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 中國烹飪的發(fā)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先秦是烹飪發(fā)展的開端,為我國烹飪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先秦時期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chuàng)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zhàn)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fā)展階段。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由于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食物原料多系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谷,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優(yōu)?捶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礆邊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還有粗制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較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制的“雉羹”(野雞湯)。 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于食飲和健康的關系,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nóng)氏教民務農(nóng)、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在食禮方面,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于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后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 夏商周在社會發(fā)展史中屬于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fā)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后世影響深遠。 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 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拔骞取庇袝r又寫成“六谷”、“百谷”、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 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臺。我國現(xiàn)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 不僅抻于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xiàn)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于原料充實和礆邊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具雛型,肉醬制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 產(chǎn)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準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里脊肉)、“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干)、“肝”(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后,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清真八珍”、“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后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春秋戰(zhàn)國 春秋戰(zhàn)國連年征戰(zhàn),群雄并立。戰(zhàn)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迅速發(fā)展,學術思想異?;钴S。此時烹飪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后世所矚目。 以人工培育的農(nóng)產(chǎn)品為主要食源。這時由于大量墾荒, 興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鐵制農(nóng)具,農(nóng)產(chǎn)品的數(shù)量增多,質量也提高了。不僅家畜野味共登盤餐,蔬果五谷俱列食譜,而且注意水產(chǎn)資源的開發(fā),在南方的許多地區(qū)魚蝦龜蚌與豬狗牛羊同處于重要的位置,這是前所未有的。 在一些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鐵質鍋釜(古礆邊,斂口圜底帶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籠,用于蒸或煮)嶄露頭角。它較之青銅礆邊更為先進,為油烹法的問世準備了條件。與此同 時,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羊油、狗油、雞油、魚油等)和調味品,(主要是肉醬和米醋)也日風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運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變化,并且出現(xiàn)了簡單的冷飲制品和蜜漬、油炸點心。 繼周天子食單之后,又推出新穎的楚宮筵席,形成南北爭輝的局面。據(jù)《楚辭》中的記載,楚宮宴包括主食(4-7種),肴(8-18種)、點心(2-4種)、飲料(3-4種)四大類別。其中的煨牛筋、燒羊羔、燜大龜、燴天鵝、烹野鴨、油鹵雞、燉甲魚和蒸青魚,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組配、上菜程序、接待禮儀上均有創(chuàng)新,為后世酒筵提供了藍本。 出現(xiàn)南北風味的分野,地方菜種初露苗頭。其中的北菜,以現(xiàn)今的豫、秦、晉、魯一帶為中心,活躍在黃河流域,它以豬犬牛羊為主料,注重燒烤煮燴,崇尚鮮咸,湯汁醇濃。其中的南菜,以現(xiàn)今的鄂、湘、吳、越一帶為中心,遍及長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魚鮮輔以野味,鮮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釀煨燉,酸辣中調以滑甘,還喜愛冷食。這一分野到漢魏六朝時繼續(xù)演進,由二變四,逐步顯示出四大菜系的雛型。 烹飪理論初有建樹,推出《呂覽本味》和《黃帝內經(jīng)》?!秴斡[本味》被后世尊為“廚藝界的圣經(jīng)”,戰(zhàn)國未年秦國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其主張“適口者珍”,開列出當時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廚師擇用?!饵S帝內經(jīng)》是這時期的醫(yī)家總結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提出了“六淫”(中醫(y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氣候太過,使人致病)、“七情”(中醫(yī)指 喜、怒、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飲食不當、勞倦內傷等病因說,告誡人們注意飲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調適。這兩部著述的起點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它們?yōu)橄惹貢r期的烹飪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二):秦漢時期博采精華,蓄勢待變 秦漢魏晉南北朝,戰(zhàn)爭頻繁,諸候割據(jù),改朝換代快,統(tǒng)治階級醉生夢死,奢侈腐化,在飲食中尋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飪就在這種社會大變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區(qū)各民族飲饌的精華,蓄勢待變,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烹調原料的擴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礎上,漢魏六朝的食料進一步擴充。張賽通四域后,相繼從阿拉伯等到地引進了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種,《鹽鐵論》說,西漢時的冬季,市場上仍有葵菜、韭黃、簟菜、紫蘇(又稱蘇子,種子可榨汕,嫩葉可吃,還可入藥,能鎮(zhèn)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應,而且貨源充足?!洱R民要術》記載了黃河流域的31種蔬菜,以及小盆溫室育功苗,韭菜捉子發(fā)芽和韭菜挑根復土等生產(chǎn)技術。楊雄的《蜀都賦》中還介紹了天府之國出產(chǎn)的菱根、茱萸、竹筍、蓮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櫻梅、甜柿與榛仁。有"植物肉"之譽的豆腐,相傳也出自漢代,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發(fā)明的,不久,豆腐干、腐竹、千張、豆腐乳等也相繼問世。 這時的調味品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史記》記述了漢代大商人第年釀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況?!洱R民要術》還匯集了白餳糖、黑飴糖稀、琥珀餳、煮脯、作飴等糖制品的生產(chǎn)方法。特別重要的是,從西域引進芝麻后,人們學會了用它榨油。從此,植物油(包括稍后出現(xiàn)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國烹飪的大舞臺,促使油烹法的誕生。當時植物油的產(chǎn)量很大,不僅供食用,還作為軍需口。有文章介紹說,在赤壁之戰(zhàn)中,芝麻油曾發(fā)揮出神威。 在動物原料方面,這時豬的飼料量已占世界首們,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囡乃,就可提煉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從酥酪中提制的囡乃油)。漢武帝在長安挖昆明池養(yǎng)魚,周長達20公里,水產(chǎn)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嶺南的蛇蟲、江浙的蝦蟹、西南的山雞、東北的熊鹿,都搖籃上餐桌。《齊民要術》記載的肉醬品,就分別是用牛、羊、獐、兔、魚、蝦、蚌、蟹等10多種原料制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于水稻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米制品開始于面制品。菌耳、花卉、藥材、香料、蜜餞等,也都引起廚師的重視。 筵席格局的變化 漢魏六朝,筵宴昌盛?!妒酚洝诽叩镍欓T宴,《漢書》中的游獵宴,都寫得有聲有色。特別是枚乘在《七發(fā)》中為“生病的楚太子”設計的一桌精美的宴席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加上筍蒲;用肥狗肉燒羹,蓋上石花菜;熊掌燉得爛爛的,調點芍藥醬;鹿的里脊肉切得薄薄的,用小火烤著吃,取鮮活的鯉魚制魚片,配上紫蘇和鮮菜;蘭花酒上席,再加上野雞和豹胎?!彼c戰(zhàn)國時的《楚宮宴》相比,在原料選配,烹調技法與上菜程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 至于漢高祖劉邦的《大風宴》、漢武帝劉徹的《析梁宴》、東漢大臣李膺的《龍門宴》、吳王孫權的《釣臺宴》、魏王曹*的《求賢宴》、詩人曹植的《平樂宴》、名士阮籍的《竹林宴》、大將軍桓溫的《龍山宴》、梁元帝蕭繹的《明月宴》梁簡文帝蕭綱的《曲水宴》、鄉(xiāng)老的《籍野宴》等,在格局和編排上都不無新意。其中最突出的是,突出筵席主旨,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設,重視環(huán)境氣氛的烘托。這些后來都成為中國筵宴的指導思想,并被發(fā)揚光大。 這時的廚師還有緊身的“禳衣”,“犢鼻”式的圍裙(即現(xiàn)今廚師所用的圍裙,因形似牛鼻而蹬?貸),以及名為“青”的護袖,勞動保護觀念增強了。 飲食市場的活躍 西漢經(jīng)過“文景之治”,經(jīng)濟發(fā)展,府庫充盈,民間較為富足,為飲食市場注入了活力,形成了“熟食遍列,肴旅城市”的紅火景象,并開始呈現(xiàn)三個特色:網(wǎng)點設置有相對集中的趨勢;公務人員的食宿多由驛館(古代供傳遞政(蟹)府文書的人和來往官吏中途更換馬匹或吃飯、住宿的地方)提供;出現(xiàn)了一些專為權貴報務的特供店。像北魏都城洛陽永橋以南的“四夷(古代對外國人的泛稱)區(qū)”,專住“外賓”。這一帶的餐館主營精美的魚菜,有“洛(河)鯉伊(水)魴,貴于牛羊”之說。 至此,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的肴饌差異已經(jīng)很明顯了,它說明魯、蘇、川、粵四大菜系正在醞釀發(fā)育之中。 烹調技法的長進 秦漢時期出現(xiàn)了兩次廚務大分工,首先是紅白兩案的分工,接著是爐與案的分工。這有利于廚師集中精力專攻一行,提高技術。 在烹調技法上,也比先秦精細。據(jù)《齊民要術》記載,當時的烹調有齏(用醬攔拌和細切的菜肉),鰒(用鹽與米粉俺魚),脯臘(腌熏臘禽畜肉),羹膚膚 (將肉制成羹),蒸 (蒸與煮) 煎消(燒燴煎炒之類),菹綠(泡酸菜),炙(烤), 奧糟苞(翁腌、酒醉或用泥封腌),餳脯(熬糖與做甜菜)等大類;每大類又有若干小類,合計近百種,這是一大進步。特別是在鐵刀、鐵鍋、大爐灶、優(yōu)質煤、眾多植物油等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穎脫而出,制出不少名菜、使中國烹飪更上層樓。現(xiàn)今常用的30多種烹調法中,油烹法約占60%以上;從中不難看出,漢魏六朝發(fā)明油烹,其影響是何等深遠。 尤為可取的是,這時興用梔子花和蘇木汁染色,用棗、桂添香,用蜂蜜助味,用牛囡乃與芝麻油和面,用蛋黃上漿掛糊,用蛋雕及酥雕造型,菜品的色、香、味、形,都躍上了新的高度。 我國自古就有素食的傳統(tǒng),但未形成專門的菜品毓。漢魏六朝佛、道兩教大興,風姿特異的素菜這時才應運而生。素菜的基地是寺觀,早期以羹湯為主,輔以面點,是款待施主小吃,后來充實菜品,才形成陣容?!洱R民要術》有“素食”,一章,介紹過11個品種,但不少仍雜有葷腥料物,屬于“花素”,乃素菜的早期形式。到梁武帝時, “南朝四百八十寺”,素菜更為活躍,有關記載增多。 此時的面點工藝,亦是成就巨大。其表現(xiàn)是:面點品種增多,技法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專門著作。如《急就篇》、《餅賦》對面點都有生動的描述。我國的市食面點、年節(jié)面點、民族面點、筵會面點、饋贈面點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初奠基石的。特別是“胡餅”(即今燒餅),流傳千載仍有活力。 烹飪理論的收獲 1.食療肇始。這時出現(xiàn)了張仲淳于意、華佗、王叔和等名醫(yī),推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傷寒病雜論》、《脈經(jīng)》等新著,總結出臟腑經(jīng)絡學說,奠定了辯證論治(中醫(yī)指根據(jù)病因、癥狀、脈向等全面分析,判斷病情,進行治療)的理論基礎,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初步形成。在藥物運用上,強調“君臣佐使”(中醫(yī)方劑的比擬詞,“君”指起主要作用的藥,“臣”指發(fā)揮功效的藥,“佐”指輔佐作用的藥,“使”指直達病區(qū)的主藥和輔藥)、“七情和合”和“四性五味”,并且試圖用陰陽五行觀解釋食飲與健康的關系,既有儀器入藥,又用藥物制菜,使“貿醫(yī)同源”的理論進一步得到驗證。像淳于意的“火劑粥”,華佗用蔥姜醬醋合劑治療寄生蟲病,都可視作食療的開端。 2.系統(tǒng)食書部世。如《淮南王食經(jīng)》、《太官食方》、《食珍錄》、《四時食利》、《安平公食學》、《食論》等,它們?yōu)楹笫啦俗V的編寫提供了借鑒。尤其是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烹飪理論演進史上一座豐碑。該書涉獵面甚寬,容量遠遠超過前代的農(nóng)書和食書。它薀瞳元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食品加工技術的全面總結,其主要貢獻是:較多地介紹了主要農(nóng)作物的品種、性能、產(chǎn)地和養(yǎng)殖方法,初具烹飪原料學的雛型;廣泛收集調味品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工藝,對食品釀造技術進行了總結,并有發(fā)展;匯集了眾多菜譜,分析了不少技法,保留了珍貴的飲饌資料,堪稱我國最早的菜品大全。這本書上起夏禹,下及六朝,思路貫通10多個朝代,健筆縱述2000余年。引用了古籍150余種,包容百川。對橫向知識也很重視,雖然主要介紹齊魯燕趙,但對荊湘吳越和秦隴(指甘肅一帶)川粵亦有反映。作者力爭列全主食、副食、葷菜、素菜和外域菜,以及原料、異饌、礆邊、儲藏知識等,因此它素有“便民的方法、治皰之良方”的美譽。 漢魏六朝上承先秦,下啟唐宋,是中國烹飪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過渡時期。引進了眾多外來原料,提高了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養(yǎng)殖技術,食源進一步擴大,改進了爐灶和礆邊,以漆器為代表的餐具輕盈秀美;調味品顯著增加,開始使用植物油,油煎法問世;菜肴花色品種增多,質量有所提高,素菜發(fā)展較快,“胡風烹飪”(西域一帶的烹飪技藝)獨樹一幟;出現(xiàn)不少面點小吃新品種,節(jié)令食品與鄉(xiāng)風民俗逐步融合;筵宴升級,重視情味;飲水思源食市場興隆,菜系正在孕育之中;醫(yī)學理論逐步形成,膳補食療漸受重視;出現(xiàn)了一批食書,《齊民要術》貢獻卓著。隋唐宋元時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