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伊犁地名的由來

 漫步月球路 2014-09-17

伊 犁 地 名 的 由 來

    伊犁,中華錦繡河山的一角,偉大祖國西北邊疆的咽喉和屏障。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亞人種博覽地”之稱。多少年以來,民族雜居、民族斗爭、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方發(fā)展史上的一條主線。

    從公元前漢朝張騫兩次通西域,漢公主細君、解憂以及我國第一個女外交家馮嫽下嫁烏孫開始,伊犁就和內陸建立了緊密聯(lián)系。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塞人、月氏、匈奴、烏孫、柔然、悅般、突厥、契丹、回紇等族人民,都曾在伊犁舞臺上演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當年將士如雨,車帳如云,躍馬揮戈,經伊犁西出征戰(zhàn),開邊立國,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運籌帷幄,大軍西指,回收伊犁,屯墾戍邊……。然而,如大江的運行,時光流駛,它們都已逝去,成為歷史的陳跡。只有伊犁大地的主人---各民族人民,仍然存在著,繁衍著。他們種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在伊犁大地上留下歷史的腳印,成為我們能夠辨認、分析、探索消失了的歷史圖景的寶貴材料。歷史地名,就是人民前進的腳印。伊犁地名就是伊犁各族人民共同開發(fā)伊犁大地的一種歷史紀錄。

                                      

伊犁地方最古老的地名是什么?據《漢書·陳湯傳》的記載: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在西域已經有“伊利”一詞?!?a target="_blank" style=" display:inline; position:static; background:none;" >漢西域圖考》云:“此即伊犁轉音”?!?a target="_blank" style=" display:inline; position:static; background:none;" >西突厥史料》:“…至弓月城,過思渾川……渡伊麗河,一名帝帝河,即今之伊犁河?!币沙摹?a target="_blank" style=" display:inline; position:static; background:none;" (椿園七十一:《西域聞見錄》)這是伊犁定名的淵源之大概。

    伊犁,有一個明確的地域概念,歷代都是指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伊犁地區(qū)第一個立國的烏孫如此,歷代“其國即烏孫故地”的西突厥也是如此。元、明時期,察合臺汗國及其后裔以及著名的厄魯特準噶爾部,都在伊犁這塊地方曾雄踞一時。清政府收復伊犁后,對伊犁的疆域,有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一七六0年,乾隆有諭旨稱:  “準噶爾蕩平,凡有舊游牧.皆我版圖。”《西域圖志》等清代文獻,也習慣以清代新疆首府惠遠城為中心,分伊犁西路和東路。東路大致相當今日伊犁河谷、博樂、精河等地,鄰接庫爾喀喇烏蘇、哈喇沙爾;西路系指今日國境線以西,至巴爾喀什湖北岸,包括塔拉斯河流域以及伊塞克湖周圍地區(qū)。這就是為大量中外文獻所確認的伊犁地域范圍。

    今天伊犁偏隅一角的情形,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沙俄鯨吞、侵占的后果,至今不過百年左右的歷史。伊犁這一地名,不但大河冠之,而且名之城市。民族語稱呼的“固爾札”,一般沿襲準噶爾部首府和宗教中心的金頂寺而來。實際上,它的歷史要古老得多,可以上溯至十三、四世紀以前,而且當時的名字就叫做伊犁城。一二二一年和一二二二年,被金朝皇帝兩次派往西域覲謁成吉思汗的使臣烏古孫仲端,在他的《北使記》中云,“……至回紇國之益離城?!睅缀跬粫r期的國外文獻,小亞美尼亞王海敦一世《紀行書》,記錄海敦一二五四年入朝拔都及蒙古可汗的路程,其中云“…過色特闊爾海(SutKO)譯言乳海也。又至阿羅阿里(ALoaLeKh)次至亦刺八里(Ilan balekh),次渡伊犁蘇(Ilensu)?!薄?a target="_blank" style=" display:inline; position:static; background:none;" >耶律希亮神道碑》中提到:“公單騎從行二百余里,至出布兒城,九十里至亦烈河,河南之城日也里虔?!?(元史·曷思麥里傳)也有亦八里城的記載。公元一四一八年,察合臺后王歪思汗在伊犁河流域建牙帳,立首府于亦力把里,因此《明史》稱其國號為亦力把里。以上這些益離城、亦刺八里、亦力把里’(八里或把里,蒙語。城市)也里虔(虔,即Kand,Cand,波斯語:城市。至今伊寧市近郊還有一個著名的地名潘津系波斯語:五條溪流)以及亦八里,都是“伊犁”音譯的轉音。

    可見,伊犁這個地名,就像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大河那樣久遠,千載流傳;就像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那樣古老,名揚中外。

                                       

 

    伊犁多民族共同聚居這一現實,決定了今天伊犁地名的多層性。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較大的伊犁地名就有二千三百多條,其中蒙語地名和哈語地名占半數以上,這是因為蒙古族和哈薩克族曾先后是伊犁地方的主體民族的緣故。

    明末清初,伊犁和北疆廣大地區(qū),興起了由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部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史稱西蒙古厄魯特。后來,準噶爾力量日盛,終成盟主,“以伊犁為會宗之地?!倍螋斕孛晒抛鳛橹黧w民族的活動,在地名上留下了大量的印記。作為勝利了的征服者,往往在地名上進行隨心所欲的改造,以符合自己的意志,一個主體民族,也常常在地名上縱意創(chuàng)造。曾被長春真人邱處機稱為天池的賽里木湖,在唐西突厥時,稱為色特庫爾,突厥語:“乳?!敝?。唐太宗的政治詩《執(zhí)契靜三邊》,曾有“乳海池京邑,雙河詔帝鄉(xiāng)?!本渲械娜楹#褪侵附袢盏馁惱锬竞?,雙河有人謂指伊犁河(一說指博羅塔拉河,見后)。后來,蒙古人把色特庫爾改稱為“察罕賽里木淖爾”,意為白凈湖,簡稱賽里木湖,沿用至今。伊塞克湖,唐時又名大清池。《慈恩傳》:“清池亦云熱海,見其對凌山不凍,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溫也?!碧七吶娙酸瘏髀剬戇^膾炙人口的名篇《熱海送崔侍御還京》。對這個如此著名的地方,蒙古人根據湖中有鐵砂,改稱為“特穆爾圖淖爾”意為有鐵的湖。清代歷史文獻亦多以此稱呼之。

    一個有趣而引人注目的現象是,盡管從二百多年前開始,蒙古族不再是伊犁的主體民族,但今天伊犁地名中較大而又重要的地名,仍然使用蒙古語,這是因為清政府收回伊犁后,實行多民族共同開發(fā)伊犁的策略,因此,無法形成單一民族語別居統(tǒng)治地位的局面,而已經是客觀存在的蒙語地名,便一至流傳至今。就拿今天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的八縣二市為例,除鞏留縣(哈語;托古斯塔留)和察布查爾縣(錫伯語:糧倉)之外,都是蒙古地名。伊寧市、縣都叫同爾札,蒙語:金頂寺。一說為“大頭羊”。筆者曾走訪過一些地方名流,說法不一。據某蒙古老人傳云:固爾札,是指金頂寺,但也和大頭羊有關。因為據傳金頂寺的地板是用大頭羊的角拼鋪而成的。是耶非耶,留待識者?;舫强h即霍爾果斯,蒙語畜牧地之意。昭蘇縣叫蒙古庫勒,意為蒙古城堡。尼勒克,蒙語意為“幼孩”“增長”.一說意為“凹”,因為當地的地形處于山地凹陷部分。特克斯,蒙語山羊很多的地方???,蒙語寒冷之意,謂當地冬季氣候酷冷。新源縣叫鞏乃斯(即鞏固斯,或崆吉斯),蒙語寬河之意。  (據徐松《西域水道記》稱,鞏乃斯系維吾爾語:踏地有聲。待考。)

                                        

    今天的伊犁,雖然蒙古族人口較少,地區(qū)分布不廣,但蒙語地名仍遍布其城市,鄉(xiāng)村、牧區(qū)。如伊寧市的巴彥岱(蒙語:富繞的地方),濟爾格郎(安居之地,亦可延伸為天堂的意思)。霍城縣的都爾布津(方塊地),清水河子來源于昔日蒙語地名察罕烏蘇(察罕:白色的,烏蘇:水也,相當于維語地名的阿克蘇)。特克斯縣的科布(草溝)、卡布撒朗(綠洲),察布察爾縣的加克斯臺(有魚的地方或魚兒溝)。海努克即銀頂寺,當年準噶爾部的另一宗教中心,據傳察哈臺后裔阿魯忽曾建牙帳于此,也是一座古城。新源的那拉提(向陽地)、則克臺(邊緣)。尼勒克二牧場所在地寨口,蒙語對稱之意,蘇布臺謂有穴者,或稱有獺地。鞏留縣的恰普其海(石峽)、雅馬圖(蒙語:兩水合一,系伊犁河上游喀什河、特克斯河的匯合點,今有學者考證謂唐代之雙河,蘇定方大戰(zhàn)賀魯處,即此地也。有人說雅馬渡是維語兇險之意——其說非也。)伊寧縣的諾蓋圖(蛇溝)達達木圖(蒙語枯木魚疊之謂)、曲里海(蒙語。石頭溝。有人謂曲里海源于維語曲勒斯坦,其說大謬)等等。此外,蒙古族崇信喇嘛教,在伊犁地名上也有反映:除固爾札,海努克外,還有霍城的開干溝(活佛溝)、昭蘇的波馬普土(舉行宗教儀式之地)、康布布拉克(康布:蒙古宗教職務,布拉克泉水)等。

     哈薩克族是伊犁自治州的主體民族,古代的烏孫是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歷史上,形成哈薩克部族的主要地方正是作為“烏孫故地”的伊犁河谷和七河平原。原屬烏孫的阿爾班,蘇宛等部落,就居住在伊犁河谷,今察布查爾縣南,相傳那是兩漢時期烏孫國居地的山。哈薩克族和蒙古族都是游牧民族,在人口地區(qū)分布上的一致性,使兩種語別的地名幾乎犬牙交錯,甚至出現混合地名。如昭蘇的“賽衣卡勒”,系哈語地名,但系從蒙語“好溝”演變而來的,又如“維洪加依料”這個地名,“維洪”是蒙古人名,“加依料”是哈薩克語夏牧場之意。    蒙族、哈薩克族人民,終日青山綠水作伴,飽覽鷹隼之自由翱翔;在崇山險谷溪流草原之上,騎馬嬉淺,狩獵豹熊,因此,對伊犁的山脈、河川。泉水、土壤,動物、植物等,在蒙古、哈薩克語別的地名上,都有極其生動、準確的描述,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令人經久不忘,茲分類舉例如下。

    地貌地名:是以地貌特征為根據而得名。如婆羅科努,蒙語謂山峰蒼翠,回抱如墻,極寫伊犁河北山脈之形態(tài),故名。新源的“阿熱勒托別”,哈薩克語:孤立的土丘,或土丘島,以當地一個較大的獨立土丘命名,地貌部位在鞏乃斯河中上游的階地上,受流水作用影響留下的一個殘丘。特克斯縣紅泉牧場東南部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多米地帶,有一個叫“阿特恰烏孜”的地名,哈薩克語:跑馬地。它形象地描繪了這片由兩水切割后形成的近萬畝平坦的地面。其他如。新源的“別斯托別”(哈薩克語:五個土包),鞏留的“奠合爾”(蒙語,死胡同。一說為滿沿;盡頭處)。昭蘇著名文物格登碑的所在地格登山的名字,源于蒙語腦后骨高之像,謂該山的山形拱起如腦骨(徐松:《西域水道記》謂“馬塔津”蒙語,駱駝脖子),“哈木爾薩依”  (蒙哈語:鼻梁溝)等等。

    水文地名:是以當地的水文特征為根據命名。如著名的伊犁大曲的產地農四師七十二團駐地新源的“肖爾布拉克”,是哈薩克語“堿水泉‘之意,因地處沖積扇的扇緣,泉水出露,鹽堿富集,故而得名。其地水質宜釀酒,有塞外杏花村之美譽。伊犁水文地質情況復雜,類似水文地帶而同一地名的例子很多。如:薩爾布拉克(哈薩克語:黃泉)、阿拉善(蒙語;溫泉)、蒙布拉克(哈薩克語:千泉)、喀拉蘇(哈薩克語;黑水,指泉水匯集,水量豐富的溪流)、瓊布拉克(哈薩克語:大泉)、烏宗布拉克(哈薩克語:常流泉)。其他如維吾爾語水文地名,陽布拉克(邊坡泉)、阿克蘇(清水)、克孜勒布拉克(紅泉)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地的水文地質情況和水文分布特點。

    土壤地名:系以土壤特征為根據而命名。如;喀拉托別(哈薩克語:黑土)、胡吉爾臺(蒙語:鹽堿土)、麻依托別(哈薩克語:油土)等等。

    動物地名:伊犁動物資源豐富,飛禽走獸,各類水產分布極廣,因而在地名上亦有充分的寫照。如從伊寧縣延至尼勒克的科古爾琴山,蒙語:鴿子多的山。其他如布爾庫特薩依(哈薩克語:老雕溝)、蒙馬拉勒(哈薩克語:千鹿)、群吉薩依(蒙語:狼溝)、瓊布羅薩依(大公駝溝,哈薩克、錫伯語混合地名)、帕克勒克庫勒(哈薩克語:青蛙湖)、阿勒斯朗(蒙語;獅子)、阿拉愛格爾(哈薩克語:花種馬)、伊蘭地(哈薩克語:蛇山)、阿雍薩依(喀薩克語:黑熊溝)等等。

    植物地名:伊犁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極宜多種植物發(fā)育生長。分布極廣的野果林,就是伊犁河谷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的生態(tài)條件綜合影響的結果。因此,伊犁從古代到今天不乏“阿里馬”城。“阿勒馬勒”“阿勒馬薩依”(以上均系突厥語:蘋果城、蘋果樹、果子溝之意)等名稱。此外,不但有草本植物命名的地名,而且還有大量以木本植物命名的地名。如:艾爾滿特(哈薩克語:苦蒿)、卡因德薩依(哈薩克語:樺樹溝)、哈拉合特薩依(蒙古、哈薩克語混合地名:蕁麻草溝)、科克鐵列克(哈薩克語:濃密的楊樹林)、江尕德薩依(哈薩克語:核桃溝)、庫爾斯特(蒙語:蘆草溝)、烏拉斯臺(蒙語;有楊樹的地方)、索孜木圖(蒙語:有牛蒡的地方)、江古斯卡拉尕依(哈薩克語:一棵松)等等。這些地名,在伊犁各縣或一個縣內反復出現,不但反映出歷史上植物分布的特征,而且記錄了當年的地理真貌和植物資源,是寶貴的史料。

 

 

                                        

    伊犁原本是牧業(yè)地區(qū),近代農業(yè)的出現,是和伊犁維吾爾族的歷史緊密相聯(lián)的。早在十七世紀的前期,準噶爾部巴圖爾渾臺吉執(zhí)政時,就遷徙維吾爾人來伊犁務農,以保障糧食供應,但那時的農業(yè)規(guī)模很小。一六八0年(清康熙十九年),噶爾丹利用南疆地區(qū)的白山派和黑山派內爭的機會,遣十二萬準噶爾騎兵,揮戈南下,經阿克蘇、烏什等地,殺向喀什噶爾,輕而易舉地占領了當時南疆葉爾羌汗國的首府葉爾羌,扶立和卓伊達雅圖勒拉為王,稱阿帕克和卓,并由其子雅赫雅執(zhí)掌喀什噶爾政權。同時,準噶爾占領者又將原葉爾羌汗國的伊斯邁爾汗及其家族遷到伊犁,開始了準噶爾在南疆近八十年的統(tǒng)治。

    準噶爾貴族對南疆維吾爾族的統(tǒng)治,主要是通過代理人進行。準噶爾貴族還強迫維吾爾人遷居伊犁,為統(tǒng)治者服役,充當農奴,從事農田勞作,并把這些人稱作“塔蘭其”,即種地人。這些“塔蘭其”,多數是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烏什等地的維吾爾人民,另外,還有一些維吾爾人從事商業(yè)貿易,他們“販運為生,絕無產業(yè)”,和塔蘭其一樣,同屬農奴階層,叫“伯德爾格”。在清朝政府擊潰分裂祖國的準噶爾貴族反動勢力,收復伊犁后,為了發(fā)展生產鞏固邊防,由乾隆皇帝批準,又從阿克蘇,烏什等地招募維吾爾人到伊犁的寧遠、海努克、察罕烏蘇、霍爾果斯一帶屯田(因此,至今伊犁的維語地名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這些地方),并由國家發(fā)放農具、種籽和糧,當時稱為“回屯”?;赝停约氨?、旗屯、民屯、遣屯,極大地振興了伊犁的農業(yè)。短短數年間,維吾爾人來伊犁的屯田人數達到六千三百八十三戶。

    維吾爾人屯墾伊犁的史實,在地名上有著鮮明的反映。如很早就已出現的反映水利建設的維語地名,有“阿科斯坦” (即皇渠)、“阿勒斯坦”(維吾爾語:中間的水渠。有人謂阿勒斯坦為壟起的草地,其說非是。)等。反映當時移民特點的維語地名,有:“  

   來伊犁的維吾爾人,不少是經營商業(yè)、手工業(yè)的,反映這類現實的地名有:托提度康(四個鋪子)、脫甫其買里(織帽子村)、那買提曼買里(織氈子村)、喀贊庫恰(做鍋的街)、匹里青(做燈蕊的)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宗教地名,如伊寧市的“阿衣墩”(望月坡),據傳是肉孜節(jié)前,宗教人士觀察新月,決定節(jié)日何日開始的地方。

    還有一種比較獨特的維語地名,是以數量命名的。如:阿勒推(六問房,或六戶)、溫牙爾(十戶)、艾蓋溫(--十戶)、愉群溫(三十戶)、托提溫(四十戶)、拜什溫(五十戶)、茶依其溫(有茶鋪的三十戶)等等。這些地名的形成,一方而反映了當年人口數量的分布情況,另一方面也是一些歷史事件的真實寫照。例如伊寧縣五一公社阿勒推大隊,原名叫胡達庫勒圩孜。一百多年前,這里是一個擁有百戶人家的村子。一八七一年沙俄侵占伊犁,長達十年之久。一八八二年,我國收復伊犁后,沙俄又根據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條約”脅逼大批我國居民遷往俄國,弄得人民顛沛流離,四處逃亡,百戶人家的村莊只剩了六戶,  “阿勒推”便由此而得名。

    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伊犁的山河和人物已經發(fā)生了翻天復地的根本變化。原來殘破的“阿勒推”,今天又發(fā)展成為四百多戶、二千多人,人口增長了幾十倍。“阿勒推”曾經是過去歷史上悲慘一頁的真實記錄,今天它已成為伊犁人民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有無比生命力的最好例證和光輝象征。

                                        

    內陸各族人民在遷居伊犁后,和蒙古、哈薩克、維吾爾等族人民一樣,在開發(fā)伊犁、建設邊疆各個方面也同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在伊犁地名上,也有豐富的反映。在伊犁,  “察布查爾”這個名字是盡人皆知的。這個地名,今天已經成為全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的代名詞。伊犁的錫伯族是在一七六四年從盛京(今沈陽)等地遷移伊犁屯墾戍邊的,當時被安置在烏孫山下伊犁河南岸一帶,按牛錄駐防屯田。牛錄,是清朝八旗組織的基本單位,以近二百戶人為一牛錄。至今,錫伯地名中仍有八個牛錄的名字,它們按次序為:烏珠牛錄、寨牛錄、依拉齊牛錄、杜依齊牛錄、孫札齊牛錄、寧古齊牛錄、納達齊牛錄、札庫齊牛錄。寧古齊牛錄是自治縣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察布查爾,過去認為是一個蒙語地名,實際上它的來源是和錫伯族人民早年開發(fā)屯墾的光輝業(yè)績分不開的,一八0二年,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率領錫伯人民歷時六年多,修成了一條東西長二百余里的大渠,叫“察布查魯",簡讀為察布查爾。察布,  錫語。奠、祭之意,延伸為紀念,查魯,  錫語糧倉。察布查魯,是紀念水渠修成,使被開墾的大田變成了富饒的糧倉之意。察布查爾大渠的建成,為開發(fā)伊犁河兩岸田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七日,在成立錫伯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察布查爾"為該縣的地名,充分體現了錫伯族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建設邊疆、繼往開來、代代不息的堅毅精神,是很有紀念意義的。

    伊犁地名較之內陸的地名,一個顯著不同之處,是存在雙語別命名現象。即一個地方,既有少數民族語地名,又有一個漢語地名。如。漢語地名新源,民族語稱為鞏乃斯,昭蘇,平行的民族語稱為蒙古庫勒。最奇特的是鞏留縣這一漢語地名。它的定名,據無名氏作手抄本《鞏留縣志》記載;“民國十九年……開設為縣。……因當時新源設治局未成立,管轄……(此處缺殘兩字“引者”)鞏固斯與焉脊接境,遂按鞏固斯、特克斯塔留兩名縮稱鞏留……。”原來這是哈薩克語“鞏乃斯河的九條支流”這一地名的漢語縮寫!

    漢族人民,作為我國的主體民族,早在二千多年的漢代就已來到伊犁地方活動,當年,跟隨細君、解憂、馮燎而來的漢人工匠等,就是伊犁漢族的最早移民。此后,歷代來伊犁活動的漢族人民,源源不絕,史籍中記載很多。如常德《西使記》曾記錄今霍城縣境內景云:“西南行二十里,有關,日鐵木爾懺察(即今松樹頭—引者)。守關者皆漢民,關徑崎嶇似棧道。出關,至阿里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貫?!丶v與漢民同居,其俗漸染,頗似中國。又南有赤木兒城(有人謂系今霍城磨河古城--引者)居民多為漢人。”

    因此,今日的伊犁存在大量的漢語地名。其中有不少是清代留傳下來的,如:皇渠、惠遠、綏定(有歧視少數民族之意,故一九六五年改為水定)等,也有漢族移民地名如武功;其他如霍城西部的天津廟,系當年漢族信男善女拜佛地方,據云;在三區(qū)革命前,每年舊歷七月七日為趕廟會日,這里香火極盛;伊寧市的漢人街,也是婦孺皆知的地方。昭蘇的喇嘛廟原稱圣佑廟,也很有名。

    但是,伊犁漢語地名更多的是出現在解放以后,在黨的領導下,由王震將軍率領的英雄部隊來伊梨屯墾邊,他們在萬年沉睡的荒原上,在高山峽谷里,建立了座座工廠、農場、牧場,象顆顆珍珠,鑲嵌在伊犁河兩側,把伊犁大地點綴得更加美麗。

    現代伊犁地名中還采用了很多具有新時代色彩的新詞匯,如:解放、友誼、團結、勝利、紅星、向陽、新路等(大躍進、公社化以后起的一些地名各縣重復,為了避免混亂,政府已正式頒布新的地名)伊犁各族人民每天稱呼它們,用這些美好的名稱,表達他們對祖國未來光明前景的向往,盛贊伊犁地方新型民族關系的建立,銘記領導我們前進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恩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