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路志正臨證經驗:疏肝運脾溫膽除耳鳴..半夏瀉心湯治胃炎..夏令咳嗽治驗..治心悸三法

 123xyz123 2014-08-25

國醫(yī)大師路志正臨證經驗

1.疏肝運脾溫膽除耳鳴

摘自2014-7-2中國中醫(yī)藥報

——心臟神經官能癥案1例

□ 劉建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楊某,男,51歲,2013年3月30日初診,時令:清明。

    主訴:耳鳴數年,加重2月?;颊叨Q如蟬,多因情志而發(fā),發(fā)作常持續(xù)2小時左右,伴胸悶、心悸、憋氣、氣短;且胸悶發(fā)作時頭重、頭脹、發(fā)麻,有失重感。平素入眠困難,睡5小時后再難入眠。心電圖檢查正常,曾診為心臟神經官能癥;服抗焦慮藥加谷維素等治療,時有心煩焦慮。就診時感視物不清,時有口干、口苦,飲水較多,時感胃脘不舒、打嗝,脘脹。望其面色少澤,下眼瞼色暗,舌紅,苔薄白,診其脈弦滑動。

    辨證:肝氣郁結、肝脾(膽)不和,治以疏肝運脾,溫膽和胃。

    組方:五爪龍30克,西洋參10克(先煎),紫蘇葉15克,姜半夏12克,厚樸12克,陳皮10克,炒杏仁10克,炒薏仁30克,茯苓30克,砂仁8克(后下),黃連6克,竹茹15克,菖蒲12克,郁金10克,炒棗仁30克,遠志12克,廣木香10克(后下),生龍骨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生姜片2片為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茶飲方:橘葉15克,素馨花10克,綠萼梅10克,神曲12克,生麥芽30克,小麥30克,百合20克,生白術12克,炒枳殼12克,紫石英30克(先煎),甘草3克,生谷芽30克。7劑代茶飲,2日1劑。

    二診:服藥后,患者耳鳴、胸悶、心悸、心煩、發(fā)憋、氣短、胃脘不舒、打嗝、脘脹均有所減輕。發(fā)作持續(xù)減為1小時左右,入睡時間增至6小時,口干、口苦感消失,飲水減少。望其面色有澤,惟下眼瞼色暗,舌紅,苔薄白,診其脈弦滑動。路志正認為藥證合拍,效不更方,守方再進14劑、茶飲方7劑。

    三診:患者述諸癥減輕。發(fā)作持續(xù)1小時左右,入睡時間增至6小時以上,胃脘不舒、打嗝、脘脹感消失;望其面色有澤,惟下眼瞼色暗,舌質淡紅,苔薄白,診其脈弦小滑。守方再進14劑、茶飲方7劑。

    四診:患者耳鳴、胸悶、心悸、心煩減輕。短暫發(fā)作,已正常入睡,發(fā)憋、氣短感消失;望其面色光華有澤,下眼瞼色暗,舌質淡紅,苔薄白,診其脈弦。路志正認為此時患者脾胃已調,惟肝郁不舒仍存,當以疏肝理氣、溫膽和胃為治,上方去炒杏仁、炒薏仁、砂仁,再進14劑、茶飲方7劑。

    后隨訪,告病愈。

    按:心臟神經官能癥,病位在肝,與心、脾、腎有關,多為肝氣郁結、肝膽不和所致,日久可耗傷心氣營血,以致心神不安,臟腑陰陽失調。

    初病多實、久病轉虛。肝氣郁結、氣滯不行則時感胸悶、心悸、發(fā)憋、氣短諸癥蜂起;肝膽不寧則心煩、難以入眠,故治以疏肝運脾,溫膽和胃之劑,以期肝脾(膽)和調,諸癥自消。

    這也是路志正“持中央、運四旁”治療大法在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運用。本案中對于心煩、失眠的治療,運用養(yǎng)心清心之品(黃連、小麥、百合、茯苓、炒棗仁、遠志)與鎮(zhèn)潛固攝之藥(生龍骨、生牡蠣、紫石英)并用收功,其法可效。

2.半夏瀉心湯治胃炎

摘自2014-7-2中國中醫(yī)藥報

□ 邱敏 重慶中醫(yī)院曾立倫名醫(yī)工作室

 

    曾定倫主任中醫(yī)師是重慶市名中醫(y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針對脾胃病陰陽并病,寒熱錯雜的病機,采用寒熱并施,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應用半夏瀉心湯為主方治療效果甚佳,體現了《素問·標本病傳論》“間者并行,甚者獨行”的宗旨。今舉典型病例如下。

    曹某,47歲,男性,2013年4月10日初診。

    患者反復胃脘疼痛1年余,2月前胃鏡檢查示:糜爛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A2期);HP(2+)。服用制酸、保護胃黏膜、抗HP藥物治療1月癥狀緩解。3天前因食用火鍋、飲酒后加重就診。

    刻診:胃脘痞脹灼痛,痛引右側胸脅,疼痛無明顯規(guī)律,伴口苦反酸,口干喜飲卻飲水不多,嘈雜納呆,大便不成形,解便不爽,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辨證: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且生活多無規(guī)律,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失運化,濕濁內生;辛辣飲食損傷胃陰,燥熱內盛,濕與熱合,濕為陰邪,困阻氣機,陽熱耗氣傷津,脾胃升降失司,肝膽疏泄失常而成本病。

    治法:清熱化濕,和胃理氣止痛;以半夏瀉心湯加減。

    組方:法半夏12克,黃芩12克,黃連6克, 砂仁6克(后下),蒲公英15克,佩蘭12克,竹茹12克,陳皮12克,川楝子10克,郁金12克,延胡索15克,浙貝母15克,薏仁30克,厚撲6克,茯苓15克,煅瓦楞30克(先煎)。6劑,水煎服,每日1劑。

    4月16日二診:患者胃痛大減,反酸痞脹消失,胃納增加,大便仍溏,上方去金鈴子散、煅瓦楞、佩蘭,合參苓白術散加減調整1月,復查胃鏡示潰瘍愈合,HP(±)。

    仍清熱化濕,和胃健脾。以半夏瀉心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

    方藥:法半夏12克,黃芩12克,黃連6克, 砂仁6克(后下),蒲公英15克,厚撲6克,竹茹12克,陳皮12克,黨參20克,白術20克,炒扁豆20克,浙貝母15克,薏仁30克,蓮子15克,茯苓15克,山藥30克。15劑,水煎服,每日1劑。病愈。

    按:“半夏瀉心湯”為仲景治療少陽誤下成痞所立,“但滿不痛為痞”,傷寒表邪未經表散而誤下,傷及中氣,加之邪氣由表入里而乘之,則脾不能升清,胃失于降濁,中焦痞塞不通而成痞滿。張秉成論該方:“所謂彼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芩、連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濕熱為病者,皆可用之。但濕濁黏膩之氣,與外來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藥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參、大棗者,病因里虛,又恐苦辛開泄之藥過當,故當助其正氣,協之使化耳。”

    曾定倫認為:非獨傷寒誤下,脾病則生濕,胃病則化燥,脾胃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相輔相成,若受病則相互影響,導致濕濁、熱邪困阻中焦,出現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臨床表現,故該方廣泛應用于脾胃病的治療中,且療效顯著。

    在臨床運用中,他根據巴渝之地脾胃疾病濕熱尤多,寒濕相對較少,故在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病過程中,往往去大辛大熱之干姜,代之以辛散開瀉之砂仁、木香,既能辛散胃氣,開泄?jié)駶?,又無助熱之弊;同時喜加蒲公英、半枝蓮等清熱化濕解毒之品,配合芩、連苦寒清熱燥濕,和降胃氣。

    若中氣虛損不明顯者去參、棗、草,以免助濕,或加健脾運脾之山藥、白術、薏仁等物,并根據肝、脾相互影響,密切聯系的關系,加入疏肝理氣,行氣活血止痛的藥物如: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烏藥、郁金、白芍等,行氣止痛,柔肝緩急,臨床療效顯著。

3.夏令咳嗽治驗

摘自2014-7-2中國中醫(yī)藥報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夏日炎炎,天之熱氣下逼,地之濕氣上騰,此時人之腠理疏松,時令咳嗽增多,其大致仍為風邪所傷,但多夾雜暑濕之氣。如暑風襲肺,壯熱無汗咳嗽,可用新加香薷飲,合前胡、桔根、杏仁、桑葉。也可以豆豉易扁豆花,取其解表宣化之力,得汗熱退,殘余之熱留戀,癥見低熱咳嗽者,可以青蒿易香薷。平素濕盛,外邪入里,與內濕相結合,每多暑濕蘊阻,肺胃肅化失司,常見咳嗽多痰,痰色或黃或白,或黃白相兼,低熱倦怠,胃納少思,脘腹胞脹,宜于輕清疏肺之中,佐以清暑化濕之藿香、佩蘭、六一散、青蒿、荷梗等,芳香宣化之時令藥,使其外邪與暑濕各得分解,可以見效。前人經驗,夏月發(fā)表,以香薷代麻黃。總之,夏令咳嗽用藥,著眼于夾雜暑濕之氣,治當以解表,芳香化濕為宜。

    病案舉隅

    王某,57歲,2009年7月26日初診。

    患者自訴咳嗽半月有余,痰白量多,脘腹脹滿,口干大便溏薄。觀其面痿黃,舌紅苔黃,脈滑數,此乃暑風夾濕,熱壅阻于肺。治以輕清疏肺,清暑化濕。

    處方:桑葉9克,杏仁9克,前胡9克,蟬衣6克,云苓9克,桔梗6克,枳殼6克,生薏苡仁12克,佩蘭葉9克,半夏9克,竹茹6克,甘草5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上方服后,咳嗽日漸減輕,服畢即咳止。本例患者也曾用止咳散、杏蘇飲等方劑治療,但藥后罔效。其癥在夏令,夾有暑濕,加以清暑化濕之品,頓獲顯效。故醫(yī)者應重視時令與時令夾雜之氣,靈活用藥,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陳寶貴醫(yī)案選粹 編者按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陳寶貴教授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博士后合作導師。陳寶貴早年拜師于柳學洙先生,為張錫純先生再傳弟子,盡得老師真?zhèn)?,后從醫(yī)近50載。今起,本版在《名醫(yī)臨證經驗》專欄將陸續(xù)刊登其臨床用藥經驗,供讀者學習借鑒。

4.治心悸三法

摘自2014-7-2中國中醫(yī)藥報

□ 寇子祥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武清中醫(yī)院 陳寶貴名中醫(yī)工作室

 

    心悸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癥。陳寶貴認為,心悸發(fā)作者,一為心氣陰(血)不足,二為胸陽衰微,三為心脈瘀阻,三者為心悸之主因,其他病癥多在三者基礎上發(fā)展而成。故治療不離宣陽通痹、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陰三法,陳寶貴治療心悸,重視以上三法,在三法的基礎方加減,可治療多種證型的心悸。

    如心氣陰不足者,多用炙甘草湯和生脈飲加減;胸陽衰微者,多用瓜蔞薤白類方出入;心脈瘀阻者,多用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化裁;水飲凌心者,亦為胸陽不振,水飲內生,多在瓜蔞薤白類方基礎上加化飲之品;又如陰虛火旺,為陰血不足,虛火旺盛,多在炙甘草湯合生脈飲方中加滋陰降火之藥。

    案1 宣痹通陽、益氣化瘀法 

    李某,男,65歲,教師,1998年3月11日診。

    主因心悸、胸悶痛2月余來診?;颊?月前出現心悸,胸悶痛不適,未予重視。3天前上述癥狀呈加重趨勢,難以忍受,遂來就診。患者現心悸不安,胸悶痛不適,左胸明顯,手腳發(fā)涼,舌淡暗,苔白,脈細弦?;颊呒韧谛牟〔∈?年,2年來未發(fā)作。查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證屬:胸陽不振,氣虛血瘀。

    治以:宣痹通陽,益氣化瘀。

    處方:瓜蔞15克,薤白10克,丹參15克,郁金10克,元胡10克,黨參10克,當歸15克,赤芍10克,陳皮10克,檀香5克。7劑,每日1 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

    二診(3月18日):心悸、胸悶痛大減,仍有手腳發(fā)涼。上方加桂枝10克,又取7劑。

    三診(3月26日):偶有胸悶不適。上方又服7劑。

    四診(4月3日):諸癥皆失。又取10劑鞏固療效。

    按 該患者胸陽不振、氣機痹阻故見胸悶痛不適;心血不足,故見心悸不安;陽氣不能溫振四末,故見手腳發(fā)涼;舌淡暗,苔白,脈細弦亦為胸陽不振、血運不暢之象。上方中以瓜蔞、薤白辛溫通陽;郁金、元胡、陳皮、檀香理氣解郁,其中郁金、元胡兼有化瘀之功;當歸、赤芍、丹參活血養(yǎng)血;黨參益氣補中。全方有宣痹通陽、益氣化瘀之功效。證對藥準,故一診而病減。二診患者手腳仍涼,故加桂枝增強溫振心陽之力。藥中病情,胸中陽氣得運,氣血得養(yǎng),故疾病漸愈。

    另,檀香一藥,有行氣溫中,開胃止痛之功,善治胸中及脘腹血瘀之證,且止痛效果很好。陳寶貴常用其治療胸中氣滯血瘀之證兼疼痛者,頗有療效。

    案2 健脾化痰、養(yǎng)心定悸法

    田某,男,61歲,2009年11月12日診。

    患者訴心悸氣短多日,現多夢少寐,胸悶,納差,口淡無味,舌淡,苔白,脈滑而無力。既往冠心病多年,未引起重視及系統(tǒng)治療。

    證屬:心脾兩虛。

    治以:健脾化痰,養(yǎng)心定悸。

    處方: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沉香5克,菖蒲15克,遠志10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砂仁10克,合歡皮15克,甘草10克。7劑,每日1 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

    二診(11月19日):心悸,胸悶氣短減輕,納差改善。又取7劑。

    三診:(11月26日):諸癥皆除,脈轉有力。又取7劑,鞏固療效。

    按 該患者心氣不足,心失所養(yǎng),故見心悸氣短,多夢少寐;脾胃運化無力故見納差、口淡無味;心脾氣虛,氣血推動無力,氣滯心胸故見胸悶;舌脈表現亦為心脾兩虛之征象。故方中以四君子湯健脾養(yǎng)心;半夏、菖蒲、遠志化痰,其中遠志又可安神治失眠;香櫞、佛手疏肝和胃;沉香、合歡皮理氣以除胸悶;砂仁醒脾和胃。全方緊扣心脾兩虛,脾胃運化無力之病機,從健脾養(yǎng)心、和胃化痰入手來治療心悸,方與證合,患者共服20余劑而病愈。

    案3 健脾補心、溫陽化飲法

    楊某,女,70歲,2008年11月15日診。

    主因心悸伴下肢水腫半月來診。患者素有胸悶氣短、畏寒病史,服藥物尚可維持日常生活。半月前患者心悸發(fā)作,伴有下肢水腫,當時未予重視。半月來心悸及下肢水腫越發(fā)嚴重,遂來診治?;颊攥F心悸,胸悶氣短,活動后喘促,下肢水腫,畏寒,便溏,納呆,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級。

    證屬:心腎陽虛,水飲凌心。

    治以:健脾補心,溫陽化飲。

    處方:黨參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澤瀉15克,黑附子10克,白術15克,薤白10克,枳實6克,炙甘草15克,炒車前子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每日1 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

    二診(11月22日):心悸氣短明顯減輕,水腫亦減,便溏改善。上方又取7劑。

    三診(11月29日):諸癥皆無,脈轉有力。上方去黑附子、炒車前子,又取10劑善后調理。后隨訪患者半年未復發(fā)。

    按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可見人體水液代謝運行轉輸主要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本案為心腎陽虛,水濕不化,水飲凌心而見心悸、胸悶等癥,故應溫振心腎之陽,健脾制水為主。又《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span>

    上方中以黨參、桂枝、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益心氣,溫心陽;薤白辛溫通陽;附子溫振腎陽,配桂枝可增強溫振心腎之陽之力;白術、茯苓健脾利水,配伍澤瀉、炒車前子可增強利水之力;枳實少量應用,可調節(jié)氣機升降,臨床證實可提高補氣藥的作用。三診時患者癥狀改善,考慮附子辛燥,長期應用有傷陰之弊,故去之。因水腫已退,故減利水之藥車前子。全方緊扣心腎陽虛病機,從健脾補心、溫陽化飲入手,標本兼治,患者共服20余劑而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