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癥。陳寶貴認為,心悸發(fā)作者,一為心氣陰(血)不足,二為胸陽衰微,三為心脈瘀阻,三者為心悸之主因,其他病癥多在三者基礎上發(fā)展而成。故治療不離宣陽通痹、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陰三法,陳寶貴治療心悸,重視以上三法,在三法的基礎方加減,可治療多種證型的心悸。 如心氣陰不足者,多用炙甘草湯和生脈飲加減;胸陽衰微者,多用瓜蔞薤白類方出入;心脈瘀阻者,多用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化裁;水飲凌心者,亦為胸陽不振,水飲內生,多在瓜蔞薤白類方基礎上加化飲之品;又如陰虛火旺,為陰血不足,虛火旺盛,多在炙甘草湯合生脈飲方中加滋陰降火之藥。 案1 宣痹通陽、益氣化瘀法 李某,男,65歲,教師,1998年3月11日診。 主因心悸、胸悶痛2月余來診?;颊?月前出現心悸,胸悶痛不適,未予重視。3天前上述癥狀呈加重趨勢,難以忍受,遂來就診。患者現心悸不安,胸悶痛不適,左胸明顯,手腳發(fā)涼,舌淡暗,苔白,脈細弦?;颊呒韧谛牟〔∈?年,2年來未發(fā)作。查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證屬:胸陽不振,氣虛血瘀。 治以:宣痹通陽,益氣化瘀。 處方:瓜蔞15克,薤白10克,丹參15克,郁金10克,元胡10克,黨參10克,當歸15克,赤芍10克,陳皮10克,檀香5克。7劑,每日1 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 二診(3月18日):心悸、胸悶痛大減,仍有手腳發(fā)涼。上方加桂枝10克,又取7劑。 三診(3月26日):偶有胸悶不適。上方又服7劑。 四診(4月3日):諸癥皆失。又取10劑鞏固療效。 按 該患者胸陽不振、氣機痹阻故見胸悶痛不適;心血不足,故見心悸不安;陽氣不能溫振四末,故見手腳發(fā)涼;舌淡暗,苔白,脈細弦亦為胸陽不振、血運不暢之象。上方中以瓜蔞、薤白辛溫通陽;郁金、元胡、陳皮、檀香理氣解郁,其中郁金、元胡兼有化瘀之功;當歸、赤芍、丹參活血養(yǎng)血;黨參益氣補中。全方有宣痹通陽、益氣化瘀之功效。證對藥準,故一診而病減。二診患者手腳仍涼,故加桂枝增強溫振心陽之力。藥中病情,胸中陽氣得運,氣血得養(yǎng),故疾病漸愈。 另,檀香一藥,有行氣溫中,開胃止痛之功,善治胸中及脘腹血瘀之證,且止痛效果很好。陳寶貴常用其治療胸中氣滯血瘀之證兼疼痛者,頗有療效。 案2 健脾化痰、養(yǎng)心定悸法 田某,男,61歲,2009年11月12日診。 患者訴心悸氣短多日,現多夢少寐,胸悶,納差,口淡無味,舌淡,苔白,脈滑而無力。既往冠心病多年,未引起重視及系統(tǒng)治療。 證屬:心脾兩虛。 治以:健脾化痰,養(yǎng)心定悸。 處方: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沉香5克,菖蒲15克,遠志10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砂仁10克,合歡皮15克,甘草10克。7劑,每日1 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 二診(11月19日):心悸,胸悶氣短減輕,納差改善。又取7劑。 三診:(11月26日):諸癥皆除,脈轉有力。又取7劑,鞏固療效。 按 該患者心氣不足,心失所養(yǎng),故見心悸氣短,多夢少寐;脾胃運化無力故見納差、口淡無味;心脾氣虛,氣血推動無力,氣滯心胸故見胸悶;舌脈表現亦為心脾兩虛之征象。故方中以四君子湯健脾養(yǎng)心;半夏、菖蒲、遠志化痰,其中遠志又可安神治失眠;香櫞、佛手疏肝和胃;沉香、合歡皮理氣以除胸悶;砂仁醒脾和胃。全方緊扣心脾兩虛,脾胃運化無力之病機,從健脾養(yǎng)心、和胃化痰入手來治療心悸,方與證合,患者共服20余劑而病愈。 案3 健脾補心、溫陽化飲法 楊某,女,70歲,2008年11月15日診。 主因心悸伴下肢水腫半月來診。患者素有胸悶氣短、畏寒病史,服藥物尚可維持日常生活。半月前患者心悸發(fā)作,伴有下肢水腫,當時未予重視。半月來心悸及下肢水腫越發(fā)嚴重,遂來診治?;颊攥F心悸,胸悶氣短,活動后喘促,下肢水腫,畏寒,便溏,納呆,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級。 證屬:心腎陽虛,水飲凌心。 治以:健脾補心,溫陽化飲。 處方:黨參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澤瀉15克,黑附子10克,白術15克,薤白10克,枳實6克,炙甘草15克,炒車前子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每日1 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 二診(11月22日):心悸氣短明顯減輕,水腫亦減,便溏改善。上方又取7劑。 三診(11月29日):諸癥皆無,脈轉有力。上方去黑附子、炒車前子,又取10劑善后調理。后隨訪患者半年未復發(fā)。 按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可見人體水液代謝運行轉輸主要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本案為心腎陽虛,水濕不化,水飲凌心而見心悸、胸悶等癥,故應溫振心腎之陽,健脾制水為主。又《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span> 上方中以黨參、桂枝、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益心氣,溫心陽;薤白辛溫通陽;附子溫振腎陽,配桂枝可增強溫振心腎之陽之力;白術、茯苓健脾利水,配伍澤瀉、炒車前子可增強利水之力;枳實少量應用,可調節(jié)氣機升降,臨床證實可提高補氣藥的作用。三診時患者癥狀改善,考慮附子辛燥,長期應用有傷陰之弊,故去之。因水腫已退,故減利水之藥車前子。全方緊扣心腎陽虛病機,從健脾補心、溫陽化飲入手,標本兼治,患者共服20余劑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