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P338引火湯: 九地(熟地)90克 鹽巴戟肉、二冬(天冬、麥冬)各30克,茯苓15克 五味子6克 油桂1.5克(去粗皮研粉 小米蒸爛為丸先吞) 脾胃虛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克,砂仁10—15克(與熟地拌搗)。凡見上熱無制的疾病,即服3劑。 李可老中醫(yī)在書中(P241)列舉了判斷這種病癥的依據(jù): “龍雷之火為臟腑內(nèi)生虛火,與六淫外邪實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點,可資鑒別: 1.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 2.來勢暈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生變,外感多漸變,火不歸原多突變; 3.隨陰陽盛衰之年節(jié)律、日節(jié)律演變,天人相應(yīng)現(xiàn)象最著,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zhuǎn)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 4.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外感無此病象,若出現(xiàn)此象,按火不歸原論治,誤用苦寒直折則危; 5.不渴尿多,渴喜熱飲?!薄羁上壬?。 還有一些上熱的指征,比如舌質(zhì)很紅,舌苔薄或者沒有舌苔。還有就是如頭痛如劈、目赤如鳩、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鳴如潮、咽痛如火灼、口舌生瘡、轟轟發(fā)熱、脈大而虛等,屬于火不歸原的疾病,用上方“引火湯”3劑即可。 陰虛同時兼陽虛的人比較多,對于此種兼陽虛的情況,一般每次用1.5克的肉桂粉末,用米飯和成丸,在喝藥之前先吞服。 火不歸原與格陽證、戴陽證、奇經(jīng)八脈病的區(qū)別: 格陽、戴陽----所謂格陽證,是指陰寒內(nèi)盛而格陽于外;戴陽證,是陰寒下盛而格陽于上。宜予四逆湯溫少陰、逐里寒。“傷寒論”中的通脈四逆湯證,白通加豬膽汁湯證,便是格陽,戴陽之明證。二者均為上熱下寒證. 奇經(jīng)八脈病———李可認為,奇經(jīng)八脈病有兩大特點,一是久治不愈的“頻發(fā)痼疾”;二是“定時發(fā)作”類病證。經(jīng)方桂枝加桂湯是治療奔豚癥(沖脈病變)的特效療法(194頁)。因奇經(jīng)八脈病有定時發(fā)作和沖脈上攻等特點,與龍火上奔有相近之處,
火不歸原與格陽、戴陽鑒別要點:①寒熱真假:火不歸原之上熱下寒俱真,格陽、戴陽為真寒假熱證。②交節(jié)發(fā)?。憾呔鶠榻还?jié)發(fā)病,但火不歸原為遇陽則動,遇陰則靜,日重夜輕;而格陽、戴陽為遇陰則動,遇陽則靜。如“足心發(fā)熱案”,日輕夜重。③暴急漸變:火不歸原證,來熱暴急,須臾漸變;而格陽、戴陽證,雖屢誤治,卻無急變,詳見“咽痛寒癥案”。④面色特征:火不歸原之面赤如醉,即色紅艷麗。如“倒經(jīng)衄血案”;格陽、戴陽之面赤如妝(亦稱艷如桃李、艷若涂丹),即面色嫩紅,如“抱兒癆案”。其中“妝”字最耐尋味,已含有假象之義。⑤附子用量:火不歸原之陰損及陽型,其附子為小劑,如“舌衄案”引火湯加附子10克;而格陽、戴陽之附子,多為大劑(30克以上),如“重癥呃逆案”之附子為30克。 溫氏奔豚湯:附子輕癥10克-大病陽衰15-30克-急救100克、炙草(兩倍于附子,最大60克)、肉桂1.5-3克(小米蒸爛為丸,藥前先吞)、沉香1.5-3克(磨汁對入)、砂仁5克、山藥30、茯苓30克、澤瀉10克、牛膝10克、紅參10克,急救暴脫時30克,并加山萸肉30-90-120克
|
|
來自: 抱樸守拙169 > 《醫(yī)療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