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由于經(jīng)濟持續(xù)繁榮,明間賞玩盆景之風更加興盛。此時,已出現(xiàn)了應用棕絲蟠扎加工樹木盆景的技藝。揚州盆景園收藏的一件明末清初天寧禪寺遺物——古柏盆景,便是佐證。
揚州盆景的歷史沿革
歷史上揚州經(jīng)濟文化繁榮,促進了園林的興盛。唐代詩人姚合稱揚州“園林多是宅”,可見建造、欣賞園林的風習在當時已十分普及。
宋代,曾在揚州為官的一代文豪蘇軾,公務之余除了與諸文友詩酒雅集、游歷山水外,還親手制作盆景自娛。他在《雙石》詩引中說:“至揚州獲二石,其一綠色,有穴達于背。其一玉白可鑒,漬以盆水置幾案間。忽憶在潁川日,夢人請往一官府,傍日仇池?!痹娫唬骸皦魰r良是覺時非,汲汲水埋盆顧自癡,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眉。秋風與作煙云意,曉日令涵草木姿,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往仇池?!痹谒壑?,“試觀煙云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
明代,由于經(jīng)濟持續(xù)繁榮,明間賞玩盆景之風更加興盛。此時,已出現(xiàn)了應用棕絲蟠扎加工樹木盆景的技藝。揚州盆景園收藏的一件明末清初天寧禪寺遺物——古柏盆景,便是佐證。
此盆景高約2尺許,種在一只古樸的長方形白石盆中。樹干粗可及臂,屈如虬龍。枝葉呈“一片云”狀,覆蓋于樹干頂端。枝繁葉茂,青翠欲滴,猶如高山上歷盡滄桑的古木。這件盆景系自幼培養(yǎng)而成,所有枝葉均以棕絲細致蟠扎,經(jīng)過年復一年的加工,最終塑造成自然而蒼古的形象。民間采用棕絲剪扎加工盆景的辦法,以及頻頻出現(xiàn)的“云片”形式,漸漸成為揚州盆景的一種特色。
清代揚州,由于漕運與鹽運的發(fā)達,經(jīng)濟更加繁榮,商賈云集,人文薈萃。尤其是康乾盛世,帝王多次游歷,駐蹕揚州,揚州的官員、鹽商為迎接帝王臨幸,大興土木,廣筑園林,保障湖一帶形成了“兩岸花柳金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景象,在“千家養(yǎng)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的揚州,作為微型園林藝術的盆景也走進千家萬戶。城里城外,幾乎“家家有花園,戶戶有盆景”。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卷二中這樣記載:“湖上園亭,皆有花園??????養(yǎng)花人謂之花匠,蒔養(yǎng)盆景,蓄短松、矮楊、杉、柏、梅、柳之屬。海桐、黃楊、虎刺,以小為最,花則月季、叢菊為最??????盆以景德窯、宜興土、高資石為上等。種樹多寄生,剪丫除肆,根枝盤曲而有環(huán)抱之勢,其下養(yǎng)苔如針,點以小石,謂之花樹點景。又江南石工以高資盆增土疊小山數(shù)寸,多黃石、宣石、太湖、靈璧之屬,有孔、有皺,有杠,蓄水做小瀑布,傾瀉危溜。其下空處有沼,蓄小魚游泳呴濡,謂之山水點景?!边@段文字真實的記錄了揚州盆景常用的樹種、石種、盆缽以及“花樹點睛”、“山水點景”等形式。《揚州畫舫錄》卷六又載:“勺園,種花人汪氏宅也。汪氏行四,字希文,吳人,工歌。乾隆丙辰來揚州,賣茶枝上村,與李復堂、鄭板橋、詠堂僧友善。后購是地種花,復堂為題“勺園”,刻石嵌水門上,中有板橋所書聯(lián)云“移花得碟,買石燒云”??????外以三角幾安長板,上置盆景,高下淺深層折無算?!笨梢韵胍?,盆景藝人與書畫家交往密切,他們所制作的盆景自然會受到文人的影響?!芭杈叭氘嫛?,既為畫家提供了繪畫的題材,也對盆景提出了|“入畫”的要求。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題畫《盆梅》,便形象的描繪了當時梅花盆景的藝術形象。
清代揚州梅花嶺、傍花村、寶城一帶以及泰州、泰興均出現(xiàn)了不少制作盆景的高手。例如,揚州寶城有世代以盆景為業(yè)的王氏、陸氏、仇氏,泰州、泰興也出現(xiàn)了萬氏、王氏等盆景世家,他們制作的盆景,大者高可及人,小者可置掌間把玩,樹種豐富,形式多樣,雅俗共賞。當時揚州的鹽商巨賈不僅玩賞和收藏盆景,而且還相互“斗寶”,即各自拿出自己最好的盆景比賽高低,以炫耀自己的風雅與富有。許多富商不惜支付重酬,爭相聘請出色的盆景藝人上門加工盆景。
揚州盆景以其獨具的風格特色為人們所接受。隨著更多人的喜愛和仿效,廣泛流傳,逐漸形成流派。
民國時期,揚州盆景不僅在本地吃香,花農(nóng)、花販還通過船運,將揚州產(chǎn)的盆景銷往上海和蘇南、蘇北各個城市,深受上流社會和市井百姓的青睞。世代以盆景為業(yè)的人家,以家傳的方式身教口授,子承父業(yè),一代一代沿襲下去。
解放后,揚州市政府對源遠流長的盆景藝術十分重視,為了改變盆景藝術僅僅在民間,有可能自生自滅的現(xiàn)狀,于1963年特地將其后代傳人調入相應部門工作。
揚派盆景的藝術特色
揚派樹樁盆景多采用觀葉類的松、柏、榆、楊等樹種,自幼培養(yǎng)而成。加工的方法使用棕絲捻成不同粗細的棕線,因枝制宜地運用各種棕法,通過扎縛,逐步成型,常見的造型形式有提根式,游龍式,懸?guī)r式等。枝葉扎成極薄的“云片”,葉葉俱平,葉面向上?!霸破倍喙?,視植株自身條件而定。頂片多為圓形,其余多片多為掌形。
揚派樹樁盆景以扎為主,以剪為輔,要求棕絲扎在最恰當?shù)奈恢?,并且力求隱蔽。修剪時看重剪除枝片中向上或向下生長的葉片,保持枝葉的平整和姿態(tài)的美觀。剪扎的順序一般是:從主干到枝葉,從基部到梢部,先大枝后小枝,先頂片后下片。
揚派盆景的藝術造型特色,反映了盆景藝人師法自然的敏感和智慧,同時也反映了揚州人民的審美情趣,其獨特的裝飾效果與傳統(tǒng)的廳堂布置氛圍是十分協(xié)調。
1979年。,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園林綠化局在北京北海公園主辦建國以來盛況空前的全國盆景藝術展覽,以揚州、泰州為代表的揚派盆景陳列于蘇北館。1981年,國家城市建設總局科研教育設計局,園林綠化局在“中國盆景藝術的研究”科研成果中,將揚派盆景評定為中國五大流派之一。1982年,江蘇省城鎮(zhèn)建設局、江蘇省花卉盆景協(xié)會聯(lián)合在南京玄武湖公園舉辦“江蘇盆景藝術展覽”,揚派盆景與蘇派盆景同時與觀眾見面。
在揚派盆景中,除了最為典型的“云片”式盆景外,還有自然叢林式盆景、別具特色的觀花類盆景以及象形動物類盆景等多種形式。
揚州的山水盆景也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構思立意深受中國山水畫的影響。中國山水畫中“高遠”、“深遠”、“平遠”的不同構圖均在盆景中得以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盆景時,藝人不僅要注意立面觀賞效果,而且十分重視山石在盆中的平面布局,尤其擅長設計出婉轉曲折的坡腳水平線,從而達到“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藝術效果。揚州制作山水盆景常用的石種有英德石、龜紋石、石筍石、宣石等,創(chuàng)作中并不追求山石的完美奇特,而是因材制宜,隨機應變,創(chuàng)作手法別開生面。
揚州山水盆覺得又一特點,是常在山體預留種植穴,栽種小樹以增添生機。
介乎樹木盆景與山水盆景之間,還有一種水旱盆景。水旱盆景是揚州盆景專業(yè)工作者近20年來的研究、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形式。在水旱盆景中既可以欣賞到樹木的優(yōu)美姿態(tài),又能領略到秀麗的山水風光。石與樹相映成趣,水景和旱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幅引人入勝的山水畫圖。
水旱盆景構圖生動,題材廣泛,無論是郊野小景、田園風光,還是山水勝境、庭院一角,都能反映出精華所在。水旱盆景的構思立意一方面師法自然,一方面從古詩詞和山水畫中吸取營養(yǎng),因而揚州水旱盆景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猶如一幅幅格調清麗、意境深遠的山水畫。
水旱盆景中樹木,講究姿態(tài)自然,富有山林野趣。受到國內(nèi)外水旱盆景界的一致好評,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各地紛紛仿效,利用本地資源創(chuàng)作水旱盆景,使這一形式在國內(nèi)得到認可和普及。
在水旱盆景的范疇內(nèi),還有一種旱盆水意盆景。幾盆中表示水面的部位實際并不貯水,而是代之以細石子山林坡邊,細石子延坡邊鋪設,宛如涓涓溪流,令人如見甘泉,如聞水聲。雖不見水,水意自現(xiàn)。
揚派盆景的現(xiàn)狀
20世紀50年代,揚州的盆景主要集中于揚州市園林管理所和始建于1958年的揚州紅園,民間也有一些收藏。
1983年,在揚州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揚州市園林局在“西園曲水”、“卷石洞天”兩名勝遺址籌建揚州盆景園,收集了大批揚派盆景,于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揚派盆景參加過一系列國內(nèi)、國外重大盆景展覽活動。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弘揚祖國的盆景藝術做出了貢獻。
揚州盆景園和揚州紅園在長期的生產(chǎn)管理和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了一批青年盆景技術骨干。近年來,揚州比較有實力盆景愛好者創(chuàng)辦起私家盆景園,如市區(qū)武靜園、江都龍川盆景藝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5年4月,揚州盆景園更譽為“揚派盆景博物館”,博物館充分利用了園內(nèi)陸域開闊、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優(yōu)勢,將各個廳室分別布置為序館。揚派盆景博物館的建立,使揚州盆景的保護、繼承和發(fā)展有了保障,同時也使揚州有了展示揚派盆景藝術的專題游覽勝地。
2006年,揚派盆景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