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四圣心源》白話讀本卷一至四小結1

 逍遙老豆 2014-11-01

卷一至四小結 1

豐子

根塵不偶老師講解《四圣心源》節(jié)選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錦-雙子座 貓熊 無所住 校對:山上月

 

 

黃元御氣機升降圖

學習手記:《四圣心源》白話讀本39(卷一至四小結)1 - 豐子 - 自由勝于夢想--獨與天樂
學習手記:《四圣心源》白話讀本39(卷一至四小結)1 - 豐子 - 自由勝于夢想--獨與天樂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不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圓圈呢?在這個圓圈里,脾胃一陰一陽,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來轉。 話說這人體里面,五臟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醫(yī)認為,其功能也有方向,這些臟腑所引導的氣機是處于動態(tài)中的。這個圖畫我給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腎在最下面,屬水臟。中醫(yī)說腎臟是水中含火,水是腎陰,火是腎陽,火我們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說,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溫暖,那么脾是負責什么的呢?是負責把胃吸收的營養(yǎng)(中醫(yī)叫精微物質)發(fā)送到全身的。這脾有個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為有一部分營養(yǎng)還要到肺臟,與吸入的空氣中的精微物質結合,由肺協(xié)助向全身輸布。

  各位可記住了,中醫(yī)認為,脾臟之氣,是從左邊向上升的。

 腎臟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說,在水的滋養(yǎng)下,木氣也開始得到了營養(yǎng),要發(fā)展了,它發(fā)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樹一樣,這個肝臟之氣也是從左邊往上升的。隨著脾土之氣上升,中醫(yī)有句話,叫“肝隨脾升,膽隨胃降”,就是說的這個。

 好多人說,這中醫(yī)的肝怎么在左邊啊,解剖可是在右邊,中醫(yī)說的是肝氣,是肝的功能,是一個功能系統(tǒng),不單是那個臟器實質。

 所以,左邊身體有病,有時要考慮到肝脾之氣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氣。

 肝屬木,四季配春季,象征著萬物生發(fā)。

 此時各位看到了,這個氣機隨著肝脾升到了頂部,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這火配五臟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點其實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臟的存在,心火被帶向下行。

肺是屬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肅降,甭管夏天多熱,遇到秋天,氣機就開始往下降了。這心火本來是要上升的,但是因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著往下降,直降到腎中,使得腎水不至于過寒,溫暖腎水。而腎水隨著肝木上承,到達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過熱,這叫“水火既濟”。 有的時候,這個往下降的過程被破壞了,那么心火就無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會看到上面熱,下面寒的局面??诳剩劬t,口舌生瘡,可下面的腿還是涼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時,人嘴里吃入的東西進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氣要下降。在中醫(yī)里,脾為己土屬陰,胃為戊土屬陽,陽要下降,陰要上承才對。在胃氣下降的同時,膽氣也隨著下降,就是我們說的“膽隨胃降”?,F(xiàn)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氣上逆,膽汁反流,這就是氣機逆行的結果。

 各位同樣要注意了,這個胃氣和膽氣的下降,是從右邊下行的。所以,如果人體的右邊有病,要考慮一下氣機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煩。 您現(xiàn)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不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圓圈呢?在這個圓圈里,脾胃一陰一陽,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來轉。

 這就是黃元御的理論,他最后把一切病都歸入到這個圓圈的運轉失常,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了,把圓圈的運動給“咔嚓”一下?lián)踉诹四抢?,不能轉動了,就出現(xiàn)了問題,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就要使用藥物,調暢氣機,讓它們恢復上下運行,這樣人體自己就會恢復健康的。

 這個圓圈我說得簡單,大概就是這么個道理,黃元御自己論述得還要仔細,術語比較多,各位可以參看他的書。

  那么該有人問了,這個圓圈有道理嗎?能治病嗎?

  我還跟您說了,黃元御的第五代傳人麻瑞亭老中醫(yī),就是從黃元御的書里拿出了一個叫“下氣湯”的方子(麻老的這個方子我后面會給大家講的),稍微給加減了一下,變成了一個藥性有升有降,調和脾胃的方子,這位老人家一輩子基本就用這一個方子治病,來個患者,他就給調調方子,稍微加減,把氣機這么一調,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醫(yī)案,那就是一個升降,我的感覺,他就是用藥在人家的身上撥了一下,把這個不大轉動的圓圈給重新啟動了,結果麻老一輩子“活人無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嚴重的血液病,還真都被他給治好了。 前兩天還看到天涯論壇里的一個網(wǎng)友,沒有任何中醫(yī)基礎,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無奈,就自己從黃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個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視下,毅然服用,結果沒兩天就基本好了,這位朋友每天都現(xiàn)場報道服藥情況,各位有興趣的可以查查。

  這帖子是個網(wǎng)友提供給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驚。 這個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參湯,是治療鼻塞、鼻涕多的那種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參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就這么個方子,基本屬于食療的范圍,里面多半的藥都是食物。 我給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開肺氣、解毒排膿。

元參是升的,潤燥解毒。

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氣。

橘皮入氣分,清理肺氣,化痰降逆。

 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

 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濕,助脾氣之升

 甘草是補脾胃的,坐鎮(zhèn)中州。

 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這么個簡單的方子。黃元御認為是這個圓圈轉得不大靈光了,導致上面的氣機堵在那里,所以會出現(xiàn)鼻塞等癥狀。中醫(yī)以前也說過:九竅不和,皆屬脾胃。就是這個道理。

 

 

黃元御對人體奧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為基礎,以太極模型、陰陽、三五之道的五行為運籌和協(xié)原理,把氣候、地理、醫(yī)術各學科統(tǒng)一成整體,從而把人體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黃氏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應”說是祖國醫(yī)學理論的組成部分,故有“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的論述。同時,他用象數(shù)易的哲理將臟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皮肉、筋骨、毛發(fā)、空竅、精神等都賦以陰陽的屬性,并解釋的透徹入微。

黃氏崇尚《內經(jīng)》“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的觀點,提出“未識天道、焉知人理”的見解,并做“天人解”,并以陰陽變化、五行生克、臟腑生成、氣血原本及精神化生等十六個方面闡述了天人觀。黃氏以太極精微,闡明五行精微,認可五行“皆以氣而不以質”,指出“成質則不能生克矣”。并按照易經(jīng)“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成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的術數(shù)理論,來解釋五行的生成數(shù)。指出陰陽的生成數(shù),是出于陰陽匹配變化。從而論證了古人的“天地生成,莫不有數(shù)”的論斷。同時對《尚書·洪范篇》“木曰曲直,金曰從革,火曰炎上,水曰潤下,土爰稼穡”,及“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從秉氣和氣化方面作了解釋。綜上所述,由于黃氏對《周易》研究極深,從而洞悉了自然規(guī)律的真理大道,控制了術數(shù)運籌和協(xié)的原理,達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的深度和廣度。故此,在醫(yī)學上有很大的成就。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衛(wèi)

 

 

 

中醫(yī)的理論核心強調天人合一,而天地之間無非一氣而已。黃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氣周流”理論體系,簡潔而完美地闡釋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中醫(yī)大家。

 

黃元御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氣斡旋,一氣周流”的理論模型,并非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模型,它是一種真實的境界,是一氣周流的真實寫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實描述。這種境界,心神靜篤的時候,是可以直觀地感受得到的。

 

當然,“一氣周流”是有很多層次的,也就是《內經(jīng)》“陰陽之中復有陰陽”的意思,然而這所有的層次,又都是相似的,完全可以概括合一,成為一個簡潔統(tǒng)一的“一氣周流”體系。開則林林總總,合則不過一氣。因此“一氣周流”理論,既是概括的,又是具體的,真實完美地闡述了天地間的一氣“如環(huán)無端,周流不息”的運行狀態(tài)。

 

黃元御提出的“一氣周流”理論,與《內》《難》《傷寒》等經(jīng)典著作一脈相承,從最本質的氣的層次,來闡述天地人身之氣的運行,因此它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可謂由源到流,高屋建瓴。黃元御對中醫(yī)理論的認識高度和深度,仲景而后,無出其右者。張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贊黃元御“長沙而后,一火薪傳,非自尊也?!?/p>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氣周流”理論,確立了經(jīng)典中醫(yī)理論的框架結構,樹立起了中醫(yī)理論的標準。中醫(yī)絕非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東西,凡藝或可殊途,惟醫(yī)必歸一致,各家中醫(yī)學派殊途同歸的源頭,就是黃元御先生提出的“一氣周流”理論體系。以此為準繩,則歷代醫(yī)家流派的是非優(yōu)劣,一目了然。中醫(yī)歷代各家學說其實都是講了“一氣周流”理論的某一個方面,各有所長亦各有所偏,但都可以納入“一氣周流”的體系當中,成為“一氣周流”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彭子益先生學習了《四圣心源》中的“一氣周流”理論,并在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這個層次上進行具體化的闡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圓運動理論。圓運動醫(yī)學的源頭,其實就是《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圓運動理論,只是黃元御先生“一氣周流”理論的一個層次,相當于“一氣周流”理論的簡化普及版本。正是圓運動理論的簡單易懂,普及較廣,才使得我們今天順利推廣黃元御先生的“一氣周流”理論體系,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彭子益先生對黃氏學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以鄭欽安先生為首的火神派,也是深諳一氣周流底蘊的學派,辨證治療直接從陰陽上下功夫。人體元陽是自身一氣周流的動力和源頭,火神派善于從元陽的角度來治療疾病,可謂是擒賊擒王之術,因此見效快捷,療效突出。但如果一味依賴溫壯元陽來治病,就失去了一氣周流的細致和周密,對臨床問題的處理,就不如“一氣周流”理論更靈活和全面。

 

黃元御先生的“一氣周流”理論,從人體一氣周流的全局出發(fā),準確判斷一氣周流發(fā)生郁滯的環(huán)節(jié),靈活采取全局性的治療方案,往往可以四兩撥千斤,以普通尋常之藥,取立竿見影之效。

 

也有學者認為黃元御先生處處以“水寒土濕”立論,用藥多偏溫燥,因而認為黃氏理論過于偏頗。卻不知“一氣周流”理論完全符合《內經(jīng)》“動則為陽,靜則為陰”的道理。人體的一氣始終在周流不息,一氣的本質原本是一股陽氣,寒則陽損,濕則氣滯,水寒土濕正是一氣周流郁滯為病的最主要原因。從一氣周流的角度講,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不過是一氣周流的方向不同而已,連陰陽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何來立論偏頗一說?黃元御的“一氣周流”理論非常的圓融,合于天地之道。認為黃氏立論偏頗的學者,實際上是對陰陽的認識,還沒有達到一氣周流的高度。

 

 

  因為《四圣心源》這本書,它這個理論很圓融,講的比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東西可能跟具體的、實際的臨床,我們遇到的情況呢有一些距離,它相當于是理論化,或者是,稍微有點抽象化了。實際上,黃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東西給我們抽出來了,總結出來了,所以,當我們在臨床上碰到一個具體的疾病的時候,往往抓不住重點。不知道該怎么用《四圣心源》這個理論指導來處理,還不能做到很好地學以致用,初學者大部分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這一次咱們大家一塊把《四圣心源》再學習一遍,目的是能夠把黃元御先生的心血,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這套理論具體化、形象化。跟我們的臨床具體的一些病癥能夠結合起來,能夠讓我們用《四圣心源》這個理論指導我們的臨床,達到學以致用。如果學得好的話,還可以舉一反三,靈活貫通。

 

  《四圣心源》這本書是黃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代表了他的頂峰之作,是他所有的醫(yī)學體悟、理論體系的一個匯總,集大成者。那么《四圣心源》這本書,它的理論體系簡單地講就是一氣周流。如果詳細一點來說,就是黃元御一直強調本氣為病,他在寫《傷寒懸解》的時候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寫《傷寒懸解》、《傷寒說意》,他就認為外邪和自身的正氣這是相對而言,對于疾病來講,真正引起疾病的還是自身正氣、本氣為主,外邪是助緣、誘因而已?!秲冉?jīng)》里面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就是他的理論基礎,就是他立論的根源。所以他講所有的疾病,他闡述對疾病的認識,他的立方,他的方意,全都是站在本氣為病的根基上,所有的論點都是從自身正氣,本氣為病的角度來論述的,這是他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么本氣,就是自身的正氣,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模式呢?我們經(jīng)常講的一氣周流,土樞四象。中氣為樞紐,左升右降一轉,轉起來了,成為一氣,這就是理論體系。那么他這個理論體系結構模型實際上來源于《內經(jīng)》里面“天人合一”的這種觀念。所以他為什么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講的是《天人解》,我們知道《天人解》是黃元御好幾年之后最后寫成的,為什么他放在第一章,就是來講明白講清楚《四圣心源》這本書的理論體系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闡述的。那么人主要是人自身的正氣,所以他講病、論病、治病都是從自身正氣的角度出發(fā),而對外在邪氣的闡述相對少一些,不是沒有,不以這個為重點。所以他所有的用藥、觀點都是偏于溫陽,反對苦寒,所以也有人認為黃元御屬于目前所講的“火神派”,實際上是不一樣的。黃元御本身他是一個很圓融的大家,他即不是推崇溫陽,也不是推崇溫病派的苦寒傷陽,他是講究運轉中土,流通一氣,他是從這個角度講的,只不過人體的一氣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陽氣,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這股陽氣,不能過用苦寒。在保護好這股陽氣的基礎上,這股陽氣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溫通的藥,也有涼降的藥,滋陰助陽是并重的,并不單純偏向哪一方面。所以他這個理論非常地圓融,或者你說他中庸也好,很完美,沒有偏頗。

 

    很多人反映,說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時候效果還不錯,有時候沒有效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對《四圣心源》這個理論體系了解地還不夠透徹。因為黃元御主要是從本氣為病、從自身正氣這個角度來寫的這本書,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調節(jié)自身正氣的。但是有時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結比較重的病,邪氣比較重,需要我們去邪氣的時候,你單純去扶正氣,有時候病確實好得比較慢,或者你甚至看不到效果。這并不是說黃元御講錯了,而是我們對黃元御的東西沒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我們臨床上需要先去邪氣,但是去邪氣的同時我們也始終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氣還是在按黃元御的這個體系運轉著,你時刻要保護好它。去邪氣的前提是在正氣能夠支撐的基礎上去邪氣,一旦邪氣去得差不多了,馬上就要轉過來輔助正氣,一旦輔助正氣,那就是黃元御這一套東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見影。

 我們臨床治病,無非就是虛實正邪這兩端。我們要知道,我們用的任何藥物,不管是扶正的藥物還是驅邪的藥物,實際它取效的根本就在于你本身還有正氣,如果本身正氣不行了,用上扶正的藥也吸收不了,用驅邪的藥邪氣也排不出來;只不過就是我們在正氣尚可的情況下,本身正氣還可以,這個時候我們選擇是先驅邪還是先扶正,這是有技巧的,我們臨床的很多療效,感覺療效不好的時候,要去思考,是我們驅邪的藥物選的不對還是次序搞錯了?有的需要先驅邪,有的可能需要先扶正,可能次序不對,用的方向不對,但是任何時候都離不開黃元御老先生他講的本氣為病這個基礎,這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連這個根本都把握不住,所以我們說包括用驅邪藥物的時候,一定要順著一氣周流的方向找一個最佳的契入點,用這個驅邪的藥物才能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這樣咱們在臨床上才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打個比方說,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受涼感冒咱們知道張仲景常用的方子——麻黃湯。外感傷寒,麻黃湯解表發(fā)汗就好了,但是從黃元御的角度來講,他認為外感傷寒是有根基的呀,如果你本身正氣足夠強,可能不會得這個傷寒,正因為你中陽比較虛,土氣比較虛,正氣比較弱,所以你才受涼了沒有抵抗住寒氣,得了風寒感冒。所以黃元御覺得治療風寒感冒用他的理論來講啊,他就認為不要忘了健中土,要把這個中土運轉開,中土土氣強了,自己能升發(fā)了,自己就好了,他是這個意思。那么要是按照他這個思路,外感風寒感冒不用麻黃湯治療,用理中湯,用黃芽湯來治療,有沒有效果呢,從臨床上去驗證,應該是沒有效果,是不是黃元御說的就是錯的呢?不是這樣的。打個比方說,如果是一個體質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風寒感冒,陽氣很虛,直接用麻黃湯的話,可能把很虛的陽氣全都散掉了,可能會引起陽脫,可能會出現(xiàn)陽脫危癥,是治不好的。這個時候,黃元御講的這一點,他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這個時候你必須要顧及到他的中土。這時候你要運轉中焦的藥,把中土守住,慢慢轉起來,這個感冒慢慢就好了。這種情況比較少,這樣的案例大家可能碰到的比較少,但是一旦真的碰到一個了,你就知道黃元御觀點的重要性了。我們平常在治病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忽視了這么一個最基本的基礎,就是我們用藥的基礎就是病人的這個正氣,中焦這個土氣,還能轉得動。沒有這個作為基礎,什么藥都是白搭。就像在石頭上用藥一樣,沒有任何用處。所以當我們看到經(jīng)方一劑已,一劑見效,經(jīng)方奇效如神的時候,不要去迷信經(jīng)方。要去想想為什么有這么好的效果,并不單純是這個藥、這個經(jīng)方好,而是病人本身這個體質還能夠耐受這個經(jīng)方的藥力,他還能夠支持經(jīng)方在這里發(fā)揮作用,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我們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想當然的認為任何一個病人來了之后,他的正氣就能夠支撐我的任何藥物,病越重,我用的藥就應該越多,這是錯誤的。我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例子。

 

    有一個腎病的患者,病情比較重,所以有個朋友給他治療,給他用的藥剛開始量還比較小,發(fā)現(xiàn)效果不明顯,慢慢的把藥量加大,藥量越大,他得用這個化痰、利濕、溫通,按說路子也是對的,藥量越大最后發(fā)現(xiàn)效果越差。后來我跟他講,我說久病體虛這個患者身體比較差,你把所有的藥量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變,結果這個人這個病慢慢就好了,慢慢就好轉起來了。所以我們說黃元御這套理論體系,它的重要性,在于他看到了問題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氣還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氣它在周流的時候還能夠接受藥物的引導,還能夠承受藥物的作用。所以黃元御講的時候主要是講了正氣,從正氣的角度來講,他沒有講過多的講驅邪這一塊,他主要是從扶正的角度講的。要是從臨床的效果來講,《四圣心源》本身的原方,確實效果不好。

 

我基本上不用《四圣心源》的原方,這是很客觀的事情。但并不是說原方用了效果不好,他就是胡說八道,就沒有意義,不是這樣的,他是講出了問題的關鍵。我們用經(jīng)方的同時,要注重溫其根本。所以,就像我剛才講的麻黃湯,麻黃湯里面的麻黃、杏仁、桂枝、甘草,甘草這一味藥算是固中焦的,按黃元御的理論來講,這是固中焦的一味藥。那么這一味藥,如果碰到體質很壯的小伙子,風寒外感很重,這味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黃、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相反碰到一個體質比較弱的,那么麻黃的量就不能超過甘草的量,甘草必須得用。體質比較好的可用麻黃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體質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殘的,麻黃都不能用了,麻黃可能改成蘇葉,改成薄荷,改成荊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還不行,還需要加點人參,這就變了,千變萬化,經(jīng)方并不是說不能變,經(jīng)方也不是說拿到哪里都合適,經(jīng)方也有它的適用范圍。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在哪里呢?在正氣這里,你的正氣是強是弱,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就在那里。就這個問題,我可能羅嗦的比較多,就是跟大家講,不要因為黃元御《四圣心源》里面這個方子好像用著沒效果,不如經(jīng)方的效果好,就有所懷疑,不要這么去想。當我們把黃元御講的這一套理論理解透了的時候,把這個正氣的重要性理解透了,再去用經(jīng)方,用《傷寒論》的經(jīng)方,用張仲景的經(jīng)方,你就會更加的圓融,所有的經(jīng)方都可以靈活的變通,而不僅僅是機械的加減。我這樣的解釋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的了,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里。

 

卷一至四小結 2

根塵不偶老師講解《四圣心源》節(jié)選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錦-雙子座 貓熊 無所住 校對:山上月

 前面的四卷理論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書的精華、理論,是基礎的基礎。第二卷是《六氣解》,講五運六氣的。第三卷是《脈法解》,講脈法,臨床診病,第四卷講的是《勞傷解》,《勞傷解》實際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礎。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礎的話,《勞傷解》就是病理基礎,都是基礎性的東西。所以《四圣心源》整體的內容結構是這樣的。那么當年黃元御把雜病,包括后面的七竅,瘡瘍,婦人,這些內外婦科的疾病都解釋完了,都寫完了;然后又把運氣、脈法、勞傷等基礎性的東西也寫完了。他覺得還意猶未盡,這本書還沒有完工。所以最后又加了一個《天人解》,以成全書,他認為現(xiàn)在這本書終于可以成書了,算是寫完了。所以他最后寫成的《天人解》放到書的最前面,作為一本書的統(tǒng)領,這本書的靈魂就在《天人解》這里。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的《天人解》,可以這么講,你把《天人解》領會透了,再把《勞傷解》領會透了?!短烊私狻废喈斢谥v生理,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講一氣周流,《勞傷解》是從人體自身的小的范圍里講一氣周流,范圍小,或者說一個生理,一個病理,把這兩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話,后面的具體疾病的講解,你不看都沒有問題。我們講解的重點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勞傷解》,后面具體的雜病我們講的可能相對粗略一些。學醫(yī),咱們讀書、做學問主要是學他的精髓,不是單純的研究他的文字,那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看《四圣心源》這本書,關于文字上面的注解,文字上的一些問題呢,今天我不去講這些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前輩麻瑞亭老師、孫洽熙老師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的全書里面都已經(jīng)做了一些必要的也比較詳細的注解。需要大家去查閱的東西他都提前給你查好了,都給你注解出來了。大家如果手頭有這本書,只要你碰見不理解的字詞,一般他都有注解,看一下就可以?;A的文字方面的東西,就不作為重點來講。主要是講醫(yī)理和學術思想。

 黃元御寫《四圣心源》,他每一卷之前都有一個簡短的引文或者小小的序也好。打個比方說,《天人解》,打開書看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剛開始他有一段,不是正文,有段引文。他講,我是什么原因,為什么要寫,寫這一點有什么意義。這么一段小小說明性的文字,咱暫且把它叫做引文吧,正文前面一段小小的引文,那么《四圣心源?天人解》的引文,大家可以看一下前面這幾句:“昔在黃帝,咨于岐伯,作《內經(jīng)》以究天人之奧。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那么你看,通過這簡短的引文啊,咱就知道,黃元御先生《天人解》的主體,主要想說個什么問題呢,就是講天人合一,通過這一篇,讓大家來學習天人合一的精髓,所以這一篇是從天講到人,天人合一,他的模式,他怎么合的啊,合在一起是什么形的啊,什么結構?。?/p>

     主要是講這個,這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這也是《四圣心源》這本書他的靈魂所在,我們知道《內經(jīng)》里面它講究天人合一。所以黃元御他這《四圣心源》并不是說自己杜撰的一個理論,他在寫第一本書:《素靈微蘊》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有《四圣心源》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沒有《四圣心源》里面寫的這么詳細,結構體系這么清晰、這么有條理,已經(jīng)有這個意思了。當時他讀《傷寒》,三年就悟透了,當時為什么沒有寫《四圣心源》呢。他就是想,我雖然悟透了,但到底符合不符合天道,符不符合古圣經(jīng)典,所以他要去求證。拿出那么多年的時間來去學習《內經(jīng)》,學習這些經(jīng)典,去到源頭上去求證,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跟古人,跟經(jīng)典是完全一樣的,是合于天道的。所以他才敢著書留說,所以說《四圣心源》,《天人解》他這個高度是很高的,跟中醫(yī)的經(jīng)典:《內經(jīng)》,《傷寒》,《難經(jīng)》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為什么叫《四圣心源》啊,四圣就是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先圣?!端氖バ脑础肪褪前阉麄兊男难^承流傳下來了,我這《四圣心源》就是源于古圣先賢啊,不是我自己閉門造車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黃元御他講了自己理論的源頭,是有傳承的,不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只不過他變了一個說法,把非常深奧不容易理解的醫(yī)學理論,用一個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形式給表達出來,這一點,黃元御應該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件事。可以看到,他在書里,不僅在《四圣心源》,以及《傷寒》、《金匱》這幾本書里面經(jīng)??吹剿麑v代中醫(yī)指指點點,甚至有的是,點名大罵,所以說他這個理論高度在這兒,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自負,確實有他的真東西在這兒。

     那我們看《天人解》前面的引文呢,除了講他對每一卷主要內容做一些介紹性的內容以外,有很多是黃元御寫書時的心情表達,表達一些當時寫書時的情懷。像下面這一段,我就不念了,就是說經(jīng)典著作,后人都理解不了,理解都是錯誤的,沒人能夠很好地學習繼承,為老百姓解決病痛,他很痛心,所以他才寫出《天人解》來,希望能夠解救老百姓于病痛的深淵,能夠讓醫(yī)學傳承興旺。這是他的初衷,里面有他的愿望,也有他的很多悲天憫人或者說無奈的心情吧。因為他自己也是因為受到庸醫(yī)的誤治導致左目的失明,所以他一直對此耿耿于懷。很多引文里面對自己這種心情的表達比較多,所以以后我們對引文不做重點來講,大家自己看一下就行了。有人可能覺得看得不習慣,沒準覺得黃元御在發(fā)牢騷,實際上也可以這么講,是在發(fā)牢騷。但是呢,人都是有感情的,黃元御盡管是一代大家,他也有思想的人,有感觸的人。牢騷多一點就多一點吧,咱主要是學習他的醫(yī)學理論。至于他其他方面的東西,了解一下就可以,自己看一下就可以。

     主要是看下面的正文。那么他首先講的是什么呢,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的,第一小節(jié)講的是陰陽變化,我們《四圣心源》怎么講呢。我也一直在想,這個怎么樣跟大家把這個東西學習的,一個是學習的比較輕松,不要把學習搞得很累。再一個是把里面精神學起來,所以咱不是照著一句話一句話去講,我就想一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整體內容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這樣大家學起來有所幫助的話,也就達到我們一起學習的目的了。

     那么《天人解》的第一小節(jié)《陰陽變化》,咱們看這一節(jié),這一節(jié)講了什么呢,這一節(jié)講了《四圣心源》這一本書這個的理論模型——土樞四象。講了這個理論模型,這一小節(jié),就是畫龍點睛的一節(jié),全書最重要的一節(jié)。那么他講這個陰陽,這一小節(jié)的題目叫《陰陽變化》,實際上他講的是一氣周流,看這一節(jié)的中間這一部分有一句話,叫做: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所以他講的是一氣的變化規(guī)律,天人合一是從一個什么層次上合一?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和人合為一體了。有些人就不理解,天在上面,我人站在地上,它怎么跟天合在一塊,這么說的話,天人合一確實也合不了,所以我們要理解,它是在不同的層次上,什么層次上可以達到天人合一呢?是在氣的層次上,是在無形之氣,不是在咱們身體這個層次。身體這個層次它是分開的,所以他首先講了陰陽變化的時候,他講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那么這一句話,就是講了我們天人合一,是從一個什么層面,是從一氣的層面,一起就是無形之氣,天地之間無形之氣。《內經(jīng)》里面講: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這是講的陰陽升降的問題,他是從這個大的天象來講,說這一氣它是有升降的。那么這個一氣升降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就是輕則浮升,濁則沉降,這實際上是《內經(jīng)》里面講的,《內經(jīng)》里面的原文,應該是: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跟黃元御講的“清則浮升,濁則沉降”這個意思是一樣的。黃元御他講的這每一句話,一方面他是源于經(jīng)典,源于中醫(yī)的源頭;另一方面他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是客觀評述天地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那么天地之間的一股氣,它在升降沉浮之間,就會產(chǎn)生陰陽變化。什么叫陰,什么叫陽,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接著黃元御就提出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了,我們不要把陰陽理解成兩個相對的東西,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有人說陽氣就是熱的,陰氣就是涼的,這么說也不能完全錯,這么就理解的有點死板了。我們要知道這天地,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之間這股氣,它始終是在動的,是在變化的。用黃元御的理論來講它是在周流的,所以所有的陰和陽都是動態(tài)的,都是時刻都在變化的,所以從這個動態(tài)的角度來講,最準確的描述就是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概括來講,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陽;凡是偏降的、偏收的,這就是陰。所以陰陽它是兩種態(tài)勢,是兩種運動的趨勢,我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陽,陽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不是一個不變的狀態(tài),不是一個不變的東西,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陰也是這樣的,什么叫陰啊,陰就是往下走,往里收,這種趨勢,這叫陰。它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它們不是兩個不變的狀態(tài),兩個不變的東西。

     那么這陰和陽,是兩種變化的狀態(tài)。是什么在變化,一氣的變化,天地之間的一氣在變化,人體的一氣也在變化。那么,這一氣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在不停的演變,一會兒稱為陰,一會兒成為陽,都是這一股氣。就像一個人一樣,白天醒了出來上班去了,晚上回家睡覺,還是你這個人,白天你就是活動的,晚上睡著不動了,就是這個意思。不管它是陰還是陽,它都是這一氣,都是人體的一氣,都是天地間的一氣。那么這一氣,源頭在哪里,這一氣,一氣從哪里來的呢? 清濁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這就是土生萬物,我們把這股氣,陰陽升降不停變化,不停地升降浮沉,這股氣的源頭在哪里,在中間啊,這就是土氣,我們都講土生萬物嘛。你看地球上的土地養(yǎng)育了萬物,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么人體也是這樣的。

     人體對應脾胃,人體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餓得慌啊,中土這股氣是中氣,在里面循環(huán),升降浮沉,循環(huán)往復,就形成了一體自身的一氣周流。所以這個中氣,只是從位置上來講它屬于中氣,還是這一氣,還是人體這一氣,只不過說呢,一氣的源頭在中間,是在脾胃這一塊對人體來講。那么這股氣,中土這股氣,它往上升就成了生發(fā)之氣,往下降就成了斂降之氣。我們根據(jù)它升降的不同,它在變化,根據(jù)它變化的不同,給它取了幾個名字。中土這一股氣,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這就是講,這股氣,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往上升,這股氣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陽熱之氣,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氣,由中氣——平和之氣變成了火熱之氣。如果往下降,就由這股平和的中氣變成寒涼之氣。

     把他升降的過程再細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還沒升上去給它取個名字叫木氣。木氣是生發(fā)之氣,它生發(fā)的力度很大,很有勁,就像一個小伙子,生發(fā)之氣很強盛,但木氣是偏溫的,還不熱,有股生氣。到了火氣,已經(jīng)大熱,像到了夏天一樣。木氣呢,像春天?;鹬?,再慢慢往上升,越來越熱,成了熱氣,名字就叫火氣。然后這股火熱之氣慢慢降下來,慢慢又變涼,變涼這股氣就叫金氣。這股金氣慢慢繼續(xù)往下降就變成了寒涼一股氣,就叫水氣。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實際上還是這股氣,它只不過是升上去就成為一股溫熱之氣,降下來就成為寒涼之氣,它在變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實際上還是這一股氣在變化,所以黃元御先生接下來就解釋水火金木這四象,不過就是陰陽的升降,陰陽升降不過就是中間這一股氣的浮沉。分開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來說不過就是陰陽,再合起來說不過就是中氣,一股氣而已。那么這個模型就是中醫(yī)或者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的東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這個模型去解釋,這就像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似的。

     那么這個理論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這個規(guī)律。下面黃元御就從一年四季的角度把這個四象闡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這個層面上,講了一下這個四象是怎么變的。一年春天時,萬物生發(fā),氣溫慢慢回暖,這就是木氣生發(fā)。而夏天時,天氣炎熱,慢慢的這股火熱之氣升極而收,慢慢的就變成秋天了;到了秋天,這股氣就涼爽下來了,慢慢的萬物開始藏起來了,這就是秋天的金氣;到了冬天萬物收藏,天寒地凍,收藏之氣就成了水氣。這股氣是中土之氣,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氣。如果從這個四運之時,那么在六月,陽歷來講就是七月,相當于是夏秋之交,濕氣,相當于我們說這個桑拿天,濕氣最重的時候,那是中氣。土樞四象,四運五行,這就是黃遠御先生從他理解的土樞四象的角度來講的五行。我們學中醫(yī)都想學這個五行,木火土金水,實際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個名詞,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土位于中間,土氣斡旋,升降變化出這個木火金水。它是一個整體,所以說這個五行非得說是五條路,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整體。所以這一節(jié)黃元御先生主要是從他個人的理解,從他理解的高度跟我們講的這個中醫(yī),五行理論。

     它是一個什么模型呢,就是我們所說的土樞四像,中間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氣;然后中土這一氣,升降變化,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寒,熱,溫,涼,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四象,取個名字叫木,火,金,土。這個模型,這個理論結構我們在這個軍醫(yī)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頁,還有這個封底都有一個圖,上面就是黃元御先生講的土樞四像的模式圖。中間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變?yōu)槟净鹬畾?,戊土右轉變?yōu)榻鹚畾猓麄€一氣不停的周流,有這么一個圖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給加上兩句話,左邊那句話是“陰升為陽”,右邊那句話是“陽降為陰”。這兩句話很多人念的時候不會念,左邊那句話要從下往上念,按著它周流的那個方向去念,右邊那句話是從上往下念,有些人不會念以為這兩句話寫錯了,這兩句話沒寫錯。這個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式圖,它是用一個非常簡潔,統(tǒng)一的模式來闡釋中醫(yī)理論這個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氣周流這個概念。它更多地是講中氣的升降盈縮,一氣周流這么一個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它從天人合一這么個角度,它是在很多層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體來講合于人體的五臟,脾胃在中土,肝氣屬木,心氣屬火,肺氣屬金,腎氣屬水,它就和五臟聯(lián)系在一塊了,這是從人體的角度來講。后面我們會經(jīng)常提到關于人體這個土樞四象這個模式,是我們用的比較多的這么一個層面。其他層面呢,黃元御先生在這個一年四季這個層面講了土樞四像這個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學習了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寫了這個《圓運動的古中醫(yī)》里。他也講,也是在一年四季,結合二十四個節(jié)氣講得更細一些,也是講土樞四象。四象論,土樞四象,從一年,年周期的層面講了講他這個結構,跟這個是一樣的。那么其他的結構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層次,也有。你比方說我們如果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個個朝代的中氣,興衰中氣,它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當然我不是很懂歷史,大家熟悉歷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這句話說的對不對,他都是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另外從運氣的角度來講,運氣呢,運氣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個輪回,它這個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來講的,從這個比較大的角度來講。如果從一個小的角度,從一個植物的生長,到它的衰老,也是有這么一個土樞四象有這么一個過程。各種動物也有,小到一個細胞,如果學西醫(yī)的,學細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細胞的生理也是符合這個土樞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這個變化規(guī)律。只不過西醫(yī),他沒有這種意識,它可能是更多地從這個電解質、質子泵,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實際上研究它的一些規(guī)律。你要是把這些資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過一些初步的學習,了解了一下,也確實符合這個黃元御講的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

     《陰陽變化》這一節(jié)講了全書的理論結構模式,主要是講這個東西。它是根據(jù)《內經(jīng)》天人合一的角度,從天人合一的層面來闡述整個天地這一氣,它的自然客觀的運動規(guī)律。所有的這一氣,不管它是天地之間的一氣,還是人體的一氣,還是某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的一氣,它的變化規(guī)律都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環(huán)往復,變化不已,都是這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就是我們以后治病,用藥,理論根源就在這兒。所以這個模式一定要牢牢的記住,要深刻的去體會、去理解它的真實含義。怎么用我說一下,我們這里講的是土樞四象,是五行。實際上這個一氣的變化,它是連續(xù)的,它并不是像四個臺階一樣,一下從水到了木,從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這樣的,它是慢慢的變化,是一個的連續(xù)的過程,所以給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實際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實際上沒有水火金木,也沒有中土,都是一氣,渾然一體的一氣在連續(xù)周流不已。只不過在不同的地方狀態(tài)不太一樣,就是說一氣周流這個變化,你看我在書上畫圖的時候,畫的是這個圓啊,沒有畫成一步步的,圓就是這樣連續(xù)的很均勻地在變化,所以我們把他分成四步,我們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們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細很細。

     但是這個大象,有代表意義的,有轉折點的就只有這四象。比方說這個中土它要升了,剛剛升起的時候是水氣,水中之火,這個水氣升到什么時候成為木氣。這個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它是一個慢慢的過程。如果從一天的角度來講,半夜子時,子時陽動,這就是水氣開始動了,開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點鐘的時候,這個時候太陽升起來了,天氣就開始轉暖了啊,這就是成了木氣啊,這是從一天的角度。你說從半夜一點是水氣,到早上八點是木氣,這中間三、四點是什么氣,它是連續(xù)的。大家要知道這四象就跟拐點一樣,到木氣的時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氣之前可能天還沒亮,它是一個拐點。但是,它的變化是連續(xù)的。假設從溫度的角度來講,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陽出來的時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連續(xù)變化。對于一氣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們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顯不一樣的狀態(tài),有四象。實際上我們也知道實際這四象是連在一塊的,不是截然分開的,連續(xù)變化,不管是四象還是一象都是一氣周流變化而已,這個變化是連續(xù)均勻的,很圓融地存在在,那么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后來給大家講脈法的時候,就會給大家講到連續(xù)性對學習脈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機械地認為只有這么四象,中間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個東西,你看這中醫(yī)也就可能學到死胡同去了,不是這樣的。這只是大概講了這么一個模式,用土樞四象這個模型來概括、來描述這個變化的過程。而真正的變化過程就是一氣在不停的周流,很圓融地在周流,不停的變化。陰升為陽,陽降為陰,中土斡旋,是這么一個過程,并沒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這么四塊,它不能叫四塊東西連在一起,它是一個整體,這一點要和大家交流清楚。這樣的話有一個什么好處呢,我們對這個模型、對這個一氣周流就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我們在摸脈的時候,我們在用藥的時候,我們在診斷疾病的時候,直接看到的是這一氣,不是看的土樞四象,不是看的五個東西,看的是一個東西。

     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輛車,一會兒跑的快,一會兒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輛車在跑,你一會兒就看花眼了。我們講的這個五行,土樞四象就相當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個東西在跑,它就是一氣在轉,是一個東西,只是轉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這么一個概念,有了這么一個模式,我們在去下一步學習的時候,就簡單很多,就輕松很多。你就想著我就站在一個高高的立交橋上,看馬路上跑的汽車,我就只看到一輛車,愿意看寶馬看寶馬、愿意看奔馳看奔馳,一看就一輛車,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著它,這樣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準,你知道該怎么處理它。所以這一點,是《四圣心源》這一本書最重要的一點,它講了天地之間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清升濁降。

     那么這個清升濁降這個過程,黃元御先生把它總結成土樞四象這個模式。這一股氣由中土出發(fā),升則為木火降則為金水,中土作為它作為一氣的相當于是后天的來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維持著這一氣的周流,這是他講的一氣周流這個模式。講得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呢,它是連續(xù)、圓融、渾然一體的這么個模式,不是分成五塊。并且這個模式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所有的這個變化的東西事物都適用這個規(guī)律。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驗證一下,看有沒有這個規(guī)律。大家學的時候要學靈活,學以致用,你現(xiàn)在就可以拿著這個理論去用,去判斷。一個人一生的運程,他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更多的我講是要從氣的這層次去判斷,不要從有形的這個形體去判斷。氣這個層次就是一個無形的變化規(guī)律相當于是,這個氣對人體而言是正氣,對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氣。所以,我說《天人解》主要是從生理的角度來講一些基礎理論,因為《四圣心源》這本書的理論核心就是這個一氣周流,所以《陰陽變化》這一小節(jié)主要是講了這個模型。我們今天就主要講這個理論模型,講這一小節(jié),別的不講。

     那么強調的重點就是,一個就是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存在的層次是在氣的層次,不是其他的層次。無形之氣,所有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氣,氣聚而有形,是《內經(jīng)》講的。我們看到所謂有形的東西,都是無形之氣演變而來的。所以內因決定變化的規(guī)律,現(xiàn)在科學研究很多東西,他研究的原子、電子、分子、基因,他們也在找這個源頭。但是他還是沒有找到這個真正的源頭,真正的源頭是什么,是看不見的一氣,你就是研究到電子、研究到原子,它還是這個有形的東西。所以現(xiàn)在科學的有些東西,看著貌似很高深,實際上他離事物的源頭還差得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直接從無形之氣這個高度,這個高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目前一般科學的高度了,所以它對很多事物概況出來的規(guī)律,應該說是層面更高一些,更科學一些。

 所以我們學得這個一氣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還有身體的變化規(guī)律,它是從這個氣,從無形之氣,從一氣的這個層面來研究的。我們知道他這個理論的高度在哪,在一氣這個高度,在一氣這個層面上,這是第一,要學習的第一點,這個要搞清楚。第二點就是,一氣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氣——中氣,升降周流,升則化火,降則化水,升降往復,不停變化,從而形成一氣周流,它的變化規(guī)律、變化模式就是這樣的。用土樞四象,用五種象五個狀態(tài)來簡單概括這種變化規(guī)律,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個階段,本質還是一體的,是一個連續(xù)的渾然一體的周流變化。

     在各個層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層面上,一天的層面上,在一個人的層面上,在歷史的層面上,什么時候都是存在這種規(guī)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用佛法的角度來講,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這種成住壞空的這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實際上也是土樞四象的模式,也是這個規(guī)律,是一樣的。所以,黃元御提出的一氣周流的模式,他是從中醫(yī)的經(jīng)典理論里面提煉出來的,用自己的體會把它很精練很通俗地表達出來,便于我們這后人來學習,但它適用的范圍并不僅僅是醫(yī)學是中醫(yī),它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適用于天地之道。大家知道,如果我們學了《四圣心源》這個一氣周流學了半天,只知道用它來看病,那就是說你領會的還不夠好,不是最好,這個《四圣心源》學好了應該什么都可以學好。只要你有這個能力,你是這塊人才,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今天晚上就交流這么多,剩下還有一點時間大家如果還有什么問題我們互相探討一下。

     看到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問題,咱們一起再討論一下,看一下。光生朋友提了幾個問題,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她是對黃元御講這個《陰陽變化》這一節(jié),對陰陽的定義提出了一些質疑。那么接觸過周易的都知道,易有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動就既沒有陰也沒有陽,一動同時就有靜,一動就陰陽同時出來了,不是說動的話只有陽沒有陰,一動的話陰陽同時就出來了,因為有動必然就相對有靜,是相對的。她問的是為什么一氣含陰陽,氣含陰陽是什么,沒有說清楚,問了這么個問題。

     這個一氣跟周易中講的太極有點像啊,氣含陰陽,剛才我講陰陽是兩種變化,它不是兩個東西。那么氣含陰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從中氣變化、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講呢,氣含陰陽實際上指一氣的變化,它包含了陰和陽這兩種變化趨勢,可以這么理解。那為什么一氣會內含陰陽,就是它還說沒有動的時候,還是一氣的時候,為什么說含著陰陽呢,為什么有陰陽這個東西?剛開始說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這實際上就是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東西,如果大家有自己的靜坐的經(jīng)驗的話,有時候能體會到這個狀態(tài),太極的狀態(tài),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一氣相當于停止運轉,不周流了。我們知道這個生命,它是一氣周流的一個過程,一氣周流一旦停止,生命就終止了。但正因為一氣有一個周流有一個變化,所以它就有這個生老病死,不可能長生不老。所以古人,尤其是道家,他想求長生,怎么辦?他就要逆天而行,因為天地之道是陰升為陽,陽降為陰,是在周流往復,循環(huán)而動,有變化就有生長化收藏,就有生老病死,就沒有永恒。要想永恒,要想長生不老,只有達到一個狀態(tài)沒有變化了,沒有生化就沒有破壞,就沒有生死,就可以永恒了。

     所以在《內經(jīng)》的第一篇,大家可以去看,《上古天真論》里面,講上古有真人、上古至人、上古圣人、上古賢人。不同層次的古代先賢,他們修行的境界在不同的層次,他們有不同的自己的境界。其中有個真人的層次,可以壽同天地,無有絕時。一個人的壽命能同天地一樣長久了,那么肯定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了。他只有達到一種先天太極的那種狀態(tài),沒有生化,所以道家的修煉講究什么呢?講究煉氣化精,煉精還神,煉神還虛,我憑記憶講一下,也不知道準不準。我研究得也不是很深,就是說他把我們外在的氣血精氣,慢慢地通過靜坐這樣的或是一些練功的方式,把人外在的精氣神循環(huán)往復變化的東西慢慢地收斂,往回收,讓他不動,慢慢的化成無形的元神,最后可能就是回復到太極的狀態(tài)。這個人他就可以沒有生死,長生不老,是這個意思。

     那么這里講的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這里講的一氣呢,應該是講的從太極的這個狀態(tài),這個一氣應該是太極狀態(tài)的那個一氣。我們如果從這個先天后天的角度來講,太極之上是先天,太極之下就是后天了,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可能就是人的心念一動,心念不動,如如不動,如一的時候,也是沒有陰陽。一氣混茫,實際就是渾然一體,是這個意思。一旦心念一動,一旦一氣開始周流,陰陽自然跟著就出來了。那么這個陰陽就是一氣它動的兩個不同的趨勢,陰陽實際上是一氣的從后天角度來講一氣的這種變化。所以光生說中陰陽產(chǎn)生了升降浮沉,這句話本身是錯的,不是陰陽產(chǎn)生了升降浮沉,而是說升降浮沉,一氣的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我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陰陽,是這個意思。陰陽本身它不會產(chǎn)生升降浮沉,本來也沒有陰陽這兩個東西,我們在學黃元御這個《四圣心源》的時候,千萬不要死于句架,不要執(zhí)著于字面的意思,應該去理解他講的真正的含義。光生提的這個問題,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也非常好,咱們正好一塊討論一下,把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深化一下。因為黃元御寫書很講究對稱,很講究文字的優(yōu)美,往往把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說的反而比較啰嗦,難免有些朋友可能會在這方面有些被誤導,這是有可能的。所以咱們去讀書的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也是很對的,一定要去好好理解他的真正的含義。不要去較真這個字面意思,那樣可能就出不來了,學中醫(yī)還是要靈活一些。這個問題就是一氣和陰陽的關系,先說到這里。

卷一至四小結 3

豐子

根塵不偶老師講解《四圣心源》節(jié)選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錦-雙子座 貓熊 無所住 校對:山上月

我們知道,《四圣心源》整個理論的核心,就在第一卷《天人解》這里面,他這個理論模型,就是黃元御先生在這個《陰陽變化》這一小節(jié)里面講的這個土樞四象這樣一個模型。中醫(yī)講究天人和一,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的模式。這種結構體系,它在整個天地間都是存在的,是一種普遍的規(guī)律,人作為天地的一員,人本身的這五臟六腑也是一氣,這一氣必然也符合這種一氣周流的模式?!端氖バ脑础分饕褪侵v醫(yī)術,講這個治病,所以黃元御先生接下來又從人與天地相參的角度,人體本身臟腑氣血的角度,繼續(xù)來闡述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在人體上的具體表現(xiàn),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來反復闡述這個問題。所以咱們說《天人解》這第一卷,實際上就講了一個問題,就是講了一氣周流的結構——中土斡旋、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就這么樣一個結構。那么這個結構,它是天地人,整個天地間普遍存在的一種運動規(guī)律。在任何一個層面都存在,在人體上,它也分很多層次,從不同的角度,它都是存在的這個規(guī)律。在后面黃元御先生就是在從不同的層面來反復給我們闡述這個問題,闡述一氣周流的結構體系,闡述這個模型,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反復理解建立這這么一個立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后面這些東西,咱們在講解學習的過程當中,可能會覺得有些重復的,反過來復過去,就說這么一個事,黃元御先生也是煞費苦心,希望為我們講得更透徹,更圓融一些。所以咱今天呢,可能講的內容會相對多一些。

 那么往下看第二小節(jié),《五行生克》這一節(jié)。什么叫五行呢?在第一節(jié),黃元御先生已經(jīng)說了,中土斡旋,土樞四象,這個中土升降斡旋演變成水、木、火、金四象。四象輪旋,一年而周,從一年的角度給闡述了土合四象,這就是五行。中土,還有這個四象輪旋,合起來,這就是五行。所以咱們《內經(jīng)》講的這個五行,中醫(yī)講的傳統(tǒng)的這個五行,實際上呢,它并不是天然的五塊,它實際上也是一個整體,也是一氣的不同的變化,叫它一行也可以,實際上它就是一行,就是一氣。

 后面的五行生克,實際上是,黃元御先生從五行的角度,來闡述這一氣周流與五行生克是什么關系呢?五行相生,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你看這一圈,這一圈實際上就是這個氣,從升到降,由降到升,轉了一圈。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所以這五行相生,實際上就是一氣,按正常的次序,正常的周流,它在不停的變化,慢慢的是由內向外,由下向上,由陰出陽。然后反過來再由陽入陰,由上向下,由外向內,是一個動態(tài)的周流變化、動態(tài)盈縮的這么一個過程。

     再就是相生,一個發(fā)展成另一個,春夏秋冬就跟個這季節(jié)交替是一樣的,它是慢慢變化的,這就是相生的過程。那什么是相克?黃元御自己說,咱們這個學過五行嘛,學過中醫(yī)基礎的這五行相克都知道,我也不再念。我說一下我個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說的也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這個相生呢,大家好理解。這一氣呢,它本身就像一股生氣一樣,它本身就是生發(fā)的,它就是流動的,它自然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它就是天然有這個周流轉動的這個趨勢,它只要在周流,五行就一直在相生,跟接力一樣,就跟那個接力賽一樣,一個接一個的它就轉起來了,這就是相生。

     那相克呢?相克實際上是,這木氣不能升得太過,升得太過就降不下來了,所以它要金克木要降下來。為什么金能克木?都知道金克木,這為什么金會克木,這個道理在哪里?那我個人理解,這就要從這個一氣周流的模式上來理解,這個一氣周流,它是這股氣來源于中土,中土之氣它本身是斡旋升降的,中土的土氣,本身它就在升降、在轉,在轉動升降的這個過程當中,慢慢的由中焦向外周,向外邊的臟腑流通,它慢慢的就演變成外面的四象,演變成外面的這個金、木、水、火,這四象。

 所以大家知道一個,在外面四象的根源,它在中土,這個一氣從后天的角度來講,從后天一氣的角度來講,這股氣它的根源在哪兒呢?在中土。中氣足,一個人中氣足的時候,說話很有力量,道理是一樣的。只要你這個中氣一氣足,很充足的時候,外面這個四象它周流得也很通暢。打個比方說,像一個人放風箏一樣,只要這根線它是在我的手里,這個風箏不管往哪飄,不管往哪飛,它跑不了,它始終是圍著我飛,圍著我轉,跑不了。所以這一股氣,往上升,升到一定的程度,還能降下來,木氣升發(fā),變?yōu)榛饸?,火氣那就到頂了,不能往上升了呀,就是開始往下降,慢慢變演變成金氣,往下斂降。為什么能降下來呢?就在于這個中土之氣,在那收著呢,這一圈呀四象的這股氣,木火金水這四象之氣,實際上它的根都在中土這兒。中土不散,這個氣它跑不出去的,這下你可以理解它這個四象。這股氣就好比風箏,中土就是放風箏的人,氣血經(jīng)絡就是放風箏那根線,所以這四象,這氣,它不管是升也罷,降也罷,它始終離不開那個土氣,圍著中土這股氣在轉,所以,所謂的相生相克,它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這個氣機的這股升降。這個氣,由升到降,順序相生,四氣周流這個角度來講相生,從這個氣不會擺脫中土這個核心,一直圍繞著中土在運行,所以它肯定是升上去也會降下來,放出去還會收進來,肯定有相對的兩個方面,因為他是圍著一個中心在轉。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就有相克的一方面,而且這個相克講的是氣機的這個升降,相對的,相反的,有升就有降。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相克,它的根源其實還是在中土,沒有中土的這個根基,沒有中土這個基地來坐鎮(zhèn)的話,無從談上生、克,也就沒有所謂的升降。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但是具體它這個實現(xiàn)是在外周臟腑。比方如肺氣,主降,如果沒有肺氣,沒有肺這個器官,沒有肺經(jīng)這股氣,它也降不下來。你看很多在臨床上很多抽煙的人,肺部患病的人,他往往都腎虛,氣短,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這一股氣,他在經(jīng)氣這一塊,不能直行,一氣沿上的功能,如果中土這塊,這是樞紐,要求你要給我降下來,但是它自己執(zhí)行不了,沒有這個執(zhí)行能力呀,所以它也降不下來,這就是標和本的問題。大家知道這個相克,不管是相生還是相克,它的根基,是中土這股氣,但是具體的實現(xiàn)這個一氣周流,實現(xiàn)這個功能的,它還是要靠四象,靠五臟各自的功能來順序實現(xiàn)這些功能,這就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

     那我們在治病的時候,會遇到不升的時候,也會遇到不降的時候,有時候我們不能單純去升,單純去降,要考慮到中土的虛實,要考慮到斡旋中土,否則的話單純升降有時候可能是沒有效果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這里。升降,它的基礎是中土,黃元御這個理論,好在什么地方呢?他把問題的核心給我們講透了。萬一在臨床上我們遇到問題,能看得很清楚,知道該怎么處理,盡管這個《四圣心源》,他的方子,有時候你直接照搬的話,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這并不是說,這個方子就沒用,或者說只是花拳繡腿,只是好看,他不是這樣。他就是給我們一個方法,就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教給我們是治病的方法,全都是這些東西,而不是具體的這個頭痛怎么治,腳痛怎么治。這個后面會有疾病的治療,他大部分還是從方法論這個角度去講的。

    很多朋友,說到這里我多說幾句,這個《四圣心源》原方,有時用上效果也不是很好,學它有什么用,學了我還是治不了病。這說明,咱們對《四圣心源》的理解還不夠透徹,運用還不夠圓融。打個比方說,有人說張仲景的《傷寒》、《金匱》,經(jīng)方效果很好,只要用對了,一劑而愈,覆杯而愈,其效如神,這個好。實際上經(jīng)方,它的適用范圍也是很嚴格的,要碰上正好是經(jīng)方這個癥,它用上是很好。如果你碰上不是經(jīng)方這個癥,不完全吻合的話,你用上照樣沒有效果。不能說,感冒了,風寒感冒,我用上那個麻黃湯沒有效果,這是經(jīng)方肯定沒效了,經(jīng)方是假的,沒有用的,不能這么理解。實際上經(jīng)方,它的適用范圍很窄,必須是非常確切的這個癥用法才是效果非常好,才會是效如桴鼓;一旦不符合經(jīng)方的那個癥,用上可能一點效果都沒有。大家如果在臨床上,用過這個經(jīng)方的就會有這個體會,經(jīng)方并不是說所有的病沒有問題,都可以通治,也不是,有時也需要靈活運用,靈活化裁的。那么《四圣心源》里面的方子也是這樣的,更多的是從調治正氣,就是調節(jié)一氣周流,人生的正氣的角度來治療所有的疾病,就是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你就走這條路,就沒有問題,但是針對具體的疾病,你還是要靈活的去區(qū)別對待,這個方子還是要靈活化裁的。

     當然如果說,單純的虛癥,沒有很多的郁結的話,《四圣心源》的原方,它也必然是有效的。比如說,效果也會常好,跟經(jīng)方一樣也是其效如神,也有,不是說,他所有的方子都沒有效,所有的方子都是有效的,只不過就是,完全對癥的情況比較少。因為臨床上的病癥非常復雜,并不是像書上講的,這個癥就用這個方子,這種情況比較少。一旦碰見這樣的情況,《四圣心源》上面的方子也都是經(jīng)方,也都會效果非常完美,非常的理想的,都是這樣的。所以我說《四圣心源》的方子,效果在臨床上用著,有時候不是很理想,并不是說這個方子沒有用。《四圣心源》這個方子對這個病癥,只是某一方面的癥,他跟臨床上真實的病情不完全一一對應,所以你要是單純照搬的話,有時候效果是差一些。你如果會靈活運用的話,那么他的方子都是經(jīng)方,都是效果非常好的。這是多說了幾句,那么黃元御呢,從五行生克的這個角度,又把這個一氣周流講了一遍。這樣的話,咱們就把這個中醫(yī)的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跟一氣周流的模式完全結合在一塊了,成了一體了。大家后面這幾節(jié)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天人解》這第一卷里面每一小節(jié)都是從一個層面來講,把這所有的層面實際上都是這同一個模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給你不停的講、反復講,最后你把這所有的層面都能夠給它融合到一塊去,成為一個框架成為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算是把《四圣心源》這個理論體系基本上掌握了,從理論的角度我們應該是理解得就不錯了,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就很好了。

     所以這一卷講了這么多,這么多小節(jié),他不是講了很多東西,他講了一個問題,只不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反復講而已,這一點大家如果能夠理解就達到目的了。這是講五行生克,也是一氣周流。后面下一小節(jié)是《臟腑生成》,因為這個五行生克呢,還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天地、四季的角度來講,而到了臟腑生成,那么就是從人體的角度來講了,直接進入到人體了,人體這五臟,中土脾胃,然后呢,其他的四臟:肝木、心火、肺金、腎水,那就是人體的這個五行。人體這五行,跟咱剛才講的這個天地之間的五行生克是完全一樣的,它也是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然后心火生中土,中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那么其中這個中土,它處在中間的位置,實際上呢?它這個真正的周流模式,它是中土這股氣,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轉,戊土右降;中土就一氣在中焦這么一斡旋一升降,那么氣血就隨著在一身周流開來。水生木,木生火,火氣在中土的這個收引、潛藏下,中土就像中樞一樣,它是對這一切,整個周流的這一氣都是有一個無形的引力一樣,轉到心火這個位置,火氣它就開始往下降了,就變成金氣,金氣往下降,降到下面,再往里收,就成了腎氣。所以這個所謂的木火之氣往上升,實際上就是脾土的氣往上升。外在的表現(xiàn),從中焦周流出來,就是木火之氣,同時戊土,戊土這股氣它往下降,它實際上表現(xiàn)出來就是肺金和腎水這股收藏之氣,那么這是從人體五臟的角度闡述人體這一氣。

     這股周流、運行的模式,還是咱們前面講的天地之間一氣周流的這種模式,這是直接從人體五臟的角度來講的。那么當然還要強調一點就是,所有的講的這個模型,運轉規(guī)律為什么都一樣呢?因為他都是從氣的這個層面來講的,就是從這個無形之氣,天地有天地之氣,萬物都有自己的氣。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氣,天地萬物為什么能相互溝通,能夠天人合一,不光是天人合一,天地和萬物都是合一的。之所以能夠相互溝通,就在于這股氣是想通的,無形之氣是相通的。你看這個人和人之間,不同國家的人講話都不一樣,語言不一樣,需要翻譯,但是我們說,一個人哭和笑的時候都不需要翻譯,我們都能懂,這就是層面不一樣,哭和笑是人類共同的一些東西,所以不需要翻譯,你都能懂。無形之氣就是天地萬物之間相通的東西,在這個層面上,天地萬物都是相通的。所謂的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說這股氣是相通的,可以按共同的規(guī)律在周流,在這個運行規(guī)律上是一致的,就跟一個整體一樣,這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并不是說人和天真的成了一個東西了,至少從這個形體的角度來說,人還是人,天還是天,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還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從氣的角度來講,它確實是融會貫通,是可以像一個整體那樣,符合相同的規(guī)律,在那共同運行的。

     從人體的內部講一氣周流結構體系、這個規(guī)律的時候,大家也知道,它主要是從氣的這個層面來講的。有時候是從神的層面,神就是比氣的層面更高一些,就是從無形的角度來講,它不是從有形的角度。有形的角度你說這個肝臟和肺臟從西醫(yī)來講具體的器官它各自有各自的組織結構,不可能成為一個整體,那是不一樣的,但是整個這個生理之氣,它是融會貫通的,是可以成為一個整體的。所以咱們理解的時候一定要從這個氣的角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這個氣,會意一樣,講究這個神氣,就是這個意思。那么講了這個人的臟腑,臟腑的功能,臟腑的規(guī)律,它這個臟腑之氣的運行規(guī)律,也是一氣周流的時候。 

     下一個小節(jié)《氣血本源》,越講越細,還是講的這個一氣周流在人體之內的這個規(guī)律、模式。他講這個氣和血,血為陰,氣為陽,陰升為陽,所以血是溫升的;氣是涼降的。肝主血,肺主氣,氣血也都是從中焦化生而來。后天的飲食,中焦消磨,化為氣血,這就是說為什么中焦是一氣的根基、來源呀?后天的一氣、氣血都是我們每天的吃飯、飲食,都是從脾胃來的,從這兒來的,所以它是一個中樞。首先講這個氣血它也是相對而言,氣血也都是一氣的不同形式。這一氣呢,由陰出陽的時候就是由血變成氣,由陽入陰的時候它就會由氣變成血,氣血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在中醫(yī)里面氣血也是相關聯(lián)的,可以相互化生的,也是一氣的不同形式。所以講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氣就是往下降。血升為陽變成氣,氣降為陰變?yōu)檠鼈兌际莵碓从谥型恋幕?,中土脾胃化生氣血。脾土主升,所以它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它主生氣。這么講的這個道理,實際只是為了說明一氣周流的模式,實際上一個人血虛的時候,你給他補血的同時要溫運中土,加強左路升的這個力量,就是說血虛的人左脈都是偏細、偏虛的,你要給他養(yǎng)血養(yǎng)陰的時候,還是要從中土的角度來給他運中土,通過中土的化原來補。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氣虛的時候,他右脈,特別是右寸脈肺脈都是偏虛的,摸著比較軟。那么你給他補氣的時候也要注意給他運中土,中土運轉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氣血的時候,他這個氣血自己就補上來了,所以補中益氣湯是很好的方子,它為什么能夠有比較好的效果呢?其中有一個道理,就是它有這個運中焦的藥。我們要知道氣血呢,咱們要知道從這個臟腑的角度來講,肺主氣,肝藏血,但是它的源頭還是在中土。那么這一小節(jié)就是從氣血化生,氣血由中土化生,氣血本源的角度來闡述人體一氣周流,它在各個臟腑之間存在的這種模式,實際上還是講了人體五臟本身這個一氣周流的模式,還是中土斡旋,肝升肺降,心散腎藏,還是這個模式,他不過是從不同的層面來反復給你講,就是這個道理。

     下一節(jié)這個《精神化生》也是,那么這個從氣血的角度來講呢,精神化生呢,就是從神氣的角度了,神氣發(fā)于心。黃元御講,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腎精之氣,它來源于肺的陰魄,這是從這個人的精神層面來講。腎精上升,下焦發(fā)動演變成肝木的陽魂,由陰出陽,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變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它會演變成肺的這個陰魄,肺藏魄;繼續(xù)往下降,它就演變成這個腎藏精,腎的精。這是從精神的層面來講,精神呢,我個人理解這個就是說人體的一氣,它是周流五臟六腑,既執(zhí)行全身一氣周流的路線,同時它在五臟六腑就相當于周流不同的路徑,又體現(xiàn)了五臟六腑不同的功能,也體現(xiàn)了這個一氣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部位,它相應的一些特點。為什么叫肝木,因為它在這一塊的時候,它生發(fā)之氣強,生發(fā)之力旺盛,由陰出陽往上走,所以叫肝木。肝木呢,它在精神層面就是這個魂的這個層面,就是說這一氣周流在不同的臟腑的時候,它會在相應的臟腑的這個精神層面也有相應的表現(xiàn)。這個,實際上是從一個外在表象,因為人的這個精神、精神面貌、神情,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可以看得出來的。它這個不同的變化,它的根基,它的根源實際還是來源于一氣周流。所以為什么給我們講的這么細,從不同的層面來講,就是方便我們來判斷這個病情,了解這個理論體系。它的這個更細致的在各個層面的這個相通的規(guī)律,讓我們了解的更細致,讓我們去在臨床上診斷疾病的時候,來了一個病人,他某一方面的神智不一樣,我們通過望診,我們就知道他的一氣周流,哪個地方出了問題,主要起這么一個作用。

 我們要知道神志也是一氣,它的周流變化在神志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精神這種變化,不同的精神面貌實際上它也是一種連續(xù)的變化,也是一氣周流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學習《四圣心源》,黃元御為了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一方面煞費苦心,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反復給我們講。另一方面因為這個結構體系很圓融、很對稱、很完美,所以他用詞的時候,遣詞用句都很對稱、很有美感。念他的文章念他寫的這個書很有節(jié)奏、很壓韻、很對稱,看這樣的書,你看著看著就會有這種感覺。書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理論結構、天地之間這種天然存在的這個規(guī)律,它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看書、念書、看文字,通過這種外在的象,表象也可以間接地體會到這種意境。黃元御先生為什么用這種方式來寫,他是有他的深意在里面的。他希望大家通過看書就能體會到這種意境,體會這種結構,從形式到內容到內涵,他實際上都是統(tǒng)一的。從不同的層面上來講,也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各個層面它這個理論體系都是存在的,都是統(tǒng)一的,這是氣血流通在各個五臟、在不同的臟器演變成臟器的功能。臟都藏神啊,演變成人體的神氣的時候,它依然也是符合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所以這一節(jié)《精神化生》講了這么個問題。

     那么《形體結聚》呢,講得就更具體了,講得就更細了。前面講五臟,然后講了五臟的神氣,現(xiàn)在繼續(xù)講五臟跟人體各部位很細微的東西,爪甲毛竅具體的組織結構,這都是《內經(jīng)》的東西?!秲冉?jīng)》講: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五臟各有所主,實際上這些都是一氣周流、土樞四象這個體系在一些非常具體的臟腑器官層面的一些體現(xiàn)。那么,前面我們講了,一氣周流它只是在無形之氣的角度存在,它為什么在這個有形的器官上它依然存在呢?這不是矛盾嗎?這就牽扯到一個氣聚而成形的理念?!秲冉?jīng)》講:氣聚而有形,人體之氣聚在一起它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聚的方式,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木氣它聚結在內臟這個層面,它就是肝;聚結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就是這樣。它還是這股木氣,只不過這個木氣它在周流、在人體生成的過程當中,在演變的過程當中,它就會慢慢的由無形之氣演變成有形之體。在演變的過程當中它保留了一氣周流的這個特點和規(guī)律,所以它有這個具體的五臟,五臟是有形的,但它的功能還是由無形的一氣來流通串聯(lián)在一塊的。外在的指節(jié)毛竅,外在的爪甲毛發(fā)它是內外相應的,也都是分成五大塊一樣,它實際上也是一氣周流在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臟器、不同細節(jié)上的一些體現(xiàn),所以它雖然外觀不一樣,指甲、毛發(fā)它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它實際上也是一氣在不同臟器、外在的小節(jié)上的相應體現(xiàn)。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肝氣的好壞,看一個人的頭發(fā)能看到一個人的腎氣的好壞,一看這個人的白頭發(fā),肯定是腎氣不足。所以這個氣它是由內到外,由內在的臟腑到外在的器官爪竅,它都是相應的,《形體結聚》這一節(jié)講了這個問題,講了這個人體具體的組織器官跟五臟也是相應的。同樣的道理,它跟一氣周流也是相應的,也具備一氣周流、土樞四象、四象輪旋,這也具有這個相同的規(guī)律。講這么多,也是便于我們在臨床上靈活運用。一看,假設我不能感受到一氣周流,那你就靠看靠望診,看這個人的外在表現(xiàn),外在表現(xiàn)跟內在的臟腑是相對應的:頭發(fā)反應腎氣的問題,體表的毛發(fā)反應肺氣的問題,身體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問題等等,所以這個一氣,在任何時候,都是在人體的不同的器官上、不同的內外組織上,這個規(guī)律都是同時存在的。黃元御反反復復來講,就是告訴我們這些,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來體會這個規(guī)律。

     再下一節(jié)《五官開竅》,前面講的外在官竅,這節(jié)主要是講開竅的。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它也是五臟的精氣外融,向外伸打,舒達于外,產(chǎn)生五竅精氣的來源。黃元御講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耳鼻目口舌它的功能來源于五臟,精氣還是是來源于五臟,五臟的精氣疏散于外,會產(chǎn)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們治療五官這方面的疾病時,你還是要從五臟的角度。不能單純的像鼻炎,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有鼻炎,單純治鼻炎有時可能效果不好,你要知道它這個鼻炎它的根源還是在五臟,不但是肺臟。不同的小孩它有不同的類型,有的可能是單純的肺虛,有的可能是中土虛,有的可能是木氣郁滯,有的可能是腎虛,它是不一樣的,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來治療效果就很好,比單純治鼻炎效果要好得多。

     講五竅,講五竅的功能,它也是有陰有陽有升有降,主要是清氣清陽之氣來榮養(yǎng)著五竅。所以精氣不足的時候,濁氣在上面瘀滯的時候,五竅都會出問題,治療的時候就要從補益五臟、祛除瘀滯、流通五竅,從這些思路來治。它的根基還是人體本身這個一氣周流,人體本身這個一氣周流的基礎是以五臟為基礎的,內養(yǎng)五臟嘛。五臟就是根是人體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就是外在的四臟——心、肺、肝、腎,四象輪旋,形成這個一氣周流,這是人體一氣周流大的基礎,大的模式。那么具體到某一個層面,官竅、形體、精神、氣味都是一些不同的細微的層次,一氣周流的規(guī)律它是怎么體現(xiàn)的,主要從這個角度來講。

     那么再下一節(jié)呢,《五氣分主》,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等等,這是《內經(jīng)》里的東西,你看我們學《內經(jīng)》,學陰陽五行的時候,這是最基本的常識,至于它為什么會這樣?黃元御是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給我們講,顏色的變化、氣味的變化、味道的變化、聲音的變化、體液的不同;不同的狀態(tài),代表了一氣在不同臟腑的功能。打個比方說,脾土,其味甘、其嗅香,甘甜、香甜,人飲食靠脾胃,我們都喜歡吃甜的,小孩都喜歡吃糖,吃飯我們要吃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它就是這個特點。如果我們覺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沒味了,這首先第一條肯定是中土出現(xiàn)了問題了,要想辦法去運中土。

     正常情況下,一氣周流圓融的時候,感覺不到這個一氣的存在,相當于合而為一了,土樞四象、這個五行啊、很圓融的成為一行,感覺不到五行,五象也成了一象了。一旦生病的時候,我們就感覺到這也有問題,那也有問題,這就是一氣周流不圓融了分裂開了。所以正常情況下,嘴里是沒味的,感覺不到異味,當你覺得有不對的味道,總覺得有酸味,有的覺得嘴里是咸味,有的覺得嘴里是火辣辣的,這都是相應的臟器出了問題。打個比方說,心臟不好的人,心陽虛,這樣的人,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很多人會覺得舌頭好象抹了辣椒一樣,這股火氣怎么都下不去,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這就是心陽虛比較重的才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我們一看到這個火氣大的時候,舌頭又辣又苦,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時候呢,所以我們就要溫養(yǎng)心陽,溫通心陽,大劑量,劑量少了可能糾正不過來。這些東西都是供我們臨床辨證用的,碰到什么癥狀,我們知道它是哪一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講,它在哪個位置,這就是講生理。

     給我們講在正常的情況下,一氣周流來流通、來輪旋,一旦生病了,它可能就表現(xiàn)出來啦,所以就他知道哪兒病了,所以一氣周流的體系,相當于定位,它定的是那個位置。在不同的層面它都存在這個規(guī)律,疾病它在不同的層面表現(xiàn)出來,就說明第一疾病是在這個層面上,比方說是在官竅這個層面,還是在體液這個層面,還是在氣味的層面,會到不同的層面。然后它具體的定位,在四象中土的角度講它是在中土?還是在周圍的四象?在哪一個部位,你也就知道了。一個是一氣周流的哪個環(huán)節(jié)?大的部位一定,然后具體根據(jù)疾病癥狀的表現(xiàn),它是在那個層面上也就知道了,那么就會有這針對性地去用藥,首先從一氣周流的角度去疏通,是升還是降?然后針對它這個疾病,在不同的層面我會用一些相對應的藥,比方說在肌表的時候,那我可能用些走表的藥,在臟腑的時候我會用些入里的藥。但是呢,可能同時升,感冒了往上升不上去,我可能會用麻黃,如果內臟升不上去我可能會用黃芪會用升麻,不一樣,但是治療的走向是確定的。所以你看《四圣心源》這個理論體系,它是一個很精確的治病定位的一個東西,很準確的,不光能能將疾病定位到一氣周流這一圈的哪個位置,還能定位到你這個具體疾病的哪一個層次,你這個疾病表現(xiàn)在哪方面,它就在哪個層次。當然治療的時候,很多時候,還是因為臟腑是根本是基礎,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是要從臟腑這個角度來入手來治療。

     相應地根據(jù)不同的疾病層次,也會相應地用一些不同層次的藥物,不同的藥,它入的層次是不太一樣的。所以臨床你用藥如果用得比較熟練的時候,可能也不難,很靈活的一件事。一看這個病,在哪個層面你就該知道用哪個藥,因為每個藥,它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還是半表半里,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同的藥物它可能都是往某一個方向,疏通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作用的層次不一樣。治療不同的病時它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藥用到最恰當?shù)牟∩希蔷蜁幸粋€最好的效果。所以《四圣心源》它本身的方子,大部分都是從臟腑的層面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方向性的處方,我們不能所有的情況都照搬呀,你用上肯定有時也有效果,但有時候如果疾病的層面不一樣的話,你照搬這個方子有時效果就差一些。就要靈活變化一些,是這個意思。

     后面的這幾個小節(jié),《五味根源》,還有這個《五情緣起》,《精華滋生》啊,后面這幾節(jié),我就不細講了。跟大家講一下,都是一個道理,從味道的角度來講,它也是一氣周流的表現(xiàn),也符合這個規(guī)律;從人的這個五情,從人的情志,喜怒悲憂恐,從這個來講,它同樣反映了一氣周流的這個規(guī)律;從《精華滋生》它還是和那個《氣血本源》是一樣的。在《精華滋生》這個節(jié)里,其中有一句,“五谷香甘,頤養(yǎng)脾胃”,最后這一段,“土氣充盈,分輸四子”,這句話你看,大家把這個理解了。人吃五谷雜糧,香甜入脾土,養(yǎng)脾胃呀,養(yǎng)中土,那么中土這股氣,土氣充盈,很充足的時候化生氣血,那么它就是升降斡旋,周流、流通出來了,分輸四子。四子就是四臟、四象,肝、心、肺、腎啊、木、火、金、水??!所以你看,從人體五臟這個層面來講,一氣周流,臟腑層面來講就是基礎。中土脾胃,作為一個氣血化生的來源,它升降斡旋,化生氣血,氣血周流,輸送到五臟,輸送到外面的四臟,然后完成這個一氣周流。那么在這個基礎上,每個五臟所對應的這個氣血呀、精神呀、形體呀、官竅呀、神志呀,等等,只要是它們相對應的這些東西,全部它的基礎是一氣周流這個根源,都是從這兒化生過來的。

     所以不管我們從那一個層面,只要見到屬于一氣周流那一個階段的問題,我們就知道它是出現(xiàn)是升不上去還是降不下來,我們就有一個準確的判斷。然后再根據(jù)它不同的層面,疾病表現(xiàn)的不同的層面,那么它會有一些相對來說不太一樣的藥物,來去調整它。好比都是往東走,我是在一樓,或者在二樓,或者在三樓,它是不一樣的。一、二、三樓用的藥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層面用的藥有一些區(qū)別,但是方向是一樣的。所以一氣周流大的模式首先是有一個大的定位,然后在不同的層面上是一個比較精確的定位,這就很詳細地把疾病給你精確地標注出來了,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是一樣的。定出來之后你就知道該用什么藥,來幫助它流通,讓一氣恢復圓融呀!恢復圓融就是把這一氣合二為一,五象變成一象,五行變成一行,這個時候就是正常的狀態(tài),疾病也就治好了。

     所以你看它這個理論體系,它很簡單,又很圓融,又很完美。沒有任何的偏頗,既不偏陰也不偏陽,升為陽降為陰,我是陰陽并重的,而且獨重中氣。中氣也是后天的根源呀,所以再后面就是講了這個什么奇經(jīng)部次,營氣運行呀,衛(wèi)氣出入呀,這就從經(jīng)脈、營衛(wèi)的角度來講這個,包括還有這個經(jīng)脈的起止,包括傳導,后面我就不說了。大家自己看一下,總而言之,這也是講人體所有的生理功能的,全部都是符合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的,就講了這么一件事。

     大家回過頭來看這個《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黃元御先生不辭勞苦,不嫌羅索,反反復復從不同的層面,來講這一個問題,講一氣周流這個體系,講這個規(guī)律,為什么?就是希望我們理解他的用心,理解他的意思,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不光在天地之間存在,在人體本身也存在。在人體來講,那么它這個流通的基礎就是五臟,以五臟為基礎,五臟的一氣周流作為一個根本。然后它會在不同的層面,人體的這個五官百骸、指甲毛竅,在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層面呀,氣血、味道呀,通通這一些,全都有這相同的這個規(guī)律,都符合一氣周流這個變化規(guī)律,就是講了這么一個意思。

 所以我們知道《天人解》,黃元御先生把這個《四圣心源》寫完了,一直遲遲沒有把這個書做一個終結,他覺得這個一定要把《天人解》寫完之后才認為把這本書寫完了。后面講這個內、外雜病的時候,早就寫完了呀,為什么一直要把這個《天人解》寫完才覺得我算是把《四圣心源》這本書算是寫明白了,因為他要把這個規(guī)律講清楚,就是希望我們能夠理解得更細致,更透徹一些。

     咱們學習卷一《天人解》,主要就是學習《四圣心源》一氣周流的這個精髓,這個結構體系,它是一個什么樣的體系?主要就是中土斡旋、升降流通、一氣周流。這一個體系,在人體任何一個層面都存在,以五臟為基礎,任何一個層面都存在,是這么一個結構體系。整個這一卷,全都講了這一個問題,不同的層面反復講,我們只要把這個理解透了,后面的所有問題都好理解,都好學了。所以卷一《天人解》是《四圣心源》這個精華中的精華,精髓、靈魂。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