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裏的牌樓和城門、胡同、四合院一樣,是舊都獨(dú)樹一幟的招牌式的輝煌存在。說是獨(dú)樹一幟,倒不是說就北京有牌樓,而是老北京的牌樓年代悠久,數(shù)量眾多,與舊都布局相得益彰,傳承有序。
牌坊無外乎幾類:孝廉貞節(jié)牌坊、街牌坊、橋牌坊、廟堂公宇前的牌坊,而從牌樓的材質(zhì)又可分為石牌坊、木牌坊、琉璃牌坊、磚石牌坊等。北京城裏的牌樓主要是後面的三類。介紹北京牌樓的文章書籍已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僅通過老照片再現(xiàn)北京老牌樓的點(diǎn)滴瞬間。
就先從“單牌樓”和“四牌樓”看起吧?!皢闻茦恰笔侵笘|單牌樓和西單牌樓,“四牌樓”就是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了。它們的位置是東、西對稱,而牌樓題額也是東、西相呼應(yīng)。東單牌樓額“就日”,西單牌樓額“瞻雲(yún)”,入民國後,“就日”改為“景星”,“瞻雲(yún)”改為“慶雲(yún)”,西單牌樓的影像較少見。東四牌樓南、北二坊額“大市街”,左、右二坊是左坊額“履仁”(東),右坊額“行義”(西)。西四牌樓南、北二坊額也是“大市街”,左、右二坊則是左坊額“行義”(東),右坊額“履仁”(西),形成了空間上的東、西對稱。
“單牌樓”和“四牌樓”都是“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木結(jié)構(gòu)主體,下有夾桿石,“三樓”均為懸山頂澄漿灰瓦脊吻獸,四柱另有八根戧柱,柱子兩側(cè)均附有抱柱。1930年代民國北平有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牌樓改造,主要是改成了水泥柱,去掉了戧柱。東、西兩個(gè)“單牌樓”於1923年到1930年間被拆除,確實(shí)從未見過不帶戧柱的“單牌樓”照片?!八呐茦恰备脑斐蔀樗嘀?,并略有加高,不再需要戧柱。1954年,與城裏其它街牌樓命運(yùn)一樣,先後被徹底拆除,自此就留下了地名“東單”、“西單”、“東四”、“西四”。2008年在西單路口東一百來米處,西長安街路北復(fù)建了一座“瞻雲(yún)”牌樓。
東單牌樓(就日、景星)
1890s,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東北向)。
1900s初,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東北向) [山本讃七郎]。
1900s末,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 (北向),遠(yuǎn)處可見“克林德碑” 明信片。
1900s末,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 (北向),遠(yuǎn)處可見“克林德碑”。
1905,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 (北向),遠(yuǎn)處可見“克林德碑” 明信片。
1906,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 (北向),遠(yuǎn)處可見“克林德碑”。
1906,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 (北向),遠(yuǎn)處可見“克林德碑” (2)
1911,東單(就日)牌樓南側(cè) (北向)。
1916,東單牌樓前的驢車(南向),民國後牌樓額由“就日”改為“景星” [山本讃七郎]。
1917,東單(景星)牌樓南側(cè)(北向) [山本贊七郎]。
1918,東單(景星)牌樓南側(cè)(北向)。
1925,東單(景星)牌樓北側(cè)(南向),可見崇文門城樓。
西單牌樓(瞻雲(yún)、慶雲(yún))
1865-1866,宣武門大街,由宣武門城樓上向北拍攝,遠(yuǎn)處隱約可見西單牌樓 [P.Champion]。
1900,宣武門大街,由宣武門城樓上向北拍攝,遠(yuǎn)處隱約可見西單牌樓。
1912年北洋軍兵變,西單牌樓下的尸體。
1915年前後,宣武門大街,民國後新修的通衢道路,由宣武門城樓上向北拍攝,遠(yuǎn)處可見西單牌樓 [山本讃七郎]。
1921,西單牌樓,民國後牌樓額由“瞻雲(yún)”改為“慶雲(yún)”由路口中間向北拍攝。這張照片“慶雲(yún)”額也是分辨不清,但從周圍景物可確信不是“東單”。又此“四柱三間三樓”沖天柱上出頭比“東單”的要短些,而城裏又無此比例和尺寸的街牌樓,故分辨為西單(慶雲(yún))牌樓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宣武門大街,由宣武門城樓上向北拍攝,遠(yuǎn)處隱約可見西單牌樓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2009,西單路口東側(cè)新復(fù)建的“西單牌樓”,額“瞻雲(yún)”。位置已不在路口,東移了大約一百來米,沖天柱上出頭也比老牌樓出的多,夾桿石的高度也比老牌樓高得多,沒有加戧柱,也沒有抱柱。
東四牌樓
1880s,東四牌樓北向。
1890s,東四牌樓,“大市街”北牌樓北向。
1900s,東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1900s,東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明信片)。
1900s,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遠(yuǎn)處可見朝陽門城樓。
1900s,東四牌樓明信片,“大市街”牌樓北向。
1900s末,東四牌樓,“履仁”牌樓東向。
1901,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街頭上美國海軍坐著騾車逛街。
1907,東四牌樓路口西,“行義”西側(cè)。
1909,東四牌樓,“大市街”北牌樓北向 (明信片)。
1909,東四牌樓,“大市街”北牌樓北向。
1909,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
1910s,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遠(yuǎn)處可見朝陽門城樓。
1910s,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遠(yuǎn)處可見朝陽門城樓 (明信片)。
1912,北京兵變後損毀的東四牌樓(“履仁”牌樓和“大市街”南牌樓)。
1912,北京兵變後損毀的東四牌樓“履仁”牌樓東北向。
1912,北京兵變後損毀的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北向。
1915,東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明信片 [山本讚七郎]。
1915,東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山本讚七郎]。
1915,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 [山本讚七郎]。
1915-1916,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 (明信片)。
1917-1919,東四牌樓,“大市街”南牌樓,樓額、沖天柱細(xì)部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東四牌樓,“大市街”南牌樓北向。原注釋:Tung Ssu Paifang.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東四牌樓,“行義”牌樓西側(cè),喪禮隊(duì)伍通過(東北向)。原注釋:Funeral Car & Ssu Paifang.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0s,東四牌樓,“大市街”南牌樓北向。
1920s,東四牌樓,“大市街”南牌樓西南向,喪禮隊(duì)伍通過牌樓。
1920s,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 (明信片)。
1920s,東四牌樓,“履仁”牌樓下汽碾子軋路。
1920年前後,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 [(英)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1925,東四牌樓,“大市街”南牌樓北向 [日本亞東印畫社攝制]。
1925,東四牌樓路口西北角,“五卅”運(yùn)動(dòng)時(shí)街頭演講。原注釋:Student lecture.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30s初,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遠(yuǎn)處可見朝陽門城樓。
1930s,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遠(yuǎn)處可見朝陽門城樓
1930s末,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牌樓已沒有了戧柱。當(dāng)時(shí)車輛是靠左行駛。
1940年前後,東四牌樓南面,“大市街”牌樓北向。
1940s,東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1946,東四牌樓,“履仁”牌樓東向,遠(yuǎn)處可見朝陽門城樓,西四牌樓東大街路南把口是永安堂藥莊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東四牌樓,“履仁”牌樓和“大市街”牌樓西北向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 。原注釋:Two pai lou on a street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中心局部大圖,可見景山萬春亭)。原注釋:Two pai lou on a street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50年前後,東四牌樓路口東,蹬三輪的祥子們。
1952,東四牌樓,“行義”牌樓東向,遠(yuǎn)處可見朝陽門城樓(明朝時(shí)原四座牌樓分別叫作:思誠坊,保大坊,明照坊,仁壽坊)。1954年全部拆除。
1954,東四牌樓,“履仁”牌樓西向。已搭腳手架,正在準(zhǔn)備拆除。
西四牌樓
1870s,西四牌樓(路口東側(cè),西北向) [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No.22]。
1890s,西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明信片。
1890s,西四牌樓南丁字街北向,可見南北的“大市街”牌樓 [山本讚七郎]。
1912,北洋軍兵變,西四牌樓下被斬首者的尸體 (明信片)。
1917-1919,西四牌樓,“行義”牌樓西向(牌樓左側(cè)是消防瞭望塔,當(dāng)時(shí)城裏主要地段都建有這種瞭望塔)。原注釋:Fire Tower. [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1,西四牌樓,“行義”牌樓西向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7,西四牌樓,“大市街”北牌樓北向(街上走的是北洋軍的馬車,當(dāng)時(shí)北伐軍就要進(jìn)入北京了)。原注釋:Leaving For The Chinese Front Around.
1927年前後,西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明信片。
1927年前後,西四牌樓,“履仁”牌樓東向。明朝時(shí)原四座牌樓額分別作“積慶坊”,“金城坊”,“安富坊”,“鳴云坊”。
1930s,西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牌樓已改造成水泥柱,有所加高,沒有了戧柱。有軌電車(噹噹車 diāng diang chē)開往西直門。
1930s,西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
1937年“七·七”事變前,西四牌樓,“大市街”南牌樓東北向。
1937年“七·七”事變前,西四牌樓下堆滿沙包掩體(西南向)。
1939,西四牌樓,“大市街”牌樓東南向,反英標(biāo)語-日軍策劃的反英宣傳。
1940s,西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有軌電車(噹噹車 diāng diang chē)從牌樓下穿過。
1952,西四牌樓,“大市街”牌樓北向,路口西北角的“新華書店”轉(zhuǎn)角樓。四牌樓於1954年被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