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理解文本,即“得意”;二是朗讀鑒賞,即“得言”;三是學習模仿,即“得法”。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金洲小學張新元的《三“得”,乃閱讀教學之本真》,頗有認同。摘錄幾點: “意”,是指文本的言語內容。閱讀教學中的“得意”,是指讀懂了文本寫了什么,也就是理解詞、句、段、篇的內容。把“得意”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沒有問題──倘若學生連文本寫了什么,對文本的詞、句、段、篇都不能理解,怎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言”是指文本的語言形式。所謂“得言”,粗略得說就是理解文本是怎么表達的,并將積累內化、模仿遷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言語形式。閱讀教學之所以要“得言”,是因為在我國“閱讀教學”其實就是“語文教學”的代名詞!閱讀教學常常等同于“語文教學”──閱讀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包攬了語文教學的內容。所以,閱讀教學承擔了語文教學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既要“得意”,發(fā)展理解能力;也要“得言”,發(fā)展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言語內容能準確把握;既要領悟作者是怎么寫的,還要領悟作者這樣寫的妙處──從而抵達“言意共生”的境地。 在當前閱讀教學中,流行的教學流程是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讀感悟重點段落內容,悟讀體驗作者情感,基本上是圍繞課文內容來進行的。即使有解詞析句,也主要是為理解內容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明確:語文學習,就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精神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衡量一個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標準,是看他在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素養(yǎng)和精神素養(yǎng)。而文本解讀的對象首先是語言,尤其是語言表達的形式。文本解讀的深度,應該看對語言解讀的深度,尤其是對語言表達形式解讀的深度。所以,我們還需在教學流程上,由文本內容解讀轉向重語言學習運用,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點,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