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祖先發(fā)現(xiàn)了經(jīng)絡,并指明:經(jīng)絡暢通百病不生。中醫(yī)用針灸、刮痧等方法疏通經(jīng)絡以治療疾病;道家則用意念練“周天功”法,疏通經(jīng)絡以求長生;而太極拳則可以在練武的同時以肢體的運動加意念導引疏通經(jīng)絡,即拳與道合,以求養(yǎng)生和健身。本功法由太極拳提煉而成。 本功法簡便易行,只有孫氏太極拳的四個拳勢組合而成,會練孫氏太極拳者一聽就會,不會練孫氏太極拳者,一兩個小時足以學會,學會后日日練習,對疏通經(jīng)絡必有大益。 四個拳勢分別是:開手、合手、摟膝拗步和退步懶扎衣。具體練法是:一對開合手接左摟膝拗步、再接左退步懶扎衣;再一對開合手接右摟膝拗步、接右退步懶扎衣;再一對開合手接左摟膝拗步,再接左退步懶扎衣……如此反復練習,每天至少兩次,每次半小時以上,零碎時間可隨時練,也可邊看電視邊練,還可以身體不動而“意練”,即所謂行駐坐臥皆練功。 1、預備式 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重心平分,稍屈膝(約135°)、松胯、塌腰(用意稍稍豎腰,不要向前癟腰,要向下沉塌),含胸拔背(胸不挺背自拔)、豎項頂頭(也叫虛項頂勁),雙臂自然放在體側,掌心向里,呼吸自然,收視返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全身放松,平心靜氣,最好進入無物無我的境界(也可暫不達此境界,逐漸練,不用急于求成)。預備式時間可長可短,初練者不可少于三分鐘,以下練功要盡量保持預備式的姿勢和思想境界。 2、開手式 接上式,雙小臂輕輕抬起,平行松豎胸前,指尖向上,相距約一拳,塌腕(大陵穴稍凸)、沉肩、垂肘、雙小臂保持平行輕輕拉開,意在雙小臂不在手,雖然叫開手而實際則是用雙臂拉開前胸,前胸開背自合(以上是外形,以下講內(nèi)意)。開手的同時輕輕提肛,用鼻緩緩吸氣、丹田(小腹)輕輕內(nèi)收,命門輕輕后撐,腰向下沉塌,輕輕豎項頂頭,氣吸足時恰好雙臂開至與肩同寬,開手結束。 3、合手式 開手結束接合手,雙臂平行輕輕合于胸前,合至雙手距離與臉同寬,胸合背自開(以上是外形,以下講內(nèi)意)。合手的同時自然呼氣(不加意念),意沉丹田,松開內(nèi)收的丹田,恢復后撐的命門,放松上提之肛,項和頭恢復自然,如口內(nèi)滿津液隨之吞咽,一次開合手疏通一次任督二脈,道家叫一次“小周天”。 4、摟膝拗步和退步懶扎衣 左摟膝拗步:接上式,雙手旋轉橫于胸前,掌心相對,距胸前約一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相距與豎掌時相同,右手略向左下伸,然后向上稍提,向右上方畫弧伸出,掌為仰掌,同時左足變虛(重心水平右移)虛領頂勁(仰掌、虛足、頂勁為起鉆);向左轉體,左足向左方上步踏實(重心水平前移),右足跟步隨之,足尖輕點地于左足右后側,同時右掌翻轉向前伸按成俯掌,左手隨之摟左膝,放松原有的頂勁(俯掌、實足、松頂為落翻)。 左退步懶扎衣:接上式,左手翻轉向前弧形上起前伸成仰掌,右掌隨之收于近左腕處,右足后撤(重心水平后移),左足尖翹起成虛足,虛領頂勁(仰掌、虛足、頂勁為起鉆);左掌仰著旋轉一周后向前伸按成俯掌,右手掌心向下附于左手近腕處隨左掌運動與左掌一齊伸按,同時左足踏平成實足(重心水平前移),右足跟步隨之,足尖輕輕點地于左足右后側,放松原有頂勁(俯掌、實足、松頂為落翻)。下接開合手,與前開合手相同,只注意開手時重心落右足,并同時以右足跟為軸右轉90°,合手后再接右摟膝拗步和右退步懶扎衣,左右式只是左右手足運動相反,學者可舉一反三,不再贅述。起鉆時內(nèi)氣下潛,落翻時內(nèi)氣自脊而上直貫兩掌手指。起鉆落翻是疏通周身經(jīng)絡(道家叫“大周天”)的基礎。 因督脈是諸陽脈之總督,任脈是諸陰脈之海,所以疏通任督二脈是疏通周身經(jīng)脈的提綱挈領之法。一旦“小周天”暢通,通“大周天”就容易了??梢娚鲜龉Ψㄖ虚_合手是核心。 練功要用意不用力,切記用意不可過,要似有意似無意,要在有意無意之間。純熟之后要“忘意”,即“無意之意是真意”。 此功法雖然簡單易學,但久久練習對身體必有大益。 |
|
來自: 讀書人zdp > 《養(yǎng)生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