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君相二火論解(《鄭欽安醫(yī)書解難》選) 傅文錄 學生(手拿《醫(yī)理真?zhèn)鳌罚﹩栐唬豪蠋?,今天該講“君相二火辨”這一節(jié)了,不知道鄭欽安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題目呢? 老師(笑一笑)答曰:鄭欽安為什么要把“君相二火”提出來進行辨析,這里面意義深刻。因為在臨床上,諸多的市醫(yī)辨分不清楚“火”之原義,見火就“清”顯然是不對的。 因為人體有火生命才能存在,人生之火一刻也不能停息;由于外感與內傷之后,會導致人體之“火”離位,因此看來的一些病癥似“火”之損害,卻不知背后是因為“相火”離位所造成,針對這種情況,鄭欽安目的是要市醫(yī)識清楚人體之“火”,引火歸源才是正道,見火治火,偏離主題,陷入泥潭。如趙養(yǎng)奎所說:“人生男女交媾之時,先有火會,而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醫(yī)貫·玄元膚論》)。況且“人身有二火,全要此生。而人不知,往往以克伐退火大傷元氣,以致外邊所蓄之火不能去”(《火神之祖:槐軒醫(yī)學全書》)。 學生(一點也沒有明白)問曰:人身為什么會有君相二火呢? 老師(想想后)答曰:因為《內經》中認為,人是天地之造化的產物,而自然界中所有的成份幾乎在人體內都可能會有。“人之陰陰陽與天地相合也……君火為陽中陽,相火為陰之陽,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即成其為天,成其為地也,使天地無君火萬物何以昭蘇?天地無相火萬物何以震動?天地之君火,日之氣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氣也。雷出于地而轟于天,日臨于天而照于地。蓋上下相合,人亦何獨不然”(《外經微言·三才并論篇》)。所以說,天地既有君火與相火之分,而人體當然亦有了。 學生(有點兒糊涂了)問曰:聯系到人,如同鄭欽安說到:“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腎中之陽。凡火居上,以統乎陽,陽重而陰輕也,故居上為用;真火居下,以統乎陰,陰重而陽輕也,故居下為體。二火雖分,其實一氣,誠陰陽之主宰也”(《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這里面談到火有兩個,即一個君火一個相火,可為什么又說是一氣呢? 老師(沉思一下)答曰:鄭欽安這是講火的體與用關系,體與用的關系,就如同陰與陽的關系是一樣的,不能分離,并是一體。就像是火燃燒時要有燃料一樣,木柴點著能燃燒,木柴是體,火焰是用。鄭欽安這里面就是把人體之心火,比喻為火苗一樣,你看心臟這個造字就知道了,五臟六腑十二官,每個器官都有“月”字偏旁,這個“月”字偏旁有兩層意思,一是為陰,二是肉體;可恰恰“心”字沒有“月”這個偏旁肉體。說明什么呢?說明心君之官,在人體內像黃帝一樣,居于至高無尚的權力與地位,無人可以相比。雖然心為君主之火,但這是為用,火要有物體才能燃燒,這個支持心火燃燒的物體,就是腎中真陽,因為腎是有形之體,有形支持無形,這樣才能有生機。 為什么心無肉旁而腎有肉旁呢?因為君在上主形而上,相在下主形而下;君火在上,相火在下;火性炎上,如果火在萬物之上,就有君臨天下之勢,此火不是為了氣化,而是帶給世間光明;對應人體,在人體上部的火是君火,君火主明;對應人體,相火以藏為用,相火藏于水中,五臟之精也可以化生相火在內,正常來說,相火是要封藏于內的,這樣的火才能遇水濕而氣化;而《內經》強調君火在上以明,相火在下以位,火應該所在其正常的位置,在上則為君火帶人體以光明,在下的相火帶給人體以熱量及所有氣化功能(《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如果其火沒有位于它自己所該處的位置,這就會給人體帶來危害。 況且,“要知先有真火,而后有君火,真火為體(體,本也,如灶心中之火種也),君火為用(用,末也,即護鍋底之火,以腐熟水谷者也),真火存則君火亦存,真火滅則君火亦滅”(《醫(yī)理真?zhèn)鳌り柼摽鸵善罚?。同時,“真火與君火本同一氣,真火旺則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則君火亦即衰,真火藏于水中,二氣渾為一團,故曰一元。真火上騰(真火,天體也,其性發(fā)用故在上),必載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曰離中含陰,又曰氣行血隨,水既上升,又必復降下(水,地體也,隨氣而上至離宮,則水氣旺極,極則復降下也);水下降,君火即與之下降,故曰陰中含陽,又曰血行氣附,主宰神明,即寓于渾然一氣之中,晝則出而聽政以從陽,陽在上也,曰離;夜則入而休息以從陰,陰在下也,曰坎。此人身立命旨歸,醫(yī)家宜亟講也”。但由于“水火互為其根,其實皆在坎也,真火旺則君火自旺,真氣升則真水亦升”(《醫(yī)法圓通·心病不安》)。 所以書中括號內的注解,用坎離二卦都具有陽氣,這一爻陽氣,雖然分為坎中一陽與離中兩陽,其實內涵都是從先天乾卦而來,先天乾天為陽,雖分屬坎離兩卦卻仍然是一陽之氣流動所致。這個一氣流動,就是人們常說的:人活一口氣。這一口氣,就是火也,因為“人非此火不生”(《醫(yī)法圓通·食氣說》)。況且,“人身立命就是這一個火字,火即氣”(《醫(yī)理真?zhèn)鳌ね饪乒=鸠徶T癥》)。 學生(迷惑不解)問曰:怎么我越聽越不明白了?不會就這么簡單吧? 老師(想一想)答曰:這只是講的“君相二火”表面現象,真正的內涵還要細細講來。 《內經》中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問·天元紀大論》),意在告訴我們說,君火如同黃帝老子,坐在皇宮大殿里,面南背北,指揮天下及群臣,它是不會輕易出門的,坐鎮(zhèn)就是這個意思。那相火呢?相者,宰相也,輔助君主之官,在五臟之中,“相輔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是肺,肺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權利呢?因為“肺朝百脈”(《素問·經脈別論》),與全身五臟六腑、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聯系,能傳達與傳遞君主圣明之令,意思是說相火有走動之義。 學生(急忙)問曰:相火走動是什么意思呢? 老師(微微一笑)答曰:你問到點子上了。相火,是運動中之火,這個火起于腎中真陽,因為腎水之中真陽,是相火運動之源。人體相火運動之理,黃元御說到:“坎中之陽,火之根也,坎陽升則上交離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氣于丁火?!琳撸木S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故胃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于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于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四圣心源》)。這是在講相火即一氣周流之原意,相火一氣周流之動力源于中焦脾胃,“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四圣心源》)。強調肝木之左升,乃一氣周流圓運動之關鍵,肝木不能溫升成為百病之源。 學生(想想)問曰:這是不是《內經》上說的:“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意思呢? 老師(笑笑)答曰:你說的很對,人體左右就是陰陽升降之道路,既然是陰陽升降之道路,那同樣也是相火升降之道路,相火升降之運動,就是圓運動,因為自然界一切運動都是圓運動,人體亦然。民國醫(yī)家彭子益說的更明白:“圓運動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夏秋之交,太陽直射地面的光熱,名曰相火。此相火經秋氣的收斂,降入地下,經冬氣的封藏,沉于水中,來年交春,乃由地下水中,向地面升發(fā),來年交夏,再由地面浮長。春生夏長,如植物的花葉;秋收冬藏,如植物的根本?!且荒晁臅r,無非此相火所流行”,況且“君火運行,重在上升。相火運行,重在下降”(《系統的古中醫(yī)學》)。 同時彭子益認為,相火乃為火,火易向上向外燔灼著物而生百病,因此認為“相火下降,全賴金氣收斂之力,金氣涼降,方能收斂”;如果“金氣受傷,火氣四散,上熱下寒,中氣失根,便成大禍”;因“生者生相火也,長者長相火也,收者收相火也,藏者藏相火也”;故而認為“造化之機,相火與金氣的責任極大。金收則水藏,水藏則火秘,火秘則水溫,水溫則木和,木和則土運”(《系統的古中醫(yī)學》)。處處強調一氣周流相火收藏乃是治病之關鍵。 學生(有點糊涂了)問曰:黃元御強調相火以肝木左升為主,主導著圓運動的關鍵;彭子益強調相火收斂降藏為主,主導著圓運動之關鍵。二者究竟誰的觀點正確并可取呢? 老師(想想)答曰: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著重點不同而異,問題講的都是相火一氣周流之圓運動,如相火運動圓則不病,相火離位而脫離了圓運動之軌道,則百病叢生。正如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所說:“凡火之賊傷人者,非君相之真火,無論在內在外,皆邪火耳”。況且君相二火,“總曰元氣,元氣惟陽為主,陽氣惟火而已……君火之變化于無窮,總賴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雖分之則一而二,而總之則二而一者也”(《景岳全書·君火相火論》)。一者也,真陽元氣也,坎中一陽,水火立極之處也。 已故火神派醫(yī)家李可老中醫(yī),結合臨床實踐總結的更為確切:“相火又為木氣所化生,又影響中氣的左旋右轉至巨,因此木氣的功能、生理、病理,成為圓運動的一大難點。木氣代表肝、膽,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肝氣左旋而升,膽氣右轉而降。肝氣象征欣欣向榮的生生不息之氣,故張錫純氏命名為生命的萌芽,而膽氣則是把相火通過肺金的收斂,沉降入腎水之中,封藏起來,水火交融,生機盎然,以備來年更好的生發(fā)。膽氣不降,則水中無火,便成一潭死水、冰窖,何來生機!……鄭欽安解讀最為得當:‘坎中一絲真陽,乃人生立命之本’,‘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它的位置便在水中深藏,而且密固。妄動則病,分離則死”(《李可醫(yī)論專輯》)。 學生(突然想起)問曰:老師,是不是李可老中醫(yī)所創(chuàng)制的破格救心湯,就是此種意圖與意義在里面呢? 老師(滿臉笑意)答曰:你說的很對!破格救心湯所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紅參、生龍牡、磁石、麝香)就含有此意。該方,既有主升之四逆湯,又有主降的山萸肉合龍牡、磁石,又用藥物促進劑之真麝香,這首方子中,升降圓運動之意義最為明顯。方中重用附子為君藥,突出了鄭欽安強調扶心腎之陽氣乃為其基礎,然后有左升右降之藥,形成了一個完善的圓運動之處方用藥。這就是為什么這個處方,在全國火神派扶陽學習者重復率最高的一個處方,而且臨床療效顯著。 學生(看看書又)問曰:話又說回來了,鄭欽安還沒有講清楚君火與相火的深義,又說到:“顧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勝合,所以一往一來,化生中氣,遂分二氣為三氣也”(《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怎么二氣又變成三氣了?/SPAN> 老師(想一想)答曰:是的,鄭欽安前面還沒有講清楚“君相二火”的深義,這里面又引伸出“二火化生中氣”的問題。書中括號內的注解非常正確,解釋了君相二火周流之后化生中土,指出了先天與后天的問題。 從上面我們知道,君火坐鎮(zhèn),相火一氣在周流,雖然說周流之源動力在心腎坎離之火,但是火著物才能運行。在五行之中,火能生土,且君相二火皆能生土。但在上者,君火,俗稱凡火,凡火生凡土,凡土即是胃;相火,真火也,在下者真火生真土,真土即脾。脾胃,后天之本的代表,人有中氣則生,脾胃之氣,乃君相二火所化生,稱為后天之火。所以說,君相二火上下流行,一往一來,化生中土之氣,二氣才化為三氣也。我們來看一下君相二火流行必經脾胃土化之圖示:
從上面后天八卦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君火為離火,離火下降入陰,首先入到坤土之中,即火生土,即無形轉變?yōu)橛行沃蟛拍芟陆?;同時,坎中一陽升,是水中陽升,即水生木,但木無土不長,坎水中之陽滋養(yǎng)艮土,才能生木,水中相火升起才能養(yǎng)木,稱之為水生木,但都離不開土的滋潤。意思是水中升陽,與火中陰降,脾胃之土乃為其轉化的根本環(huán)節(jié)。 鄭欽安認為腎中陽氣為真火,君火統一身之陽氣,其根在下,即坎中一點真陽,藏于腎水之中;精能化氣,皆賴有此一點真火。真火藏于腎水,蒸化水液敷布全身,使腎精化氣,此氣即肝木春生之氣也,肝木生發(fā)復化心火,即君火。真火(即相火)、君火上下交往,化生中氣,中氣乃脾胃之氣。脾胃之氣若不得二火蒸騰,即不能腐熟運化水谷。五行相生之次序是火能生土。在真火(相火)、君火二火之言,君火生成戊土——即胃;真火(相火)生己土——即脾。人之一身氣血皆由飲食所化生,飲食能化皆賴脾胃,而脾胃腐熟運化的動力來源于真(相)、君二火。所以說,真陽元氣乃為一,即坎中一陽升為相火,相火化為君火,相、君二火上下流行,化生中氣,故而二氣化為三氣了。 學生(糊里糊涂)問曰:怎么越聽越不明白了? 老師(沉思一下)答曰:我們來進一步明說,可能就明白了。彭子益的解釋能說明問題,他常用自然界陽氣作比喻:“升浮降沉一周,則生中氣。中氣者,生物之生命也”;況且“地面的土氣,居升浮降沉之中,為大氣升降的交合,故中氣屬土”;由于“君火運行,重在上升;相火運行,重在下降”;“陽升陰降,自然之事。陰性本降,三陰之升,陰中有陽也;陽性本升,三陽之降,陽中有陰也。金木水火,分主四維,相火土氣,同是中宮”(《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而“一年四時,無非此相火所流行。故人身上部謂之上焦,中部謂之中焦,下部謂之下焦,焦者火,不唯相火之意也”(《系統的古中醫(yī)學》)。 我們來看一下君相二火升降過程中,必經中焦脾胃之樞紐,也就是說,脾升胃降之動力就是相火流行運動之過程。如圖所示:
學生(有點兒明白了)問曰:老師解釋的意思是說,君相二火上下與下上流行,經過中焦脾胃才能成形,也就是說君相二火的表現,通過脾胃功能與運行腐熟水谷能力而體現出來,是這個意思吧? 老師(點點頭)答曰:理解的基本正確。三元,又稱之為三焦,焦者,火也,三焦者,相火流行之意也。書中云:“無先天而后天不立,無后天而先天亦不生”。這個內容以后重點再作討論。而鄭欽安之所以要講先天“君相二火”與后天脾胃功能,其目的是想解釋臨床上一些現象,他說:“如中宮不得二氣之往來熏蒸,即不能腐熟水谷,則完谷不化、痰濕痞滿諸癥作矣”(《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SPAN> 學生(想想)問曰:這不就是常說的脾胃虛寒或脾胃陽虛嗎? 老師(微微一樂)答曰:你說的很對,可只對了一半。為什么呢?脾胃虛寒或脾胃陽虛,表面看來是這樣,這背后的意義是心腎陽虛——即君相二火減弱所致,這才是中焦陽虛的根本所在。因為“真火與凡火上下往來,全賴中土轉樞;中土化育水谷精微,以養(yǎng)真凡二火。中土化育之功,又須賴真凡二火熏蒸。如果中宮得不到二火的往來熏蒸,就不能腐熟水谷,就會完谷不化,出現痰閉、寒濕、痞硬、脹滿等各種癥狀??梢娚稀⒅?、下三部,不是三團火,而是一團火”(《治病書:中醫(yī)破執(zhí)》)。這一團火就是陽氣,就是三焦之火,這就是君相二火之流行所形成的三元之火,中焦脾胃之火,為后天腐熟水谷提供動力源泉。已故火神派名醫(yī)李可老中醫(yī),有一比較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腎氣為釜底之火,腎氣就是腎陽?!彩瞧⑽覆。偈估碇胁恍?,速用四逆,就是補火生土。中氣傷猶可救,腎氣傷,彭子益叫做拔陽根,從根拔起,生命就終結了”(《李可醫(yī)論專輯》)。 學生(有點兒明白了)問曰:這就是說,當脾胃陽虛很重的時候,就說明心腎陽虛很重,特別是腎中真陽虧損,乃為生命之火的源動力不足,并導致百病叢生。 老師(點點頭)答曰:你說的很對。這就是鄭欽安的過人之處,從生理講到病理,最重要的是結合臨床來分析,這樣才有意義與價值。比如他說:“如上下二火俱不足,則在上者,有反下趨之癥,如心病移于小腸,肺病移于大腸是也;在下者,有反上騰之病,如虛火牙痛,咳血喘促,喉痹之類是也”(《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意思是說,如表現在下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表現,有可能就是心陽火弱所引起,由于上面君火一弱,還會出現“清涕、口沫、目淚、漏睛、齒出血諸癥作矣”。而上面諸多的病癥,相火腎陽弱也會引起,同時多伴有“遺尿、滑精、女子帶下、二便不禁諸癥作矣”(《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SPAN> 學生(想想后)問曰:這是否鄭欽安在說,“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統上身之關竅精血”,不僅出現上身之癥狀,同時也會出現下病之癥狀表現;同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統下身之關竅精血”(《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除出現下身癥狀外,而反有上騰而出現虛火牙痛等多種表現。他想要表達什么意愿呢? 老師(沉細一下)答曰:鄭欽安在這里所說,意思要表達君相二火流行之后,生成后天脾胃三焦之火,雖然說三部之火有上、中、下之異,其本質就是腎中真陽元氣虛弱所導致,千萬不要被臨床上眾多的假象所迷惑,透過慧眼看真機,腎中真陽元氣,一氣流行之機受到影響,這才是疾病的本質問題。 學生(看看書)問曰:鄭欽安在書中所說,“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陰氣上騰而真火不與之上騰者,有陰氣上騰而真火即與之上騰者,此處便要留心”(《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_@是什么意思呢? 老師(想想后)答曰:這是在告誡我們,一些上身出現陰寒癥狀時,雖然提示為上焦心陽虛弱,但是心陽根于腎陽真火,當心陽虛弱時不僅僅提示是心陽虛弱,更要警惕腎陽真火虛弱并陽虛外越,會導致危險癥候出現。如他說:“若上脫機關已露,其脈浮空,氣喘促,尚未見面赤、身熱、汗出者,此陰氣上騰,而真火尚未與之俱騰也”(《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SPAN> 也就是說,雖然真陽元氣向上脫出的跡象已經顯露,脈見浮空、氣喘等陰寒表現明顯,這是“陰氣上騰,臟腑經脈之氣紊亂,而真火尚未與之上騰,說明此時真陽元氣依舊被寒邪所困”(《治病書:中醫(yī)破執(zhí)》);而當又出現面赤、身熱、汗出者,這是“陰氣上騰,而真火也與之共同上騰,說明此時真陽元氣即將被寒邪逼出”(《治病書:中醫(yī)破執(zhí)》)下焦腎中,即腎中真陽元氣由藏處而向上飛越。“病至此際,真火欲脫也”。到了此時,鄭欽安提示危急關頭,但“凡見陰氣上騰諸癥,不必延至脫時而始用回陽,務見機于早,即以回陽鎮(zhèn)納諸方投之,萬不致釀成脫癥之候矣”(《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SPAN> 學生(有點迷糊地)問曰:老師,這一會兒是陰氣上騰,一會兒是真火上騰,這怎么理解呢? 老師(仔細想想)答曰: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匆幌逻@個圖示,我們就容易理解了:
從上面陰陽內外相互環(huán)抱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外陽護外而向內收縮固攝,與此相反的是外面陰卻是向外膨脹,不外陽虛的時候,陰邪盛而外陰則向外向上膨脹;同樣,內部的陰陽正好與相反,內陽向上向外開通升發(fā),而內陰卻向里向內收縮凝滯。當外陽虛的時候,君火弱了,外陰邪則乘機向上向外膨脹;當內陽相火弱的時候,由于陰邪向陰凝滯而占居的陽氣的位置,陽無居處之地而自然向上向外飛越。 學生(更加迷惑不解地)問曰:老師,你這樣畫陰陽相互環(huán)抱圖,有根據嗎? 老師(沉默一下)答曰:根據當然有了。如《外經微言》中所說:“君火為陽之陽,相火為陰之陽。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始成其為天,成其為地也,使天地無君火萬物何以昭蘇,天地無相火萬物何以震動。天地之君火,日之氣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氣也。雷出于地而轟于天,日臨于天而照于地。蓋上下相合,人亦何獨不然”(《外經微言·三才并論篇》)。 學生(有點明白了)問曰:哦!我有點明白了。哪陰陽相互環(huán)抱當出現問題之時,又是怎樣一番解釋呢? 老師(胸有成竹地)答曰:這個問題,陳士鐸的《外經微言》中解釋的最為清楚,如書中所說:“腎中有水火存焉,火藏水中,水生火內,兩相根而兩相制也。邪入則水火相離而病生矣”(《外經微言·陰寒格陽篇》)。況且“水火之不可離也?;痣x水而逆,水離水亦逆也”(《外經微言·從逆窺源篇》)。既水火相離(二者失去了相互滋養(yǎng)功能)之輕者,先是陰水上逆,而“寒邪太盛,據絕過堅,陽格陰而力衰,陰格陽而氣旺,陽不敢居于下焦,沖逆于上焦矣”(《外經微言·陰寒格陽篇》)。即陽虛輕者,主要體現在心陽虛弱上,心陽虛弱而無力使心火下降,導致陰氣上逆,即陰氣上騰;當陽虛重的時候,涉及到腎中真陽的時候,陰氣凝滯收斂作用而占據了了陽氣的位置,陽無處可居,只好任性而向上向外飛越,由于陽氣是從腎水之中向上發(fā)越,所以稱為脫陽癥。 學生(指指書上)問曰:這就是書中所說的“脫陽”癥嗎? 老師(微微一笑)答曰:是的,這就是鄭欽安所說的:“蓋從下而竭于上者,為脫陽”。 學生(想想又)問曰:那“脫陰”癥是什么表現呢? 老師(沉思一下)答曰:脫陰癥,亦有兩種情況。如“亦有陽氣下趨而君火未與之下趨者”;其表現為“下脫機關已具,其脈細微欲絕,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雖冷,尚覺未寒,二便之間,尚能禁者;此陽氣下趨,而君火尚未與之俱趨也”。如果患者“有陽氣下趨而君火即與之下趨者,此際不可玩忽”;這時若有“四肢寒甚,二便利甚,不自禁者,此陽氣下趨,而君火亦與之俱趨也,病至此際,真陰欲脫也”(《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SPAN> 學生(有點迷糊)問曰:我怎么覺得這個脫陽與脫陰,其表現一個是陽熱向上,為脫陽;脫陰癥,其表現卻是寒氣向下,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師(想一想)答曰:其實,脫陽與脫陰,雖然有臨床上的區(qū)別,本質上卻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腎中真陽元氣脫出所致。而脫陰癥,其開始表現為“脈象細微欲絕,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加重,四肢雖冷,尚有余溫,大小便還能憋住的”;這就是“陽氣下趨而君火尚未與之共同下趨的情況”;如果患者出現“四肢冰冷,大小便不能自禁的,這就是陽氣下趨而君火與之共同下趨的情況”(《治病書:中醫(yī)破執(zh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凡見陽氣下趨諸癥,不必定要見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務審機于先,即以逆挽益氣之法救之,自可免脫癥之禍矣”(《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SPAN> 這里鄭欽安已經明說,陽脫癥,是真陽元氣從下腎中向上散失,陽向上走則表現為熱癥現象;陰脫癥,是真陽元氣從上面心君之火(火中之陰)向下散失,即陰向下走的表現為寒癥現象。這就是鄭欽安所說的:“蓋從下而竭于上者,為脫陽;從上而竭于下者,為脫陰”。積極治療的方法,鄭欽安早以指明:“陽欲脫者,補陰以留之如獨參湯是也。陰欲脫者,補陽以挽之,如回陽飲是也”(《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SPAN> 學生(更糊涂地)問曰:老師,你所說的都是“腎中真陽元氣”外越所致,可鄭欽安并沒有這樣說呀!他說的陽脫,補陰以斂陽;陰脫,補陽以固陰。這怎么理解呢? 老師(沉細一下)答曰:我們如果分析一下,你就能夠明白的。如“凡是真陽元氣在下而向上脫出的情況,稱之為脫陽,坎 中的陽 以天為體,所以從上而脫;凡是真陽元氣在下而向下脫出的情況,稱之為脫陰,離 中的陰 以地為體,所以從下而脫”(《治病書:中醫(yī)破執(zhí)》)。向上脫則現熱癥,向下脫則現寒癥,表現上看的是脫陽與脫陰,其實本質都是“真陽元氣”脫失,人就面臨著危險的境地。這時雖說鄭欽安指出要補陰以斂陽與補陽以固陰之法,其實最為重要的仍然是要“固護真元陽氣”才是根本。所以,已故火神派名家李可老中醫(yī)曾說:“陽萎則病,陽衰則危,陽亡則死;所以救陽、護陽、溫陽、養(yǎng)陽、通陽,一刻不可忘”(《李可醫(yī)論專輯》)。 學生(更不明白了)問曰:那鄭欽安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老師(微微一樂)答曰:有句是怎么說的呢?叫做“大匠示人以規(guī)矩,不能示人以方圓”。鄭欽安在這里只能告訴我們這個方法,至于怎么理解與運用,那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了。你看鄭欽安在書最后說的多么清楚與明白:“亦有陽脫者,不必養(yǎng)陰,陰盛而陽即滅。陰脫者,不必補陽,陽旺而陰立消。此皆陰陽之變化也。學者務要細心體會,便得一元分合之義矣” (《醫(yī)理真?zhèn)鳌ぞ喽鸾狻罚???此泼撽柵c脫陰,其實真正的是“真陽元氣”的散失,脫陽與脫陰不過是表面現象所看到的,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這就是陰陽一氣,分為上下,運行以后成為三,其實仍然為一。 學生(還是不明白)問曰:那鄭欽安所給的兩首方子,一個獨參湯,一個回飲陽,明明是兩首方子嗎? 老師(樂開了口笑著)答曰:不錯,是兩首方子,獨參湯是一味人參;回陽飲,就是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四逆湯加人參。 學生(突然插話)問曰:把鄭欽安書中讀遍了,我也沒有發(fā)現說回陽飲,就是你說的四逆湯加人參呀? 老師(抬抬手笑到)答曰:你不用著急,是的,鄭欽安的書中多次提到過回陽飲,就是沒有給出方藥,唐步祺老中醫(yī)在《鄭欽安醫(yī)書闡釋》曾經指出,多方考證并臨床實踐證明,回陽飲就是四逆湯加人參。四逆湯加人參,就是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參四味藥。你說,這里面如果我們把藥物的劑量調整的恰到好處,是不是就能達到既扶陽又養(yǎng)陰的效果呢?也就是說,這一首方子就能解決陽脫與陰脫兩個問題現象,其本質還是在扶助腎中真元陽氣。不是有句話是這么說的:“陰生陽則緩,陽生陰則速。救陰而陽之絕不能遽回,救陽而陰之絕可以驟復,故救陰不若救陽也”(《外經微言·亡陽亡陰篇》)。這是最好的角注了。 學生(有點兒明白了)問曰:那李可老中醫(yī)的破格救心湯組成,就是一首既救陽又斂陰的方子嗎? 老師(樂了)答曰:你終于明白了。李可老中醫(yī)的方子前面提到了,方中就有回陽飲,你說人到了危險境,是陽脫呢?還是陰脫呢?這時候你是分不清楚的,但凡人到了危險境地的時候,既有陽衰與陽亡,同時也有陰竭與陰脫,我們是無法分清楚的。因為在陰陽之間,陽氣占居主導地位,陽主陰從,“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一切生機與生命的存在,都是以陽氣盛衰所決定的。這就是為什么說李可老中醫(yī)的破格救心湯,在全國引起這么大的反響與重復應用率這么高的問題。 學生(似乎又明白)問曰:也就是說,陰陽乃為一氣,脫陰與脫陽就是氣脫之意,陰脫與陽脫只是氣一個問題而事物的兩個方面而已。就像是木柴燃燒一樣,木柴少了燃燒時間就短,木柴多了燃燒時間就長??雌饋砘鹧嫒紵趿耍柮摚?,其實是木柴少了(陰脫),才導致火焰燃燒時間短了并弱了一樣。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呢? 老師(笑笑)答曰:也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完全對。為什么呢?下節(jié)繼續(xù)講解,就能逐漸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