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中藥分經(jīng)用藥模式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8-07

              (網(wǎng)上收集)

    一、肺經(jīng)用藥
    肺體清虛而主氣,居于上位而治節(jié),性喜涼潤而惡燥火,肺氣以下行為順。大凡用藥,用辛味開通肺氣,稱為宣肺;用涼藥清肺熱而降肺氣,稱之為清肅肺氣。非輕清之品不能
上至清虛之境,故肺藥用量又不易過重,所謂治上焦如羽。
    肺屬金而脾土為之母,故肺虛應補其母,脾土健則肺有生化之源。腎主液而肺為水之上源,二者又均司呼吸(呼為肺,吸為腎),故治肺應顧及腎水。肺與大腸相表里,治肺不愈者,治大腸而肺病可愈。

補肺氣
    人參——大補肺中元氣,守而不走,且能生津。(服參不投者,山楂可解)
    黃芪——氣足而短暫,走而不守,且能固表。
    西洋參——補肺而降火。
    黨參——補中益氣,性偏燥,為培土生金法。

滋肺陰
    麥冬——滋肺陰兼養(yǎng)胃陰,生津力大。
    天冬——滋肺陰而性寒,清熱力多。
    玉竹——平補氣血而潤心肺,代參地不寒不燥.
    沙參——專補肺陰而清肺火。
    冬蟲夏草——平補肺腎而止勞嗽。
    蛤蚧——補肺潤腎,益精助陽。
    白芨——去淤生新,止吐血,復肺損。
    白木耳——滋肺陰而性平。

潤肺燥
    川貝——潤肺瀉火,解無形之郁。
    浙貝——清肺燥,化有形之痰。
    瓜簍——潤肺清火,下降痰燥,蕩胸中郁熱。

清肺熱
    黃芩——瀉肺中之實火。
    玄參——息上焦浮游之火。
    桑白皮——瀉火散淤血而通水道。
    地骨皮——降伏火而退骨蒸。

斂肺氣
    五味子——收肺氣,生津以滋腎。又能澀精明目。
    五倍子——斂肺降火,生津化痰。斂墻之功敏于龍骨牡蠣。
    白果——斂肺益氣,定哮喘,縮小便。
    百合——斂肺氣,潤肺體。清熱止嗽,清心寧神。
    烏梅——斂肺澀腸,生津止渴。

宣肺開郁
    薄荷——散風熱,通關竅。
    辛夷——通九竅之風熱。
    蘇葉——利肺發(fā)表,且能下氣寬中。
    浮萍——發(fā)汗散腫,其力甚猛。
    淡豆豉——發(fā)汗泄肺,且除熱下氣。
    杏仁——瀉肺解郁,降氣行痰。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郁金——開郁下氣,破血能除氣血諸痛。
    桔?!_宣上行,化痰止咳,且能表散寒邪。
    馬勃——辛平而散,治喉痹咽痛。
    射干——瀉實火,散血腫,專療實火咽痛。
    前胡——清熱化痰止咳,清熱大于散風。   
    牛蒡子——滑利咽喉,發(fā)散大于清熱。  

肅降止咳   
    紫苑——潤肺下氣,散寒熱之結滯,通治一咳嗽。
    馬兜鈴——清肺熱,降肺氣,療熱嗽之逆。
    百部——利肺氣而去寒嗽,潤肺殺蟲治一切咳嗽。
    款冬花——潤肺且開豁,溫肺散風寒。 
    白前——降氣下痰,善治寒痰,治肺氣之壅實。
    蘇子——下氣以消痰。
    枇杷葉——清肺和胃,下氣消痰。

清肺實邪
    牽牛子——逐水消痰,瀉肺分濕熱。
    葦根——清熱生津,去痰排膿。
    葶藶——下氣破結,除肺中水氣。
    皂角——性極尖利,通竅搜風,除濕消腫。
    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辛溫走竄,善搜剔經(jīng)絡之風痰。
    白附子——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善祛頭面風痰。
    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善祛皮里膜外之痰。

二、心經(jīng)用藥
    心為君主而主精明,心通血脈而心包絡運營之,故厥陰心包絡經(jīng)用藥并于心經(jīng)一起討論。心為火臟最易陰虛火旺,用藥宜甘寒養(yǎng)陰,慎甩苦寒:補心血必佐補氣藥,氣為血帥,氣行血則充;心氣虛宜辛甘化陽,禁忌重墜潛鎮(zhèn)之品;心陽虛多與脾腎陽衰有關,故補心陽應溫補脾腎。神志貴清貴靜,若邪擾神明,或清心開竅,或安神定志,火邪最擾神明,用藥應苦寒瀉火,少佐甘寒,心與小腸為表里,利尿瀉小腸也可清心。另外,神居深宮,若外邪尚淺,不可過早用心經(jīng)藥,避免開門揖盜之嫌。

補心氣
    龍眼肉——潤補心脾,血歸脾而心氣足。
    益智仁——補心氣,攝唾涎,縮小便。
    茯神——得松根余氣,使臟守心而神寧。
    遠志——散脾行氣,使腎上交于心而心寧。
    蓮須——清心通腎,心氣足而固精。

滋心陰
    黃精——安五臟而潤心肺,填精助髓。
    蓮子——交通心腎,治女人一切血病。
    柏子仁——氣香性潤,透心養(yǎng)陰。
    雞子黃——治血虛,心煩少寐。
    玉竹——滋潤心肺。
    當歸——潤血補血,使氣血各有所歸。
    生地——養(yǎng)陰退陽,涼血生血。   
    麥冬——連心麥冬滋陰專清心火。
    丹參——去淤生新,調佐補血。   
    小麥——養(yǎng)心除煩。

壯心陽
    桂枝——壯心陽而舒心下水氣。
    桂心——大熱大燥,補陽入心,又為托瘡之藥。
    薤白——溫胸中之陽,散上逆之濁氣。
    炮姜——補心氣而祛臟腑沉寒。   

和心血   
    乳香——辛香善竄,托里護心,通行諸經(jīng)。
    沒藥——散結通氣,消腫止痛。
    血竭——散淤生新和血。
    安息香——行血下氣,安神去崇。
    赤小豆——入心而通小腸,行水散血,清熱。
    連翹——散諸經(jīng)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
    龍骨——斂浮越之正氣,止汗而又固精。

清熱除煩
    淡竹葉——清心胸之煩熱。   
    梔子——清心肺之邪熱,解三焦之郁火。
    蓮心——清心火,解煩躁。

瀉心火
    黃連——瀉心火亢盛,消心竅惡血。涼血燥濕。
    胡連——清熱定驚,又治小兒潮熱。
    山豆根——瀉心火,保肺金,治喉齒瘡痔諸疾。
    燈芯——降心火利小腸。   
    木通——瀉心火而利小便。   

透心開竅
    牛黃——清心透心,豁痰定驚。
    犀角——開竅于心,性走而兼清肝熱。水牛角可代。
    象牙——清心腎之火。
    冰片——透骨通竅,散郁火。
    石菖蒲——開竅宜心氣,逐痰。   
    蘇合香——性溫通竅,開郁而逐寒痰。

安神定志 
    琥珀——安神而逐淤。   
    真珠——清心火而定志,鎮(zhèn)心墜痰,拔毒出肌。
    朱砂——重鎮(zhèn)解毒,邪入營分方可使用。
    黃丹——鎮(zhèn)心安魂,墜痰消積。
    附:補心氣藥如遠志,龍眼肉,茯神均安神。

三,肝經(jīng)用藥
    肝體為陰,肝用為陽,所謂“肝體陰而用陽”也。肝虛大多為肝體之虛,味酸之藥補肝體,辛味藥以益肝用,使肝體柔潤而肝用舒達。肝用為陽,為肝氣、肝火、肝風,此氣、火、風三者為陽。故說肝用為陽。肝為將軍,性喜暢達而惡郁結,郁則病,然而過亢也病。肝氣郁結應疏肝,疏之而肝郁仍不解者,當滋陰以柔肝,肝柔則郁解。肝火在上者宜清,肝火在下者宜瀉。肝風為患最為激烈,如將軍之盛怒,操生死于頃刻間,必熄風,或鎮(zhèn)肝,風仍不熄則應潛陽以定風。
    肝邪為患,常常禍及鄰臟,單治肝不愈者尚可暖土御風,或可清金制木,或可瀉木子(心與小腸)之火,以奪其勢。

正肝氣
    柴胡——升清陽,疏肝膽之氣,解半里半表。
    香附——香而能竄,性平調氣,解郁調經(jīng)。
    白芍——柔肝正氣,除熱斂陰。
    川芎——血中氣藥,走而不守,一往直前。
    金毛狗脊——益血養(yǎng)氣,能除風寒濕。

滋肝陰
    枸杞子——滋陰涵木,又生精。
    山茱萸——滋陰澀精,防脫之要藥。
    生地黃——滋陰清血,不寒不膩,平補之品、
    鱉甲——補陰除熱,散結軟堅。
    白蒺藜——涼血益陰,散肝風。
    杜仲——滋肝腎,使筋骨相親。
    阿膠——滋陰養(yǎng)血,潤肺止血。
    羊肝——補肝明目。

補肝血
    當歸——補血活血,血分偏寒者宜。
    丹參——補血祛淤,血分偏熱者宜。
    雞血藤——活血通絡,補絡中之血不足。
    牛膝——甘酸益肝,引血下行。

疏肝氣

    青皮——疏肝瀉肺,破積消痰。
    桔葉——疏肝而力薄。
    蘇?!槡舛蔡?。
    絳緯——蠶絲由紅花染成。得紅花之力可以養(yǎng)血,借蠶絲以行經(jīng)絡。虛而血滯者宜。
    莪術——破血行氣,攻積通經(jīng)。
    三梭——破血行氣,消積解淤。
    前胡——下氣降火,消痰。 
    礞石——平肝下氣,治頑痰。   
    瓦楞子——散緒化瘀而消痰。疏肝消痰破血。 
    紅花——活血破淤,潤操消腫。   
    延胡索——活血利氣,止諸痛。
    木瓜——疏肝柔筋,足腓轉筋之要藥。    
暖肝
    蓯蓉——補而不燥,滋而不膩。
    吳茱萸——降逆定痛,治肝虛之嘔,厥陰頭痛,
    小茴香——暖肝。

涼肝   
    丹皮——涼血活血,退有汗之骨燕。
    青蒿——除骨蒸,清陰分之伏熱。
    菊花——祛游風,清上焦之風熱。
    地骨皮——除內熱而退外潮。
    女貞子——至靜之品,治陰虛有火。
    夏枯草——宣泄肝膽郁火,而通氣機。

瀉肝火
    龍膽草——大苦大寒,瀉濕熱。
    紫草——涼血活血。
    蘆薈——清熱殺蟲,入丸散用不作湯劑用。
    牛黃——解熱,通竅,利痰。
    羚羊角——清肝去風。散血、鎮(zhèn)痙。
    川楝子——瀉肝火,導濕熱,利小便。

熄肝風
    天麻——通血脈,疏痰氣,去上部之風。
    白僵蠶——去風散結,化痰行經(jīng)。
    鉤藤——主治肝風。
    五加皮——養(yǎng)肝祛風,治筋骨拘攣。
    蜈蚣——入肝善走,能散又去風。
    全蝎——去一切風。   

潛陽鎮(zhèn)肝   
    石決明——清肝風熱而治肝陽上擾。
    龍齒——鎮(zhèn)肝治驚。
    牡蠣——軟堅化痰,清斂熱汗。
    蛤粉——同上   
    真珠——鎮(zhèn)肝安心。又拔毒生肌。
    另:凡治目疾諸藥,如夜明砂,密蒙花,決明子,青霜子,夏枯草,白蒺藜等均入肝經(jīng),大多涼肝而去風。

四、腎經(jīng)用藥
    腎屬陰臟主納氣而藏精,一般腎無表證與實證。腎之熱,屬陰虛之變。陰虛生內熱;腎之寒,屬陽虛之變,陽虛生外寒.凡陰虛之證,宜甘潤壯水之劑,忌辛燥之品,也忌苦寒;陽虛之證,宜甘溫益氣之品,忌辛散之藥。
    腎者,精之處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精為人之本,含真陰與元陽,統(tǒng)稱元氣。凡久病者必及腎,故醫(yī)生維持真陰與元陽,成為司患者之康否、操病員生命之主宰。因此,真陽不足者,必將在滋陰的基礎上,佐以甘溫扶陽之品,才能持久。命門火衰者,在扶陽藥物中必有滋陰之品,佐以填精補髓之血肉有情之屬,資化其源。

益腎氣,固攝
    菟絲子——平補滋潤而不燥。   
    五味子——斂肺以滋腎氣。
    胡桃肉——收斂腎氣。   
    補骨脂——溫下焦局部之陽氣。
    復盆子——收斂而堅腎,固精而起陽。
    金櫻子——固精。
    桑螵蛸——益精固氣。
    沙苑蒺藜一固精又明目。
    益智仁——溫散脾胃寒邪,縮小便以澀精。
    芡實——平補脾腎。
    臍帶——收斂腎氣。
    龍骨——煅用固澀,生用潛陽。
    鉛——重鎮(zhèn)納氣,墜氣下行。

溫腎
    破故紙——溫納腎氣,平上逆之喘。
    肉蓯蓉——溫潤腎命而不燥。
    胡蘆巴——溫散內寒,止內生小腹之冷痛。
    巴戟天——溫腎散風,去外寒引起內寒之痛。   
    獨活——善搜伏風,兼去濕。
    細辛一潤腎燥,散風寒,發(fā)汗行水氣。腎經(jīng)本經(jīng)藥,又為心經(jīng)引經(jīng)藥。

壯腎陽
    鎖陽——滋陰扶陽,興陽潤燥。
    仙茅——益陽道.明耳目,可用于性欲不起者,治下焦衰冷。  
    淫羊藿——補命火,益精氣,治絕陽不興。絕陰不產(chǎn),且療寒濕之痹。
    韭菜子——溫腎助命門。   
    鹿茸——峻補之劑,而藥性較慢。   
    海狗腎——壯陽治精寒。
    陽起石——專治陽痿精乏。

滋腎陰
    熟地——獨入腎家,培補下元之首藥,然性膩。
    何首烏——長于補益精陰,能調和陰陽剛
    生地——養(yǎng)陰涼血,也為腎家所喜。
    桑葚——補水生津,又能烏發(fā)。
    磁石——引肺氣入腎,通耳明目。
    早蓮草——涼血補腎,性寒。
    龜板——補益腎陰而清虛熱。  
    秋石——滋陰降火。
    蓮須——清心,堅腎且能固精。
    桑寄生——堅腎和血,舒筋散風熱。
    猴姜——一行血以堅腎。

健筋骨
    骨碎補——行血解淤,專治骨折。
    續(xù)斷——調補筋骨,在于曲節(jié)氣血之間。
    杜仲——培補肝腎,直達筋骨氣血下邊,止兩傍之腰疼。
    狗脊——通百脈,治中央之腰痛。
    鹿角——通督而大補精血。

清腎家之熱   
    青鹽——助水而散熱。
    元參——瀉無根浮游之火。   
    知母——瀉下焦有余之火。
    苦參——大苦大寒,沉陰入腎。   
    鮮生地——性大寒,入心腎治諸大熱癥。
    澤瀉——利水以清腎火。   
    黃柏——清濕熱而堅腎。

五、脾經(jīng)用藥
    脾為中土,輸運灃液于五臟。脾居中州,是為升清降濁之樞紐。脾貴健運而惡停滯。脾之氣以升為健,胃之氣以降為和。經(jīng)云:“實則陽明,虛則太陰?!惫势⒅簧蕴撟C寒(濕)證者為多;胃之不降,以實證熱證者為多。
    脾喜燥而惡濕,脾病則生濕,濕重反過來又困脾。所以治療時應健脾以益中氣,必須參以燥濕、化濕,利濕之品,濕重液停成水者還要遂水。祛濕逐水之后,應健脾補脾以善其后,防止復發(fā)。脾屬土而性平,用藥宜溫,大寒大熱有傷脾土,大苦厚膩也為脾家所不喜。
    脾為后天之本,脾病往往影響他臟,其他臟腑之病也常常涉及于脾,因為護理脾土,保護后天之本為醫(yī)生之主義。

補脾建中氣
    人參——最佳但價貴,多則通,少則壅。
    太子參——也佳,但力弱。
    黨參——補中益氣,有燥性。
    白術——補脾燥濕,又止瀉,且能發(fā)汗。
    大棗——補脾和胃,安內攘外。   
    甘草——補中調合諸藥,炙則補,生則瀉火。
    飴糖——益氣緩脾,為止中虛作痛之要藥。
    益智仁——燥脾澀精,攝涎縮小便。

滋益脾陰
    山藥——補脾肺之陰,清虛熱,強陰固腸。
    芡實——補脾腎之陰,澀精。
    蓮子肉——補脾陰。
    龍眼肉——潤心脾,主血歸脾,治思慮所傷。
    白扁豆——和中化濕,為大病后初進補劑之良品。

醒脾健運
    砂仁——行氣而不克,醒脾以開胃,引諸藥歸宿于丹田、入腎。
    茯苓——滲濕,行水,走氣分。
    蒼術——燥濕,升發(fā),理氣寬中,解六郁。
    橘皮——燥濕化痰,理氣健脾。
    藿香——快氣和中,解表辟惡。
    佩蘭——去濕熱;除口中粘膩。
    荷葉——助脾胃,升陽氣,散淤血,留好血。
    薏苡仁——健脾燥濕,行水排膿。
    白豆叩——散氣滯,暖胃消悶,使清爽之氣隱然入于心脾。

寬中理氣
    升麻——升散火郁,升陽氣于至陰之下。
    防風——脾胃引經(jīng)藥,去風性濕之妙品。
    草果——破氣除痰,消食化積。
    大腹皮——下氣行水,寬胸通腸。
    麥芽——健脾寬腸,下氣消食。又祛痰通乳。
    麻仁——緩脾滑腸。
    姜黃——破血散結。通經(jīng)脈。

溫脾
    草豆叩——辛熱理脾胃,性燥急,止胃弱之嘔吐。
    肉豆叩——辛溫理脾胃,性守而不走。
    煨姜——味辛不散,氣溫不燥,行脾胃之津液。
    花椒+辛溫散寒,溫中殺蟲。

瀉脾熱
    防風——引脾熱由上而散之?!盎鹩舭l(fā)之”之意。 
    白茅根——涼血消淤,除熱行水。
    蛇膽—涼血明目。
    冬瓜——瀉熱益脾、利二便。
    白鮮皮——除濕熱,治風痹瘡癬。
    黃連——瀉火,姜炒治中。
    黃芩——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
    木鱉子——除濕熱,治瘡癢,多外用。

六、胃經(jīng)用藥
    胃主納谷,消磨食物,轉輸于小腸.食物在胃中被蒸腐后,化為津液由脾輸運于各贓腑,同時產(chǎn)生出清濁二氣,清氣為營,上輸肺而注于脈,濁氣下輸小腸,參加下一步的消化活動。所以,胃喜潤而惡燥,以下行為順,胃以通為補。
    胃為陽明。陽陰為水谷之海。凡病在臟者,總以合胃為主,或溫通而正胃氣,或養(yǎng)陰,液充而舟自行。腎肝陰虛,潤胃勝于呆補肝腎。上下交病,治在中焦,中州健運,生氣自亢,則上交于心、下通于腎,化源充足,精血復生。所謂,脾胃為后天之本,當指于此。病久食減,尤重視于此,故必佐于胃藥。
    胃以通為順,最忌停滯。胃陽衰微,則濁陰壅腐:痰濁久滯,郁閉熱生,況且,久病寒痛,也必化熱,而熱邪耗奪胃陰最速。因此,胃久痛非寒,必累及胃陰,而傷胃陰者必有結聚,病至于此,也必妨礙氣機升降,故用藥必佐以開導。

補胃氣
    黃精——補氣而養(yǎng)陰。
    大棗——補中益氣,和諸藥,與姜并行而升發(fā)。
    黨參——補氣而性偏燥,少佐潤藥最合胃宜。
    薏米仁——滲濕行水,補力和緩。
    扁豆——升清降濁,補力輕清。

滋胃陰
    麥冬——清熱生津為胃正經(jīng)正藥。
    北沙參——清虛熱而養(yǎng)胃陰,且療足痿無力。
    石斛——清虛熱,養(yǎng)胃液。   
    山藥——養(yǎng)胃陰而固腸。
    知母——瀉熱潤燥滋陰。
    天花粉——降火潤燥,生津解渴。

和胃   
    甘草——調和諸藥而性緩,緩則居中而外達。
    木香——能升能降,治一切氣病,性香燥,久服不宜。
    半夏——開郁下氣,除濕止嘔。
    草豆叩——暖胃健脾。   
    厚樸——平胃調中,瀉滿消實。
    枳實——利隔寬腸胃,瀉痰有推墻倒壁之功。
    枳殼——功用同枳實而力緩。
    白芥子——溫中開胃,利氣豁痰。
    葛根——升胃氣,散郁火,發(fā)汗解肌,生津。
    白芷——通竅發(fā)表,散陽明風熱,泊頭面諸疾。
    防風——去風勝濕,脾胃引經(jīng)藥。   

降逆止嘔   
    枇杷葉——清降肺胃之火氣。  
    萊菔子——消食寬中,下氣化痰。
    旋復花——下氣消痰,治噫氣。   
    代赭石——鎮(zhèn)一切虛逆。   
    半夏——止胃寒之嘔。
    黃連——止胃熱之嘔。
    吳茱萸——止胃虛寒之嘔。
    伏龍肝——止胃逆之嘔。   
    生姜——散寒暢胃,解郁發(fā)表,為嘔家之圣藥。

消食
    山楂——消肉食。
    麥芽——消面食。
    神曲——消谷食。
    萊菔——消豆腐之積。解參地之補性。
    谷芽——和胃進食。
    雞內金——消水谷,助胃納。
    甜瓜蒂——吐藥,吐宿食痰涎。與消導藥不同。

暖胃   
    煨姜——暖中和胃,解腸鳴腹痛。
    高良姜——善攻內而走里,散胃寒而定痛。
    蓽撥——溫腸胃之寒,走而不守,散上焦之浮熱。
    蓽澄茄——暖胃氣、降逆氣,化寒持久。   
    白附子——純熱。陽明經(jīng)藥,引藥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風痰。   
    石鐘乳——補陽利竅,為暫用之峻品。   

清胃火   
    石膏——清熱降火,發(fā)汗解肌。   
    犀角——清胃中大熱,涼血治斑。
    大豆黃卷——除熱消水而性平。
    甘蔗——除熱潤燥,令胃氣下行。   
    竹茹——開胃郁,清肺燥,除上焦煩熱。
    人中黃——解五臟之實熱。
    金汁——比人中黃更勝。
    蒲公英——瀉熱化毒。
    蘆根——降火和胃,清上焦熱。
    漏蘆——瀉熱解毒,通經(jīng)下乳。
    大青葉——專解心肝胃熱毒。

七,小腸經(jīng)用藥
    小腸承受從胃中經(jīng)過胃初步消化的飲食,加以進一步消化,所以,“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的進一步消化表現(xiàn)為“分清別濁”,將其精華養(yǎng)料吸收后,通過脾的運化,滋養(yǎng)全身,稱為分清;其中的水液通過其它臟腑的作用而滲入膀胱,消化后糟粕樣化物傳送于大腸,后二者稱為別濁。小腸發(fā)生病變,表現(xiàn)為清濁不分,輸轉障礙。小腸功能低下,出現(xiàn)虛寒征象,小腹隱痛,痛時喜按,腸鳴泄瀉,小便不利,與脾虛證一致,況且脾為小腸分清而輸精華,所以小腸虛證,概括在脾病中,從脾而治。熱邪蘊于小腸,別濁出現(xiàn)病變,小便或赤澀甚或尿血,腹脹,苔黃,完全一派實熱征象。心與小腸相表里,心有火可移熱于小腸,除出現(xiàn)小便病變外,當有心煩,口舌生瘡指征。此時應清心火則小腸熱可解。

補小腸
    豬脬——厚小腸而約遺溺,又治疝氣。
    生地——養(yǎng)陰涼血,行水解火郁。
    石斛——清虛熱而養(yǎng)陰液。
    牡蠣——固腸利濕。
    赤石脂——固下收濕,治久泄要藥。
    赤狀苓——入小腸專利濕除熱。

溫小腸
    烏藥——順氣散風,理氣調血。
    沉香——下氣墜痰,又能升而理氣調中。
    茴香——暖下開胃,下食調中。
    巴戟天——溫補而強陰。

清小腸熱
    赤小豆——性平入心,下通小腸清熱行水。
    木通——性平味淡,降心火通小腸,導熱由小便而出。
    燈心——降心火利小腸,清熱通氣。
    瞿麥——苦寒而降,清濕熱,利竅治淋。
    海金沙——專除小腸濕熱,活腫滿通淋。
    車前草——瀉濕熱而通淋。
    鮮生地——瀉小腸火,治血逆。
    川楝子——苦寒瀉濕熱,導小腸利小便,治疝。

八、大腸經(jīng)用藥
    大腸承小腸的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養(yǎng)料,將糟粕變化為糞便,然后從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病變?yōu)閭鲗У墓δ苁С?,主要表現(xiàn)在大便上,泄瀉或便秘,有的還便血。
    大腸虛則脫肛,久瀉,完谷不化,應從脾虛論治,若兼寒象,如下利稀薄,怕冷,則為大腸虛寒,應從脾虛陽虛論治。便秘分寒結與熱結,用藥一寒一熱,大不相同;而大腸液虧所至習慣性便秘,應潤燥滑腸。泄瀉也分寒與熱,濕熱壅于大腸者為痢疾。   
    大腸與肺為表里,肺之痰壅氣喘,參以瀉大腸之法,肺氣才能通利。大腸之便秘,參以開肺之治,肺氣上升,大腸氣則下行。

補大腸
    牛乳——潤腸補虛。
    羊乳——潤燥補腎。
    豬大腸——入大腸治腸風血痔。
    栗——厚腸補腎。
    阿膠——清肺滋肝腎,潤燥到大小腸。

固腸止瀉
    赤石脂——固下收濕,為久痢泄瀉之要藥。
    禹余糧——澀腸固下,治咳逆。   
    罌粟殼——斂肺澀腸固腎,收斂大緊,易兜積滯。
    訶子——斂肺固腸,瀉肝行氣。
    五倍子——專澀大腸,收斂甚捷。
    蕪荑——大腸冷滑者,此為要劑。

滑腸行滯
    麻仁——滑利潤燥滑腸。   
    郁李仁——下氣潤燥。   
    半夏——性燥體滑,下氣開郁,習慣性便秘者宜。
    蜂蜜——生用性涼而清熱,熟用性溫而潤燥,滑腸,和百藥。   
    檳榔——下行攻堅,消食下痰。殺蟲降氣。
    干漆——行氣去血淤,除陳積久滯。

攻下
    大黃——大苦大寒,性沉而推陳致新,性走不守而豁經(jīng)絡之淤血
    芒硝——潤燥軟堅,下泄除熱。   
    元明粉——潤燥破結,除熱去垢,性較和緩。
    巴豆——大辛大熱,專蕩沉寒積滯。   
    大戟——專瀉臟腑之水。
    甘遂——善瀉經(jīng)隧之水濕,直達水氣之所。
    芫花——性溫瀉五臟之水飲。
    商陸——苦寒下行,治水腫蠱脹。

溫大腸
    肉豆叩——氣暖而澀大腸,止虛瀉。
    吳茱萸——溫中下氣,除濕而利大腸。
    蓽撥——除冷散氣,治大腸瀉痢。
    石硫黃——暖精壯陽,疏利大腸。

升提發(fā)散
    升麻——升提陽明之氣,陽氣升而久瀉止。
    葛根——升陽明清氣,散熱解肌。
    荊芥穗——升發(fā),炒黑則治便血。
    白芷——發(fā)散陽明風熱。
    秦艽——發(fā)散而去腸中之濕熱。

清大腸之熱
    黃芩——瀉大腸之火熱。
    白頭翁——涼血瀉熱。   
    槐實——瀉大腸風熱。   
    榆白皮——利竅滲濕熱。
    土茯苓——去濕熱止泄瀉,治楊梅瘡。
    馬兜鈴——清肺熱而清大腸。
    漏盧——通竅瀉胃大小腸之熱。
    川楝根——苦寒,瀉大腸火而治瘡毒。

九、膀胱經(jīng)用藥
    膀胱為州都之官,藏津液氣化則能出。身體內的水液,通過三焦下歸集于膀胱,津液經(jīng)過腎的氣化作用變成小便而排出體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xiàn)在小便上,小便不禁或小便不通,及尿色,質的變化。
    膀胱與腎棚表里,膀胱的排尿要靠腎的氣化作用,故膀胱的氣機病變常從腎論治。尿與精液均走泄尿道,腎之下元不固,敗精滲入尿道,也可引起尿質的病變。
    濕熱與濕濁常為膀胱病變的病因,故清熱利濕排濁也為治療膀胱癥的重要手段。
    膀胱為太陽經(jīng),太陽經(jīng)覆蓋面廣而通上達下,風邪侵入,首先入太陽經(jīng),故膀胱經(jīng)用藥不可忽視表散風邪藥。

水液入膀胱
    天冬——益水之上源,下歸腎家入膀胱。
    花粉——生津解渴,行水入膀胱而清熱。   
    茯苓——從脾行水,下通膀胱。
    豬苓——下焦行水,能升能降,下達膀胱。
    大腹皮——寬腸下氣,行水滲入膀胱。   
    滑石——通利上中下三焦,而下走膀胱。   

縮小便
    益智仁——補腎溫固下元,增強氣化而縮小便。   
    砂仁——引氣歸元而縮小便。 
    山茱萸——固精秘氣而縮小便。
桑螵蛸——滋陰通淋而縮小便。              
    芡實——滋脾陰而縮小便。

通小便   
    木通——治六腑熱蒸而內澀,導熱由小便而出。
    通草——治小便不利而莖中痛,上達利肺,下達通竅。
    葵子——婦女妊娠,胞轉如塞,用葵子而可通。
    車前子——利水而固精竅。

清膀胱濕熱
    澤瀉——清熱而利濕,利小便。
    黃柏——下降瀉膀胱相火,為是太陽引經(jīng)藥,清濕熱而固腎。
    石葦——利水濕善通淋。
    海金沙——清濕熱而排結石。
    茵陳——泄?jié)駸幔吸S疸之君藥。
    瞿麥——降心火而降膀胱熱邪。
    白鮮皮——除濕熱而治風痹瘡癬。
    地膚子——清熱利水而止癢。   

足太陽經(jīng)藥
    麻黃——發(fā)汗解表.麻黃根止汗。
    桂枝——調和營衛(wèi)。性能橫行手臂。
    防風——去風勝濕,同蔥則行周身。   
    防己——治濕清熱。漢防己治水,木防己治風。
    羌活——搜風治周身百節(jié)痛。
    藁本——治風寒,頭頂連腦而痛非此不能除。
    前胡——清熱下氣,而治風痰。

十、膽經(jīng)用藥
    膽為中正之官,為府而內所藏為精汁,與其它府所藏之水谷不同。中正,意思是不偏不倚,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影響,維持和控制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
    膽氣虛怯,可因驚恐而致病,諸如虛煩不眠,心慌心跳,多疑慮,好嘆息等。膽氣壯,則不受影響。倘若由致病因素而致膽實者,會出現(xiàn)膽氣不暢,諸如胸脘滿悶,脅下脹痛,口苦而干,頭額兩側痛疼,口外眼角痛等癥狀發(fā)生。
    膽與睡眠關系密叨,膽虛寒則不眠,膽實熱則多眠,煩擾之則不能眠。
    膽與肝相表里,膽之實證熱證常與肝有聯(lián)系,因此,瀉膽火的藥物可以平肝,同樣,平肝的藥料也可瀉膽火。

補膽
    生棗仁——甘潤而酸平,專滋補肝膽。醒脾療膽實多眠。
    炒棗仁——酸溫而香,則補膽氣,寧心療膽虛不眠。

和膽   
    川芎——血中氣藥,升陽開郁,膽之引經(jīng)藥。
    柴胡——升陽氣,和表里,解郁調經(jīng)。
    郁李仁——補血潤燥,得酒則入膽,下氣行水。
    半夏——發(fā)表開郁,下氣止嘔。
    酒——大熱有毒,用為向導,首先入膽,通行一身之表。引藥至極高之分。  
    豬膽汁——膽汁苦寒,瀉火潤燥。
    連翹——性升入膽,散諸經(jīng)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

涼膽
    青蒿——入肝膽血分,除骨蒸勞熱。
    前胡——下氣降火,專治肝膽之風痰。
    銀柴胡——治骨燕勞熱,治小兒疳積。
    竹茹——清肝膽之熱,涼血除煩。
    桑葉——清泄少陽之氣熱。

瀉膽
    膽星——除濕熱,祛風痰。
    青皮——氣烈瀉肝膽,破積消痰。
    黃芩——清濕熱,疏解往來之濕熱。
    苦參——除濕熱,利九竅。
    龍膽草——瀉肝膽之火,酒浸則上升行外。
    茵陳——除濕熱而祛黃。

溫膽
    生姜——發(fā)表解郁,調中開痰,為嘔家圣藥。
    橘紅——去白之橘皮名橘紅,調中消痰,除寒發(fā)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