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星期一,第8天:從倫敦塔出來,沿著河岸,穿過一個倫敦塔橋(Tower Bridge)的橋洞,就可以有步道上橋。這些天附近游覽,看了好多次這橋,現(xiàn)在終于可以走在上面過河了,看看橋邊的風景。
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倫敦塔橋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也是倫敦的象征,有“倫敦正門”之稱。19世紀下半葉,隨著倫敦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東部越來越緊要地需要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梁。但這座橋不能是傳統(tǒng)的橋,因為當時的碼頭位于倫敦橋和倫敦塔之間,假如新橋太低的話船就無法開到碼頭了。1870年開鑿在泰晤士河河床下的倫敦塔地鐵(Tower Subway)通車啟用,是一條利用索道方式載運旅客渡河的古老地鐵系統(tǒng),但它依然無法完全取代修筑一座新橋的需要。 1876年一個特別委員會成立來討論這個過河問題的解決方案。它開始了一個方案設(shè)計競賽,一共收到了50個不同的方案。但此后的討論卻拖延了許多時間和導致了很多激烈的辯論,最后這個委員會于1884年決定采用霍拉斯·瓊斯的方案。1886年,方案實施,歷時9年的工程后,于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qū)連接成整體。
倫敦塔橋的設(shè)計頗為合理,在世界橋梁建筑業(yè)中有口皆碑。河中兩座堅固的橋墩相距76米,冒出高水位線7.6米,共使用了七萬噸水泥。橋基上建有兩座外面包花崗巖的鋼鐵結(jié)構(gòu)方形五層塔,高43.455米,橋塔和橋身用了1.1萬噸鋼鐵。橋塔和橋身的鋼鐵骨架外鋪設(shè)花崗巖和波特蘭石來保護骨架和增加美觀。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頂和五個小尖塔,遠看仿佛兩頂王冠。塔基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橋身分為上、下兩層,設(shè)計塔橋時是為了當它開啟時,行人仍能從上層行走。
橋塔內(nèi)設(shè)樓梯上下,內(nèi)設(shè)博物館、展覽廳、商店、酒吧等,并可到達上層橋面。
上層橋面高于高潮水位約42米,為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cè)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泰晤士河兩岸的美麗風光,里面現(xiàn)在是各國名橋的圖片資料展覽。
下層既供車輛通行,也可以人流步行。沿著地面藍色的參觀導線,可以一直去到機房。
橋塔里面的機房裝有用來開合下層各重1000噸橋梁的水力機械。當泰晤士河上有大型船只通過時,主塔內(nèi)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只過后,橋身慢慢落下,恢復車輛通行。塔橋自建成至今,機械功能一直正常,從未發(fā)生故障。因為現(xiàn)在碼頭都挪到河口的關(guān)系,塔橋的開合機會越來越少,我們這次是沒有碰見。
離開機房,沿著河岸,再從橋下穿過,開始在泰晤士河南岸的倫敦最后一次暴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