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不少大人和小孩都開始學習陶藝了,那先看看故宮館藏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5000年前的人純手工就做出來這些物件了,不可思議啊。 1.馬家窯文化彩陶蛙紋壺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年代約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壺泥質紅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兩側對稱置雙系。于橙紅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繪變形蛙紋,變形蛙紋作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體現(xiàn)了遠古人們對于繁衍生殖的渴望。 馬家窯文化1924年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其突出特點是彩陶特別發(fā)達,而且可以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fā)展時期。 2.馬家窯文化彩陶漩渦菱形幾何紋雙系壺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壺唇口,直頸,口部置兩個對稱乳釘裝飾,溜肩,鼓腹,腹中部對稱置雙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紅、黑兩種色彩描繪了連弧紋、漩渦紋、菱形幾何紋和鋸齒紋。胎質細膩,表面打磨光滑。 彩陶出現(xiàn)于6000多年前,在燒造紅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 3.馬家窯文化彩陶缽 缽斂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漸斂,小平底。橙黃色泥質陶,表面打磨光滑。缽內、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繪紋飾。缽內飾以底為中心的漩渦紋,外壁為波浪紋,口沿為三組菱形網格紋。此器造型飽滿是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典型器。 4.馬家窯文化彩陶漩渦紋雙耳罐 罐小口,圓腹,腹側安雙環(huán)耳,平底。胎呈暗紅色。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漩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xiàn)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這種將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二方連續(xù)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構圖方式。 5.龍山文化紅陶鬹 鬹胎為泥質紅陶,沖天長流,細長頸,三個大袋足分襠而立,頸與后袋之間附一個麻花狀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勁有力,似挺立之雄雞。 鬹是龍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種類之一。此鬹為龍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龍山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400—前2000年,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龍山文化陶器以砂質黑陶和泥質黑灰陶數量最多,陶器的制法雖然還在使用手制,但快輪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體較為規(guī)整,胎體明顯變薄。 6.龍山文化黑陶單把杯 杯呈筒形,腹間微收,平底,杯身一側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為輪制而成,杯身均勻地分布三道弦紋。 此杯具有龍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點,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殼,反映出當時制陶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黑陶與灰陶的燒造方法一樣,均采用強還原氣氛燒成。因為在燒成后期將窯?;鸱忾T,在窯頂孔上澆水,燃料中的碳素與蒸氣結合滲入胎體即成黑色。其中有一種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體薄而均勻,色澤黑亮,有的薄如蛋殼,故有“蛋殼黑陶”之美稱。 7.龍山文化黑陶雙系壺 壺口微外撇,口沿兩邊置雙系。長頸,下部漸廣,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鏤有八個小孔。底外凸。造型規(guī)整,胎薄體輕,表面經過打磨,光澤可鑒。 8.齊家文化紅陶雙耳罐 罐泥質紅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對稱的單鋬耳,器身無紋飾。 齊家文化陶器多為素面,彩繪極少。此罐造型優(yōu)美,設計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實用功能。 齊家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200~前1900年,系繼承馬家窯文化發(fā)展而來,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主要遺址在青海、甘肅等地。齊家文化陶器獨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雙耳大罐等。 9.齊家文化紅陶盉 盉(hé 音禾),闊頸,溜肩,鼓腹,腹以下內收,平底。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寬柄。泥質紅陶。器表打磨光滑。 盉是一種盛水器,既可以裝水來調和酒,也可以用作盥沐的水具。 10.仰韶文化彩陶幾何紋盆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質紅陶??谘丶巴飧共烤院诓拭枥L紋飾,口沿上描繪以點定位的水波紋,腹部描繪兩層三角形幾何紋,兩層三角形紋飾的大小及形狀相同,但方向相反??赡苁怯婶~紋逐漸抽象演變而來。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紋飾具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約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魚紋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中的常見紋飾,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描繪的就是一個人臉口銜魚的形象,可見魚和半坡人們生活的聯(lián)系。 11.青蓮崗文化彩陶缽 缽圓唇,寬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質紅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連續(xù)葉紋裝飾,每五片葉子組成一橢圓形圖案,共五組。葉紋下飾褐彩圓點紋一周。 青蓮崗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4400年,在江蘇淮安青蓮崗發(fā)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