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車馬坑示意圖
二號車馬坑示意圖
中為一號坑,左為三號坑,右為二號坑
虢國大型車馬軍陣遺址群陳列原狀展出了國君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墓陪葬車馬坑。這三座車馬坑由南向北按行軍隊列擺放,開了以軍陣隨葬的先河,構(gòu)成了我國以真車真馬隨葬的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該陳列原狀展出了國君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墓陪葬車馬坑。這三座車馬坑由南向北按行軍隊列擺放,一號車馬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6,東西最寬處達4.16米,最窄處3.7米,距現(xiàn)地表深1.1-1.4米,是目前虢國墓地發(fā)掘最大的一座車馬坑。除被近代墓和現(xiàn)代溝所損毀的車輛與馬匹外,整個坑內(nèi)共清理出車13輛,馬64匹,狗6只。車輛位于坑北半部。二號車馬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3米,東西殘寬5.02-5.36米,坑深1.6米。坑內(nèi)共埋有19輛車子,均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由西向東分為三排,西排8輛車,中排7輛車,東排僅有4輛車,每輛車下都壓有馬。因博物館展出和對坑內(nèi)車輛進行保護的需要,車下部分未作清理。若按一輛車配方二馬來推算,此坑內(nèi)19輛車應(yīng)埋有38匹馬。三號車馬坑,南北長21米,東西寬3.51米,坑深1.5-1.6米,僅清理坑內(nèi)東測部分車輪遺跡,有待今后發(fā)掘。
二號車馬坑
它們在拍什么呢?走近一看,哦!原來是虢季墓及陪葬的三座侍從墓和兩座馬坑,這便是《國君覓蹤》展廳了。
《國君覓蹤》展廳共占地400平方米,原狀陳列2001號虢季墓及陪葬的三座侍從墓和兩座馬坑。虢季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南北長5.3米,寬3.55米,深12米。葬具為木質(zhì)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墓主人下葬時口中含玉,面部覆蓋綴玉暝目,胸佩七璜組玉佩,雙手握玉,腳趾夾玉,頭北腳南,仰身直肢,雙手置于胸前。由于西周、春秋時期周天子大墓無一被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一些諸侯墓多被盜擾,因此該墓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西周春秋時期級別最高、保存完整、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陵墓。該墓的埋葬年代為周宣王執(zhí)政的晚年,距今2800年左右。墓中隨葬品極為豐富,達5293件(顆),依質(zhì)地分為銅、金、玉、石、瑪瑙、料、骨、陶、角、牙、蚌、葦草、皮革、木、竹、麻、絲帛等19大類。這批出土文物不僅數(shù)量多、器形高大、造型別致、制作精美,且多為稀有罕見的精品,填補了西周時期考古研究的一些空白,如出土的“中華第一劍”、綴玉瞑目、七璜組玉佩、12件金器構(gòu)成的黃金帶飾等,因而被評為199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梁姬風韻》展廳約2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虢季夫人梁姬墓出土的134件精美文物。小巧玲瓏、做工精巧的梁姬罐,造型優(yōu)美、紋飾華麗的鳳鳥紋、晶瑩潤澤的項飾、腕飾及五璜組玉佩等是其中的精品。復(fù)原的梁姬棺槨景觀和“梁姬梳妝”景觀,從另一個側(cè)面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的喪葬制度和生活情景,增加了展覽的可視性。
虢季墓,也看不出有多豪華
倒是國人很有錢嗎?墓坑中散落著不少人民幣,再細看,也不是很有錢,大多是角票,連百元鈔都沒有。沒弄懂,國人為何有此嗜好,連西藏用玻璃罩得很嚴實的壁畫佛像也不能幸免。
這是個一般貴族的墓,看吧,丟著不少一元鈔和五角票,這么要丟,連十元票都沒見著影,想文物工作者如去清理,不知有多費神、費工,而且一個不小心還會弄壞文物。
這是虢季侍從的墓
虢國墓地
三門峽市湖濱區(qū)崖底鄉(xiāng)李家窯一帶可能就是虢國都城“上陽”遺址。虢國墓地南望崤山、北瀕黃河,座落于黃河南岸二級臺地上,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為數(shù)不多的一處獨具特色、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國公墓。整個墓地南北長590米,東西寬550米,就在這不大的地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墓葬總數(shù)已達500多座。
陪葬馬,是被殺死后殉葬的,出土原狀場面頗為壯觀
虢國博物館的門口墻面裝飾畫——《虢國車馬出征圖》,描述的是當時的軍事強國虢國軍隊東征西討的史實
玉璧-禮玉-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
陶盆-生活用器-虢國墓地出土
梁姬墓陪葬車馬坑,坑內(nèi)共埋有19輛車子,均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由西向東分為三排,西排8輛車,中排7輛車,東排僅有4輛車,每輛車下都壓有馬 虢國墓地先后經(jīng)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1956-1958年,為配合“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及城市建設(shè),曾進行第一次發(fā)掘,共清理各類墓葬234座,車馬坑4座,出土文物14000余件,其中青銅器皿181件,有銘文銅器14件,成為新中國考古重要成就之一。出土的車馬坑有許多保存完整的車與馬,經(jīng)郭沫若先生提議,得以在原地整體保留,并于1984年建立了車馬坑博物館。 進入90年代,發(fā)掘工作繼續(xù)進行,又出土了19000多件文物。特別重要的是虢仲、虢季墓的發(fā)掘,使許多稀世珍寶重見天日。 虢季墓墓主的身份是國君,墓中文物最重要的有玉莖銅柄鐵劍,將我國人工冶鐵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個世紀;還有綴玉面罩和大型組玉佩,色彩瑰麗,晶瑩光潔,是西周考古中極為罕見的珍品;由12件金器組成的黃金帶飾,金光閃閃,其工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 最為重要的,是虢仲組墓群。虢仲是虢國又一代國君,該墓入葬年代為西周晚期,隨葬器物的種類及數(shù)量較虢季墓更為豐富。出土青銅禮樂器120件,其中50余件鑄有銘文,均是虢仲的自作用器。特別是玉器,不僅數(shù)量多、器型大,而且品種齊全,造型多樣。如用和闐白玉精制而成的龍紋玉璧、鳳鳥紋玉戈等,顯示了墓主的威嚴與奢華。出土的200余件仿生動物玉雕,是中原地區(qū)繼婦好墓之后的又一重要發(fā)現(xiàn),幾乎囊括了北溫帶地區(qū)常見動物的所有品種,有玉龍、玉兔、玉蛇、玉鹿、玉虎、玉豬、玉蜘蛛、玉鸚鵡等,雕工細膩,精美絕倫。虢季與虢仲墓,先后被列為1990、1991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墓地總面積三十二萬四千五百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qū)八個組。2009號墓即虢仲墓屬第八組,位于北區(qū),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shù)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我國周代考古空白。 虢仲的9號墓為土壙豎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長五米六,東西寬四米四;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長六米,東西寬四米六二~四米九二;墓深距現(xiàn)地表十九米三,是虢國墓地已發(fā)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從上到下以淡綠色顏料進行了特殊涂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從眾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來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國的一代國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歷、宣之際。 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級。9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就達一百二十多件,其中用以標志墓主人身份的鼎達二十九件之多。有四十四件的銘文均言明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兩套編鐘,一套為八件甬鐘;一套為八件紐鐘,銘文最長的六十多字,從其內(nèi)容可知此套紐鐘為虢仲自作器。且自銘為“寶鈴鐘”。從銘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祿”,其地位、權(quán)勢與富有明顯高于1990年發(fā)掘的2001號墓主人虢季。是目前我國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該墓出土的四件銅,均鑄有“虢仲作虢妃寶,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國同類器中最大的青銅器。 九號墓出土的玉器,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zhì)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七百二十四件(組)玉器,經(jīng)專家鑒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從制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如一件龍紋玉璧,是由和闐白玉精制而成,雙面飾抽象變形云龍紋,整器圓度規(guī)整,紋飾流暢大方,富有動感。在玉質(zhì)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紋玉斧,羊脂白玉鉆等,也均采用和闐玉制成,無任何使用痕跡,可見這些玉質(zhì)工具只是作為一種標志禮玉使用于某種特定場合。在葬玉類中,該墓出土的兩件玉握最為典型:左手握為和闐青白玉,呈圓角方管狀,周身飾有周弦紋,兩端分別飾4只蟬紋,為商代遺物;右手握為和闐青玉,呈圓管狀,周身飾旋轉(zhuǎn)龍紋,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為精美的當屬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玉兔,造型各異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據(jù)統(tǒng)計,這些仿生玉雕幾乎囊括了我國北溫帶地區(qū)所有常見動物品類。
此外,9號墓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我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 9號墓中還出土有四件鐵刃銅器,兵器兩件:一為銅內(nèi)鐵援戈,一為銅鐵葉矛;工具兩件,分別為銅銎鐵錛和銅柄鐵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時出土數(shù)件鐵刃銅器實屬罕見。經(jīng)北京科技大學(xué)冶金研究室鑒定,一件為人工冶鐵,三件為隕鐵制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鐵制品與隕鐵制品共出,對于中國考古學(xué)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實物證據(jù)。這表明,中國古代工匠選用隕鐵作器具至遲從公元前十四世紀開始,公元前九~前八世紀在虢國仍在使用,延續(xù)五百年以上。與之前2001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又稱中華第一劍)合并來看,說明此時期并未單純依賴人工冶鐵作為制作兵器的唯一來源。在世界其它文明古國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也有同類發(fā)現(xiàn),隕鐵與人工冶鐵同時使用數(shù)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區(qū)文明古國的共性,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理應(yīng)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實證。這四件鐵刃銅器的出土,為人們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jù)。 9號墓中,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我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 虢季墓陪葬車馬坑(一號車馬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6,東西最寬處達4.16 米,最窄處3.7米,距現(xiàn)地表深1.1-1.4米,是目前虢國墓地發(fā)掘最大的一座車馬坑。除被近代墓和現(xiàn)代溝所損毀的車輛與馬匹外,整個坑內(nèi)共清理出車13輛,馬64匹,狗6只。車輛位于坑北半部,而且每輛車下迭壓兩匹馬,大多數(shù)馬位于坑南半部。所有車輛排列有序,即頭朝北,車輿朝南,依次錯列擺放。車輛全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表面髹黑漆,屬于作戰(zhàn)用的戰(zhàn)車,馬是被殺死后或毒死后埋入的,殉葬的狗可能是用于軍事的最早實物例證。 梁姬墓陪葬車馬坑(二號車馬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3米,東西殘寬5.02-5.36米,坑深1.6米??觾?nèi)共埋有19輛車子,均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由西向東分為三排,西排8輛車,中排7輛車,東排僅有4輛車,每輛車下都壓有馬。因博物館展出和對坑內(nèi)車輛進行保護的需要,車下部分未作清理。若按一輛車配方二馬來推算,此坑內(nèi)19輛車應(yīng)埋有38匹馬。 太子墓陪葬車馬坑(三號車馬坑),南北長21米,東西寬3.51米,坑深1.5-1.6米,僅清理坑內(nèi)東測部分車輪遺跡,有待今后發(fā)掘。 虢國墓地出土文物數(shù)量之多,品類之全,制作之精,價值之高,都是建國以來兩周考古中極為罕見的,對研究西周時期的宗法、族葬制度以及虢國的歷史、經(jīng)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zhèn)),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說“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東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于原西虢),這是虢叔的后代隨平王東遷后建立的國家”。東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jù)《竹書記年》)。西虢東遷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jù)《史記·秦本紀》);東遷后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劉玞珪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