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書《駱駝祥子》的記錄比較短。所以這兩次并為一篇發(fā)布吧。 【2021讀書記錄】(二)《駱駝祥子》 我是一直沒讀過這部作品的。上學的時候沒讀過,后來這些年也沒讀過。但是對祥子,對虎妞并不陌生。常常就會不知道從哪讀到關于它的文字。 也許就是因為它是現代白話文小說的經典作品吧。 我先是讀了這本書,后來又找了些關于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看,也是因為,這書的時代背景離現在的生活有些遠,我做一些功課,自己更好地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跟娃交流吧。比如造成祥子人生悲劇的原因,大的社會環(huán)境是一方面,他自己的性格上的弱點也是一方面。比如要看到虎妞既是財主的女兒,又是人力車夫的妻子的雙重身份,看到她既是造成祥子悲劇的主因,其實也是另人同情的受害者。 這些考試的時候不一定會考,但是多交流交流,可以提高孩子分析和看待問題的能力。多學習,也可以跟娃始終有共同的話題吧。 還跟她一起看了《駱駝祥子》的電影。讓人物活起來,多方位的去理解,學習吧。 【2021讀書記錄】(三)《為何家會傷人》 武志紅的這本書,最早的時候,我是在孩子四周左右從劉海燕醫(yī)生的博客里看到的推薦。當時買來,讀得斷斷續(xù)續(xù),磕磕絆絆的,發(fā)現自己根本讀不進去多少,就擱置了。 后來,有了一些自我成長,也有了一些同類書的閱讀儲備,才終于讀完了。 現在第三次重讀,才感覺自己真正地讀了進去吧。 所以,我會覺得讀懂一本書,有時候也是需要一些緣分,一些引領的。感謝這么多年,群里的浸潤,和引領。 這是一本梳理各種家庭問題,以及發(fā)生背后的原因和建議的書。 整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教我們怎樣同內心的父母和內心的小孩和解,并給我們揭示了中國式家庭的心理真相。 在書中,武志紅老師給我們剖析了中國式家庭中大部分的傷痛來源,而這些又可以如何被改善甚至避免,在書中都給出了部分答案。 我的朋友說:“無論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自己,還是避免錯誤養(yǎng)育方式對自己孩子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還是指導孩子更好地學習,這本書都很有意義”。 如果讀的書足夠多,就會發(fā)現其實有一些觀點在不同的書里被一次又一次的重申和闡述。比如:夫妻關系在家庭中永遠是第一位。比如:孩子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ぁぁぁぁぁず芏鄷镉^點都是相通的,互相印證??墒?,我們看似讀了很多書,真的讀進去多少呢? 這次重讀,我的重心在其中與青春期相關的章節(jié)上。學習怎么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書的筆記,我覺得似乎用筆寫一遍,更入心一些。所以這里就只寫一寫與這書的緣分,在讀的過程中的一些感受,來記錄讀過這本書吧。 這里只摘記一點點: “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癥,胡慎之建議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幾點: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那么這種叛逆心理就會減輕。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這種叛逆心理反而容易變得更強。 第二,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 在正常情況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個心理變化非常劇烈的階段,因為他什么都想嘗試,今天是這種心理狀態(tài),明天可能就變成另一種樣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為孩子偶然出現的異常行為而焦慮。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說來,父母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神”,孩子們普遍對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這種心理讓他們依賴父母。 但進入青春期后,這種崇拜心理一般會消失大半,孩子們會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學家等。這種心理的轉變,會讓孩子們變得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大下降,父母應做好這種思想準備,明白孩子這種心理轉變背后的積極意義。 第四,不要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強烈叛逆行為,譬如離家出走、早戀等大動干戈,要理解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一般說來,強烈的叛逆行為是對父母強烈控制欲望的一種反擊,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適當變弱,孩子們的叛逆程度也會自然而然地下降。 第五,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聽話”還當作優(yōu)點來看。相反,做父母的應該感覺到焦慮和擔憂,并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獨立的世界,減少他的依賴心理。 第六,謹防孩子陷入嚴重的抑郁狀態(tài)。 胡慎之說,如果孩子比較叛逆,你起碼不用擔心他會想到自殺,因為叛逆的孩子一般會有較強的生命力。相反,如果孩子非常聽話,那父母倒是應該有所擔憂。抑郁癥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本來向外的憤怒不能表達,轉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達憤怒,而好孩子則容易將憤怒憋在心里,最終攻擊自己。 評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郁癥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三少”,即話少、行動少、情緒少。像阿瓊,在家中很少說話,暑假很少出門,情緒一直很低落,已經明顯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了。 最后,胡慎之強調,青春期的心理,即便對專業(yè)人士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他的一個德國老師曾說,當處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時,能有20%的成功率就很不錯了。 看上去,這是一個悲觀的數字。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專家、家長和老師都難以做到用一套嚴格科學的控制手法讓青春期的孩子健康成長,應該讓他們獨立成長,讓他們自己去體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并最終成為他自己。” 摘自《為何家會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