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黃帝內經摘要

 隱士明空 2014-05-22

 

黃帝內經摘要

   

卷一    第一、上古天真論

 

上古即原始,天真就是先天真氣---元氣---腎精,強調保養(yǎng)腎精的重要性。

上古人活百歲很多,今人半百衰老,原因:

上古人懂得養(yǎng)生之道,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yǎng)生的方法,飲食有節(jié)制,作息有規(guī)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房事,神形俱旺,協調統一。今人飲酒無度,生活反常,醉酒行房,恣情縱欲陰精竭絕,滿足嗜好真氣耗散,不謹慎保持精氣,不善于統馭精神,專求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作息規(guī)律。

古代養(yǎng)生,對虛邪賊風,及時避開,心情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使真氣順暢,吃什么都甘美,穿什么都滿意,不因外界事物變化而動心焦慮,不受內外邪氣干擾傷害。

女子七年一個周期:

7歲腎氣旺盛起來,乳齒更換,頭發(fā)開始茂盛。

14歲,天癸產生,任脈暢通,太沖脈旺盛,月經來潮,具備了生育能力;

21歲,腎氣充滿,牙齒長全,

28歲,筋骨強健有力,頭發(fā)最茂盛,身體最強壯。

35歲,陽明經脈氣血逐漸衰竭,面部開始憔悴,頭發(fā)開始脫落;

42歲,三陽經脈氣血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fā)變白;

49歲,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氣血衰少,天癸枯竭(絕經,更年期),形體衰老,無能力生育。

男子八年一個周期:

8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fā)開始茂盛,乳齒更換,

16歲,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泄,兩性可交合生育;

24歲,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牙齒長全;

32歲,筋骨豐隆盛滿,肌肉豐滿健壯;

40歲,腎氣衰退,頭發(fā)脫落、牙齒開始枯槁,

48歲,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fā)鬢花白;

56歲,肝氣衰竭,筋活動不靈活自如;

64歲,天癸枯竭(更年期),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fā)脫落,形體衰憊;

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器的精氣加以儲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泄精氣。

一般男子64歲、女子49歲,精氣枯竭,不能生育了。但掌握了養(yǎng)生之道的人,延緩了衰老,百歲還可生育。

上古真人養(yǎng)生,掌握天地陰陽變化規(guī)律,調節(jié)呼吸,吸收精純清氣,超然獨處,精神守持于內,鍛煉身體,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高度協調,延年益壽。

中古至人,道德淳厚,掌握養(yǎng)生之道,調和陰陽四時變化,遠離世俗干擾,視覺聽覺守持于八方之外。

圣人,安處與自然界,順從八風活動規(guī)律,嗜欲適應世俗,沒有惱怒怨恨舉動不炫耀。在外,不因食物勞累,在內,沒有思想負擔,安靜愉快、悠然自得。

賢人,依天地日月星辰,順從陰陽消長和四時變遷,使生活符合養(yǎng)生。

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補精益氣。

食勿多言,勿思慮,勿動情,坐而食,食伴樂,食則著意于食,不事旁務。

春夏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傍晚后減少神形勞作,避免風寒霜露。

 

 

第二篇  四時調神大論

 

 

春(養(yǎng)肝)

夏(養(yǎng)心)

秋(養(yǎng)肺)

冬(養(yǎng)腎)

時令

推陳出新萬物復蘇

萬物茂盛秀美,開花結實

萬物成熟收獲

陽氣潛伏萬物蜇藏

自然象

生枝長葉,萬物生機勃發(fā)富有生機

天氣下降地氣升騰,天地陰陽之氣相交

天氣急勁,地氣清明

水寒成冰大地龜裂

特點

生發(fā)

生長

收斂

收藏

起居

早睡早起

晚睡早起

早睡早起

早睡晚起

神志

隨春陽升發(fā)而舒暢,

怡悅舒暢忌激動惱怒

保持安定寧靜,緩減肅殺傷害

安靜自若,秘藏嚴守不外泄陽

要求

處事待物助其生發(fā),調養(yǎng)生發(fā)之氣

使體內陰氣向外宣泄,保證陽氣通暢

收斂情緒控制深情,不使神志外馳

不擾動陽氣,避寒趨溫,不開泄皮膚散陽

運動

披發(fā)寬衣

形體舒緩

 

 

 

飲食

酸、青

苦、赤

辛、白

咸、黑

違之后果

違逆春發(fā)陽升之氣,少陽之氣不得生發(fā),肝氣就內郁,便損傷肝臟;使供給夏季生養(yǎng)的春陽不足,夏季便會生陽氣不足的虛寒病癥

損傷心氣違逆夏天的長氣,體內太陽之氣不旺,導致心氣內虛和悸動;夏天陽氣未能充分發(fā)泄,供給秋天收斂能力減少,冬天來了可能患重病

傷及肺臟違背秋天的收氣,體內太陰之氣不得收斂,導致肺熱葉焦而漲滿;到冬天陽氣當藏而沒的可藏,便生陽虛腹瀉之癥

傷腎,就使違逆藏氣,體內少陰之氣不得潛藏,導致腎氣衰竭,出現注泄陰冷等癥;提供給春生之氣減少,春天易生痿病和厥癥。

 

 

 

      第三篇   生氣通天論

 

生氣就是人體的陽氣,通天就是順應、協調于自然界。

通天氣為生命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天的陰陽,人的五臟,九竅、十二節(jié)都與天氣相通。天氣清凈,人的精神就舒暢平和,陽氣固密,賊風邪氣就不能加害。人順應天氣,通達陰陽變化之理,陽氣就不會弱。

人身的陽氣如太陽一樣重要。人的陽氣也在上在外,起保護身體、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起居急促,擾動陽氣,神氣就外越。

由于署,則汗多煩燥,渴渴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發(fā)高熱,象炭火一樣,出汗邪熱就散去。

由于濕,頭部象物蒙裹一樣沉重,若濕熱相兼不得排除,傷害筋,短縮拘攣,馳縱痿弱。

由于風,浮腫。

以上四種邪氣傷陽氣。

煩勞過度,陽氣亢盛外張,陰精耗竭。陽愈盛、陰愈虧,到夏署時,易生煎厥病,眼睛混蒙,耳朵閉塞。

大怒時陽氣上逆,血隨氣升而淤積于上,與其他部位阻隔不通,發(fā)生薄厥。若傷及筋,筋弛縱不收,不能隨意運動。經常半身出汗,可變半身不遂。出汗時遇濕邪阻遏,宜生瘡癤和痱子。常吃肥肉厚味,可生疔瘡。勞動汗出遇風寒,迫聚皮表成粉刺,郁積化熱成瘡癤。

陽氣養(yǎng)神使精神慧爽,養(yǎng)筋使諸筋柔韌。

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原因。身心安定勞逸適度,風邪難侵。

人身陽氣,白天主司體表;清晨,陽氣開始活躍,趨向于外;中午達到最旺盛的階段;太陽偏西,體表陽氣減少,汗孔閉合,晚上陽氣收斂拒守于內,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不要接近霧露。

陰是藏精于內扶持陽氣的,陽是衛(wèi)護于外使體表固密的。如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五臟不調,九竅不通。

風邪侵犯人體傷及陽氣,并逐步侵入內臟,陰精也日益消亡,這是邪氣傷肝所致。若飲食過飽,阻礙升降之機,會筋脈弛縱、腸澼、痔瘡等病。飲酒過量,就氣機上逆。若過度用力,會損傷腎氣。腰部脊骨受損。

陰陽的關鍵,以陽氣致密最為重要。陽氣致密,陰氣就能固守于內。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平和、陽氣固密,人的精神就正常。陰陽分離決絕,精氣就竭絕。

霧露風寒會生寒熱,春天受風邪,到夏天會急驟泄瀉;夏受暑邪,到秋天會瘧疾;秋受濕邪,邪氣上逆,就咳嗽,可發(fā)展為痿厥病。冬天受寒,春生溫病。

陰精的產生,來源于飲食五味。貯藏陰精的五臟也會因五味受傷。

過食酸味,使肝氣淫溢而亢奮,導致脾氣衰竭。

過食咸味,使骨骼損傷,肌肉萎縮,心氣抑郁;

過食甜味,使心氣悶滿,氣逆作喘,顏面發(fā)黑,腎氣失衡;

過食苦味,脾氣過燥而不濡潤,胃氣壅滯;

過食辛味,使筋脈敗壞,發(fā)生弛縱,精神受損。

陰陽生理上互資生,病理上互影響。

陰陽偏勝的“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病癥為寒癥。多因陽虛不能制約陰寒,而陰寒內盛,五臟失調。

陰陽偏衰,陰精虧虛不能內守,出現傷精血陰液的陰虛癥;陽氣虛弱,不能衛(wèi)外,除外感外,出現陽氣不足的陽虛證。陽虛或陰虛的發(fā)展,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最終陰陽俱損。

 

 四、金櫃真言論(四時與五臟)

 

    一、四時發(fā)病的一般規(guī)律

春季病多發(fā)生在肝,肝的經氣輸注于頸項;病在頭部;常見鼻子不通或出血;

夏季病多發(fā)生于心,心的經氣輸注于胸脅;

長夏季病多發(fā)生在脾,脾的經氣輸注于脊。多發(fā)生腹瀉等寒癥;

秋季病多發(fā)生在肺,肺的經氣輸注于肩背;多發(fā)生風瘧;

冬季病多發(fā)生在腎,腎的經氣輸注于腰股。病在四肢;多發(fā)生痹厥。

若冬天不進行擾動陽氣的運動,來春就不會發(fā)生鼻子不通或出血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fā)生胸脅的疾??;長夏就不會發(fā)生腹瀉一類的里寒??;冬天也不會發(fā)生痹厥。

精是人體的根本,陰精內藏而不泄,春天就不會得濕熱?。幌氖铌柺?,如不能排汗散熱,秋天就會得風瘧病。

二、陰陽之中還各有陰陽

1、晝夜陰陽

白天為陽,平旦到中午為陽中之陽

          中午到黃昏為陽中之陰

   黑夜為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

             雞鳴到平旦,為陰中之陽。

    2、人體陰陽

    外部屬陽,內部屬陰。

    臟屬陰,心肝脾肺腎

腑屬陽: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是肺;

腹為陰,陰中之陰是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是脾。

冬春病在陰,夏秋病在陽。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3、五行

東方:春,木,青色,與肝相通,開竅于目,發(fā)病表現為驚駭,五味為酸,五畜為雞,五谷為麥,成數為八,五音為角,嗅味為臊。肝主筋,發(fā)病多在筋,陽氣上升,其氣在頭。

南方:夏,火,赤色,與心相通,開竅于舌、耳,五味為苦,五畜為羊,五谷為黍,五音為徽,成數為七,嗅味為焦。疾病多發(fā)生在脈、血。

中央:長夏,土,黃色,與脾相通,開竅于口,五畜為牛,五味為甘,五谷 為稷,五音為宮,生數為五,嗅味為香,疾病多發(fā)生在舌根和肌肉。

西方:秋,白色,金,與肺相通,開竅于鼻,五味為辛,五畜為馬,五谷為稻,五音為商,成數為九,嗅味為腥,天體為太白星,疾病多生背部和皮毛。

北方:冬,水,黑色,腎,五味為咸,五谷為豆,五畜為天體為辰星,五音為羽,成數為六,嗅味為腐,疾病多生于骨和溪。

 

五方

西

五時

長夏

五臟

五行

五味

味過傷

酸傷筋

苦傷氣

甘傷肉

辛皮毛

咸傷血

無色

五竅

五聲

五液

五嗅

五畜

五谷

成數

三八

二七

五十

四九

一六

五養(yǎng)

五星

歲星

熒惑

鎮(zhèn)星

太白

辰星

五氣

五事

時出《太玄

養(yǎng)

 

 

 

 

西

 

五用〈太玄

 

五性

 

五欲

欲色

欲味

欲安逸

欲嗅

欲聲

 

五華

筋華爪

脈華面

肉華唇

皮華毛

骨華發(fā)

 

易發(fā)病

 

 

 

五志

 

五志傷

怒傷肝

喜傷心

思傷脾

憂傷肺

恐傷腎

 

志勝

怒勝思

喜勝憂

思勝恐

悲勝怒

恐勝喜

 

五惡

肝怕風

心怕熱

脾怕濕

肺怕寒

腎怕燥

 

五氣

 

五氣傷

風傷筋

熱傷氣

濕傷肉

傷皮毛

寒傷血

 

傷皮毛

寒傷血

氣勝

風勝濕

 

濕勝燥

燥勝寒

寒勝熱

 

味傷

酸傷筋

苦傷氣

甘傷肉

辛皮毛

咸傷血

 

五味

 

味勝

酸勝甘

苦勝辛

肝勝咸

辛勝酸

咸勝苦

 

 

酸養(yǎng)胃

苦養(yǎng)氣

甘養(yǎng)肉

辛養(yǎng)筋

咸養(yǎng)脈

 

日干

甲乙

丙丁

戌己

庚辛

壬癸

 

五倫

夫婦

兄弟

父子

君臣

朋友

 

 

 

 

 

 

 

 

 

 

 

 

 

 

 

上午癥狀加重者,大多屬于陽氣盛實或陰虛病人;

上午癥狀消失或減輕的,屬陽虛陰盛之癥;因陽虛得到陽盛之氣的資助,陰盛得到陽盛的制約;故病情減輕;

下午癥狀出現或加重者,大多屬于陽虛或陰盛,此時陽衰陰盛,陽虛得不到資助,陰盛得不到制約,故加重;

下午癥狀消失或減輕的,大多屬于陽盛或陰虛的,

前半夜癥狀出現或加重者,可考慮陰盛或陽虛之癥,如癥狀減輕或消失,可考慮陰虛或陽盛;

后半夜癥狀出現或加重者,陰盛或陽虛,如癥狀減輕或消失,可考慮陽虛或陰盛。

根據晝夜陰陽消長節(jié)律合理用藥時間:

1、        提升外透的藥,宜午前服用,沉降下行的午后服;

2、        溫和補氣的,清晨或午前服;滋陰養(yǎng)陰的宜入夜服;

3、        怯除陽分、氣風之邪的,清晨午前服,清泄陰分之邪的,入夜服。

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陰中之至陰脾也。按照五季五臟發(fā)病規(guī)律,辯證論治。如春季咳嗽,病在肝肺,因肝旺于春,肝木旺克肺金,肝肺氣逆,治宜潤肺抑肝。

 

     卷二 第五篇  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是古代的一個哲學概念,是自然界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象,自然現象、生理、病理現象。應象就是現象與陰陽相應。

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與陰陽。

輕清氣上升形成天,濁陰之氣下降成為地,地上水汽上升為云,云凝聚下降為雨,雨在地面產生水濕,云在在天空產生霧氣。對應人身,清陽之氣出于上七竅,濁陰之氣出于下二竅;清陽之氣向外開發(fā)肌膚腠理,濁陰之氣在內歸藏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于六腑。

水屬陰,火屬陽。味屬陰,氣屬陽;陰精能化生資助人體正氣,正氣能充養(yǎng)形體,五味資助陰精,太過損傷形體;陽氣太過則耗損陰精,陰精能化生為氣,五味太過又耗損正氣。味為陰走下竅,氣為陽走上竅。。

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味厚的泄利大便,味薄的通利小便,氣薄的發(fā)汗,氣厚的發(fā)熱,??菏⒌幕鹦跋麚p正氣、耗散正氣、使正氣衰退,溫和的陽氣資助正氣、生發(fā)正氣、使之正氣壯盛。氣味辛甘的屬陽,有發(fā)散作用;酸苦的屬陰,有涌吐、瀉下作用。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熱,陰勝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必痛,形傷就腫。先痛后腫氣傷形,先腫后痛形傷氣。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重,濕勝則濡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所以喜怒等七情傷氣,寒暑等六氣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形神相離。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冬受寒邪春必溫病,春手風邪,夏生厭食拉肚子,夏受暑邪,秋天就瘧疾;秋受濕邪,冬天就咳嗽。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色為蒼,五音為角,五聲為呼,病變?yōu)槲眨ň屑保?,在竅為目,五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徽,在聲為笑,在病變?yōu)閼n傷,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體為濕,在地為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病變?yōu)閲?,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肝。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病變?yōu)榭?,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哭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病變?yōu)槔?,?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謧I,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陰陽者,血氣之男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水火者,陰陽之征兆;陰陽是萬物生成的始源。所以,陰在內,陽的守護,陽在外,陰的役使。

陽勝:身熱,腠理閉,喘息氣粗前俯后仰,汗不出,身體發(fā)熱口齒干燥,煩悶,若在出現脘腹脹滿,就會死去。這病冬天好過,夏天難耐。

陰氣偏勝:出現寒象,汗出,身體清冷,寒戰(zhàn),四肢厥冷,再出現脘腹脹滿也會死。這病夏天好過,冬天難耐。這是陰陽更替勝負的表現。

早衰的節(jié)律是:40歲陰氣自半起居衰,50歲身體沉重耳目不聰,60陽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多。不做對身體無益的事,心情平靜舒暢少欲望,調理身心。

西北方地高天低屬陰,東南方地低天高屬陽,居陽的南方人,精氣居于上,往往上盛下虛,耳目聰明手腳不靈;邪氣傷上部,右側病重。居陰的北方人往往下盛上虛,手腳強壯,頭目不聰。這是生存環(huán)境的陰陽差異。

天為陽以施氣化,地為陰而成形質,天有八方之風,地有五行,因而,陰陽成為萬物變化的元始。清陽之氣升天,濁陰之氣降地。效法天的清陽養(yǎng)頭,效法的的濁陰養(yǎng)足,效法人事養(yǎng)五臟。自然界清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火氣與心相通,水谷之氣與脾相通,雨水之氣與腎相通。人身三陽三陰六經如同河流,腸胃如同海洋。水津之氣灌注九竅。

自然界邪氣侵害五臟,飲食之寒熱傷害六腑,水濕邪氣侵害皮肉筋脈。善用針治的,取陰部的穴位治療陽病,取陽部的穴位治療陰病,取右治左,取左治右。體察推理病情,根據外在的癥狀推理內在的病情,觀察邪氣太過還是正氣不足,根據萌芽推理發(fā)展。

善于診斷,是通過觀察病人的顏色和診脈,先辨明陰陽屬性;通過審察顏色的清明、晦濁,判斷病變的部位;通過病人的喘息、聲音,判斷痛苦所在;通過審察脈象判斷病變的臟腑;通過按皮膚及寸口脈象的浮沉滑澀,判斷產生的原因。判斷全面準確,治療才有效及時。

當疾病初起時,以針刺散邪;

當病邪旺盛時,等它稍衰退再治療;

病邪輕淺,用發(fā)散法治療;

正氣不足用補益法;形體不足,用甘溫益氣法;

陰精不足,用甘潤味厚藥治療;

病邪偏上,因勢涌吐;

病邪偏下,因勢攻下;

中焦壅滿,消道泄?jié)M;

邪在肌表,煎藥熏洗發(fā)汗除邪;

邪在皮膚,發(fā)汗散邪;彪悍滑疾,按摩收斂;

邪氣盛實的病,用外散或瀉下法除邪;

通過審察陰證,陽證以區(qū)分柔剛屬性;

陽病治其陰,陰病治其陽。

確定在氣在血分別施治,血分邪實,破血逐瘀;氣虛下陷,益氣舉陷。

 

第六篇  陰陽離合論,

未出地的為陰,是陰中之陰;出地的是陰中之陽。陽施以正陽之氣,陰主持內而成形。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面南而立定位,前面為南屬火成為大明,陽氣最盛。背后為北屬水稱為太沖,太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合,與其表里的是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起于足小指外側的至陰穴,上行結于眼睛。稱膀胱經為陰中之陽。

人上半身陽氣最盛,下半身屬太陰,太陰前面是足陽明胃經,胃經起于足大趾次趾端的厲兌穴,向上行走,為陰中之陽。

與厥陰肝經相表里的是足少陽膽經,起于足小趾次趾端的足竅陰穴,向上行走,稱為陰中之陽。

所以,三陽經的離合關系是,太陽經在表為開,陽明經在里為合,少陽經半表半里為樞。三條經脈相互作用協調,團聚不浮散,合于一為沖和的陽氣。

外為陽、里為陰,腹中屬陰。在太沖脈之下為太陰,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端的隱白穴,為陰中之陰。

足太陰脾經后面是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為陰中之少陰。

足少陰腎經的前面是足厥陰肝經,起于大趾毛叢中的大敦穴,陽氣已盡,稱陰中絕陽。兩陰交盡,一陽將生,故又稱陰中絕陰。

因此,三陰經的離合關系是,太陰為陰氣之盛主開,厥陰為陰之盡主合,少陰為陰氣初生主樞。三條陰經相互作用協調,團聚一起而不沉潛于內,合一為調和的陰氣。

第七篇  陰陽別論

 

四大經與四時相應,十二地支與12月相應,12月與12經相應,脈有陰陽之分。五臟各有平和的陽脈,五季也各有平和的陽脈,便形成25種有胃氣的陽和脈象。

陰脈是沒有陽和胃氣的真脈象,真脈象出現,表明臟氣已經衰敗,必然死亡。因此,能辨別陽脈,就能判斷疾病部位;能辨認陰脈,就能判斷死期。三陽經的經氣盛衰反映在頭部脈診的部位,三陰經盛衰反應在手部脈診的部位。胃氣貫通上下是一樣的。能辨明陽脈,便能判斷疾病忌諱的時日;能辨明陰脈,就能判斷死期。謹慎察有無胃氣的陰陽脈象,熟于心、應于手,大膽判斷,不商討。

離指而去的為陰,鼓指而來為陽,安靜的為陰,躁動的為陽;遲緩的為陰,疾數的為陽。

診斷五臟精氣敗竭的脈象是,肝臟脈來時,似遙遠欲斷絕,18日死;心臟脈來時,似遙遠欲斷絕,9日死;肺臟脈來時,似遙遠欲斷絕,12日死;腎臟脈來時,似遙遠欲斷絕,7日死;脾臟脈來時,似遙遠欲斷絕,四日死。

陽明經發(fā)生疾病,易引發(fā)心脾二藏功能失調,出現功能性障礙。婦女月經停閉。進一步轉為形氣消瘦,喘息迫促,就不易治療了。

太陽經發(fā)病,會出現惡寒發(fā)熱,或夏至癰腫,甚至肢體痿弱,逆冷、酸痛等,進一步發(fā)展是睪丸牽拉疼痛及小腸疝。

少陽經發(fā)病,少氣無力,經??人?,大便泄瀉;進一步傳變?yōu)樾闹谐榈奶弁?,胸膈不利?/p>

陽明經與厥陰經同時發(fā)病,便易驚善恐,肩背疼痛,噯氣、呵欠等,為風厥病。

少陰經和少陽經同時發(fā)病,便會半身不遂,四肢功能受限。

一陽為少陽初生,內與肝臟相應,其脈鼓動,為弦脈;

一陰為少陰初生,與肺臟相應,脈鼓動,為毛脈;

夏季陽旺,與心臟相應,脈鼓動為洪脈;

冬季陽衰陰盛,與腎臟相應,石脈;

長夏陰陽相過,內與脾臟相應,為滑脈。

陰氣爭斗于體內,陽氣擾亂于體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熏蒸肺臟,就出現喘息氣粗。五臟功能正常有賴于陰陽平衡。因此,以陽助陽,會使陽氣過盛而浮散于外,導致陰無陽配,同樣消亡。

屬于死陰3天死,屬于生陽一類的4天死。肝病傳心為生陽,心病傳肺為死陰,肺病傳腎為重陰,腎病傳脾為僻陰,均病重難治。

邪氣結于陽經,四肢腫脹,結于一條陰經,大便下血一升,兩條2升,三條3升。陰陽經脈都被邪結,陰氣多陽氣少,少腹腫滿腹水;陽明邪結,消渴;太陽邪結,隔塞不通;太陰邪結水腫;厥陰與少陽邪結,咽喉疼痛閉塞不通。

婦女尺部脈搏動有力,與寸部脈完全不同,懷孕。

寸尺脈都浮而無根,是陰陽衰竭,便出現拉血沫,死不治;

陽脈出現在陰部,是陽盛蒸動陰液,汗液外出;陰虛陽盛,迫血妄行,婦女會血崩。

脾肺脈搏擊弦硬不柔和,20天夜半死;心腎脈不柔和,13天傍晚死;膀胱小腸脈不柔和鼓指,3日死;脾脈、肺脈、膀胱脈、小腸脈不柔和,心腹脹滿至極,不能彎腰5日死;胃脈、大腸脈不柔和,為溫性病,10日內死。

   第三卷

第八篇   靈蘭秘典論

 

六臟六腑職責分工:

1、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2、        肺:是相傅之官,輔佐心臟,主氣的調節(jié)。

3、        肝:將軍之官,主怒,謀略由此出。

4、        膻中:(心包)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樂靠它傳布。

5、        脾

6、        胃:是倉廩之官,消化吸收運輸五味飲食營養(yǎng)。

7、        大腸:傳導之官,傳送食物糟粕到體外。

8、        小腸:受盛之官,承受胃中下行食物進一步分化清濁,吸收。

9、        腎;作強之官,使人發(fā)揮強力而產生各種技巧。

10、   三焦:決瀆之官,通行水道。

11、   膀胱:洲都之官,蓄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排除尿液。

12、   膽:中正之官,主決斷。

   12官分工明確,協調不脫節(jié)。

君主(心臟)明達,下屬安定,以此理養(yǎng)生,長壽健康;治理天下,繁榮昌盛。

君主不明達,十二官都有危險,各器官發(fā)揮正常作用的途徑閉塞不通,傷害身體,必然招災。

 

 

第九篇  六節(jié)臟象論

 

天體運行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以九九極數的變化配合天道準數,人又有365個穴位,與天地相應。

六六之節(jié)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氣數是標志萬物化生之用的。天陽地陰日陽月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路線和秩序。一晝夜,太陽行一度,月亮行13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合為365天為一年。由于月份不足,節(jié)氣有盈余,于是產生了閏月。確定了歲首冬至節(jié)并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推正中氣的時間。雖日月運行推算節(jié)氣的盈余,直至歲尾,整個天度變化算計出來了。

氣數與天道配合:天以六六為節(jié)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環(huán)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復六次,一年終了。地有九州,人有九竅,都與天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體分為九臟,(形臟四,神臟五,)以應天氣。

氣候,五日為侯,三侯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以此診斷身體康健。

五行之氣互有勝克,就有盛衰變化。

所勝,是時令根據五行規(guī)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同時,時令依據五行之氣的屬性分別影響各臟。從立春開始推,如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其所不勝之氣,欺凌其所勝之氣,這就叫“氣淫”;時令已到而氣候未到,為不及,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就叫氣迫。求其至,就是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謹慎等候時令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知的。搞錯時令、違反時令與氣候結合的關系,分不清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就會邪氣內擾,病及于人了。

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的分布有常規(guī),如不按規(guī)律相承就是反常,反常就會使人生病。如某時令氣候反常,為當旺之氣所勝者,則病輕微;若當旺之氣所不勝者,則病深重;若同時感受其它邪氣,就會死亡。所以,氣候反常,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fā)病,則病深重。

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對萬物的生成作用。人們對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與五臟相通,天供給人以五氣,地供給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藏于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貯藏于腸胃,消化吸收滋養(yǎng)五臟之氣,臟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自然產生。

心:生命之根本,神居之處,榮華表現在面部,充養(yǎng)的組織在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

肺:是氣的根本,魄居之所,榮華表現在毫毛,充養(yǎng)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

腎:主蟄伏(冬眠)是封藏精氣的根本,精居之處,榮華表現在頭發(fā),充養(yǎng)組織在固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

肝:是罷極之本,為魂居之所,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yǎng)組織在筋,可以生養(yǎng)血氣,味酸,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

脾、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功能為器,吸收食物精華,化生糟粕,管理五味的轉化、吸收、排泄,其榮華在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yǎng)組織在肌肉,味甘色黃,屬于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上述11臟功能的發(fā)揮,都取決于膽氣的升發(fā)。

人迎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少陽(肝);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陽氣太過,陰氣無以通,是為格陽。

寸口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

若人迎脈與寸口脈都大于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陰陽極亢,不能達到天地陰陽精氣平衡,必然死去。

 

第十篇  五臟生成

 

五味、五色、五脈與五臟的關系

肺---白色、應于皮。欲得辛味;過食,筋脈勁急而爪甲枯干。

肝---青色、應于筋。欲得酸味;過食,肌肉粗皺、口唇掀揭。

腎---黑色、應于骨。欲得咸味;過食,血脈凝澀,面色不好。

心---赤色、應于脈。欲得苦味;過食,皮膚枯蒿、毫毛脫落。

脾---黃色、應于肉。欲得甘味;過食,骨骼疼痛,頭發(fā)脫落。

脈絡部屬于目,

諸髓部屬于腦

筋部屬于骨節(jié)

諸血部屬于心

諸氣部屬于肺

氣血運行朝夕往來,不離四肢八溪部位。人睡眠時,血歸藏于肝,肝得血養(yǎng)目能視;足得血養(yǎng)能走,手掌得血能握,手指得血能取。如剛睡醒外出受風,血液循環(huán)凝滯。凝于肌膚生痹癥,凝于經脈使氣血運行滯澀,凝于腳部,厥冷。都是由于氣血運行不能返回組織間隙的空隙之處所致。全身有大谷12處,小溪354處,減去12臟腑各自的穴位,都是衛(wèi)氣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客居之所。

診病先確定病因,以五決為綱。五決就是五臟之脈。如

頭痛等巔頂疾病,屬于下虛上實,病變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經,病甚可傳于腎。

頭疼眼花,身體搖動,目暗耳聾屬于下實上虛,病變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病甚得可傳于肝;

腹?jié)M膜漲,支撐胸膈脅肋,屬于下部逆氣上犯的,病變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經;

咳嗽氣喘,氣機逆亂于胸中,病變在手陽明和手太陽經;

心煩頭痛,胸膈不適,病變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

死癥面色:青如絲草枯暗無華;黃如枳實;黑如煙灰;紅如凝血;白如枯骨。

主生面色:青如翠鳥羽毛,紅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豬脂;黑如烏鴉毛。

生機面色:心有生機,面色像細白的薄絹裹朱砂;

          肺有生機,面色像細白的薄絹裹粉紅絲綢;

          肝有生機,面色像細白的薄絹裹天青色絲綢

          脾有生機,面色像細白的薄絹裹

          腎有生機,面色像細白的薄絹裹紫色絲綢

 

                十一篇   五臟別論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是秉承地氣而生,功用是主藏,藏而不瀉,叫奇恒之腑。

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五者是秉承天氣所生,功用是主瀉,瀉而不藏,叫傳化之腑。

五臟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不向外發(fā)瀉的,要經常保持精氣飽滿,而不是一時得到充實。

六腑,功用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儲藏,是一時充實,而不能持續(xù)盛滿。

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源泉,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yǎng)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百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氣口。

五氣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病,鼻不利。治病必須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候虛實,察看情志精神狀態(tài)和病情表現。

 

卷四

十二篇  異法方宜論

 

由于地域不同,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有別,導致體質和病癥不同,治療方法也各有所宜。

十三篇 移精變氣論

     用意念轉移精神,變化五臟之氣,在病沒有深入到體內時可以。

色診、脈診理論與陰陽變化相通,與五行、四時、八方相應,通過對陰陽、四時、五行變化的探討,觀察其中奧妙,掌握要領。要掌握要領,色診、脈診是依據,顏色的明暗與自然的陰晴相應,脈搏的虛實與日月的盈虧相應。診治病不在望色和切脈上發(fā)生錯誤,把順癥和逆癥顛倒了。

 

十四篇  湯液醪醴論

    制作湯液的方法,五谷做原料,谷桿燃燒熬,既發(fā)揮了谷米得氣完備(經過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平和之氣),又的谷桿的堅勁之氣。  

欲望不止、憂心過重,精氣衰敗 ,營血凝滯,衛(wèi)氣消散,容易得病,治愈而難。

病人是本,醫(yī)生是標,密切配合,才能治病。

有種水腫病,四肢脹急,喘息心悸,肺功能失常,治療應使陰陽氣血恢復平衡,針刺除去淤血,活動四肢以疏通陽氣,多穿衣服助陽,針刺絡脈疏通血氣,發(fā)汗以宣表,利尿以通里,使五臟陽氣布達,精血復生,肌肉骨骼協調。

 

 

十五篇  玉版論要

揆度是掂量疾病的深淺,奇恒是不同與平常的疾病。診斷疾病的重要理論是把握五色五脈的變化,揆度奇恒的關鍵,就是五色五脈的聯系,人身氣血總是順著一定的方向往復周流而不回轉,五色五脈的變化易于掌握,但神的變化卻微妙,要刻在玉版上的重要內容。

觀察病色的具體部位,向上的為逆,向下的為順,女子出現右的為逆,出現在左的為順,男子左的為逆,右的為順;男左女右是陰陽變異,男子屬重陽,女子屬重陰,是必死癥。

脈搏擊指,或為痹癥,或為躄證,為寒熱二氣交合所致;

脈象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是正氣耗散,逆;脈虛為順,泄瀉或失血。

奇恒方法診脈,從手太陰開始,傳行到它所不能勝的臟為你,它所勝的為順。逆死順生。八方風四時氣失常就別按常理。

 

十六篇  診要經終論

經氣敗竭診斷的要領。

正月二月,天氣開始升發(fā),地氣開始萌發(fā),人氣在肝;

三四月,天氣正盛,地氣上升,人氣在脾;

五六月,陽氣旺盛,地氣升達極點,人氣在頭;

七八月,陰氣產生,蕭殺氣形成,人氣在肺;

九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十二月,陰氣極盛,地氣閉合,人氣在腎。

春季應當刺各經特定穴位以外的散俞,刺達肌肉分理出血即止;病重者,應當久留針,待經氣傳布出針。病輕的,留針時間要短,經氣循環(huán)一周即出針。

夏季應當刺各經絡脈的俞穴,見血即止;待邪氣出盡出針,以手按壓針孔,經氣循環(huán)一周,疼痛必然停止。

秋季針刺肌肉皮膚分理,針刺手經足經同樣,待病人神氣變好即停針刺。

冬天刺俞穴之竅,深刺到筋骨分肉,病重可直刺入深,病輕可在上下左右散刺。

春夏秋冬刺法不同,部位也不同。

春季誤刺到夏天當刺的部位,便出現氣微弱,進一步侵到骨髓,不想吃飯,少氣無力。

春季刺到秋季當刺的部位,會筋脈攣急,咳嗽、驚駭、哭泣。

春季誤刺到冬季當刺的部位,邪氣內藏于腎,便出現脹,話多。

夏季誤刺到春季當刺的部位,出現倦怠無力;

夏季誤刺到秋季當刺的部位,不想說話,驚恐不安,總覺的有人抓他。

夏季誤刺到冬季當刺的部位,氣少,想發(fā)脾氣。

秋季誤刺到春季當刺的部位,使病人突然想做某件事,但起來后又忘了。

秋季誤刺到夏季當刺的部位,想睡、多夢。

秋季誤刺到冬季當刺的部位,怕冷。

冬季誤刺到春季當刺的部位,想睡水不著,睡著又像看見啥。

冬季誤刺到夏季當刺的部位,氣上逆,痹癥出現。

冬季誤刺到秋季當刺的部位,口渴。

針刺胸腹要避開五臟,誤刺心臟,經氣循環(huán)一周死;誤刺脾臟,五天死;誤刺腎臟,七天死;誤刺肺臟,五天死;誤刺膈膜,年內必死。避開五臟,必須知道逆順。順就是掌握膈膜、脾腎的部位;不知就是逆。

太陽經氣敗竭,兩眼上翻、身體后折,肢體抽槒,面色白,汗流不止是死相。

少陽經氣敗竭,耳聾、關節(jié)遲緩不收,大睜眼環(huán)視,目系斷絕一日半死。

陽明經脈敗竭,口眼歪斜,驚懼,言多善惡不避人,面色黃。手足經脈氣盛,肌膚不知痛癢,不行了。

少陰經脈敗竭,面黑如煙煤,牙齒變長,積滿牙垢,腹部脹滿,上下不通。

太陰經脈敗竭,脘腹脹滿,呼吸不利,噯氣,嘔吐氣上逆于面色紅,氣不上逆而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枯。

厥陰經脈敗竭,腹中熱,咽喉干燥,小便多,心煩,甚至舌卷,睪丸上縮。

 

 

 

卷五

十七篇  脈要經微論

 

杖而行,筋將衰??;

骨是骨髓匯聚的地方,站立不能久,行走搖晃不穩(wěn),骨衰敗。

脈象變化與四時陰陽變化相反的,表現有余是邪氣過盛;不足就是氣血消損;臟當旺時令脈氣不足,是邪氣亢盛,當衰卻有余,為氣血消損。正不勝邪,陰陽之氣逆亂,叫“關格”病。

心脈搏擊有力而長,應當出現舌上卷、不能說話等病癥;

心脈軟弱散漫,應當出現正氣消散,當經氣再循環(huán)一周自然好。

肺脈搏擊有力而長,應當出現咳唾血等?。?/p>

肺脈軟弱散漫,應當汗多,身體不易恢復等癥;

肝脈搏擊長而有力,面色不青,應當是外傷,淤血集于脅下,出現喘咳氣逆等癥;

心脈軟弱散漫,顏色鮮明亮澤,應當是溢飲病,是突然飲水過多,水液泛溢腸胃之外、肌膚之中所致;

心脈緊急,小腸有腫塊;

胃脈搏擊有力而長,顏色應當赤紅,大腿象折斷一樣;

胃脈軟弱散漫,應當先出現食后脹滿不通的病癥;

胃脈實,脘腹脹滿;胃脈虛泄瀉。

脾脈搏擊有力而長,,顏色當黃,出現少氣的病癥;

脾脈軟弱散漫,色不潤澤,應當雙腳脛象水腫一樣;

腎脈搏擊有力而長,顏色黃中透紅,腰象折斷一樣;

腎脈軟弱散漫,當出現血少的病癥,不易恢復。

診脈大法:春、夏、秋、冬、內、外六點,欲知內臟精氣盛衰,切脈得其綱領,欲知外界氣象演變,掌握四時陰陽始終。

春脈軟弱輕虛而滑,象魚在水波樣;

夏脈充盈在皮下,洪大而滑數,象萬物有余一樣;

秋脈沉于皮下,象即將潛伏一樣,浮而微澀兼散;

冬脈沉于骨下,象居于密室陰陽,沉而兼滑。

診脈的基本綱領:四時陰陽的微妙變化必然反映在脈象上,應依那一天那一時陰陽的實際狀況,細微地審察脈象。

陰陽升降依五行相生順序產生,五行相生與四時變化相適應。應用補法還是泄法,當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相統一,明了人體陰陽盛衰與自然界陰陽的統一的關系,就知道生死了。人的五聲與五音相應合,五色與五行相應合,脈搏變化與四時陰陽變化相應合。

做夢的意向:陰氣旺盛夢大水,陽氣亢盛夢大火,陰陽俱盛夢斗毆,上部盛夢飛,下部盛夢墜,吃的過飽夢見給人吃,饑餓夢吃別人的,肝氣盛夢發(fā)怒,肺氣盛夢哭泣。

病因及演變。感受風邪就形成寒熱病,脾胃感受濕邪就成消中病,氣機厥逆而上就形成頭頂部疾??;肝風久留,就形成泄瀉疾??;風邪過盛,可能麻風?。话b腫、筋脈攣急、骨痛,都是寒邪聚集、風邪傷害,按五行相勝規(guī)律治療。

新舊病判斷:脈小色不變,新?。簧兠}未變,久病;脈色都變了,久?。晃迳醋?,新病;肝腎的弦、沉脈一并出現,又現青紅色,是外傷血未排出;若血已經排出,就像濕邪所傷的水腫病一樣。

診脈有訣竅,心平靜氣最重要。

切脈部位:尺部中的兩側,主管兩季筋部;

                  外側診斷腎臟疾??;

                  內側診斷腹部疾病;

          左手關脈外側診斷肝臟

                  內側診斷膈肌

          右手關脈外側診斷胃

                  內側診斷脾

          右手寸脈外側診斷肺臟

                  內側診斷胸中疾病

          左手寸脈外側診斷心臟

                  內側診斷膻中疾病

          雙手關前診斷身體前面疾病

              關后診斷身體后面疾病

         尺關部直上魚際,診斷胸部、咽喉中疾病,

         尺、關部直下尺部,診斷少腹、腰股、膝脛

脈象洪大多屬陰精不足陽氣有余,為里熱??;

脈象來時急速,去時徐緩,多屬上部邪實,下部正虛,易患顛仆之類的疾??;

脈象來時徐緩,去時急速,多屬上部正虛,下部邪實,易患惡風之類疾?。?/p>

感受外界風邪,先傷人體陽氣。

脈象沉細而數,腎虛火上逆;

脈象沉細而散漫,寒熱??;

脈象浮而散漫,目眩暈。

凡浮脈病在陽分,若浮而不躁動,病在足三陽經,常出現發(fā)熱。若浮而躁動,則病在手三陽。

脈沉而細,病在陰分,多骨痛,若沉細而躁動,在手三陰,若沉細而靜,在足三陰經。

數脈一止又復來,病在陽脈,常出現泄瀉及便膿血的病癥;

脈澀為陽氣過盛,陽氣過盛身體發(fā)熱、無汗;陰氣過盛,汗多身涼;陰陽均過盛則無汗身寒。

浮脈不浮而沉,心腹有積滯;

沉脈不沉而浮,為腰腳請冷;

尺部脈大而寸脈弱,為頭及后項疼痛;

脈重按至骨頭,脈弱而小,為腰脊疼痛且身患痹癥。

 

 

十八篇  平人氣象論

   論述正常人的氣脈現象。

   正常人呼氣脈搏跳動2次,吸氣脈搏跳動2次,呼吸間跳動1次,呼吸一次,脈跳動5次。醫(yī)生以自己測病人脈搏。

呼跳動1次,吸跳動1次,是氣不足。呼跳動3次,吸跳動3次,而且躁動,上肢內側發(fā)熱,這是溫熱病。如上肢內側不發(fā)熱,買滑,是風病。脈澀的是痹病。一呼氣脈搏4次以上是死癥??炻痪?。

脈氣來源于胃,胃氣功能正常是健康的根本。沒有胃氣的就是不順。出現不順會死的。

春季脈搏從容柔和滑利中而兼有弦象,有胃氣的正常脈搏。如弦突出、從容柔和滑利不夠,是肝的病變;如弦硬勁急而無從容柔和滑利之象,是沒有胃氣的脈象,無胃氣主死。從容柔和滑利且微弦中兼有輕浮之象,到了秋季容易發(fā)病;如輕浮之象尤其突出,馬上即會發(fā)病。春季臟腑的真元之氣布散到肝,以滋養(yǎng)肝臟所主管的筋膜。

夏季脈搏應當以從容柔和滑利而兼有洪象,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如洪象突出,從容柔和滑利不足,是心的病變;如哄而勁急而失去從容柔和滑利,是沒有胃氣的脈象,主死。在從容柔和滑利中兼有沉象,到了冬天容易發(fā)?。蝗绯料笸怀觯R上即可發(fā)病。夏季臟腑的真元之氣通達到心,以滋養(yǎng)心臟主管的血脈。

長夏脈搏應當從容柔和滑利中兼有軟弱之象,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如軟弱之象突出,從容柔和滑利之象不足,是脾的病變;如軟弱特甚而失去從容柔和滑利之象,沒有胃氣之象,主死。長夏脈搏從容柔和滑利且軟弱中兼有沉象,冬季容易發(fā)病;沉象突出,馬上發(fā)病。長夏臟腑真元之氣滋養(yǎng)脾臟,再滋養(yǎng)脾臟主管的肌肉。

秋季脈搏應當是從容柔和滑利中兼有輕浮之象,如輕浮之象突出,從容柔和滑利不足,是肺的病變;如只有輕浮而失去從容柔和滑利之象,是沒有胃氣的死象。從容柔和滑利且輕浮治兼有弦象,春天容易發(fā)??;如弦象突出,馬上發(fā)病;臟腑的真元之氣在肺的時候位置最高,肺能宣散布達營衛(wèi)陰陽氣血。

冬季脈搏應當是從容柔和滑利兼有沉象。如沉象突出,從容柔和滑利之象不足,為腎病。只見沉而無從容柔和滑利之象,是沒有胃氣的死象。沉中有洪象,夏季容易發(fā)?。蝗绾橄笸怀?,馬上發(fā)病。臟腑的真元之氣在腎時位置最下,以滋養(yǎng)腎臟主管的骨髓。

胃經的大絡,貫穿膈肌,絡于肺臟,外出于左乳之下,名為虛里,它的搏動用手可摸到,來診斷宗氣的旺衰。如搏動如喘,疾數而兼斷絕的,病在膻中;如脈來無常數時一停止,且橫格于指下,是胃中有積聚;如脈斷絕不復來,宗氣敗竭,死癥。如脈搏鼓動衣服,是宗氣外泄。

寸口脈應指而短的,主頭痛??;

寸口脈應指而長的,足痛、腿脛疼痛;

寸口脈應指短促而上擊的,肩背疼痛;

寸口脈沉而緊的,病在里;

寸口脈浮而盛大,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軟弱,是寒病、疝氣、積聚、少腹疼痛;

寸口脈浮而橫格于指下,是脅下和腹中有積聚;

寸口脈浮沉且搏動如喘,是寒熱??;

脈象盛滑而緊,病在外;脈小實而緊,病在內;

脈小弱而澀,病已久了;

脈浮滑而快,病剛發(fā);

買沉而緊急,是疝氣、積聚、少腹疼痛;

脈滑主風病,脈澀主脾?。?/p>

脈弛緩而滑,是里熱病;脈盛而緊,是腹脹;

脈搏變化與陰陽的變化一致,容易治好;與四季之氣一致,易治好;否則難治。

上肢內側腕關節(jié)至肘關節(jié)的部位,如多青脈,是失血的病癥;如尺膚肌肉弛緩而脈澀,為肢體困倦、少氣懶言的解亦?。皇扰P、脈盛而大,是失血的病癥;尺膚部皮膚粗糙滯澀脈滑,是出汗過多津液受傷;尺膚寒涼脈細,為泄瀉;尺膚粗脈顯熱象,是里熱病。

肝臟真臟脈出現,庚辛日死;

心臟真臟脈出現,壬癸日死;

脾臟真臟脈出現,甲乙日死;

肺臟真臟脈出現,丙丁日死;

腎臟真臟脈出現,戌己日死。

頸部脈搏動明顯且喘氣、咳嗽,是水腫?。?/p>

眼瞼浮腫,象蠶臥,是水腫??;

尿黃而紅、嗜睡,是黃疸病;

飯后不久就餓,是胃中有熱;

面部浮腫是風??;

足脛腫是水腫??;

眼睛黃是黃疸??;

婦女手屬陰搏動有力是懷孕;

熱病脈反而安靜,泄瀉脫血脈反而實,是病在里;脈虛,病在外,脈澀而緊,都是脈反四時,難治之癥。

太陽脈搏動,洪大而體長;

少陽脈搏動,忽快忽慢忽短忽長;

陽明脈搏動,浮大而脈體短。

心臟的正常脈象,象一顆顆連續(xù)不斷滾動的圓珠,往來圓滑。夏季以胃氣為根本,心臟的病脈,脈搏疾數相連,如同喘氣一般,而且有微屈之象,是心臟病。心臟的死脈,前屈后居,如同手持帶鉤一樣。

肺臟的正常脈象,輕虛而浮,如樹葉輕落一樣。秋季以胃氣為根本,肺臟的脈搏不上不下,如同按羽毛一樣,中間空兩邊實,是肺的病變。肺臟的死脈,輕浮,如風吹細毛。

肝臟的正常脈象,如手持長桿末梢,軟弱而長。春季以胃氣為根本,肝臟的病脈充盈滑利,如同撫摸竹竿末梢。肝臟的死脈,脈搏弦硬勁急,如同張開的弓弦。

脾臟的正常脈象,從容和緩均勻,如同雞足踏地。病脈,堅實充滿且疾數。死脈,脈搏尖銳而硬。

腎臟的針刺脈象,圓滑流利兼有回曲之象,按有堅實的感覺。病脈,脈搏人體牽引瓜藤一樣堅硬。死脈,如同指彈石頭一樣堅硬。

  

 

 

 

 

卷六 

  19、玉機真臟論

    玉機,珍重的機密;真臟,指沒有胃氣的真臟脈。

春脈如弦。主肝臟,東方屬木,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脈氣來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叫弦。反之為病脈。脈氣實而有力太過,主病在外;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頭昏看物旋轉,發(fā)生巔頂疾病。脈不實而微弱,就是不及,主病在里。胸部作痛,牽連背部,脅肋脹滿。

夏脈如鉤。夏脈主心臟,屬南方火,萬物生長茂盛季節(jié),脈氣來時充盛,去時輕微,如鉤形象。反之為病脈。來盛去也盛,太過,主病在外。身體發(fā)熱,皮膚疼,熱邪侵淫成瘡。脈氣來時不盛去盛有余,是不及。心虛作煩,上部咳唾涎沫,下部放屁。

秋脈如浮。秋主肺,西方金。萬物收成季節(jié),脈來時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反之是病脈。來時浮軟而中央堅,兩旁虛,是太過,主病在外。氣逆、背疼、郁悶不舒暢。脈氣浮軟而微是不及。主病在里。氣短、咳嗽氣喘,氣上逆而出血,喉間有喘息聲。

冬脈如營。冬脈主腎,屬北方之水,這個季節(jié),萬物閉藏,因此脈氣來時沉而搏手,叫做營。違反了此現象就是病脈。脈來如彈石堅硬,太過,病在外;使人精神不振,身體懈怠,脊骨疼痛,氣短,懶于說話。如脈去虛數,是不及,主病在里,人心如懸,如同腹中饑餓之狀,軟肋清冷,脊骨作痛,小腹脹滿,小便變常。

脾脈屬土,位居中央為孤臟,以灌溉四旁。正常脾脈見不到,病脈有表現:來如水之流散,太過,病在外,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脈來堅銳如鳥之啄,就不及,使人九竅不通。

五臟疾病的傳變:受病氣于其所生之臟,傳于其所勝之臟,病氣留于生我之臟,死于我不勝之臟。當病到將死的時候,必先傳于相克之臟病者乃死。因病氣逆轉所以死。

肝病受病氣于心臟,傳于脾臟,病氣留于腎臟,傳肺死;

心病受病氣于脾臟,傳于肺臟,留于肝,傳腎死

脾受病于肺,傳于腎,留于心,死于傳道肝

肺受病于腎,傳于肝,留于脾,死于心

腎受病于肝,傳于心,留于肺,死于脾。

一日一夜劃分為五個階段,可推算死亡時間。

辨別三陽,可知病從何經來;能辨別三陰,可知死生日期。

疾病傳行的一般順序是:風是百病之長。風寒入皮膚閉而發(fā)熱,可發(fā)汗治療;---入于經絡,發(fā)生麻痹或腫痛,可用熱敷、火罐、艾灸、針刺祛散;--傳于肺,發(fā)生咳嗽厥氣;---不治傳于肝,肋痛、吐食,不治傳于脾,發(fā)生黃疸、腹中熱,煩心,小便黃等癥狀,   ---再不治傳于腎,小腹煩熱痛疼,小便色白而混濁;---再不治傳于心,筋脈拘攣;如不治,十日死。若由心又復反傳于肺,三日死。

驟然爆發(fā)的病多是情志病,不以此順序,還易生大病。

喜傷心,心虛腎氣相乘;(相乘就是傳化)

怒傷肝,則肝氣乘脾;或悲傷,肺氣乘肝;

驚恐傷腎,則腎氣內虛,脾氣乘腎;

思傷脾,

憂傷肺,則肺氣內虛,心氣乘肺。

 

 

  二十篇    三部九候論

  人要適應自然規(guī)律,上應日月星辰周歷天度之標志,下符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

天地的至數,開始于一,終止于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位九,以應九野之數。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來斷生死,處理百病,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上部 :

天:兩額太陽穴處動脈。候頭角的病變;

地:兩頰大迎穴(閉口鼓氣,下頜角下方溝形凹陷處)處動脈。候口齒的病變;

人:耳前耳門穴(張口凹陷處)處動脈。候耳目的病變。

中部 :

天: 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候肺臟病變;

    地;兩手陽明經合谷處動脈。候胸中的病變;

人: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候心臟的病變。

下部:

天: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候肝臟病變;

地: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候腎臟病變;

人:足太陰經萁門穴(血海上6寸0處動脈。候脾胃病變。

脈之九候,以應地之九野,地之九野,應人之九臟。人有肝肺心脾腎五神臟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形臟,合為九臟。

先度量病人身形肥瘦,了解他的正氣虛實,實證用瀉法,虛癥用補法。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而后調補氣血的不足,不論治什么病,都以達到氣血平調味準則。

怎樣斷生死?

形體盛,脈反細,氣短、呼吸困難,危險;

形體瘦弱脈反大,胸中喘滿而多氣,死癥;

形體與脈一致主生;

若脈來三五不調者主?。蝗烤藕蛑}與疾病完全不相適應,主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鼓指搗谷,參差不齊,病重;

上下左右之脈相差甚大,息數錯亂不可計數,死癥;

中部之脈雖獨自調勻,而其他眾臟不相協調,死癥;

中部之脈衰減,與其他各脈不相協調,死癥;

目內陷的為正氣衰竭,死癥。

怎樣知道病的部位?診察九候脈的異常變化,就知病變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沉浮,均是有病現象。

以左手加于病人左足上,距離內踝huai五寸處按著,以右手指在病人內踝上彈之,醫(yī)者之左手即有震動感覺,如其震動的范圍超過五寸以上,蠕蠕而動,為正常;如震動急劇而大,應手快速而混亂不清的,為病態(tài);若震動微弱,應手遲緩,為病態(tài);如震動不能上及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之,仍沒有反應,為死癥。

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死征。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guī)律,為氣脈敗亂之兆,死癥;如脈代而鉤,為病在脈絡。九候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如一,不應該有參差。有一候不一致,是病態(tài);二候不一致,病重;三候不一致,危險。不一致是脈動不相適應。診察病邪所在臟腑,一直死生的時間。臨癥診察,必先知正常之脈,然后才知有病之脈,若見到真脈脈象,勝己的時間,便是死亡的時間。足太陽經脈氣絕,則兩足不能屈伸,死亡時必然睛目上視。

冬陰夏陽,脈象相應。九候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于陰氣極盛之半夜;如脈盛大躁動喘而極數的,為陽,死于陽氣旺盛之日;寒熱交作的病死于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熱中及熱病,死于日中陽極之時;病風死于傍晚陽衰之時;病水死于夜半陰極之時。其脈忽疏忽數,忽遲忽急,內脾氣內絕,死于辰戌丑未之時,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若形壞肉脫,雖九候協調,猶是死亡的征候;假使七診之脈出現,而九候都順于四時的,就不一定死。脈來流利的,不??;買來遲緩的,是病;脈不往來的,是死候;久病肉脫,皮膚干枯著于筋骨的,亦是死候。

 

七卷

21、 經脈別論

一、氣喘、驚恐、憤怒、疲勞、活動等都會造成經脈氣血的變化。如體虛變化更明顯。

夜晚步行太遠引起的氣喘,是腎氣外泄造成的。腎脈上行到肺中,如腎氣外泄逆亂嚴重,就會傷肺;

墜墮恐懼引起的氣喘,是損傷了筋造成肝氣上逆,肝氣嚴重上逆,就會傷脾;

由于驚恐等情緒因素的氣喘,是肺氣逆亂造成的,如肺氣逆亂嚴重,會傷心臟;

由于涉水或跌撲引起的氣喘,是損傷了腎氣和骨造成的。

二、出汗

1、吃的過飽出汗,是胃液;

2、受驚出汗是心的液體外泄;

3、負重遠行骨骼疲勞出汗是腎的液體外泄;

4、奔跑過度肌肉韌帶疲勞好恐懼時出汗是肝的液體外泄;恐懼是魂不安。

5、四肢肌肉疲勞出汗是脾臟液體外泄。

春夏秋冬陰陽之氣不斷運動變化,發(fā)病多因飲食過飽、勞累過度、精神負擔過重造成的。

三、從肺經氣口可以斷生死預后

食物入胃,經過消化,一部分營養(yǎng)輸入肝臟營養(yǎng)筋;較稠厚的精華注入心臟輸入血脈。另一方面,全身較小經脈中的精氣,逐級回流到較大的經脈中,全身眾多的經脈與肺通連,全身精氣最后總歸于肺,肺臟再把精氣輸送布散到體表毛皮,體表的精氣再進入經脈,返流入大的經脈中。經脈中的精氣就是這樣正常運行返流而不亂,并周流入心肝脾腎,使脈中精氣趨于平衡,使五臟六腑功能正常協調。這種平衡協調的狀態(tài)能從手太陰肺經氣口部位的脈象表現出來。

四、食物中的精氣在經脈中運行過程

食物入胃,放散出精氣,上行輸送的脾臟,通過脾臟輸送布散水液精氣的作用,再向上輸送的肺臟,肺臟具有疏通好調節(jié)水液運行道路的功能,把水液下輸到膀胱、布散到全身體表、灌入五臟經脈,并根據四時氣候變化、陰陽之氣的盛衰、五臟功能狀況進行調節(jié)。這就是食物中的精氣在經脈中運行過程。

五、三陽、三陰經脈單獨偏亢的癥狀和療法

1、如太陽經脈偏亢,就出現氣逆、喘息等癥狀,因足太陽膀胱經邪熱亢盛影響與其表里的足少陰腎經,腎陰氣逆而喘息氣逆。這是陰經不足、陽經有余。病主因是太陽經氣亢盛,治療是陰陽兩經都泄。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

2、如陽明經脈獨亢,是陽邪侵陽臟,陽明胃經熱邪亢盛要損傷與其表里的足太陰脾經的陰液,治療時要泄足陽明胃經的陷骨穴,補太陰脾經的太白穴。

3、如少陽經脈獨亢,就經脈之氣上逆,外踝前足少陽經脈分布處突然腫脹,治療時取足太陽經的臨泣穴。

4、如太陰經脈博動異??菏ⅲ鎰e是否真臟脈,如小就是,是五臟經脈之氣衰少,胃氣失去平衡協調,足太陰脾經過于亢盛所致,治療時應補足陽明經的陷骨穴,泄足太陰脾經的太白穴。

5、如少陰經脈獨亢是足少陰腎經的邪熱好腎中的陽氣循著經脈向上逆行,影響心肝肺脾四藏使它們失去柔和協調的特性原因是腎陰不足、腎陽偏亢上逆。治療應泄陽補陰,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昆侖穴、絡穴飛揚穴,用泄法;取足少陰腎經的經穴復溜穴、絡穴大鐘穴,用補法。

6、厥陰經脈獨亢,是肝經的病變,肝氣橫向逆行,正氣虛弱,出現心痛;上逆邪氣語正氣糾纏就自汗。針刺取厥陰經的下俞太沖穴。

太陽經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于外,脈象輕??;

少陽經脈象似一陽之氣初生,滑而不實;

陽明經脈象,陽氣居太陽少陽之間,陽氣較充盛,脈象大而不浮。

少陰腎經沉而不浮。

 

22篇 藏氣法時論

 

五行與四時有對應關系,五行間有相互制約的盛衰變化,從這些關系變化中可推測辨明疾病的輕重預后,分析治療效果,確定藏氣盛衰、安危、死生日期。

春季肝氣最旺,肝膽表里,春天以足厥陰肝和足少陽膽兩條經脈作為主治。天干中的甲乙在五行中與木和肝臟對應。肝臟的特性容易發(fā)生拘急一類的病,春季應吃甜味藥緩和它。

夏天心臟之氣最旺,和小腸表里,夏天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為主治。天干中的丙丁在五行中與火對應,火與夏、心臟具有相通特性。心臟特性容易發(fā)生緩散一類病,夏天應吃酸味藥加以收斂。

長夏脾臟之氣最旺,脾胃相表里,長夏應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為主治。天干中的戊己在五行中和土對應,土與長夏脾臟具有相通的特性,脾臟特性容易發(fā)生濕邪病,長夏應吃苦味藥燥濕健脾。

秋天肺臟之氣最旺,肺與大腸表里,秋天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為主治.天干中的庚辛在五行中與金對應,金與秋天肺臟有相通特性,肺臟正常情況下有清肅下降的生理特性,但容易肺氣上逆,此時應吃苦味藥宣發(fā)泄降肺臟的上逆之氣。

冬天腎臟之氣最旺,腎與膀胱表里,冬天以足少陰腎和足太陽膀胱作為主治。天干中的壬癸在五行中與水對應,水與冬天腎臟有相通特性,腎臟有病陽氣不能蒸發(fā)布散水液,容易發(fā)生干燥的癥狀,應吃辛味的藥物使機體潤澤,辛味能疏通陽氣,使水液正常輸布,緩解干燥。

五味治療五臟是為了開發(fā)腠理―――通過發(fā)汗驅除病邪;或為了蒸發(fā)津液潤澤營養(yǎng)全身;或是為了使臟腑之氣正常運行。

肝臟有病,夏天容易痊愈,因為夏天屬火,火克金,減弱金對木的制約。肝病如夏天好不了,到秋天會加重,因為金克木。如秋天不死到冬天就相對穩(wěn)定,因為水生木。到來年春,肝氣旺盛,病情好轉。但必須躲避風屬金邪侵襲,風最易侵犯肝臟。肝病患者,在屬火的丙丁日可痊愈,到屬金的庚辛日加重,如不死,到屬水的壬癸日穩(wěn)定,到屬木的甲乙日好轉。肝病患者,天剛亮輕松些,傍晚病情加重,半夜安靜。肝臟病需要疏泄散發(fā),辛味藥是疏泄散發(fā)的;所以辛味藥補肝,酸味藥泄肝。

心臟有病,長夏能痊愈,因為土克水,減弱水對火的克制,長夏好不了,冬天加重,不死春天穩(wěn)定,木生火;夏天好轉。但必須注意嚴禁吃熱性食物,不可穿的太熱,以免助長火熱。在屬土的戊己日可痊愈,壬癸日加重,不死,甲乙日穩(wěn)定,丙丁日好轉。中午輕松,半夜加重,天快亮穩(wěn)定。心臟病需要柔軟,應用咸味藥物柔軟它,需要補,用咸味藥補心,用甜味藥泄。

脾臟有病,秋天易痊愈,秋天金克木,減弱木對土的克制。如秋天好不了,春天加重,不死,夏天穩(wěn)定,長夏好轉。脾臟喜歡干燥,厭惡潮濕,禁忌冷食過飽潮濕。午后好些,天剛亮加重,傍晚安靜。應用甜味藥物緩和,甜補脾??辔缎蛊ⅰP枰褂每辔?。

肺臟有病,在冬天容易痊愈。水克火,減弱火對金的克制。如冬天好不了,夏天會加重,夏天不死,到了長夏病情穩(wěn)定,土生金。秋天好轉。禁忌寒冷飲食和衣服單薄。壬癸日可痊愈,丙丁日加重,不死,戊己日可維持,庚辛日好轉。傍晚時好些,中午加重,半夜安靜。肺臟需要收斂,用酸味藥收斂,酸補肺;需要泄,辛味藥泄肺。

腎臟有病,春天易痊愈,木克土,減弱土對水的克制。春天不會,長夏加重,長夏屬土,不死,秋天穩(wěn)定,冬天好轉。禁忌吃火烤油煎和過熱食物,禁忌穿用火烘烤過的衣服,以免燥熱。甲乙日可痊愈,戊己日加重,不好死,庚辛日維持,壬癸日好轉。半夜感覺好些,辰未戌丑四個土氣旺的時辰加重,傍晚安靜。需要用苦味藥物堅固腎氣,苦味補腎,需要泄,用咸味。

病邪侵犯身體,是強凌弱,金木水火土依次克制。病情發(fā)展,逢季節(jié)和日期與子臟相對應時痊愈,母藏得子臟幫助;逢能夠克制自己的強臟對應,就加重;逢自己母藏對應的季節(jié)日期穩(wěn)定,逢本臟之氣旺盛的季節(jié)日期好轉痊愈。以此推算病情好生死的時日。

肝病有肝實和肝虛的區(qū)別。肝實的兩脅下疼痛,并放射牽連到下腹部,情緒不穩(wěn)易怒。肝虛的兩眼昏花,聽力減退,心驚膽戰(zhàn),好像被人追捕。治病取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如肝氣上逆頭痛耳聾面頰腫脹,放血治療。

心病虛實。心實為胸中疼痛,脅肋脹痛發(fā)悶,胸骨后及肩背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心氣虛是胸腹部腫脹,脅下與腰背部牽引作痛。治療取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的穴位。并刺舌下廉泉穴放血。如心病發(fā)生其他變化,則刺陰郄qie穴出血。

脾實表現為身體沉重,容易肌餓,肌肉萎縮,軟弱無力,走路時腿抬不起來,容易抽筋痙攣或腳下疼痛等;脾虛表現為腹脹腸鳴,腹瀉,大便中夾雜不消化食物。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三條經脈的穴位,針刺出血治療。

肺實咳嗽氣喘,肩背疼痛,出汗,尾骨、陰部、大腿關節(jié)、胯骨、足脛部小腿腓腸肌疼痛;肺虛是氣短、呼吸急促不能接續(xù),聽力減退、咽喉干燥等。用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針刺出血治療。

腎實為腹部脹滿,足脛部腫漲,氣喘咳嗽,身體沉重無力,睡熟后出汗,怕風吹等癥狀;腎虛為胸中疼痛,整個腹部都疼,四肢發(fā)冷,悶悶不樂。取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針刺出血治療。

肝有病面色青,宜食甜味食物。如粳米、牛肉、大棗、葵菜等。

心有病面色紅,宜食酸味食品,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

脾有病面色黃,宜食咸味食品,如大豆、豬肉、栗子、豆葉等;

肺有病面色白,宜食苦味食品,如小麥、羊肉、杏、野蒜等;

腎有病面色黑,宜食辛味食品,如糯小米、雞肉、桃子、蔥等;

在一切食品中,味辛的有發(fā)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斂作用,味甜的有緩和作用,味苦的有干燥和堅固作用,味咸的有軟化硬塊作用。

藥物是攻擊病邪得,五谷是營養(yǎng)身體的,五果是輔助營養(yǎng)的,五畜是補益身體的,五菜是補充營養(yǎng)不足的。它們各有甘辛酸苦咸的味道,作用不同,治病時應根據季節(jié)氣候、五臟功能性質、病變特點選擇藥食的五味屬性。

 二十三篇  宣明五氣篇

 

 

五味所入

五氣所病

噫、噯

呵欠嚏

泛酸嘆氣

 

膽為怒

大小腸為腹瀉,或下部氺液運行失常為水腫

膀胱小便不通或遺尿

胃噦恐

五精所病

容易發(fā)怒

情緒悲哀

喜笑失常

驚嚇恐懼

苦思不解

五臟所惡

五味所禁

酸走筋,筋病少吃酸

辛走氣,氣病別吃辛

咸走血,血病少吃咸

苦走骨骨病少吃苦

甘走肉肉病少吃甘

五病所發(fā)

陰病發(fā)于骨、夏,陽病發(fā)于血、冬,偏食過食發(fā)病在肉

五亂

病侵陽則狂,若陽過盛則上逆,頭疼、暈、目眩等顛頂疾病。入陰則痹,若陰氣過盛失音。病邪由陽入陰安靜;由陰入陽躁動發(fā)怒。

五邪所見死不治

春出現秋的毛脈

秋得夏的洪脈

夏出現冬的沉脈

冬得長夏的代脈

長夏得春的弦脈

五臟所主

筋爪甲

皮毛

脈血

骨發(fā)

肉、四肢

五臟所藏

五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就走傷筋

五脈應象

肝脈弦

肺脈毛

心脈鉤

腎脈石

脾脈代

 

 

 

 

 

 

 

24篇 氣血行志

 

手足陰陽經脈分別具有特殊的表里關系,兩經互相配合。便于了解疾病部位。

治病方法:先在氣血壅盛瘀滯的經脈針刺放血,緩解;后察辯疾病的虛實,實癥用瀉法,虛癥用補法。

人體先天氣血分布有正常數量。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少血多氣,陽明經多血多氣;少陰、太陰少血多氣,厥陰多血少氣。針刺治療血多氣多,可出血泄氣,血少氣多,只能泄氣,不可放血;血多氣少,只能放血不可泄氣。

確定背部五臟俞穴部位的方法:用草測出兩乳間距,將草對折,再用半根連接成三角形。將一角朝上放在背部大椎穴處,下面兩角就是肺腧穴;在把三角形移至肺腧連線的中點,下面兩角點就是心腧穴;再把三角移至心腧穴連線的中點,下左角是肝俞穴,右角是脾俞穴,再下移,左右兩角就是腎俞穴。

五種形神不協調引發(fā)的疾病:形體不疲勞而精神負擔重,疾病在經脈,針灸治療;神形都安逸,病在肌肉,針刺或砭石;形體勞累而精神負擔不重,多是筋骨受傷,溫熨、引導;形體勞累精神負擔重,病在咽喉,用甜味藥物治;形體疲勞精神多次受驚恐刺激,氣血紊亂,運行不暢,肌肉皮膚麻木,應按摩或藥酒。這是五種由于形體和精神因素失調引起的疾病。

 

卷八

 

25篇  寶命全形論

 

如果人能夠順應四時陰陽的變遷規(guī)律,天地就像父母一樣無私施予。能夠了解萬物的生長收藏規(guī)律,就能象天地之子一樣利用萬物。天地有三陰三陽,人體有十二肢節(jié)相應;天地有寒暑,人體氣血有虛實相應。能夠掌握天地陰陽變化的人,不會違背四時養(yǎng)生規(guī)律;能夠通曉三陰三陽與十二肢節(jié)相應道理的人,就是具有圣人智慧的人,不會被假象欺騙;能夠把握住八風的變動、五行的更迭衰旺、能夠通達虛實轉化方法的人,心中有主見,不受干擾,哪怕呵欠呻吟微小的病變,也能明察秋毫,一目了然。

五種針法:一是精神專注,二是修養(yǎng)體形,三是熟悉藥性,四是制作貶石的大小,五是掌握臟腑氣血診斷方法。

虛證要補、實證應泄都知道,若能夠按照天地陰陽的道理隨機應變,療效更好。

針刺的精髓,首先必須精神專一,對患者五臟虛實已確定,三部九侯脈象已察備,才可考慮用針。診治時,眾脈不見,只見病脈。專心一意分析外在癥狀和體內病變是否吻合,千萬不能僅僅以形為依據,要精熟經脈氣血往來運行,才可施針。對出現脈細、皮膚冷、短氣乏力、大便泄利、不能進食五虛患者不輕易下刺。對脈盛大、皮膚熱、腹脹、大小便不通、心中悶亂等五實患者不要放棄。把握好進針時機,當進即進,不能耽誤。動作要專注,針的動搖要均勻,平心靜意,觀察儀容和氣至后的變化。體察感覺氣至如群鳥的集合,氣盛如莊稼的茂繁;徒然見群鳥飛集,

要辨清誰起誰落,用針時,氣未到,應當留侯氣,如引弓待發(fā);氣已至,迅速起針,如發(fā)機箭出。

     針刺虛癥用補法,在已經得到充實后出針;針刺實癥用泄法,在已得到衰減后出針。經氣已至,不失時機,謹慎用針,取穴遠近、針刺深淺都如臨深淵,全神貫注。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論

 

針刺治療的方法準則,必須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八方的氣候變化,根據氣候條件進行針刺。當氣候溫和、日色晴朗時,人的血液運行滑潤,衛(wèi)氣外行于表,因而血易外泄,氣易運行。氣候寒冷,天氣陰暗時,血液凝澀不行,衛(wèi)氣沉伏于里。月黑無光,肌肉衰減,經絡空虛,衛(wèi)氣去表,形體獨居,所以要根據天時調整氣血。天氣寒冷不能針刺,天氣溫和不必遲疑。月初生不用泄法,月圓時不用補法,月黑無光不針刺。

觀察星辰、八正、四時加以診治,可避免傷害。星辰是節(jié)制日月運行的,八正是測定八風虛邪何時來臨的,四時是區(qū)分春夏秋冬人氣所在部位的。

先知道日的寒溫、月的盈虧、經脈氣血的沉浮,再來調治。

虛邪,就是八正之風乘虛侵襲人體造成的邪氣。正邪,是身體用力時,汗出腠理開,偶然遭受的風邪。正邪傷害輕,剛萌生就治療,稱為上工。這可以從三部九侯脈象變化了解掌握。

泄法掌握的一個方:血氣方盛,月亮方圓滿,太陽方溫暖,身心方穩(wěn)定時,方吸氣時進針,又等方吸氣時捻轉針,又等方呼氣時出針。使邪氣易去,正氣易行。

補法掌握一個圓。就是行氣、導引正氣到疾病部位。針刺時要深達營分,還要在吸氣時拔針。必須注意體形的肥瘦、營衛(wèi)氣血的虛實。

 

二十七篇  離合真邪論

 

氣血陰陽會產生偏盛偏衰和左右偏移的變動,取上調下,取左調右。不論虛實,都取滎輸穴補泄。

治療時吸氣時進針,進針后靜候其氣,不讓病邪擴散;當吸氣時轉捻其針,以得氣為目的;然后呼氣時慢慢起針,呼氣盡時,將針取出,使大邪之氣隨針外泄。所以就做泄。

虛癥的補法,手摸穴位,指壓穴位,手揉穴位,指彈穴位,脈絡怒張后,左手按孔穴,不讓正氣外泄。進針方法,在呼氣將盡時進針,靜候其氣,稍久留針,以得氣。當得氣時好好守護,待吸氣時拔針,氣就不至于外泄了。出針后在孔穴按,使針孔關閉,大經之氣留于應為而不泄,這就是補。

氣虛的時候不可泄,邪氣隨經而去不可再泄。

補泄以攻邪為主。

 

二十八篇  通評虛實論

 

邪氣盛則實,正氣損則虛。

虛實的特點,以肺臟為例,肺主氣,肺虛患者先出現肺氣虛弱。肺病則氣運行逆亂,陽氣虛,不能通達于下肢,所以出現兩足寒冷;肺屬金,肺患病,春秋冬的屬性不直接克制肺金,在這幾個季節(jié)肺病可治愈;夏天屬火,火克金,可導致死亡。肺虛如此,各臟虛癥類推。

重癥,是癥狀和脈象都表現為實。就大熱患者講,身熱嚴重而且脈象亢盛就是兩個實。

經脈和絡脈都實的癥狀和療法:經脈和絡脈都實,表現為寸口脈象急,而尺膚遲緩。經絡是氣血的通道,脈象滑利象征氣血都旺盛,叫做“從”;脈象澀滯象征氣血都虛弱,叫做“逆”。逆是衰敗死亡象,從是生機象。

絡氣不足,經氣有余的癥狀,表現寸口出現熱癥的脈象,而尺膚反感寒涼。絡脈在體表屬陽,經脈在體內屬陰,絡氣不足是陽虛,經脈氣有余是陰盛。這些患者對秋冬季陰氣偏盛寒涼的氣候難于忍受,而春夏陽氣偏盛溫暖感到輕松。所以,此病發(fā)生在春夏為順,發(fā)生在秋冬為逆。

經氣不足絡氣有余的癥狀,寸口脈象遲滯,而尺膚反而發(fā)熱脹滿。是陰虛。發(fā)生在秋冬易治愈,春夏易死亡。

治法;絡脈氣有余,經脈氣不足,針刺治陽經,灸法治陰經;經脈氣有余,絡脈氣不足,針刺陰經,灸法治陽經。

重虛,是脈虛、氣虛、尺虛。

辨別重虛:氣虛是胸中的正氣不足,語言低微,說話不能持續(xù);尺虛,是絡脈虛,兩足發(fā)軟,步行無力;脈虛,是血虛,胳膊沒有血液充盛的表現。上述情況,如脈象還有滑利的表現,說明還有胃氣,可治;若脈象澀滯,胃氣衰敗,營養(yǎng)無源,等死。

有的寒氣突然上逆,脈象亢盛,病情變化:脈實但滑利,說明邪氣盛但有胃氣,可治;如脈實而治澀滯是逆象,死癥。

脈象亢盛、手足寒冷、頭部發(fā)熱病情預后:脈象亢盛說明邪氣偏盛,手足寒冷說明陰氣逆下,頭部發(fā)熱說明陽氣逆上。是邪氣盛兼人體陰陽相背離,春秋陰陽平衡,有治愈希望;冬夏陰陽偏盛死癥。

身形腫滿預后:腫脹脈象急大而堅,尺膚澀滯,從則生,逆則死。從是手足溫暖,四肢盡頭是陽經的起始點,陽氣還還行。四肢寒冷說明正氣無力戰(zhàn)勝病邪。

婦女產后患熱病,脈象懸小的預后:產婦受風熱而見喘息抬肩的病變,脈象應充實而大。若脈象大而急,說明胃氣衰竭。

赤痢而且大便帶血預后:身體發(fā)熱,容易死亡;身涼不熱可愈。

赤痢大便帶白沫預后:脈象沉有生機,病在陰部,沉脈為陰,脈癥相符。脈象浮死癥。

痢疾而下膿血預后:脈象澀小死癥;脈象滑大有生機。胃氣還有。

痢疾腸癖,身不發(fā)熱脈不澀小預后:死癥,一般在患病之臟被克制的季節(jié)和日期死。

癲癇預后:脈象大滑,可愈。脈虛可治,脈實死。

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測量:春季治病取洛穴,夏季取俞穴,秋季取六腑的合穴,冬天閉藏不刺。

腹部突然脹滿疼痛,手按壓不減,取手太陽經的洛穴即胃經的募經中脘穴,及足少陰腎經的俞穴針刺。

黃疸、驟發(fā)劇痛、癲癇、厥狂等病,是經脈之氣久逆上而不下行所致,五臟不和,是因六腑閉塞不通所致;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病所致。

 

二十九篇  太陰陽明論

人體陽氣猶如天氣,在外護衛(wèi)人體;陽氣性剛烈,外邪入侵首先侵犯陽經造成邪氣亢盛為主的實癥,所以說“陽道實”。病邪侵犯陽經后,進一步入侵六腑,病變表現發(fā)熱、睡眠不安、氣喘等;屬陽的經脈容易受風邪的侵襲。

人體陰氣猶如地氣,在內護衛(wèi)人體。供給所需營養(yǎng)。陰氣性柔潤,主管人體內部,飲食不當,生活不規(guī)律,使機體內部失調,多造成內在陰氣損傷的虛癥,所以“陰道虛”。陰經的病變影響五臟,表現為脘腹發(fā)脹、胸悶、消化不良的腹瀉,或發(fā)展成為腸癖。喉是主管呼吸的,與天氣相通;咽是納入食物的,主管地氣。屬陰的經脈容易被濕邪傷害。

足的三條陰經從足到頭,而手的三條陰經從胸到指端;手的三條陽經從指端到頭部,足的三條陽經從頭到足部。所以,陽經的病先向上行走到極點,再往下行走;陰經的病邪先向下行走到極點,再往上行走。風邪往往先造成上體的病變,濕邪往往先造成人體下部的病變。

脾病會影響四肢功能:四肢依賴胃提供的營養(yǎng),胃本身不能把營養(yǎng)送達四肢,必須通過脾的運輸、布散功能才可將營養(yǎng)送達四肢。脾有病,不能送達營養(yǎng),四肢的經脈得不到營養(yǎng)補充,日益衰弱,就會經脈不通暢,筋骨肌肉缺乏營養(yǎng),四肢必然失去正常活動能力。

脾臟沒有主管時季的原因:脾臟在五方中位于中央,脾臟的功能是根據四季變化分別從其他四臟功能活動中反映,就是脾臟通過其他臟實現主管時令功能的。在每季后十八天表現明顯,所以脾臟不單獨主管一個完整的季節(jié)。脾臟為胃運送營養(yǎng)精華到全身,象天地孕育培養(yǎng)萬物一樣,人體從上到下、從頭到腳都離不開脾臟輸送營養(yǎng)精華。

為什么脾為胃傳輸津液?足太陰脾經屬三陰,經脈貫通到胃,環(huán)繞咽喉,故脾能把胃中的水谷精氣輸到手足三陰經,進入五臟;足陽明胃經與脾經相表里,胃的經脈也能把脾經中的營養(yǎng)轉入到手足的三條陽經,進入六腑。人體的各臟腑都是通過脾的輸送得到來自胃的營養(yǎng)。

 

三十篇  陽明脈解

解釋陽明胃經的幾種病變。

胃有病不愿見人和火,聽到木器撞擊就驚恐:木克土,就怕聽到木器撞擊。陽明經主肌肉,多血多氣,外邪侵襲則發(fā)熱,發(fā)熱過甚就不愿見火。陽明精氣向上逆行,引發(fā)呼吸喘促,心中煩悶,就不愿見人。

陽明厥逆喘促有的死、有的不死原因何在?影響內臟損傷則死。

陽明病重,有的登高而歌怎回事?四肢是諸陽經的根本,陽氣亢盛四肢充盛,故能登高。身熱亢盛,故脫衣亂跑。邪熱過于亢盛,擾亂了心神,神智錯亂,胡言罵人,不知吃飯,到處亂跑。

 

三十一篇  熱論

 

寒邪引起的外感發(fā)熱病,都屬傷寒,有的可愈,有的可死。死發(fā)生在發(fā)病后6-7天,愈在十日后的原因。

足太陽膀胱經是六經之長,為全身陽氣之主。因為它的經脈與和風府穴聯系,通過風府穴與督脈、陽維脈相會,并行與背部,感受的陽氣最多。所以主持全身陽氣。寒邪侵犯人體,陽氣奮力抵抗,產生發(fā)熱癥狀。盡管嚴重,不至于死亡。如陰陽表里同時感受寒邪,容易死亡。

傷寒的癥狀:人體被傷寒傷害,

第一天太陽經受邪發(fā)病,頭項疼痛,腰僵硬;

第二天傳入陽明經,陽明與肌肉有特殊內在聯系,主肌肉,陽明經脈挾鼻和雙目聯系,出現身熱嚴重,眼睛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等。

第三天病邪如少陽經,少陽主骨,經脈沿兩脅行走和兩耳相連,邪氣沿經脈上犯出現胸肋疼痛好耳聾等癥。三陽經都受邪發(fā)病,而任然在體表,可用“汗”法治愈。

第四天病傳入太陰經,太陰經脈在胃中并和咽喉聯系,所以太陰經病變表現腹部脹滿、咽喉干燥等。

第五天,傳入少陰經,少陰經脈貫穿腎中并向上行走入肺中,再向上聯系到舌根部,所以出現口干舌燥而渴等癥狀。

第六天病邪傳到厥陰經,厥陰經脈環(huán)繞陰器,向上和肝聯系,所以出現煩悶不樂、陰囊收縮癥狀。

如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病邪損傷,全身營衛(wèi)氣血紊亂,精氣閉塞不通,就會死亡。

若不是陰陽表里同時受寒邪發(fā)病,第七天太陽經的病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的病減輕,第十天太陰經的病減輕,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減輕,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減輕,病情一天天好轉。治療時,先確定病邪的部位,疏通經脈。發(fā)病不滿三天,病邪在表,用“汗”法治愈,三天后病邪進入體內,可用“泄熱”法治療愈。

熱病有時接近痊愈而余熱不退?余熱不退多因發(fā)熱嚴重時勉強多進食造成的。

治療余熱不盡:診察虛實,或補或泄調整異常。

熱病禁忌吃難以消化的肉食,也不能吃多了。

表里兩經同時感受寒邪的癥狀:陽明經表里同時受寒邪,第一天太陽和少陰發(fā)病,出現太陽病的頭痛和少陰病的口干舌、煩悶;第二天陽明和太陰發(fā)病,既出現太陰病的腹?jié)M、不思飲食,又出現陽明病的身熱嚴重,甚至可見神智昏迷、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陽和厥陰發(fā)病,既出現三陽病耳聾,又出現厥陰病的陰囊收縮、手足冰涼。第六天就會死亡。

病已發(fā)展到五臟六腑受損,為何還能活3天?陽明經是十二經之長,能存較多氣血,此氣血可維持數日。

凡是寒邪引起的濕熱病,夏至前發(fā)病是溫病,夏至后發(fā)病為暑病,暑并可隨汗導出散泄,不應阻止。

 

第三十二篇   刺熱

 

熱邪引起的肝病先小便發(fā)黃,腹部疼痛,疲倦嗜睡,周身發(fā)熱,熱邪如臟亢盛,與正氣相爭,可能出現神智不清、語言錯亂、驚恐不安、肋部發(fā)脹疼痛、無意識地手足抽筋和不能入睡。如熱邪沿著肝的經脈向上侵犯頭部,就會頭痛、眩暈。肝臟屬木,受金克制,在庚辛金日病重,在甲乙木日本身正氣偏旺,使身體出汗、發(fā)熱減退,如病情嚴重、患者非常虛弱,庚辛日死亡。治療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熱邪引起的心病,先出現悶悶不樂,過幾天會身體發(fā)熱,如熱邪亢盛,病情加重,則可能發(fā)生心痛、胸悶煩躁、頻繁嘔吐、面部發(fā)紅、頭痛,但不出汗。水克火,壬癸水日病情加重,丙丁火日本氣偏旺,出汗就使發(fā)熱減退。病邪嚴重,非常虛弱,壬癸日會死亡。治療是刺手少陰心經和手他太陽膀胱經的穴位。

熱邪引起的脾病,先感頭重,面頰疼痛、心煩、想吐、發(fā)熱,如熱邪亢盛,病情加重,則出現腰痛不能仰臥,腹部發(fā)脹、腹瀉及下額兩側疼痛等癥狀。木克土,在甲乙木日病情加重,戊己土日出汗發(fā)熱減退。病邪嚴重,非常虛弱,甲乙日會死。治療在足太陰脾經好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熱邪引起的肺病,首先感到寒冷,汗毛豎起,怕風,舌苔發(fā)黃,身體發(fā)熱。如熱邪亢盛,病情加重,就會氣喘、咳嗽、胸背疼痛,不能深呼吸,頭劇痛不能忍,出汗?;鹂私?,丙丁火日病情加重,庚辛金日出汗發(fā)熱減退。病重體虛丙丁日會死。治療在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放出黃豆大的血滴,就可痊愈。

熱邪引起的腎病,首先腰疼、小腿發(fā)酸,口渴身體發(fā)熱、說話等癥狀。病邪上逆,會頭痛、暈眩。土克水,戊己土日加重,壬癸水日出汗減輕,病重體弱,戊己日會死。治療刺腎經和膀胱經的穴位。

出汗、退熱都在本臟氣旺的日期。

五臟與面部聯系與表現:肝臟患熱病,左頰部先出現紅色;心臟患熱病,額上紅;脾臟有熱病,鼻頭紅;肺臟有熱病,右頰紅;腎臟有熱病,兩頰紅。雖病未發(fā)作,面部長夏紅,就是預兆。根據紅的部位,確定那臟將發(fā)病,立即治療,就是治未病。

治療熱病護理,先喝些清涼飲料,后再針刺。住清涼地方,少穿衣服,使表里熱退,容易好。

熱病如先出現脅肋疼痛,手足騷動不安,的癥狀,針刺足少陽膽經的穴位,用泄法。針刺足太陰脾經的穴位,用補法。如病重,可選用治療熱病的59個穴位,熱病從手臂疼痛的癥狀開始,應刺手太陽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使其出汗,發(fā)熱停止而愈。熱病從頭部癥狀開始的,刺足太陽膀胱經在頸項部的穴位,出汗,發(fā)熱停止就愈。熱病從足和小腿部開始,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出汗退熱就愈。熱病感到身體發(fā)重,骨節(jié)疼痛、耳聾、嗜睡等開始,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病重,用59個熱病穴中的穴位。熱病從頭昏目眩、發(fā)熱、脅肋脹滿開始,刺足少陰腎經和少陽膽經。

足太陽經有一條分支與顴骨聯系,所以足太陽經發(fā)生熱病,顴骨顯示紅色。如不是黯淡無光的衰敗紅色,病邪淺,等太陽經氣旺的時間,發(fā)汗就會好。如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同時有癥狀,是“兩感病”不出三天就死。

第三脊椎下面的穴位,主要是清泄肺熱。

第五脊椎下面的穴位主要是清泄肝熱;

第六脊椎下面的穴位清泄脾熱;

第七脊椎下面的穴位清泄腎熱。清泄營分中的邪熱可用位于骶骨的長強穴,和位于頸椎七椎以下凹陷中央的大椎穴。

如面頰紅色向上蔓延到顴部,則可能患了大瘕泄。如紅色下行到頰車部位,則患腹?jié)M發(fā)脹之?。蝗缂t色出現在顴骨后部位,則患脅痛;如紅色出現在頰上部位,在病在膈上。

 

第三十三篇  評熱病論

評是詳細論述。

不易治愈的“陰陽交”死癥:有的出汗退熱后很快又發(fā)熱,脈象騷動急速,神智模糊、胡言亂語、無法進食。因為人體汗液來源于水谷飲食,水谷進胃轉化為精氣,汗液由精氣轉化。精氣有抵御病邪的作用。在陰陽交這病程中,人體精氣與外來病邪進行抗爭,若汗出病除,就是精氣戰(zhàn)勝了病邪,此時,有了食欲,不再發(fā)熱。假如再次發(fā)熱,那病邪仍在體內,說明精氣不能戰(zhàn)勝病邪,加之不思飲食,能量不能及時彌補,就有危險。

身體發(fā)熱、出汗、心煩胸悶,出汗后癥狀不減,是風邪侵犯,下氣向上逆行引起,是“風厥”。太陽經主管全身陽氣,守衛(wèi)體表,太陽就首先感受病邪發(fā)病。少陰與太陽表里,少陰受太陽經發(fā)熱的影響,少陰經氣也上逆,為厥。治療刺太陰以降上逆之氣,刺太陽泄風熱之邪。

勞風,是勞累后出汗,病邪侵犯肺部造成,癥狀為頭部僵硬強直,看物模糊不清,吐粘痰、怕風吹、寒冷顫抖。治療先通利肺氣,使呼吸到暢通。如精氣充沛,三日可愈;如中年精氣較弱,五日可愈;老年七日可愈。勞風的痰是青黃色濃痰,粘稠,凝塊。如不能排出,積存肺中就傷肺。換會導致死亡。

腎風病面部和足背部都浮腫,眼瞼腫脹,影響說話。虛癥不能刺,會使正氣更虛。五日后必須入腎,加重病情。邪氣入腎會氣短,不時發(fā)熱,熱從胸背向上到頭,出汗、手心發(fā)熱、口干渴、小便黃、眼瞼浮腫、腸中鳴響、身體沉重、行動困難;女性月經停止,胸中煩悶,不能進食,不能仰面平臥。此病又叫“風水”。原因是,由于腎虛,風陽之邪侵入,就氣短、發(fā)熱、出汗;小便發(fā)黃是腹內有熱邪;不能仰面平臥是水汽向上壓迫肺。水濕之氣造成的病,往往眼瞼輕度浮腫。因為水邪屬于陰邪,眼瞼部位也屬陰,屬于脾臟。腹部是脾所屬處和主管的部位,腹中有水,必然眼瞼浮腫。水邪向上逼心,心氣上逆,就會口干口苦;水汽侵犯胃,仰臥就會咳出清水。凡是水腫病,大都不能仰面平臥,,仰臥心驚不安,咳嗽加重。腹中腸鳴是脾不能正常運化輸布水液造成的。水濕之邪侵犯胃,產生煩悶,不思飲食。食物不能下咽,是胃脘被水濕阻隔不通。胃的經脈向下走到足,水濕阻滯胃脈,會身體沉重;月經不調,是胞脈被水濕之邪阻塞;胞脈隸屬心臟,向下聯絡子宮,水腫的濕邪上逆逼了肺,心氣不能上下通達,月經就不調。

 

第三十四篇   逆調論

談論違背調攝所引起的疾病。

身體發(fā)熱異常,煩躁悶滿,是陰虛陽盛。

四肢發(fā)熱受風邪如火烤般發(fā)高燒,是陰虛陽盛,體外四肢屬陽,風邪屬陽,兩陽相并,陽氣更盛,陽氣愈盛、陰氣愈虛,陰虛不能遏制盛陽,陽氣獨亢,陰氣不能生長,必然肌肉干枯消瘦,生機到時就會停止。

總覺的冷,是陽虛陰盛,氣血阻滯不暢,陽氣不能通達?;鹂尽崴疇C、穿的多多不熱還冷,但不發(fā)抖,是腎水偏盛,長期潮濕,使太陽經氣虛弱,陽氣衰弱,則腎中陰精得不到陽氣而枯竭。腎臟是水臟,能將所藏的陰精轉化為骨髓,陰精枯竭則骨髓不能充滿,所以冷徹骨。寒冷不發(fā)抖,是一水不敵二火、一陰不勝二陽。一水是腎臟,二火肝是相火是一陽、心為君火是二陽。因此冷而不抖。這病叫“骨痹”,伴有關節(jié)拘攣癥狀。

皮肉麻木沉重是營衛(wèi)氣虛弱所致。營氣虛弱則皮肉麻木,衛(wèi)氣虛弱則身體沉重。

不能平臥而呼吸有聲,是陽明經氣上逆;足的三條陽經從頭到腳,經氣應該下行,有病時,經氣上逆,所以呼吸不暢。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不能平臥。

 

 

卷十   第三十五篇  瘧疾論

瘧疾是風邪引起,開始發(fā)作先汗毛豎立,四肢伸展、頻頻呵欠,惡寒戰(zhàn)栗,兩頜鼓動,上下牙撞擊,腰與脊背都痛。寒冷過后,全身內外都熱,頭劇痛如破裂,口渴喜喝涼水。這是陰陽之氣上下交爭,虛實交替發(fā)作,陰陽互相移動。陽氣合并于陰中,于是陰偏盛陽偏虛,陽明氣虛,便鼓頜寒戰(zhàn);太陽氣虛,便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均虛,陰氣偏盛,骨節(jié)寒冷疼痛;寒邪從內部產生,里外都熱,便呼吸急迫、口渴。

原因是夏天感受了暑熱邪氣,強盛的熱氣藏于皮膚內腸胃外,即營氣居留的地方。暑熱使汗出肌肉疏松,肌腠開泄,而感受秋涼,如汗出時受風或洗浴受風,風邪與水氣留滯皮膚之內,與衛(wèi)氣合并。衛(wèi)氣白天行于陽分,夜晚行于陰分,風邪隨衛(wèi)氣行于內外,內外相迫,每日發(fā)作。人身衛(wèi)氣在一日一夜會于風府穴一次,相遇就發(fā)作。瘧邪侵入到風府穴,沿脊柱骨往下行走,一日下行一節(jié),故發(fā)作逐日推遲。瘧邪侵入脊背,每到風府穴時則肌膚腠理開泄,邪氣入內則發(fā)作。如隔日發(fā)作是瘧邪停留的部位深,運行道路遠,不能同衛(wèi)氣同時外出。陰陽相爭,邪氣不能外出。每日下行一節(jié)到第25日下到尾骶骨,第26天進入脊柱內,然后注入膂筋間腎脈的伏行支,沿此經脈上行,到第九天出于兩缺盆中,由于逐日向上行走,發(fā)作時間又一天比一天早。

人體質虛實不同,邪氣所傷的部位也不同,所傷部位與衛(wèi)氣運行部位相合就發(fā)作,因此風府穴可發(fā)作,其他部位也可發(fā)作。所以,風邪傷人沒有固定病位。

風邪時常停留在一個固定的部位,因而發(fā)作沒有間歇;瘧邪隨經絡循行,逐漸向里傳變,只有與衛(wèi)氣應合才發(fā)作。

瘧疾的發(fā)作先惡寒后發(fā)熱,是夏天肌膚腠理開泄,微寒乘機侵入,秋季又受風邪形成。寒是陰,風是陽,故先寒后熱,為寒瘧。

先發(fā)熱后惡寒,是先感受風邪后感受寒邪,是溫瘧。只發(fā)熱不怕寒,是因為陰氣先敗竭,陽氣單獨旺盛,往往氣不足,煩悶、手腳發(fā)熱,想嘔吐,是癉瘧。

當病人高燒時、脈搏混亂時、大汗淋漓時都不要馬上針刺,這是病在逆行。

瘧邪并居于陽時,陽氣偏盛;并居于陰時,陰氣偏盛。陰氣偏盛便寒,陽氣偏盛發(fā)熱。陰寒達到極點產生陽氣,陽熱達到極點產生陰氣。邪氣正旺時不要泄邪傷正,因為氣血已經逆亂;邪氣衰退時調治效果才好。

瘧疾將要發(fā)作時,陰陽相互并移,一定先從四肢末端開始,陽氣受傷,陰氣也必然受傷。所以在陰陽未并居時,緊緊束縛四肢末端,使邪氣不能入內,陰氣不能外出,細心審察在孫脈盛滿的地方針刺出血,使邪氣清除不并居于內。

也有的瘧疾與四時違背。秋天產生的瘧疾,表現為寒重;冬天產生的寒不重,汗多;春天產生的怕風。

溫瘧形成是冬天受風邪,風寒藏于骨髓,春天陽氣發(fā)生,邪氣不能自行外出化為熱,夏天又暑熱,于是腦髓銷鑠、肌肉消瘦肌膚腠理開泄,邪氣與汗液一同外出。這種病病邪先潛伏在腎臟,病邪從內出外,陰氣偏虛而陽氣偏盛,便發(fā)熱。當陽氣衰退時,邪氣又進入,陽氣偏虛就惡寒。

癉瘧是肺中先有熱邪,氣機上逆,氣充實而不外泄,風寒停留在皮膚內肌肉間發(fā)病,陽氣偏盛便發(fā)熱,沒有傷及陰分,就只熱不惡寒,只是肌肉消瘦。

第三十六篇  刺虐

足太陽經的瘧疾,腰疼、頭重、,寒冷的感覺從背部開始,先寒而后發(fā)熱,熱停止后汗出,這種難以治療。方法可以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陽經的瘧疾,倦怠懈惰,惡寒發(fā)熱都不重,害怕見人,見人恐懼,發(fā)熱時間長,出汗很厲害,刺足少陽經的俠溪穴。

足陽明經的瘧疾,先寒冷,怕冷很重,長時間怕冷后出現發(fā)熱,熱停就出汗,喜歡見日月火光,見了就舒服。治療刺足陽明經的沖陽穴。

足太陰經的瘧疾,悶悶不樂,嘆氣,不愛吃東西,寒多熱少,發(fā)病時多出現嘔吐,吐后減輕。治療刺足太陰經的公孫穴。

足少陰經的瘧疾,人發(fā)悶,嘔吐厲害,惡寒發(fā)熱,且熱多寒少,喜歡關閉門窗一人坐。不易治愈。

足厥陰經的瘧疾,腰部疼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象尿閉但不是,經常噯氣,害怕、氣少,腹中不適。治療刺足厥陰經的太沖穴。

肺臟的瘧疾,心感寒冷,冷達極點就發(fā)熱,發(fā)熱時驚恐,象看見東西一樣,治療刺列缺穴。

心臟的瘧疾,心煩、想喝冷水,發(fā)熱不太厲害,治療刺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

肝臟的瘧疾,面色青,嘆氣,象死人一樣,刺足厥陰肝經的中封穴出血。

脾臟的瘧疾,怕冷、腹痛、發(fā)熱時腸鳴,腸鳴停止就出汗。刺足太陰脾經的商丘穴。

腎臟的瘧疾,似乎怕冷,腰脊疼痛不能轉動,大便不暢,眼目昏花,手腳寒涼。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和足少陰經的大鐘穴。

胃腑的瘧疾,感覺饑餓,吃了又脹滿。刺足陽明胃經的厲兌穴、解溪、三里,以及足太陰經的絡脈出血。

瘧疾發(fā)病剛發(fā)熱時,刺腳背足陽明經的穴位,開大針孔放出少量血,就立即涼下。

剛出現怕冷的時候,取手陽明經、太陰經、足陽明經、太陰經的井穴、俞穴針刺。

脈搏滿大時,急刺背部俞穴,用中等針,靠近五俞旁邊的噫嘻穴左右各一穴,根據體質胖瘦,決定刺出血多少。

脈小實而急,艾灸復溜穴,并刺足膀胱經的井穴至陰穴。

脈搏緩大而虛,不要針刺,藥物治療。

治療瘧疾,病發(fā)前一頓飯的時間內進行,錯過了就失去機會。所有瘧疾病,如脈搏隱而不見,刺十指出血后瘧疾就停止。身上如見赤小豆大的紅點,一并針刺。

上述十二種瘧疾發(fā)病時間各不同,仔細觀察表現,判斷那條經的病變,在發(fā)作前一頓飯的時間內針刺,一次,病邪衰退,二次明顯好轉,三次痊愈;如仍不愈,刺舌下兩條經脈出血——少陰腎經的廉泉穴;如還不愈,刺委中血氣充實的經絡出血,并刺項以下夾背的穴位,一定好。

刺瘧疾,必須問清病人先感覺不舒服的部位針刺。如先頭痛、頭重,先刺兩額角、兩眉間出血。如先后項痛、背部痛,先刺;如先腰疼,先刺委中出血;先手背痛,先刺手少陰、手陽明十指間的孔穴;先下肢酸痛,刺足十指間的孔穴出血。

風虐,瘧疾發(fā)作時就出汗、怕風,刺足太陽膀胱經的背部俞穴出血;小腿酸痛的厲害,不能按壓,名叫腑髓病,治療時刺絕骨穴出血,馬上好。身體輕微疼痛,刺各條陰經的井穴,不能出血,隔日刺一次。瘧疾病,口不渴,隔日發(fā)作,刺足太陽經;如口渴隔日發(fā)作,刺少陽經;溫瘧不出汗,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第三十七篇  氣厥論

厥,就是逆,論述氣不按正常道路運行的疾病。

五臟六腑的寒熱轉化引起的癥狀:

腎寒移于脾,則病癰腫和少氣;

脾寒移于肝,則癰腫好筋攣;

肝寒移于心,則病發(fā)狂和胸中隔塞;

心寒移于肺,則肺消;此病飲水一杯尿2杯死癥;

肺寒移于腎,則為涌水;腸如皮囊裝水嚕嚕響,水病。

脾熱移于肝,驚駭和鼻出血;

肝熱移于心,死亡;

心熱移于肺,日久則為鬲消。

肺熱移于腎,日久則為柔疰(夏天長期發(fā)燒)

腎熱移于脾,日漸虛;若再患腸澼,死癥。

胞熱移于膀胱,小便不利和尿血;

膀胱移熱于小腸,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口舌糜爛。

小腸移熱于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痔瘡。

大腸移熱于胃,能吃而瘦無力。

胃移熱于膽,叫食亦。

膽移熱于腦,則鼻梁內感覺辛辣而鼻流濁涕不止,日久,流鼻血,目不明。

 

三十八  咳論

 

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影響肺。再吃了寒冷飲食,內外寒結合,停留于肺,成為肺咳。

五臟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五臟在其所主的時令受了寒邪,傳給肺,輕者咳嗽,重者腹瀉腹痛。

肺咳的癥狀;咳而氣喘,呼吸有聲,甚至唾血。

心咳的癥狀:咳則心痛,喉中有卡,咽喉腫痛;

肝咳的癥狀:咳則兩肋脅下疼痛脹滿;

脾咳的癥狀:咳則右脅下疼痛牽引肩背不能動。

腎咳的癥狀:咳則腰背互相牽引作痛,吐痰涎。

五臟咳嗽日久不去,就轉移到六腑。

脾咳不愈轉胃,咳而嘔吐。

肝咳不愈轉膽,嘔吐膽汁;

肺咳不愈轉大腸,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愈轉小腸,咳而放屁失氣。

腎咳不愈轉膀胱,咳而遺尿。

以上諸咳不愈轉三焦,咳而腹?jié)M,不思飲食。

凡是咳嗽,其邪必聚于胃,并循著肺經影響肺。

治五臟的咳嗽,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腫的,咳取有關臟腑的經穴分而治之。

 

三十九  舉痛論

舉是全,舉痛是全部疼痛。寒邪入侵是疼痛的主要原因,氣血受阻不同是疼痛主要病機。

問病的癥狀知其原因:

1、   疼痛原因:經脈外部受寒,收縮不伸拘急,牽引外部細小脈絡,內外引急,故突然疼痛。

2、   疼痛突然停止:若得到熱氣,疼痛立刻停止。

3、   疼痛不停止:再次感受寒邪,衛(wèi)陽受損就會久痛不止。

4、   痛而不能按:寒邪侵入經脈,和人體熱氣博爭,使經脈滿而實、氣血運行紊亂,故劇痛不可壓迫。

5、   疼痛按而停止:寒邪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以致氣血凝滯不散,細小的急拘牽引,所以疼痛。以手按揉,則氣血散行,故疼痛停止。

6、   疼痛按而不緩解:寒邪侵入夾脊之脈,部位較深,按揉達不到部所。

7、   疼痛跳動應手:寒邪侵入沖脈,沖脈從小腹關元穴開始,循腹上行,脈不通,則氣因之鼓脈欲通,故腹痛而跳動應手。

8、   有的心與背相牽引疼痛:寒邪侵入背俞足太陽之脈,則血脈流行滯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足太陽脈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揉可使熱氣來、寒氣散,疼痛能停止。

9、   有的脅肋痛引少腹、有的腹痛牽引陰股:寒邪侵入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huán)陰器抵少腹,脅肋屬于肝,寒邪侵脈,血凝脈急,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寒氣客于陰股,上行少腹,上下牽引,故少腹痛引陰股。

10、           疼痛日久積聚:寒邪侵入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是絡血不能流于大的經脈,血氣滯留不暢,日久必然積聚。

11、           有的疼痛昏厥而死片刻又清醒:寒邪侵入五臟,五臟氣逆而上行,使臟氣外泄,陰氣竭于內,陽氣不得入,陰陽暫時相離,故突然昏死。如陽氣復返,陰陽相接,則蘇醒。

12、           疼痛嘔吐:寒邪侵入腸胃,使胃氣上逆,就嘔吐。

13、           疼痛腹瀉:寒邪復侵入小腸,因寒陽氣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瀉而腹痛。

14、           腹痛大便閉結不通:熱邪留蓄于小腸,腸中疼痛,由于內熱傷津而唇焦口渴,大便閉結。

望面部五色變化診斷疾?。?/p>

黃赤主熱白主寒,青黑之色痛必然。

切診知?。好}堅實是邪氣集結;脈充盛而高起,氣血留滯;脈陷下,氣血不足,多屬陰癥

百病生于氣——九氣致病。

1、                                    怒則氣上:大怒使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甚則嘔血,或肝氣乘脾發(fā)生飧(SUN晚飯)泄,所以說氣上。

2、                                    喜則氣緩:氣和順通利則緩。

3、                                    悲則氣消(沉),悲哀太過,心系急迫,悲傷肺,上焦不通,營衛(wèi)氣不得布散,熱氣郁閉傷耗肺氣,所以說氣消。

4、                                    恐則氣下:恐懼使精氣下卻,升降不交,上焦閉塞,氣郁結于下,則下焦脹滿。

5、                                    寒則氣收:寒氣侵襲,腠理緊閉,榮衛(wèi)之氣不得暢行而收斂。

6、                                    受熱氣泄:熱氣促使腠理開放,汗液外出,氣隨津泄。

7、                                    驚則氣亂:受驚心神不定。

8、                                    勞則氣耗:出汗氣喘耗散。

9、                                    思則氣結:集中精力神歸一處,正氣留結不運行。

 

四十篇   腹中論

       鼓脹病。早上吃了晚上不能再吃。因為飲食不注意,病還未好,又吃多了,邪氣復聚腹中,鼓脹再發(fā)。用雞矢醴一劑見效,兩劑就好。

伏梁?。荷俑箞杂彩M,上下左右都有根蒂。是小腹部裹藏大量膿血,居于腸胃之外,不能治愈。不能重按,可致死。因為下面是下腹和二陰,按則膿血下出;上是胃脘,可使橫隔與胃脘之間內癰。在臍上為逆癥,在臍下為順癥?!洞谭ā分袑V?。

還有一種伏梁?。捍笮⊥饶[痛環(huán)繞臍部。因宿受風寒引起,風寒邪氣充盈瀉出大腸之外,附著在腸外脂肪上,腸外脂肪系膜根源在臍下。此病不能重按,不能猛藥通便,否則發(fā)生小便滯澀不利病變。

熱中、消中兩病不可吃肥膩厚味,不可吃芳香的草藥(誘發(fā)狂癥)和金石類藥物(引發(fā)癲?。?。芳草藥性多為辛熱,金石類藥性猛烈。嗜食肥膩生內熱,熱本充盈,再服燥熱藥物,損傷脾臟氣,脾臟屬土被木克,甲乙日肝木主令,服用更糟。

胸腫、頸痛、胸腹部脹滿,是氣上逆引起的厥逆。此病用灸法會失音,(氣逆而上,與上升的陽氣合并,形成上部陽氣亢盛,灸法使陽氣更加亢盛,陽極必然乘陰,陰氣受損不能上承咽喉)。用刺法會引起狂癥(針刺陽氣外泄,引起神智失常),必須等到陰陽之氣上下交合時施治才能痊愈。

診斷婦女是否懷孕:身體不適但脈象正常,閉經、嘔吐、食欲不振,為妊娠。

發(fā)熱并身體疼痛,多因三陽脈受邪。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的,病在少陽;人迎脈比寸口脈大2倍的,病在太陽;人迎脈比寸口脈大3倍的,病在陽明。病在三陽,則發(fā)熱頭痛,傳入三陰,則腹脹和頭痛。

 

四十一  刺腰疼篇

 

足太陽膀胱經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牽引頸項、脊背和臀部,好像背負重物,應刺委中出血,如春季不要刺出血。

足少陽膽經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象針刺入皮中,逐漸腰部活動不便,無法前后仰臥,而且不能左顧右盼,應刺足太陽經陽陵泉出血,若夏季不要刺出血。

足陽明胃經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腰不能轉動回顧,如回顧則眼花眩暈,情緒低迷。應刺足三里出血,使上下氣血協調平和,秋季不要刺出血。

足少陰腎經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牽引到脊內側,應刺 兩次足少陰經在內踝上2寸處的復留穴。春季不要刺出血,出血會導致血虛不易恢復。

足厥陰肝經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如張弓一樣痙攣拘急,應刺足厥陰經在腿肚和腳跟間魚肚之外的蠡溝穴,摸之有硬結物 即可針刺,假如沉默少語,精神不爽,可刺三次。

解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牽連肩部,視線模糊,常伴有遺尿癥狀,應取解脈在膝后筋和肉的分界處,針刺委中穴外側的橫脈委陽穴出血,血色由紫黑色變?yōu)榧t色是即止。解脈病變引起的腰疼,感到腰部象有帶子牽拉,腰象要斷一樣,且有恐懼感,刺委中穴,患者此處常有脈絡結成象小米的小塊狀物,此時有紫黑色血液射出,血色變紅停止。

同陰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漲悶沉重,似有小錘梗塞體內,經脈腫起,應刺同陰脈在踝上端絕骨盡處陽輔穴,須刺三次。

陽維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處經脈突然脹起,應刺陽維脈與足太陽經交合在足和小腿肚之間,大約離地面一尺左右處的陽交穴。

橫絡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不可前俯后仰,后仰則疼痛的要跌倒,其病多因舉重物傷及腰部,使橫絡脈淤血阻滯不通,取委中穴和委陽穴之間上行數寸的殷門穴,針刺二次出血。

會陰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時出汗不止,汗停后想喝水,喝水后又坐臥不安,應刺會陰脈的穴位3刺,部位在申脈穴上和委中穴下約5寸處,找到有小絡脈充血處用針刺出血。

飛陽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疼痛處經脈突然腫脹,劇烈時感到悲恐,刺內踝上5寸,足少陰經脈之前與陰維相交匯處的飛陽之脈。

昌陽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牽扯胸膺、眼睛模糊,嚴重時腰背向后反折,不能向前彎曲,舌頭卷縮,說話困難,針刺內踝上2寸,大筋前、足太陰經脈后的復溜穴2次。

散脈病變引起的腰疼,伴有發(fā)熱,發(fā)熱嚴重時煩躁不安,感到腰下象橫木梗塞在內,甚至遺尿,針刺散脈,在膝前內側骨和肌肉之間,絡脈外側的束脈,即足太陰脾經上的地機穴3刺。

肉里脈病變引起的腰疼,痛時不敢咳嗽,咳嗽就經脈痙攣,針刺太陽經的外側,少陽經上的陽輔穴肉里脈2刺。

腰疼時牽連到脊背直痛徹頭頂,頸部僵硬不適,雙目昏眩,行站不穩(wěn),針刺委中穴出血。

腰疼伴有畏寒,針刺足太陽經好足陽明經;伴有上身發(fā)熱,針刺足厥陰經;不能仰臥,針刺足少陽經;內熱氣喘,刺足少陰經,并刺委中穴出血。

腰疼伴有上身寒冷,頭頸僵硬不能回顧,刺足陽明經;伴有上身燥熱,刺足太陰脾經;伴有內熱氣喘,刺足少陰經;皆有大便困難,刺足少陰經;伴有小腹脹滿,刺足厥陰經;劇烈似折,不可仰臥,舉動不便,刺足太陽經;牽扯到脊柱內側,刺足少陰經。

腰疼牽扯到下腹和脅下,無法后仰,刺骶骨部位尾骨兩旁大肌起始處的下髎穴。針數根據月的盈虧決定,左半側疼痛刺右半側,右半側疼痛刺左半側。

 

  第四十二   風論篇

論述風邪侵襲引起的疾病。

寒熱病:風邪初入人體時常滯藏在皮膚中,使毛孔閉塞,經脈不能通調與內,衛(wèi)氣也不能向體外發(fā)泄。然而,風邪來去迅速、變化多端。如造成毛孔舒張,則會使陽氣外泄而感到寒冷;如造成毛孔閉塞,陽氣內郁就發(fā)熱煩躁;如風邪和寒邪同時侵犯胃臟,則會食欲減退;如風邪侵入造成發(fā)熱,則會肌肉消瘦。如寒冷和發(fā)熱交替發(fā)作,不能吃東西。

熱中:風邪從陽明經侵入胃臟,循經脈上行走到眼角內側,患者肥胖,毛孔密致,風邪不能向體外體出現眼珠發(fā)黃癥狀。

寒中:風邪從陽明經侵入胃臟,循經脈上行走到眼角內側,患者體瘦,毛孔疏張,陽氣易隨風邪外泄,出現雙眼流淚。

癘風:風邪由太陽經脈侵入后,循背部五臟六腑的俞穴分散到肌肉中,與衛(wèi)氣結合并抗爭,導致衛(wèi)氣運行不暢,肌肉腫脹高起成瘡瘍;若衛(wèi)氣凝滯阻塞在局部不能正常運行,肌肉好皮膚得不到衛(wèi)氣的溫暖和營養(yǎng),麻木不知疼痛。

肝風:春季和甲乙日肝臟被風邪侵傷稱為肝風。(三者都屬木)癥狀是多汗怕風,煩躁易怒,面色微青,咽喉干燥,厭惡異性。診斷注意眼下方見青色。

心風:夏季和丙丁日心臟被風邪侵傷為心風。(三者都屬火)癥狀是多汗怕風唇舌焦躁,抑郁易怒,面色發(fā)紅,病重則出現語言障礙,口齒不利。診斷時注意口部是否唇舌發(fā)紅。

脾風:長夏和戊己日脾臟被風邪侵傷。(三者屬土)癥狀是多汗怕風,體乏疲倦,四肢無力,不愿活動,面色微黃,食欲不振。診斷時注意鼻部是否可見黃色。

肺風:秋季和庚辛日肺臟被風邪侵傷(三者屬金)。癥狀是多汗怕風,面色蒼白,咳嗽氣短,晝輕夜重。診斷時注意兩眉間是否可見白色。

腎風:冬季和壬癸日腎臟被風邪侵傷(三者屬水)癥狀是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腰脊疼痛,不能直立,面色熏黑,二便不暢,診斷是注意顴骨部是否可見黑色。

胃風的癥狀是頸部多汗,怕風畏寒,咽食困難,胸膈堵塞,腹部脹滿,少穿衣服則腹脹加劇,吃寒食則大便泄瀉。診斷時注意是否可見肌體消瘦,腹部脹大。

風邪侵入俞穴,沿經脈傳入臟腑,如偏著于身體一側,就造成該側不能正?;顒拥钠荨?/p>

腦風:風邪侵入督脈的風府穴,沿經脈入腦造成;

目風:風邪侵入頭部,損傷眼睛系統,出現眼睛疼痛、怕風寒癥狀;

漏風:酒后毛孔張開汗出,風邪侵入造成出汗不止;癥狀多汗怕風,衣服不能單薄,進食則出汗;嚴重的有自汗現象,喘息怕風,衣服常被汗侵濕,口干易咳,體弱不耐勞作。

首風:剛洗過頭毛孔沒閉合,風邪侵入;癥狀是頭痛,面部多汗,怕風畏寒,起風前一日頭痛加劇,不愿出門,起風當日則痛熱稍減。

內風:同房時汗出毛孔張開,風邪侵入,形成咳嗽面紅;

腸風或飧sun泄:風邪久留體內,侵入腸中。熱性體質,風邪轉化成熱,便血鮮紅為腸風??;寒性體質,風邪轉化為寒,造成消化不良的飧泄??;

泄風:風邪侵入體表皮膚和毫毛孔之間,毛孔張開,不斷出汗。癥狀多汗,汗出衣濕,上半身汗出如雨,不堪勞動,周身疼痛發(fā)冷。

 

43篇                     痹論

 

    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侵傷人體,引發(fā)痹病。其中,風邪是主要病原,叫行痹;寒邪為注意病原叫痛痹;濕邪為主要病原為著痹。

冬天患的痹病是骨痹;骨痹感覺身重。骨痹不愈,再受邪氣影響腎臟;腎痹的癥狀是腹部經常發(fā)脹發(fā)悶,骨骼軟弱無力,能坐不能走,頭無力抬起,脊背比頭高。

春天患的是筋痹,筋痹拘攣不能伸屈。筋痹不愈,再受邪氣影響肝臟;肝痹的癥狀是夜晚睡眠易受涼,口渴想多喝水,小便數頻,腹部腫脹,形似滿弓,狀如懷孕。

夏天患的是脈痹,脈痹血流不暢。脈痹不愈,再受邪氣影響心臟;心痹的癥狀是血流不暢,心煩、心慌,心跳如擊鼓,突然發(fā)作的氣喘,咽喉干燥,經常喛氣,受氣逆的影響,有時恐懼。

長夏患的是肌痹,肌痹麻木不仁,原因是痹病時間久,營衛(wèi)氣運行緩慢滯澀,肌肉皮膚得不到滋養(yǎng)所致。肌痹不愈,再受邪氣影響脾臟;脾臟的癥狀是四肢疲倦無力,咳嗽,嘔吐清水,胸部漲悶不暢。

秋天患的是皮痹,皮痹感覺寒冷。皮痹不愈,再受邪氣影響肺臟;肺痹的癥狀是氣喘、嘔吐。

腸痹的癥狀是頻頻喝水而小便不暢,腸鳴、腹瀉,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

膀胱痹癥狀是小腹不舒服,手按疼痛,局部有灼熱感,小便澀痛,流清鼻涕。

五臟痹病長期不好,是各臟在所主季節(jié)里重復感受了風寒濕三種邪氣。

五臟之氣,安靜則精神內藏,躁動易耗散。食過量,腸胃受傷,給外邪可趁之機。

邪氣侵襲呼吸喘促,痹病在肺臟;

邪氣侵襲憂愁 思慮,痹病在心臟;

邪氣侵襲遺尿,痹病在腎臟;

邪氣侵襲疲乏衰竭,痹病在肝臟;

邪氣侵襲肌肉萎縮消瘦疲憊,痹病在脾臟;

痹邪在五臟則死,固留筋骨間則疼久難愈,在皮膚間易愈。

飲食起居失調,是六腑痹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五臟取各自的俞穴,六腑取合穴,應據病邪所處經脈的穴位治療,即可愈。

營氣是食物精華轉化來的,運行于五臟,散布到六腑,沿經脈運行。衛(wèi)氣也是食物精華轉化來的,流動急速滑利,不受經脈約束,是“悍氣”,在皮膚和毫毛孔間運行,熏蒸筋膜散布胸腹部.營衛(wèi)氣運行正常協調,外邪難入,不能形成痹病。

痹病疼痛是寒邪偏多經脈氣血不通造成的;

痹病不疼痛而肌肉皮膚麻木不仁,原因是痹病時間久,營衛(wèi)氣運行緩慢滯澀,肌肉皮膚得不到滋養(yǎng)所致。

痹病感到寒冷,是陽氣少,陰氣盛,陰氣與病邪相互資助。

痹病發(fā)熱,是陽氣盛,陰氣虛少,邪氣轉化為熱虛弱的陰氣不敵亢盛的 陽熱。

痹病多汗,濕邪太重,陽虛陰 盛,濕邪與陰氣結合。

44篇    痿論

五臟發(fā)生痿?。?/p>

肺臟主管皮毛,肺臟有熱邪,損傷肺中津液,導致肺葉焦枯,皮毛得不到營養(yǎng)虛枯,熱邪長期停留肺中傷害,形成“毛痿”。

 

心臟主管血脈,有熱邪停留,會使下部脈中血液向上逆行,血液聚集在上身,形成上部血液過多,下部血液不足空虛,血虛則“脈痿”,關節(jié)象被折斷一樣無法抬舉,足和小腿肌肉癱軟,無法走路。

肝臟主管筋膜,熱邪停留,迫使膽汁外泄,口中發(fā)苦,津液被熱邪耗損,筋膜干枯痙攣拘急,則“筋痿”。

脾臟主管肌肉,熱邪停留,造成胃中津液缺乏,口干,肌肉失養(yǎng)麻木,不知痛癢,則“肉痿”.

腎臟主管骨髓,熱邪耗損腎精,髓減骨枯,腰脊無法活動,則“骨痿“。

45篇 厥論

寒厥,陽氣從下面開始衰退。

熱厥,陰氣從下面開始衰退。

熱厥的發(fā)熱從腳開始,陽氣始于足五趾的外側,陰氣集中腳下聚集腳心,所以陽氣偏盛下趨陰位,因而腳下發(fā)熱。

寒厥的寒冷,一定是從腳五趾上升到膝關節(jié)。陰氣起始于五趾的里側,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這種寒冷不是外邪所致,是體內陽氣虛形成。

寒厥癥的形成,前陰是眾經聚合之處,也是太陰經與陽明經會合的地方。春夏人的陽氣多、陰氣少,在秋冬人身的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虛。人自持體質壯實,在秋冬任然縱欲無度,腎精傷損于下而求助于上,下氣上爭而不能恢復,精氣下泄,陰寒之氣隨之上逆,損傷中焦,陽氣衰虛,不能將營養(yǎng)滲透灌注經絡,陽氣逐日受損,陰氣偏盛,形成手腳寒涼的寒厥癥。

熱厥癥形成,酒氣入胃彪悍性熱,導致絡脈盛滿而經脈空虛。脾不能輸布津液,于是陰氣虛,陽氣乘虛而入,使胃氣不和,使水谷精氣衰竭,四肢失去濡養(yǎng)。這種人經常醉酒,或飽食后行房,于是氣聚集于脾中不能宣散,酒氣與水谷之氣,博結,郁而化熱,中焦熱邪過盛,熱布周身,內熱使小便黃赤。酒氣過盛而彪悍,腎陰受傷而衰弱,陽氣獨勝,手腳發(fā)熱。

上部陰氣偏盛,下部就偏虛,下部虛就腹部脹滿;

陽氣偏盛于上,下部之氣又上行,邪氣逆亂,陽氣也隨之逆亂,出現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太陽經的厥癥,頭腳沉重,在下腳不能走,在上眩暈撲倒;嘔血、鼻出血,主病經脈取穴治療;

陽明經的厥癥,癲狂,瘋跑,腹部脹滿,睡臥不寧,面赤發(fā)熱,常見怪異,胡言亂語;

少陽脛的厥病,突然耳聾,面頰腫,發(fā)熱,脅肋疼痛,下肢失靈;頸項不能后顧,如同時發(fā)生腸癰就不能治療;出現驚懼就死;

太陰經的厥癥,腹部脹滿,大便不暢,不想吃,吃就吐,睡臥不寧;

少陰經的厥癥,口干,小便黃赤,腹部脹滿,心痛牽引喉部,發(fā)熱必死;不發(fā)熱可治;

厥陰經的厥癥,少腹疼痛,腹脹,小便不利,愛屈膝睡,前陰內縮,下肢內側發(fā)熱。心痛牽引喉部,發(fā)熱必死;心痛牽引喉部,發(fā)熱必死;不發(fā)熱可治。

治療厥逆,邪氣盛的泄法,正氣虛的補法。邪氣不盛、正氣不虛,在病變的經脈取穴治療。

足太陰經厥逆,小腿拘急,心痛牽引腹部,在主病的經脈取穴治療;

足少陰經厥逆,腹部虛脹,嘔吐,下泄清水,在主病的經脈取穴治療;

足厥陰經厥逆,筋脈拘急、腰疼、腹部虛脹,說胡話;在主病經脈取穴治療。

足三陰經厥逆,大小便不通,手腳寒涼,三日內死。

第十三卷

 

46、病能論

    病態(tài)表現的論述。

1、診斷胃脘癰病:先診胃脈,必然沉息,沉息主胃氣上逆,上逆則人迎脈過盛,過盛則有熱。人迎屬胃脈,胃氣逆則跳動過盛,說明熱氣聚集胃口不散,故胃脘癰腫。

2、  睡臥不安何故?五臟有所傷及,得等到損傷恢復,精神有所寄托,睡臥才能安寧。

3、        不能仰臥何故?肺居胸上,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如肺臟為邪氣所犯,邪氣盛于內則肺的脈絡脹大,肺氣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臥。

4、        有患厥病的,診的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主病在那里?因為冬天診脈,右脈該沉緊,左脈浮遲,是反常脈象,冬季左手主病在腎,遲浮為肺脈,與肺臟有關,腰為腎之府,故有腰疼癥狀。

少陰經脈貫腎絡與肺,肺脈遲浮,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雖與肺有關,但主要是腎病,腎主腰疼。

5、        頸癰病治法:屬于氣滯不行的,針刺開導;氣盛淤滯而血液凝聚的,用砭石以瀉淤血。

6、        怒狂病因:陽氣因受突然強烈的刺激,郁而不暢,氣厥而上逆,因而,善怒發(fā)狂,此病因陽氣厥逆所生,故名陽厥。怎知陽氣受???正常時足陽明經常動不休,太陽少陽經脈不甚搏動,現搏動大而急,就是癥狀。治法:禁止飲食即可。使過剩的陽氣衰少。飲食經胃的運化,助長陽氣。生鐵落煎水服有降氣開解作用。

深按而得細脈,氣脈在指下細小如針,須仔細按切:凡脈氣聚而不散是堅脈;搏擊手指下的是大脈。

奇病,就是不受四季影響而亡的病。

恒病,隨四季變化而死的病。

 

47、    奇病論

不同于一般的病。

 

1、        懷孕不會說話:因宮的脈絡系于腎,而足少陰腎脈貫腎上系于舌本。生產后,胞絡痛,聲音自然恢復。

2、        脇下脹滿,氣逆喘促,二三年不好叫“息積”。治法漸引疏通氣血,切不可針灸。

14、   大腿小腿腫脹,肚臍周圍疼痛,病叫“伏梁”。是風邪久留體內所致。邪氣流溢于大腸留著于盲膜,盲膜起源在肚臍下部。用按摩治療,否則,引起小便澀滯不利。

15、   尺脈跳動數急,筋脈拘急外現,是疹筋病,面部見白或黑色,病重。

16、   頭痛多年不愈怎得的?受過嚴重的寒邪侵犯,寒侵骨髓,腦為髓海,寒氣由骨髓上逆于腦,所以頭痛。齒為骨之余,故牙也疼。此病叫“厥逆”。

口發(fā)甜:“脾癉”是飲食肥甘美味所致。五味入口藏胃,精氣上輸于脾,脾為胃輸送食物的精華,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脾氣向上泛濫,口就發(fā)甜。常吃甘美油膩食物,甘味使人中滿,脾運失常,脾熱上溢,轉成消渴癥。

 

48、    大奇論(把脈診病)

特別少見的病。

 肝經、腎經、肺經脹滿者,其脈搏必實,當即發(fā)為浮腫。

肺脈壅滯,喘息且兩肋脹滿。

肝脈壅滯,兩肋脹滿,睡臥不安,小便不利。

腎脈壅滯,脇下至少腹部脹滿,兩側脛部粗細不同,側髀頸(大腿骨)腫大,活動受限,日久偏枯。

心脈滿大,是心經熱盛,耗劫肝陰,心神被傷,筋脈失養(yǎng),故發(fā)生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

肝脈搏動急疾而亂,是受了驚嚇。如按不到或突然出現失音,是驚嚇一時氣逆致脈氣不通,不需治,氣通就好。

肝、腎、心三脈細小而急疾,指下浮去鼓擊不明顯,是氣血凝聚在腹中,當發(fā)為瘕?。ǘ抢锝Y塊)。

腎脈、肝脈均見沉脈,為石水?。痪姼∶},為風水??;均見虛脈,為死癥;均見小而兼弦之脈,將要發(fā)生驚病。

腎脈沉大急疾、肝脈沉大急疾,均為疝病。

太陽之脈急疾,是受寒血凝為瘕;

太陰之脈急疾,是受寒氣聚為疝;

少陰之脈急疾,是邪乘心腎,發(fā)為癇厥;

陽明之脈急疾,是木邪乘胃,發(fā)為驚駭。

 

49篇          脈解篇

解釋經脈病變。

太陽經病變出現腰腫和臀部疼痛的原因:正月建寅,屬太陽。自然現象是,陰氣還盛,陽氣雖已出于地上,但未能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出現偏虛跛足的,是咋暖還寒陽氣不足;出現頸項強急,甚至牽引到背,是陽氣上升爭擾而形成的;出現耳鳴,是陽氣過盛而上騰,盛陽循經而逆;

       50、刺要論

針刺的要領。

      51、刺齊論

齊是辨別,皮、肉、筋、脈、骨的不同病位的刺法。

     52、針解篇

解釋針刺的一般理論和九針

刺虛癥用補法,病人感到針下發(fā)熱,表明有效,正氣充實才能發(fā)熱。

刺實癥用泄法,病人感到針下發(fā)涼就見效了,邪氣除去了,才能發(fā)涼。

郁積陳久的氣血,刺放出死血。

針刺邪氣過盛的,出針后不要按壓針孔。

 

九針:

一是天,刺皮,與人身正氣相應;刺以

二是地,肉刺,與陰陽血氣經脈相應;

三是人,刺脈,

四是時,刺筋,

五是音,刺骨,六是律,刺以調節(jié)陰陽,與牙齒、頭發(fā)、耳目、五聲相應

七是星,刺以補益精氣,

八是風,刺以除風邪,與人的思想相應;

九是野,刺以通利九竅,與肝目相應。

 

65篇  標本病傳論

 

迎著病邪而泄的方法是逆治,順應經氣而補的方法為順治。必須謹慎觀察疾病輕重深淺和發(fā)作期、緩解期中標本緩急的不同,用心調理,病輕的或緩解期,可標本同治;病重的或發(fā)作期,采用專一的方法。如先大小便不利而后并發(fā)癥,先治其本病。

先治本;先患病而后氣血逆亂的;先氣血逆亂而后生病的;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有熱而后生病的;先有病而后泄瀉的;先泄瀉而后生他病得;(先治泄瀉);先患病而后出現煩心的;

先治標:先有熱而后中腹脹滿的;先患病而后中滿腹脹的;

凡大小便不利先通便治標,通利后治本。

疾病發(fā)作表現為邪氣有余,就“本而標之”的治法,先驅邪后調理氣血。恢復生理功能以治其標;

疾病發(fā)作表現為正氣不足,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先固護正氣防虛脫后驅邪。

 

 

 

 

卷19   天元紀大論篇六十六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五運相互承襲而且都各有所主治的時令,一年一周期,年終又重新開始,周而復始。

五運陰陽,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必須通曉。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

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萬物。所以,天地是萬物化生的上下,左為陽、右為陰,左右是是陰陽的升降的道路,水為陰、火為陽,水火是陰陽的征兆,金收斂、木升發(fā),金木是萬物生成的始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相互感召,運氣有余和不足的現象非常明顯。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的運行,每運各統一年,終而復始,并非只主某一時令。

陰氣、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故說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是說五行分主各歲之運,并有太過和不及的情形。如天干配五行,甲己配土,乙庚配金,丙辛配水,丁壬配木,戊癸配火。甲、丙戊庚壬為陽,主歲之年,其運太過;乙丁己辛癸為陰,其主歲之年其運不及。在連續(xù)的年間,太過與不及交替相隨。甲年土運太過,乙年金運不足,丙年水運太過。明白這個道理,就可知道運氣變化周期,可判斷時令的氣候是否正常。

統歲之運與司天之氣相符叫“天符”。司天之氣,是“客氣:的一種,隨地支變化。丑未配太陰濕土,酉卯配屬陽明燥金,辰戌配屬太陽寒水,巳亥配厥陰風木,子午配少陰君火,寅申配少陽相火。年支陰陽的次序,子年始、亥年終,少陰為首,厥陰為終。風是厥陰的本氣,熱是少陰的本氣,濕是太陰的本氣,相火是少陽的本氣,燥是陽明的本氣,寒是太陽的本氣。風熱濕燥寒火是三陰三陽的本氣,都有天元一氣所化,故叫六元。

統歲之運與年支相符合,叫“歲會”。年支是十二地支與五行配屬。寅卯配屬木,午巳屬火,辰戌丑未配屬土,申酉配金,亥子配水。既是天符,有是歲會的年份,就是“三合”,又叫“太乙天符”六十年有四年,戌午、乙酉、己丑、己未。歲會8年中也有此4年。

天地怎樣相互感召:寒暑燥濕風火,是在天的陰陽之氣,三陰三陽與它相應;木火土金水相火,是地的陰陽之氣,生長化收藏的變化與之相應。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都有陰陽。天地之氣結合,則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地陰陽變化是天干與五行相配運轉不息所致。每五年歲運由東向西輪轉一周,六氣與五運是六年環(huán)轉一周,(君火主神明,相火主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以甲子一周。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