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寫《四圣心源》,他每一卷之前都有一個簡短的引文或者小小的序也好。打個比方說,《天人解》,打開書看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剛開始他有一段,不是正文,有段引文。他講,我是什么原因,為什么要寫,寫這一點有什么意義。這么一段小小說明性的文字,咱暫且把它叫做引文吧,正文前面一段小小的引文,那么《四圣心源?天人解》的引文,大家可以看一下前面這幾句:“昔在黃帝,咨于岐伯,作《內經(jīng)》以究天人之奧。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那么你看,通過這簡短的引文啊,咱就知道,黃元御先生《天人解》的主體,主要想說個什么問題呢,就是講天人合一,通過這一篇,讓大家來學習天人合一的精髓,所以這一篇是從天講到人,天人合一,他的模式,他怎么合的啊,合在一起是什么形的啊,什么結構?。?/p>
主要是講這個,這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這也是《四圣心源》這本書他的靈魂所在,我們知道《內經(jīng)》里面它講究天人合一。所以黃元御他這《四圣心源》并不是說自己杜撰的一個理論,他在寫第一本書:《素靈微蘊》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有《四圣心源》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沒有《四圣心源》里面寫的這么詳細,結構體系這么清晰、這么有條理,已經(jīng)有這個意思了。當時他讀《傷寒》,三年就悟透了,當時為什么沒有寫《四圣心源》呢。他就是想,我雖然悟透了,但到底符合不符合天道,符不符合古圣經(jīng)典,所以他要去求證。拿出那么多年的時間來去學習《內經(jīng)》,學習這些經(jīng)典,去到源頭上去求證,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跟古人,跟經(jīng)典是完全一樣的,是合于天道的。所以他才敢著書留說,所以說《四圣心源》,《天人解》他這個高度是很高的,跟中醫(yī)的經(jīng)典:《內經(jīng)》,《傷寒》,《難經(jīng)》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為什么叫《四圣心源》啊,四圣就是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先圣?!端氖バ脑础肪褪前阉麄兊男难^承流傳下來了,我這《四圣心源》就是源于古圣先賢啊,不是我自己閉門造車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黃元御他講了自己理論的源頭,是有傳承的,不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只不過他變了一個說法,把非常深奧不容易理解的醫(yī)學理論,用一個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形式給表達出來,這一點,黃元御應該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件事。可以看到,他在書里,不僅在《四圣心源》,以及《傷寒》、《金匱》這幾本書里面經(jīng)??吹剿麑v代中醫(yī)指指點點,甚至有的是,點名大罵,所以說他這個理論高度在這兒,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自負,確實有他的真東西在這兒。
那我們看《天人解》前面的引文呢,除了講他對每一卷主要內容做一些介紹性的內容以外,有很多是黃元御寫書時的心情表達,表達一些當時寫書時的情懷。像下面這一段,我就不念了,就是說經(jīng)典著作,后人都理解不了,理解都是錯誤的,沒人能夠很好地學習繼承,為老百姓解決病痛,他很痛心,所以他才寫出《天人解》來,希望能夠解救老百姓于病痛的深淵,能夠讓醫(yī)學傳承興旺。這是他的初衷,里面有他的愿望,也有他的很多悲天憫人或者說無奈的心情吧。因為他自己也是因為受到庸醫(yī)的誤治導致左目的失明,所以他一直對此耿耿于懷。很多引文里面對自己這種心情的表達比較多,所以以后我們對引文不做重點來講,大家自己看一下就行了。有人可能覺得看得不習慣,沒準覺得黃元御在發(fā)牢騷,實際上也可以這么講,是在發(fā)牢騷。但是呢,人都是有感情的,黃元御盡管是一代大家,他也有思想的人,有感觸的人。牢騷多一點就多一點吧,咱主要是學習他的醫(yī)學理論。至于他其他方面的東西,了解一下就可以,自己看一下就可以。
主要是看下面的正文。那么他首先講的是什么呢,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的,第一小節(jié)講的是陰陽變化,我們《四圣心源》怎么講呢。我也一直在想,這個怎么樣跟大家把這個東西學習的,一個是學習的比較輕松,不要把學習搞得很累。再一個是把里面精神學起來,所以咱不是照著一句話一句話去講,我就想一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整體內容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這樣大家學起來有所幫助的話,也就達到我們一起學習的目的了。
那么《天人解》的第一小節(jié)《陰陽變化》,咱們看這一節(jié),這一節(jié)講了什么呢,這一節(jié)講了《四圣心源》這一本書這個的理論模型——土樞四象。講了這個理論模型,這一小節(jié),就是畫龍點睛的一節(jié),全書最重要的一節(jié)。那么他講這個陰陽,這一小節(jié)的題目叫《陰陽變化》,實際上他講的是一氣周流,看這一節(jié)的中間這一部分有一句話,叫做: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所以他講的是一氣的變化規(guī)律,天人合一是從一個什么層次上合一?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和人合為一體了。有些人就不理解,天在上面,我人站在地上,它怎么跟天合在一塊,這么說的話,天人合一確實也合不了,所以我們要理解,它是在不同的層次上,什么層次上可以達到天人合一呢?是在氣的層次上,是在無形之氣,不是在咱們身體這個層次。身體這個層次它是分開的,所以他首先講了陰陽變化的時候,他講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那么這一句話,就是講了我們天人合一,是從一個什么層面,是從一氣的層面,一起就是無形之氣,天地之間無形之氣。《內經(jīng)》里面講: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這是講的陰陽升降的問題,他是從這個大的天象來講,說這一氣它是有升降的。那么這個一氣升降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就是輕則浮升,濁則沉降,這實際上是《內經(jīng)》里面講的,《內經(jīng)》里面的原文,應該是: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跟黃元御講的“清則浮升,濁則沉降”這個意思是一樣的。黃元御他講的這每一句話,一方面他是源于經(jīng)典,源于中醫(yī)的源頭;另一方面他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是客觀評述天地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那么天地之間的一股氣,它在升降沉浮之間,就會產(chǎn)生陰陽變化。什么叫陰,什么叫陽,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接著黃元御就提出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了,我們不要把陰陽理解成兩個相對的東西,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有人說陽氣就是熱的,陰氣就是涼的,這么說也不能完全錯,這么就理解的有點死板了。我們要知道這天地,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之間這股氣,它始終是在動的,是在變化的。用黃元御的理論來講它是在周流的,所以所有的陰和陽都是動態(tài)的,都是時刻都在變化的,所以從這個動態(tài)的角度來講,最準確的描述就是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概括來講,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陽;凡是偏降的、偏收的,這就是陰。所以陰陽它是兩種態(tài)勢,是兩種運動的趨勢,我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陽,陽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不是一個不變的狀態(tài),不是一個不變的東西,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陰也是這樣的,什么叫陰啊,陰就是往下走,往里收,這種趨勢,這叫陰。它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它們不是兩個不變的狀態(tài),兩個不變的東西。
那么這陰和陽,是兩種變化的狀態(tài)。是什么在變化,一氣的變化,天地之間的一氣在變化,人體的一氣也在變化。那么,這一氣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在不停的演變,一會兒稱為陰,一會兒成為陽,都是這一股氣。就像一個人一樣,白天醒了出來上班去了,晚上回家睡覺,還是你這個人,白天你就是活動的,晚上睡著不動了,就是這個意思。不管它是陰還是陽,它都是這一氣,都是人體的一氣,都是天地間的一氣。那么這一氣,源頭在哪里,這一氣,一氣從哪里來的呢? 清濁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這就是土生萬物,我們把這股氣,陰陽升降不停變化,不停地升降浮沉,這股氣的源頭在哪里,在中間啊,這就是土氣,我們都講土生萬物嘛。你看地球上的土地養(yǎng)育了萬物,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么人體也是這樣的。
人體對應脾胃,人體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餓得慌啊,中土這股氣是中氣,在里面循環(huán),升降浮沉,循環(huán)往復,就形成了一體自身的一氣周流。所以這個中氣,只是從位置上來講它屬于中氣,還是這一氣,還是人體這一氣,只不過說呢,一氣的源頭在中間,是在脾胃這一塊對人體來講。那么這股氣,中土這股氣,它往上升就成了生發(fā)之氣,往下降就成了斂降之氣。我們根據(jù)它升降的不同,它在變化,根據(jù)它變化的不同,給它取了幾個名字。中土這一股氣,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這就是講,這股氣,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往上升,這股氣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陽熱之氣,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氣,由中氣——平和之氣變成了火熱之氣。如果往下降,就由這股平和的中氣變成寒涼之氣。
把他升降的過程再細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還沒升上去給它取個名字叫木氣。木氣是生發(fā)之氣,它生發(fā)的力度很大,很有勁,就像一個小伙子,生發(fā)之氣很強盛,但木氣是偏溫的,還不熱,有股生氣。到了火氣,已經(jīng)大熱,像到了夏天一樣。木氣呢,像春天?;鹬?,再慢慢往上升,越來越熱,成了熱氣,名字就叫火氣。然后這股火熱之氣慢慢降下來,慢慢又變涼,變涼這股氣就叫金氣。這股金氣慢慢繼續(xù)往下降就變成了寒涼一股氣,就叫水氣。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實際上還是這股氣,它只不過是升上去就成為一股溫熱之氣,降下來就成為寒涼之氣,它在變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實際上還是這一股氣在變化,所以黃元御先生接下來就解釋水火金木這四象,不過就是陰陽的升降,陰陽升降不過就是中間這一股氣的浮沉。分開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來說不過就是陰陽,再合起來說不過就是中氣,一股氣而已。那么這個模型就是中醫(yī)或者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的東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這個模型去解釋,這就像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似的。
那么這個理論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這個規(guī)律。下面黃元御就從一年四季的角度把這個四象闡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這個層面上,講了一下這個四象是怎么變的。一年春天時,萬物生發(fā),氣溫慢慢回暖,這就是木氣生發(fā)。而夏天時,天氣炎熱,慢慢的這股火熱之氣升極而收,慢慢的就變成秋天了;到了秋天,這股氣就涼爽下來了,慢慢的萬物開始藏起來了,這就是秋天的金氣;到了冬天萬物收藏,天寒地凍,收藏之氣就成了水氣。這股氣是中土之氣,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氣。如果從這個四運之時,那么在六月,陽歷來講就是七月,相當于是夏秋之交,濕氣,相當于我們說這個桑拿天,濕氣最重的時候,那是中氣。土樞四象,四運五行,這就是黃遠御先生從他理解的土樞四象的角度來講的五行。我們學中醫(yī)都想學這個五行,木火土金水,實際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個名詞,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土位于中間,土氣斡旋,升降變化出這個木火金水。它是一個整體,所以說這個五行非得說是五條路,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整體。所以這一節(jié)黃元御先生主要是從他個人的理解,從他理解的高度跟我們講的這個中醫(yī),五行理論。
它是一個什么模型呢,就是我們所說的土樞四像,中間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氣;然后中土這一氣,升降變化,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寒,熱,溫,涼,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四象,取個名字叫木,火,金,土。這個模型,這個理論結構我們在這個軍醫(yī)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頁,還有這個封底都有一個圖,上面就是黃元御先生講的土樞四像的模式圖。中間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變?yōu)槟净鹬畾?,戊土右轉變?yōu)榻鹚畾猓麄€一氣不停的周流,有這么一個圖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給加上兩句話,左邊那句話是“陰升為陽”,右邊那句話是“陽降為陰”。這兩句話很多人念的時候不會念,左邊那句話要從下往上念,按著它周流的那個方向去念,右邊那句話是從上往下念,有些人不會念以為這兩句話寫錯了,這兩句話沒寫錯。這個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式圖,它是用一個非常簡潔,統(tǒng)一的模式來闡釋中醫(yī)理論這個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氣周流這個概念。它更多地是講中氣的升降盈縮,一氣周流這么一個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它從天人合一這么個角度,它是在很多層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體來講合于人體的五臟,脾胃在中土,肝氣屬木,心氣屬火,肺氣屬金,腎氣屬水,它就和五臟聯(lián)系在一塊了,這是從人體的角度來講。后面我們會經(jīng)常提到關于人體這個土樞四象這個模式,是我們用的比較多的這么一個層面。其他層面呢,黃元御先生在這個一年四季這個層面講了土樞四像這個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學習了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寫了這個《圓運動的古中醫(yī)》里。他也講,也是在一年四季,結合二十四個節(jié)氣講得更細一些,也是講土樞四象。四象論,土樞四象,從一年,年周期的層面講了講他這個結構,跟這個是一樣的。那么其他的結構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層次,也有。你比方說我們如果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個個朝代的中氣,興衰中氣,它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當然我不是很懂歷史,大家熟悉歷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這句話說的對不對,他都是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另外從運氣的角度來講,運氣呢,運氣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個輪回,它這個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來講的,從這個比較大的角度來講。如果從一個小的角度,從一個植物的生長,到它的衰老,也是有這么一個土樞四象有這么一個過程。各種動物也有,小到一個細胞,如果學西醫(yī)的,學細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細胞的生理也是符合這個土樞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這個變化規(guī)律。只不過西醫(yī),他沒有這種意識,它可能是更多地從這個電解質、質子泵,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實際上研究它的一些規(guī)律。你要是把這些資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過一些初步的學習,了解了一下,也確實符合這個黃元御講的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
《陰陽變化》這一節(jié)講了全書的理論結構模式,主要是講這個東西。它是根據(jù)《內經(jīng)》天人合一的角度,從天人合一的層面來闡述整個天地這一氣,它的自然客觀的運動規(guī)律。所有的這一氣,不管它是天地之間的一氣,還是人體的一氣,還是某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的一氣,它的變化規(guī)律都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環(huán)往復,變化不已,都是這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就是我們以后治病,用藥,理論根源就在這兒。所以這個模式一定要牢牢的記住,要深刻的去體會、去理解它的真實含義。怎么用我說一下,我們這里講的是土樞四象,是五行。實際上這個一氣的變化,它是連續(xù)的,它并不是像四個臺階一樣,一下從水到了木,從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這樣的,它是慢慢的變化,是一個的連續(xù)的過程,所以給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實際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實際上沒有水火金木,也沒有中土,都是一氣,渾然一體的一氣在連續(xù)周流不已。只不過在不同的地方狀態(tài)不太一樣,就是說一氣周流這個變化,你看我在書上畫圖的時候,畫的是這個圓啊,沒有畫成一步步的,圓就是這樣連續(xù)的很均勻地在變化,所以我們把他分成四步,我們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們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細很細。
但是這個大象,有代表意義的,有轉折點的就只有這四象。比方說這個中土它要升了,剛剛升起的時候是水氣,水中之火,這個水氣升到什么時候成為木氣。這個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它是一個慢慢的過程。如果從一天的角度來講,半夜子時,子時陽動,這就是水氣開始動了,開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點鐘的時候,這個時候太陽升起來了,天氣就開始轉暖了啊,這就是成了木氣啊,這是從一天的角度。你說從半夜一點是水氣,到早上八點是木氣,這中間三、四點是什么氣,它是連續(xù)的。大家要知道這四象就跟拐點一樣,到木氣的時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氣之前可能天還沒亮,它是一個拐點。但是,它的變化是連續(xù)的。假設從溫度的角度來講,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陽出來的時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連續(xù)變化。對于一氣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們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顯不一樣的狀態(tài),有四象。實際上我們也知道實際這四象是連在一塊的,不是截然分開的,連續(xù)變化,不管是四象還是一象都是一氣周流變化而已,這個變化是連續(xù)均勻的,很圓融地存在在,那么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后來給大家講脈法的時候,就會給大家講到連續(xù)性對學習脈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機械地認為只有這么四象,中間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個東西,你看這中醫(yī)也就可能學到死胡同去了,不是這樣的。這只是大概講了這么一個模式,用土樞四象這個模型來概括、來描述這個變化的過程。而真正的變化過程就是一氣在不停的周流,很圓融地在周流,不停的變化。陰升為陽,陽降為陰,中土斡旋,是這么一個過程,并沒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這么四塊,它不能叫四塊東西連在一起,它是一個整體,這一點要和大家交流清楚。這樣的話有一個什么好處呢,我們對這個模型、對這個一氣周流就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我們在摸脈的時候,我們在用藥的時候,我們在診斷疾病的時候,直接看到的是這一氣,不是看的土樞四象,不是看的五個東西,看的是一個東西。
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輛車,一會兒跑的快,一會兒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輛車在跑,你一會兒就看花眼了。我們講的這個五行,土樞四象就相當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個東西在跑,它就是一氣在轉,是一個東西,只是轉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這么一個概念,有了這么一個模式,我們在去下一步學習的時候,就簡單很多,就輕松很多。你就想著我就站在一個高高的立交橋上,看馬路上跑的汽車,我就只看到一輛車,愿意看寶馬看寶馬、愿意看奔馳看奔馳,一看就一輛車,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著它,這樣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準,你知道該怎么處理它。所以這一點,是《四圣心源》這一本書最重要的一點,它講了天地之間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清升濁降。
那么這個清升濁降這個過程,黃元御先生把它總結成土樞四象這個模式。這一股氣由中土出發(fā),升則為木火降則為金水,中土作為它作為一氣的相當于是后天的來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維持著這一氣的周流,這是他講的一氣周流這個模式。講得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呢,它是連續(xù)、圓融、渾然一體的這么個模式,不是分成五塊。并且這個模式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所有的這個變化的東西事物都適用這個規(guī)律。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驗證一下,看有沒有這個規(guī)律。大家學的時候要學靈活,學以致用,你現(xiàn)在就可以拿著這個理論去用,去判斷。一個人一生的運程,他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更多的我講是要從氣的這層次去判斷,不要從有形的這個形體去判斷。氣這個層次就是一個無形的變化規(guī)律相當于是,這個氣對人體而言是正氣,對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氣。所以,我說《天人解》主要是從生理的角度來講一些基礎理論,因為《四圣心源》這本書的理論核心就是這個一氣周流,所以《陰陽變化》這一小節(jié)主要是講了這個模型。我們今天就主要講這個理論模型,講這一小節(jié),別的不講。
那么強調的重點就是,一個就是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存在的層次是在氣的層次,不是其他的層次。無形之氣,所有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氣,氣聚而有形,是《內經(jīng)》講的。我們看到所謂有形的東西,都是無形之氣演變而來的。所以內因決定變化的規(guī)律,現(xiàn)在科學研究很多東西,他研究的原子、電子、分子、基因,他們也在找這個源頭。但是他還是沒有找到這個真正的源頭,真正的源頭是什么,是看不見的一氣,你就是研究到電子、研究到原子,它還是這個有形的東西。所以現(xiàn)在科學的有些東西,看著貌似很高深,實際上他離事物的源頭還差得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直接從無形之氣這個高度,這個高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目前一般科學的高度了,所以它對很多事物概況出來的規(guī)律,應該說是層面更高一些,更科學一些。
所以我們學得這個一氣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還有身體的變化規(guī)律,它是從這個氣,從無形之氣,從一氣的這個層面來研究的。我們知道他這個理論的高度在哪,在一氣這個高度,在一氣這個層面上,這是第一,要學習的第一點,這個要搞清楚。第二點就是,一氣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氣——中氣,升降周流,升則化火,降則化水,升降往復,不停變化,從而形成一氣周流,它的變化規(guī)律、變化模式就是這樣的。用土樞四象,用五種象五個狀態(tài)來簡單概括這種變化規(guī)律,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個階段,本質還是一體的,是一個連續(xù)的渾然一體的周流變化。
在各個層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層面上,一天的層面上,在一個人的層面上,在歷史的層面上,什么時候都是存在這種規(guī)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用佛法的角度來講,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這種成住壞空的這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實際上也是土樞四象的模式,也是這個規(guī)律,是一樣的。所以,黃元御提出的一氣周流的模式,他是從中醫(yī)的經(jīng)典理論里面提煉出來的,用自己的體會把它很精練很通俗地表達出來,便于我們這后人來學習,但它適用的范圍并不僅僅是醫(yī)學是中醫(yī),它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適用于天地之道。大家知道,如果我們學了《四圣心源》這個一氣周流學了半天,只知道用它來看病,那就是說你領會的還不夠好,不是最好,這個《四圣心源》學好了應該什么都可以學好。只要你有這個能力,你是這塊人才,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今天晚上就交流這么多,剩下還有一點時間大家如果還有什么問題我們互相探討一下。
看到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問題,咱們一起再討論一下,看一下。光生朋友提了幾個問題,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她是對黃元御講這個《陰陽變化》這一節(jié),對陰陽的定義提出了一些質疑。那么接觸過周易的都知道,易有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動就既沒有陰也沒有陽,一動同時就有靜,一動就陰陽同時出來了,不是說動的話只有陽沒有陰,一動的話陰陽同時就出來了,因為有動必然就相對有靜,是相對的。她問的是為什么一氣含陰陽,氣含陰陽是什么,沒有說清楚,問了這么個問題。
這個一氣跟周易中講的太極有點像啊,氣含陰陽,剛才我講陰陽是兩種變化,它不是兩個東西。那么氣含陰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從中氣變化、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講呢,氣含陰陽實際上指一氣的變化,它包含了陰和陽這兩種變化趨勢,可以這么理解。那為什么一氣會內含陰陽,就是它還說沒有動的時候,還是一氣的時候,為什么說含著陰陽呢,為什么有陰陽這個東西?剛開始說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這實際上就是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東西,如果大家有自己的靜坐的經(jīng)驗的話,有時候能體會到這個狀態(tài),太極的狀態(tài),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一氣相當于停止運轉,不周流了。我們知道這個生命,它是一氣周流的一個過程,一氣周流一旦停止,生命就終止了。但正因為一氣有一個周流有一個變化,所以它就有這個生老病死,不可能長生不老。所以古人,尤其是道家,他想求長生,怎么辦?他就要逆天而行,因為天地之道是陰升為陽,陽降為陰,是在周流往復,循環(huán)而動,有變化就有生長化收藏,就有生老病死,就沒有永恒。要想永恒,要想長生不老,只有達到一個狀態(tài)沒有變化了,沒有生化就沒有破壞,就沒有生死,就可以永恒了。
所以在《內經(jīng)》的第一篇,大家可以去看,《上古天真論》里面,講上古有真人、上古至人、上古圣人、上古賢人。不同層次的古代先賢,他們修行的境界在不同的層次,他們有不同的自己的境界。其中有個真人的層次,可以壽同天地,無有絕時。一個人的壽命能同天地一樣長久了,那么肯定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了。他只有達到一種先天太極的那種狀態(tài),沒有生化,所以道家的修煉講究什么呢?講究煉氣化精,煉精還神,煉神還虛,我憑記憶講一下,也不知道準不準。我研究得也不是很深,就是說他把我們外在的氣血精氣,慢慢地通過靜坐這樣的或是一些練功的方式,把人外在的精氣神循環(huán)往復變化的東西慢慢地收斂,往回收,讓他不動,慢慢的化成無形的元神,最后可能就是回復到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人他就可以沒有生死,長生不老,是這個意思。
那么這里講的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這里講的一氣呢,應該是講的從太極的這個狀態(tài),這個一氣應該是太極狀態(tài)的那個一氣。我們如果從這個先天后天的角度來講,太極之上是先天,太極之下就是后天了,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可能就是人的心念一動,心念不動,如如不動,如一的時候,也是沒有陰陽。一氣混茫,實際就是渾然一體,是這個意思。一旦心念一動,一旦一氣開始周流,陰陽自然跟著就出來了。那么這個陰陽就是一氣它動的兩個不同的趨勢,陰陽實際上是一氣的從后天角度來講一氣的這種變化。所以光生說中陰陽產(chǎn)生了升降浮沉,這句話本身是錯的,不是陰陽產(chǎn)生了升降浮沉,而是說升降浮沉,一氣的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我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陰陽,是這個意思。陰陽本身它不會產(chǎn)生升降浮沉,本來也沒有陰陽這兩個東西,我們在學黃元御這個《四圣心源》的時候,千萬不要死于句架,不要執(zhí)著于字面的意思,應該去理解他講的真正的含義。光生提的這個問題,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也非常好,咱們正好一塊討論一下,把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深化一下。因為黃元御寫書很講究對稱,很講究文字的優(yōu)美,往往把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說的反而比較啰嗦,難免有些朋友可能會在這方面有些被誤導,這是有可能的。所以咱們去讀書的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也是很對的,一定要去好好理解他的真正的含義。不要去較真這個字面意思,那樣可能就出不來了,學中醫(yī)還是要靈活一些。這個問題就是一氣和陰陽的關系,先說到這里。
卷一至四小結 3
豐子
根塵不偶老師講解《四圣心源》節(jié)選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錦-雙子座 貓熊 無所住 校對:山上月
我們知道,《四圣心源》整個理論的核心,就在第一卷《天人解》這里面,他這個理論模型,就是黃元御先生在這個《陰陽變化》這一小節(jié)里面講的這個土樞四象這樣一個模型。中醫(yī)講究天人和一,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的模式。這種結構體系,它在整個天地間都是存在的,是一種普遍的規(guī)律,人作為天地的一員,人本身的這五臟六腑也是一氣,這一氣必然也符合這種一氣周流的模式?!端氖バ脑础分饕褪侵v醫(yī)術,講這個治病,所以黃元御先生接下來又從人與天地相參的角度,人體本身臟腑氣血的角度,繼續(xù)來闡述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在人體上的具體表現(xiàn),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來反復闡述這個問題。所以咱們說《天人解》這第一卷,實際上就講了一個問題,就是講了一氣周流的結構——中土斡旋、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就這么樣一個結構。那么這個結構,它是天地人,整個天地間普遍存在的一種運動規(guī)律。在任何一個層面都存在,在人體上,它也分很多層次,從不同的角度,它都是存在的這個規(guī)律。在后面黃元御先生就是在從不同的層面來反復給我們闡述這個問題,闡述一氣周流的結構體系,闡述這個模型,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反復理解建立這這么一個立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后面這些東西,咱們在講解學習的過程當中,可能會覺得有些重復的,反過來復過去,就說這么一個事,黃元御先生也是煞費苦心,希望為我們講得更透徹,更圓融一些。所以咱今天呢,可能講的內容會相對多一些。
那么往下看第二小節(jié),《五行生克》這一節(jié)。什么叫五行呢?在第一節(jié),黃元御先生已經(jīng)說了,中土斡旋,土樞四象,這個中土升降斡旋演變成水、木、火、金四象。四象輪旋,一年而周,從一年的角度給闡述了土合四象,這就是五行。中土,還有這個四象輪旋,合起來,這就是五行。所以咱們《內經(jīng)》講的這個五行,中醫(yī)講的傳統(tǒng)的這個五行,實際上呢,它并不是天然的五塊,它實際上也是一個整體,也是一氣的不同的變化,叫它一行也可以,實際上它就是一行,就是一氣。
后面的五行生克,實際上是,黃元御先生從五行的角度,來闡述這一氣周流與五行生克是什么關系呢?五行相生,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你看這一圈,這一圈實際上就是這個氣,從升到降,由降到升,轉了一圈。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所以這五行相生,實際上就是一氣,按正常的次序,正常的周流,它在不停的變化,慢慢的是由內向外,由下向上,由陰出陽。然后反過來再由陽入陰,由上向下,由外向內,是一個動態(tài)的周流變化、動態(tài)盈縮的這么一個過程。
再就是相生,一個發(fā)展成另一個,春夏秋冬就跟個這季節(jié)交替是一樣的,它是慢慢變化的,這就是相生的過程。那什么是相克?黃元御自己說,咱們這個學過五行嘛,學過中醫(yī)基礎的這五行相克都知道,我也不再念。我說一下我個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說的也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這個相生呢,大家好理解。這一氣呢,它本身就像一股生氣一樣,它本身就是生發(fā)的,它就是流動的,它自然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它就是天然有這個周流轉動的這個趨勢,它只要在周流,五行就一直在相生,跟接力一樣,就跟那個接力賽一樣,一個接一個的它就轉起來了,這就是相生。
那相克呢?相克實際上是,這木氣不能升得太過,升得太過就降不下來了,所以它要金克木要降下來。為什么金能克木?都知道金克木,這為什么金會克木,這個道理在哪里?那我個人理解,這就要從這個一氣周流的模式上來理解,這個一氣周流,它是這股氣來源于中土,中土之氣它本身是斡旋升降的,中土的土氣,本身它就在升降、在轉,在轉動升降的這個過程當中,慢慢的由中焦向外周,向外邊的臟腑流通,它慢慢的就演變成外面的四象,演變成外面的這個金、木、水、火,這四象。
所以大家知道一個,在外面四象的根源,它在中土,這個一氣從后天的角度來講,從后天一氣的角度來講,這股氣它的根源在哪兒呢?在中土。中氣足,一個人中氣足的時候,說話很有力量,道理是一樣的。只要你這個中氣一氣足,很充足的時候,外面這個四象它周流得也很通暢。打個比方說,像一個人放風箏一樣,只要這根線它是在我的手里,這個風箏不管往哪飄,不管往哪飛,它跑不了,它始終是圍著我飛,圍著我轉,跑不了。所以這一股氣,往上升,升到一定的程度,還能降下來,木氣升發(fā),變?yōu)榛饸?,火氣那就到頂了,不能往上升了呀,就是開始往下降,慢慢變演變成金氣,往下斂降。為什么能降下來呢?就在于這個中土之氣,在那收著呢,這一圈呀四象的這股氣,木火金水這四象之氣,實際上它的根都在中土這兒。中土不散,這個氣它跑不出去的,這下你可以理解它這個四象。這股氣就好比風箏,中土就是放風箏的人,氣血經(jīng)絡就是放風箏那根線,所以這四象,這氣,它不管是升也罷,降也罷,它始終離不開那個土氣,圍著中土這股氣在轉,所以,所謂的相生相克,它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這個氣機的這股升降。這個氣,由升到降,順序相生,四氣周流這個角度來講相生,從這個氣不會擺脫中土這個核心,一直圍繞著中土在運行,所以它肯定是升上去也會降下來,放出去還會收進來,肯定有相對的兩個方面,因為他是圍著一個中心在轉。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就有相克的一方面,而且這個相克講的是氣機的這個升降,相對的,相反的,有升就有降。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相克,它的根源其實還是在中土,沒有中土的這個根基,沒有中土這個基地來坐鎮(zhèn)的話,無從談上生、克,也就沒有所謂的升降。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但是具體它這個實現(xiàn)是在外周臟腑。比方如肺氣,主降,如果沒有肺氣,沒有肺這個器官,沒有肺經(jīng)這股氣,它也降不下來。你看很多在臨床上很多抽煙的人,肺部患病的人,他往往都腎虛,氣短,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這一股氣,他在經(jīng)氣這一塊,不能直行,一氣沿上的功能,如果中土這塊,這是樞紐,要求你要給我降下來,但是它自己執(zhí)行不了,沒有這個執(zhí)行能力呀,所以它也降不下來,這就是標和本的問題。大家知道這個相克,不管是相生還是相克,它的根基,是中土這股氣,但是具體的實現(xiàn)這個一氣周流,實現(xiàn)這個功能的,它還是要靠四象,靠五臟各自的功能來順序實現(xiàn)這些功能,這就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
那我們在治病的時候,會遇到不升的時候,也會遇到不降的時候,有時候我們不能單純去升,單純去降,要考慮到中土的虛實,要考慮到斡旋中土,否則的話單純升降有時候可能是沒有效果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這里。升降,它的基礎是中土,黃元御這個理論,好在什么地方呢?他把問題的核心給我們講透了。萬一在臨床上我們遇到問題,能看得很清楚,知道該怎么處理,盡管這個《四圣心源》,他的方子,有時候你直接照搬的話,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這并不是說,這個方子就沒用,或者說只是花拳繡腿,只是好看,他不是這樣。他就是給我們一個方法,就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教給我們是治病的方法,全都是這些東西,而不是具體的這個頭痛怎么治,腳痛怎么治。這個后面會有疾病的治療,他大部分還是從方法論這個角度去講的。
很多朋友,說到這里我多說幾句,這個《四圣心源》原方,有時用上效果也不是很好,學它有什么用,學了我還是治不了病。這說明,咱們對《四圣心源》的理解還不夠透徹,運用還不夠圓融。打個比方說,有人說張仲景的《傷寒》、《金匱》,經(jīng)方效果很好,只要用對了,一劑而愈,覆杯而愈,其效如神,這個好。實際上經(jīng)方,它的適用范圍也是很嚴格的,要碰上正好是經(jīng)方這個癥,它用上是很好。如果你碰上不是經(jīng)方這個癥,不完全吻合的話,你用上照樣沒有效果。不能說,感冒了,風寒感冒,我用上那個麻黃湯沒有效果,這是經(jīng)方肯定沒效了,經(jīng)方是假的,沒有用的,不能這么理解。實際上經(jīng)方,它的適用范圍很窄,必須是非常確切的這個癥用法才是效果非常好,才會是效如桴鼓;一旦不符合經(jīng)方的那個癥,用上可能一點效果都沒有。大家如果在臨床上,用過這個經(jīng)方的就會有這個體會,經(jīng)方并不是說所有的病沒有問題,都可以通治,也不是,有時也需要靈活運用,靈活化裁的。那么《四圣心源》里面的方子也是這樣的,更多的是從調治正氣,就是調節(jié)一氣周流,人生的正氣的角度來治療所有的疾病,就是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你就走這條路,就沒有問題,但是針對具體的疾病,你還是要靈活的去區(qū)別對待,這個方子還是要靈活化裁的。
當然如果說,單純的虛癥,沒有很多的郁結的話,《四圣心源》的原方,它也必然是有效的。比如說,效果也會常好,跟經(jīng)方一樣也是其效如神,也有,不是說,他所有的方子都沒有效,所有的方子都是有效的,只不過就是,完全對癥的情況比較少。因為臨床上的病癥非常復雜,并不是像書上講的,這個癥就用這個方子,這種情況比較少。一旦碰見這樣的情況,《四圣心源》上面的方子也都是經(jīng)方,也都會效果非常完美,非常的理想的,都是這樣的。所以我說《四圣心源》的方子,效果在臨床上用著,有時候不是很理想,并不是說這個方子沒有用。《四圣心源》這個方子對這個病癥,只是某一方面的癥,他跟臨床上真實的病情不完全一一對應,所以你要是單純照搬的話,有時候效果是差一些。你如果會靈活運用的話,那么他的方子都是經(jīng)方,都是效果非常好的。這是多說了幾句,那么黃元御呢,從五行生克的這個角度,又把這個一氣周流講了一遍。這樣的話,咱們就把這個中醫(yī)的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跟一氣周流的模式完全結合在一塊了,成了一體了。大家后面這幾節(jié)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天人解》這第一卷里面每一小節(jié)都是從一個層面來講,把這所有的層面實際上都是這同一個模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給你不停的講、反復講,最后你把這所有的層面都能夠給它融合到一塊去,成為一個框架成為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算是把《四圣心源》這個理論體系基本上掌握了,從理論的角度我們應該是理解得就不錯了,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就很好了。
所以這一卷講了這么多,這么多小節(jié),他不是講了很多東西,他講了一個問題,只不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反復講而已,這一點大家如果能夠理解就達到目的了。這是講五行生克,也是一氣周流。后面下一小節(jié)是《臟腑生成》,因為這個五行生克呢,還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天地、四季的角度來講,而到了臟腑生成,那么就是從人體的角度來講了,直接進入到人體了,人體這五臟,中土脾胃,然后呢,其他的四臟:肝木、心火、肺金、腎水,那就是人體的這個五行。人體這五行,跟咱剛才講的這個天地之間的五行生克是完全一樣的,它也是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然后心火生中土,中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那么其中這個中土,它處在中間的位置,實際上呢?它這個真正的周流模式,它是中土這股氣,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轉,戊土右降;中土就一氣在中焦這么一斡旋一升降,那么氣血就隨著在一身周流開來。水生木,木生火,火氣在中土的這個收引、潛藏下,中土就像中樞一樣,它是對這一切,整個周流的這一氣都是有一個無形的引力一樣,轉到心火這個位置,火氣它就開始往下降了,就變成金氣,金氣往下降,降到下面,再往里收,就成了腎氣。所以這個所謂的木火之氣往上升,實際上就是脾土的氣往上升。外在的表現(xiàn),從中焦周流出來,就是木火之氣,同時戊土,戊土這股氣它往下降,它實際上表現(xiàn)出來就是肺金和腎水這股收藏之氣,那么這是從人體五臟的角度闡述人體這一氣。
這股周流、運行的模式,還是咱們前面講的天地之間一氣周流的這種模式,這是直接從人體五臟的角度來講的。那么當然還要強調一點就是,所有的講的這個模型,運轉規(guī)律為什么都一樣呢?因為他都是從氣的這個層面來講的,就是從這個無形之氣,天地有天地之氣,萬物都有自己的氣。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氣,天地萬物為什么能相互溝通,能夠天人合一,不光是天人合一,天地和萬物都是合一的。之所以能夠相互溝通,就在于這股氣是想通的,無形之氣是相通的。你看這個人和人之間,不同國家的人講話都不一樣,語言不一樣,需要翻譯,但是我們說,一個人哭和笑的時候都不需要翻譯,我們都能懂,這就是層面不一樣,哭和笑是人類共同的一些東西,所以不需要翻譯,你都能懂。無形之氣就是天地萬物之間相通的東西,在這個層面上,天地萬物都是相通的。所謂的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說這股氣是相通的,可以按共同的規(guī)律在周流,在這個運行規(guī)律上是一致的,就跟一個整體一樣,這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并不是說人和天真的成了一個東西了,至少從這個形體的角度來說,人還是人,天還是天,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還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從氣的角度來講,它確實是融會貫通,是可以像一個整體那樣,符合相同的規(guī)律,在那共同運行的。
從人體的內部講一氣周流結構體系、這個規(guī)律的時候,大家也知道,它主要是從氣的這個層面來講的。有時候是從神的層面,神就是比氣的層面更高一些,就是從無形的角度來講,它不是從有形的角度。有形的角度你說這個肝臟和肺臟從西醫(yī)來講具體的器官它各自有各自的組織結構,不可能成為一個整體,那是不一樣的,但是整個這個生理之氣,它是融會貫通的,是可以成為一個整體的。所以咱們理解的時候一定要從這個氣的角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這個氣,會意一樣,講究這個神氣,就是這個意思。那么講了這個人的臟腑,臟腑的功能,臟腑的規(guī)律,它這個臟腑之氣的運行規(guī)律,也是一氣周流的時候。
下一個小節(jié)《氣血本源》,越講越細,還是講的這個一氣周流在人體之內的這個規(guī)律、模式。他講這個氣和血,血為陰,氣為陽,陰升為陽,所以血是溫升的;氣是涼降的。肝主血,肺主氣,氣血也都是從中焦化生而來。后天的飲食,中焦消磨,化為氣血,這就是說為什么中焦是一氣的根基、來源呀?后天的一氣、氣血都是我們每天的吃飯、飲食,都是從脾胃來的,從這兒來的,所以它是一個中樞。首先講這個氣血它也是相對而言,氣血也都是一氣的不同形式。這一氣呢,由陰出陽的時候就是由血變成氣,由陽入陰的時候它就會由氣變成血,氣血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在中醫(yī)里面氣血也是相關聯(lián)的,可以相互化生的,也是一氣的不同形式。所以講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氣就是往下降。血升為陽變成氣,氣降為陰變?yōu)檠鼈兌际莵碓从谥型恋幕?,中土脾胃化生氣血。脾土主升,所以它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它主生氣。這么講的這個道理,實際只是為了說明一氣周流的模式,實際上一個人血虛的時候,你給他補血的同時要溫運中土,加強左路升的這個力量,就是說血虛的人左脈都是偏細、偏虛的,你要給他養(yǎng)血養(yǎng)陰的時候,還是要從中土的角度來給他運中土,通過中土的化原來補。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氣虛的時候,他右脈,特別是右寸脈肺脈都是偏虛的,摸著比較軟。那么你給他補氣的時候也要注意給他運中土,中土運轉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氣血的時候,他這個氣血自己就補上來了,所以補中益氣湯是很好的方子,它為什么能夠有比較好的效果呢?其中有一個道理,就是它有這個運中焦的藥。我們要知道氣血呢,咱們要知道從這個臟腑的角度來講,肺主氣,肝藏血,但是它的源頭還是在中土。那么這一小節(jié)就是從氣血化生,氣血由中土化生,氣血本源的角度來闡述人體一氣周流,它在各個臟腑之間存在的這種模式,實際上還是講了人體五臟本身這個一氣周流的模式,還是中土斡旋,肝升肺降,心散腎藏,還是這個模式,他不過是從不同的層面來反復給你講,就是這個道理。
下一節(jié)這個《精神化生》也是,那么這個從氣血的角度來講呢,精神化生呢,就是從神氣的角度了,神氣發(fā)于心。黃元御講,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腎精之氣,它來源于肺的陰魄,這是從這個人的精神層面來講。腎精上升,下焦發(fā)動演變成肝木的陽魂,由陰出陽,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變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它會演變成肺的這個陰魄,肺藏魄;繼續(xù)往下降,它就演變成這個腎藏精,腎的精。這是從精神的層面來講,精神呢,我個人理解這個就是說人體的一氣,它是周流五臟六腑,既執(zhí)行全身一氣周流的路線,同時它在五臟六腑就相當于周流不同的路徑,又體現(xiàn)了五臟六腑不同的功能,也體現(xiàn)了這個一氣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部位,它相應的一些特點。為什么叫肝木,因為它在這一塊的時候,它生發(fā)之氣強,生發(fā)之力旺盛,由陰出陽往上走,所以叫肝木。肝木呢,它在精神層面就是這個魂的這個層面,就是說這一氣周流在不同的臟腑的時候,它會在相應的臟腑的這個精神層面也有相應的表現(xiàn)。這個,實際上是從一個外在表象,因為人的這個精神、精神面貌、神情,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可以看得出來的。它這個不同的變化,它的根基,它的根源實際還是來源于一氣周流。所以為什么給我們講的這么細,從不同的層面來講,就是方便我們來判斷這個病情,了解這個理論體系。它的這個更細致的在各個層面的這個相通的規(guī)律,讓我們了解的更細致,讓我們去在臨床上診斷疾病的時候,來了一個病人,他某一方面的神智不一樣,我們通過望診,我們就知道他的一氣周流,哪個地方出了問題,主要起這么一個作用。
我們要知道神志也是一氣,它的周流變化在神志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精神這種變化,不同的精神面貌實際上它也是一種連續(xù)的變化,也是一氣周流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學習《四圣心源》,黃元御為了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一方面煞費苦心,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反復給我們講。另一方面因為這個結構體系很圓融、很對稱、很完美,所以他用詞的時候,遣詞用句都很對稱、很有美感。念他的文章念他寫的這個書很有節(jié)奏、很壓韻、很對稱,看這樣的書,你看著看著就會有這種感覺。書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理論結構、天地之間這種天然存在的這個規(guī)律,它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看書、念書、看文字,通過這種外在的象,表象也可以間接地體會到這種意境。黃元御先生為什么用這種方式來寫,他是有他的深意在里面的。他希望大家通過看書就能體會到這種意境,體會這種結構,從形式到內容到內涵,他實際上都是統(tǒng)一的。從不同的層面上來講,也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各個層面它這個理論體系都是存在的,都是統(tǒng)一的,這是氣血流通在各個五臟、在不同的臟器演變成臟器的功能。臟都藏神啊,演變成人體的神氣的時候,它依然也是符合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所以這一節(jié)《精神化生》講了這么個問題。
那么《形體結聚》呢,講得就更具體了,講得就更細了。前面講五臟,然后講了五臟的神氣,現(xiàn)在繼續(xù)講五臟跟人體各部位很細微的東西,爪甲毛竅具體的組織結構,這都是《內經(jīng)》的東西?!秲冉?jīng)》講: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五臟各有所主,實際上這些都是一氣周流、土樞四象這個體系在一些非常具體的臟腑器官層面的一些體現(xiàn)。那么,前面我們講了,一氣周流它只是在無形之氣的角度存在,它為什么在這個有形的器官上它依然存在呢?這不是矛盾嗎?這就牽扯到一個氣聚而成形的理念?!秲冉?jīng)》講:氣聚而有形,人體之氣聚在一起它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聚的方式,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木氣它聚結在內臟這個層面,它就是肝;聚結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就是這樣。它還是這股木氣,只不過這個木氣它在周流、在人體生成的過程當中,在演變的過程當中,它就會慢慢的由無形之氣演變成有形之體。在演變的過程當中它保留了一氣周流的這個特點和規(guī)律,所以它有這個具體的五臟,五臟是有形的,但它的功能還是由無形的一氣來流通串聯(lián)在一塊的。外在的指節(jié)毛竅,外在的爪甲毛發(fā)它是內外相應的,也都是分成五大塊一樣,它實際上也是一氣周流在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臟器、不同細節(jié)上的一些體現(xiàn),所以它雖然外觀不一樣,指甲、毛發(fā)它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它實際上也是一氣在不同臟器、外在的小節(jié)上的相應體現(xiàn)。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肝氣的好壞,看一個人的頭發(fā)能看到一個人的腎氣的好壞,一看這個人的白頭發(fā),肯定是腎氣不足。所以這個氣它是由內到外,由內在的臟腑到外在的器官爪竅,它都是相應的,《形體結聚》這一節(jié)講了這個問題,講了這個人體具體的組織器官跟五臟也是相應的。同樣的道理,它跟一氣周流也是相應的,也具備一氣周流、土樞四象、四象輪旋,這也具有這個相同的規(guī)律。講這么多,也是便于我們在臨床上靈活運用。一看,假設我不能感受到一氣周流,那你就靠看靠望診,看這個人的外在表現(xiàn),外在表現(xiàn)跟內在的臟腑是相對應的:頭發(fā)反應腎氣的問題,體表的毛發(fā)反應肺氣的問題,身體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問題等等,所以這個一氣,在任何時候,都是在人體的不同的器官上、不同的內外組織上,這個規(guī)律都是同時存在的。黃元御反反復復來講,就是告訴我們這些,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來體會這個規(guī)律。
再下一節(jié)《五官開竅》,前面講的外在官竅,這節(jié)主要是講開竅的。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它也是五臟的精氣外融,向外伸打,舒達于外,產(chǎn)生五竅精氣的來源。黃元御講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耳鼻目口舌它的功能來源于五臟,精氣還是是來源于五臟,五臟的精氣疏散于外,會產(chǎn)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們治療五官這方面的疾病時,你還是要從五臟的角度。不能單純的像鼻炎,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有鼻炎,單純治鼻炎有時可能效果不好,你要知道它這個鼻炎它的根源還是在五臟,不但是肺臟。不同的小孩它有不同的類型,有的可能是單純的肺虛,有的可能是中土虛,有的可能是木氣郁滯,有的可能是腎虛,它是不一樣的,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來治療效果就很好,比單純治鼻炎效果要好得多。
講五竅,講五竅的功能,它也是有陰有陽有升有降,主要是清氣清陽之氣來榮養(yǎng)著五竅。所以精氣不足的時候,濁氣在上面瘀滯的時候,五竅都會出問題,治療的時候就要從補益五臟、祛除瘀滯、流通五竅,從這些思路來治。它的根基還是人體本身這個一氣周流,人體本身這個一氣周流的基礎是以五臟為基礎的,內養(yǎng)五臟嘛。五臟就是根是人體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就是外在的四臟——心、肺、肝、腎,四象輪旋,形成這個一氣周流,這是人體一氣周流大的基礎,大的模式。那么具體到某一個層面,官竅、形體、精神、氣味都是一些不同的細微的層次,一氣周流的規(guī)律它是怎么體現(xiàn)的,主要從這個角度來講。
那么再下一節(jié)呢,《五氣分主》,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等等,這是《內經(jīng)》里的東西,你看我們學《內經(jīng)》,學陰陽五行的時候,這是最基本的常識,至于它為什么會這樣?黃元御是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給我們講,顏色的變化、氣味的變化、味道的變化、聲音的變化、體液的不同;不同的狀態(tài),代表了一氣在不同臟腑的功能。打個比方說,脾土,其味甘、其嗅香,甘甜、香甜,人飲食靠脾胃,我們都喜歡吃甜的,小孩都喜歡吃糖,吃飯我們要吃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它就是這個特點。如果我們覺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沒味了,這首先第一條肯定是中土出現(xiàn)了問題了,要想辦法去運中土。
正常情況下,一氣周流圓融的時候,感覺不到這個一氣的存在,相當于合而為一了,土樞四象、這個五行啊、很圓融的成為一行,感覺不到五行,五象也成了一象了。一旦生病的時候,我們就感覺到這也有問題,那也有問題,這就是一氣周流不圓融了分裂開了。所以正常情況下,嘴里是沒味的,感覺不到異味,當你覺得有不對的味道,總覺得有酸味,有的覺得嘴里是咸味,有的覺得嘴里是火辣辣的,這都是相應的臟器出了問題。打個比方說,心臟不好的人,心陽虛,這樣的人,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很多人會覺得舌頭好象抹了辣椒一樣,這股火氣怎么都下不去,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這就是心陽虛比較重的才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我們一看到這個火氣大的時候,舌頭又辣又苦,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時候呢,所以我們就要溫養(yǎng)心陽,溫通心陽,大劑量,劑量少了可能糾正不過來。這些東西都是供我們臨床辨證用的,碰到什么癥狀,我們知道它是哪一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講,它在哪個位置,這就是講生理。
給我們講在正常的情況下,一氣周流來流通、來輪旋,一旦生病了,它可能就表現(xiàn)出來啦,所以就他知道哪兒病了,所以一氣周流的體系,相當于定位,它定的是那個位置。在不同的層面它都存在這個規(guī)律,疾病它在不同的層面表現(xiàn)出來,就說明第一疾病是在這個層面上,比方說是在官竅這個層面,還是在體液這個層面,還是在氣味的層面,會到不同的層面。然后它具體的定位,在四象中土的角度講它是在中土?還是在周圍的四象?在哪一個部位,你也就知道了。一個是一氣周流的哪個環(huán)節(jié)?大的部位一定,然后具體根據(jù)疾病癥狀的表現(xiàn),它是在那個層面上也就知道了,那么就會有這針對性地去用藥,首先從一氣周流的角度去疏通,是升還是降?然后針對它這個疾病,在不同的層面我會用一些相對應的藥,比方說在肌表的時候,那我可能用些走表的藥,在臟腑的時候我會用些入里的藥。但是呢,可能同時升,感冒了往上升不上去,我可能會用麻黃,如果內臟升不上去我可能會用黃芪會用升麻,不一樣,但是治療的走向是確定的。所以你看《四圣心源》這個理論體系,它是一個很精確的治病定位的一個東西,很準確的,不光能能將疾病定位到一氣周流這一圈的哪個位置,還能定位到你這個具體疾病的哪一個層次,你這個疾病表現(xiàn)在哪方面,它就在哪個層次。當然治療的時候,很多時候,還是因為臟腑是根本是基礎,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是要從臟腑這個角度來入手來治療。
相應地根據(jù)不同的疾病層次,也會相應地用一些不同層次的藥物,不同的藥,它入的層次是不太一樣的。所以臨床你用藥如果用得比較熟練的時候,可能也不難,很靈活的一件事。一看這個病,在哪個層面你就該知道用哪個藥,因為每個藥,它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還是半表半里,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同的藥物它可能都是往某一個方向,疏通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作用的層次不一樣。治療不同的病時它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藥用到最恰當?shù)牟∩希蔷蜁幸粋€最好的效果。所以《四圣心源》它本身的方子,大部分都是從臟腑的層面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方向性的處方,我們不能所有的情況都照搬呀,你用上肯定有時也有效果,但有時候如果疾病的層面不一樣的話,你照搬這個方子有時效果就差一些。就要靈活變化一些,是這個意思。
后面的這幾個小節(jié),《五味根源》,還有這個《五情緣起》,《精華滋生》啊,后面這幾節(jié),我就不細講了。跟大家講一下,都是一個道理,從味道的角度來講,它也是一氣周流的表現(xiàn),也符合這個規(guī)律;從人的這個五情,從人的情志,喜怒悲憂恐,從這個來講,它同樣反映了一氣周流的這個規(guī)律;從《精華滋生》它還是和那個《氣血本源》是一樣的。在《精華滋生》這個節(jié)里,其中有一句,“五谷香甘,頤養(yǎng)脾胃”,最后這一段,“土氣充盈,分輸四子”,這句話你看,大家把這個理解了。人吃五谷雜糧,香甜入脾土,養(yǎng)脾胃呀,養(yǎng)中土,那么中土這股氣,土氣充盈,很充足的時候化生氣血,那么它就是升降斡旋,周流、流通出來了,分輸四子。四子就是四臟、四象,肝、心、肺、腎啊、木、火、金、水??!所以你看,從人體五臟這個層面來講,一氣周流,臟腑層面來講就是基礎。中土脾胃,作為一個氣血化生的來源,它升降斡旋,化生氣血,氣血周流,輸送到五臟,輸送到外面的四臟,然后完成這個一氣周流。那么在這個基礎上,每個五臟所對應的這個氣血呀、精神呀、形體呀、官竅呀、神志呀,等等,只要是它們相對應的這些東西,全部它的基礎是一氣周流這個根源,都是從這兒化生過來的。
所以不管我們從那一個層面,只要見到屬于一氣周流那一個階段的問題,我們就知道它是出現(xiàn)是升不上去還是降不下來,我們就有一個準確的判斷。然后再根據(jù)它不同的層面,疾病表現(xiàn)的不同的層面,那么它會有一些相對來說不太一樣的藥物,來去調整它。好比都是往東走,我是在一樓,或者在二樓,或者在三樓,它是不一樣的。一、二、三樓用的藥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層面用的藥有一些區(qū)別,但是方向是一樣的。所以一氣周流大的模式首先是有一個大的定位,然后在不同的層面上是一個比較精確的定位,這就很詳細地把疾病給你精確地標注出來了,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是一樣的。定出來之后你就知道該用什么藥,來幫助它流通,讓一氣恢復圓融呀!恢復圓融就是把這一氣合二為一,五象變成一象,五行變成一行,這個時候就是正常的狀態(tài),疾病也就治好了。
所以你看它這個理論體系,它很簡單,又很圓融,又很完美。沒有任何的偏頗,既不偏陰也不偏陽,升為陽降為陰,我是陰陽并重的,而且獨重中氣。中氣也是后天的根源呀,所以再后面就是講了這個什么奇經(jīng)部次,營氣運行呀,衛(wèi)氣出入呀,這就從經(jīng)脈、營衛(wèi)的角度來講這個,包括還有這個經(jīng)脈的起止,包括傳導,后面我就不說了。大家自己看一下,總而言之,這也是講人體所有的生理功能的,全部都是符合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的,就講了這么一件事。
大家回過頭來看這個《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黃元御先生不辭勞苦,不嫌羅索,反反復復從不同的層面,來講這一個問題,講一氣周流這個體系,講這個規(guī)律,為什么?就是希望我們理解他的用心,理解他的意思,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不光在天地之間存在,在人體本身也存在。在人體來講,那么它這個流通的基礎就是五臟,以五臟為基礎,五臟的一氣周流作為一個根本。然后它會在不同的層面,人體的這個五官百骸、指甲毛竅,在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層面呀,氣血、味道呀,通通這一些,全都有這相同的這個規(guī)律,都符合一氣周流這個變化規(guī)律,就是講了這么一個意思。
所以我們知道《天人解》,黃元御先生把這個《四圣心源》寫完了,一直遲遲沒有把這個書做一個終結,他覺得這個一定要把《天人解》寫完之后才認為把這本書寫完了。后面講這個內、外雜病的時候,早就寫完了呀,為什么一直要把這個《天人解》寫完才覺得我算是把《四圣心源》這本書算是寫明白了,因為他要把這個規(guī)律講清楚,就是希望我們能夠理解得更細致,更透徹一些。
咱們學習卷一《天人解》,主要就是學習《四圣心源》一氣周流的這個精髓,這個結構體系,它是一個什么樣的體系?主要就是中土斡旋、升降流通、一氣周流。這一個體系,在人體任何一個層面都存在,以五臟為基礎,任何一個層面都存在,是這么一個結構體系。整個這一卷,全都講了這一個問題,不同的層面反復講,我們只要把這個理解透了,后面的所有問題都好理解,都好學了。所以卷一《天人解》是《四圣心源》這個精華中的精華,精髓、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