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盡江南時,草木應未凋
原創(chuàng)文∕膠水船夫
杜牧有《寄揚州韓綽判官》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其中第二句有些版本作“秋盡江南草木凋”,有書法界朋友抄錄此詩,每選后者,但以我淺薄的古詩文常識和主觀判斷,“草未凋”似更確切。
從詩意上看,此詩是詩人寄給揚州的朋友韓綽,格調明快流暢。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也就越發(fā)懷念遠在揚州的朋友。時令雖已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然。如果江南也草木凋零,一派蕭瑟,則詩意全無;從詩面上看,首句即“青山隱隱水迢迢”,青山綠水,春意猶存,第二句馬上就來了個“秋盡江南草木凋”,變成了草木凋零,秋意肅殺,豈不前后矛盾?再者,秋天本來就是草木凋落的時節(jié),以杜牧的詩名,怎能作出“秋盡江南草木凋”這樣的既羅嗦又平淡的句子?三秋已盡,唯江南猶綠,草木未凋,方顯得驚喜和可貴,詩句才奇警跳躍,不落俗套。
古詩在流傳過程中,因反復傳刻,難免誤傳,形成了若干個不同的版本,為后人解讀帶來不少麻煩。更何況還有些是后人濫入進去的假冒產品,就更難分辨。近讀《聞一多論唐詩》,談到李白的詩歌,古人就疑心有多篇不確,龔自珍甚至懷疑有一半是好事者攛掇進去的,真使人觸目驚心,后學者不得不慎。
寫完這篇小文,順便上網查了查,看看有沒有和我相同的觀點。一查才知道,原來明人楊慎在《樂府詩話·卷八》中早就有了結論,暗笑自己的淺陋和不學。今引如下:
唐詩絕句,今本多誤字,試舉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鶯啼綠映紅”,今本誤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又《寄揚州韓綽判官》云“秋盡江南草未凋”,俗本作“草木凋”。秋盡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說也。況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此詩杜牧在淮南而寄揚州人者,蓋厭淮南之搖落,而羨江南之繁華,若作“草木凋”,則與“青山明月”、“玉人吹簫”不是一套事矣。余戲謂此二詩絕妙,“十里鶯啼”,俗人添一撇壞了;“草未凋”,俗人減一畫壞了,甚矣,士俗不可醫(y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