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轉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教學研究

 錢湖隱士 2014-04-11

第一部分 主題知識詳細解析;

第二部分 創(chuàng)新主題教學策略;

第三部分 學生常見問題分析;

第四部分 學生學業(yè)檢測評價。

第一部分 主題知識詳細解析

主要包括三個內容:一、課標要求;二、知識結構;三、重點難點。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一些學者對此表述不太認同。但是正如《歷史教學》的主編任世江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學講專題,內容只能突出最主要的線索,……從課程標準到各版本的教科書,突出的都是政治思想,而不是古代思想史的概貌。如果不是以政治思想為主,那么,宗教思想是必須介紹的,因為民眾的宗教信仰是思想史不能回避的大問題。但是,古代中國的宗教思想從來沒有像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大到可以和皇權對抗。古代中國也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宗教戰(zhàn)爭。正是因為宗教思想不是統(tǒng)治思想,不占統(tǒng)治地位,所以,中學講古代思想專題就可以不講佛教和道教,突出統(tǒng)治者倡導的主流意識。明確所謂“主流思想”是政治思想,是我們認識這個專題主線的前提?!保ㄈ问澜豆糯袊髁魉枷胙葑冎乙姟贰稓v史教學》2007年第5期)

【課標要求】

(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3)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4)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

課程標準中涉及結果性目標的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是識記層次,要求學生正確把握以下史實: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學說;儒家思想的形成;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第二個層次是理解層次,要求學生能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課程標準中還涉及到體驗性目標,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此外,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一些,可以引導學生們進一步探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儒家思想發(fā)展的背景是什么?發(fā)展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其發(fā)展對社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要怎樣評價這些發(fā)展?我們又該怎樣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汲取智慧,指導人生。

【知識結構】

在這里高中歷史必修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教學研究 - 史腦筋 - 余老師工作室——學海泛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進入第二階段,儒家思想獲得了統(tǒng)治地位,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體,此后一直到明清之際,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與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在這里高中歷史必修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教學研究 - 史腦筋 - 余老師工作室——學海泛舟

在第一階段儒家還只是“百家”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社會大變革,引發(fā)不同階級、階層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形成了學派林立、相互駁難、相互借鑒、“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思想,重血親人倫、重現(xiàn)世事功、重實用理性、重道德修養(yǎng)。老子創(chuàng)立了道家學派,力求探討世界的本源和本質,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和荀子發(fā)展了儒家思想,莊子發(fā)展了道家思想。先秦時沒有自稱“法家”的學派,這個概念是后人提出的。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將“法”作為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服務于最高統(tǒng)治者。這樣,儒、道、法、墨、陰陽、名等各學派都為后世的主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共同構建了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基礎。

在這里高中歷史必修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教學研究 - 史腦筋 - 余老師工作室——學海泛舟

第二階段自漢朝開始。漢初,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等理論,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持,從此儒家思想被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此后,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社會矛盾的不斷出現(xiàn),儒家思想也在不斷應對矛盾、順應發(fā)展中發(fā)展著,出現(xiàn)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明清之際,中國封建社會內在的矛盾與問題暴露得日益充分,尤其是明亡清興的鼎革變故,導致了李贄和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儒生,對以理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加以批判,他們的思想在當時并未產(chǎn)生重大影響,卻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在這里高中歷史必修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教學研究 - 史腦筋 - 余老師工作室——學海泛舟

本主題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如圖所示,本主題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經(jīng)濟的基本特點在思想領域的反映?!鞍偌覡庿Q”實則是中國“農業(yè)——宗法社會”形成階段的文化結晶體,而兩漢至明清兩千年間儒家思想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又是“農業(yè)——宗法社會”漸趨成熟以至于爛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參見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當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又對古代中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產(chǎn)生反作用力,它有利于專制統(tǒng)治和自給自足經(jīng)濟的鞏固。就縱向來看,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一些精華還為近現(xiàn)代中國人的探索提供了養(yǎng)分,如傳統(tǒng)的倫理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成為鼓舞國人自覺忠于民族國家、保衛(wèi)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近代風起云涌的救亡思潮則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憂患意識”、“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延續(xù)與發(fā)揚;又比如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如嚴復、譚嗣同等站在近代民主主義的高度,對民本思想作現(xiàn)代化闡釋,使得民本學說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與近代民主主義的結合點。

再從文明史的角度從世界的視野來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百家爭鳴”正處于“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AxialAge)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1949年在其著作《歷史的起源與目的》一書中提出的的概念,他指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S本是旋轉的中心,引申為中心、樞紐、關鍵。軸心時代也就是人類文明的中心、樞紐、關鍵時期?!皩ξ覀儊碚f,軸心期成了一個尺度。在它的幫助下,我們衡量各種民族對整個人類歷史的意義”。“一個民族的中心價值大體是在這一階段定型的,而這些價值對該民族此后的發(fā)展則起著范疇的作用”。

——《歷史的起源與目的》

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所發(fā)生的精神過程,似乎建立了這樣一個軸心?!谥袊Q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國哲學的各種派別的興起,這是墨子、莊子以及無數(shù)其他人的時代。在印度,這是優(yōu)波尼沙和佛陀的時代;如在中國一樣,所有哲學派別,包括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都得到了發(fā)展?!诎屠账固?,先知們奮起;……希臘產(chǎn)生了荷馬,哲學家如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圖,悲劇詩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這些名字僅僅說明這個巨大的發(fā)展而已,這都是在幾個世紀之內單獨地也差不多同時地在中國、印度和西方出現(xiàn)的。

——《人的歷史》,引自《現(xiàn)代本文史學流派文選》,第39頁

在軸心時代,印度、希伯萊、希臘、中國這些相互隔絕的地區(qū),不約而同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的科學、文學、史學、哲學、宗教等方面的成就,凝集在上述各文明民族的文化元典之中,從而提供確定諸民族文化特等的型范,指示諸民族后來的文化走向。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第81頁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與軸心時代中華民族獨立創(chuàng)立思想體系不同,漢以后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則在面臨外來的佛教的挑戰(zhàn)與融合中發(fā)展。

【重點難點分析】

(一)“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爭鳴的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壞;“士”階層的崛起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史記·太史公自序》

經(jīng)濟:鐵農具和牛耕推動生產(chǎn)力發(fā)展,引發(fā)井田制崩潰,土地私有制逐漸取代公有制。

文化:學術下移,私人講學興起。

“禮崩樂壞”使孔子一類懷舊者痛心疾首,但隨之而來的“禮失求諸野”的情形,又是一個發(fā)展文化的千載難逢時機。因為在這一歷史轉折點,較多的人加入士子行列,原先的官守文書流散民間,可以為較多的人所閱讀、整理,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發(fā)生碰撞與融會。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第112頁

2.孔子“仁”和“禮”的思想。

這是本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挑哪些講?如何講?我個人認為在高中階段專題教學的背景下,我們要做的是突出最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清晰把握本專題的基本脈絡,“把歷史的脈絡和思想的線索融為一貫”(參見林存光《歷史的脈絡與思想的線索———兼評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課程內容》),從孔子提出的“仁”和“禮”的時代背景入手,捋清“仁”和“禮”的內涵,再從歷史傳承來看“仁”和“禮”對以后的歷史發(fā)展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就時代背景來看,當時面對“禮崩樂壞”、“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的社會現(xiàn)狀,孔子提出了兩個基本思想,一為“仁”,一為“禮”。先說“仁”:在僅萬余字的《論語》中,“仁”字出現(xiàn)百次之多,據(jù)孔子的解釋,仁者“愛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參以孟子“親親,仁也”“仁之實,事親是也。”可以得知強調血緣紐帶是“仁”的最基本含義,這是決定儒家思想?yún)^(qū)別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孔子在政治上傾向于保守,他力圖維系行將崩潰的宗法制度。他的基本方法,也是他學說的最精妙之處,就在于把外在的等級制度、歷史傳統(tǒng),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倫理的自覺要求,從整頓人的社會性(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一般、最親愛的家庭關系入手,講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以家國同構精神推而廣之,從而扶宗法等級大廈之將傾。再看“禮”,孔子認為,春秋時代的社會爭亂的重要原因在于名分紊亂,要糾正這種時弊,唯一可靠的途徑就是遵從“禮”?!岸Y”的內涵也極為豐富,舉凡社會禮儀、生活標準、政治秩序、風俗習慣,無不囊括在內。換言之,“禮”是從各個側面、各個層次、各個角度,細致而微地限定了每個社會成員的地位、責任、義務。(參見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300-301頁)?!按呵飸?zhàn)國時期,……舊有的體制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孔子為當時的人找到了新定點。孔子這一次突破在于將人道普遍化了,將本來行之于貴族的禮樂觀念普化于大眾之間”(許倬云《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6頁)

下面從“仁”和“禮”的歷史傳承來看:先說“仁”,孔子提出的這種從血統(tǒng)而政統(tǒng)而道統(tǒng)的致思路徑,深刻地啟發(fā)了后世儒者,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這一理論先由社會政治收縮為家庭人倫,再由家庭人倫發(fā)散到社會政治,構筑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社會——政治學說基本框架的理論基礎。(參見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00頁)。再說“禮”?!岸Y”是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孔子生前并不得志,他曾自嘲是“喪家犬”。為什么后來的皇帝都崇拜孔子呢?因為“禮”實在是個好東西。儒生叔孫通為漢高祖制定了宮廷禮儀,實行的結果是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上下尊卑的秩序。因此,劉邦晚年到曲阜用太牢大禮祭拜孔子?!岸Y”強調的是秩序??鬃?、孟子、荀子都主張禮治,雖然他們的觀點有所區(qū)別,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董仲舒在他們的基礎上提出“三綱”,更是單方面要求臣對君的服從,儒學能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關鍵首先在這里,因為“禮”強調的是尊卑上下、等級秩序,極其有利于統(tǒng)治者維護統(tǒng)治,這也是后來的統(tǒng)治者推崇“孔圣人”的重要原因。(參見任世江《必修課與選修課中的孔子》,《歷史教學》2007年第9期)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孟荀的人性論是他們提倡仁政學說和主張禮治思想的理論基礎或邏輯前提,故對于孟荀思想學說的介紹應該人性論在先、仁政學說或禮治思想在后。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不忍之心?!袢苏б娙孀訉⑷刖?,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告子上》)

它的要點,在承認人自身有擺脫一切功利束縛的道德自主力;而且強調,人的內心世界中,不僅具有理性的思想能力,而且具有一種天生的道德感應能力?!斓丶热皇巧蟮拢敲?,為天地所生的人,其本性必然秉有天地之德的“遺傳”基因。其“四端”之說,特別是“側隱之心”,正是發(fā)覺了人心中一點“好生”之德的根苗。以此,孟子建立了儒家的神圣人生的修養(yǎng)方式“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上天之性,下貫徹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就是內涵在喜怒哀樂之“性”中的那點惻隱、羞惡等“四端”之心。因此,要成就偉大的人生,就必須反身求諸已,求得自己的內心那點“善”的端緒,開發(fā)之,存養(yǎng)之,堅持不懈,就可以成為堯舜一類的人。(參見李山《先秦文化史講義》333、341——342頁)

在“人性善”這一倫理學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觀——“仁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與孟子的性善之說不同,荀子高張“性惡”論?!盾髯萤q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其中“偽”的意思是“人為”,就是人為改造的意思。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善”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人為的。

荀子的人性論雖然與孟子正相反,但是他同意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講到這里,學生們勢必會問,如果人生來就有惡端,那善從哪里來。其實荀子回答過這個問題,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如果沒有社會組織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鞍偌妓桑责B(yǎng)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荀子﹒富國》)。另外荀子還從人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粍t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為這兩需理由,人需要社會組織。為使社會組織起來,人們需要有共同的行為準則。因此而需要有禮,用禮來規(guī)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儒家一般都重視“禮”,荀子尤為強調。

4.“百家爭鳴”的意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各家的熱烈爭鳴,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構提供了基本的、充足的思想資料,同時也孕育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品格和博大精神。

關于各家的特點,柏楊先生這樣總結: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認為社會是退化的,最好的永遠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不如過去,未來不如現(xiàn)在,所以必須事事以古為法,至少也要保持現(xiàn)狀。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貴尊榮,看得都像天際的浮云,絕不追求,也不跟人競爭;如果有人競爭,他們就立刻退讓,使對方在沒有對象之下自行崩潰。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個苦行僧,無條件地為他人分憂,在人類未能全部快樂之前,他們不單獨快樂。法家思想是一種統(tǒng)御術,認為崇古是一種罪惡,最好的時代不是過去,而是現(xiàn)在;只有君主嚴厲地實行法治,才能發(fā)揮國家的功能,完成秩序與和平。

——柏楊《中國人史綱》

在中國文化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是這樣的“軸心時代”。中華文化鮮明的人文主題在這一時期確定;以注重對認識對象的直覺體悟和整體把握為特征的思維方式在這一時期建構;重倫理道德、重個人修養(yǎng)、重實用的價值判斷標準在這一時期建立;士人集團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機制在這一時期形成。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277頁上海人民出版社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經(jīng)濟、政治、法律、哲學、軍事、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對后世文化學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歷史必修Ⅲ岳麓書社2010年第11頁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泰西之政治,常隨學術思想為轉移;中國之學術思想,常隨政治為轉移,此不可謂非學界之一缺點也。是故政界各國并立,則學界亦各派并立;政界共主一統(tǒng),則學界亦宗師一統(tǒng)。當戰(zhàn)國之末,雖有標新領異如錦如荼之學派,不數(shù)十年,摧滅以盡;巍然獨存者,惟一儒術。而學術思想進步之跡,亦自茲凝滯矣。夫進化之與競爭相緣者也,競爭絕則進化亦將與之俱絕。中國政治之所以不進化,曰惟共主一統(tǒng)故;中國學術所以不進化,曰惟宗師一統(tǒng)故。而其運皆起于秦、漢之交。秦、漢之交,實中國數(shù)千年一大關鍵也。

——梁啟超《中國思想史上的儒學統(tǒng)一時代》

1.背景:漢初從“無為”到“有為”

秦漢之交為什么顯得這么關鍵,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劉邦以一介布衣而奪天下,在他之前的秦始皇都還是因祖先而得王位,因此漢朝的君主特別需要一種理論來論證其政權的合法性。

在這里高中歷史必修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教學研究 - 史腦筋 - 余老師工作室——學海泛舟

另一方面,漢初被迫實行的“無為而治”至漢武帝時面臨很多的問題,如圖所示,時代呼喚新的理論來這些問題。

道家放任無為的政策,對于大帝國組織的鞏固是無益而有損的。這種政策經(jīng)文帝一朝的實驗,流弊已不可掩。無論如何,在外族窺邊,豪強亂法,而國力既充,百廢待舉的局面之下,“清靜無為”的教訓自然失卻號召力?!獏嗡济恪吨袊肪V》

漢武帝在先輩六七十年休養(yǎng)生息所奠定的雄厚基礎之上,變垂拱無為的寡欲

政治為擴張君權的多欲政治,董仲舒的理論正滿足了這樣的需要。

在這里高中歷史必修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教學研究 - 史腦筋 - 余老師工作室——學海泛舟

2.董仲舒創(chuàng)立新儒學體系。

在講董仲舒的理論時,需要講清兩個方面:第一,其理論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其二,其理論對于先秦儒學來說有怎樣的繼承與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幅圖表示的是其學說如何順應時代需求。

(1)“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2)“君權神授”“天人感應”——適應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

(3)“三綱五?!薄m應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需要

董仲舒的貢獻在于,他把儒家的基本理論(仁義、王道)與陰陽家的五行宇宙論,巧妙、具體地配置起來,從而使儒家的倫常政治綱領有了一塊系統(tǒng)論的宇宙圖式作為基石,使《中庸》以來儒家所追求、向往的“人與天地參”的世界觀得以落實。董仲舒的天人宇宙論圖式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它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融合了道、法和陰陽各家思想,以嶄新的面貌適應了時代的要求。董仲舒通過改造和重釋儒家思想,將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圣化、合理化、永恒化。這就難怪封建統(tǒng)治者稱贊董仲舒是“闡道醇儒”了。

3.儒家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表現(xiàn)。

課程標準只需要學生“知道儒家在漢代成為正統(tǒng)的史實”,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講了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的表現(xiàn),但如果他們能了解儒家思想在漢代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表現(xiàn),也就能更好地知道這一史實。

表現(xiàn):(1)從漢武帝開始,儒家經(jīng)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

(2)興辦太學及郡縣各級學校,推廣儒學。

(3)起用儒士參與國家大政。

這里老師需給學生指出,儒家成為正統(tǒng),并不意味著皇帝就只行“王道”

(劉奭)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毙圩魃唬骸皾h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書·元帝紀第九》

(三)宋明理學

在講宋明理學時,還是可以與前面一樣,把歷史的脈絡和思想的線索融為一貫,講清思想家所面臨的時代背景,他們提出的思想較之前代有何變遷?怎樣評價這種變遷?

1.宋明理學產(chǎn)生的背景。

(1)社會的變遷:

A.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盛行,儒學面臨挑戰(zhàn)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一統(tǒng)局面僅在西晉時期曇花一現(xiàn),興滅無常,動蕩不安的社會使原來的文化發(fā)生了變異。漢代的儒學至魏晉發(fā)展成為魏晉玄學,道教興起,兩漢之交傳入中國的佛教急劇本土化,道佛兩派大有取代儒家之勢。只不過由于儒家很早被確立為官方的哲學,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早已根深蒂固,所以道佛思想的發(fā)展與儒家多有沖突。

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尋找未來的幸福。自從二世紀黃巾農民大暴動以來,中國境內從沒有停止過戰(zhàn)爭。從事戰(zhàn)爭的人投入戰(zhàn)爭,沒有從事戰(zhàn)爭的人,如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靈能賜給在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的孩子們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楊《中國人史綱》

B.宋朝社會矛盾激化

由于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早已經(jīng)不適應業(yè)已發(fā)展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需求,后期宗法專制制度迫切需要產(chǎn)生一種新的哲學政治理論,作為社會綱常秩序以及王朝官僚體系的維系力量。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此處講述可聯(lián)系必修1中的內容——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幫助學生理解宋儒創(chuàng)立理學時所面對的社會背景。北宋中期以后,農民的反抗斗爭連年不斷,“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強如一伙”。面對困境,宋王朝為穩(wěn)固統(tǒng)治,開出了“嚴立經(jīng)制,以為之防”的救世藥方。就是要求封建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以加強封建專制統(tǒng)治。

(2)儒學自身的問題

儒學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儒學在孔子創(chuàng)立時,只是一些倫理原則和教條。在宋朝儒學家看來,以往的這樣的論證要么是“不備”,要么是“不明”。這時的儒學已經(jīng)喪失了過去在孟子、荀子、董仲舒時代所擁有的活力。雖然經(jīng)書文獻都照舊存在,注釋之類比過去更多,但它們既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也引不起人們的興趣。在道家思想再起和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人們對形而上的本性和命運的問題,感到更大的興趣。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2.程朱理學

下面就要看宋儒們如何回應時代的要求,又怎樣在回應時代要求中發(fā)展了儒家思想。

理學,亦稱新儒學,又稱“道學”或“宋學”。所以稱為理學,是因為兩宋諸子所創(chuàng)建的思想體系以“理”為宇宙最高本體,以“理”為哲學思辨結構的最高范疇。

所以稱為新儒學,是因為理學雖以儒家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但其張揚的孔孟傳統(tǒng)已在整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種煥然一新的面貌。

所以稱為“道學”,是因為宋代理學諸子自認承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的道統(tǒng),并宣稱他們的學問以“明道”為目標?!?/p>

理學雖有眾多名目,但究其特質,實是一種以儒學為主體,吸收、改造釋、道哲學,在涵泳三教思想精粹之上建立起來的倫理主體性的本體論。

——馮天瑜等《中國文化史》512頁

(1)提出“理”的概念

二程從釋、道中吸收思想精粹,構造出一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超越萬物,永恒存在的精神本體“天理”,創(chuàng)造一個“天理”來概括儒學的真精神,程顥曾說:“吾學雖有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的?!?/p>

——《二程集》《外書》卷十二)

天理是什么呢?理是無所不包的,如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

——《二程集》《遺書》卷十五

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其實一也?!F理、盡性、至命只是一事。

——《二程集》

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則與禽獸何異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為不善,欲誘之也。誘之而弗知,則至于天理滅而不知反。故目則欲色,耳則欲聲,以至鼻則欲香,口則欲味,體則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p>

——《二程集》

“理”不僅是宗法等級禮儀制度的呈現(xiàn),而且是倫理道德原理。他說:“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乃是人之道也?!比说朗莻惱淼赖屡c人身相融合而成,…二程這種“君臣父子間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來反映宗法社會經(jīng)濟、政治關系的“忠君”、“孝父”等倫理觀念形上化,而成為一般的觀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異化而主宰萬物。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

二程的“理”到朱熹手里,被闡述得更加明晰。他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薄?/p>

——《朱子語類》

一物是它的理的實例,若沒個理,便不能有某個物。朱熹說:“做出那事,便是這里有那理?!薄埃ā吨熳诱Z類》)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嘗實有其物?!保ā吨煳墓募罚?/p>

“理”不僅是宗法等級禮儀制度的呈現(xiàn),而且是倫理道德原理。他說:“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乃是人之道也。”人道是倫理道德與人身相融合而成,…二程這種“君臣父子間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來反映宗法社會經(jīng)濟、政治關系的“忠君”、“孝父”等倫理觀念形上化,而成為一般的觀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異化而主宰萬物。

(2)“格物致知”

“格物”即考察、研究具體事物,“致知”就是獲取事物之理,并盡量加以擴充積累?!祆涞摹案裎镏轮笔歉F究事物之理,而具體事物的理是理解宇宙根本法則的媒介。-

朱熹的哲學邏輯:理→氣→物→理

(3)對先秦儒學的繼承與發(fā)展

元昭問“君子存之”。(朱熹)日:“存是存其所以異于禽獸之道理,今自謂能存,只是存其與禽獸同者耳。饑食渴飲之類,皆其與禽獸同者也。釋氏云:'作用是性?!騿枺?如何是作用?’云:'在眼曰見,在耳日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耸钦f其與禽獸同者耳。人之異于禽獸,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釋氏元不曾存得?!?/p>

文獻中“釋氏”的“釋”指稱釋迦牟尼,“釋氏”泛指佛教或者佛教徒,朱熹引用的是《孟子》原文,從這段文獻資料中既可以分析出理學與先秦儒家的聯(lián)系,又可以認識理學的特點。

3.陸王心學

(1)時代背景

(2)個人經(jīng)歷

據(jù)說陸九淵和王守仁都經(jīng)歷了“頓悟”而確信他們的思想乃是真理。據(jù)說,陸九淵有一天“讀古書至'宇宙’兩字,解者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來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已分內事;已份內事,乃宇宙內事?!保ā断笊饺罚?/p>

(3)主要內容

陸九淵上承孟子,以“發(fā)明本心”為學說宗旨。“本心”即心中本有的道德意識。他認為,宇宙的根本法則是“理”,心中本來具有的道德意識也是“理”,因此,“心即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為學首先在樹立自己本有的道德意識,…因為“理”在心中,所以不必向外尋求。而人心由于私欲蒙蔽,心中的“理”隱而不彰。為學就在于剝落物欲,使心中本具的理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發(fā)明本心”?!祆涞姆椒ㄊ窍葟V泛“格物”然后豁然貫通,明達天理。陸九淵的方法是先“發(fā)明本心”,然后輔之以“格物”。

——葉朗費振剛王天有《中國文化導讀》

先圣游南鎮(zhèn),一友指院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干?”先生云:“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p>

——《傳習錄》下《王文成公文集》

先生云:“爾看這天地中間,什么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痹唬骸叭擞质裁唇凶鲂??”對曰:“只是一個靈明?!薄翱芍?,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萬特,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它間隔得?”

——《王文成公文集》

從這些,我們可知王陽明對于宇宙的概念認為,宇宙是一個自身完整的精神實體,這個精神實體便構成了我們經(jīng)驗中的世界;此外,并沒有另一個朱熹所強調的抽象的“理的世界”。

4.宋明理學的影響

理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理學開始涉及宇宙論,但后來以倫理學為主。理學對后世的最大影響并非是“理”“氣”等深奧的哲理,而是儒學的普及化、通俗化。如果不求嚴謹,似乎可以這樣說,漢代儒學強化了君為臣綱,宋代理學不僅強化了君為臣綱,而且使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深入人心。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推廣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是理學的功勞。葛兆光說:“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響最廣的著作就是《家禮》?!薄爸祆鋵τ谧约禾岢睦韺W原則如何進入生活世界是相當注意的,他反復強調這種原則在生活中的實現(xiàn)?!彼詮谋?、從俗的原則修改孔子推崇的禮儀,不僅在思想領域,而且在行為領域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罢沁@種將儒學原則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證了理學所確立的原則,真正深入了社會?!保ㄍ希┲祆溆美韺W思想重新注釋“四書”,引導讀書人。他還編著《小學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綱五?!?。樊樹志講得更通俗。他舉《論語訓蒙口義》《童蒙須知》為例,說明理學從兒童抓起,要求兒童的衣著、語言、行為、讀書、寫字、飲食等方面的習慣,都要遵從“禮”的規(guī)范。如:穿衣要系好領口、腰部和腳部;為人子弟必須低聲說話、語速不能太快;看書要正襟危坐、仔細慢讀;在長輩面前吃飯不能出聲,要細嚼慢咽(見《國史十六講》)。

另外,朱熹用畢生精力撰寫和反復修改《四書集注》,前后凡40年?!端臅ⅰ烦浞址从沉酥祆涞摹暗澜y(tǒng)”學,它發(fā)揮了儒家學說,論述了道、理、性、命、心、誠、格物、致知、仁義禮智等哲學范疇,并加以闡釋發(fā)揮,提出了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哲學體系。書中還特別重視認識方法、修養(yǎng)方法和道德實踐等?!端臅ⅰ穼笫喇a(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它的刊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始被稱為“四書”,與“五經(jīng)”一起成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朱熹的學術思想在日本、朝鮮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稱為“朱子學”,在東南亞和歐美也受到重視,足見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響。 以朱熹理學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紀傳入歐洲之后,正合了歐洲復興“理性主義”的歷史符節(jié),從而作為助力推動了歐洲進入了“哲學時代”或“理性時代”。此后法國的啟蒙運動和18世紀的唯物主義以及德國古典哲學的創(chuàng)建,朱熹的理學都起到了導索和酵母的作用,以至于融貫于歐洲哲學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之中。

(四)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

1.產(chǎn)生的背景

(1)時代背景

(2)個人經(jīng)歷

李贄祖父兩代人都是伊斯蘭教徒,又成長在海外貿易發(fā)達的泉州,受傳統(tǒng)束縛較少。李贄是王守仁的再傳弟子,深受良知學說的影響。其言論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王守仁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傳習錄》中)意思是說,真理要從自己內心里認可,你心里還不認可呢,就是孔子說的,也不能輕信;你自己內心認可的道理,哪怕出自普通人之口,也不應該輕易否認。李贄則說:“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蓋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予孔子而后足也?!?《焚書》卷一)不難看出,后者發(fā)揮了前者的思想。蕭公權對李贄承襲王守仁說得很清楚,評價也甚高。他認為:王守仁“揭思想解放之赤旗,發(fā)學貴自得之論”,李贄受其弟子的影響立言,成“明代空前之解放思想”;良知學說“含有打破偶像,動搖傳統(tǒng)思想之傾向”(《中國政治思想史》第十七章)。

2.李贄的學說

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

——《焚書·答耿中丞》

“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續(xù)焚書·三教歸儒說》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故舉衣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非衣與飯之外,更有所謂種種絕與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書·答鄧石陽書》

李贄的悲觀不僅屬于個人,也屬于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tǒng)的政治已經(jīng)凝固,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孕育。社會環(huán)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3.黃宗羲及其主要思想

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chǎn)業(yè),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chuàng)業(yè)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chǎn)業(yè)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訪錄·原君》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于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嘗不背也。

——《明夷待訪錄·原臣》

4.顧炎武及其主要思想

天生豪杰,必有所任,如人主于其臣,授之官而與以職。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

——《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日知錄》

5.王夫之及其主要思想

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讀通鑒論》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風雷,非昨日之風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

——《思問錄·外篇》

6.明清儒家批判思想的影響

顧炎武、王夫之與黃宗羲的政治見解和言論大體一致,他們否定君為臣綱,從正面攻擊君主專制,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很少有的。他們只是具體主張有別,學術眼光不同。黃宗羲、顧火武、王夫之等人尖銳的反君主專制的思想,雖然從實質上言,還是在反對“壞皇帝”,擁護“好皇帝”,未能擺脫出守法專制政治思想的怪圈,但是,作為與傳統(tǒng)尊君理論相對立的反專制精神,它已達到民本傳統(tǒng)的極限,具有一種沖破千年宗法專制網(wǎng)羅之潮熱,一旦新的階級出現(xiàn)在歷史的地平線上,這種反專制的文化精神,經(jīng)過改造,便將成為人們專制牢籠的銳利刀劍。

李、黃、顧、王等明清思想家的思想無疑是進步的,但他們終究沒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而且他們的救世方案和實用學問,其思想意義和學術意義大于社會意義。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無論政治、經(jīng)濟還是思想文化,仍沿襲過去的慣性,幾乎看不到他們的影響。

第二部分 創(chuàng)新主題教學策略

主要包括三個內容:

(一)精典材料,層層深入,精致分析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論語·先進第十一》

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

——《孟子·萬章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離婁章句下》

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

——《荀子·王制》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為人者天》

可引導學生分析,孔子對君的態(tài)度是什么?孟子對君臣之間關系如何建議?荀子認為君應處于什么地位?他神化了君沒有?總體而言,先秦儒家對君子是什么態(tài)度?董仲舒與先秦諸儒相比,對于“君”的看法有什么變化?他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影響?

天人感應、陰陽五行說漢代之前就有,但是,將這些迷信與先秦儒學的“禮”結合在一起,卻是董仲舒的創(chuàng)造。王家范先生認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體系的核心特征。他說:“試看兩千年帝制史,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國家的命運總希望系于一天才人物,儒者稱'天縱英明’的'明君’,老百姓則稱之為'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好皇帝’。每當社會震蕩,必有'真命天子’將出的期盼,企求能有一位非凡人物,憑借其特殊的人格或精神魅力,汪洋恣肆而又任性地調度歷史舞臺,重整綱紀,帶領社會走出峽谷,再開'新天’?!薄耙匀寮覟橹髁鞯囊庾R形態(tài),已經(jīng)在臣民心里牢牢地埋下了君主為一國之主,安危所系,須臾不可離卻,集體無意識根深蒂固。”他把這種現(xiàn)象叫“天才統(tǒng)治”史觀。

(二)創(chuàng)設情境,生動呈現(xiàn);

如山東山東省鄒平一中劉慶亮老師《孔子與老子》

(三)發(fā)動學生,師生合作,共同探究

如山東實驗中學的鐘紅軍老師

第三部分 學生常見問題分析

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常見問題;(二)解決策略。

(一)學生的常見問題包括:因思想史對于學生來說相對較難,所以學生常常由于畏難情緒而學習興趣低下。

(二)解決策略

教師的解決策略可以有:

1.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有人用于丹講《論語》。

盡量用一些學生熟悉的例子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如為了讓學生探究理學與佛教之間的關系,人教版的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與思考”,提供了“程門立雪”文獻資料:“游、楊(即程頤的學生游酢、楊時,也是著名的理學家)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即覺,顧謂日:'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雪深一尺?!比缓筇釂枺骸耙陨线@段記載說明了什么?'程門立雪’現(xiàn)在用來比喻什么?”這段文獻對于中學生來說就要容易理解一些,因為,“程門立雪”作為“尊師”的經(jīng)典故事,流傳頗廣,且小學語文課本及很多中小學思想品德類教科書中都曾講到這個故事。學生在讀這故事時通過閱讀這段原始文獻,比較容易從“瞑目而坐”聯(lián)系到僧人打坐,從而把理學的修養(yǎng)方法與佛教的修養(yǎng)方法聯(lián)系起來。

岳麓版所設置的一個探究活動:“從成語典故、日常生活用語(例如醍醐灌頂、當頭棒喝、天花亂墜、回頭是岸、一剎那等)中辨析佛教、道教和理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2.清晰、扼要地結合時代發(fā)展的線索,呈現(xiàn)思想發(fā)展的脈絡。

如前面進行重難點講述的那樣,從社會演進和學術演進兩個角度來清晰、扼要地捋清線索。我個人認為在進行“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教學時,則更要從社會環(huán)境入手,看看隨著時代之要求是怎樣變化的?各個不同時代的儒學家們是怎樣來適應這種變化的?在適應變化中儒家思想有了怎樣的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又對歷史的進程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3.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參與探究

如用對話古代思想家的方式。

又如前面講到的鐘紅軍老師。

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能夠得到回應的那些思想主張。歷史教學實際上是今人與古人的對話,我們可以假定,歷史時期的思想家與我們有著近乎相同的追求,那就是對于優(yōu)良社會生活的追求,只是由于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思想方式的差異,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對于“優(yōu)良的社會生活”才有了不同的理解。正是因為我們與古代思想家有著共同的思想追求,歷史教學才有了真實的意義。(參見孫曉春《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教學的幾個問題》)

第四部 分學生學業(yè)檢測評價

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評價目標;(二)經(jīng)典試題。

(一)評價目標即為課標要求:

(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3)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4)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fā)展。

(二)經(jīng)典試題

1.(2011上海卷8)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欲;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滅人欲

2.(2011北京卷14)文廟是中國古代官方興建的祭祀孔子的場所,產(chǎn)生于唐代,宋代逐漸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興建,元代在貴州、云南,清代在新疆、東北等地也相繼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表明

A.興建文廟是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學教育的興起階段

C.文廟的興修導致了程朱理學的產(chǎn)生  D.文廟的修建是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

3.(2011北京卷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其主要原因是該書

A.將人性與天理對立起來  B.質疑孔子的權威性

C.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4.(2011廣東卷12)“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土地的分界)始,……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泵献拥倪@段話認為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5.(10年上海歷史卷4.)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與其他各家不同,為君主作參謀,專替君主打算。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10年浙江卷13.)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璧。下列言論中,最能體現(xiàn)道家因循自然、崇尚無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D.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7.(10年天津卷2)《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痹摬牧现饕砻?/p>

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  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xiàn)

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  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

8.(10年廣東卷15)“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边@首詩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獨尊儒術”

C.王陽明的“心學”  D.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

9.(10年上海歷史卷9)宋代,儒學家們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世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角度是

A.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fā)  B.從天人感應出發(fā)

C.從萬事萬物本源出發(fā)  D.從人的本性出發(fā)

10.(2011江蘇卷21)(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鳖櫻孜溆纱顺梢淮髮W者,開一代新學風,其思想脈絡清晰可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jié);……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顧炎武《日知錄·廉恥》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無非以立天下之人倫?!枪视腥藗?,然后有風俗;有風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國家。

——顧炎武《亭林文集·華陰王氏宗祠記》

材料三理學之名,自寧人始有之?!裰^理學,……不取之“五經(jīng)”而但資(宋明)之語錄,……又曰:“《論語》,圣人之語錄也?!鄙崾ト酥Z錄,而從事于后儒,此不謂不知本矣。

——顧炎武《亭林文集·與施愚山書》

請回答:

(1)顧炎武以拯救時代為己任。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顧炎武該思想產(chǎn)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顧炎武以社會教化做為拯救時代的重要途徑。依據(jù)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會表象,并概括社會教化的功能。(5分)

(3)顧炎武以儒學作為3社會教化的資源。依據(jù)材料三,指出顧炎武對儒學進行了怎樣的取舍?并說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國歷史上,顧炎武以怎樣的學風和時代責任感響著時人及后世?(2分)

答案要點;(12)

(1)政治背景:官僚腐??;政治暴慮(或朝政混亂)。

(2)表象:風俗。功能:提高士人修養(yǎng);凈化社會風氣;安定政治秩序;確立倫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禮學。

理由:孔孟之道為儒學之根本。

(4)學風:經(jīng)世致用(或崇實質用)。

時代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