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虛勞
1.氣虛
一.肺氣虛證: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脈弱。
1補肺湯;人參5克 黃芪9克 熟地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虛有這-進,怕冷,舌質(zhì)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
2.兼有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生地等以滋養(yǎng)陰液。
3.痰濁明顯,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膩:加厚樸、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溫。
4.氣虛瘀阻,頸脈動甚,面唇紫紺明顯:加當歸、川芎、紅花、丹參等以活血通脈。
肺氣虛加減:
1. 自汗較多者(表虛較甚),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
2. 兼見潮熱、盜汗者(氣陰兩虛),加鱉甲、地骨皮、秦艽養(yǎng)陰清熱。 .
3. 經(jīng)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蕷丸益氣養(yǎng)血,扶正祛邪。
加減:
1. 自汗較多者,加牡蠣、麻黃根收斂止汗;
2. 衛(wèi)外不固,易于感冒者合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
3. 兼見潮熱、盜汗者,為氣陰兩虛,加秦艽、鱉甲、地骨皮、白薇滋陰退熱。
肺脾氣虛,氣血不足,衛(wèi)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經(jīng)常感冒者,
2薯蕷丸;山藥9克 當歸3克 桂枝3克 干地黃3克 豆黃卷3克 甘草8.4克 人參2.1克 川芎1.8克 白芍1.8克
白術(shù)1.8克 麥門冬1.8克 杏仁1.8克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茯苓1.5克 阿膠2.1克 干姜0.9克
白蘞0.6克 防風1.8克 紅棗10枚 神曲3克
二.脾氣虛證: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3加味四君子湯;人參6克(焗服) 炙黃芪9克 扁豆6克 白術(shù)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等以降逆止嘔;
2.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等,以行氣寬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溫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棗仁以寧心安神。
加減:
1.兼胃脘脹滿嘔吐噯氣者(胃換和降),加陳皮、半夏和胃理氣降逆,
2. 兼脘腹脹,噯氣酸腐,苔膩者(食積停滯),加神曲、山楂、雞內(nèi)金消食健胃;
3. 兼脘悶欠溫,腹痛即瀉者(氣損及陽,脾陽漸虛),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
若脾氣虧虛主要表現(xiàn)為中氣下陷,癥見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甚或伴內(nèi)臟下垂者,
4補中益氣湯;人參3克(焗服) 白術(shù)3克 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陳皮1.5克歸身1.5克生姜2片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加減:
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干-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術(shù)。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jié)麻黃,天寒加干姜。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shù)、益智。
變化方:
1、除當歸、白術(shù),加木香、蒼術(shù)-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diào),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
3、加蒼術(shù)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shù)益胃湯,治內(nèi)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術(shù),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或脫血后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fā)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diào)榮養(yǎng)?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
三.心氣虛證:心悸、氣短?;顒訒r加重。自汗。神疲體倦。面色蒼白,舌質(zhì)色淡、脈弱。
5七福飲;人參6克 熟地9克 當歸9克 白術(shù)(炒)5克 炙甘草3克 棗仁6克 遠志5克(制用)
加減:
1. 自汗多者,(氣虛較甚),加黃芪、五味子益氣固攝;
2. 飲食少思(脾失健運),加砂仁、茯苓開胃健脾。
心血虛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zhì)淡,脈細或結(jié)或代。
6養(yǎng)心湯;炙黃芪5克 茯苓5克 茯神5克 半夏曲5克 炒酸棗仁3克 當歸5克 柏子仁2克 川芎5克 炙遠志2克
五味子2克 人參2克 肉桂2克 炙甘草4克
加減:
1. 失眠、多夢較甚,加合歡花、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
2. 心悸較甚,酌加磁石、龍骨鎮(zhèn)心安神。
加減:
1. 兼見胸悶,舌質(zhì)黯或有瘀點者,酌加丹參、桃仁、紅花、三七活血化瘀;
2. 兼見便溏脾虛者,去柏子仁、酸棗仁,加白術(shù)、砂仁、澤瀉健脾滲濕;
3. 夾有痰濁,舌苔膩者,可加竹茹、半夏、陳皮化痰。
【1.柏子養(yǎng)心湯,主料:柏子仁 6g,黃芪15g,川芎lOg,酸棗仁 5g,遠志Sg,五味子5g.黨參lOg,當歸5g.豬心1個,
鹽、芝麻油、蜂蜜少許。(心氣虛寒、心失所養(yǎng)所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
2.二參陳皮養(yǎng)心湯,[材料];西洋參、太子參、陳皮各8克,豬心一個,豬瘦肉或豬碎骨50克,生姜2片。(解煩除郁、 益氣滋養(yǎng),中老年人夏日養(yǎng)心之用。)
3.寧神養(yǎng)心湯,用料:鷓鴣1只,瘦肉6兩,麥冬2兩,高麗參6至8片石斛2兩,百合2兩,茯苓1片,麥米2兩,圓肉6至8粒 。(以幫助孕婦安心寧神)
4.補血養(yǎng)心湯,材料:黃 20克,當歸、枸杞子各10克,豬瘦肉200克。 (心驚害怕,自覺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 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5.安神補氣養(yǎng)心湯,配料:蓮子、芡實、圓肉、酸棗仁、紅棗 取紫砂煲一只,放適量水,兩塊姜,放入洗凈的瘦肉或 雞半只和湯料文火煲3個小時后加適量食鹽飲用。一周一至兩次。(失眠心跳、頭暈、思勞過度、)
6.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處方】;炙黃芪60克,淮小麥30克,毛冬青30克,丹參30克,益母草30克,全當歸9克,川芎9克 ,桃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心氣不足,血脈瘀滯)
7.保元養(yǎng)心湯,;西洋參10g(或黨參15g,或太子參20g),生黃芪20g,麥冬20g,桂枝6g,五味子10g,黃精20g,
赤芍15g,川芎12g,丹參20g,檀香10g,砂仁10g,炙甘草6g。 (氣陰兩虛,氣滯血瘀,心脈不暢,心血失養(yǎng))
8.五行養(yǎng)心湯;(桂圓8顆,紅棗10顆,蓮子15顆,銀耳3朵,紅糖適量)。(滋陰養(yǎng)血,去火寧神)
9.三參養(yǎng)心湯;,30g,珍珠母(先煎)30g,紫石英(先煎)30g,淮小麥30g,西洋參(或太子參15g)6g,苦參6g, 15g,生地15g,川連3g,炙甘草12g,酸棗仁10g,柏子仁10g。血虛加(另烊)12g;汗多加五味子8g;陽虛加桂枝6g ;低熱加連翹10g;失眠加朱茯神10g;早搏難以控制者加常山6g,苦參15g,炙甘草15g。 (病毒性心肌炎 )
10.補腎養(yǎng)心湯;組成:熟地黃20克,山茱萸15克,麥冬15克,水蛭5克,五味子15克,石菖蒲15克,石斛15克,丹參15 克,遠志15克,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甘草10克,肉桂5克,附子5克,龜甲20克,龍骨20克,枸杞子20克,
酸棗仁20克。(痰瘀痹阻腦絡型老年血管性癡呆)
11.琥珀養(yǎng)心湯,【組成】人參1錢,當歸2錢,茯神3錢,棗仁1錢半(炒),遠志1錢半(炙),石菖蒲1錢,
琥珀1錢(研,沖服),炙草8分,麥冬2錢,龍眼3枚。(怔忡。)
12.歸脾養(yǎng)心湯,材料黨參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生地黃30克,黃連5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延胡索10克, 蜈蚣2條,薏苡仁30克,紅花10克,黃芪10克(服湯藥同時服用解糖靈、健脾和中丸,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
氣陰兩虛。肢體麻木,猶如蟲行,疼痛,倦怠乏力,自汗盜汗,口渴喜飲,五心煩熱,心悸失眠,大便秘結(jié)或溏瀉) (和中丸【組成】白術(shù)(陳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實(面炒)60克 陳皮90克 神曲(炒黑) 麥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參(酒蒸)60克 五谷蟲(酒拌,炒焦黃色)90克)】
四.腎氣虛證: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便頻數(shù)而清,或尿失禁;帶下清稀,易于滑脫;舌質(zhì)淡,脈弱。
7大補元煎;人參15克 山藥9克 杜仲9克 熟地黃9克 當歸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陰虛甚者,加龜板、鱉甲、旱蓮草。
2. 陽虛明顯,可加巴戟天、肉蓯蓉。
3. 納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腎氣虛加減:
1. 神疲乏力甚者(氣虛較甚),加黃芪益氣;
2. 尿頻較甚及小便失禁者(腎虛不固),加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腎固攝;
3. 大便溏者(脾失健運),加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補腎固攝;
4. 大便溏薄者(脾失健運),去熟地、當歸,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固澀。
加減:
1. 氣虛甚者,加黃芪;
2. 多尿、夜尿多或失禁者,選加芡實、金櫻子、桑螵蛸;
3. 食少便溏者。去當歸、熟地,加白術(shù)、茯苓、雞內(nèi)金等;
4. 滑精、早泄者,加蓮須、龍骨、牡蠣。
2.血虛
一.心血虛損:證候 面色不華,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質(zhì)淡,脈細或結(jié)代。
8歸脾湯加減;人參3克 白術(shù)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木香1.5克 當歸3克 龍眼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加減:
1. 失眠多夢較甚,加合歡花、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
2. 心悸較甚者,酌加磁石、龍骨等寧心定悸。
二.肝血虛證:頭暈目眩面色不華。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瞤動。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舌質(zhì)淡,脈弦細或細澀。
9四物湯;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1.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等以補氣生血;
2.瘀滯重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為赤芍,以加強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茱萸等以溫通血脈;
4.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易為生地,以清熱涼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等以血安胎。
6.方中諸藥劑原為等,《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中“川芎量宜小,大約為當歸之半,熟地為當歸的二倍”,以乃《謙齋醫(yī)學講稿》中所云“用作養(yǎng)血的用量,熟地、當歸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時,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當歸”等經(jīng)驗,可資運用本方之參考。
加減:
1. 眩暈耳鳴者,加女貞子、磁石;
2. 驚惕不安者,加龍齒、遠志;
3. 脅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
4. 視物模糊者,加楮實子、決明子等;
5. 筋肉酸痛或抽搐,肢體麻木顫抖者,加木瓜、天麻、珍珠母、全蝎、僵蠶之類;
6. 納差、腹脹、便溏者,加白術(shù)、黨參、茯苓、陳皮、雞內(nèi)金等。
臨證參考肝血虛損,則血脈不充,血行不暢,常易出現(xiàn)血脈瘀滯,見肌膚甲錯,面目黯黑,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故治療當
加減:
1. 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增強補血養(yǎng)肝的作用,
2. 脅痛,加絲瓜絡,郁金、香附理氣通絡,
3. 視物模糊(目失所養(yǎng)),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子養(yǎng)肝明目。
肝血虧虛而兼有血脈瘀滯,肌胅甲錯,舌質(zhì)青紫,脈象細澀者,
10大黃庶蟲丸;大黃7.5克 黃芩6克 甘草9克 桃仁6克(包)白芍12克干地黃30克干漆3克虻蟲24克(包)水蛭24克 蠐螬24克(包)土鱉蟲12克(包)杏仁6克
1.如兼見食少,便溏,乏力等脾虛證,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除濕;
2.兼見面色萎黃,食少,神疲,頭暈,心悸等氣血兩虛證,宜用歸脾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合服本方。
3.婦女之子宮肌瘤伴見小腹冷痛,手足煩熱,經(jīng)血挾塊者,家輔以溫經(jīng)湯、少腹逐瘀湯之類溫經(jīng)逐瘀。
4.治脅下痞塊伴見胸脅脹痛,食少神疲者,宜配合逍遙丸調(diào)和肝脾。
5.用于肝硬化,若有腹水,可兼服已椒藶黃丸合五皮飲。
3.陰虛
一.肺陰虛證:干咳。咳血。咽喉干燥、失音。潮熱、面色潮紅。盜汗。舌質(zhì)紅、少津、脈細數(shù)。
11沙參麥冬湯;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較甚者,加川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鶴草、白及、阿膠等;
4.大便燥結(jié),加全瓜蔞、火麻仁;
5.胃津傷而口渴甚者,可兌入犁汁而服。
肺陰虛加減: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
2. 咳血,加白芨、仙鶴草、小薊涼血止血;
3. 潮熱,加地骨皮、秦艽、鱉甲養(yǎng)陰清熱;
4. 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加減: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
2. 咳血者,加白及、仙鶴草、白茅根、紫珠草涼血止血;
3. 潮熱者,加秦艽、鱉甲養(yǎng)陰清熱;
4. 盜汗者,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若肺陰虧虛主要表現(xiàn)為肺失濡潤清肅,癥見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帶血者,
12百合固金;熟地9克 生地9克 歸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參6克 川貝4.5克 麥冬4.5克 百合4.5克
二.心陰虛證:心悸、失眠。煩燥??谏嗌?、面色潮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13天王補心丹;人參1.5克(焗服) 酸棗仁3克當歸3克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麥門冬3克 天門冬3克遠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參1.5克 元參1.5克 桔梗1.5克 燈心草1.5克
1.失眠較重者,可酌加龍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鎮(zhèn)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龍眼肉、夜交藤以加強養(yǎng)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遺精滑泄,可酌加金櫻子、芡實、牡蠣等以固腎澀精。
加減;
1. 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火熱偏旺),去當歸、遠志之辛溫,加黃連、木通、淡竹葉清心泄火,導熱下行,
2. 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清退虛熱,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圖表斂汗。
加減
1.口舌生瘡,煩躁不安者,加黃連、竹葉、木通清心瀉火;
2. 潮熱者,加銀柴胡、地骨皮、秦艽清退虛熱;
3. 盜汗者,加浮小麥、牡蠣固表止汗。
心陰虛之表現(xiàn)為陰虛火旺,而虛象又不甚者,
14二陰煎;生地6~9克麥冬6~9克棗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參4.5克黃連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
若肝火熾盛,可標本兼顧,加服當歸龍薈丸。
三.脾腎陰虛證:不思飲食??诟缮嘣?。大便干結(jié)。干嘔、呃逆。面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15益胃湯:沙參9克 麥冬15克 冰糖3克 細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氣短,兼有氣虛者,加黨參、五味子(或與生脈 散合用)以益氣斂汗;
2.食后脘脹者,加陳皮、神曲以理氣消食;
3.嘔逆甚者,加枇杷葉、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脾胃陰虛加減:
1. 口干唇燥者(津虧較甚),加石斛、花粉滋養(yǎng)胃陰;
2. 不思飲食甚者,加麥芽、扁豆、山藥益胃健脾;
3. 呃逆,加刀豆、杮蒂、竹茹扶養(yǎng)胃氣、降逆止呃;
4. 大便干結(jié),將冰糖改為蜂蜜,以收潤通便之效。
四.肝陰虛證:眩暈、頭痛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肢體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弦細數(shù)。
16補肝湯;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炙甘草6克 川芎6克 木瓜6克 酸棗仁6克
1.肺虛有怕冷,舌質(zhì)淡:當溫肺寒,加肉桂、干姜、鐘乳石等。
加減:
1. 若見血虛甚,可加首烏、枸杞子;
2. 氣虛,或加黃芪、人參;
3. 肢體抽動,加全蝎、地龍等。
肝陰虛加減:
1. 頭痛、眩暈、耳鳴較甚,或筋惕肉瞤者(風陽內(nèi)盛),加石決明、菊花、鉤藤、剌蒺藜以平肝潛陽。
2. 目干澀畏光,或視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草決明等養(yǎng)肝明目。
3. 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紅脈數(shù)者(肝火亢盛),加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
肝陰虛而主要表現(xiàn)為肝絡失養(yǎng),癥見脅痛隱隱,口燥咽干,時覺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
17一貫煎;北沙參9克 麥冬9克 當歸9克 生地黃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結(jié),加瓜蔞仁;
3.有虛熱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貝母;
5.舌紅而干,陰虧過甚,加石斛;
6.脅脹痛,按之硬,加鱉甲;
7.煩熱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腳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棗仁。
11.若脅痛甚者,加合歡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調(diào)氣;
12.頭目昏暈者,加女貞子、桑椹等以補益肝腎。
五.腎陰虛證:腰膝、兩足痿弱。眩暈、耳鳴。遺精。舌紅、少津、脈沉細。
18左歸丸;大懷熟地12克炒山藥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鹽菟絲子6克 鹿角膠6克(焗 龜膠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無火象者,去龜膠;
3.真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門冬以養(yǎng)陰清熱;
4.火?爍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潤肺止咳;
5.夜熱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虛熱,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滲濕;
7.大便燥結(jié)者,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以潤腸通便;
8.氣虛者,加人參以補氣。
腎陰虛加減:
1. 耳聾、足痿者(精血枯竭),加紫河車填補精血;
2. 遺精(精關(guān)不固),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須固腎澀精;
3. 潮熱、口干、咽痛、脈數(shù)(虛火較甚),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滋陰瀉火。
五心煩熱,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干咽痛,顴紅,舌紅少苔或無苔,少津,脈細或細數(shù)。
19左歸丸合清骨散;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鹽菟絲子6克 鹿角膠6克(焗) 龜膠6克(焗)熟地黃、枸杞子、龜甲膠、山藥、牛膝、秦艽、鱉甲、銀柴胡、山茱萸、鹿角膠
加減:
1. 精血枯竭,耳聾足痿者,加紫河車填補精血;
2. 精關(guān)不固,遺精者,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須固腎澀精;
3. 虛火較甚,潮熱、口干、咽痛、脈數(shù)者,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滋陰瀉火。
4.陽虛
一.心陽虛證: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形寒肢冷。心胸憋悶疼痛,舌質(zhì)紫暗。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或沉遲。
20保元湯;人參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黃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心陽虛加減:
1. 心胸疼痛者(心脈瘀滯),酌加郁金、川芎、丹參、三七活血定痛。
2. 形寒肢冷,脈遲(陽虛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和、鹿茸以溫補陽氣
心陽虛損 證候 面色蒼白,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脈細弱或沉遲。
21拯陽理勞湯合丹參飲;人參6克(焗服)、炙黃芪9克、五味子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白術(shù)9克 當歸9克
丹參9克、檀香3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
加減:
1. 血脈瘀滯而見心胸痛者,選加川芎、郁金、三七、蘇合香丸活血定痛;
2. 陽虛較甚,形寒肢冷,脈遲者,酌加附子、仙茅、仙靈脾、巴戟天、鹿茸等溫補陽氣。
3.心陽虛損,心氣亦已虛,故治當補益心氣。
4.心陽虛者,治當配以補益命門之火藥物,如附子、巴戟天、鹿茸等。
5.陽虛氣化失司,水濕停聚而見水腫者,可合五苓散加減。
二.脾陽虛證:食少。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形寒。腸鳴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
22附子理中湯;炮附子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脾陽虛加減:
1. 腹中冷痛較甚(寒凝氣滯),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吳茱萸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2. 食后腹脹及嘔逆者,(胃寒氣凝),加砂仁、半夏、陳皮溫中和胃降逆;
3. 若腹瀉較甚(陽虛濕盛),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加減:
1. 寒凝氣滯,腹中冷痛較甚,加高良姜、吳茱萸、丁香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2. 食后腹脹及嘔逆者,加砂仁、陳皮溫中和胃降逆;
3. 若陽虛濕盛,腹瀉著者.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補脾腎以止瀉。
三.腎陽虛證: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遺精、陽萎。多尿或小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面色蒼白。舌淡胖有齒痕,
23右歸丸;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膠6克 菟絲子6克 姜杜仲6克 當歸4.5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腎陽虛加減:
1. 遺精(精關(guān)不固),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合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虛濕甚),減去熟地、當歸等滋潤滑膩之品,加黨參、白術(shù)、薏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3. 五更泄瀉(命火虛衰),合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5. 浮腫、尿少(陽虛水泛),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腫;
6. 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腎不納氣),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腎陽虛損證候 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zhì)淡 體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24右歸丸合桑螵蛸散加減;附子(先煎)肉桂(粉沖服)鹿角膠6克熟地黃12克枸杞子6克山藥6克、山茱萸4.5克 、菟絲子6克、杜仲6克、當歸4.5克、益智仁6克、桑螵蛸6克、黨參6克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腎陽虛加減:
1. 遺精(精關(guān)不固),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合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虛濕甚),減去熟地、當歸等滋潤滑膩之品,加黨參、白術(shù)、薏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3. 五更泄瀉(命火虛衰),合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5. 浮腫、尿少(陽虛水泛),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腫;
6. 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腎不納氣),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加減:
1. 遺精者,加金櫻子、芡實、蓮須或合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
2. 下利清谷者,去熟地、當歸,加黃芪、白術(shù)、慧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3. 五更泄瀉,合用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4. 浮腫尿少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
5. 腎不納氣者,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6.遺精+金鎖固精丸【組成】;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
7.五更泄瀉+四神丸;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用法】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
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藥為丸
8.水腫+五苓散;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術(shù)十八銖[12g] 茯苓十八銖[12g] 桂枝 半兩[8g]去皮。
9.虛勞+感受外邪--薯蕷丸;薯蕷30分,當歸10分,桂枝10分,曲干地黃10分,豆黃卷10分,甘草28分,人參7分,
芎6分,芍藥6分,白術(shù)6分,麥門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膠7分 ,干姜3分,白蘞2分,防風6分,大棗100枚(為膏)。
單驗方
(1)西洋參lOg,以水300ml,浸泡2小時后,溫服,不拘時,最后將渣全部食用,每日1劑。治氣陰兩虛之虛勞。
(2)胎盤粉30g,裝膠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氣血雙虧及腎虛之虛勞。
(3)烏龜粉取烏龜洗凈,去腸雜,放在低溫的鐵板上烘烤,待殼、肉呈焦黃時研粉備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治血 虛陰傷型虛勞。
(4)海棗方海參(干品)50g,大棗l0枚,豬骨200g,加水燉服,每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4天。治療脾 腎虧虛型虛勞。
氣血兩虛
①參芪蜂王漿:每次1瓶,每日2次,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用于氣虛血脫,心臟衰弱,惡性貧血,身體贏瘦,食欲不 振,風濕痹痛。還用于肝炎、胃潰瘍、發(fā)育不良。
②十全大補酒:每次15---30ml,每日2次。用于氣血兩虧,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倦乏力,四肢不溫, 月經(jīng)量多。
⑧補腎益腦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氣血兩虧,陽氣虛弱,心跳氣短,失眠健忘,遺精盜汗,腰 腿酸軟,耳聾耳鳴。
氣陰兩虛
①生脈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氣陰不足之證。
②五加參沖劑:每次3g,每日3次,開水沖服。用于肺腎陰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
⑧五加參精:每次lO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時溫開水送服。用于精力不足,神經(jīng)衰弱及病后產(chǎn)后失調(diào)。
血虛
①首烏片: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血虛體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②阿膠補血膏:每次20g,早晚各1次,溫開水送服。用于久病體弱,血虧目昏,虛癆咳嗽。
⑧當歸養(yǎng)血膏: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氣血虧虛,面色萎黃,眩暈乏力,肌肉消瘦,經(jīng)閉,赤白帶下。
陽虛
①壯腰健腎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20粒,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腎虧腰痛,腰軟無力,小便頻數(shù), 遺精夢泄,風濕骨痛,神經(jīng)衰弱。
②龜齡集:每次0.6g,每日1次,口服。用于陽痿遺精,陰寒腹痛,婦女子宮寒冷,腹痛帶下,五更溏瀉,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③參茸鞭丸:每次10粒,每日2次,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用于性欲衰退,腎虛氣弱,陽痿,早泄,遺精。
陰虛
①六味地黃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空腹溫開水或鹽湯送服。用于腎陰虧損,
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
②定心丹:每次4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率不齊,心力衰竭。
治虛勞證妙方 1十金育真湯 【來源】近代·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歌訣】十全育真攻補兼,黃芪三參黨玄丹, 龍骨牡蠣合知母,三棱莪術(shù)配淮山。 【組成】黨參、黃芪各15克,山藥、知母、玄參、生龍骨、生牡蠣各12克,丹參9克,三棱、莪術(shù)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補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固澀止汗。 【方解】本方所治虛勞一證,氣血兩虛,故用黨參、黃芪補氣生津,丹參補血活血,培其根本也;虛勞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勞者也,故用三棱、莪術(shù)破血調(diào)氣,又可行補藥之滯,增強藥效;勞瘵之證,陰虛發(fā)熱者居其強半,故用玄參、知母滋陰清火退虛熱。“至龍骨、牡蠣,若取其收澀之性,能助黃芪以固元氣;若取其涼潤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陰;若取其開通之性,又能助三棱、莪術(shù)消融瘀滯也。至于療肺虛之咳逆、腎虛之喘促,山藥最良;治多夢之紛紜、虛汗之淋瀝,龍骨、牡蠣尤勝。此方中意也,以尋常藥餌十味匯集成方。而能補助人身之真陰陽,真陰血,真精神,故曰十全育真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主治】氣陰兩虛,兼血瘀證,癥見形體消瘦、皮膚粗糙不潤或喘促自汗、或寒熱不時、或多夢紛紜、精氣不固、脈弦細數(shù)。 【加減】氣分虛甚者,去三棱、莪術(shù),加生雞內(nèi)金9克;喘者,倍山藥,加牛蒡子9克;汗多者,以白術(shù)易黃芪,倍龍骨、牡蠣,加山萸肉、生白芍各18克;若其汗過多,服藥仍不止者,可用龍骨、牡蠣、山萸肉各30克,不過兩劑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 2滋培湯 【來源】近代·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歌訣】滋培湯善治虛勞,白術(shù)陳皮生山藥, 牛蒡炒搗甘草炙,玄參赭石杭白芍。 【組成】生山藥30克,白術(shù)(炒)9克,廣陳皮6克,牛蒡子(炒搗)6克,生杭芍9克,玄參9克,生赭石(軋細)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健脾益胃,降逆止喘。 【方解】方中山藥滋脾陰,白術(shù)理脾陽,陰陽調(diào)和,自能運化精微,培養(yǎng)氣血;赭石降胃之氣,陳皮和胃之氣,與山藥、玄參并用,又為養(yǎng)陰止咳之要品;甘草、芍藥,取其甘苦化合,大有益于脾胃,兼能滋補陰分;“牛蒡子體滑氣香,能潤肺又能利肺,與山藥、玄參并用,大能止咳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為佐使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本方治虛勞喘嗽因胃氣不降上逆迫肺者,大有【功效】。 【主治】虛勞喘逆、飲食減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陰虛羸弱諸證。 【加減】喘劇時,可用曼陀羅花(或葉)作煙吸之,實有目前捷效;痰結(jié)阻塞者,可用紙浸入硝水內(nèi),取出曬干,置盆內(nèi)燃點,乘煙霧熏騰時吸入,有豁痰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