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道家思想與當代心理治療理論

 富士施樂 2014-02-10

朱方

摘要:道家的心理自衛(wèi)思想與當代心理治療學的相關性可從四個方面來看:1.自知自勝,提高自我意識;2.洞明世事,認識規(guī)律;3.知足知止,調整期望值;4.寧靜、恬淡,調整心態(tài)。

關鍵詞:道家思想  心理自衛(wèi)  人格調整

  道家思想中的
道家哲學歷來被認為玄妙莫測,道家的人生觀、政治觀也常常被批判為消極的、甚至是反動的。然而,道家的思想卻從古至今被人推崇備至,廣為流傳。西方人也把它奉為至寶。我國歷代的思想家,還代代相繼地傳抄、研讀、詮釋,并把馬王堆古墓中挖掘出來的帛書《道經》、《德經》小心翼翼地逐字辨認,細心推敲。僅老子《道德經》一書,詮釋注說者就有千百種之多。研究者之眾,早已是老子李聃的千千萬萬倍。道家思想是不朽的,是無比偉大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遺產。本文僅想探討一下這種深邃的哲學思想,是怎樣被人們廣泛地應用到自我心理保健上去、它與當代心理科學是否有相通之處、極其在心理健康咨詢中有多大的積極意義。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道家……在世事離亂時能為中國人分憂解愁?!斎怏w經受磨難時,道家學說給中國人的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span>(1)他還說:“每一個中國人在成功時是儒家,而失敗時則變成道家?!薄暗兰铱偸桥c遁世絕欲、幽隱山林,崇尚田園生活,修心養(yǎng)身,拋棄一切俗念等思想聯系在一起。”“道家的自然主義,正是用來慰藉中國人受傷的心靈的止痛藥膏?!彼€稱《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老猾俏皮的智慧精髓”的“最輝煌、最頑皮的自我保護的哲學著作?!?/span>(2)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與當代盛行的心理治療學理論又有哪些一致呢? 

盛行一個世紀的當代心理治療理論,大致上有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與人本主義。精神分析治療學派是本世紀初由弗洛伊德(S. Freud,1856-1936)創(chuàng)立的;行為主義是20年代開始盛行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與代表是華生(J. B. Watson, 1878-1958);人本主義崛起較晚,是二戰(zhàn)以后西方心理學革新運動的產物,是由許多心理學家共同發(fā)起的。60年代起這一運動有較大的發(fā)展。他們既反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驅力或防御機制,又反對行為主義把意識看作是行為的副現象,主張心理學應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fā)展。因而,人本主義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它強調治療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有自主權和發(fā)展自身人格的能力,認為心理障礙與適應不良是個人內心沖突未獲解決所致,只要幫助他們接受自身存在的意義,能夠以積極的方式體驗自我,修正自己的目標或改變自己的行為,不為別人意見所左右,建立起生活的信心,使生活饒有興味,就能以適宜的方式處理問題,度過危機。這就是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學的基本理論,也就是當今最先進的提倡進行良好的人格調整的心理治療學理論。這與我國流傳二千多年的道家學說,不謀而合,極其相似。淵博的道家先賢們一直在教導人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正是依靠著這種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深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深信“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華民族掌握了道家的心理自衛(wèi)技術,進行自我人格的調整,走出困境,換來成就,走出黑暗,換來光明。道家思想是中國人世世代代用以心理自衛(wèi)的最良好的武器之一。

  下面讓我們從四個方面稍微詳細一點來分述一下。


一、強調人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類獨有的最高級的心理活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然而,不是每個成年人都具有同樣成熟水平的自我意識,尤其在心理不夠健康的人群中,自我意識不強,個性有缺陷的是大有人在。作為心理治療學常用的領悟療法,說到底就是通過談話,進行精神分析,幫助患者意識到自己的一些行為產生的原因,把原來處于無意識(或叫“下意識”、“潛意識”)狀態(tài)支配下的一些古怪行為,提高到意識領域中來,讓其本人明白何以產生這些不正常的心理與行為,并認識到其無益性與危害性,找到問題的癥結,提高自我意識的水平,許多非器質性的精神障礙,就自然解除了。這種領悟療法,如果不由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來啟發(fā)、分析、誘導、講解,患者自我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達到自愈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提高其自知自控的能力來治愈由于自我意識水平不高而引起的一些心理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強迫性癔癥等功能性神經癥。這是值得提倡和普及的心理自衛(wèi)技術。

《道德經》策33章是這樣寫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3)

38個字,包含的哲理是十分深邃的?!白灾?、“自勝”比“知人”、“勝人”還重要,還難以做到?!爸苏摺笨皹嗣髦?,但真正明智的還是要認識自我,正確地評價自我,既不能過高地認為自已如何如何偉大,又不能過低地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既不亢也不卑的處世態(tài)度,就來自于正確地評價自我。這是自我意識的第一步,即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而自我評價免不了要對自己人生的價值,即生存的意義作出評價,要明確地認識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意義,也就是“不失其所”的意思?!懊總€人必須建立自己的生活意義”,樹立生活的目標。否則,就“如同生活在真空之中”,即使“完全沒有任何行為問題或情緒紊亂,但仍是個沒有目的的軀殼”(4),失其“所在”(即“存在”)的意義,不死也等于“亡”了。道家的這種關于自我意識的解釋,正是當今流行的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學要闡釋的根本原理。良好的人格調整,首先要有自己的生活意義,一旦失去意義,就會產生焦慮。只有認識自己的生存意義,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與發(fā)展的方向負起責任。在這樣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不間斷不麻木地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學會面對焦慮;而不是消極地躲避焦慮,更不是掩耳盜鈴式地掩蓋客觀生活中的種種難題。承認生活本來就充滿著緊張的刺激,隨時準備拿出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并在實踐嘗試中總結哪一種解決方法最為有效,在戰(zhàn)勝客觀困難的同時,戰(zhàn)勝自己的軟弱,這就是“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深刻含義,更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深刻含義。只有具備了完美的人格,自我意識水平極高的人才能“直面人生”,奮力搏擊,在創(chuàng)造奇跡的同時,成為最堅強最偉大的受人崇敬的人。即使因為力量不足或時機不成熟而戰(zhàn)勝不了敵人,也不至于精神崩潰。無數革命志士前赴后繼、視死如歸,在敵人的淫威面前鎮(zhèn)定自若,“臉不改色心不跳”,成為永垂青史的人格的典范,不正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了嗎?

  在這里,道家思想絕沒有一味把人看作是受本能支配的病態(tài)的人,也沒有簡單地強調用“刺激—反應”的機械模式來訓練矯正人的行為,而是早就看到了人具有高級的自我意識這一點,諄諄教導人們“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做一個“不失其所”與“死而不亡”的堅強的、大寫的人,這是維護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


二、強調洞明世事,認識規(guī)律

  
心理疾病的產生,往往是由于受到不可抵擋的緊張刺激和缺乏應付能力。外部刺激是客觀的,而引起主體多大的緊張與焦慮,卻是因人而異的。認識能力較強,洞明事理的或有思想準備的人,遇到來自外界的緊張刺激,較能用適宜的方式去應付,這部分人是心理健康的。另有一些人由于缺乏認識能力,不知道生活現實的嚴酷性,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應付緊張刺激的有效方式,就會表現出一些過度焦慮、過度抑郁、悲憤沮喪或者采取一些無效的行為,比如可笑地否認現實,一味地埋怨自己或他人,頑固地堅持某一荒謬觀點,甚至不由自主地無理恐怖等。這些神經癥的典型癥狀,會殃及原本健康的軀體,罹患身心疾病,或染上酒癮、煙癮、藥癮乃至毒癮。治療這些心理疾病,行為療法或許有用,但要根治或預防的話,必須提高認知水平,教導他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和事物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這在道家思想里有特別豐富深刻的闡述。

  《道德經》第23章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告訴人們危難終究會過去,黎明終究會沖破黑暗。處境惡劣時不要沮喪,不要喪失信心。因為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5)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span>(6)而且對立的事物總是相互轉化的,“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7)別以為有些事物目前看來是如此強大而不可摧,但卻隱伏著滅亡的危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8)這也是教導人們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用“打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眼光來保存自己,發(fā)展自己,等待時機,“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敵進我退,敵疲我打”……膠著而混亂時,不妨跳出圈外,清醒一下自己?!办o觀待變”,這比盲目沖殺有效得多,也不會心灰意懶,更不至于精神崩潰。這是正確面對現實的明智之舉。只有這種認識上的高瞻遠矚,才能處變不驚,處危不慌,從根本上保持自我的心理平衡,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道家思想就是這樣主張從根本上提高人的心理自衛(wèi)能力的。

 
三、強調節(jié)制物欲,知足知止,調整期望值


  幫助患者調整自己的期望目標,是心理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不正確的目標或不切實際的目標,都會誤導人的行為,招致失敗與挫折。但人在確立目標時,總是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難免有錯,所以在實踐中要反復總結,不斷調整修正原來認定的目標,使其正確、合理。

道家思想在指導人們確立目標方面,有過十分明確的警示。請看《道德經》第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主張生命貴于財富,追名逐利是十分危險的?!暗溎笥诓恢悖棠笥谟?。故知足之足,常足矣!”(9)知足的人才能經常體驗到滿足的歡樂。所以人只有節(jié)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貪得無厭與縱情聲色是引起心理疾病的根源。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10)

道家主要是勸告統(tǒng)治者要節(jié)制物欲,“虛其心,弱其志”、“無知無欲”,實行“無為而治”?!盁o為”的意思是不要政令苛繁,不要橫征暴斂,更不要連年征戰(zhàn)?!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span>(11)“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sup>(12)“不尚賢,使民之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span>(13)“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span>(14)世事萬物,自然有其必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主觀的意志不能脫離客觀的現實。期望的目標也須不斷從理想化向現實化加以調整。否則,挫折與失敗是難免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時常體驗到成功喜悅的人。“桃子”要掛在合適的高度,“跳一跳”,能夠摘得著,嘗到“桃子”的美味,才能激勵人們去繼續(xù)努力奮斗?!爸阏吒弧薄ⅰ爸愠贰币簿褪切睦碜晕艺{適的最好方法之一。

 
四、強調虛靜、恬淡,調整心態(tài)


  道家在心理自衛(wèi)技術方面,也摸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在世事紛繁、矛盾復雜的現實面前,道家指導人們要保持平靜穩(wěn)定的心態(tài),冷靜地仔細觀察事物的演變,然后通過周密的思維,預測事物變化的結果。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15)

道家主張守靜、致虛,并且要達到極篤的境地,是相信人類有理性思維的能力。然而,理性思維需要冷靜平穩(wěn)的心理狀態(tài)作保證。任何急躁、過熱的情緒都會擾亂正確的思維活動。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6)

  在清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做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span>(17)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觀事物辦事的能力,虛靜的心境是十分必要的。有時還必須守得住寂寞,不怕孤立,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子李聃自己也不無感慨地說:“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保ā兜赖陆洝返?0章)。一個人為了追求真理,一時不被人們理解的事是常有的。正是這種保持獨立思考的虛靜心態(tài),揭示了深邃的哲理,成為二千多年來不朽的思想。這樣做,也是要有勇氣的。

  “返樸歸真,師法自然?!笔堑兰宜枷氇毺氐淖铐懥恋目谔枺篃o數中國人從緊張刺激的矛盾旋渦中,突然獲得解救,避免了心理上的失衡。大自然廣闊天地中,充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新鮮的綠色食品,提供了極其優(yōu)越的放松神經的外部環(huán)境,比躺在心理醫(yī)生的小診所里,更有利于調整身心。世代信奉道家哲學的隱士們,還利用接近民眾的有利條件,大量從事醫(yī)藥學的研究,對生命科學作出了一些有益的貢獻。采藥煉丹,雖然終究未能煉得長生不老之藥,但在延年益壽、驅病強身方面,也探討出一些有效的養(yǎng)身之道(諸如氣功、吐納、太極拳劍之類)。他們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總不能算是過于消極的處世態(tài)度。更何況大多數轉向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詩歌、繪畫、音樂等都在這些高雅之士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琴瑟相和、高山流水覓知音,不正是醫(yī)治和預防精神疾患最佳的宣泄與升華嗎?道家先賢們“與山川日月同壽”的胸襟真不可謂不博大,曠達的情志也不可謂不高遠。他們致力于修身養(yǎng)性,積累知識、積蓄能量,說不定當社會需要時,就會像南陽諸葛那樣隨時準備放棄粗茶淡飯、麻衣布褲的茅廬生涯,投入到緊張的社會斗爭生活中去。因此,返樸歸真、師法自然作為人類生活的另一種方式,仍然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尤其對維護心理健康是功不可沒的。試想在繁忙的緊張工作之余,能度上一段閑暇的時間、趁著“云淡風輕”的好景,漫步芳草、細數落花,對心理的健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華民族的歷代有識之士,都從道家思想中獲得這方面的啟迪。世上本沒有神仙,但掌握了道家心理自衛(wèi)術的人,精神上的寧靜致遠,往往表現為外形上的“仙風道骨”,道家隱士們在俗人眼里也就很容易被看作是飄飄然超凡脫俗的“神仙”了,道家也漸漸成了道教,被人頂禮膜拜了。
 

當代心理治療技術中,有不少沉思療法、放松療法、領悟療法、系統(tǒng)療法、脫敏……等,在道家思想的實際應用中,往往也能尋到蹤影,有待于進一步挖掘、研究。當代最大流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在《人性能達的境界》一書中說道:“有機體更傾向于選擇健康、成長。生物學上的成功,它已不是我們一個世紀前所設想的那樣了。這一般地說是反專制的、反控制的。這使我復歸往昔,并認真考慮全部道家的觀點。”讓我們隨著馬斯洛的指引去認真考慮道家思想,從古老的道家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使我國的心理治療學有一個新的騰飛與發(fā)展。

 

注釋

(1)(2)林語堂.中國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0、98

(3)(4)(5)(6)(7)(8)(9)(10)(11)(12)(13)(14)(15)(16)(17)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198、289、64、154、342、244、106、342、64、71、334、335、124、241、248頁

摘自《上饒師專學報1997-05

 
【作者簡介】女,1940年生.上饒師專教育理論教研室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