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自戀誘惑的憤怒,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去自戀,這便是誘惑。

 青衣問道 2015-02-24




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自戀誘惑的憤怒,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去自戀,這便是誘惑。


拉.洛克福庫德說過:“自戀是最偉大的諂媚者?!?/b>



即使我們從這些重大的挫敗之中學到了一些事,但只要雙腳一站穩(wěn),經(jīng)常又會回到如履薄冰的狀態(tài)。


也許我們已經(jīng)從掉落到的大洞里獲得了一點教訓,但眼前日常中的那些裂縫又該怎么辦?我們能不能從這些細小的裂縫--心中的煩擾、情緒的起伏、想保護自己的那份掙扎、自衛(wèi)和排斥的反應--來認清我們的失望。




人生的兩種基本的功課



第一,我們應該認清與其逃避困境,不如將困境視為道途。這是一種積極而又必要的觀念上的改變。每當有不悅的事情發(fā)生時,很少有人會想跟這些事產(chǎn)生牽連。我們往往會認為"事情不該是這樣的"或"人生不該如此混亂"。誰說的?誰說人生不該如此混亂?只要人生一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通常都想改變它以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修行的關鍵就在不企圖改變我們的人生,而是要改變我們和心中那些期待的關系--學著將所有發(fā)生的情境都視為我們的道途。

困境并不是道途上的障礙,它們就是道途本身。它們往往會帶來覺醒的機會。我們能不能將己所不欲的情況,包括那份無所依恃的感覺,看成是我們的鬧鐘?我們可不可以將其視為獲得學習機會的一種征兆?我們能否讓它穿透我們的心?一旦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踏出了向生命開放的第一步。我們將開始領會順受任何一種生命情境的真諦。即使厭惡它,仍然知道眼前的困境就是我們修煉的對象、我們的道途、我們的人生。






第二,當我們遭受打擊時,是否能學著不去指責任何人--包括別人、我們自己、外在的情況或是生活本身--而將注意力轉向內在。感到苦悶時要做到這點是最困難的事之一,因為我們想護衛(wèi)自己的心實在太強烈了。我們太想讓自己恢復正常了。但如果能檢視一下我們所帶來的問題,包括自己一貫的信念、期待、要求和渴望,便可能產(chǎn)生一些幫助。我們也許會逐漸明白:只要心中生起一種情緒上的反應,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某些信念尚未得到深入的檢視。只要能繼續(xù)修持,這份理解會逐漸變成我們的自知之明。


理智上我們也許知道該深入地觀察內心,然而我們并不真的認識它。有時我們會嘲笑那些連自己最明顯的問題都看不到的人,但很不幸的是,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根本不想看到那些會令自己煩惱的問題?;旧衔覀冎幌M钅苋偽覀?-感覺舒適和安全。我們和未知的領域之間只有一層薄弱的信念,而這不可靠的支撐就是我們最不想暴露出來的東西。為什么?因為如此深入地探測自己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然而,除非能覺察到薄冰底端那個被自己遺忘的東西,否則我們將漫無目的地繼續(xù)溜下去。





  具有自戀心態(tài)的人唯我獨尊,唯我獨存,愛惜自己達到病態(tài)的程度。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只愛自己,不愛他人……這都是自戀心態(tài)的表現(xiàn)。自戀又叫自以為是的自我陶醉人格。其主要表現(xiàn)是: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和從他人那里獲得注意與羨慕的愿望。


自戀型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認定自身的優(yōu)越,有種特權者的感覺,堅信自己值得別人無條件的愛和幫助,以獲得一切為理所當然。缺乏共情能力,無欲望去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對他人的感情雖然了解,但漠不關心;自己都看不見自己的真面目,不知自己青面獠牙。自戀者其實時刻需要一面鏡子來觀賞自己。


自戀型人格最突出的特點是極端的自我中心。生活中,這種人大多表現(xiàn)為自我重視,自我膨脹,自我評價過高,自認為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傾向于極端的自我關注,對別人的評價過分敏感,等等。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以及從他人那里獲得關注與羨慕的愿望。聽到別人的贊美之辭,就沾沾自喜,聽到別人的批評,或者表現(xiàn)為暴跳如雷,或者表現(xiàn)為不屑一顧,不承認自己有錯。在和別人相處時,期望他人給予特殊的偏愛與照顧,很少能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情感和需要,對別人的才智十分嫉妒。
  
  由于缺乏同情心,自戀型人格的人常常人際關系很糟,容易產(chǎn)生孤獨抑郁的心情,加上有不切實際的高目標,往往容易產(chǎn)生失敗感。



具體說來,自戀型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
  
  1.無法接受別人的拒絕和批評,直接反應是憤怒、敵意,甚至會采取報復行動。
  
  2.認為別人的關注、贊美、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喜歡頤指氣使地要別人為其服務。
  
  3.自我評價極高,自我中心意識太強,渴望得到別人持久的關注。
  
  4.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幻想。
  
  5.缺乏同情心,對人冷漠,很少能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情感和需要。
  
  6.責任感弱,做錯事總會尋找借口為自己解脫。
  
  7.熱衷與他人競爭,希望打敗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優(yōu)越。
  
  8.對比自己強的人充滿嫉妒與敵意,有一種“我不好,也不讓你好”的心理。
  
  9.只要符合上述項目中的5項,就可以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怎樣形成的呢?
  
  生活早期來自父母或他人經(jīng)常的過分寵愛和過高評價,是滋生自戀型人格的溫床。通常這樣的人在童年時期,受到過多的關注和無原則的贊賞,同時又太少承擔責任,太少受到批評與挫折。

從動機上來看,自戀型人格的最根本動機,是得到他人的贊賞與愛,然而,他們對他人的冷漠和藐視,恰好使他們得到最恐懼的后果——被他人拒絕。











因為自戀所以自信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首先請你回答以下這些問題,以決定你是否有必要和我一起完成這篇文章:你是不是每天都要換上性感的睡衣,才能表情美美地安睡?

是否每三句話就會用“我”來開頭;你的崇拜者越來越多,而你崇拜的人越來越少,更可怕的是,追求你的人很多,卻總不是你想要的那個?



快點收起你驚訝而張大的嘴巴,我知道,你一定在問我為何有這般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如此迅速地了解你?OK,讓我來告訴你吧:那是因為早在若干年之前,我就發(fā)現(xiàn),比我優(yōu)秀的人身上,總是有一股魅力,不是驕傲,也并非盲目自大,而是一種能讓所有目光都向他們看齊的向心力。何為向心力?在弗洛伊德筆下,不是其他,正是自戀。




  水仙花的勇氣

  在心理學經(jīng)典著作《人格理論》中,是這樣闡述“自戀”的:自戀的英語為Narcissism,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美麗的古希臘神話: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后人稱之為水仙花。

  那時便覺得頗有道理。能夠自戀,說明她們有某種獨特的“優(yōu)點”,能夠給她們帶來“優(yōu)越感”——如果你不帥不漂亮,那你必須聰明;如果你也不聰明,那你一定要有性格。

  若干年前,本人奉命采訪張朝陽,雖然那時他還沒這么有名,但從第一個問題開始,我便知道我將與一個自戀狂展開一場拉鋸戰(zhàn)。例證一:“你覺得你性感嗎?”

  “當然?!崩C二:“你是實力派還是偶像派?”這家伙想也不想地回答“Both!”

  張朝陽可能并不知道,他一個簡單的“Both”,差點使我從對面的沙發(fā)掉下來。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一個男人當著公眾的面直言不諱地肯定自己,是需要怎樣的勇氣啊。從此,我便牢牢記住了這個鉆石王老五,即使是互聯(lián)網(wǎng)最低潮的時候,我也對他毫不懷疑,而他果真也不負眾望,一次又一次地占據(jù)了首富的地位。


我和我的女友們,每天都為了心愛的工作忙碌,但同樣每天都為了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感而興奮;常常為了愛情而傷神,同樣也始終堅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最優(yōu)秀的那個男人。

不相信自己是最值得異性愛慕、同性嫉妒的人,怎么能義無反顧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呢?HP歷史上第一位女CEO卡莉·費奧瑞納說:“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達到第一流的標準。坐飛機我從來都坐頭等艙。飯店我也會選最好的。我的公司一定在當?shù)刈詈玫膶懽謽?,這并不是我太樂于享受,我就是覺得那樣的地方才與我優(yōu)秀的心思相配?!?br>

  不愧為女人中的女人,短短幾句話,便是“自戀狂”的最好表白。







  自戀來源于自我為中心的堅定信念


  每一顆渴望成功的心,必然都需要有堅定的信念,然而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卻出局了呢?區(qū)別也許就在于你是不是足夠自戀。自戀的人通常都足夠自信,懂得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和表現(xiàn)自己。

  前些天在恒隆廣場,當身著最新晚裝的我,反復欣賞鏡中美態(tài)時,男友忍不住嘀咕:“自戀狂?!彼诒г刮覇幔慨斘乙宰羁斓乃俣瓤剂恐?,我竟沒有任何不滿,反倒是油然生出了一種自豪感。是啊,為什么要否認呢?永遠都忘不了那次和一幫世界上最時髦的女人奔赴Dior的Show。John

  Galliano,這個被麥當娜、妮可·基德曼等美女熱烈愛慕的“時裝界野孩子”,就那樣以一條腰線低到不能再低的白色刺繡長褲,裸露胸膛的皮草,無比香艷無比性感地出現(xiàn)在了T臺中央。似乎就在這一瞬間,本人突然恍然大悟,他對女人“性感”的無限追求,難道不正是延伸于他對自己“性感”追求的永無止境?他對美的熱愛,不正是他對自己的無比熱愛?“我有信心讓每個男人都想和穿我衣服的女人上床?!彼f。上帝啊,請原諒我們身上的這些“小自戀”吧,因為和那些興風作浪的大師相比,我們,我們不過是定期做面膜,流連華服,拿著信用卡消費明天,懂得寵愛自己的女人而已。所以,我們還需要為別人的說法自憐自艾,甚至束搏了手腳否定自己嗎?

  NO!我就是愛我自己,愛我的外表,愛我的能力,愛我所擁有的一切,為什么要憚于承認呢?你說我自戀,你讓我認識到自己,我真的應該謝謝你,給我如此隆重的褒獎。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自戀的”,自戀源自于自信,自戀的人是最自信的。所謂天才,不過就是他擁有非凡的自戀。這樣的人永遠是光彩照人,光芒難掩。


  力比多的精神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Oh,這真是個自戀的女人!言下之意,仿佛那個女子便是《白雪公主》里整天端著鏡子的繼母,或者是最后走向極端的尼采。事實上,自戀來源于人體的精神能量:力比多(Libido),分為3個階段:

  2~4為正常、4~7為輕微,7~10為重度,既然每個人體內都具有這種能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利用自戀呢?

  幾乎沒有人否認張曼玉是女人中的極品,可你發(fā)現(xiàn)沒有,其實她并沒有讓人驚艷的相貌,卻總是能令人回味無窮。秘密就是:不管在臺前還是幕后,她永遠比任何人都注重自己的一切,從著裝到氣質,從修養(yǎng)到品位。如果“狗仔隊”拍到她沒有化妝的臉,那對不起,我們的影后勢必會大發(fā)雷霆,甚至會與你打起某宗“名譽官司”。

  今天的你我,并不一定有張曼玉般的先天條件,可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去自戀,這便是誘惑。一個化著精致妝容,身穿CHANEL款款而行的女人,無需天生麗質也可達到驚艷的效果,靠的就是這樣一種自戀。

  被無數(shù)精英女子奉為“教母”的李碧華有一句撩動地我死去活來的話:一個自知美麗聰明的女人,若成不了皇后,她的一生都不會快樂。不比一個平凡女子,只成了人妻,卻無法輾轉于命運的詭秘與凄艷。

  好友Aliya便是這樣一位女子。因為芭蕾上的極高天賦,她被稱為“國寶”。更令周圍女子氣不過的是,她仿佛永遠都知道自己有多完美,所以即便是面對最高級別的贊美,也從不虛偽地謙卑退讓。在一次電視采訪中,她竟當眾宣稱:

  “如果一個藝術家不自戀,內心搖擺,又怎么能創(chuàng)造出好的作品?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很狂妄嗎?不,我希望能獲得更多成就感。對贊美上癮很荒唐嗎?不,那是我對自己的肯定。至于我漂亮,天吶,如果你要抱怨這個,那你去怨上帝好了,我沒有辦法?!?br>
  結果這段“宣言”當然是無情地被剪。不過,對她尚且有一絲安慰的是,得到了我們“自戀聯(lián)盟”的一致認可:因為自戀,我們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自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物質態(tài)度,精神態(tài)度。

  寫到這里,忽然想透露給大家一件私房趣事,隨本文贈送:

  我和我的前男友,一次在后海享用燭光晚餐時,在目眩神迷的光影中,他不由自主說,我真的好愛你。我聽后略有些羞澀地說,嗯,我也是。他問,是嗎,你也愛我嗎?我說,不,我也是好愛我自己。









自戀的人更愛網(wǎng)絡色情?


譯者: 奧佛佛 原作者:LINDA HATCH, PHD    



《性與婚姻療法雜志》發(fā)表了一個有意思的研究文章,該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戀傾向越強的人越喜歡在網(wǎng)上看色情片。 研究對象為18至61歲的男性及女性,看色情片更多的研究對象在一般自戀測試和性自戀測試中得分更高。

研究人員提出這一研究假設的依據(jù)不僅僅是基于自戀者的自我中心傾向和他們尋求快感的天性。他們認為自戀者的某些特征顯示出其存在性行為上的關聯(lián),比如尋求理想的性幻想、性刺激以及控制欲望強等等。他們援引了支持以下觀點的研究結果:

“性自戀一直以來均與性快感的尋求、性專注、色情書刊以及性攻擊性存有正相關關系……自戀者對其性對象的控制程度越高,性對象給其帶來的滿足感就越強……互聯(lián)網(wǎng)是自戀者的一個媒介,個人能夠在這一媒介中發(fā)泄其幻想的、宏大的性沖動”

我認為自戀癖與觀看色情片之間的聯(lián)系不僅僅是自戀人格特征的直接結果。我認為這二者的聯(lián)系很有可能是通過色情憤怒而橋接的,因為自戀型性癮者很容易受到此種憤怒的影響從而發(fā)作。這一聯(lián)系在性癮者人群中更為顯著,同時其也有可能是普遍層面上自戀者的中介因素。



自戀型虛假自我

我們看到的許多接受治療的性癮者通常均出了名的自戀。但這一自戀傾向通常并非與反社會人格相近的病理性自戀癖。實際上大多數(shù)性癮者的自戀傾向均是淺層的。盡管他們表面上看來十分浮夸自大,看起來對自己高度贊賞,但我見過的大多數(shù)性癮者的自戀傾向實際上是一種自戀型防御心理或者是自戀型虛假自我:一個真正的自戀癖患者不會靜靜地長時間接受治療,更不用說自己主動去接受治療。這種自戀型虛假自我包含了非常深層的不安全感以及能力缺失感。

自戀者在表面上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和脆弱的自尊很容易被擊碎。這被稱為自戀性脆弱。對于自戀者外表的任何批評、對其錯誤、能力不足以及重要性缺失的任何指摘或暗示都很有可能在心底對其造成傷害。他們的自身形象倒塌,他們隨之可能會顯現(xiàn)出極度的憤怒、怨恨以及對批評源頭懷有攻擊性。自戀者之所以脆弱,正是因為他們必須要保持完美無缺。憤怒以及自我怨恨一直都藏在他們的表皮之下。

以我與性癮者相處的經(jīng)驗,很多情況下當某件事刺破了他們自我陶醉的泡泡,或者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無用感之后,他們會利用性和色情影片來發(fā)泄。他們會告訴你在那時候他們感到低落、孤獨、無聊和絕望,但我認為憤怒在其中的作用遠比他們所意識到的要大。



情色憤怒

研究者們已經(jīng)確認了諸如恐懼和憤怒等強烈感情會在與性體驗產(chǎn)生關聯(lián)時強度加劇。恐懼、危機感、痛苦以及憤怒可能會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層面上加劇性體驗強度。因此強烈情感與性刺激之間的關系很容易得以建立。性發(fā)泄時的特定情節(jié),特定場所的特定性情節(jié)可以喚醒其早期的形成性經(jīng)歷或者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對某些性癮者來說,性刺激在于身體疼痛或冒險性行為(如暴露癖等)并現(xiàn)時將會變得十分強烈。

對于觀看網(wǎng)絡色情片的成癮患者來說,發(fā)作誘因可以被視為一種憤怒,他們?yōu)榇藢で蟀参縿t可以被視為對這種憤怒的發(fā)泄。

為何色情片能夠緩解自戀者的傷痛,減輕其憤怒?

對于自戀性癮者來說,在網(wǎng)絡上強迫性地找色情片來看的行為不僅僅是尋求性刺激和性滿足。記住,無法抵擋網(wǎng)絡色情片誘惑的自戀者很可能會滋生一種想要重塑自己脆弱的假我的需要,這種會使其發(fā)作。性癮者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被人排斥、低人一等。但色情片能夠拼回其支離破碎的“蛋殼臉”。

帕特里克·卡恩思在其關于情色憤怒的文章中詳述了這一機制,性發(fā)泄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對付憤怒的方法。一般人在自尊心受到打擊時很有可能感到尷尬、羞愧或沮喪。但活在自戀泡泡中的人一旦泡沫破滅,他們大多會感到憤怒和怨恨。他們不會自我反省,他們只會感覺到無法忍受,并萌生對其進行改變的沖動。

色情影片是一個虛幻的出口,為自戀型創(chuàng)傷提供了一個極佳的逃避渠道。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使感到憤怒或被迫害的人很快的釋放并修正這種情感:


·重塑平衡

網(wǎng)絡色情圖像和影片中的情節(jié)有能力改變自卑或排斥感,使其變?yōu)橄鄬恼媲榫w。這將重塑此人的自我感。我曾經(jīng)有一個客戶有這樣的癮癖:他喜歡待在咖啡店,看那些動人的,比自己年輕得多的女性。隨后他意識到他無法“擁有”這些女人,他就會回家大量地看色情材料。這些虛幻的女人“總在那等著我”,他對此特別欣喜。

·扳回顏面

當自戀者受到創(chuàng)傷時,他將會利用色情材料來做出應對。幻想的情節(jié)可能包括復仇或羞辱等。而對于那些感到被伴侶拋棄或拒絕的人來說,沉溺于色情片的原因很可能是出于自己的信任被污毀,因而這是一種報復行為。

·挑戰(zhàn)傳統(tǒng)

做一些被世人視作變態(tài)的行為可以充當一種憤怒的發(fā)泄口,同時也確證了自己特立獨行的特性和價值。通過接觸某些刺激、冒險的行為,自戀者得以從中逃避,其再一次鞏固了被打擊的自尊心。其傳遞的信息是:“我很有價值,我不遵從你們那一套規(guī)則。”

因為這種虛幻的避難所僅僅只能重塑自戀者的虛假自我,其不能長久。真正的自我感無法得到永久強化,只能修復自戀的虛假外表

而對于那些“真正”的自戀者,那些從頭到腳都滲透著冷酷的優(yōu)越感的自戀者情況又如何?有趣的是,上面提到的研究也調查了被劃分為“病理性”自戀者的情況,發(fā)現(xiàn)病態(tài)性自戀者與色情材料使用量間并無關聯(lián)。這也與有虛假自我的自戀者的情況一致,也就是說自戀防御系統(tǒng)是獨立的一個種類。這同時也印證了另一個假設:這種防御機制被打破后,會引發(fā)一種需要色情材料來發(fā)泄的性相關憤怒。

為進一步的研究再附帶提一下,情色憤怒在網(wǎng)上的發(fā)泄手段并非只限于觀看色情材料,其也不僅限于發(fā)生在性癮者身上。這種憤怒還同時體現(xiàn)在社交網(wǎng)絡上與性有關的威脅、侮辱或迫害等行為的增多上。(欲了解這一領域的詳盡評論,請看大西洋月刊報道The Unsafety Net: How Social Media Turned Against Women)而我們人類這一物種整體本身是否就有自戀傾向,因而比歷史上早期的人類更容易受到性相關憤怒的影響?亦或我們只是因為現(xiàn)代科技更新而使得情緒發(fā)泄的出口更為高效?這仍需進一步觀察。











 怎樣矯正自戀型人格?


  尊重他人,你可以因此而得到贊許或榮譽,但這些并不能賦予你輕視他人、利用他人、攻擊他人等不公正的權力;而當你沒有如愿以償?shù)卦诟鞣矫娉^他人時,也并不意味著你低下一等。懂得人人平等,你就會知道應該尊重他人而不是惟我獨尊,就會減少競爭對你的誘惑,就會減少挫折對你自尊的損傷。在改變你對自我的評價之前,記住,沒有誰"高人一等"。


找一面"鏡子",你一向以自我為中心,但卻很少認真地客觀地觀察過自己,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你可以先透過觀察別人來認識自己。找一個你身邊讓你覺得自以為是、傲慢無禮的家伙,那恰好是你自己的一面鏡子,你應該仔細地觀察他,并問自己在什么地方與他很相似?用這個方法,讓自己學習真實客觀的觀察和思維方式。




了解別人的感覺和需要,并且一有需要,就會不顧他人感受地盡快使自己得到滿足。選兩個最關心你的人,看看你對他們的需要了解多少。比如,你媽媽喜歡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你爸爸的心臟近來怎么樣了?你的妻子喜歡看什么類型的電視節(jié)目?每天給自己兩個問題,并找到答案。

責任與付出:"在家庭、學校、單位等社會團體中,我應承擔的基本責任有哪些?我承擔了我應承擔的義務嗎?我為那些最愛我的人、最關心我的人做過什么?"你在家里承擔了哪些家務?你給母親買過生日禮物嗎?朋友有求于你時,你真地伸出過援手嗎?做一個幫助他人的計劃,先為與你最親密的幾個人做。

自我約束"我行我素"為做,以為那是現(xiàn)代人應有的"個性",但遺憾的是,你在維護"個性"的同時,卻妨害了他人的生活、自由和個性,這是你缺乏自我約束力的表現(xiàn)。它是破壞你的人際關系的罪魁,這種行為與你被人接受的愿望背道而馳。

感激與欣賞他人,但一開始你可以像學習一門技術那樣學習感激或贊美別人。這會改善你的人際關系,并使你得到更多的贊許。

從批評與挫折中認識自己,來自于童年時父母或其他人對你的過高評價,盡管這不是你的錯,但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還是有機會修改你的自我認識的,那就是當你受到批評和冷落、遇到挫折的時候,你要把它們看成一副良藥。對你來說一開始自然是很苦的,但是,把它吞下去。

當你對他人越來越感到滿意時,證明你的成績不錯.






  
  ★一是尊重他人。
  
  你可能確實具備出眾的才華或某方面的天賦,你可以因此而得到贊許與榮譽。但是,這些并不能賦予你某種不公正的權力,來輕視他人,利用他人,攻擊他人。當你沒有如愿以償?shù)卦诟鞣矫娉^他人時,也并不意味著你低人一等。懂得人人平等,你就會知道,應該尊重他人而不是唯我獨尊,就會減少競爭對你的誘惑,就會減少挫折對你自尊的損傷。請記?。簺]有誰“高人一等”。
  
  ★二是找面“鏡子”。
  
  有點諷刺的是,你一向以自我為中心,卻很少認真客觀觀察過自己,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人最難認識的是自己。但是,有一個辦法可以幫助你。你可以先透過觀察別人來認識自己。找一個身邊讓你覺得自以為是傲慢無禮的人,那恰好是你自己的一面鏡子。你應該仔細觀察他,并問自己在什么地方與他很相似?用這個方法,讓自己學習真實客觀的觀察和思維方式。
  
  ★三是了解需要。
  
  你很清楚自己的需要,并且一有需要,就會不顧及他人感受,而希望盡快使自己得到滿足。選兩個最關心你的人,看看你對他們的需要了解多少。比如,你媽媽喜歡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你爸爸的心臟近來怎么樣了?你的朋友喜歡看什么類型的電視節(jié)目?每天給自己兩個類似問題,并找到答案。
  
  ★四是承擔責任。
  
  接下來要問自己的問題是:在家庭、學?;騿挝坏葓F體中,我應承擔的基本責任有哪些?我承擔了應承擔的義務嗎?我為那些最愛我的人、最關心我的人做過什么?我在家里承擔了哪些家務?我是否給父母買過生日禮物?朋友有求于己時,我真地伸出過援手嗎?然后,做一個幫助他人的計劃,從先為與你最親密的幾個人做點事開始。
  
  ★五是自我約束。
  
  你可能一向以“我行我素”為驕傲,以為那是現(xiàn)代人應有的“個性”。但遺憾的是,你在維護“個性”的同時,卻妨害了他人的生活、自由和個性,這是你缺乏自我約束力的表現(xiàn)。不善自我約束是破壞人際關系的罪魁,這種行為與你被人接受的愿望背道而馳。你要學會約束自我,學會贊美他人。贊美他人最好是發(fā)自內心。不過,一開始你可以像學習一門技術那樣學習贊美別人。這會改善你的人際關系,并使你得到更多贊許。
  
  ★六是改變觀念。
  
  最重要的是改變你自我中心的錯誤觀念。你的過分膨脹的自我中心觀念,來源于童年時父母或其他人對你的過高評價。盡管這不是你的錯,但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還是有機會修改自我認識的,特別是當你受到批評和冷落或遇到挫折的時候,你要把這看成一副良藥。一開始自然是很苦的,但是,把這副良藥吞下去,對你來說是利大于弊的。
  
  ★七是施愛于人。
  
  對于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必須首先付出愛。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名作《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人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自戀型的人的愛,就像幼兒的愛,也是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學會施愛于人。記住這樣一句話: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人生。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自戀的暴怒與自體的崩潰
自體的創(chuàng)傷總是會觸發(fā)自戀的暴怒。




     科胡特從攻擊的角度來研究自體的受創(chuàng)。他認為攻擊并不是由所謂的原始“攻擊驅力”導致的,而是一種次發(fā)的心理現(xiàn)象,起源于自體客體環(huán)境在滿足兒童對恰到好處的神入回應需求失敗的后果。


這也可以理解自體心理學視角下的創(chuàng)傷。自體的創(chuàng)傷總是會觸發(fā)自戀的暴怒。




    科胡特認為,對核心自體的破壞的威脅,是比閹割焦慮甚至是生理存活的威脅更嚴重的一種威脅?!皩λ腥硕远汲闪⒌氖?,維持身體-自體整合的需要便是核心自體的普遍內容”,統(tǒng)整自體即一個人對自己認同上之穩(wěn)定且恰當?shù)亟Y構化了的感受,這讓他對今日于昨日地自己感受為同一個人,即使在面對對于自尊的失望或威脅時亦然”⒂。當自體的統(tǒng)合性被自戀傷害所威脅,在激發(fā)對于自戀維持需求的情況下,會有自體暫時的崩潰或衰弱。



    在斯德哥爾摩情境下,個體表面上是受到生命的威脅,實際上是被剝奪了支配自己身體的權利,個體感受到強烈的無助感,而無助感等同于自尊的剝奪,這對于個體的夸大自體是一種極大的傷害,這種自戀傷害的程度,端賴個體早年所形成的人格強度而定。


早年得到過較為充足和恰當?shù)纳袢氲膫€體,也許造成的破壞是暫時的,這也可以解釋,何以在經(jīng)歷斯德哥爾摩情境后的個體會有如此不同的預后。





    讓我們繞過這些幸運兒,繼續(xù)關注自戀受損后的情況。源于自戀所遭遇的自身破損感,通常通過攻擊等行為策略自我維護,以防止自身進一步的崩解,但在斯德哥爾摩情境下,夸大自體受損后引起的自戀的暴怒無法轉向施暴者,這種羞辱的感覺將會吞噬個體,為避免被吞噬,個體只能“將暴怒轉向自身,導致自體憎惡和絕望,且更可能導致強迫的受虐行為”。


因而,夸大自體會繼續(xù)崩解,被嚴重傷害,產(chǎn)生大量的碎片,并“導致驅力本身變成強大的集合體“,類似于原子核的裂變,投注在夸大自體的原欲被撤回,與此同時,當施暴者對個體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仁慈,比如給予食物和信息,保證個體的軀體存活,滿足適當?shù)能|體欲望,原欲被補償性地投向雙極自體的另一極:理想化雙親影像,就像兒童一樣奮不顧身的尋找全知全能的理想化自體客體一樣,被綁架者也會將施暴者視為要想與之融合的、全能的理想化自體客體。



這一過程也是一種特定的退行現(xiàn)象,“自體的碎片是對結構性退行的另一種說法,是一種向比較古老的心理組織的遷移”。

因此,在理想化的過程中,帶有強烈的原始的融合式特點,譬如對施暴者的“烈士般的順從”,甚至是“愛上”施暴者。只是這種彌補,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








 意識暴怒和不能忍受的情緒:被隱藏的肇事者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有三種意識心理:意識、無意識和潛意識。本書主要關注前兩種:意識和無意識。第三種則是潛意識,是指感覺、認知、語言產(chǎn)生和理解、推理、判斷、身體和工具性技能以及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潛意識是讓人入迷的領域,但本書中涉及潛意識的只有發(fā)生在潛意識中的學習,而這種學習是治療過程的基礎。

  理解心身結合過程需要一些關于無意識心理的知識。我已經(jīng)在前面做了一些基礎工作,描述了居住在無意識領域的三個居民:父母、成人和小孩。無意識心理并不都是消極的。我們僅僅是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會導致身體癥狀的無意識特征上。意識心理能夠很好地處理個性特點帶來的壓力和日常生活壓力。

  對這些壓力的內在反應導致了持續(xù)累加的暴怒,并且,這種暴怒將會闖進意識心理的危險需要一種身體不適分散注意力。無意識心理中的暴怒被意識感知為危險和威脅,因此疼痛和其他身體癥狀等形式的過激反應就突然發(fā)生了。

  為了避免任何混淆,最為關鍵的是澄清我們意識中感覺到生氣、暴怒和這里提及的受壓抑的情緒之間的重要差異。

  現(xiàn)代醫(yī)學在情緒和疼痛特別是慢性疼痛之間關系的研究方面,專注地聚焦在我們稱為的“感知到的情緒”上,包括諸如生氣、焦慮、害怕和沮喪這樣的情緒。遭受這些情緒的人們能夠意識到它們,它們不是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的情緒。

  以我的經(jīng)驗,這些情緒可能很嚴重,但是不會導致疼痛。肌肉緊張綜合征教育我們,只有我們的思想感知為危險的情緒,才會被壓抑,進而導致身體反應。

  意識對憤怒的抑制

  一本非常重要的書,《暴怒之中》,1984年出版,作者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威拉德·格林。它是一本學術性和有洞察力的書,將現(xiàn)代社會中生氣、暴怒的原因和廣泛影響一一呈列出來。格林博士清楚地指出,生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是一種非常重大的心理社會問題。

  被禁止的或有意識的受抑制的生氣會促進無意識心理中的暴怒的儲蓄。我的工作便是處理由無意識中受壓抑的或者意識中抑制的生氣-暴怒情緒導致的疼痛疾病。當我們大家能夠意識到的憤怒被壓抑時,會在肌肉緊張綜合征的形成中起作用,但其重要性并不等同于下述原因所導致的產(chǎn)生于無意識中的憤怒。

  1. 內心沖突2. 日常生活的壓力和束縛19第一章 身體有問題,原因在心理3. 從嬰兒和兒童期儲存下來的憤怒情緒而且,診斷為肌肉緊張綜合征的病人接受治療后會持續(xù)好轉,但大量被醫(yī)學界診斷為慢性疼痛的病人并沒有如此好運。

  暴怒——不是“生氣”

  生氣的強烈程度達到暴怒的水平時,就必須以身體癥狀作為轉移物。暴怒闖進意識心理的威脅必須足夠巨大,才能使得肌肉緊張綜合征及其等同物的產(chǎn)生顯得合理。

  如何知道暴怒是肇事者

  貫穿我所有診療心身疾病的經(jīng)歷,病人一直都是我的信息源。我通過觀察來學習。更何況,我們的心理學家反復發(fā)現(xiàn)被壓抑的悲傷、暴怒和對這些情緒的無意識恐懼。海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那個家族不顧他的抗議,賣掉他視為驕傲和樂趣的生意的男人;那個為了取悅自己的妻子,被迫參加他不喜歡活動的男人;很多照顧年長父母的男人和女人,不會有意識地去反抗,但是內心卻憤怒暗涌;像海倫這樣在孩童時期遭遇過性虐待的年輕男人和女人;那位6個孩子的母親,雖然她熱衷于作為母親,但根本沒有意識母親身份所帶來的內心憤怒;有些母親在假日之后不可避免地會有疼痛來襲,是因為在假期她要為家庭做大量的工作,而家里每個人對她的工作還不以為然;此外,還有從孩童時期開始就對他的母親和父親心懷怨恨的55歲的男人。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潛藏著被壓抑的暴怒,這在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很正常。意識到這種無意識的暴怒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關注暴怒的來源。在我們了解來源之前,先來結識一個詞——“回避”。

  回避:用以分散注意力的癥狀

  正如前言中提到的一樣,哥倫比亞精神分析學家和作家斯坦利·庫恩認為,疼痛的目的是為了將人們的注意力從令人恐懼和感到威脅的情緒上轉移走,進而阻止這些情緒的表達。這是理解情緒是如何與身體癥狀有關的關鍵。我們將在治療章節(jié)具體論述這個問題,到時,也更能理解為什么知識能夠消除癥狀。

  癥狀并不是消極情緒(比如焦慮)的身體替代品,也不是糟糕思想和內疚感的自我懲罰。它們起到的是一種策略的作用,這種策略被用以將我們的注意力聚焦在身體上,進而阻止危險的情緒逃離進意識,或者避免遭受那些不能忍受的情緒。海倫的經(jīng)歷是二者的結合。她被性虐待惡化激怒,并且也為此感到羞愧。她掩藏著自己的恐懼、孤獨、悲傷和害怕的情緒,這些情緒都不被允許進入意識心理。然而,受到刺激后,這些情緒不可避免地開始向意識心理突破,與此同時,大腦會試圖阻止突破的發(fā)生,用于分散注意力的疼痛的程度開始不顧一切地加劇。

  因為無意識通常是無邏輯和非理性的,所以,在面對令人恐懼的情緒時,通常是自動化反應。如果可以允許人們在甘心忍受艱難情緒和體驗強烈身體疼痛之間做出選擇的話,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應對情緒。這是符合邏輯的。但是,人類情緒系統(tǒng)已有的組織方式?jīng)Q定了它將如何做出反應——在無意識心理中,它通常是不合邏輯的。如果人腦繼續(xù)進化,也許有一天,人類的無意識會更加的理性。但是現(xiàn)今這個階段,人腦受到孩子氣的強烈影響,經(jīng)常會做出一些不合邏輯的反應。

  為了理解肌肉緊張綜合征中的“回避”現(xiàn)象,你必須一直清醒地意識到無意識心理與意識心理從根本上而言有多么的不同。無意識被暴怒驚嚇,會自動化地做出回避的反應,通過將暴怒抑制在無意識心理中,并且借用身體癥狀援助這種抑制工作。弗洛伊德的一個傳記作家,彼得·蓋伊,將無意識心理比作一個安全級別最高的監(jiān)獄,在那里,所有鋌而走險的罪犯——不受歡迎和不被接受的情緒,都被監(jiān)禁在重重枷鎖之下。換句話說,它們被抑制了。

  你也許會問,如果這些情緒已經(jīng)被抑制了,為什么還需要分散注意力。監(jiān)獄這個比喻是非常恰當?shù)?。被抑制的情緒,就像亡命之徒,總是試圖越獄。盡管受迫于抑制,但是像暴怒這樣強烈的情緒會努力向意識層上升。我稱之為“意識驅動”。耶魯?shù)恼軐W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喬納森·利爾將其稱為一種對“表達的渴望”的需求。

  在《超越快樂原則》一書中,弗洛伊德寫到:“無意識本身除了努力突破加之于其上的壓力之外,不做其他任何努力。這種努力方向要么是突破進意識層,要么通過一些真正的行動將壓力釋放?!?br>
  治療實踐對這一概念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當病人意識到暴怒或者不能忍受的情緒存在時,這些情緒就會停止它們跟意識的抗爭?!巴{解除”使得起轉移注意力作用的身體癥狀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疼痛也就停止了。

  暴怒似乎是肌肉緊張綜合征癥狀中的主要角色。然而,所有強烈的不被社會接受的情緒都將被抑制。既然它們都在努力進入意識心理,那么就會引發(fā)身體癥狀。這包括所有種類的內心沖突,其中很多需要心理治療專家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去揭開。在我與病人的交往中,病人強烈的依賴需求、關于性活動的沖突、認同問題、無助感、恥辱和羞愧感并不經(jīng)常引起我的注意。如果這些沖突是持續(xù)癥狀的根基,那么通常需要心理治療消除這一心理過程。

  身體癥狀擔當將注意力從無意識現(xiàn)象上轉移的作用,這一原則對理解心身過程的性質非常重要。因此,對心理治療項目的開發(fā)也非常重要。這一基本觀點已經(jīng)被多年成功的治療經(jīng)驗所證實。






與自卑者一席談

生活中,許多人實質上都有一定的潛能甚至才能,只不過自我評價很低,總是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己瞧不起自己,在這種負性的暗示下,以至于在無形中錯失了一次次原本可以成功的機會。非但如此,還可能因此而整天情緒低落,意志消沉,自覺生活在灰暗的天空下,甚至到了興趣越來越狹隘,食欲越來越差,性欲越來越低,交往逐漸減少,走向孤僻與自閉、沮喪、失望甚至絕望的地步。


  這就是自卑者的整體畫像。

  自卑是一種通過不合理的方式,尤其是過多地與他人進行不科學的比較而產(chǎn)生的自我否定、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有一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論著,談到了自卑是每個正常人都有的情感。他指出,人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隱藏著一種深刻的自卑,這可以從每個嬰兒柔弱和無能為力中找到根據(jù)。自卑感是兒童拼搏奮爭的驅策力和起始點,它決定著兒童的生活方式、目標與風格。它作為驅動力,極力克服前進中的障礙,超越自卑,贏得自信與自尊,從而走向成功,實現(xiàn)自我。因此,他認為,自卑可以屬于積極的情感。

可是,我們這里所要討論的自卑,不是成長過程中有動力作用和積極意義的自卑感,而是一種病態(tài)的自卑,相當于“自卑情結”的簡稱。(以下不再說明)


  自卑情結,是指一種根植于潛意識,也時常被認識到的過低的自我評價,它使當事人漠視自己的潛能,消蝕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妨礙自己的認知,令自身的心理機能全面退縮乃至退化。伴隨著這種認識機能的是“我不行”,“我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怎么也不行”“我就是不行”……這樣一連串的意識與潛意識,它們經(jīng)常在自卑者的腦海里盤旋不去,阻止著他向這個世界開放,降低了面對問題、參與學習的能力,令其精神一再退縮,以至于發(fā)展到最后產(chǎn)生了嚴重的心身病癥。


  以下我們運用心理理論來檢視自卑的種種側面,并在此基礎上提供超越自卑的對策。

  用精神分析法剖析自卑的形成機理

  自卑感強烈的人,往往是在學習、工作、生活等社會實踐中,曾經(jīng)有過極大的困難、逆境、挫折與失敗,或本來就有著身體缺陷、疾病等造成心理挫折而難以化解,內部歸因為自己的無能,進而產(chǎn)生自卑??墒?,另一些也經(jīng)歷相似磨難的人,卻依然保持了自信。例如、集盲聾啞于一身的著名學者海倫?凱勒等,不愧為挑戰(zhàn)自卑的楷模。因此,也可以說自卑不完全取決于外因,更有內因,即個性的完善程度。一個謹小慎微、內向、孤獨、偏見、完美主義的人,是特別容易導向自卑的。


  性格是遺傳因素、智能天賦、后天環(huán)境與教養(yǎng)的綜合產(chǎn)物,前二種基本恒定,較少差異,而環(huán)境與教養(yǎng)卻千變萬化,在性格形成中占有重要性地位。各種性格特質的形成與小時候的種種經(jīng)歷,尤其是家庭、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


  在過分嚴厲而缺乏關愛、專制而缺乏民主的父母的監(jiān)護下長大的孩子,自卑感比較重。這種父母的教育傾向(越嚴格越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決定了對孩子的批評、挑剔、處罰多于肯定、鼓勵和贊賞,結果就是孩子無法感受進步的歡欣,成功的喜悅,卻只能在不斷的反省自我中檢查自己的“錯誤”、追求所謂的“完美”,無法看見自己的長處,滋生并培養(yǎng)喜歡自己、悅納自我的情感體驗。這種父母對孩子的過失不是理解、寬容與勉勵,而是指責、謾罵甚至侮辱,造成孩子對犯錯誤有種神經(jīng)質的恐懼,傷害了孩子心理的正常發(fā)育。




  自卑伴隨抑郁。能力不足,作為少年兒童成長現(xiàn)象的一種必然,不是被允許讓孩子們平和理性地接受,而是讓其帶著怨恨不得不很委屈地承認,是上述不良家庭教育的一個特征。這種教育下的孩子不僅恨父母,也恨自己。因為不能、也不敢公開表達對不民主的父母的不滿,不敢抗議,所以只能通過壓抑把這種敵意轉化為焦慮、恐懼及不安全感。這樣,不但形成了強烈的“我不行”的自卑感,而且還因為愛的匱乏而對自卑本身有著特殊的敏感。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方面自卑,另一方面對超越自卑的渴望過分強烈了,以致于時時刻刻為自卑而煩惱,為不能順利地克服自卑而焦慮,進而在屢遭失敗的挫折感之下產(chǎn)生抑郁。

  自卑、抑郁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最常見的最典型的自卑情結,經(jīng)??梢詮囊钟舭Y患者中發(fā)現(xiàn)。





  忽視縱向比較、特殊性是自卑者的思維


  自卑總是在對比中形成并加深的。





  有一個教師,很自卑,有社交障礙,一遇到同事就會手發(fā)抖??墒?,當她面對自己的兄弟時,挺正常的。而要是與一些小孩子們一起玩,玩得也挺開心的。這是為什么?因為她總是想著要勝過同事,至少也不能在同事面前丟臉啊,同事對她來說就成了一種競爭性的存在,是必須加以比較的對象,如果自己有什么能力(當前就是社交上的應對自如、從容不迫)竟然比不過對方而且被披露出來,就很糟糕了。就是這樣的比較,不肯承認自己有局限性的想法,令自己感到尷尬,覺得不適,心理失去平衡,無法面對同事,從而產(chǎn)生社交困難。而與兄弟的關系相對自由、放松,沒有壓力,無需進行比較,所以也就能自如地交往;至于那些小孩,更是不在話,因為他們還不懂事,不屑成為自己的比較對象,他們也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何拙劣表現(xiàn),故爾玩得不亦樂乎。


  深入探討自卑者的比較模式,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常常希望自己無所不能,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別人強。他們喜歡比總體水平,苛求自己,不允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他們過分重視某些價值,而忽視了另一些重要價值?;蛘哂闷骄髁x的辦法來分配價值。在他們認定的價值上,他們太執(zhí)著了。如果在這個方面(如上述社交障礙的教師,很在意與人交往時的能力,怕出丑)不如人,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他們沒有認真想過人各有所長(這個老師教學上年年先進),也各有所短(只不過社交上有些困難),因此根本不必自慚形穢或自輕自賤的。他們忽視了每個個體的差異性與特殊性。




  另外,在他們的比較方式中經(jīng)常忽略的是時間因素。他們漠視自己的進步,一味地苛求于自己。他們很少或不屑于進行今天與昨天的縱向比較,難以為比較中獲得的進步而歡欣鼓舞、自強不息,卻固執(zhí)于與別人的橫向比較,顧影自憐、自暴自棄。在進行橫向比較時,又習慣于與現(xiàn)實中最好的、楷模式的人物進行非理性的比較,從而更覺得自己的能力每況愈下,自嘆勿如。這正是他們經(jīng)常感到自我挫敗的原因。

  你如果告訴他們可以另辟蹊徑,開發(fā)自己的特殊才能而出奇制勝,他們會感到不可思議。他們很不情愿承認哪怕是必然的失敗與自己無法超越的無能,不承認人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缺乏理性也是難以超越自卑的原因之一。




  自卑者的心理根源在于潛在的自負與自我中心



  自負與自卑是一對孿生子,而它們的母親是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者的心理活動,很多時候是這樣的;我可不能在別人面前出丑;如果讓別人知道我有所不能就會有失自尊;我不應該被人看不起;哪怕我知道自己實際上不能做某些事,也不能當著他人的面承認它;……所有這些思想意識的核心,就是唯我獨尊,自我中心。



  自己把自己理想化了的種種觀念構成了霍妮所說的“自負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會用各種“必須”來強化自己的形象;我必須能避免任何錯誤;我必須對每一個人都有禮貌;我必須每天都做出成績;我必須在什么方面都不落人之后;我必須……這些“必須”,象是暴君一樣強制性地命令當事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某種虛假的目標,維護自負系統(tǒng)的完整性。而實際上,這種自負的目標一開始就是虛假的,也就注定了它的追求必然是失敗的,于是就產(chǎn)生了神經(jīng)癥。


  當自負系統(tǒng)運轉起來的時候,可以帶來一時的熱情高漲,意氣用事。但在挫折之后,立即就變得沮喪灰心、頹廢和不知所措。從自負走向自卑,易如反掌。這當中缺少的是彈性,靈活性。自負者對自負的虛假目標追求十分機械刻板,自然會影響到對挫折歸因與認識的片面性,走向極端。這樣,當挫折發(fā)生時,最容易產(chǎn)生對自我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善,憎恨自己的無能為力,由此強化了自卑感,使自己變成了低人一等的“賤民”。不管是自負還是自卑,都是過分關注自我的必然結果。


自卑-自閉-無學習性-發(fā)展停滯-更自卑…是自卑者的惡性循環(huán)



  自卑不僅是個性發(fā)展的一個結果,它反過來還會對個性發(fā)展產(chǎn)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種自卑對個性的反作用,可以從自卑-自閉-無學習性-發(fā)展停滯-更自卑…這個循環(huán)方式一目了然。



  一個自卑的人,對別人與外界的興趣會減低,對一般的刺激很少做出積極的反應;不但如此,他們還要極力回避刺激,不愿與人交往,不想研究問題,不愿承受壓力,心理上消極退縮,個人傾向于自欺欺人地認為喜歡孤獨,愛好沉思默想,苦思冥想,甚至于胡思亂想。這樣的退行心理,使其與社會產(chǎn)生隔離,與新生事物缺乏聯(lián)系,個人所面對的都是早已習以為常的自我的狹小天地,坐井觀天,作繭自縛,視野狹隘,觀念陳舊,失去了一個個鍛煉自己才能的機會,把風險估計得很大,看不到任何進步的可能,感受不了任何成長的喜悅,也漸漸麻木于得過且過,讓希望的火種泯滅,個性停滯不前。自卑者的開放性、學習與創(chuàng)造性都很差。




  “我不行”的預感,通過預言的“自勝效應”得到了驗證。不良的自我暗示,令自卑者越來越覺得自己所認定的“我真沒用”,通過惡性循環(huán),被“證明”完全“符合事實”。這個負向的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效應,使自卑者更加喪失信心,更加覺得自己就是墊底的命。自卑者的最后歸宿就是宿命論,悲觀論。放棄努力就是一種邏輯的結果了。




  沒有外因的介入,扼制上述的惡性循環(huán),而讓自卑者自己覺悟,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總有很好的理由來維護他的自卑論調,把“我不行、就是不行”當成是推卸責任的借口,并不自覺地從自卑中獲取某種逃避義務、規(guī)避風險等精神利益。以自卑的無能為理由來為自己的懶惰進行辯護者也不在少數(shù)。




  習得性失助是自卑者最生動的心理學描述

  習得性失助(Learnedhelplessness)是M?塞利格曼杜撰的術語,指這樣一條普遍法則,即失助是由于處在無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習得性狀態(tài)。在比擬人類產(chǎn)生這種效應的實驗演示中,對狗進行反復的不可躲避的電擊,就會造成一種非常嚴重的病理性失助,這時,即使給它一條逃跑的通路,這只狗也不會逃跑。


  還有一個實驗是關于跳蚤的。把一只跳蚤置于一個四壁及頂蓋都透明的杯子中,一開始它總是不斷地試圖跳出這個杯子,幾經(jīng)碰壁,就漸漸地放棄了這樣的努力。最后,就是打開這個蓋子,它也不會再跳起來企圖逃走了。跳蚤通過學習,習得了“跳也無用不如不跳”的生存法則。


  在自卑者的自卑心理作用下,產(chǎn)生了“我不行”的預期,于是就漸漸學會了不努力,(我怎么努力也無濟于事)。這樣的狀態(tài)時間一長,就變成了某種習慣。這種習慣就是“自卑者的習得性失助”。



  在學校里很多學生的天資其實挺好,可就是因為陷于這種習得性失助的狀態(tài)里無以自拔,從而放棄了自身的切實努力的。遇上好老師,一經(jīng)點拔,自信滋長,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門就豁然打開了,成績可能就會蒸蒸日上,匪夷所思,令原來對其已形成偏見的某些人感到“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了。


  自卑者的習得性失助與M?塞利格曼所謂的失助,有著這樣的不同“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是“無可逃避的”,而且是客觀的;而在自卑者的情況下,這種不愉快的情況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卻又是預期的,命中注定的會來臨的。

  高度自卑的抑郁患者,之所以很難矯治,原因就在于這種習得性失助的頑固性。






  突破自卑的幾條黃金法則

  學習森田療法包容問題,建立正性暗示阻斷軀體化

  自卑者要承認自己有一些心理問題,允許自己帶著一點問題來學習生活,不急不躁,在學習中提高自我。
對于比較嚴重的軀體化癥狀,如頭暈頭痛、心悸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性欲低下等,也要首先考慮把它們包容進來,而不是為此感到焦慮與抵觸。非但如此,還要盡可能地對自己進行正性的自我暗示,比如,我會好起來的;我相信自己會不斷進步;這點問題應當不在話下;心理健康的目標一定能達到;超越自卑,增強自信……
  軀體化的癥狀,只要是屬于神經(jīng)癥的,都不必太關注;因為你越是關注,它就越是頑固,越是嚴重?!耙姽植还?,其怪自敗”。對癥狀不理不睬,它帶來的精神困擾就隨之減輕了。
而只有在不被癥狀所困擾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更好地學習如何超越自卑情緒的糾纏。




  認清自己有局限性的事實,放棄完美主義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每一個人都是能力有限的,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我們經(jīng)常會有遺憾,不能如愿以償。我們不可能什么都比別人好,比別人強。我們承認自己的無能,無知,無助。我們是一種不完美的存在。
  只有想象中的自己可以是完美的,而我們卻生活在現(xiàn)實中。
  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之下,最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了。我們不需要完美主義。
  人,總是會生病的,總是會死亡的。
  拚命地追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就會變得易激惹,心理承受力就會下降,而它又為自己的挫折感加重提供了一個不良的人生哲學基礎。而挫折感經(jīng)常是形成自卑感的催化劑。
所以我們要愉快地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重視獨特性的價值,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

  我不必樣樣出色,但我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以我的獨特性在人群中找到自我的價值感,而決不試圖什么都比別人好。
  我不嫉妒別人在他的領域里取得好成績,也不為自己某些領域的落后而憂心忡忡。我堅持我的方向不后悔,我堅持我的價值不放棄。
  我的自尊心是由我自己來維護的,而不是靠他人的肯定、贊賞、恭維來維持的。我是我,我是唯一的,無人可以與我完全相同的,無可替代的;就為了這個,我也有十足的理由喜歡我自己,熱愛生活。我相信自己通過持續(xù)的努力會建立自己的風格,找到自己社會中的位置。
  許多成功人士也不過是在自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而已。

  開放自我以提高學習性,增強自信以突破自卑者的惡性循環(huán)

  自卑者的惡性循環(huán)并非一個穩(wěn)定系統(tǒng),因為當事人是一個有生機體,有著主觀能動性。
  有了主觀能動性的人,就可以變自卑為自信,變封閉為開放,從而打破自卑者的惡性循環(huán)。
  打破惡性循環(huán)之后的因果鏈是這樣的(基本自我肯定的不怕挫折、甘冒風險、面對問題、積極干預的內在精神)DD開放自我(有希望地)DD介入現(xiàn)實(勇敢地)DD接受刺激(坦然地)DD解決問題(認真地)DD增長才干(必然地)DD收獲成果(欣慰地)DD增強自信(正反饋地)DD更加開放DD更多的學習性與更好的創(chuàng)造性DD面對更多的問題DD更高的才干……這正是與自卑者的惡性循環(huán)相反的“自信者的良性循環(huán)”。
  從主觀能動性、自信著手,正是打破惡性循環(huán)的關鍵。
  而一個人自卑與自信,是可選擇的;正如一個悲觀主義者與一個樂觀主義,對同是半杯水的評價各不相同“唉,只剩半杯了”;另一個說“啊,還有半杯呢!”DD自卑與自信也不過是不同的自我評價而已。你選擇自卑便有理由自卑,你選擇自信便有理由自信。而你一旦選擇了,自卑者便擁有昏暗的惡性循環(huán),而自信者則擁有光明的良性循環(huán)。孰優(yōu)孰劣,何去何從還不一清二楚?

  了解習得性失助以克服惰性,強化意志努力以求機能自主

  習得性失助的自卑者,最大的困難在于改變自我時的巨大惰性。
  “我反正沒用,所以我才懶得動呢。你讓我試一試,我倒要問你,我萬一又失敗了呢?以前那么多的失敗,我還不知道我自己有幾斤幾兩啊?我是沒救了。橫豎都一樣,我就這樣過了”,自卑者這樣想道。
  那只跳蚤一直不再跳,已經(jīng)有些日子了,而那個杯蓋打開與否,它早已不去關心更不想去注意了。
  所以,自卑者要反思,是不是形成自卑時的情境與現(xiàn)在已今非昔比?是不是可以再試一試?Tryandtry,tryagain.(試一試,再試一次?。?br>  成功與絕望往往只差一步!
  另外,也許我們開始時興趣不大,投入的積極性不高,但隨著事情的開始、深入、發(fā)展,說不定我們的興趣會提高,會從嘗試中汲取力量,產(chǎn)生新的興趣增長點,動機被有效地激發(fā)起來呢。DD這正是“機能自主”。
  奧爾波特引用了一個例子說明了機能自主這個概念:“……一個大學生剛開始學習一門課程時,很可能是因為這門課是必修的,或因為家庭需要,或由于時間寬綽而選取學,但也許在最后,他會完全被它所吸引,或者一輩子迷戀這門學科了。這里,原發(fā)性的動機也許喪失殆盡,達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卻變成了目的?!?br>  自卑者何不勉勵自己帶著冒險精神參與某種活動,哪怕是那些以前令自己感到害怕的、通常要回避的活動,然后穿過習得性失助,借道機能自主,持之以恒地努力以求漸漸形成并鞏固自信,抵達成功?
自卑不可怕,可怕是沉湎于因自卑而造成的惰性,陷落于自卑者的惡性循環(huán)而不醒悟!不自救!
  英美人經(jīng)常強調的一個重要詞語就是嘗試try。沒有嘗試,就沒有成功。勇于嘗試,甘于冒險,善于開拓,生活的疆界才會越來越開闊,人生的視野與疆界才會越過常規(guī),越過傳統(tǒng),走向創(chuàng)新,走向成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