濠橋 【 在甘露市】 市橋 【 在甘露市】 蔡師橋
【甘露市東】
蔡橋 【 甘露市南】 師姑橋 【 甘露市北】 唐巷橋
【在甘露市】
虹橋 【 甘露市內(nèi)】 夏橋
【通江陰界 並屬延祥鄉(xiāng)】
太平橋 【 在華巷】 九里橋 【 跨太平河】 呂巷橋
【跨延祥大河】
芙蓉塘橋 【 跨走馬塘】 杜家橋
【通延祥路 並屬上福鄉(xiāng)】
萬村橋 馮堰橋 唐橋
梓堰橋 沈蘇橋 【 並跨新河】 石灰橋
【跨蘇塘河】
管莊橋 和塘橋 雙涇橋 【 並跨包鹽河 並屬宅仁鄉(xiāng)】
陸墅石橋 香花橋 【 在羊尖常熟界】 羅家橋
【在後墅 並屬懷仁鄉(xiāng)】
白土橋 【 即永豐橋在顧莊東】 復(fù)興橋
太平橋 【 通江陰路】 上舍寺橋
【並跨吳瀆港並屬交山鄉(xiāng)】
永安橋 【 在隆庭】 新塘橋 【 跨大河】 鴨城橋
張公橋 坊橋 梅村橋 【 並跨伯瀆河】
福塘橋 【 通張公橋】 毛塘橋 【 通延祥路】 潭塘橋
【並屬梅里鄉(xiāng)】
東門橋 【 在東門外】 塔水橋
【橋下有塔影汎水面故以名橋】
黃婆橋 【 在蘇村】 黃團橋 【 在黃婆橋南】
冷瀆橋
顧橋 【 南禪寺前】 保安寺橋 【 顧橋門外】
新橋
江陂橋 百千瀆橋 王莊橋
驢橋 羊橋 【 並跨伯瀆 並屬景雲(yún)鄉(xiāng)】
無錫縣志卷二
山川第二
易曰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邱陵也王公設(shè)險以守其國自古城郭莫不因山川之險以為之固無錫屆乎浙右之地?zé)o名山大川之限而其所恃一本於先王之教化體天地尊卑之義民生習(xí)為禮法以固其封域而山川之佳秀者適足為邑人遊衍之娛有不足以恃其險焉然亦職方之所不可缺也作山川第二
總山二之一
地里家言山亦多岐矣雖其言之不經(jīng)要亦有其理其言江南諸山皆自西蜀而來逾河導(dǎo)江並入于海蓋以地勢言之莫高於西北由是指西北之山為天下之根本脊脈順其性而下以至於東而止論其勢然耳或言浙之諸山悉本天目之來脈此據(jù)浙之一境而言蓋杭為兩浙之都會天目居杭之境內(nèi)界乎浙之兩間巍然傑出莫之與京地里家言凡山低者多則高者為主故以天目為浙之主山則兩浙之山皆附屬矣其他不足論也且以無錫一邑言之既以錫山為主自錫山西北由惠山龍山周回起伏缺而為崋峲走而為青山大穹或斷或?qū)傩形迨N里入於太湖由錫山而南蓄而為獨山引而為石塘軍將蜿蜒盤礴亦五十里而入於湖其他若鴻堠膠顧芙蓉石窒等山率皆孤邱獨巘東西望於錫山有拱輔之勢此無錫諸山之大畧也
錫山
去州西七里開元鄉(xiāng)在惠山之東本惠山之脈也惠山至是中斷伏而為山岡缺半里許復(fù)起為錫山至錫山而山脈始絕唐陸鴻漸惠山記云惠山東峯當(dāng)周秦間大產(chǎn)鉛錫所以謂之錫山至漢興錫方殫後有於山下得銘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沴天下弊無錫義天下濟至王莽之時錫復(fù)出光武至順帝之世錫累竭自是以來不復(fù)有錫故東峯至今謂之錫山考之銘記則知是山古嘗出錫有關(guān)於世也又按無錫諸山皆高惟錫山獨低地理家言凡山高者多則低者為主故世以錫山為主山惠山雖高不得並稱也俗云客山高利客不利主理或然耳其山得以主山稱故擅名浙右山上有小石圓廓若盆引竅潛通山谷積水嘗滿雖大旱飲千人不竭俗呼為仙人洗面石山前有蕩曰月子蕩山下有澗曰錫山澗二泉之泒由澗引入梁溪元延祐間里姓倪文光創(chuàng)精舍於山之陰名清微築隄遏澗為水簾作潺湲之聲晝夜不輟山根有聖水井宋盧至柔隱山中學(xué)道時所鑿環(huán)甃以甓上悉書符篆以為汲飲可以愈疾至今邑人信之山側(cè)有塢曰秦王塢惠山記云始皇東游望氣者以金陵太湖間有天子氣故掘而厭之其東復(fù)有塢曰烏腰塢皆與山近春申君廟在山下
惠山
在州西境內(nèi)去州七里當(dāng)錫山之西南徐記云其南北數(shù)十里嶺東西各有泉皆合梁清溪水西南入太湖唐陸鴻漸惠山記云惠山古華山也是山連亙二百餘里吳地志云華山在吳城西一百里晉宋時號曰歷山郡國志云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權(quán)創(chuàng)其地又以此山為歷山以擬帝舜所耕者山北有石田曰舜田有石井曰舜井其村因謂之歷村寰宇記云無錫有古歷山下有春申君祠又有范蠡城釋寶唱名僧傳云沙門僧顯宋元徽中過江住京城彌陀寺後入?yún)琼A山精舍華山上有方池池中千葉蓮華服之羽輕與華州華山所產(chǎn)同老子枕中記云華山者吳西神山是也郡國志又云無錫有九龍山亦曰冠龍山鴻漸記云是山一名九隴一名九龍一名鬬龍九龍者謂山九起若龍虬縹螭合沓之狀鬬龍者隋大業(yè)末山上有龍鬬六十日因以名之按今山有九峯下有九澗其第一峯有寺曰普利院寺後有若冰洞冰泉及天下第二泉山西復(fù)有古洞潛通包山即古洞陽觀今亦擁閉山下有羅漢泉今不見其跡山側(cè)有黃公澗因黃歇以名去黃城八里自錫山東第一峯曰惠山由惠山而北曰龍山自龍山龍尾斷曰崋峲口舜山又在其北又名舜柯山即所謂歷山也其上有舜田不種而禾歲恒產(chǎn)一二穗并舜井在焉自惠山北至龍山凡九起止崋峲口而山脈始微斷至舜山復(fù)起北走迤邐入湖皆惠山之脈故昔人併稱之耳不然則寰宇記何以言歷山下有春申君祠及范蠡城哉今春申君祠廟基在錫山當(dāng)惠山之東范蠡城即所謂斗城者是也在惠山之西去春申君廟六七里而所謂舜山者從惠山自南而北相去懸絕十里在九峯之外不應(yīng)與惠山混稱也特以惠山之名著故併稱之無疑矣然觀南徐記所云是山南北數(shù)十里則縣西之山與惠山同脈者皆可以惠山稱而陸羽記又云是山連亙二百餘里則又知太湖諸山與惠山勢若相接者皆可稱為惠山又不獨指同脈之山也而謂之歷山則當(dāng)自南朝始曰舜山舜柯者後人因歷山之名故附會其說舜田舜井不過假舜之名以神其事耳茲山得泉水之勝為錫之名峯高人逸士既多卜築若孟信安之別墅尤遂初之齋居皆在焉其他僧坊仙館若孟氏之時思倪氏之清微凡以菴若院名率皆占山之勢指為佳境四方游衍之人舟車隘塞攜觴挈榼歲無虛日而茲山之名將與湛茂之陸鴻漸同為不朽矣其山雖為一邑之名勝然無深林大谷之藏奇葩異草之產(chǎn)惟鴻漸所品之泉實為天下第二及金蓮花世亦罕有圖經(jīng)雖稱出石香葇然亦不見采錄馬鞍嶺在山上
璨山
去州西七里在惠山東南亦惠山之脈山之麓有明陽觀云即古洞陽觀基也觀中有亭曰橫翠以望諸峯山半有閣曰望湖下瞰太湖蒼蒼渺渺一瞬彌矚旁有半山之亭亦可遐睇山上有泉曰泂酌泉由觀而上可到泉上有亭可坐可睡山下有大塚元延祐間邑士強以悳買地附山築為大隴凡有死而無以為殯者給以葬穴至今號為義塚春暮之月邑人祭掃率往遊焉亦為邑之名境山後有義興嶺由此可徑義興大池塢牛來塢即游來塢皆在山南龍腿塢在大池塢北
章山
在惠山之西南與璨山前後相向皆惠山之來脈龍山迺惠山之北尾一名龍山蓋惠山自南而來其中為馬鞍嶺自馬鞍嶺而北至龍山而惠山之岡斷矣越絕書所謂縣西有龍尾陵道春申君初封吳所築者即此是也至今山尾呼曰龍尾山上有龍?zhí)吨苁巷L(fēng)土記云龍山去縣十八里上有三峯有白龍?zhí)稏|晉時有家其上者妻妊三年忽產(chǎn)一龍色如銀七日昇天去龍母死葬於山頂龍父併所居成潭號曰白龍?zhí)蹲葬嵊鳊堃粴w歲則大熟山由是名按此山春申君時己稱龍尾陵道則龍山之名又恐不止於東晉產(chǎn)龍之後也山下有精舍曰悟空宋宗姓若嵓之小隱長松茂林深蒨蓊鬱可以游處有軒曰翫雲(yún)當(dāng)惠山西來第七峯之下朝霏夕陰宛若圖畫方外張伯雨及往來之士皆有留題山西有澗曰回龍澗其水從山之西循山而北轉(zhuǎn)龍尾東流注于河
崋峲山
在龍山西去州一十八里惠山諸峯至龍山龍尾稍斷數(shù)十步然後突起為崋峲山其斷處曰崋峲口由崋峲口以通湖上諸山舜山與崋峲山相指舜山去州西北三十里一名柯山俗合而名之曰舜柯山即所謂歷山也與龍山崋峲皆相近中斷處即崋峲口風(fēng)土記及陸羽惠山記云西神山聯(lián)峯疊嶂之中有柯山者吳公子仲雍六世孫柯相所治之處故山以柯名郡國志稱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權(quán)創(chuàng)其地故以惠為歷山今歷山不云惠山而此山其獨指為歷山者豈此山與歷山之形真肖特表而出之耶惠山之脈相去固不甚懸絕也蓋惠山西來山勢連亙四十里蜿蜒盤礴至是始得其半豈四十里之山皆得為惠山稱是山居適其中惠山既改為歷山故指此山界乎兩間者總而名之耶而所謂舜山豈亦因歷山之故而變稱耶山上有舜田舜井豈亦因是耶抑以舜田舜井之故後人妄指此山為歷山而呼為舜山耶不可必其說也故併疏之以俟知者辯焉
東孔山
去州西一十八里舜山之陰其上有宋端明尤袤墓
西孔山
去州二十里與東孔山相屬皆舜山之來脈
石盆山
在舜山之西
勝山
在石盆西與舜山接山下有煮狗嶺
雞籠山
在勝山西自石盆而下皆舜山之連脈
雞籠山
在勝山西自石盆而下皆舜山之連脈
唐灣山
在青山下邊太湖唐灣上蒼峴嶺在其側(cè)皆青山之連脈
大穹山
去州西北四十五里
廣長山
在大穹山西
白射山
又名白石山去州西五十里面太湖在廣長山之西
月牌山
在白射山西與白石山連
章山
在月牌山西與月牌山連
大雷山小雷山
並在章山西章山之連脈郡志云雷山在太湖中馬跡山西風(fēng)土記云震澤中大雷山小雷山或以為舜漁之所按今富安鄉(xiāng)有大雷小雷二山邊太湖當(dāng)在馬跡之東南俗呼大犂山小犂山今吳縣洞庭山亦有大雷小雷之名郡志所錄當(dāng)為富安之二山風(fēng)土記所載乃洞庭之二山特以名同誤指之耳此山俗以雷為犂者蓋語訛也或以為大驢小驢失之遠矣又名閭江山其稱大驢小驢或因此耳
陳灣山
在小雷山西
胥山
在小雷山之西由陳灣而上曰廟渚山即此山也山下即閭江史記曰吳王夫差殺子胥取其屍盛鴟夷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是曰胥山張晏曰胥山邊太湖去江不遠百步故云江上今閭江有闔閭城下有伍員廟山以廟渚名者此也其山去州五十里下有青山嶺
韓灣山
在廟渚山下與青山嶺接自大穹而下諸山悉連亙相屬皆為閭江山之連脈
歸山
去州西北四十五里風(fēng)土記云闔閭殺伍子胥以鴟革裹之浮於江中子胥既死吳人於此山猶望其歸故命其山曰歸山
胡山
與歸山相近
平塔山
去歸山不遠皆在閭江山東
長腰山
去州西北四十五里山上有嶺曰長腰嶺
賈山
去州西北四十五里在長腰嶺東
苦奄山
去州西北四十五里皆近安陽山
安陽山
在州之西北寰宇記云安陽山到州五十里周回一十八里高一百丈風(fēng)土記云周武王封章子贇於無錫為安陽侯至今山下有周贇墓意者山之名義兆始於此今人稱為陽山亦稱曰西陽山郡志云山在陽湖之上故名二說當(dāng)有合也其山平地拔起高峯圓峻四望如一挹湖水之光包林木之秀若人之有文采然故世易以美名曰文筆峰山趾有翠微院長廊邃宇甲於鄉(xiāng)為今名剎山頂有龍池廣袤三丈深過一仞歲旱禱之嘗驗山出大石可為礲臼始見采於漢大夫陸端旁近數(shù)州藉以用之惟文質(zhì)麄礪不堪作他器也然自漢至今取之不竭山之空嵌皆弊於掘鑿故中多洞穴舊稱三十六洞今山多圯塞不可尋究但言九門洞張公洞甘草洞清水洞而已要皆為取石之穴非天成也錫山之脈蜿蜒北走至是始斷
橫山
在崋峲西周回十四丈高九十丈去州西二十里其東與龍山勢若相附中斷為平田通崋峲口以出惠山其西與管社山相望中隔為梁溪太湖在其北磻竜澗大澗皆在山下
許山
去州西南二十七里在橫山之西鎮(zhèn)山在其東月山在其西是謂山之兩尾
西顧山
去州西北三十里在孔山之北與橫山近
雞坑山
去州西二十五里邊太湖
石步山
與雞坑山相連
晶山
與石步山近俗呼為甑(匚敢)山謂山形之肖也
管社山
去州西二十五里西南入太湖與獨山相峙中匯為浦嶺門亦名廟門其東望于橫山溪流導(dǎo)二山並注於湖
獨山
去州西南一十八里其北與管社山相望衝為浦嶺門南與充山對峙中匯為門號曰獨山門溪流入五湖演漾而西從門出太湖
充山
去州西南二十五里與獨山相對山下有灣曰曹灣自曹灣而下坦為平壤悉皆良田相去不一里許截然中斷為獨山門山東即五里湖湖水由山下里西流入太湖
朱山
一名朱墓山在充山南去州二十五里
漆塘山
去州西南二十五里與朱山相連北臨五里湖宋知州錢紳退老卜築其間遺趾尚存游者咸造焉山南有塢曰狗腸塢狗腸塢北曰南桃花塢羅嶺又在其南
石塘山
一名廟塘山在漆塘山之北去州西南二十五里山西有徐偃王廟山下有石塘枕長廣溪一名廟塘按廟記云錫山西南一舍而近是為五里湖湖之陽有山山之陽有廟又云廟山相傳曰廟塘廟據(jù)其趾石塘橫其東山是以名山北有嶺曰山門嶺嶺後通漆塘大浮二山
路耿山
去州西南二十五里在石塘山北得揚名開化二鄉(xiāng)諸山之中其山高聳冠乎兩間層巒疊嶂四面環(huán)繞若相朝拱然前俯長溪後背太湖要名佳勝之境山旁有塢曰董塢與山相接山下有嶺曰羅嶺可徑石塘山復(fù)有小山無名俗稱為野山由野山而度許舍
許舍山
去州西南三十五里在路耿山之南橫山之東羣峯盤旋結(jié)為深谷宋待制蔣諧顯謨許德之侍郎施坰禮部尤袤皆嘗卜築其內(nèi)山東有湯村嶺
南橫山
去州南四千里當(dāng)許舍山南
白茅山
在南橫山之南與南橫山接山下有嶺曰赤石嶺
羊祈山
與白茅山連
軍將山
去州南四十里邊太湖南唐時嘗屯軍此山以禦吳越之兵故以軍將名其山山北有塢曰甲仗塢相傳所以貯兵器之地南曰官材塢俗稱為官來塢西曰竹弱塢
五浪山
與軍將山連山下有嶺曰芮家?guī)X嶺下皆平田吳塘門在其下吳塘山相近焉石人塢在山西
廟山
龜山
裏山
長太山
去州南四十里在裏山北山下有長太寺
過山
在長太山南
吳塘山
去州四十五里邊太湖其山與鵓鴣山南北相望山下坦為平田去三里許始匯而為川號曰吳塘門溪流從中瀉入太湖門上駕橫木為畧杓名沙木橋由是徑鵓鴣山以通湖上之路自充山至吳塘山山勢連亙五六十里或起或伏獨路耿軍將最高要皆為路耿軍將之來脈
鵓鴣山
去州南五十里山下皆良田離山一里許即吳塘門其山與吳塘山南北相望
沙頭山
一名廟山在沙觜上邊太湖與鵓鴣山相近其沙觜亦曰廟山觜
沙觜山
在沙頭山南其南即竹山
竹山
在沙觜山南無錫諸山之南脈至是而絕
鴻山
去州東五十里本名皇山吳地志及南徐記云太伯宅東九里有皇山太伯所葬即此山是也語訛以皇為鴻耳一名梅李山亦曰梅里平墟高十丈上有太伯墓
白擔(dān)山
去州東四十五里
佘山
奚山
去州東四十五里亦名晶山俗呼為諧山奚字語訛也
石窒山
去州東五十里
嵩山
去州東五十三里嵩或作松南徐記云松山一名少孤山
堠山
去州東四十里吳地志云堠山周回七里高七十丈南徐記云堠山北有白石峴堠或作緱龍腿山在其下亦堠山之脈
膠山
去州東北四十里在堠山東北高九十丈長九里山上有梁蕭侍郎宅今為招提旁有泉出山竇中味甘色白名曰竇乳泉又有滌硯泉世傳蕭公肄業(yè)時嘗滌硯是池故名池上有亭曰硯水亭山上有獸蹄痕寺僧神其說以為金牛跡是山與惠山相去四十五里東西相望宛若翠屏其西小峯曰鳳凰山甑(匚敢)山與鳳凰山連插旗山與甑(匚敢)山連皆膠山之來脈
芙蓉山
或稱余蓉山或稱余洪山去州東三十里其山周回八里高三十丈歲遇清明游衍之人畢萃此山俗因目為清明山山上有二土邱一號龍井峰峰上有龍井歲旱可禱又名天一峯復(fù)有頑石二各高六七尺人呼為石公石母二石對峙中可通人往來或云山下居民時望見石有光彩又有金雞石明澤可愛與公毋石相連世傳每至歲旦昧爽有金雞飛鳴其上亦未見其必然山之西趾有田一規(guī)名彈子邱中有土壠隨田圓轉(zhuǎn)宛若彈丸環(huán)壠四旁之田一犁可竟不費周折稱以為異土人不敢近壠而鋤鋤輒蛇虺出焉當(dāng)芙蓉湖之未塞為田時登臨茲山可以凝眺煙水山由是名其曰余容曰余洪者皆因吳人語訛謬稱之耳
斗山
去州東北四十里其山長九里山頂自南至北有土邱七象北斗形故以斗名山山之中有黃腰嶺西通牛塘山上有白堊朱石
回山
在斗山之東與斗山同泒里人併稱為回斗山
觀基山
在回山北二山相連本回山之泒山西有舊 【 闕】 碑無字
枝柚山
或云梔子山在回山西其山多生苦梔
黃文山
俗呼為黃梅山四山皆頑石不宜樹木在回山東
前山
在回山東南去回山不遠
白石山
在前山東與前山相近皆斗山之餘脈
西高山
去州東北二十五里興寧鄉(xiāng)其山平淺無深林邃谷山之南峯頂上有仙人禮拜石石上有跡類人額痕及雨肘膝伏處相傳人俯其上不論老稚長短其額與肘膝處皆當(dāng)其穴以為異山中有路可通興道鄉(xiāng)其中峯曰靈龜山北峯曰鳳凰山山西世為里姓高氏之居山由是名俗呼為西膠山蓋指膠山為東故誤稱耳東顧山去州東六十五里其山占江陰常熟無錫三州境寰宇記云顧山東屬蘇州西屬常州一名馬婆山山上有寺及龍?zhí)?/p>
金匱山
又名紫金山在州城東北隅第六箭河上鳳光橋東周迴數(shù)十丈當(dāng)邑之中邑之主山也世傳有金匱藏書於山下為無錫之巨鎮(zhèn)故名今按此山負土所成要非天設(shè)屆邑之中故指為鎮(zhèn)山云然亦總山之不可佚也姑附之於篇末
總水二之二
周禮載九州之浸揚州其浸曰五湖即今之太湖也無錫據(jù)太湖之東倚湖為浸環(huán)州之水皆出納於湖旱則隄以遏之澇則疏以浚之此無錫之水利也嘗考邑之水源出於惠山之泉至山下分為二道一注於雙河一下於梁溪皆合於運河之水湖流之出而通於運河者其南皆自小五湖而入青祁淹過大小渲而會于梁溪以達於河餘若長廣新安烏角諸溪及蠡瀆之水或竟出為河流或相會于溪水至運河則皆合而為一其北閭江陽湖之出皆太湖之餘波閭江之水悉會于雙河口陽湖之流則貫直湖淹而出花渡雙牌諸港皆達于運河而復(fù)合為一運河之水其南皆東注于太伯瀆鴨城河而入蠡湖以下東海其北則東流為五瀉水支分脈拆至江陰而達于大江此無錫之水勢也
太湖
去州西南一十八里自西而北繞州之境四十五里即古具區(qū)震澤所謂五湖者是也越絕書云太湖周回三萬六千頃禹貢之震澤爾雅云吳越之間巨區(qū)其湖周回五百里襟帶吳興毘陵諸縣界東南水都也周官揚州其浸五湖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餘里故以五湖為名郭璞爾雅巨區(qū)註云縣南太湖也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無所不通號為地脈舊經(jīng)云湖內(nèi)有靈山去北岸二百里其山清秀山中有靈山寺舊屬無錫後割入晉陵南際有洞庭山在蘇州吳縣界產(chǎn)柑橘與瀟湘洞庭等非船莫通寰宇記云太湖從湖州長興歷常州義興晉陵及無錫界今按太湖南自平江長洲縣入長興與義興並行四十八里東南至吳縣界自烏山北沿湖西岸東行六十二里又與吳縣為界沿湖屈曲越常州界一百四十八里與州之分水為界占州之新安開化揚名開元富安五鄉(xiāng)由新安鄉(xiāng)烏角溪口自南而西迤邐行至富安之閭江而止為是州之巨浸西流之水皆會於獨山吳塘浦嶺諸門而通太湖
小五湖
在州南一十八里一名五里湖其北梁溪水順流而南二十里其東南長廣溪迢迢二十餘里注于西北皆至湖口與梁溪水會二水合流由是湖過獨山門及廟門而通于太湖
青祁淹
去州西南二十里揚名鄉(xiāng)東西二十里南北一十八里梁溪自州西迤邐西南流分為大渲小渲二淹並行至青祁淹口復(fù)合為一由淹入五里湖從廟門獨山門下太湖
大渲淹小渲淹
去州西南一十六里揚名鄉(xiāng)梁溪由開元鄉(xiāng)自北而南直流行五里至孤瀆口分為二道其西為大渲東為小渲二水中隔平壤相去五里餘復(fù)行二十里許至青祁淹始合里人多植蓮芰于是夏秋之月荷花盛開彌望不絕好事者往往泛舟汀渚為煙水之遊以謝炎暑
梁溪
即梁清溪距州城西四十丈闊十丈深三丈源發(fā)於惠山之泉入溪為南北流其南繞惠山西南三十里自小渲淹西流出浦嶺獨山二門入太湖其北至五里橋與運河通今謂之雙河口吳地志云古溪極陿梁大同中重浚故號曰梁溪南北長三十里郡志云梁溪去州一十八里按今溪在西門外去州治纔數(shù)十步人止稱西溪而不言梁溪其云十八里者併其發(fā)源處稱之耳據(jù)溪側(cè)有將軍堰今構(gòu)石梁于上遺趾尚存去州南可一百五十步風(fēng)土記云唐景龍三年置堰堰旁有梁蕭將軍墓宋嘉祐中開運河通梁溪取太湖水堰遂廢毘陵圖經(jīng)云唐將軍單雄信提兵道此以鎗止水為堰故號將軍堰舊有閘今廢二說不同互有得也凡歲澇則是邑之水由溪泄入太湖旱則湖水復(fù)自此溪回居民藉以溉田俗云州人不能遠出出輒懷歸以此溪水有回性所致孤瀆曹黃涇梁墓涇俱在州南揚名鄉(xiāng)其水由溪東出運河
長廣溪
去州南一十八里廣二十五丈長三十五里占揚名開化二鄉(xiāng)亦惠泉之脈吳地記云縣南有長廣溪水深三尺陳勳所導(dǎo)按今溪由梁溪西南而下從揚名鄉(xiāng)南至開化鄉(xiāng)水分為二道其南出吳塘門其北至揚名鄉(xiāng)由五里湖出獨山門並入太湖溉田百餘頃大旱不竭
唐干淹
去州南二十里開化鄉(xiāng)長五里其水南自洪邱淹東從五里湖其西與北皆由太湖西流而至中蓄為浸東北出于蠡河
洪邱淹
去州南四十五里開化鄉(xiāng)其水南自太湖演漾而來蓄為浸澤東北出于蠡河
蠡瀆
去州南三十里在新安鄉(xiāng)寰宇記云范蠡伐吳所開又云太伯瀆西帶官河?xùn)|達范蠡瀆入蘇州界澱淤年深元和八年孟簡開浚之併導(dǎo)蠡湖長八十里即此瀆也按今此瀆在新安鄉(xiāng)通太湖其地謂之蠡口自蠡口北流十餘里而與梁墓涇合為一今人稱為蠡河自涇口東出運河與太伯瀆之水會為河流東葑瀆周涇皆自蠡瀆而來達于運河
赤城溪
長五里去州南三十五里新安鄉(xiāng)太湖之上南通太湖北入于蠡淹
烏角溪
長六里去州東南四十五里新安鄉(xiāng)太湖之上東出望亭入運河西至于太湖是溪中分為平江南北之限隔
新安溪
長六里去州東南四十里新安鄉(xiāng)與太湖相近東出運河其南與西並通太湖
閭江
在州西四五十里太湖上即太湖之別浦也史記云夫差殺伍子胥取其尸盛鴟夷革浮之江中即此地其江與太湖合流實太湖之區(qū)也特別其名耳江上有觜凡十五曰閭江觜錢家觜陳家觜蔣家觜奮家觜盤塢觜章山觜鹽亭觜大驢觜秦墓觜韓家觜後峴觜邵墓觜許峴觜奮橫觜皆近江之島又有惠家觜杜公觜蓮荷觜皆在湖上去江不遠
陽湖
去州西北四十里神護鄉(xiāng)東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深五尺寰宇記云陽湖在晉陵無錫兩縣去常州東六十四里南入太湖二縣中分為界北通蚊濤臨津等湖謂之三湖南徐記云陽湖壅塞久壞宋文帝元嘉中治湖之四旁成良田數(shù)百頃今存湖名北復(fù)有一湖俗謂之北陽湖亦曰宋建湖度其地本臨津以宋文帝嘗治故名
雙河
在開元鄉(xiāng)去州北門外一里西溪之尾於此與運河合而為一曰雙河其流從運河入越布政鄉(xiāng)自西北而南復(fù)引于西貫直湖港過張橋為陸墟河而與晉陵縣界長岸河接其流通於太湖者皆自直湖港而下秋子瀆毛瀆皆運河之旁流而西者並注于雙河
北渡港
在青城鄉(xiāng)運河之旁流而西者貫直湖港入雙牌而與雙河之水合而為一
直湖港
在青城鄉(xiāng)由運河而入志公港南下為北洋湖湖之南即港之脈直南而下貫于神護富安二鄉(xiāng)入晉陵縣界而下于湖
雙牌港
在青城鄉(xiāng)近晉陵縣界越神護鄉(xiāng)過黃灣橋而入于南陽湖
運河
東南自長洲縣界望亭入本州界行四十五里越州城迤邐西行四十五里至五牧口出晉陵縣界勝七百石舟大業(yè)雜記云隋大業(yè)六年十二月敕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郡八百餘里水面闊十餘丈又擬通龍舟并置驛館草頓並足欲東巡會稽自唐武德以後至今累浚為東南之水驛城中河凡十有八皆運河之支流別泒曰斥瀆在北倉泥橋西(土兌)曰胡橋河在州治後曰州橋河在州治前曰營河在州東與州橋河胡橋河並通由胡橋河?xùn)|出運河曰水(石達)河在大市橋南曰束帶河河上即宋尤端明之故宅河繞其居故以束帶名自斥瀆而下皆引西溪水東入運河曰倉前新河元大德間鑿水通漕運曰弓河曰九箭河皆縣之古河運河舊通焉今多堙塞二河併疏其說於後自倉前新河而下皆在運河?xùn)|
弓河
本舊縣之羅城濠也歲久無可驗但稱東河故老相傳云弓河自閘口灣灣由東門而南出度僧橋通運河如弓之背故號弓河以運河比之弓絃也
九箭河
在弓河上有河九道皆通運河若弓之有箭然故老云無錫有九龍峯下有九澗城中有九箭河應(yīng)之諺云九箭通出三公今通者惟第六箭河餘皆漸次堙塞今列九箭河于左
第一箭河
在東南隅邊巷西止官街而絕水常涸不通舟
第二箭河
在東南隅莊巷底河面頗闊祇長十餘丈耳可停舟
第三箭河
在東南隅染涇橋西稍西而止東向粗可通舟
第四箭河
在東南隅楊家巷頗深闊西至大街而止稍可停舟
第五箭河
在東南隅董家巷西止玄聖觀前稍西而止但一大溝耳
第六箭河
在東南東北兩隅界東自玄元宮前而入西出運河稍通小舟河北有善智尼寺又名師姑河
第七箭河
在東北隅福田巷底惟存一溝約長三四十丈西至陳賢良墓右而止
第八箭河
在東北隅自東門橋北而入西通洞虛觀前而止可通小舟
第九箭河
在東北隅盛巷底惟存河口一二丈耳
五瀉水
即五瀉河去州北一十四里天授鄉(xiāng)通運河闊六丈深七尺其源上湖大陂自五瀉口北岸行泝流四十里至江陰晉陵兩縣界雉尾口從界北四十七里深三尺已上至申浦上口北入大江潮汐所至可勝二百石舟溉田一百七十餘頃舊有堰臨官塘稱五瀉堰宋元祐間既治蓮蓉湖為田因置閘於是以備旱澇今則架橋其上曰高橋以通徒行堰與閘俱廢矣運河水由橋下北流越興寧鄉(xiāng)入江陰界由夏港而入于江
長渠
在州東北二十四里北入江陰境勝二百石舟或云在州西北一十五里入五瀉渠泝流六十里北入江陰軍按此渠當(dāng)與五瀉水同泒而異名驗其方隅之向背地里之相去與泝流之遠近水力勝載一一可比而推況出自北門入江陰之水道莫此為大特以歲久蔑有識者姑辨其說用闕其疑
歐瀆
去州西北四十里興道鄉(xiāng)有減水石(石達)斗門閘宋元祐間置蓋以芙蓉湖為田遇澇則開閘泄水從閘口出由江陰界以入江
閘口河
其水從五瀉水東流而為陸逐港過蔡家渡分為二道其一循州城而東越景雲(yún)鄉(xiāng)至梅里鄉(xiāng)界口而入于伯瀆其一至膠山鄉(xiāng)界口東流越膠山鄉(xiāng)而匯于南與宅仁鄉(xiāng)新河合又行數(shù)里北走而入于江陰界
五步湖
去州東北七里天授鄉(xiāng)東西二十里南北一十里南徐記云五湖其源濁而流清溉田百餘頃或云即陶穀所隱之處梁載十道四蕃志云漢末錢塘縣陶穀有道藝隱居五部湖時大旱蝗太守奉印綬請為無錫令穀退而歎曰郡界有災(zāi)安得懷道而不救之到城修六事行弭災(zāi)之術(shù)三日雨蝗盡死穀乃遁去今此湖皆塞為良田惟所經(jīng)之道稱五步塘今之塘頭即其地
芙蓉湖
在州東北興道鄉(xiāng)寰宇記云上湖一名芙蓉湖亦謂之無錫湖占晉陵江陰無錫三縣界西去常州五十九里東西四十五里南北四十里深五尺東流為五瀉水毘陵志云芙蓉湖在縣東五十五里南北八十里南入無錫縣北入江陰軍東南入平江府北入揚子江吳地記云無錫湖萬五千三百頃為晉陵上湖又云無錫湖通長洲多魚而甚清徐州記云橫山北曰上湖南曰芙蓉湖陸羽惠山記云惠山東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貴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長洲東洞江陰北掩晉陵蒼蒼渺渺迫於軒戶故惠山有望湖閣蓋自山下百餘里目極荷花不斷以為江南煙水之盛於是皮日休買舟與陸龜蒙及毘陵居士魏不琢共為煙水之樂時乘短舫載一甔酒由五瀉逕入震澤穿松陵抵杭越號其舟曰五瀉舟南徐記云芙蓉湖晉張闓基其中洩湖水令入五瀉注於巨區(qū)欲以為田盛冬著赭衣令百姓負土值天寒凝沍施功不成而罷至宋居民因其舊跡隄岸堰水塞湖為田今悉南東其畝矣湖之經(jīng)界漫不可考獨興道鄉(xiāng)麻塘橋至今有湖東湖西之稱亦皆良田無復(fù)痕跡以諸家傳記所載考之則芙蓉湖占平江常州江陰凡三郡自無錫推之其南當(dāng)與延祥鄉(xiāng)鵝肫蕩接為控長洲之境東入興道鄉(xiāng)麻塘港以北為洞江陰之界北出興道鄉(xiāng)越歐瀆為掩晉陵之域其西則五瀉水從東流入于湖如此則南北不下七八十里東西亦四五十里始合傳記所載獨徐州記稱橫山北曰上湖南曰芙蓉湖按今南橫山在州西南開化鄉(xiāng)去惠山不下十里北橫山在州西北開元鄉(xiāng)去惠山亦十五里兩山相望皆在運河之西臨太湖而惠山記稱東北九里有上湖若在橫山之北不應(yīng)與惠山遠近不倫姑辯其說合諸家傳記之載并著徐州記之失好事者或可因是以求古跡
西?瀆
在興道鄉(xiāng)其源出天授鄉(xiāng)運河自蠡河西北至興道鄉(xiāng)而始以瀆名行二里而與麻塘港合
麻塘港
自咸塘河之西而為鄒祁河至興寧鄉(xiāng)界口名麻塘尖而為麻塘港行二里許與西?瀆會而接于江陰界
咸塘河
在天授鄉(xiāng)出北門運河之水入于高橋之南而貫于五了浜為河之起脈北走越興寧鄉(xiāng)而通于江陰界
嚴埭河
在天授鄉(xiāng)由北門橋而下出閘口河為蔡家渡從渡口向北直下即河之起脈入興寧鄉(xiāng)為泰平港入膠山鄉(xiāng)為嚴埭河河流由是入江陰界其泰平港北流轉(zhuǎn)西亦入于江陰之境由夏港而達于江其東則為興塘港其北則為劉家河
興塘港
嚴埭河下流至宅仁鄉(xiāng)分為二道其東則為興塘港至宅仁鄉(xiāng)而絕復(fù)引水東流而為包堰河至懷仁鄉(xiāng)而中貫為南北流南接于盛塘河河水東入常熟之境西通上福鄉(xiāng)芙蓉塘河其包堰河北通于江陰界
張?zhí)梁?br>
在興寧鄉(xiāng)太平港之旁注于西者稍行至胡家渡分為二道西為張涇通五瀉水其南入天授鄉(xiāng)咸塘河北通江陰界
太伯瀆
去州東五里貫景雲(yún)太伯梅里垂慶四鄉(xiāng)西枕官河?xùn)|通蠡湖又東達于濠湖入平江界歲久淤塞唐元和間刺史孟簡浚之長八十里闊一丈二尺深四尺民獲霑溉之利唐書地里志云元和八年孟簡開太伯瀆東連蠡湖寰宇記云太伯瀆西帶官河?xùn)|達范蠡瀆入蘇州界澱塞年深粗分涯岸元和八年孟簡開浚之併導(dǎo)蠡湖長八十七里廣十有二丈自後太伯瀆謂之孟瀆蠡湖謂之孟湖孟簡傳云元和中簡為刺史有孟瀆久淤治道溉田千頃盧仝有謝諫議茶歌云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巔崖受辛苦之句正浚此瀆時為其勞民也此瀆始開於太伯所以備民之旱澇民德太伯故名其瀆以示不忘瀆上至今有太伯廟
鴨城河
在梅里鄉(xiāng)其源自運河而來東出江陂橋過景雲(yún)鄉(xiāng)越梅里上福至延祥鄉(xiāng)而止其在景雲(yún)謂之王莊橋河江陂河在梅里謂之新塘河鴨城河在上福謂之信義瀆杜家河亦名太平橋河至延祥鄉(xiāng)稍蓄而為謝蕩引流至甘露水分為二道其一過濠橋而去其一由月河而出皆東注于濠湖
破塘河
在梅里鄉(xiāng)起于鴨城河越太伯鄉(xiāng)過大橋南入于蠡湖
潭塘河
在梅里鄉(xiāng)鴨城河之旁注而北者至宅仁鄉(xiāng)為劉家河貫興塘港與新河接
新河
在宅仁鄉(xiāng)南自尤村渡至江陰界河面雖闊底大淺水常涸惟通小舟春夏水漲巨艦始通故老相傳云建炎間大金太子南征被困一夕開此河通大江而去故名曰新河河上有馮梓二堰今廢
斷塘河
在上福鄉(xiāng)太平橋河之別脈至延祥鄉(xiāng)而貫于濠橋河
橫塘河
在上福鄉(xiāng)信義瀆之旁注于北者漸流引東貫走馬塘為芙蓉塘河至懷仁鄉(xiāng)為盛塘河而入于常熟界
羊尖河鯉河
俱盛塘河之別脈顧市河亦包堰河之別脈皆東會于羊尖河而入常熟界
蠡湖
在州東南五十五里與平江長洲縣分界即今太伯鄉(xiāng)之漕湖也郡志云蠡湖在縣東南五十五里與蘇州吳縣分界寰宇記云范蠡伐吳開造蠡瀆通此湖故號曰蠡湖唐書地里志云元和八年孟簡開泰伯瀆併導(dǎo)蠡湖自後太伯瀆謂之孟瀆蠡湖謂之孟湖按今漕湖在太伯鄉(xiāng)當(dāng)州之東南去州五十餘里東西十二里南北六里其地率皆占長洲之境邊湖之旁僅得一二里為無錫之界湖水泝流而西與太伯瀆接貫景雲(yún)垂慶梅里太伯四鄉(xiāng)而出于運河至今梅里太伯界口有河名蠡尖口距湖三十里平江城東餘門數(shù)里外亦有蠡口去湖十餘里今謂之漕湖實古之蠡湖也而郡志謂與蘇州吳縣分界者蓋唐以前未縣長洲其地皆吳縣之境而隸于蘇至唐始分置長洲縣故後人襲舊之文不變其實然謂之漕湖則不知自何代始其湖之浸皆長洲之利無錫獨得其一區(qū)耳
濠湖
在州東七十里東西四里南北三里即今延祥鄉(xiāng)之鵝肫蕩也謂之鵝肫者取其形之肖俗呼之耳亦云河湖語訛故也自湖向東稀墩與長洲縣界接稀墩向北三十里至苑山經(jīng)湖中心與平江常熟州分界西南達於蠡湖
無錫縣志卷三上
事物第三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無錫自太伯肇基于前其後才賢之著代不缺人其禮義之邦乎若夫名泉舊跡遺封故剎因人而勝者可以登臨弔古而想其風(fēng)焉災(zāi)祥又繫乎一邑之休咎庶善可勸惡可戒也作事物第三
吳太伯世家三之一〔楚春申君列傳附〕
余嘗讀史記至太伯世家而歎曰嗚呼讓德之基也至矣太伯之讓也哉方殷之未亡而太王己有翦商之勢太伯知文王之賢乃不肯立而文王竟以周興太伯之讓也厥後季札亦以國讓而吳遂為沼不亦悲夫嗚呼太伯其可謂至德矣乎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迺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者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之後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疆鳩夷立疆鳩夷卒子餘橋疑吾立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zhuǎn)立轉(zhuǎn)卒子頗高立頗高卒子句卑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晉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齊立去齊卒子壽夢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於是始通于中國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昧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dāng)z行事當(dāng)國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不從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于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王餘祭卒弟餘昧立王餘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昧後立今卒其子當(dāng)代乃立王餘昧之子僚為王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嘗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dāng)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dāng)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伍子胥楚之亡臣也奔吳公子光客之伍員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專諸見之光喜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專諸之事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蓋餘燭庸以兵圍楚六灊使季札如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fā)兵絕吳兵後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與專諸謀欲自立為王且曰我真王嗣季子雖至不吾廢也專諸不可公子光強之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而謁王僚飲王僚使兵陳於道自王宮至光之家門階戶席皆王僚之親也人夾持鈹公子光詳為足疾入于窟室置匕首于炙魚之中以進食手匕首刺王僚鈹交于胸遂殺王僚公子光竟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乃以專諸子為卿季子至曰茍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復(fù)命哭僚墓復(fù)位而待闔廬立用伍子胥之計伐楚與楚兵夾水而陳吳王闔廬弟夫槩欲戰(zhàn)闔廬弗許夫槩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zhàn)楚五敗遂入郢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闔廬弟夫槩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槩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槩夫槩敗奔楚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勾踐迎擊之檇李越使死士挑戰(zhàn)三行造吳師呼自剄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里吳王病傷而死闔廬使立太子夫差王夫差立常以報越為志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越王勾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不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越王勾踐率其眾以朝吳厚獻遺之吳王喜唯子胥懼曰是棄吳也諫不聽使子胥于齊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還報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戊子越王勾踐伐吳乙酉越五千人與王戰(zhàn)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yún)菂侨烁鏀∮谕醴虿類浩渎勔不蛐蛊湔Z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太宰嚭諫引兵歸國於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十八年越益彊越王勾踐率兵使伐敗吳師于笠澤二十年越王勾踐復(fù)伐吳二十一年遂圍吳二十二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勾踐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剄越滅吳取之
春申君楚人也名歇姓黃氏游學(xué)博聞事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辯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韓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于秦聞秦之計恐秦壹舉兵滅楚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昭王善其說發(fā)使賂楚約為與國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zhì)于秦留之?dāng)?shù)年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而楚太子與秦相應(yīng)侯善於是黃歇乃說應(yīng)侯應(yīng)侯以歇計聞秦王秦王令楚太子之傅先往楚太子用黃歇計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guān)而黃歇守舍常為太子謝病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于秦昭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當(dāng)死願賜死昭王大怒欲聽其自殺也應(yīng)侯勸止之秦因遣黃歇至楚三月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并獻淮北十二縣請封于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春申君相楚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楚及諸侯兵為秦兵所敗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客有觀津人朱英說春申君楚于是去陳徙壽春而秦徙衛(wèi)野王作置東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吳行相事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所幸李園女弟有娠李園乃與其女弟謀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于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娠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于楚王王必幸妾有子則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進李園女弟于楚王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楚王貴李園園用事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yǎng)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說春申君殺李園春申君不聽朱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門之內(nèi)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之外而盡滅其族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娠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
春申君要亦楚之豪傑也方說秦王合從之時何其壯哉及一旦為李園所殺身與國滅由其好智不好學(xué)也視太伯之風(fēng)則遠矣以其封國在吳因附載其傳於太伯世家之後吳之興滅可以參考
人物三之二
仲尼稱子賤為君子而贊之曰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余傳無錫名世之士古今得四十有五人非流風(fēng)之有所被歟不然何賢才之多也文雅彬彬忠孝迭著名邑之稱可無愧矣
前漢虞俊
字仲卿無錫人也少以孝友稱于鄉(xiāng)黨明春秋公羊左氏傳漢哀帝時為御史稍遷丞相司直王莽執(zhí)政左遷新陂令尋召為司徒俊欲遁歸遂見脅迫仰天嘆曰吾漢人也願為漢鬼不能事兩姓飲藥而卒光武即位高其節(jié)行與二龔比為表塋墓
後漢王關(guān)
字選公無錫人也明易及天文郡舉為主簿更始平守山陰令補侍御史遷冀州後拜謁者僕射卒于陳留太守不交豪彊人號王獨坐
後漢高彪
字義方無錫人也家本貧彪為諸生遊太學(xué)有雅才而訥于言後舉孝廉試第一校書東觀遷內(nèi)黃令卒有德政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xué)者高岱亦知名並著漢書獨行傳
晉顧凱之
字長康父悅之為州別駕長康遂為無錫人博學(xué)有才氣善圖畫妙于一時頗自矜伐每過其實少年因相稱譽以為戲弄初在桓溫府嘗云凱之體中癡黠各半合而論之政得平耳故俗傳凱之有三絕謂才絕畫絕癡絕也嘗為虎頭將軍人號顧虎頭事並見晉書及南史
唐李紳
字公垂無錫之梅里人父悟歷晉陵令因家無錫紳讀書惠山少苦貧每有著述潛取寺中佛經(jīng)竊識其後為主藏者所知致被歐辱後徙剡川天宮精舍一日熟寐舍前丹柰方結(jié)實有蛇據(jù)其上會老僧至驅(qū)之蛇入紳懷中忽不見僧異其事及覺問紳答曰適夢在樹間食柰甚美似為僧逼而悟老僧以故陰異之延致院中肄業(yè)數(shù)年去將赴解舉僧分橐金助其行元和中果擢進士第釋褐國子助教歸寧李錡鎮(zhèn)江南辟為從事錡叛令紳草檄紳不從錡怒囚之後錡伏誅獲免穆宗召拜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與元稹李德裕同在禁中時稱三俊武宗時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四年罷調(diào)淮南節(jié)度使拜尚書左僕射封趙郡公卒諡文肅事見唐史宋杜鎬字文周無錫人也博學(xué)強記少時將就試有鼠銜孝經(jīng)疏置榻前鎬怪之取以熟讀及試題出其內(nèi)遂預(yù)選當(dāng)南唐時嘗為集賢校理及宋平南唐授千乘簿至國子監(jiān)丞崇文院檢討將南郊彗星見宰相趙普問鎬鎬曰當(dāng)祭而日食猶廢祭況彗見如此乎上聞迺罷祭翼日遷著作佐郎累遷虞部員外郎景德初置龍圖閣待制首以鎬為之澶淵凱旋遇懿德皇后忌日或以軍中鼓吹為疑馳騎問鎬鎬對曰武王載木主以伐紂前歌後舞可據(jù)也祥符二年種放告歸上宴餞於龍圖閣賜詩命侍臣皆賦鎬辭以素不屬文詔引名臣歸山故事鎬即誦北山移文以譏放其固直如此真宗凡得古器異書必詢鎬悉能究其本末令人閱其事在某書幾紙何行未嘗少忘鎬雖老四鼓起誦春秋遲明已數(shù)卷日以為常後除龍圖閣學(xué)士至禮部侍郎年七十六卒子渥生孫(木巳)字偉長以鎬蔭補將作監(jiān)簿累遷太子中允知建陽縣除無名租萬計性豪邁遇事勇為稍遷至度支判官虞部員外郎廣西歐希範(fàn)推蒙趕為帝而自號為神武公率其徒破環(huán)州轉(zhuǎn)攻桂管勢甚熾仁宗患之授(木巳)廣西安撫使(木巳)至宜州得州人吳香及獄囚歐世宏先往說之(木巳)乘怠擊其後破白崖等寨及其五峒斬首千餘級復(fù)攻環(huán)州焚其山林積聚蒙趕等大恐隨香出降希範(fàn)走保荔枝峒併擒戮之廣西平除天章閣待制知慶州蕃酋孟香率部落內(nèi)附夏人以兵索香詔許還之(木巳)言彼違約舉兵香不可與因移檄問罪夏人讋服慶歷中范仲淹參知政事患諸路監(jiān)司非才多所更易(木巳)與張?之首被擢用(木巳)博覽強記通陰陽術(shù)自推其數(shù)曰吾年四十六死矣卒如其言
宋袁默
字思正無錫人父繹字子安篤學(xué)至忘寢食嘗升禮闈人咸師之早以英華教授諸子默少卓犖尤深于文嘉祐八年中進士擢京兆府教授入為司農(nóng)簿獻無逸傳神宗召對遷光祿丞太學(xué)博士哲宗即位除湖北轉(zhuǎn)運判官默學(xué)問淵深卿士大夫宗為師法謝獻道解論語嘗共辯確三弟點植正功皆有名當(dāng)世點字思與熙寧初在太學(xué)直講為學(xué)者領(lǐng)袖與兄默共號二袁名在諸儒右中元豐八年進士第累遷至通判杭州知淮陽軍致仕喜佛老書詩甚工東坡見其所作以為有驚心駭目之嘆正功亦中兩科官至右司郎中植事見後
宋淩浩
字直翁無錫人與同邑陳敏俱學(xué)于安定胡先生以經(jīng)術(shù)知名二浙登治平二年甲科嘗令蓬萊武涉以能召拜太學(xué)博士推安定之學(xué)以誨多士咸敬服之出倅辰州守渠陽致仕年六十五浩與敏皆不引年而告老人謂得安定之傳而有所守者
宋陳敏
字伯修無錫人髻丱喪父廬墓哀毀有芝生冢上長從安定先生胡瑗學(xué)與同郡袁默淩浩姑蘇孫載皆為英特時目為安定四俊友熙寧三年舉進士王荊公嘉其才薦敏堪大用除太學(xué)正從蘇軾游甚厚嘗守臺州會朝廷命郡國立元祐黨籍碑敏拒守以為不可監(jiān)司促之急敏曰誣司馬公為姦臣是誣天也其倅卒立之敏碎其石或咎敏敏曰我死且不辭何劾之畏竟掛冠而去自號濯纓居士大觀中以八行搜天下士殿撰李夔丞相綱之父也時奉祠居梁溪以敏行能薦於上守令親為勸駕敏嘆曰昔歸今往何出處之戾也弗就年八十一終德行之美時所欽慕
宋錢顗
字安道無錫人舉進士熙寧間由烏程令召為御史裏行王安石初行新法宰臣曾公亮依違不言顗與侍御史劉琦上疏論安石歷官以來莫不言尊尚堯舜故天下以為賢陛下亦聞而知之遂致公輔今乃首以財利之說務(wù)為容悅言行乖戾剛狠自任不知安石之心待陛下為何如主曾公亮位居丞弼被遇三朝自當(dāng)悉慮竭忠以身許國反有畏避安石之意更相稱譽以固寵榮安石大怒貶顗監(jiān)衢州鹽稅琦亦坐謫顗行謂御史孫昌齡曰君奴事安石以得御史亦當(dāng)少念報國顗今得罪分當(dāng)遠竄君為美官自以為得策即我視君犬彘不若也聞?wù)咩と粫r人號鐵肝御史
宋沈初
字子深無錫人熙寧六年擢進士第初始入國學(xué)時試周以宗強賦為第一文詞典麗時爭傚之元祐間尚詞賦朝廷常以林希佚道使民沈初周以宗強劉煇堯舜性仁陳之方恤民深者嚮其樂江衍王道正則百川理賦五篇頒天下為格初之賦後流至西夏夏人織為文錦其珍賞如此尉明之象山入為國子直講以終兄弟四人兄禋揚皆中進士科
宋王岡
字壽祺居無錫賈山稱賈山王氏世雄于財至岡尤嗜學(xué)躭玩經(jīng)籍父厚贈資貨使之游學(xué)自是文益精元符三年舉進士除北京國子司業(yè)通判揚州時丞相呂頤浩統(tǒng)戎任辟置幕下高宗南渡丞相拜御營使以岡為參議官謀畫多用其計後丐祠歸紹興初上思其人召為比部郎中復(fù)歷金部遷左司郎中頤浩去國岡請老以朝散大夫直秘閣致仕與晉陵孫覿友善覿尺牘中有稱王左司者即岡也其弟亦為中興後都司宋孫近字叔諸無錫人父廷筠嘉祐中進士近幼警悟號神童七歲能屬文崇寧二年擢進士第五年中宏詞科累遷至工部郎中高宗即位除秘書少監(jiān)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同章誼使金還除吏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從上親征書命悉委焉凡所撰著宣布德意武夫義士讀者莫不感泣一時比之陸贄繼而參大政兼樞密居政地三年金和議成丐詞上許之未幾時以和金有異論謫授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漳州居住易南安移贑州薨年七十八弟建舉遺逸賜進士及第
宋唐作求
字叔孝無錫人崇寧二年進士登第公卿間有以作求薦于徽宗召對稱旨除御筆所禮制局檢討官遷主客郎中出守徽州以朝散郎致仕作求學(xué)術(shù)該敏家訓(xùn)嚴肅勵後進以振文藝唐氏由作求藹然以儒學(xué)名家從弟孚字益裕亦志學(xué)所見深遠嘗歷謁元祐諸君子談?wù)撘迫战栽炱鋳W理
宋李謨
字茂嘉無錫人幼孤事母孝家貧感憤向?qū)W從樂安先生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又試中教官有敏譽徽宗知其才擢廣東運判入對留為太常丞繼為監(jiān)司遍歷河北高宗即位除直徽猷閣知鎮(zhèn)江臨安兩府遷寶文閣移鎮(zhèn)京口終謨歷事三朝皆蒙眷獎屬當(dāng)時艱閱兵走馬于燕趙之間而智畧精敏隨事制變稱為奇才
宋施坰
字林宗少力學(xué)馳譽上庠崇寧五年進士登第再除為太學(xué)博士宣和末提刑江東朝廷命鑿銀林河通大江調(diào)役繁興坰慮導(dǎo)江入浙必漂溺蘇秀因抗疏極言其害是役為寢徽宗下詔獎諭進秩一等累遷至禮部侍郎皆有能聲顯仁太后回鑾坰為考訂儀注時以為宜後以敷文閣待制終生平篤意孝友在官得親庭書必冠帶跪讀遇恩奏補官率推及弟姪鄉(xiāng)里稱其賢施之先本出武進坰父南康公始徙居無錫至坰遂為無錫人坰弟垓有吏績紹興末累持節(jié)終朝議大夫湖北運使
宋費肅
字懿恭無錫人少穎秀拔俗尤嗜學(xué)中大觀二年進士第復(fù)以薦除秘書正字紹興初大臣舉其賢行與簡齋陳與義同召赴行在時被召者三人獨肅抗節(jié)引辭不起子鍇亦中科第
宋李端行
字正達無錫人幼與弟尚行入太學(xué)俱有俊聲同賜大觀三年上舍第為太學(xué)博士高麗遣子入學(xué)其禮不除朝廷患之丞相蔡京會議于學(xué)語及端行端行曰彼既遣子入學(xué)未有不成禮者當(dāng)以國禮繩之遽趣賓贊引高麗士即日成禮儀注悉裁于端行京與朝士服其得體後以作詩詆京之失出宰明之鄞縣發(fā)憤丐閒終身不復(fù)仕進丞相呂頤浩嘗師學(xué)端行逮貴猶執(zhí)弟子禮子霖隆興進士尚行字師尹風(fēng)神秀偉賦性嚴憚兄弟同學(xué)易經(jīng)深造淵妙日抄萬言筆不停手閉戶讀書人罕覩其面登第後為文益進而名甚高為越之蕭山治行顯著召為太博累遷司農(nóng)太常二少卿高宗即位出知信州潘逵趙琦起饒州為盜攻入信境尚行平之高宗親書詔命獎譽進直龍圖閣遷江南東道轉(zhuǎn)運使以言去職參政張守周葵待制董棻相與為忘形交皆一時名士
宋沈松年
字性仁無錫人大觀三年舉進士為潤之金壇縣以文學(xué)擢太博會靖康之難丐歸田里以圖史自娛有妹適洪忠宣公忠宣使金且久妹攜諸甥歸無錫松年力勉以學(xué)後皆中博學(xué)宏詞科適拜相遵至樞府邁再入翰苑名聞中外時語非松不能有甥若是三子自強日新有開日新亦由上舍中進士第
宋蔣芾
字子禮本義興人父及祖宣和中進士至朝請大夫知鎮(zhèn)江府祖瑎參政魏公之奇之孫元祐擢第大臣以經(jīng)術(shù)薦為太博累遷至郡守遭寇難徙無錫故芾為無錫人芾早以蔭入仕紹興間登進士第授建康理官秦檜欲羅致拒之檜怒終其世不召用及檜敗附檜者皆竄逐芾獨免芾嘗官東宮為莊文太子所知薦其賢于壽皇命權(quán)直舍人院因繳內(nèi)侍梁珂語徹德壽宮上皇嘆其忠除簽書樞密院條奏邊防軍功甚悉孝宗尤極嘉獎拜右僕射同平章事上方銳意恢復(fù)芾力陳天時人事未可舉兵凡二千餘言忤旨讒忌者乘之既而丁內(nèi)艱去職朝廷起以左丞相不赴後判紹興奉祠以終
宋陳篆
字師文無錫人氣豪邁讀書一過不忘為文初若不經(jīng)意下筆即翩翩不休語意俱到爭傳誦為楷式經(jīng)學(xué)尤該明執(zhí)弟子禮願學(xué)者遠近交至一出規(guī)矩皆為良士戴達先兄弟嘗師事之所造就尤多紹興間舉進士官止州縣而終子翥亦登進士第
宋呂克成
字世德無錫人有雋才學(xué)問精愨從遊者數(shù)百人與同邑陳師文友善兩浙士子稱師者必以世德師文為重以恩科第一人終蘄州教授
宋尤袤
字延之其先閩人本姓沈因避王審知諱去水姓尤來居無錫至袤遂為無錫人弱冠入太學(xué)魁監(jiān)省登紹興進士第嘗從玉泉喻樗游樗龜山先生高弟也樗以所得龜山之學(xué)授之由是學(xué)益進紹興間宰泰興金人犯境士庶望風(fēng)而遁袤獨堅守不去尋以薦除奉常時高宗廟號未定方議升配公諏經(jīng)訂古悉有根據(jù)平生博極羣書同貫古今時人號曰尤書廚當(dāng)世推為人物之宗為內(nèi)外制及內(nèi)禪典冊悉服其雅正官至禮部尚書袤形貌不逾人而豐度端凝孝宗嘗有短小精悍之褒晚益嗜書不倦所藏三萬卷為詩平淡楊誠齋嘗列之四詩將自號遂初居士光宗嘗書遂初二字賜之有遂初小藳等書數(shù)卷行于世卒諡文簡公子槩孫焴三世相繼並登科第焴字伯晦以大父袤奏仕累遷工部尚書【闕】
學(xué)士提學(xué)秘書省提綱史事遍歷中外三十餘年而後抗疏丐閒年八十三以疾終于家自號木 【 闕】 居士云
宋戴達先
字子善世居無錫之東城父適里中尊為鄉(xiāng)先生紹興初建太學(xué)達先與弟幾先同中選經(jīng)藝俱優(yōu)每試必占前列士爭傳誦其文以為式號二戴格當(dāng)時太學(xué)為之語曰二戴一王辟雍之光先有王戴後有陳蔡紹興間文體粹然為之一變者實自達先兄弟始以上舍射策賜第執(zhí)政舉其賢高宗召對擢為太博孝宗即位求直言達先條天下利害南北戰(zhàn)守宜以奏召試館職除正字遷校書郎知池州易江陰軍移袁州為政長者終年六十二達先心仁貌莊平居恂恂臧否不置口其友何稱每曰吾同舍所愛者三人芮燁劉苪及達先時因號四賢幾先字子微性端謹其學(xué)純正不雜少與兄俱馳聲太學(xué)登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丞相陳康伯深器之薦于朝召教諸王稍遷至國子司業(yè)對便殿論王安石蘇軾之學(xué)功利仁義差別上嘉之擢禮部侍郎兼侍講累遷至直龍圖閣號錫谷居士自著生平行實為傳以終
宋陳之茂
字卓卿無錫人宣和初入太學(xué)紹興二年與張九成同登進士第廷對忤權(quán)臣黜之九成叩頭殿廷曰臣之學(xué)不如之茂臣不當(dāng)?shù)弥苎匀酥桓已砸霜劜灰索砩嫌[對悚然曰忠言也賜之茂同進士出身調(diào)休寧尉樞密王倫推其賢召見除秘書郎累遷至知平江府以督相魏公舉陞直顯謨閣知建康隆興兩府丞相洪公復(fù)薦召對擢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終之茂稟性剛果立志英特議論宏遠深識治體壽皇初銳意天下默察方正特立之士期致事功每深器待將倚大用及其沒縉紳惜之為詩清勁畫尤有法弟之淵字宗卿習(xí)左氏春秋與兄之茂同入太學(xué)時號二陳復(fù)聯(lián)中張九成榜教授臨安府擢秘書正字後為湖南運使召還與兄之茂同為吏部郎中朝士榮之終秘書閣修撰知宣州為人淵源溫粹識度沖曠文尤典縟立朝涖官不治貲產(chǎn)澹泊自如未嘗以名位矜驕人服其厚德
宋許德之
字振叔無錫人也父希道為鄉(xiāng)之宿儒四子皆傳一經(jīng)德之居長最穎悟紹興初登進士第為揚州法曹與晁詠之韓韶蘇象先同為掾俱有美名時號維揚四俊侍臣薦其才於徽宗召見便殿德之對治道無多術(shù)惟進賢退不肖有賢不能用與非賢而遽信雖勤不治上嘉納之擢司門郎中遷太常少卿以顯謨閣知婺州方臘起清溪為寇德之坐是得罪貶賓州高宗即位復(fù)官奉祠石林葉夢得與德之友善人比之黃叔度徐孺子弟倜衍之伸皆登高科有聞于時
宋李祥
字元德無錫人隆興初登進士第為太學(xué)博士遷國子祭酒時韓侂冑用事逐趙忠定公朱文公祥為博士上疏爭之由是去國後侂冑敗朝廷以祥為忠除直龍圖閣卒諡肅簡公自號小山
宋蔣重珍
字良貴世居無錫之富安鄉(xiāng)胡埭幼穎悟讀書一覽輒記嘉定十六年魁進士擢承事郎累遷至僉書奉國軍召除秘書正字入對上七箴三疏奏語剴切忤丞相史彌遠意遂謁告還家端平初上勵精更化召為秘書郎累遷至集英修撰皆不就嘗築一梅堂萬竹亭聚書自娛天下高之號實齋先生與魏了翁真德秀深相友愛其所講明皆聖賢正學(xué)後以刑部侍郎卒諡文忠公
元虞志道
字彥高其先潤之丹陽人父薦發(fā)宋進士愛無錫溪山之勝遂徙居焉志道自幼穎悟家訓(xùn)尤嚴弱冠以茂異起為校官其學(xué)專以明體適用為文章必本於理嘗教授湖學(xué)趙承旨深器重之與之為莫逆交後以嘉興尹致政為人踐履篤實愛親事長克盡誠敬撫弟姪若已出待後進如儕輩遇賢子弟詢詢引導(dǎo)之若不及遇人有急難雖傾產(chǎn)救之弗吝然於義利之辨甚明鄉(xiāng)里推尊為鄉(xiāng)先生云
才賢之出由乎山川之間氣發(fā)而為英靈鍾而為秀特粹而為文章激而為忠義靡不由之然亦有風(fēng)化之理焉無錫得山水之清氣故其發(fā)為文辭蘊為德業(yè)自漢以來賢令迭出亦風(fēng)教之有自也由漢而下著于邑者得二十有七人或以才顯或以行稱具述如上遺者闕焉亦盛矣哉
後漢陸璯
舊名銓字仲方毘陵人也操履清正明京氏易尚書曉風(fēng)角星算貫其要妙以經(jīng)術(shù)講授太守辟為主簿固辭以疾太守脅以威刑遂省事旬日謝疾而去避地會稽以典籍自娛視氛祲言災(zāi)異公車拜徵皆以疾辭年八十卒
吳朱治
始仕漢建安中為九真太守扶義將軍以婁由拳無錫毗陵為奉邑黃武元年封毗陵侯
陳張種
字士苗歷侍中中書令太建初累賜無錫嘉興縣秩
宋湛茂之
嘗為司徒右長史隱于無錫之惠山築草堂讀書其中與南平王劉鑠友善更以詩章唱酬留刻于石
唐陸羽
字鴻漸未知所生及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乃以陸為氏名羽而以鴻漸字之嗜茶著茶經(jīng)三篇鬻茶者至陶羽形祀為茶神上元初隱居苕溪自稱桑苧翁又號竟陵子在隴西公幕府自號東園先生又號東岡子嘗品水味列無錫惠山泉第二至今稱為陸子泉泉上有祠祀羽畫像
宋章誼
字且叟丹陽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又中學(xué)官選誼學(xué)問淹博氣節(jié)凜然建炎間高宗南渡始駐蹕行在會苗劉叛時誼倅杭州聞變越班而出正色叱賊黨賊為披靡上嘉其勇詔進三秩擢倉部郎中尋遷吏部侍郎攝兵部以龍圖閣學(xué)士充軍前奉表通問使使金與尼瑪哈烏珠論事酬應(yīng)如響還南京為偽齊劉豫所留後誼以計求直于尼瑪哈使豫墮計中乃得返命上益嘉之拜刑部尚書復(fù)移戶部除端明學(xué)士鎮(zhèn)金陵奉祠亳州薨諡忠恪其先本浦城人至誼既貴始由丹陽徙居無錫之斗城後葬於橫山八子駽駒駟驛(馬卒)馳騆駰
宋胡珵
字德輝本晉陵人建炎間以避地始居無錫之甘露宣和三年舉進士調(diào)開德府儀曹掾後遷至祕書正字布衣陳東上書攻六賊言者謂珵嘗潤色其書貶梧州歲餘蒙恩自便紹興初召試館職復(fù)除正字遷著作郎兼史館??毕仁菉Τ嫉弥九f史蕪穢上命珵筆削貽執(zhí)政怒出守嚴州未赴而卒珵性嗜學(xué)既第後嘗請事于南都劉器之器之曰子聰明能護以道當(dāng)令成器珵遂以平日所得于器之者著為護道錄并所述蒼梧志並行于世
宋喻樗
字子才始居?xùn)|京開封之祥符從高宗南渡徙居嚴之桐廬後至無錫遂定居焉建炎間以易經(jīng)中進士累官贈工部郎中少從龜山先生游獨得其奧嘗著易義及玉泉講解語孟大學(xué)四書性理窟行於世當(dāng)紹興之間力主正論為時師表天下稱之
宋薛極
字會之武進人後居無錫少讀書日記萬言以父蔭調(diào)上元主簿習(xí)詞學(xué)中科第為理官後守桐川嘉定初召入以參政樓鑰薦歷左右司樞密副都承旨時朝廷議更楮弊創(chuàng)安邊司極與謀焉累遷至吏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奉寧皇上陵使訖事入?yún)⒋笳龢忻苁狗夂蛧苍诔N年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終於家
元孟潼
字宗鎮(zhèn)世吳人宋信安郡王忠厚之五世孫信安有墓在無錫當(dāng)惠山之西其先世嘗有別業(yè)在惠山下潼宦遊南北遂歸老焉潼始以茂異膺憲舉為文學(xué)掾累遷至承直郎松江府判官致仕性謹厚平居恂恂未嘗少懈處家事若官政待家人必以禮遇童僕必以恩語人必忠信未嘗妄笑語為文一本於理致所歷官守率以廉能見稱在任雖無赫赫名逮去嘗有後思
諺曰里仁為美處仁為智信夫自漢陸璯以下九人故非錫產(chǎn)或以封爵或以避囂其一時游從皆高世之士由是定居遂為邑人其處仁之謂乎始知斯言之不誣也
晉華寶
無錫人也父豪義熙末戍長安寶年八歲臨別謂寶曰須我還冠汝長安陷寶年至七十不冠婚或問之輒號慟彌日不忍答也齊建元三年與同郡薛天生劉懷徹並表門閭事載南史
南唐陳喬
字子喬世居廬陵後徙居無錫喬遂為無錫人仕南唐為觀察判官烈祖頗器重之遷尚書郎拜中書舍人元宗既失淮甸恥其降號將授機務(wù)於太弟而陳覺之徒因有窺竊之計欲委國事于宋齊丘而取之喬排閤入諫元宗驚悟乃止於是引喬入見后及諸子指喬曰此忠臣也他日國家急難汝子母可託之我死無恨矣而齊丘黨亦由此以敗及元宗南遷留喬輔太子監(jiān)國後主即位遷禮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承旨門下侍郎兼樞密使遂總軍國事開寶中宋太祖遣使召後主入朝後主欲往喬曰陛下與臣俱受先帝顧命委以社稷大計今往而見留則國非已有悔將何及後主由是連年拒命皆喬為之謀也及城陷後主自為降欵俾喬與世子仲(□禹)開門納之喬遽歸府投欵於承霤後主促之愈急喬入見曰自古豈有不亡之國乎降無益也臣請城下一戰(zhàn)而死後主執(zhí)喬手泣曰盍與我北歸喬曰臣當(dāng)大政而致國家如此非死無以報臣死而歸之以逆命之罪則陛下保無恙也掣手而去入視事堂自縊而死吏為徹榻瘞之宋既克南唐太祖以喬忠于所事詔以禮改葬
宋袁植
字材老無錫人也其父子安為鄉(xiāng)之碩儒植蚤承嚴父之訓(xùn)獨刻意研詩崇寧三年擢進士第復(fù)中詞學(xué)兼茂科為監(jiān)察御史金人南下陳邊防十三事以誅佞人為先不納引疾致仕建炎初召為左司諫直言忤宰臣黜守岳州會敵騎大入叛臣李允文據(jù)鄂州大剽荊湖植條其姦上之允文中路得遞疏怒以兵趨岳陽執(zhí)植植正色詆賊不少懾遂見害于武昌朝廷知之追贈直龍圖閣錄其後二人
宋許九
無錫人力田為業(yè)蚤喪父獨奉母以孝聞于鄉(xiāng)里淳化三年飢九往來城郭乞食養(yǎng)其母人厭其數(shù)每每棄斥之九絕粒病數(shù)日時牟麥未登九刈青煮食強自扶持得起念母無以為給哀痛不忍誓欲終與母子俱全因持斧斷手取信斷之血不出人咸謂九孝感所致復(fù)丐乞入城市言有老母因取所斷手置杖頭示信於眾市人哀之莫不餽以盤飱其後母子果獲全于難進士孫浩以事聞於無錫令令以九傷毀肢體為不孝怒逐九浩還與俱去常州留飬于家九每與母出累日不一至浩所浩問之曰丐幸有餘足以供母不欲數(shù)累長者浩益憐九為置緇衣以衣之蓋取其不汙也居歲餘母老以疾卒九服向所得緇衣漆其斷手口誦浮屠言與母俱死嗚呼孝為百行之先人子莫不各欲自盡也承平時雖士大夫孝行無所見於世歲遇兇變茍有匹夫稚子能自力於一時亦足驚世駭俗深可敬哉昔歐陽公作五代史一行傳蓋有憫世之歎余從宋世中葉於是區(qū)區(qū)小邑得獲一孝子焉可與華寶並稱矣能不樂為之書以為世勸視四海謂秦?zé)o人得耶操青執(zhí)彤者將不特一書而已嗚呼世有如許九數(shù)十輩風(fēng)俗安得而不厚哉
宋沈樗
字斯年無錫人性純厚樂善家本饒貲好施與人貸之或不償即折券無靳色遇歉歲傾廩賑惠常以金助軍匱數(shù)至萬緡州上其事於朝欲官以爵樗韜晦不願朝廷嘉之賜號達義處士
嗚呼忠孝之義大矣能盡其道者古今幾何人哉余采是邑傳記所載自晉及今寥寥千載之下能盡孝者得二人焉能盡忠者亦得二人焉號稱達義者得一人焉特備書其始末可見忠孝之難得也
唐僧若氷
不詳其始來嘗寓無錫惠山之普利院惠山有洞出泉即今之第二泉也歲久其洞堙塞氷披荊榛斸巖谷訪求得之即今所謂若氷洞也古洞既出新泉遂注故世稱惠山泉必本於氷氷能詩有題惠山泉五言四韻刻山中至今尚存世傳氷寓山寺時一日游洞中不復(fù)出後人見于海上不知所終
宋僧宗本
無錫人也俗姓管氏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昇禪師昇方道價重叢林歸慕本弊衣垢面操井臼以供給夜則入室參道昇陰奇之又十年剃髮受具服勤三年乃辭昇游方初至池州景德謁義懷禪師言下契悟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本皆從之治平初懷退居吳之吳江壽聖院部使者李公復(fù)圭過懷夜語曰瑞光法席虛願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既至瑞光集眾擊鼓鼓輒墮圓轉(zhuǎn)震響識者以為法雷震地之兆自是法席日盛後住杭之淨(jìng)慈九年還吳住穹隆【闕】
時年六十三矣未幾神宗闢相國寺六十四 【 闕】 禪二律召本主惠林既至遣使問勞三日詔 【
闕】 於寺門翼日召對延和殿有司使習(xí)儀而後見既見賜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莫不驚駭本自若也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上喜其真喻以方興禪宗宜善開導(dǎo)之旨既退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凵舱茏诩次患犹枅A照禪師元祐元年求歸詔從其請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遂物故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座五十二夏
宋呂雲(yún)
字山友無錫人也幼業(yè)儒為文甚敏一夕獲異夢覺有所悟遂去家如京師道錄劉公奇之納為徒時劉為徽廟眷遇補為金壇郎將陞以道秩非其志因入太行山遇至人留窮谷中辟穀危坐授以玄旨因有所得每入山多處幽邃所茹止草木果實而豐采充潤益光澤如童顏自此知名天下紹興間高宗徵之詔三下始起入對太一宮高士堂時入禁中談?wù)撉f老後乞歸山不允賜幾杖以寵之壽皇眷遇尤厚雲(yún)能詩善鍊丹石往往忘形絕俗其學(xué)高妙人莫能知乾道中一日宴坐自草遺表畢凝然而化
宋錢道人
逸其名無錫人顗之弟也隱惠山與東坡蘇軾游東坡嘗有詩贈之稱為有道者云
宋尤道元
字浩光禮部尚書袤之族叔性尚孤介志慕?jīng)_曠先是方茂山登仙觀有錢道士嘗夏月汲水至八百丹井得氷如璧遽取食之遂發(fā)狂不復(fù)粒食周遊名山不知所終道元幼從錢游亦復(fù)得氷食之不食者數(shù)年一日忽渴取水引飲自是復(fù)食顏如渥丹雙瞳凝碧宴坐一室凝塵滿幾心常淡如不喜世俗事方外士爭稱之乾道間無疾而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