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琴教授是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原院長、心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數(shù)十載,學驗俱豐,對心血管疾病尤有研究。筆者在北京東直門醫(yī)院心內(nèi)科進修期間,曾有幸跟隨郭老學習,受益良多。現(xiàn)不惴淺陋,將其治療心力衰竭的部分經(jīng)驗試作整理介紹如下,雖不免掛一漏萬,亦可慨見郭老豐富臨床經(jīng)驗之一斑。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有急性、慢性,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之分,是心內(nèi)科常見的一個病理狀態(tài),也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末期表現(xiàn)。中醫(yī)分屬心悸、喘癥、水腫、積聚等范疇。其臨床表現(xiàn)為心悸,呼吸短促難續(xù),咳吐稀白或粉紅色泡沫痰,水腫,腫勢多自下而上。心衰日久,則爪甲、口唇青紫,伴有瘀斑,頸部有青筋暴露??梢姼姑浖{呆,右脅下??蓲屑胺e塊,固定不移,乏力肢冷,四末不溫。多數(shù)患者舌質(zhì)紫暗,苔薄白或水滑。有的或見五心煩熱,口干喜冷,舌紅苔少等陰虛內(nèi)熱之象。嚴重者,則出現(xiàn)四肢厥逆,喘促息微,冷汗自出,脈微欲絕等亡陽危證。 郭老說,縱觀心衰的脈舌癥表現(xiàn),可分為氣虛、陽虛、陽脫及氣陰兩虛等證候類型。各證型之間不是孤立不變,而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相互轉(zhuǎn)化的。同一病人,在整個病程中,以上各型都可能出現(xiàn),但無論如何,氣虛血瘀、陽虛水泛卻是其最主要的病機。心氣虛,心失所養(yǎng)而心悸不寧;心陽不足,則陰寒之邪上乘,水飲不化,水氣凌心則心動悸;脾腎陽虛,痰飲上泛于肺,則喘息咳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水液不化,泛濫肌膚則水腫;心陽不足,無力鼓動血脈,便出現(xiàn)血脈瘀阻之象??傊?,氣虛血瘀、陽虛水泛涉及心肺脾腎四臟。氣虛、陽虛為本,瘀血阻滯、水飲內(nèi)停為標,故為本虛標實。 郭老認為,在治療心衰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益氣活血、溫陽利水這個重要的治療原則。她常用的基本方是:黃芪30g,黨參30g,益母草10~15g,澤蘭10g,桂枝6~10g,北五加皮4~10g,制半夏10g。方中以黨參、黃芪益氣,益母草、澤蘭活血利水,桂枝、北五加皮溫陽利水,制半夏化痰止嘔。隨癥加減:咳嗽喘息不得臥者加蘇子、葶藶子、桑白皮、白果等;水腫明顯伴咳吐稀白痰涎者加白術(shù)、茯苓、豬苓、車前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陽虛畏寒肢冷明顯者加附子、菟絲子、仙茅、補骨脂等溫補腎陽;久服桂枝者加麥冬以免溫燥;有陰虛表現(xiàn)者去桂枝,加麥冬、五味子;頑固性心衰、心臟擴大者,北五加皮用量減少;有嘔吐者加竹茹、生姜;若見陽脫,可用生脈飲、四逆湯合方以益氣回陽救逆,并配合相應(yīng)的西藥,以圖轉(zhuǎn)危為安。 上述補氣、活血、利水之中藥,與強心、利尿、擴張血管之西藥有協(xié)同作用,共奏促進心肌收縮力,減輕心臟負荷,提高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血液粘滯度,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細胞代謝的作用,從而縮短了病程,提高了療效。另外,還使洋地黃中毒的發(fā)生率減少。 病案舉例:楊某,男,59歲,1977年11月入院。癥見:心悸喘息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痰,量多,咳時伴大汗出,乏力肢冷,食欲欠佳,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紫暗,苔白,脈細而代。檢查:心率106次/min,心律不齊,強弱不等,二尖瓣區(qū)可聞及Ⅲ級收縮期及舒張期雜音,兩肺底聞及細小濕羅音。雙下肢水腫(++),口唇爪甲紫紺。郭老認為,此病人是脾失健運,腎失氣化,水飲內(nèi)停,上泛心肺。治宜益氣活血,溫陽利水,化痰定喘。處方:黨參30g,黃芪30g,澤蘭10g,益母草12g,桑白皮12g,葶藶子30g,桂枝6g,豬苓15g,茯苓15g,車前子15g,遠志6g,大腹皮10g,白術(shù)10g。3劑,水煎服,日1劑。 3日后,患者咳喘減輕,能高枕臥位,痰量減少,尿量增加,下肢水腫(±),心率88次/min,律不齊,強弱不等,苔薄白,脈細而代。原方再進3劑。藥后患者能平臥,不喘,心不慌,精神轉(zhuǎn)好,食欲增進,能下地活動。仍在原方基礎(chǔ)上隨癥加減,帶藥出院,休息鞏固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