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故事:六尺巷的故事
——讀書有感(19)
溫景嵩
(2015年1月3日寫于南開園)
本文將暫時離開我們原來的系列文章——美國史的讀后感,而回到我們中國安徽桐城的一個小巷子——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叫張英,他是滿清王朝里的一個大官:是康熙朝的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大學士是正一品的官銜,而禮部尚書則主管國家的慶典、祭祀、教育和科舉考試、以及對外交涉等大事。這大概相當于現(xiàn)代的一位副總理,主管國家的文化部、教育部和外交部三個部。 張英的老家就在安徽桐城。當他在京城做官時,他老家和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雙方爭執(zhí)不下、爭吵不休,官司終于打到了縣衙門。張家的家人還傳書千里給在京城做官的張英。希望能借他的官勢壓一壓吳家的氣焰,打贏這場官司。那知道張英接到家信后卻回詩一首,詩曰:
一紙書來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家人見信后,胸中豁然開朗,遂主動讓出地基三尺。結(jié)果鄰居吳家深受感動,也仿照張家的樣子,也讓出地基三尺。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寬為六尺的小巷子,供行人來往。這條巷子就命名為六尺巷,兩家也重歸于好。這六尺巷的故事遂傳為美談,張英的詩也就流傳于世。 張英在處理這件事時的做法,充分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處世的一種美德:
當官的不以勢壓人,官民之間要平等相待; 鄰里之間要友好相處,遇有問題時要互諒互讓。
這正是造成社會和諧的一個基礎(chǔ),是老百姓的衷心想望。所以這六尺巷的故事才能在世上流傳,張英的詩才能流傳久遠。
(此小故事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第24期3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