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藥師 簡短的答案就是,不能。 所以我們一直說,讀書要存疑,要懷疑,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同利益者必然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政府的報告讀一份,草民們的議政聽一聽,才對這個世界有個更具體的了解,可這又需要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普通閱讀者來說,哪可能花那么多的精力耗費其中。多得是讀者讀了一兩篇文字就奉若圭臬,覺得看到了人生的致理。 曾經(jīng)有讀者推薦給我某個宗教作者,我說好的,有空看看,于是對方不悅,似乎是我否定了他的讀書品味。真不是這樣,我們生而有涯,讀書時間有限,但求知的路卻是無限。我們說推薦多讀讀經(jīng)典,很大的原因就是經(jīng)典是被時間檢驗過的東西,被眾人檢驗過的東西,可以讓我們在讀書的路上少走點彎路;我們說推薦多讀讀不同的觀點,說的就是兼聽則明;我們說不要急著覺得自己被打臉了,被打臉了先檢查自己思維的漏洞,而不是去質(zhì)疑對方、乃至攻擊對方。我做讀書有疑微信,經(jīng)常有人后臺丟一句你們今天發(fā)的文章狗屎一樣,然后怒而取關(guān)(以上這句私貨中的私貨),讓我哭笑不得。我寫東西習慣性黑雙魚座,于是有評論說星座狗就別如何如何了,真心累啊,還讓不讓人輕松愉快的寫字了,信不信星座另說,提一句都不讓拉。 尼采說得多好: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被打臉了別急啊,先看看自己思維里的盲點。 有本書叫盲點 說的就是這個問題。簡單引用下介紹: 本書作者用“盲點”來比喻人們思維中暗藏偏見的區(qū)域。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我們對不同社會人群的“刻板印象”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好惡,以及對他人性格、能力、潛力的評價?貝納基和格林沃爾德拋出了這一系列問題,引導(dǎo)我們抽絲剝繭去找到自己身上的“潛意識偏見”或“隱性偏見”。 人人都有偏見,不可避免,但終自我的一生,學習的一生,去同自己的偏見作斗爭,才是最有樂趣的事。 以聰慧自我為目的去讀書,但卻不具備分辨書本中知識真?zhèn)蔚哪芰?,又如何提高自我的情商、智商?所以還是多存疑,多觀察不同的觀點,不急于否定某個觀點好一些。等積累的知識足夠多了,方才能看到一條通透的路。 說回情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非常喜歡通過閱讀他人的文字感受他人的思考路徑,語言是思維的邊界,看著他人的文字組織,行文構(gòu)架就很容易看到他人的思維模式,這真的很有趣。但問題是如果你并未有高于他人的思維模式及能力,或者說并不具備相關(guān)的知識,就無能力辨別他人的思維真?zhèn)?,更難通過文字辨別他人的本心。 我人生中的情商積累都得益于對人、對事的觀察,反而是通過讀書恍然大悟的時機很少,往往是生活中有了足夠的積累,再回頭讀書(這里指非技術(shù)類書籍),覺得得到了驗證,而不是通過讀了書中話覺得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我一直宣傳一個觀點,人從來不會被他人一句話點醒,所謂的點醒無非是自我的積累已經(jīng)到了臨界,于是他人一句話丟出來,感覺醍醐灌頂了。其實無非是被人打破了一個邊界,讓自我產(chǎn)生了突破。如果自我對相關(guān)的領(lǐng)域全然無知,別人怎么點?怎么點都點不醒。師父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不是嗎? 而積累本身,更來源于對人的觀察,對生活的觀察。很多話入了耳,自己覺得思考過了,但其實并無法想的通透。我的第一份工作跟著某個身價上億的老板干了一年,一轉(zhuǎn)眼若干年過去了。他做的很多事,說的很多話,我現(xiàn)在還會反復(fù)拿出來思考、揣摩,讓我明白很多道理。 但以我那時的能力,真心只是聽聽,過耳朵,根本不明白對方一句話下的深意。這和讀書一個道理,在不恰當?shù)臅r候讀了恰當?shù)臅?,也只是過了眼睛,不會明白什么。 所以我們提倡知行合一,書要讀,事情要做,更要用自己的腦袋多想想。認識的人精哪個不是沒事就在那琢磨人性?商場的高手也都是通曉了人性才能一招制敵。 史玉柱的《巨人》何其成功,靠的是什么?對人性的了解。圣賢書上可永遠不會告訴你,你要賣箱子賺錢,你要搞地區(qū)聊天組。這都是人性。 多觀察生活,多思考生活,多觀察人,多思考人本身,才是提高情商的最好途徑。 無它。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情商EQ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