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jīng)》第六講 第一節(jié) 至樂性馀 至靜性廉 至樂性馀,至靜性廉。 1、人身心“清靜”的意義在現(xiàn)代人走向未來的生存和社會發(fā)展中意義重大。 沉醉在娛樂之中或追求歡樂的人,說明他的精神狀態(tài)很松馳,對外在事物的要求使得他缺乏向內(nèi)求真的敏感,他失去了很多東西,自己卻感覺不到。這就是老子所說:“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所以性馀者為天道所損,并非天道損,而是其自損。 道是包容了萬物內(nèi)外的。保持清靜無為的人,其性必然廉潔忘我。無為能忘我的人,他的主觀意識一定活動降低,對潛在意識的約束就必然減少,所以此人一定神清智明。 廉者不貪,不貪則知足,知足者則能常保太虛心境。清虛不足,必然得天之補,不是天道在補助他,而是他自己在盜天補已。其盜機在廉,廉則能守內(nèi),守內(nèi)故能歸根,歸根在于練神。神動則形靜,形靜就能做到復守其命,至此則常道明朗,修真無敗事了。 2、人的主動性要用在靜中才能發(fā)展,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至樂性馀,至靜性廉”這八個字中有四個定義,第一個是樂,第二個是馀,第三個是靜,第四個是廉。這四個字都是相對于“性”而言的。首先要了解這個樂是什么意思?樂是現(xiàn)在所說的尋歡作樂的這樣一種樂?,F(xiàn)代人提倡享受生活,所以說各種藝術、文學啊,以及電影、電視啊都非常多,給人帶來很多快樂。這個快樂一旦產(chǎn)生以后,就造成人在性方面有余。在性方面有余是說人的本性方面,性本身是先天的,先天的它有余是它沒動,它很少動用。 既然先天的性沒動,那么就動后天的了。所以人一般比較高興的時候就特別能吃,能喝,也能活動,能運動。這些都是“樂”所造成的一些表面現(xiàn)象。說徹底一點,那是人在有樂可言的時候,那也是人在陽性一面的循環(huán)。相對性而言,當人尋歡作樂的時候,他本性就有馀。 當人至靜的時候,那是人清靜無為的時候,那么性就廉。廉是品行端方,有氣節(jié)的一種意思,起碼外在表現(xiàn)是這樣的。 所以說,一個“靜”一個“樂”,就表現(xiàn)出人存在的兩個方面。東漢諸葛亮曾經(jīng)就說過:“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要靜,清靜了人的思考或感覺才能有深遠的意境存在。如果人很高興了,或者說很興奮,或者很激動,那么人所處的狀態(tài)就是有余。按道性的法則:有余就要被天道所損。損是什么意思呢?是說這樣的人有損失。損失在有余的這一面,天道就給拿過去了。所以尋歡作樂人的靈性它就不活躍。 不活躍是指人的先天靈性降低了,降低了以后在世界上生活有些什么特點呢?這種人對這個世界不會從本質(zhì)上了解它了,他只能從表面上去了解。這樣就造成對人生的一種不理解,或是對這個世界的不理解,容易產(chǎn)生一些情緒。這些情緒對人的生存是很不利的。 所以說,清靜的意義在現(xiàn)代人的生存和社會發(fā)展中其意義比較重大。在這個話中,馀則損,廉則補,這個概念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但是人被損的時候一般是感覺不到的。所以說,人被天道所損的時候是由于自己的行為造成,這是人的主動性,也是人的被動性。 因為他被損,他是被動地被損的,但是他有主動性。為什么有主動性?這個時候人只要明道,明心見道,對道的規(guī)律有所了解,或者對自己有所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人要不是放縱自己就會留有余地,起碼來說被天道所損也是一個不言之教 被認識的過程。這是事物的主動性起作用所至。意思是說從吃虧的過程中獲得教訓和前進的動力。在這個前提下“樂”和“靜”對于修煉之人來說至關重要。人的主動性也要用在靜的方面,清靜的方面。 人的主動性要用在清靜的方面,它才能夠發(fā)展。諸葛亮還說過一句話:“顯躁則不能治性?!北拘缘闹卫恚蛘弑拘缘奶找?,對于人來說是至關重要,對于修煉者來說更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很冒險,很想從冒險的行動中去尋求一些刺激,或者是在生活中浮躁地處理自己的生活,說通俗一點,是人的生活表現(xiàn)得很膚淺。人只是從外在的意識上去了解人生,不是從人的意識深層去明白人的靈性和天道間的聯(lián)系,或者不是從人的反觀內(nèi)照中發(fā)現(xiàn)人和自然間的整體性的聯(lián)系。 那么人在發(fā)展自己的文化,或者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的過程中,就離自然的本來面目越來越遠了。人由于有主動性,有比較強的創(chuàng)造能力,或者有比較強的主觀意識,所以這個世界因此造成了動態(tài)的破和立,因為道給了人們以主動性。然而,這個主動性被什么約束呢?被道性所約束。這個道性是說:當人主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要損,它是按客觀規(guī)律來損的。要是人不被天道所損的話,人的發(fā)展就非常危險了。 3、人生存的被動性要覺悟道性后才能得以超脫和超越。 所以說,人類往往是自己教育自己,歷史也證明了就是這樣的。剛才我們講的是人的主動性。人的被動性就是要覺醒,只有覺醒道性才能得以超脫。也就是說,人在大的環(huán)境中受制于道性。受制于道性是說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活那么幾十歲。幾十歲的過程中,生命如果在陽性的一面發(fā)展,吃的也樂,玩的也樂,然后工作也有樂,這所有的樂趣給人的刺激和造就是什么?無非是滿足了人陽性的需求而已。這種需求是不是能夠造成人的長久性呢?人,特別是凡人不可能有長久性,這個長久性只存在于那種明心見性的人,這是人的被動性。 所謂被動性是指他沒有長生久視之道。我們要想長生久視,或者你想好好的多看幾年這個世界,多搞清楚人生的幾個問題,那你就要從被動性中超脫出來。對道性要有所明白,你要超脫它,那你是說空話,說大話。人的被動性一定要被我們自己所看到,如果說人看不到這個被動性,對修煉就提不起興趣來。因為你受制于主動性這種自由的刺激。 像我們吃東西一樣,當我們感覺到這個東西的味道很對自己胃口的時候,就想多吃一點,這個多吃是自己的主動性。這個主動性如果要再發(fā)展下去呢,你并不知道這個主動性中隱藏著殺機。為什么隱藏著殺機?因為這個食物對人身體的幫助,也屬于陽性的。因為主動性是陽性的,那個食物也屬于陽性的,吃進去以后,它只能夠讓你長肥,不能幫助去協(xié)調(diào)。這是人生存中最普遍的一種的道,我們中國人說 “民以食為天”,這個天,人們把這個食物當作是很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知道這其中也有道性。 人的主動性是屬于陽性的,被動性屬于陰性。所以說人“負陰抱陽”,人只知道自己陽性一面的需求;陰性的一面,被動性的一面所需要發(fā)展、所需要超越的要求人并不明白。人自己在放縱,自己在推進自己的死亡,推進自己的消極發(fā)展,但人自己還不知道?,F(xiàn)代人的生活、存在,推廣到整個地球人類的狀態(tài),就知道現(xiàn)在的發(fā)展,我們有很多地方正處于自己教育自己的個階段。并非天道所損,而是其自損。剛才講的是人的主動性和被動性這兩方面,人的被動性要靠覺醒才能夠超脫,是覺醒道性。 道性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存在。它的存在被人忽略了,它是最普通的存在,所以它比較容易讓人忽略。萬事萬物也都是趨向陽性,就像現(xiàn)在看到的春天一樣,萬物生發(fā),因為陽氣上長,萬物爭春這就叫負陰抱陽。抱住了這個陽,才有可能生長。人在主動性中,他既可抱陽,他也可以抱陰。所以人要發(fā)揮主動性,然后消除自己的被動性,這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道包容了萬事萬物陰陽的所有方面。清靜無為的人,本性或其性質(zhì)必然廉潔忘我;無為忘我人的主觀意識一定會降低活動,對潛意識的約束必然減少。這樣的人一定是神清智明的。所以說“廉能載道,奢能破真?!绷疂嵞茌d道,能夠背負動道的存在;奢能夠破除真性的種子,阻礙進步。人放縱了,享樂去了,對真實的一面根本就不會看到,人只是享受到了事物陽性的一面,對陰性的一面所能夠產(chǎn)生的喜悅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體會,這是人很悲哀的一面。 另一方面,廉是不貪,不貪是知足,知足是保虛,保虛是人精神上的充足。精神上的充足是讓陽性物質(zhì)保持欠缺,這種欠缺稱之為“儉”。這種“儉”能夠被天道所補,因為陰陽是顛倒的。而常人是不追求精神上的充足和飽滿,只是追求有形物質(zhì)的獲取,追求金錢和享受的飽滿,這時天道就沒辦法補。精神上也追求金錢和名利去了,所以精神上同樣有余,是“至樂性馀”的馀,人一樂性就有余了。天性就運用得少,天道屬陰性,它只能從人的本性上感覺和交換“馀”和“不足”的一面。有馀的時候,天道就要損掉你了,支撐著陽性的方面就變少了,造成事物不平衡,陽性的存在就不會長久,這是天道的運動規(guī)律。我們?nèi)绻懒?、不貪、知足、保虛、保持自己的外在不足,必然會得天道所補,這個行為叫作盜取天地之精華。 這是《陰符經(jīng)》所介紹的一個基本概念。天道所補,實際上不是它補,而是人在利用反向的存在盜取天地間的精華。盜取以后能夠守內(nèi),而不是守外,內(nèi)在的精神方面須臾不離的話,這個就叫歸根。歸根是說找到了道性的運轉(zhuǎn)規(guī)律。 4、天道對人:馀則損之,廉則補之。人在世間:廉能載道,奢乃破真。 在《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看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回頭把十六章一看,才明白“靜”是指的什么。歸根就為靜。既然是歸根就為靜,那么“根”是什么?是神之根,天地之根。所以說復命也稱明道。 明道了,那么人在一生中,無論生存也好,修煉也好,絕無敗事,為什么會絕無敗事?因為任何存在人心都可以容納下來。容納下來人就能“全”,就能掌握生命全部的含義,“全”被掌握了,那么它就是天(“天性在人”),天是道,道是久。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的感覺就不會離開它了,這是修煉的正當途徑。 是不是明白了道理以后,從廉、不貪、知足、保虛、不足、天補、盜天,一直到?jīng)]有敗事,沿這條路走過來,就算得道了?不是這樣的,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歸根”。只有歸根,才知“道性”是怎么回事。這時人才會不由自主地“煉神合虛”。這個煉神是歸根的觀念實踐后造成的。回頭再看一看什么叫歸根?“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薄胺蛭锸|蕓”很多很多的事物,“各復歸其根”。原來它指的是萬物都有其根。樹有根,草有根,天上的鳥兒有根,地上跑的獸有根,人有沒有根啊?人的根是什么啊?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泵黠@是說在虛性的情況下,去觀察萬事萬物的根?!叭f物并作,吾以觀其復。”這個n 了7不[ sb一怕死?是因為人從“復”的一面看不到生命的實質(zhì),看不到,所以害怕生命的結束,就害怕這個“死”的到來。如果在平常的修煉中經(jīng)常的覆虛觀復,即在虛性中觀察運動的多了,人就會發(fā)現(xiàn)關注生命的另類形態(tài)也是一種非??鞓返氖拢死斫馍赖囊?guī)律了?!爸翗沸遭?,至靜性廉,”這句話的意義即在這兒。接下來,《陰符經(jīng)》就告訴人們一個方法。 《陰符經(jīng)》第六講 第二節(jié) 天之至私 用之至公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1、天性之私在人生命中體現(xiàn),氣是“道天地人”同一性中的交融態(tài),故能制人心之機而歸于公道。 天性在人,所以天生人則為生己,為人則實際上是為己。所以天性大私,則人必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可見天地和圣人都非常看輕萬物和人的作用,可見其私之大。 然而天地無心,將其存在放到萬物之靈的人身上,圣人則效天地,保持“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天地對人來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其作為是大公無私的,圣人對百姓也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無為,無事,無欲足以證明圣人之作為至公。然而,這兩類公的結果都是“成其私”。 人的自私本來就是天性作用的結果。道性的抉擇也是很明顯的:為其私則不能成其私。因為天之道要損其有余之私,所以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因此沒有人能夠與其相爭。原因就在于其作為大公,他把自己的神分散到宇宙間萬物的身上,每一個人身上分一個神還有所余,所以圣人最后所得到的信息反饋就越大,其德也越廣普。 人的自私源于天性,如果順著這個天性去作為,則為天所生殺自然是情理中的事。如果向圣人學“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的德行和“反者道之動”的真理,在修真中去體行“無為、無心、無事”,修煉就很容易了,長生久視之道則輕而易得。 私與公的轉(zhuǎn)化不是一種單純的心理活動作用,是物質(zhì)世界隱態(tài)和顯態(tài)的物質(zhì)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彌補中所造成的結果。要想抓住制約公私轉(zhuǎn)化的樞紐,就要修煉好精氣神的統(tǒng)一技術?!吧裥薜しā闭沁@個技術的最高境界。古人云:“氣者,天之機?!崩献釉唬骸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掌握了氣就會明白陰陽變幻之機,掌握了氣就可以化氣為神,因為萬物都是由氣化而生。 所以有了神就可以無為,可以使神自化于萬物之中成其“公”。既然付出去了,神又與人有著緊密的信息聯(lián)系,付出后而顯“不足”的人體就必然會得到天地、大道的滋補,那么成其私的結果也就達到了。故曰:“禽之制在氣?!鼻荩喊盐?,抓住的意思,通擒字。制:制約的機關樞紐。 2、天性大私,人心若大公,則陰陽相勝,人——定勝——天——勝在無心。 天道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自己,但是它從來沒有為它自己,這是這個世界的奧妙。圣人也是這樣,圣人不為私終能成其私,他是至私的但是從來不為自己著想。終能成其私,最后滿足的是他自己。他需要私的時候,是按相反的方向“公”去作為。這是“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圣人的表現(xiàn)、行為老是大公無私,他沒有分別心。 還要考慮到另外一個問題,人和天之間的關系,然后再看為什么說“天之至私”,天不保留自己的感覺,“天性在人”,它把感覺放在人的身上了,所以人是“天人合一”的這個天。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觀”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天把它的感覺放到人的身上體現(xiàn),人又把自己的心放在機巧中發(fā)展。所以,人這個時候的道性越來越淡薄,越來越趨向于“天之至私”的一面,這也是天地生人時早已設定好了的。 人應該像天道一樣,本身為自己著想天經(jīng)地義;人為自己著想是客觀的存在。但是你如果想“長生久視”就不要這樣去做。你要大公無私,要廉潔奉公,要有天下為公的精神境界。因為人性本身需要用私和公判斷人的作為方式是不是像天道那樣反向運動。如果順向發(fā)展,有個性的存在,然后無限制地發(fā)展個性要求和私有利益,這個就叫“至私”。至私,終究不能成其私,只因為天道也不保留這“至私”面,人卻得逞之,所以人之至私就成了天道的犧牲品。 “天性在人”,人是天性所分出的要素之一,所以人性大私很自然,天道也創(chuàng)生給人以靈活的思維和覺悟能力,作為造物來說這兩方面都賜予給了人。人為什么不照著天的樣子去做呢?今天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就要向圣人學習,“圣人不為私終能成其私,”圣人“至公”,至公是像《道德經(jīng)》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彼降鹊乜创龁栴}。像我們的思想、文化、情感中就帶有大量的不公的狀態(tài)和不平的內(nèi)容。這樣下去對自己的生存是不利的。 為什么不從現(xiàn)在就開始改變自己的生存觀呢?改不改變在于自己的心怎么運動,所以修煉是以修心為基礎的。道理是可以說明白的,明白了,卻很難得實踐,人身是天道所寄托的地方。所以老子說:“圣人常難故無難”。圣人經(jīng)??紤]這個問題,實踐起來卻要遇到多少障礙!起碼心理障礙人就闖不過去。生活在世界上把這些問題都搞明白,特別是“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這個問題一定要搞通,不畏艱難,不圖自利地實踐到底,天地之長久就是吾等之長久。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需要人把客觀存在顛倒過來運動。人的自我是需要滿足,但是不要去一味滿足它,這個就叫“公”。滿足了,人就處在“樂”的狀態(tài),“性”就有馀,人就不會去開發(fā)它,最終必然被天道所損,這是天之道。“至靜性廉”,人至靜了,就能夠歸根,就能夠從隱性的一面看到事物的內(nèi)在機制,這個內(nèi)在機制這里也談了,是第二句話中所說的:“禽之制在氣。” 這個氣是呼吸之氣?!扒荨?,指的是擒拿之意,兩個字意是相通的。要制住這個思維的放縱和外延,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達到目的呢?用氣的方法,身體機能中,無意識存在的兩大運動:心跳和呼吸,人調(diào)整機動性最大的是呼吸。人要是控制自己的呼吸,降低自己的呼吸頻率和幅度,使人體的攝氧量主動降低,這個叫主動性調(diào)制。把這個主動性發(fā)揮到極致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人的確可以進入到“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jīng)》語)的這種狀態(tài),致虛極了,人就能夠觀察到事物的存在的內(nèi)景和生和死關系。 練氣達到一定深度以后,人就容易感覺出竅游離于身體之外,傳統(tǒng)稱之為靈魂出竅,修行文獻記為“出神”等,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意識信號的自我解脫它是一個自然趨勢,因為人的所有物質(zhì)組成和信號結構都源于自然,所以無意識態(tài)下出現(xiàn)的意向運動也必然趨于回歸本體(自然)。為什么這個時候意識很容易自我脫束呢?是因為呼吸之氣它在中間起作用。氣的作用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屬于后天呼吸之氣,第二個方面是先天儲存在體內(nèi)的先天運轉(zhuǎn)之氣?!扒葜圃跉猓焙粑畾?,當大腦在運動的時候,需要大量供氧,沒有氧氣,大腦很快就癱瘓了。 美國有個電影《昏迷》,講人的大腦,給它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時,它就癱瘓了?,F(xiàn)在有人煤氣中毒,也是因為人處在一氧化碳中毒麻痹后的昏迷。 大腦的供氧量在主動調(diào)制的情況下叫主動練氣,目的是什么呢?人有意識地降低呼吸一開始是很不舒服的,也奉勸大家在沒有人導引的情況下不要盲目實踐。人修煉并不是為了舒服,很多人以為是為了舒服,不是為了舒服。單純的舒服著練氣又調(diào)制不了大腦的運動,只能保持身體的現(xiàn)狀。為什么呢?因為求舒服去了。所以在這個時候,要學會理解這個“廉”的意思,廉它有克儉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一定要認識它,所謂的“廉”就是要克儉自己的一切,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求。 人的陽性意識它的確需要降低。降低有什么好處?當供氧量在主動的情況下降低時就會發(fā)現(xiàn):人不但不會迷糊,相反的會非常清晰,這個清晰是說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的另一面,因為人的潛在一面因主觀一面的抑制而活躍,信號系統(tǒng)得以還原到無拘無束態(tài)下使得人精神相反越來越飽滿,就像幼兒時代的孩子她們無憂無慮地自然生長一樣。在提高大腦供氧量的時候,就像現(xiàn)在的“氧吧”一樣,有意地給人吸氧,人越吸越舒服,這是人的被動舒服,而煉氣所造成人體感覺清新舒泰屬于主動的舒服。大家在草莊尋求空氣的新鮮,空氣新鮮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要學會降低人的需求,后天的這個呼吸之氣,你要降低它。 為什么要降低它?因為降低它,大腦皮層意識的活動就會降低,因為供氧量降低了,雜亂意識的活動力肯定降低。人睡覺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睡覺是由于人的生存程序中的設定造成的,到了那個時候,人的生物鐘就自動地開始發(fā)出抑制的信號,這個抑制的信號是內(nèi)系統(tǒng)—神的程序編制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個過程我們把它用在修煉上面也是一樣的,有科學性意義的。給自己一個暗示,讓大腦皮層的供氧量降低的時候,就讓人處于抑制的狀態(tài)之下發(fā)展。一抑制,人的思維就向另外一個方向發(fā)展,哪一個方向呢?就是我們所說的先天,先天是什么?是人的主觀意識產(chǎn)生之前的意識活動程序。 3、虛以聚氣煉神,是為了化入萬物萬事;實中修德無為,只不過收緊心機心事。 人的大腦細胞約有160億左右,這是個大約的數(shù)字。但是大腦的皮層大概只用了2%左右,2%就是3.2億了。大部分的腦細胞處在休眠狀態(tài)。休眠狀態(tài)是說大腦的和諧和大腦的潛能根本就沒有發(fā)揮出來。大腦深層細胞沒有被激發(fā)使用過。一旦大腦全部激發(fā)了,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效果?全部激發(fā)以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叫“全息動感”。 全息動感是何意?人在動態(tài)中,因為思維在活動,動態(tài)中去感覺宇宙和萬物,當人的思維無論選擇任何一個方向時,都會有一個竅位在此方向開放而去吸收信號,這個竅位叫穴眼。 大家都知道,手指頭掐一掐“合谷”這個地方,就感覺到很脹,那是因為感官、神經(jīng)把這個感覺傳導到大腦中去了。穴眼的道理也是一樣,全身的細胞,每一個都相當于一只眼睛,每一只眼睛都有自己的方向,這個方向它針對著萬物和萬向,它是一個系統(tǒng)的“全息響應”。全息響應是說人只要進入一定的狀態(tài),全息響應必然會反映到人的“全息動感”中來。全息動感是靠人的大腦深層細胞和表層細胞的共振、和諧形成的。“全息動感”以后就把感覺傳給神了,神在心中,就是這樣一個關系。 這個時候,先天真氣就在你呼吸之氣的調(diào)節(jié)引導下,直接進入了身體。人降低呼吸節(jié)奏,放慢呼吸速度,減低氣體的吸入量,這個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假的一面在下降,真的一面在上升。真的一面是先天之氣,先天之氣靠什么吸收進來?靠你靜篤?!爸绿摌O,守靜篤”是《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說的,這種前提下,人靠“穴眼”這些身體的全息動感所吸收進來的信號就叫先天真氣。 我們平常很容易把呼吸之氣誤以為先天一氣,先天一氣本身存在于人身。人靠先天一氣這個信號,把萬物的精華感覺到了,這個先天一氣,就自動地顯示了作用。有為和無為之間是可以轉(zhuǎn)化的,習以為常的時候,“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道常態(tài)的狀態(tài),掌握它了,并形成習慣了,習性上已經(jīng)主動地、自動地操作它,就不存在有為和無為的分別了。 修煉要從先天之道中取得信號,這個道在人的身體中,人的身體是天道的一種反應,“天性在人”嘛。你操作的時候,只要停下這個心機,任何的作為都是符合于天道的。 人符合于天道的這一面,是有為還是無為?這個時候就很難說。像剛才說吃東西一樣,感覺這個東西很合胃口,如果說每天吃,明知道這個東西不是自己的需要,實際上是后天的需要。先天需要什么?先天需要的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庚。 有為法是個基礎,它是引導走向成就的基礎。掌握了基礎后,你再去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這個基礎,連普通的道都沒明白,生存下去的創(chuàng)造就產(chǎn)生不了,沒辦法產(chǎn)生再往下走的道路。 所謂的有為和無為,無非是說在有為的過程中,喚醒或激發(fā)自己的內(nèi)在體系。這個內(nèi)在體系是“天性在人”,人本身就有天性存在,只不過人沒進入到一定程度。因為人的氣還沒約束到一定程度(“禽之制在氣”),給大腦的興奮點太多。就像人很有精神一樣,一有精神就想入非非,心就容易想岔了。一有余(“至樂性余”)就想岔了,一想岔了就很難以回到求真的道中。所以人在生存中,有時候要有意地給自己施加一些壓力。 人的自私是源于天性的,順著這個天性去作為,人就會產(chǎn)生被動的效果,非常被動,那是天所生殺,人就被天所利用而沒有發(fā)揮天所給予的“覺性”擺脫被動的生殺。 4、氣虛至靜則神能散布天下,人心散利即能得公心,有公心必利固不失其久。 人要向圣人學習“道法自然”,自然怎么表現(xiàn),我也學著怎么做。這樣,才能夠談修煉。如果按人自私的天性去發(fā)展和運動,順著人的凡心之欲望去作為,那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必然會有不妙的未來在等待著這種人的行為。為什么呢?因為人不知道道的性質(zhì)是在怎樣轉(zhuǎn)化萬事萬物的。人如果太過于自私的,對存在索取過多,奢求過旺,他最后并不能轉(zhuǎn)化自己消極的存在,所以他被天所生最后起碼也是自生自滅,實際上也就是被天所殺,因為天地造物也造人,而給予人的特殊面就是能通過覺悟存在而超越,這兩端的發(fā)展造物的法則已經(jīng)給了我們,就看人是如何選擇。前面章節(jié)中曾經(jīng)說過,道之理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人生的這一切反過來,要學著天道去做(“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天性它把自己自私的這一面轉(zhuǎn)移到人的生命中來了,至公的這一面才老是在發(fā)展,這是天性。天的存在,《陰符經(jīng)》的主題意旨就是要人們覺悟這一點而進入天下為公的存在中去。 “反者道之動” 。有這樣四句話:放下心來(把心放下來),送其機去,隨緣泛緣,體道玄德。這樣四句話,一是心要放下來,心不放下來,所有的問題就想不通;二是送其機去,機巧性的一面一定要讓它離去,遠離機巧,要真實一點;三是隨緣泛緣,隨緣是指任何事情來到面前,這是你的緣,沒來到面前的緣就像長江的水終究要匯入大海。要有那種心境,心境讓它匯入德的海洋中,這是一種大境界了。這個緣,自己本身的生活范圍是很小的,但一定要知道,心里所想的問題全世界都知道。只不過在我們的想像中沒辦法體會而已。四是體道玄德,體道玄德是指要體會天道,然后用玄德方式去作為。 “禽之制在氣”,掌握了氣,就可以化氣為神,萬物都是由氣化而生,此中所說的氣,也是陰陽之道。精、氣、神中有個氣,陰陽之間有個道,這個道是個虛性的存在,陰陽兩個方面都是道所生。陰陽兩個方面,我們只接觸了陽性的一面,陰性的一面往往還琢磨不定,所以說人對道性的理解不一定完整,就像我們對精氣神的理解不完整一樣。 比方說,我們平常老在呼吸,但是對自己的身體,到底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我們并不一定全部了解。身體之中有沒有糟粕啊?肯定是有糟粕。但是站在道的角度上,有沒有糟粕呢?(笑)不敢回答?這是因為人的情感所決定了。人本身就要分別,他才能夠選擇。沒有分別,他怎么選擇呢?既要選擇,他肯定要分別。 所以我們一般來講肯定說有糟粕;站在道的角度有沒有糟粕?沒有糟粕了。所以說,在精、氣、神之間,應該平衡地看待它。我們由氣去溝通精和神的一面,修煉就比較好辦了。當人的精華凝聚到一定程度,呼吸減慢,加深,然后放均勻,這個時候人的神就自動地要啟動,啟動是因為人的氣造成的。人的氣造成了生命存在的相反運動。相反運動是指走向反面了,把有很多潛能就激發(fā)出來了。所以說“虛以致道,沖氣以為”,還有:“虛以致道,和氣積德”,和氣,就自動地積德。 掌握了氣就可以化氣為神,萬物都是由于氣化而生。有了神,我們就有了發(fā)展的方向。因為神可以連通人和宇宙,連通天道這個大生命的“公”。如果單純地從自己的角度,從練氣的角度,一輩子永遠的練氣,那就沒辦法和天道之間進行溝通了。 修煉的目的是為了溝通這個天公,這個公是天道之公。我們的神煉到一定狀態(tài)以后,它就要出去,出去以后,它的規(guī)律是不會讓人知道得很全面的。但是它的表象會讓人偶然地知道一些片段,這些片段就足以讓主觀意識明白人要放棄后天意識,要進入到真正的靜定中去,這個時候修煉才有發(fā)展,生命才可以升華。 《陰符經(jīng)》第六講 第三節(jié) 生者死之根 死者生之根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啊。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1、生和死的概念不同而導致人的生存境界迥異,主觀識神層次的劃分是自然的,人識神的發(fā)達阻礙了道性的回歸。 凡人對于生死的概念與圣人的生死概念大相庭徑。醒則為生,睡則為死,其妙在神。所以說,性命之說在于陰陽分類。“死”為陽性的物質(zhì)停止活動,而“亡”則是陰性的物質(zhì)喪失活動。陽性的物質(zhì)就是命,陰性的物質(zhì)則指性(神一類)。所以說,性命互為其根。 性命在修煉的時候也就要利用陰陽關系,即互為其根的關系。人之生于世則生長死短,人之離于世則生短死長,其制約的因素也在于氣。所以說,死與生也是互為其根。 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就是指修道的人在修煉過程中只有生死的概念,沒有亡失的過程。人的死亡主要是其神氣的散失而不能歸還于其根(命)上。而修真之人卻神強形守弱,盡管形體相對靜止的時間很長(靜、定、睡、眠、死),其修出去的神卻日益強大,并且始終都保持與命體的緊密聯(lián)系,使命體的陽性物質(zhì)結構得以改變,以此達到長期保持肉身的目的。有了肉體的長存,神就有了永久的房屋,性命的長壽就輕而易舉了。其中對于命體的保持方法有很多的修煉形式,由此而分出人、神、仙三道。 人道練陰神,捉有為之金丹,人雖延壽卻到頭來神去屋空,難免屋鄙破敗。 神道練元神,修有為之丹法,其覺性成功,然而其身形非無為而治,所以難以與其元神同存而全安,時間一長則屋漏房破,神失其根。 仙道練體外之神系統(tǒng),是陰陽的生化體系,體內(nèi)修無為丹法,所以能做到形神俱能氣化,沖虛升舉,歸于自然,顯隱長存。 修上仙的過程,無死則不能言生,有生就必然有很多的東西要死掉。所以說:“九死一生”,實際上是九失一生。神的抱一之道也就在此“存一”之中。存神而將命無為而治,很多的利害關系就體現(xiàn)出來了。照常人來看生命可能要受到威脅,實際上這種危害中含有天地和恩師的無限恩情。 天地和宇宙無時無刻不希望有大量的世人修成上仙而使天清地寧,所以逢世人修真者則無不施以大幫助。然而,無害卻不足以生恩。很多人由于這個生與死的傳統(tǒng)觀念不同,難以與天地之氣保持同步。功虧一簣者則不足為奇。 2、生化體系與恩與害間的關系。生為恩,化為害,其特征在難受、在痛苦。要想修煉有所成一定要吃苦受磨。 在生命的過程中要體會生死之道。生死之道大也,是因為這個問題它太大了。這是常人攪破腦汁,都很難以理解的一個問題。總覺得人死如燈滅,滅了嘛,就沒辦法再點燃了。 能不能再點燃呢?這個道理應該是很簡單的。燈滅了,可以再點燃;人生命滅了,它同樣也可以點燃,同樣可以復蘇。這是生和死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百姓所理解的生和死,與圣人所理解的生和死是不一樣的。圣人理解的生和死是醒的時候為生,睡著了就為死。其妙就在神的身上體現(xiàn)。神是說的整個存在,肉體的醒和睡都是由人的神在控制,這和西方的生理學、解剖學不一樣,中國古代稱之為性命之學。性命之學在于陰陽的分類,中國的陰陽學說它是比較符合于現(xiàn)狀的,科學的,因為中國的性命學將生命看成一個動態(tài)的結合體。 死亡在古人意境中有兩個分類:死是陽性物質(zhì)停止活動,亡是陰性的物質(zhì)已經(jīng)喪失活動的能力了。陽性的物質(zhì)是命,陰性的物質(zhì)是指性或者是精神的這一類。所以說性命相互就為根。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生、死的概念不同,就導致人的境界不同。人的境界不同,就導致我們的意識層次的劃分成一個非常明顯的固守和創(chuàng)新的狀態(tài)。而中國文化一直是個和諧的系統(tǒng),很能容納。自從有了西方文化概念方式的融入以后,原有的容納量相反下降了。如:中國文字是可以獨立成義的,隨著東西方文化幾百年的交融和白話文的習慣,我們的思維概念一般很容易囿于語言文字中“詞”的概念,而對單字的延伸意境基本上就處于遺忘和丟失的狀態(tài)。 另外一個道理,人的外表心理,是有意識的一面。人心理的發(fā)達阻礙了人天心的開發(fā),后天意識阻礙了先天意識的開發(fā)。削弱了這個人與天地之間的和諧,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就會下降了。 《道德經(jīng)》中說的“死而不亡者壽”是一種神強形弱的狀態(tài)。神強是說人神的活動非常強烈,但是形體的活動非常非常的低。這就是“死而不亡者”。今天回過頭再研究一下德是什么?我們的心、主觀意識降低就稱為有德。人主觀意識越低的時候,越少干擾的時候,越主弱的時候,那么人的德就表現(xiàn)得越明顯,越突出,越實在,甚至越高級。如果說人的主觀意識發(fā)達了,那么可能說明人的德很欠缺。 3、死而不亡是神強,德而不失是心死。要弄清楚生命靜止和運動的關系在于修心。 人對名利,對財富,對酒色財氣的追求,都是后天意識。后天意識肯定是敗德的,所以說德而不失是心死。人有德,而且不失德,是因為心死了,這個心死不是心如枯槁而是心如止水。心死了后天意識它不活躍了。不活躍,那一定有個事物在活躍,那是人的先天意識。先天意識要是活躍了,人就了不得,人就很容易發(fā)掘自己的潛能,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出人的靈動靈活的靈氣。無時無刻不處在創(chuàng)造性靈感的驅(qū)動中。所以要弄清生命靜止和運動的關系,無非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后天意識和先天意識兩方面。 要弄清人先天和后天的關系,然后配之以適當?shù)撵o止和運動諧調(diào)。靜止就配后天意識,運動就配先天意識。然后就能把這個陰陽之道扯平了。先天它要運動,后天它要靜止,這是陰陽反之則動的道性。知而能反,你反過來了,你修煉就不是一個很難的事。接下來談生命的努力,是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除此以外還有:“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人在修煉時候往往對生和死之間的狀態(tài)不了解,以為生命靠平滑的過渡能夠達到長生久視,這種想法是一廂情愿。 人需要的是前面那句話:“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碧斓酪菘堇嗟叵魅跞说囊恍┐嬖?,然后再扶植人的一些存在。先天的一部分在被扶起來之前是要受到一種傷害的,這個傷害實際上是人后天意識的傷害。有人對此不理解。說:唉呀,只要堅持下去,堅持修下去,不就能夠成功嗎?那不一定,因為人沒有吃過足夠的苦,要成功,,拿什么去代換呢?沒有什么值得代換的。唯有是人的苦,需要拿出去代換。 所以,人要求得道,人道也好,仙道也好,生存之道也好,這些個道無非是要掌握生命的生化體系,生化體系在掌握時要明白恩和害的關系。 天地在施行不言之教的時候,有人以為只會給予恩,實際上要給人帶來一點害,帶來的害是要削弱人的有為一面,這個觀念要從現(xiàn)實中看。要明白恩和害之間的關系。比方說,人的神修走了,身體留在凡間,這種狀態(tài)后天意識怎么修? 有聽眾答:放棄它。放棄?。窟B神都沒有了,再把后天意識放棄,那個人就非常難了。 因為人的身體物質(zhì)存在,它必然有信號存在。這時信號已經(jīng)不是像過去被包在身體里面了。它是解放、開放的一個體系了。這個開放的體系是說人的肉體和人的外在之間已經(jīng)形成一個大系統(tǒng)了。這個大系統(tǒng)對人的后天意識還是本著玄德之道,還是本著大道之理,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它不會干涉你的任何想法?;钤谑篱g,怎么可能沒有感受呢?感受了以后,你有想法以后怎么做呢?如果想岔了,老天爺還是會像剛才說的那個樣:“至樂性馀”。樂過了頭,有馀了,老天爺還是要給你損去,這是天道。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明白,這個損,在后來的存在時間里,人遇到這種損了也要知道,這是一種恩德。是一種恩,而不是一種害。 恩與害之間這種關系,我們就要這樣去看待。自己多吃一點苦,同時,要堅持不懈去儉嗇。堅持不懈地儉嗇也就是不斷地積累;然后堅持不懈地樹立公心,樹立為天下為人類而存的大志向,要不然,人類怎么可能進化呢?這里面有這樣一個意思:生為恩,化為害。 天地創(chuàng)生了人,天地之情就為恩;人要想造化的時候,這個時候天地的作用就變?yōu)楹α?。要造化的時候為什么變?yōu)楹α四??因為他要打破你這個現(xiàn)有的狀態(tài),說通俗一點是“破壞”人的既得利益,這一破,人的習慣就不大容易適應了,也就是后天的意識不大適應。既定的觀念,既定的念頭,這些東西都是陳舊的。這些陳舊觀念是人慢慢地在生長過程中積累出來的社會效應,這個效應不符合天道,不合道。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把這個觀念想通。《陰符經(jīng)》提出來生為恩,化為害。既要修煉要進化就要習慣于害里生恩的道理。修煉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享受。其結果和狀態(tài)將很難受,其性質(zhì)就是既“難”又要“受”,要受很多罪。難受本來是一個詞,我把它分開。所以說,到時候不要說:唉呀,修煉沒想到這么苦,要是早知如此,當初就不干了。你不干了,還是逃不了,你還非得去受它,除非我們從自身的矛盾中覺醒、解脫。 4、生死互為其根,人靠識神心機是不能控制的,煉神還虛至道而看生死之機,則需要死去的人生之濁念多矣,故曰:心死則神活。 現(xiàn)代人對家庭,對個人,對個性,都有一種無限的發(fā)展和滋彰,這對世界的安寧啊,和平啊,發(fā)展啊,它沒有什么進步的意義!如果說讓這個世界做一個自我選擇,它一定選擇“天下為公”的這一面。所以,“天下為公”的這一面它是社會必然的發(fā)展趨勢。我們自己的思維中如果還樹立不了“天下為公”的境界,我勸不愿朝此方向努力的人放棄修煉,過自己的個性生活,去享受自己的存在就行了,不要折磨自己!但是有的人不是這樣想,他說:我能不能在其中保住自己性命的長久呢?讓自己活得長一點行不行?這一點恐怕也不容易做到。 為什么呢?因為“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所以,天道肯定要破壞你的狀態(tài)。過去提出來一個“存一”之道,修煉本身需抱元守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道理。抱元守一很難,我們也只有一個方法,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反復說的“無為”。在人啟動的時候,是利用氣息導入的,啟動以后是由神來引導。精氣神這三點由氣來導入,然后進入到由神來引導整個的修煉,這個就叫“神修”。 神修與人修它是有些區(qū)別的,神修它有很多知識是書本中所找不到的,也是古人無法記載的,特別是有些操作的火候也是人沒辦法把握的,但是我們的內(nèi)系統(tǒng)(神)它卻明白得很,由于它是道性的存在,是符合進化過程要求的,所以有系統(tǒng)安全性。因為心神的智慧來自于天道,而不是來自于人道后天的積累。有為功法是因為需要翻書和資料,要參考古人的修煉經(jīng)驗,這個就叫人道的有為修煉方法。而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是由氣導神,由氣導入到神的境界中去,由神再來引導整個的修煉過程,這個就叫神修。 要明白神修就要先明白“存神”,存神是說把自己的意識放到心神的運動狀態(tài)中去體會。我們的意識有時候并不一定去明白。比方說,有人他后天的一面喪失了,看起來他很可憐,好像很微弱,但實際上他的先天卻很強大。不知道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事物的性質(zhì)沒有了解。所以說,任何事情你一定要了解人的性質(zhì)和了解事物的性質(zhì)為基礎地運作。 人的性質(zhì)是三寶,三寶是精、氣、神。知道了精華的一面,比方說,我們喜歡吃細糧,這是精華,光吃細糧,你不知道精華的那一面它還需要粗糧,這就像營養(yǎng)學研究說的:有很多的粗糧、野菜相反要比那些人為地選擇出來的好看的、好吃的東西有營養(yǎng)得多。所以說,三寶中的精與我們所說神的狀態(tài)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是個智慧的關系。人潛在的這一面,它所儲存的智慧人是意想不全的,它沒有邊際,也沒有邊界。 有為的一面,人一輩子,天天看書,時時刻刻看書,一天24小時看書,你能夠?qū)W多少知識?。肯鄬τ谔斓刈匀粊碚f是微不足道的一點知識。所以說,不要做那些勉為其難的事,應該怎樣?應該直接進入到修道中去,進入到潛能的激發(fā)中去,掌握先天的智慧,掌握了溝通先天的智能通道以后,這時修煉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了。但是,要記住,在這個保障的前提下,要明白害和恩之間的基本關系,沒有害,人就都明白不了恩!所以說,要知道師父對我們的這種恩情,我們自己如果沒有吃過足夠的苦,就不可能去體會這個恩。 人在生存的過程中,受到一點傷害以后,往往就耿耿于懷,甚至會記恨一輩子,他不愿意放棄這個仇恨。像這樣的人,他能夠修道嗎?肯定是修不了道的,修道只能會修到他自己的乖戾之氣越來越強的畸形狀態(tài),越來越破壞自己的生命存在。要修,就要不計較自己受過的苦難,所經(jīng)歷過的災害。這些東西容易被人誤解,誤解是因為人這個特殊的存在。明白了以后呢,就覺醒了,就覺悟了本來。就皆大歡喜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