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邸 公館 私邸 宅院 茅舍 古董 文物 書齋 書房 臥室 斗室 字畫 茅屋 瓦房 平房 樓房 別墅 大廈 大樓 大廳 禮堂 住宅 宅院 居室 樓臺 角樓 鼓樓 公房 工房 廠房 宿舍 校舍 圍墻 餐廳 臥房 寢室 堂屋 飯?zhí)?nbsp; 舞廳 書房 廚房 病房 暖房 過道 旁門 邊門 后門 窗臺 敵樓 長城 城堡 竹樓 曲廊廊 涼亭 書亭 吊腳樓 岳陽樓 黃鶴樓 鶴雀樓 騰王閣 天一閣 文淵閣 文瀾閣 醉翁亭 翠微亭 望江樓 鎮(zhèn)海樓 妙高臺 拜將臺 烽火臺 護窗板 更衣室 辦公室 實驗室 醫(yī)務(wù)室 衣帽間 瓊樓玉宇 富麗堂皇 仙山瓊閣 深宅大院 鱗次櫛比 金碧輝煌 現(xiàn)代建筑 古代建筑 壯麗宏偉 幢幢樓房 高樓大廈 房屋錯落 鱗次櫛比 殘垣斷壁 富麗豪華 金碧輝煌 金光燦燦 耀眼奪目 巍然屹立 樸素大方 典雅美觀 氣魄雄偉 規(guī)模巨大 圖案別致 古色古香 民族風(fēng)格 造型別致 布局巧妙 結(jié)構(gòu)精巧 裝飾一新 勾心斗角 雕欄玉砌 飛檐斗拱 貼金鑲玉 歷史悠久 著稱于世 中西合璧 那是一座很古老的木房,每一根柱子都可以說明它久遠(yuǎn)的年代,也許小屋也曾經(jīng)有過屬于它的輝煌歲月,但現(xiàn)在,它是蒼老了,在煙熏火燎中目全非。
茶棚子是茅草搭的,幾根柏木撐著,四面透風(fēng),背后還有一條清洌洌的小河。 英風(fēng)閣青磚青瓦,石基飛檐,古色古香。四角微微翹起,像大鵬展翅,即將凌空,這大概是為了顯示項羽非凡的抱負(fù),然而又摻糅了深深遺憾的色彩:雖然“翼然”,但終究飛不起來。 華鎢、冶金兩座大廈,挺立在夜色之中,像兩個巍蛾的巨人。 有一座龐大的古院,依山而建,面臨著純凈而潺潺漫流的釀泉水,莊嚴(yán)樸素。 雨里的教學(xué)樓像童話世界里的魔鬼宮殿,一下又一下在閃電耀眼的白光里小心翼翼地展露它的一角。 那座古色古香的鴻鵠樓就在眼前,朱紅色的雕梁,古樸大方。 小小的山村茅屋,被雪蓋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活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模型。 青城涼亭之多,雖不能稱“五步一亭,十步一閣”,但凡你想歇歇腳時,石徑旁總有一座清掠古樸的涼學(xué)在等著你。 在池旁的聽寒亭中,我似乎真聽到一絲涼氣飄來,頓覺異常清爽,簡直飄然若仙,仿佛到了仙池一般。 荷塘托著小亭,微風(fēng)吹著楊柳,夕陽紅霞,輕波蕩漾。假如說這是一幅出世超凡的畫,這小亭就是畫中一顆最亮的明珠……那下面……喚,是座草綠色的書亭,緊緊地依偎在老柳的懷中,像一位多情嬌羞的少女。 啊!葫蘆架,野菊花,涼席棚,石桌凳,好一個救命的小茶亭 那古色古香的回瀾閣,在燈光輝映下,宛如美女手心托著的水晶宮殿。 金山山頂上聳立著一座寶塔,它像一根巨柱挺立在樹木簇?fù)淼慕鹕缴巾?,這就是慈壽塔。它是清朝光緒年間的建筑,共有七層,各層飛檐的角上各掛著一個小巧玲瓏的鈴鐺,習(xí)習(xí)的涼風(fēng)吹過,鈴鐺就發(fā)出一陣陣清脆悅耳的聲音,打破古老園林的寂靜。 走出點春堂,沿“曲徑通幽”小路,穿過月亮門,來到三、四丈高的大假山前,山上有一座精致典雅的亭子,取名“望江亭”。 頤和園中最大的亭子就是位于昆明湖東堤旁的“廓如亭”。遠(yuǎn)遠(yuǎn)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圓形宮殿。這個八角重檐的亭子,也稱“八方亭”,它由里外三層二十四根巨形圓柱支撐,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輝宏,氣勢雄偉。 最奇特的當(dāng)數(shù)"敷華亭”。它的外形一般,四角重檐,周圍有門窗,四面有石柱。它的奇在于:亭內(nèi)有一山洞直通山下,更奇的是,還有一個四角單檐的小木亭位于其中,正面木板上還畫著一只大鐘。真是亭中有亭,可算難得的奇觀了。 這座古觀象臺的大門朝南,進門不遠(yuǎn),向西一拐,就來到了一個小院。小院正面是紫微殿,兩側(cè)是東西廂房。它們?nèi)缃褚呀?jīng)改為三間展覽室,分別陳列著古代歷法、儀器等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其中有一架天文望遠(yuǎn)鏡,黃銅作筒,上面鐫著精確的刻度,兩端鑲著明亮的玻璃片,相當(dāng)精致。 愛晚亭,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青楓峽谷,小亭矗立在楓林掩映的石磯上,偉岸端莊,亭額上“愛晚亭”三個燙金大字,是1952年重建此亭時,毛澤東同志題寫的。 慢慢的,看越來越弱的夕陽抽回它的紅紗,大樓魁梧、偉岸的輪廓顯現(xiàn)在夜色中。 圖書館主樓共有四層。遠(yuǎn)遠(yuǎn)望去,她披著乳白色的上衣,樓檐一圈綠色的玻璃瓦,恰似給她戴上了一串翠綠的項鏈。 在距潭10米處,有一座小巧玲瓏的八角樓閣,像泊在這桃花潭上的一艘精致的游船。 登到半山,松蔭之中卻有一座兩層的古亭,黃色的琉璃瓦,白色的雕梁,檐上掛著的小鈴不時發(fā)出“叮?!钡妮p響,既具雍容華貴的結(jié)構(gòu),又具古樸典雅的韻味! 小亭位于古城揚州西門街東首。它是一座八面三級、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式建筑;樓底層,于東西南北四面辟有拱門,每面與街道相連;樓的二三兩層,周以窗欄格扇,建有挑角飛檐~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座小亭! 無梁殿建于明代,高22米,寬50.4米,縱深37.8米。從殿基到屋頂,全部用大方磚砌成,不用一釘一木,也無梁柱,實為我國古建筑的一大奇觀。 當(dāng)您逛動物園時,不妨也順便去臺北圓山大飯店逛逛,那是一幅中國古代宮殿式的建筑,有黃色的屋頂,紅色的柱子與雕花的屋梁,是外國貴賓來臺灣度假的好地方。 據(jù)史料記載,這亭應(yīng)是“瘦詩亭”,但現(xiàn)在找不到三個字了。走進亭子,便有一石碑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碑有兩三米高。上刻“唐普州司倉參軍賈浪仙神位”12個字。碑左右各有一稍矮的石碑,刻有詩文,大多是后人祭奠賈公的。亭的正上左面有一石臥碑,上刻“吏隱詩仙”四個大字。 亭子,是我國古典園林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點景建筑。僅在頤和園內(nèi),就有各式亭子40多個。它們有單檐、重檐之分,還有四方、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式。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隱于林間,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巔,有的夾在廊中,有的位于橋頭。它們把這些美麗的湖光山色點綴得更加嬌艷、動人。 頤和園中最大的亭子就是位于昆明湖東堤旁的廓如亭。正像這個名字一樣,它寬闊、雄偉,也是我國現(xiàn)存亭子中最大的一個,它的面積達130多平方米,遠(yuǎn)遠(yuǎn)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圓形宮殿。這個八角重檐的亭子也稱八方亭,它主要由里外3層24根巨形圓柱支撐,圓柱周長達1.5米,最外層的8個圓柱中還夾16根方柱,這就更顯得整個建筑氣勢雄偉。 在佛香閣旁的小小亭子,四角單檐,四面有窗,高和寬都只有1米多,全園中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小的亭子了。這個亭子當(dāng)然不能進入,也許是裝經(jīng)文法書的地方。它小巧玲瓏,著實逗人喜愛呢。 銅亭表面呈青褐色,坐落在漢白玉雕的臺基上。它的頂是四角重檐,每角掛一個小銅鐘,四面是菱花扇門,所以銅亭也稱寶井閣。銅亭高不過7米多,卻重達207噸,就是亭中的銅供桌,幾個大力士也休想抬起。古代的工匠以他們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使銅亭的柱、梁、門、窗花紋都和木制的一般,這真是巧奪天工的創(chuàng)造o最別致的亭子——薈亭。這亭子實為兩個相連的六角單檐的亭子,也稱雙亭,從山上俯視,那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亭連著亭,就像兩個并肩攜手的仙女就要飄飄離去,確實是與眾不同,別具風(fēng)米。 穿過幾個錯落的天井,在最里面的山角下,一座高大挺拔的亭子赫然在目,這便是當(dāng)年智仙和尚為歐陽修所建的醉翁亭了。這座亭子上頂為歇山式,吻獸伏脊,飛檐翹角;16根立柱,周圍設(shè)有木欄,南北二門,周框浮刻花紋;亭內(nèi)八幅晚清浮雕“八仙過?!?,顯然是經(jīng)后代修葺所為。亭邊山崖上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個斗大篆字。山崖上幾株參天的醉翁榆更給這里增加幾分古樸莊穆的氣氛。坐在亭內(nèi),歐陽修朗朗的笑聲仿佛還在山谷回蕩。 八境臺作為贛州城的標(biāo)志,坐落在城東北隅古代城墻上,章、貢二水在此臺下匯合成贛江。八境臺與章貢臺、白鶴樓、阜蓋樓、郁孤臺、馬祖巖、塵外亭、峰山遙相呼應(yīng),被合稱為“虔城八景”。八境臺也因能一覽八景而得名。 八境臺原稱石樓,始建于北宋。據(jù)嘉靖《贛州府志》記載,嘉祐年間,“知軍孔宗瀚鑒于江水歲歲環(huán)城,故以石筑城,并建樓于城上。”在這以后的900多年中,八境臺歷經(jīng)滄桑,屢毀屢建。 現(xiàn)在的八境臺是1987年由國家撥款重修起來的,是鋼筋混凝土仿清式建筑物。氣勢磅礴,光彩奪目;登臺遠(yuǎn)眺,可“東望七閩,南望五嶺,覽群山之參差,俯章、貢之奔流,云煙出沒,草木蕃麗,邑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因此,八境臺成為贛州城名聞遐邇的游覽區(qū)。八境臺有3層,高約20米,紅色圓柱,翠綠碧瓦,層層飛檐,四面如一;臺形長方,臺頂全部用綠色琉璃瓦鋪蓋,并安置有“雙龍護欄”。陽光下,八境臺更顯得金碧輝煌,美侖美奐。層層飛檐翹角向上,似騰龍之尾,又似翻卷的浪花。飛檐上脊有“魚尾”、“龍頭”,下梁除了“龍頭”,還有常見的“麒麟四象”等,造型小巧玲瓏,活靈活現(xiàn)。正門上方掛著由趙樸初先生書寫的“八境臺”的鎦金匾。 房子的確很破。黑黑的舊式窗欞,斑駁的土墻,黑乎乎的屋頂,還有那一推便“吱扭吱扭”的黑木門。 鼓樓在東晉前涼時期建成,當(dāng)時為福祿城(酒泉城)的東城門,距今已1600多年。至明朝洪武年間,酒泉城擴建,它便移至城中心。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jīng)過整修,就成為現(xiàn)在人們所看到的鼓樓。 鼓樓,原名樵樓。到清朝,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擊鼓報時,更名為“鼓樓”。鼓樓通高24.66米,用青磚砌成樓基,周長112米,呈正方形,上小下大。樓基之上造三層木樓,也呈正方形。一樓內(nèi)徑9.5?9.6米,—^二樓內(nèi)徑遞減。樓頂尚尚聳起,整體看去,像埃及金字塔。 鼓樓的樓基,開有通道四達的磚券門。四個磚券門楣上部有凸出壁面的磚雕仿木彩建,其下各有一幅神瑞圖,東西南北分別是“二” 龍戲珠”、“河圖洛書”、“丹鳳朝陽”、“八仙慶壽”,畫面畢具情態(tài),耐人尋味的神話傳說給人以聯(lián)想。畫面下部題寫門額,東為“東迎華岳”,西為“西達伊吾”,南題“南望祁連”,北書“北通沙漠”。 文昌閣建筑雄偉,金碧輝煌。高約有兩三丈,長寬各有一丈多,分平臺和樓閣兩部分。 平臺用一塊塊長條巨石和方磚砌成。每隔五六層方磚便有一溜長石,美觀整齊。 平臺正中間就是樓閣。樓閣四周是用青石板鋪的路,有二尺多寬,供游人行走。支撐閣頂?shù)氖?6根紅漆圓木柱,雖然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風(fēng)吹日曬,漆痕斑斑,但隱約還能顯示出當(dāng)年那光彩奪目的風(fēng)韻。閣頂紅、黃、綠三色琉璃瓦相間,遠(yuǎn)看飛閣流丹,金碧輝煌,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晶瑩發(fā)亮,流光溢彩。檐是飛角重檐,琉璃瓦上刻著各種各樣形象逼真的飛禽走獸;第二層檐裝有雕花木飾,正面雕刻著洗臉盆大小的蓮花,這些蓮花大小一樣,形狀相同,花瓣一片片微卷著,花的上部和下部刻的是細(xì)小而密集的葉紋,這些蓮花和葉紋都是用金彩描繪的,工藝十分精美。閣的四個飛檐上是四個高昂的龍頭,龍角高高翹起,龍眼圓睜,龍口中含一顆綠瑩瑩的珠子,四條龍好像要帶著文昌閣騰飛而起似的。龍身是用彩色琉璃瓦砌成的,一直連到閣脊,使得整個文昌閣勻稱平衡。閣脊的設(shè)計更是新穎別致,獨具匠心。脊兩頭是兩條張牙舞爪、昂首翹尾的龍,閣脊正中間有一頭金黃色的長毛雄獅,它那四條有力的腿支撐在閣脊上,獅身上隱隱地放著一朵蓮花,蓮花上是一個寶蓮帽。 坐落在容縣公園內(nèi)的經(jīng)略臺真武閣,古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稱之為我國古建筑史上罕見的一顆明珠。” 真武閣共三層,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用了近3000條鐵力木構(gòu)件,以杠桿結(jié)構(gòu)原理,串聯(lián)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xié)調(diào),組成一個優(yōu)美穩(wěn)固的統(tǒng)一體。400多年來,經(jīng)歷了五次地震,三次大風(fēng),仍安然無恙。不少國內(nèi)外游客都為它“奇,W慕名前來,一飽眼福。 踏上經(jīng)略臺,遠(yuǎn)遠(yuǎn)就看見“真武閣”三個大字掛在二樓檐柱中間。走進第一層,抬頭便看見左邊有“天南奇觀”四個紅色大字,這是華南工學(xué)院教授、古建筑學(xué)家龍慶忠先生的題詞。右邊有“天南杰構(gòu)”的橫匾。只見底層寬敞明亮,20根墨褐色大圓木柱如鐵質(zhì),柱與柱之間以梁枋聯(lián)結(jié),各施斗拱四個,上承楞木,就像巨人的手支撐著整座樓閣。 沿著東北角的樓梯上到二樓,中間有四根內(nèi)柱,承受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差三分不著樓板。這是全閣結(jié)構(gòu)中最奇特、最精巧的部分。為什么柱腳能夠懸空而不著樓面呢? 原來是在懸空柱上,分上下兩層用18根枋子(拱板)穿過桅柱(即底層內(nèi)柱的上部),組成兩組嚴(yán)密的杠桿式斗拱,拱頭承托外面寬闊屋檐,拱尾托起懸空柱本身,以檐柱為支點挑起二樓四根內(nèi)柱,這四根內(nèi)柱依靠杠桿作用,像天平一樣維持著整個建筑的平衡。 許多著名建筑學(xué)家都為它的奇巧而驚嘆! 貴陽南明河中的鰲磯石上,巍然屹立著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樓,這就是素有“貴陽城徽”之稱的甲秀樓。 甲秀樓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年的悠久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樓的創(chuàng)建者、貴州巡撫江東之,當(dāng)年在南明河中修筑南堤,是為了蓄積河水,讓百姓享受漁利,而樓閣則是南堤上的附屬建筑物而已。甲秀樓建成后,成為貴陽地區(qū)一大景觀,而江東之本人也十分欣喜。“此日臨淵何所羨?擎天砥柱在中流”,便是他留下的至今傳誦不衰的名句。 甲秀樓坐東朝西,高約20米,三層四角攢尖頂木結(jié)構(gòu)。底層平面略呈正方形,砌有石階外有12根石柱托著屋檐,四周還有雕花石欄環(huán)護。整座樓飛甍刻角,雕梁畫棟,以周圍景物和水中倒影為襯托,十分秀麗雄奇。 光岳樓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當(dāng)時東昌守御指揮僉事陳鏞在重修城垣時,為“遠(yuǎn)眺料敵與嚴(yán)更漏”,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該樓,因此最初叫做“余木樓”,后來又叫“古樓”、“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員外郎李贊到東昌,看此樓高大壯觀,天下罕見,覺得落成百年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實屬遺憾,便同當(dāng)時的東昌府太守金天錫商議,決定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之意,命名為“光岳樓”。 光岳樓是宋元賂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筑,主樓全系木結(jié)構(gòu),梁柱檁櫞都是靠陰陽卯榫結(jié)合,環(huán)環(huán)緊扣,井井有條,沒有一根鐵釘,至今己600多年,仍堅實牢固,其展開的翼角如鳳凰展翅,爭艷斗勝,顯示了古代建筑師的高超技術(shù)。它是我國現(xiàn)存的明代樓閣最古老最聞大的一^座。 鐘樓始建于明朝第一個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地址在今西大街的迎祥觀,經(jīng)歷了198年,明朝第14個皇帝朱翊鈞萬歷十年擴建西安時,將它移到今址,與鼓樓相對峙。 鐘樓由地面到樓頂高36米,基座呈正方形,高8.6米,寬35.5米,總面積有1377.4米。全部是用青磚制成,未用一根鐵釘;二是斗拱形式;三是以重檐殿頂為主。 松林書院是我國不多見的保存完整的書院之一,宋朝稱為“矮松園”。宋仁宗年間,宰相王曾未宦時曾讀書于此。明成化五年,知府李昂改建為書院。明正德十年(1515年)改名為“松林書院”。萬歷八年(1580年),大學(xué)士張居正廢天下書院,院中松樹悉被砍伐,僅留房舍。清康熙二十年(1691年),又易植柏樹,保存至今。 上黨門由臺基、門樓和鐘、鼓樓構(gòu)成。門樓坐北朝南,聳立在青石筑成的臺基上,是典型的富有民族風(fēng)格的門庭式建筑: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大紅立柱,書寫著“上黨門”三個雄渾大字的巨匾,高懸于門額,藍底金字,古樸莊重。門前雄鋸著一對石獅。門內(nèi)東側(cè),一個巨大的石龜馱著3米多高的石碑,碑文為明嘉靖十二年春三月鐫刻的《新開潞安府治記》。 山海關(guān)是萬里長城東端的一個重要關(guān)口,位于河北省秦皇島東北。關(guān)城北依燕山,南臨渤海,連接華北與東北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關(guān)內(nèi)外交通咽喉,軍事要塞。古人稱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guān)”,可謂名符其實。 鐘、鼓樓高數(shù)十米,樓身分為兩層,雙重飛檐。下層外有頂柱,里為磚砌雕窗。兩樓檐角卷翹,似有凌空欲飛之勢。檐角下掛有銅鈴,微風(fēng)過時,丁當(dāng)作響,清脆悅耳。東西兩樓高檐下各懸一匾:一曰“風(fēng)馳”,一曰“云動”,取其“與天為黨”的高聳和雷厲風(fēng)行之意。整個建筑呈青黛色,凝重中見莊嚴(yán),古樸間顯肅穆,一派府衙的莊嚴(yán)。 天下第一關(guān)是山海關(guān)的東門,亦名鎮(zhèn)東樓。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城墻高13.6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懸有木質(zhì)巨匾,上書“天下第一關(guān)”5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傳說為明代進士肖顯所書。第一關(guān)城樓內(nèi)外,陳列著明代守城的各種武器,式樣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崇禎年間鑄造的兩門500斤重的大炮“神威大將軍”,至今還威武地“守衛(wèi),在城樓兩側(cè),神采不減當(dāng)年。 西秦會館是記載著自貢鹽業(yè)歷史發(fā)展的“百科全書”。 通觀西秦會館的整體布局,可看出它沿襲了中國古典建筑常用的對稱布局,沿一條長68米的中軸線,依次排列著獻技、大觀和福海諸樓;其余的大丈夫抱廳、參天奎閣、中殿與正殿,則由南向北因地布置,各具風(fēng)采。中軸線的兩側(cè),依次排列著金鏞、賁鼓二閣,并以客廊、神皰、內(nèi)軒等建筑相襯,形成有縱深、層次變化而又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院落群體。 在橋頭上,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六邊形雙檐飛翅的建筑,這就是有名的回瀾閣。朱紅色的閣柱,金黃色的琉璃瓦檐,顯得富麗堂皇。高高的閣檐上雕刻著吞云吐霧的長龍和輕歌曼舞的彩鳳,在陽光下璀璨耀眼。閣內(nèi)經(jīng)常陳列著精美的書法、繪畫作品,供游人觀賞。 一家店鋪用竹竿挑出一面旗幌,藍底上繡著黃色的“秀古齋”三個字樣。店中擺著一個半人高的案桌。桌的一側(cè)擺放著一個刻有花鳥蟲魚的瓷盆,盆中栽著一株挺拔俊逸的龜背竹,臨著龜背竹的東面墻上掛著一幅畫。環(huán)顧四周,才知這是一家出售古畫的店鋪。 在廣闊的天宇下,這古老的城墻隨著群山萬壑綿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橫臥在華夏大地上的灰色巨龍。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奮起的勇士,傲視長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對蒼穹。 這座“橋”設(shè)計得很巧妙,把南樓、東樓以及和南樓并排的實驗樓連在一起,走起來很方便。這三座樓的位置構(gòu)成一個等腰三角形,東樓是頂點,“天橋”便成了底邊的中線。東面的實驗樓有四層,一層是圖書館,二、三、四層分別是化學(xué)、物理、生物的實驗室。一進實驗室,便有一種寧靜、整齊而帶點神秘的感覺。處于頂點位置的東樓是一座“行政樓”:一樓是學(xué)校各部門的辦公室;二樓是各科教研室;三樓是電化教室,每個教室都配有四五臺電視機,我們經(jīng)常在這里聽輔導(dǎo)課。 亭子小巧清新,有十六根木柱,四角各有四根,形成了一個方形。木柱與亭檐間,有一個雕龍小木柱斜撐著,木柱的下方還各有一個栩栩如生的小獅戲球的木雕。亭角向四方微翹,雕龍鑿鳳,玲瓏可愛。 自然,美不在醉翁亭,卻在于歐陽修的杰作《醉翁亭記》。 海角亭是合浦有名的古代建筑,位于現(xiàn)在的廉州中學(xué)內(nèi)。高約10米,250步見方,由主亭和門樓組成。最近,經(jīng)人民政府撥款修葺一新,堪稱金碧輝煌,儀態(tài)萬千。 門樓是主亭的附屬建筑,高五米余,紅白相映,門樓頂上的四個翹角,都是鳳凰頭,正對著天空,似乎要凌空飛翔。飛檐下的一幅橫批“海天勝境”四個筆力雄健的大紅字,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更加鮮艷奪目。穿過門樓,眼前豁然開朗。只見正亭的后面,豎著一塊大石碑,上面刻著“古海角亭”四個大紅字。大院里,古樹覆蔭,郁郁蔥蔥。主亭共有兩層,上下飛金涌碧,溢彩流紅。其間畫棟飛檐在藍天白云映襯下,更是絢麗奪目。仰望主亭頂上,鑲嵌著海洋圖景:海水后浪推前浪,洶涌澎湃;卷起的浪尖像一雙大手,當(dāng)中托著一個大紅葫蘆;葫蘆兩邊守衛(wèi)著兩條大鰲魚。飛檐下,主亭上層12個花樣美觀的青色大木窗相對著。木窗下面,紅墻耀眼,琉璃碧瓦閃爍,四周窗欞別致。整個亭子,是民族傳統(tǒng)建筑形式。亭子和不遠(yuǎn)處造型古雅的鐘樓相輝映:好一幅美麗的圖畫! 繞過楓林見一亭叫“日遲亭”。亭柱上寫著“洞天春遠(yuǎn)日行遲”的詩句。原來這亭子在半山腰上,坐在亭中透過樹梢往東可見日出,往西可見日落,側(cè)耳就聞澗水叮咚如彈琴,仿佛進入仙界,使人流連忘返,難怪叫“日遲亭”,原來連紅日也流連這情景了。 一進村子,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座整齊的竹樓。它的建造極為別致:遠(yuǎn)看屋頂,像古代文人戴的綸巾。爸爸告訴我說,這叫“孔明冠”??酌骶褪侨龂鴷r有名的丞相諸葛亮。他是我國古代盡心盡力幫助少數(shù)民族的一個好人。傳說我們佤族的房子,就是模仿他的帽子樣蓋的。村內(nèi)的房+,是建筑在一根根木樁上的。它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堆放柴禾什物。樓前還有個曬臺,可以在上面曬東西,也可以在上面玩。也許,由于我們的村子是坐落在一處斜坡上的緣故吧,家家的門幾乎都是朝一個方向——東方開放的。每當(dāng)太陽升上東山,家家房子里就會充滿陽光,使人感到溫暖敞亮。 漫步在外灘彩色的行人廣場上,在接近延安東路的一端,老遠(yuǎn)就能看到一座龐然大物,高高地、直直地聳立著,巍然不動,恰如一個威嚴(yán)的老人。這便是老天文臺。走近,細(xì)細(xì)端詳老人的外貌,立即感受到濃郁的異鄉(xiāng)建筑風(fēng)格。它身高42米,頭上豎立著一*根長約10米的風(fēng)柱標(biāo),告訴著人們當(dāng)年肩負(fù)的使命。臺身呈圓柱形,粗壯而結(jié)實,恰如老人健朗的身軀。臺身典雅的色澤,更透出一股古老的氣息。站在臺底,猶如依偎在仁慈長者的身邊,倍感親切。朝臺頂望去,身體漸漸收縮,好似寶塔,卻沒有寶塔的拘謹(jǐn),又顯得灑脫、飄逸。而那幾扇花紋別致的暗紅鐵窗,則更顯出天文臺的清新。聽說,老天文臺是上海僅有的兩座阿塔努布式建筑中的一座呢!難怪它的建筑風(fēng)格如此與眾不同! 這是一座別具一格的三層紅樓。它呈“U”字型,其優(yōu)點是造型美觀、大方,每間教室都能最大限度地采光——設(shè)計師們真是獨具匠心哪! *黃鶴樓坐落在武漢市武昌區(qū)蛇山之巔。原址在長江邊,歷史上曾經(jīng)屢毀屢建。新的黃鶴樓是1984年重新修建起來的。 黃鶴樓是我國著名的名勝古跡。從三國鼎立時期始建算起,距今已有1760多年。這次重建的黃鶴樓以清式為原本,是一座采用現(xiàn)代材料和工藝的仿古建筑,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登樓遠(yuǎn)眺,一覽楚天風(fēng)云,盡收江城美景。 黃鶴樓的主體建筑有5層,共高51米。黃瓦紅柱,鉆尖頂。層層飛檐,四面如一。屋頂安置著一座金色的“寶頂”,樓頂全部用黃色的琉璃瓦鋪蓋,不僅順應(yīng)了“桔皮黃鶴”的故事,也與藍天相輝映,燦爛輝煌,別具一格。角下有風(fēng)鈴和角梁飾,每個翹角都向上,有凌空飛騰之勢。翹角處上有屋脊“魚尾”,下有角梁“龍頭”,造型生動多姿。四面角梁的前端分別懸掛著“黃鶴樓”、“南維高拱”、“北斗平臨”和“楚天極目”四塊鎦金大匾。 主樓臺基用花崗石貼面鋪地,潔白的花式欄桿環(huán)繞著臺座,臺前銅制的“黃鶴歸來”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樓的四周種植了蒼松、古槐、翠柏、香樟、紫竹,并堆石造景。整個黃鶴樓古樸秀麗。 突然,一座己經(jīng)很少見的、低矮的土坯房猶如白鶴中的烏鴉,鮮明地?fù)淙胛业囊曇?。在鱗次櫛比的紅墻綠瓦中,它顯得那樣寒傖。 這是一間樣式古老的平房,黑漆的柱子,雪白的墻壁。正像魯迅小說所描寫的那樣,當(dāng)街有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臺后面有三個營業(yè)員在忙碌著:一個開票,兩個拿貨。他們背后架子上的貨還真不少,放著許多裝潢得五光十色的酒,有著名的紹興加飯、狀元紅、善釀、香雪,還有玫瑰酒和五加皮……大概有二、三十種,我相信肯定比孔乙己那時多得多了。玻璃柜臺里,放著許多下酒物,我低下頭去看了一番,有鹽煮毛豆、油炒花生、臭豆腐干、油煎小魚、松花皮蛋、鹵精肉、白斬雞等等,還有我很少看到的蝦兒。距離柜臺三四公尺的里間,放著六張刷得雪白的方桌,每張桌子的四周都放著長條凳。我想起來了,這種凳在《阿Q正傳》里是提到過的。 青城的涼亭別具一格。就地取材,用不加修整的樹干精心搭起,頂上鋪滿樹皮,便是一座涼亭了。大些的涼亭,結(jié)構(gòu)較復(fù)雜,有的是重檐的,有的是樓閣式的,不管哪種樣式,都給人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風(fēng)格。不僅如此,它們還有一個個賞心悅目的題名,諸如“然,,、“凝翠”、“臥之”、“清虛”等等,這更增添了不少雅趣。它們點綴在石徑旁、山巖上、密林中,總是那么恰到好處,與幽幽的山瀟瀟的雨和休憩的游人,構(gòu)成一種和諧的美。如果說頤和園的亭子是雍容華麗的貴婦,那青城的涼亭就不啻為古樸清秀的村姑??此坪喡ㄆ淙绱?,才富有這般幽雅的情趣?!昂温小蹦?? 振風(fēng)塔,歷史悠久,始建于公元1570年。為磚石結(jié)構(gòu),八角七層重樓式建筑。塔高70多米。這么高的塔,坐落在迎江而建的古寺——迎江寺內(nèi),為“鎮(zhèn)寺塔”。它不但是我國古建筑的瑰寶,更是我們安慶人民的驕傲! 然而400多年來,振風(fēng)塔雖然經(jīng)歷了大自然的侵蝕,仍傲然屹立,但是卻受不住人為的破壞,它被糟踏得殘破不堪,幾乎毀于..... 1978年,人民政府重修了振風(fēng)塔,一色青琉璃瓦,層層飛檐,翹角凌空。每層檐角懸著銅鈴,每每自江面徐來一陣清風(fēng),就“丁當(dāng)、丁當(dāng)”響個不停,十分悅耳,仰視塔頂,古塔似擎天寶柱,直插云霄,昂首挺立在長江北岸,不愧為長江沿岸的著名古塔。因此,振風(fēng)塔享有“過了安慶不說塔”的盛譽。 塔的結(jié)構(gòu)很奇特,用現(xiàn)代文字形容:就是全塔用螺旋式階梯。塔內(nèi)還有大大小小的磚雕佛像共600余尊,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欣賞這鬼斧神工的藝術(shù)品,使人自心底發(fā)出贊嘆。 登上頂層,身在高處,天地豁然開朗,舉手似可捫天,不僅可以俯視奔騰不息的萬里長江,更可極目遠(yuǎn)眺。看,東北面,大經(jīng)山;山下九里十八灣,便是鐵塔林立的安慶石化總廠,看吧!現(xiàn)代的油塔正與古老的振風(fēng)塔遙遙相呼應(yīng),相互媲美……利川市涼霧區(qū)西河村三組,有一棟造型奇特、裝飾華麗的民居。這棟民居分正屋3大間,面闊15米,進深8米,高近10米,南北兩頭有廂房。建筑主體結(jié)構(gòu)除屋基臺階為長條石砌筑外,余皆木質(zhì)。九柱穿斗式排列,7柱立地,懸山式瓦頂。全部門窗20余塊雕刻著花草果木、八仙人物和各種戲文故事圖案,其技藝玲瓏剔透,色彩斑斕奪目。進入中堂,兩根中柱上鐫刻著楹聯(lián),紅漆底金字。聯(lián)云: 東閣試寒輕美侖美奐新開甲第南枝當(dāng)日暖爰居爰處舊有家風(fēng)側(cè)柱一副楹聯(lián),是祝賀婚禮的,陰刻正楷黑漆底金字。聯(lián)云:享平等自由但愿才子佳人莫把新婚奪少慕守?zé)o雙第一遂要文章經(jīng)濟有光前德振家聲中堂正面保留著神龕(kan),神龕之上赫然懸掛著兩塊巨匾。一塊額曰華堂鐘秀”,是民國丙子年(1936年)同族親友祝賀“華堂”落成的,另一塊額曰“大道造端”,是民國30年(1941年)為“黃府令郎花燭志慶”的。兩塊匾額斗大的金字,使屋宇更顯富麗堂皇。 中堂和廂房,皆陳列著傳統(tǒng)的八仙桌、太師椅、狀元凳等木質(zhì)家具,還有石雕、石磨、火塘等民間用物。整個院落不失為一座內(nèi)容豐富的民俗博物館。 高高聳立著的古老的城墻,像一個威嚴(yán)的巨人,守衛(wèi)著這顆明珠——玄武湖。它那布滿彈痕的身軀上,長出了綠色的野藤,使這個久經(jīng)戰(zhàn)火的武士,又充滿了生命力。墻圍著水,水倒映著墻,組成了一幅明快、莊重的畫面。 在我們甘肅省張掖縣古城的西南面,有一座高聳入云的木塔。木塔建于隋代開皇元年,到現(xiàn)在己經(jīng)1400年了,是我國聞名中外的歷史文物。據(jù)說,歷史上有一位出使過中國的波斯使臣,名叫沙哈魯,在他寫的書中就曾經(jīng)提到過它??梢?,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木塔就己享有盛名了。 木塔的塔基是一座大約十五米見方、一米高的大臺。塔的外形是一個正八面體,內(nèi)徑大約三米。塔高三十一米,共分九層,由下而上,一層小于一層。塔頂呈傘形。 除塔身是用磚砌成的以外,木塔從上到下是一個完整的木架。塔底由二十根粗大結(jié)實的木柱支撐著。從第三層開始,每層四周勻稱地支撐著八根木柱。另外,每層還有八根橫梁,指向八個不同的方向。 木塔里面是空的,三層以上,東西設(shè)有假門。最底一層的墻上,書寫著工整的文字,雕刻著飛禽走獸的圖案。每層的八個角上,還各有一個用細(xì)木雕成的龍頭,張著大口,含著圓珠。整座木塔,給人以莊嚴(yán)肅穆的印象。 走出解放街,跨出南門堵洪橋,便能望見西施亭。那精巧別致、臨江而立的險勢,迎空翹伸的亭角,使過往行人莫不投以景仰的目光,有的則停下腳步,欣然觀賞起來。 亭身呈六邊形,高大約5米,直徑足有3米。由亭頂、亭角、亭柱、亭座、亭欄、亭基六個部分構(gòu)成。精美多姿,真有巧奪天工之感。亭頂呈葫蘆狀,像古代勇士的頭盔,六只亭角,像一根根展翅欲飛的天鵝長頸,朝六個方向凌空昂伸,亭角的末端又向下一彎,猶如天鵝頭上的橙黃色喙子,朝江面覓食似的。每兩只角兜成一個面,每個面的檐口皆成弧形,上面擱著一根根銀灰色竹節(jié)模樣的筒瓦,覆蓋著亭子。左右各七根,逐一短縮,唯中央一根與亭頂相連,因此,從亭頂開始,形成六只夾角,活像六把色彩悅目的紙扇。亭檐下面六塊翠綠色的檐條,相互榫接,構(gòu)成一體。檐面上畫有“雙龍戲珠,,、“雙鳳爭花”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圖案畫。檐條與每個柱子榫接處,還有六只褐紅色的“牛腿”,支撐著伸向空中的亭角。亭子里有六根粗圓的朱紅色水泥柱子,柱子間有四塊石頭座板,每塊長約1.4米,寬0.3米。座板下面各有接近橢圓形的裝飾洞孔,使亭座不致單調(diào)、呆板,益增壯觀。亭子的地面用七塊特制石板拼成,呈多邊形,可容納23人。六根柱子的四周,用翠綠色圓鋼管圍成欄桿,供游人扶用。 走進亭子,往上看,每根檐條的腹面畫著圖畫。第一幅是《浣紗》,畫出了西施少年時的形象。第二幅是《送別》,當(dāng)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為了雪洗國恥,采用范:蠡的計策,西施為成全保國大事,毅然赴吳。畫的就是送別的場面。第三幅《賞月》,是畫西施到了吳國,在深宮中望著月亮思念故國的情景。第四幅是《撫琴遙望故土》,畫西施坐在花亭旁邊彈琴追念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之態(tài)。第五幅是《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畫的是當(dāng)年越王打敗吳國后,范S棄官為隱士,同西施一起泛舟五湖的情景。最后一幅,畫的就是“西施亭”勝狀。游客欲知西施亭的淵源,視畫六幅,便知大略。 水庫南邊、溢洪道東端的“青年亭”,是國內(nèi)外游客參觀水庫時必到的地方。亭上有郭沫若同志親手題寫的“青年亭”三個行草字,刻在花崗石上,鑲嵌在亭子的西面。沿水泥臺階拾級而上,到一百二十七級處,是圓形的亭座;周圍是圓形欄桿,內(nèi)外種著兩圈,內(nèi)層是白玉蘭,外層是青松。這里樹蔭如蓋,氣候宜人,踏著螺旋形的階梯向上,走四十余級臺階,便到了亭的頂層;在這里極目南方,但見小山連綿,遠(yuǎn)處是田野、村莊,一望無際。放眼北望,云水相接,莽莽蒼蒼,令人心曠神怡。難怪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國內(nèi)外游客到這里參觀游覽呢! 愛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亭有楹聯(lián):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新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這是清乾隆皇帝為進士岳麓書院羅典所撰。相傳愛晚亭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一年深秋,正是滿山紅葉如火時,清朝詩人袁枚來游岳麓山,他步入紅葉亭,見“楓葉酡顏如醉”,忽憶起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詩句,脫口而出紅葉亭何不改愛晚亭?”這話后來傳到羅典耳里,遂改紅葉亭為愛晚亭。愛晚亭旁有兩口水塘,接納青楓峽流瀉的山泉,塘中碧波粼粼,塘畔垂柳依依;到了深秋季節(jié),金風(fēng)染紅了楓葉,十分壯觀。 岳陽樓樓高二十米,三檐,三層,盔頂。四根筆直的楠木大柱從底到頂,承荷著全樓的大部分重力,十二根圓柱作內(nèi)圍支撐二樓,外圍再繞以二十四根檐柱,彼此牽制,結(jié)為整體。全樓未用一根鉚釘,不用一塊磚石,全用木料構(gòu)成。三層十二角,高脊巍峨,飛檐刺空,琉瓦生輝;十二個飛檐,龍鳳呈祥,似欲騰空飛去。樓頂酷似將軍的頭盔,故名盔頂。 當(dāng)你走進傣族村寨,那建造獨特的傣家竹樓便躍入眼簾。竹樓由幾十根木柱支撐,樓下沒有墻壁,專門用來栓牲畜或放木料的。樓板大多用木板、竹笆鋪成,頂蓋緬瓦,房頂左右兩側(cè)用等邊三角形的竹席封住。最引人注目的是房的六個瓦檐,上面都有個奇形怪狀的角,都以光滑的木板做成,最高的左右兩個角的邊像兩朵相反方向的水花,其余四個角像古代一種叫矛的武器的頂端。 竹樓上一般分兩間,以竹笆隔開。里面是臥室;外間很大,是廚房與待客的地方。房中間有一塊一平方米左右用泥土填成的火塘,支著一個鐵三角架,上面擺著一口鍋,一側(cè)放著裝油鹽的砂罐和裝竹筷的筷筒,這便是他們的炊具。 黃鶴樓主體建筑共五層,黃瓦紅柱,層層飛檐,勾心斗角,四面如一;樓形正方缺隅,樓頂置一座“寶頂”,人用黃色琉璃瓦鋪蓋,與藍天相輝映,燦爛輝煌,風(fēng)格綺麗。翹角下有風(fēng)鈴及角梁飾,造型生動,呈騰空欲飛之態(tài)。四面角梁前端分別懸掛“黃鶴樓”、“南維高拱”、“北斗平臨”、“楚天極目”四塊鎦金大匾。臺基以花崗石貼面鋪地,潔白的雕花欄桿環(huán)繞臺座,臺前銅制“黃鶴歸來”造型精致,栩栩如生。 樓內(nèi)裝飾古色古香,除藻井、天花、彩畫、花罩等傳統(tǒng)裝飾以外,大廳墻面上還鐫刻著以黃鶴樓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人文活動、興廢沿革、楚天風(fēng)光為題材的大型壁畫,紅柱上還懸掛著古往今來文化名流撰寫的楹聯(lián)。 跨過幾十級階梯,登上了居庸關(guān)城頭的平臺,從平臺往北稍往上走一段,又來到一個崗?fù)に频钠脚_——北高峰下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向左右望去,一條長長的青灰色磚砌的城墻沿著高高低低的山峰延伸過去,望不到盡頭,像一條銀色帶子飄落在碧綠的地毯上。 人說南局峰的鋒火臺是八達嶺最局的地方。沿著磚鋪的斜路往上走,坡度不大。一個烽火臺過去了,坡度變大了,路比前幾段長得多,陡得多,彎腰、弓背、使勁、咬牙,終于登上最高的烽火臺。極目遠(yuǎn)眺,人們像許多豆粒般大小的黑點在蠕動,長城像一條白色的長龍騰躍于綠色的浪花之間。 忽然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座軒榭。不是死板地矗立,而似乎是有生命的,活潑地躺在小塘的西隅。色彩并不似江南水鄉(xiāng)的單一,也不是故宮建筑中的金碧輝煌,而是其二者的結(jié)合。檐下淡淡的廣漆,墻壁上潔白素淡的顏料,使人忘卻了這是北方,時值深秋,使人想起了蘇州的早晨。檐上的紅綠色彩,加上深邃的圖案,和諧、有機地融在一層建筑上,給人以熱鬧、活躍的感覺。 一抬眼,高大的黃鶴樓主體便映在眼前了。此樓共五層,形體壯麗,建筑精美。金黃色琉璃瓦飛檐顯得格外輝煌。我圍著黃鶴樓轉(zhuǎn)了一圈,發(fā)現(xiàn)了樓和五樓的檐下,東南西北各有一匾,匾上題有金漆大字。正面上書:黃鶴樓,下書:氣吞云夢;北面上題:北斗平臨,下題:云橫派;東面上書:楚天極目,下書:浪下三吳;南面上題:南維高拱,下題:勢連衡岳。 帶著一種神秘感,我們走進了底層大廳。 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面墻上一幅巨型壁畫,高九米,寬六米。由756塊彩陶板鑲嵌而成,名曰《白云黃鶴》。畫面上黃鶴樓居中矗立,上有黃鶴飛舞,下有郁郁山林和滾滾江濤,悠悠白云繚繞在水天之間,真可謂巧奪天工! 大廳里迎面兩根立柱,直通到頂,上懸七米楹聯(lián),右書: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左書: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正廳上高懸著兩個繪有松鶴圖案的大型六角巨型宮燈,配著四周屏風(fēng)上的雕刻繪畫,氣氛熱烈,富麗堂皇。 我們邊走邊看來到二樓,見陳列的東西不多,便直奔三樓而去。三樓有唐宋詩人的壁畫及許多藝術(shù)品。我不禁朗誦起崔顥的名篇《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石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br> 后面是一幢年歲已久遠(yuǎn)的高大的古式建筑,紅墻綠瓦,似乎顯示著它們舊時的顯貴、榮耀。隨著歲月的遷移,墻上斑駁的痕跡,又無情地淘盡了它的富貴之氣。可是古典韻味,泛濫著雅致的氣息,卻是我喜愛的。 從外面看,木格的窗欞、雕刻精美的屋檐和落盡紅漆的木門,真有一種洗凈鉛華的味道。也許繁華中的樸實、富貴中的清貧才是最可貴的。經(jīng)常等到太陽落山,看美麗的夕陽,披著一位垂暮的老人,站在晚霞中感嘆“夕陽下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 太白樓由一對石獅護衛(wèi)的正門上掛著“唐李公青蓮祠”的橫匾。進門,是一個不大的庭院,四周墻上嵌著幾塊石碑。當(dāng)我拾級而上到了正房里,不禁為這樓閣的雅致而贊嘆了。這里布置著精雕細(xì)刻的木器,墻壁上掛著名家的書法作品,突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