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尋訪“秦淮八絕”|專欄·食話食說

 真友書屋 2014-06-28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秦淮河畔自古以來就是個紙醉金迷花紅柳綠的地界,且不論"六朝金粉"的盛極一時,也不扯"秦淮八艷"的風流韻事。即使僅是兩岸的酒家茶肆,就已留給了我們無數(shù)的知名美食。南京夫子廟小吃與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長沙火宮殿小吃齊名,是去南京旅游的吃貨們絕對不容錯過的。而"秦淮八絕"更是夫子廟小吃中的佼佼者。時過境遷,如今這七家名店(奇芳閣獨占兩絕)的生存現(xiàn)狀又分別如何呢?


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團

首先進入視野的是蓮湖糕團店,列入秦淮八絕的是它家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團。然而,如今已無法尋覓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團的蹤影,蓮湖糕團店當下的拳頭產(chǎn)品是蓮子赤豆元宵和佛手糕、如意糕。時過境遷,蓮湖還是蓮湖,還在做它的糕團,也依舊門庭若市,只是好像少了些什么,顯得熟悉而陌生。


先說元宵。說來桂花并不難獲取,卻不知為何蓮湖舍棄了這一名點,改為蓮子赤豆元宵。不過事實證明,這新款的招牌元宵還是很受歡迎的,店里幾乎每桌都要點上一碗。吃來水準也不差,南京做赤豆湯不像上海會把紅豆煮爛做出沙沙的口感,而是加了藕粉使口感更稠厚順滑。想起在夫子廟夜市等地都能見到蓮子赤豆元宵,臆測或許赤豆味兒更迎合南京人的口味,改革或許也是順應潮流的舉動。


再說糕團。蓮湖糕團店的糕團在南京人心目中地位依然頗高,我兩次造訪時都見到門前大排長龍。由于初次造訪是在傍晚,存貨已售賣殆盡,主打的佛手糕和如意糕已告售罄,于是買了三色糕,算是對昔日五色糕團的懷念。蓮湖的糕團雖沒有太大驚喜,但能保持穩(wěn)定水準,外形也很漂亮,黏度相較其他地區(qū)的糕團則更高一些,三色分別是原味、豆沙、玫瑰三種口味,極具江南特色。次日去蓮湖糕團店又品嘗了佛手糕和如意糕,老實講除了外形別致些,口味并沒有太大差異。


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


不經(jīng)意間在一條小巷子里發(fā)現(xiàn)了以牛肉湯和牛肉鍋貼聞名的蔣有記,店面窄小陳設簡陋,和隨處可見的蘭州拉面館無異,乍看之下全無在南京城叱咤百年的著名老字號的氣勢。門外一位師傅現(xiàn)煎鍋貼,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油,聞著有些油膩,讓人不禁擔心會否有油耗味。但只要一吃過,就會明白蔣有記并未沒落。


牛肉湯是現(xiàn)成的,很快就上桌,看著清湯寡水的,只有香菜一如既往地揮霍著香氣。不過只抿了一小口,便知這湯蘊含的功夫,名不虛傳。蔣有記的牛肉湯是用牛肉、牛骨、牛油熬煮出來的,在門外有一個大桶存放看家的湯,店員盛湯時我瞥見大塊的牛膝,貨真價實。另外,豆皮吸飽了肉湯卻不失韌度,入口順滑美味;湯里的牛肉片顏色則鮮紅得有些詭異,令人好奇。


和上海的鍋貼不同,蔣有記的鍋貼呈現(xiàn)一種奇詭的金黃色,如何做到又是一個謎。其實就蔣有記煎鍋貼的油量來說,與其說是煎,不如說是炸,餃皮在高溫油炸下變得金黃香脆,吃來卻全無油耗味。雖不像上海鍋貼那般加了肉皮凍,但肉餡仍多汁到足以用"爆漿"來形容,鮮美而純粹的肉味不枉多時的等候!


相比其他幾家尚且存活的"秦淮八絕"出于盈利的考慮而顛覆傳統(tǒng)的舉動,蔣有記選擇擠在小巷里踏踏實實地賣著自己的鍋貼。曾經(jīng)蔣有記也風光一時,店面也敞亮些,如今因為店租的限制才無奈搬到深巷之中艱難地生存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蔣有記選擇以另一種看似頑固不化的方式來適應這個社會,倔強而浪漫主義地維系著自己的傳統(tǒng),低調(diào)而有尊嚴地繼續(xù)著自己的傳奇。


永和園的蟹殼黃燒餅和開洋干絲

相比起其他幾家"秦淮八絕"略顯慘淡的現(xiàn)狀,永和園可算是改革最成功的一家了,店面很大且人流量也不小。永和園立足于做小吃起家的優(yōu)勢,轉型為自助式的小吃城,顧客拿著托盤挑選中意的小吃,最后到收銀臺結算。由于目的在于品味昔日的"秦淮八絕",所以我只挑選了開洋干絲和蟹殼黃燒餅。


開洋干絲顧名思義,就是用開洋配上干絲。永和園最初為揚州人所開設的茶肆,而淮揚茶點多愛使用干絲,最著名的則莫過于揚州的大煮干絲。干絲吃來爽口有咬勁,清新無異味,可與任何口味相匹配,所以圍繞它可產(chǎn)生千百種變化。說來開洋干絲的口味并不復雜,無非干絲的豆香配上開洋的海味而已,卻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仿佛有一股若有似無的茶香,再辨又仍是豆香與海味的結合,頗為玄妙。


永和園的蟹殼黃燒餅當年名噪一時,不同于尋常店家做燒餅時油酥與油面二八開的配比,改為"三七油面,四門包酥",品種更是多變?,F(xiàn)今配比不得而知,但依舊頗為多變,一碟四個小燒餅,卻是兩甜兩咸。咸的是蔥油味,甜的則分為黑洋酥和五仁餡。蔥油蟹殼黃咸味調(diào)得得當,香味卻欠了些;黑洋酥的豬油較少,冷了吃來亦不會膩,卻也少了些香味;五仁餡調(diào)低了咸味增強了甜味,中庸了卻能為更多人接受。蟹殼黃最具魅力的時刻在于剛出爐時,餅皮香脆酥松,餅餡因為熱氣而散發(fā)香味;而永和園快餐化的模式注定了這太過奢侈,只能提供冷食。于是盡管餅皮還能保持松脆,內(nèi)部卻已因潮濕而變糊,大量的芝麻也未能帶來相匹配的濃郁香味,但總得來說還算是保持了水準的優(yōu)質蟹殼黃。


永和園對經(jīng)營模式提出創(chuàng)新,同時盡力堅持著傳統(tǒng),得到了民眾的認可,可算是老字號盡力維系歷史同時順應潮流的成功嘗試吧。


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素什錦菜包、麻油素干絲和雞絲澆面


"秦淮八絕"中擴大規(guī)模青出于藍的,除了永和園,便得算奇芳閣了。不過,不同于永和園采用快餐模式的平民化做法,奇芳閣定位于高端,將夫子廟地區(qū)的特色小吃綁定銷售,如我此次選擇的60元十八種點心已是其中最廉價的一個套餐了,其余套餐根據(jù)品種不同甚至可以高達百元以上。于是相比永和園的熙熙攘攘,奇芳閣有些門可羅雀的慘淡,畢竟不是誰都愿意花這么多錢來吃幾道小茶點的。


"秦淮八絕"之中奇芳閣獨占其二,分別是鴨油酥燒餅和素什錦菜包,以及麻油素干絲和雞絲澆面。但即便是紛繁復雜的十八小碟,也只能品嘗到菜包和干絲;鴨油酥燒餅則被分在更貴的套餐中,在外賣部也可尋見;唯獨不見了雞絲澆面。事實上,其后買外賣燒餅時,包裝袋上宣傳奇芳閣的特色也僅有前三者,看來聽名字就足夠誘人的雞絲澆面如今已被放棄。所幸,我們?nèi)阅芷穱L到鴨油酥燒餅、素什錦菜包和麻油素干絲。


先說堂吃的兩樣。素什錦菜包本該有青菜、芝麻、豆干、木耳、面筋等素菜,再以鹽、砂糖和麻油調(diào)味,有如一鍋香氣撲鼻的素什錦。但如今的素包子卻已和外面的尋常菜包一樣,簡化了不少,僅有青菜和豆干而已。口味上也沒有太多特殊之處,只能算是標準的南京口味素菜包??偟脕碚f,如果想要吃個足以果腹的菜包,還是夠格的,但稱之為"素什錦"卻有些徒有虛名。


麻油素干絲可算是這十八小碟中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道了。麻油素干絲無非是燙干絲加些麻油拌一拌,但這最簡單的做法卻因芬芳馥郁的麻油而增色不少。原本就豆香濃郁的干絲,趁熱淋上麻油,香味隨著熱氣升騰而來,是最適合品茶的點心。有趣的是,雖少了開洋這極品鮮味劑,麻油干絲卻不會讓人覺得比開洋干絲寒磣--或許是捆綁銷售帶來的多樣化彌補了口味的單調(diào),或許是茶點終究還得配茶吃(套餐里有雨花茶),亦或許是麻油自身的魅力使然吧。


堂吃之后,我又到外賣部買了鴨油酥燒餅。從銷量來看,價格實惠的外賣顯然比堂吃更受歡迎,而鴨油酥燒餅又是最具人氣的。燒餅因為現(xiàn)場烘制以及保溫設施而始終能保持著最佳的品嘗狀態(tài),香脆可口,酥松誘人,加之芝麻散發(fā)出陣陣香氣,我一時間忘卻了剛剛大快朵頤的飽足感。如果仔細品嘗,可以聞見、嘗見燒餅中濃郁的油酥味,不同于尋常燒餅,自然是鴨油的獨特風味了。鴨油不似豬油那般葷膩,而是更淡雅一些的油香味,也不會有鴨子的腥味。奇芳閣是清真餐館,制作油酥時不能使用豬油,于是就想到了南京特產(chǎn)--鴨子,可謂是因地制宜在美食上的完美體現(xiàn)。

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和五香豆


燈火闌珊中,在秦淮河畔看見了魁光閣的霓虹燈,在它背后卻只有空空蕩蕩的殘柱證明著它曾經(jīng)存在過的痕跡,"百年老店"的字樣更像是一種諷刺。五香豆和茶葉蛋,看起來最草根最不起眼的東西,魁光閣卻使其體面地登堂入室,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如今奇芳閣門口大肆地賣著五香豆、狀元豆、茴香豆等各種豆,還拿遠在紹興的孔乙己來說事,曾經(jīng)齊名的魁光閣卻只能在秦淮河的燈火之中寂寞地旁觀,絢爛的霓虹燈無比諷刺,仿佛小丑的彩妝一般有一種黑色幽默的調(diào)調(diào)。


魁光閣的霓虹燈依舊在閃耀,卻不知該說魁光閣是存在著還是消逝了??忾w的燈還可尋見,卻只是名不副實的虛妄而已,亦或者只是種留戀;魁光閣的店已經(jīng)無處尋覓了,但它永遠地存在于一代人的記憶里,和那個金色的歲月一同不朽著……


除了去到的蓮湖糕團店、蔣有記、永和園、奇芳閣這"五絕"(奇芳閣獨占二絕),只剩牌匾的魁光閣外,以豆腐腦兒和蔥油餅著稱的六鳳居和以紅湯爆魚面和薄皮包餃著稱的瞻園面館都已消身匿跡,昔日的盛極一時轉眼間已是過眼云煙?;蛟S是自將磨洗后的折戟沉沙,或許是盛名難副的無奈解脫,但無論如何他們都依然作為曾經(jīng)存在過的傳奇在人們的記憶中不朽著。而那些依然奮斗著的,則在夫子廟通宵達旦的闌珊燈火中,繼續(xù)撰寫著自己的故事,鐫刻著最后的倔強……


關于作者

謝天,乃一“饞人”,愛旅途中的閑情偶寄,亦愛廚房里的油鹽醬醋,致力于探尋最地道的風味美食,邂逅其背后的深邃文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