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圍寨墻,幾株蒼翠細榕之下,青磚紅瓦裝點著一座古色古香的莊子——塘尾村。像東莞別處的老村一樣,池塘碧波蕩漾在村前,但似乎此處的池塘更被賦予了獨特的寓意,一大兩小配合著村前的兩眼古井,構成了一只揮舞著雙鉗威煞煞的螃蟹。螃蟹是一種具有一定威懾力,但又很吉祥的動物,它在古代被賦予了吉祥、健康和生子等多重寓意。在這只螃蟹的保衛(wèi)下,塘尾李氏宗族也是極其興旺,據(jù)說塘尾李多數(shù)為商人,可謂財源滾滾。
從“秀挹東南”的東門進入村子,一位老人正蹲在古井旁捶洗衣服,一頭銀發(fā)映在紅砂巖為基的房子上。塘前開闊地上是村中的祠堂,灰塑、木雕雖然不及黎氏大宗祠的精彩,但卻是一座座不錯的典雅庭院。雕刻著劉伶醉酒和黃大仙叱石成羊典故的梅庵公祠敞開著大門,走進去,一進幽靜的天井內,一位老漢正伏在書案前提筆運墨,雖然已經(jīng)不見當年的輕狂書生之氣,但那份淡定、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卻濃濃的寫在了書紙之上。我站在案前看了一陣子,老漢也抬頭看看我,沖著我笑了笑,我原本想打個招呼,老漢說用莞話說了句大致是不會普通話之類的話,我也只好安安靜靜地在院落里轉一轉。其實,梅庵公祠內,最美的景色不過于陽光照在老漢身上,他仿佛置身世外,那么認真謹慎地書寫著。公祠一側的老年活動室內喧鬧聲似乎并沒有干擾到他這里,這似乎是一種大隱隱于世的境界吧,也許正是梅公那份超然與疏狂的一脈相承。
老年活動室是近些年修建的,它的出現(xiàn)顯得有幾分突兀,與周邊其實并不是很和諧?;顒邮业奈鱾纫幌镏簦闶蔷巴ü?。祠門緊閉,只能門前興嘆一番,祠前不遠便是另一座寨門,不過看上去要比東門小一些。
小巷是村子的血脈,井字巷道是村中人外出的通道,同時巷道下都配有排水設施。塘尾的巷道多用麻石砌成,也有一部分使用紅砂巖,長年累月的踩磨,已經(jīng)非常光滑了。青苔悄悄地爬了上來,老宅房頂上也長出了一叢叢新綠,一些房子里還住著人,但從說話口音可以知道,他們是基本都是從四川一帶過來的,并非本地原住民。不過有他們在,村子里生機了不少。倒塌的老屋基址上被他們整理出來種上了一畦一畦的蔬菜和花草,綠意盎然。我?guī)缀跏敲允г谶@巷子里了,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重復路,更不知道有多少路上沒有走到,不同的門臉門樓,各異的裝飾雕刻,彰顯著這里曾經(jīng)的主人怎樣的心志。巷子深處不時出現(xiàn)一座座家廟和書塾,可以看出這里是一個書香之地。但據(jù)史料記載,塘尾李并沒有走出很多士子,最高的不過是秀才,更多人依然是子承父業(yè)選擇了經(jīng)商。也許對于塘尾而言,讀書只是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是一個問道學禮的過程,而并沒有將皓首窮經(jīng)、高官得做作為為人處事的最高志向,想必這里不會出現(xiàn)范進中舉那樣的瘋狂行徑。相反,當每一位受過儒家正統(tǒng)教育熏陶的年輕人,將自己的所學投身商海的時候,卻營造出了別樣的一種繁榮。眼前這座保存完好,建設井井有條,精雕細琢的塘尾村,無論取材還是用工,都堪稱上品。書是必讀的,但任何書都需要一個轉化為行動的平臺,塘尾內一座座書塾,即是對“柱史傳家”的繼承,更是對經(jīng)世致用的有力詮釋。
時光讓我久久地站在那一座座用三合土砌成的土房子前,看得出這些房子應該也是早期塘尾人的住所,摸上去糙糙的,但在陽光下又有一種閃閃的錯覺。老房子不少已經(jīng)頹敗了,歪斜的門窗,倒塌的樓板,無處不在的綠色,森森的有一種凄涼之感。青磚砌就的房子便顯得各位威武,雖然從外觀上看,樸素無他,但隨便走進一座院子,無一處不是精雕細琢的,主人的那副心血澆注在院落室內的每一個角落。也許這是一座很低調的村子吧,富貴不外露。
不自覺地又走到了一個池塘邊,紅墻綠樹倒影其中,如詩如畫。這一處應該又到了村邊吧,現(xiàn)在居住的人也很少,顯得格外安靜。在池邊石板路上來回踱著,撫著一側蒼老的山墻,不時打量一下檐下華板上的人物花草,那一刻覺得時光是那么曼妙。
塘尾古圍墻、圍門和炮樓:始建于明,歷代有維修。圍墻繞古村落成封間一周,周長860.8米,高5米,寬0.35米,紅石墻基,青磚墻體,每隔4米有一附墻。在圍墻東南、西南、西北、東北角開有四個圍門,村民分別稱之為東門、南門、西門和北門。以東門規(guī)模最大,寬4.24米,長5.38米,高9.30米,為兩層青磚鑊耳山墻建筑,圍門之上鑲“秀把東南”匾額。圍墻附有28個譙樓(當?shù)剜l(xiāng)民稱樓斗、炮樓),以28個天文星宿命名,規(guī)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為長、寬各4.5米,高7米,圍墻、圍門和炮樓組成完整的防御設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來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軍的搶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F(xiàn)圍門完好,圍墻基本完整,炮樓尚存19個。
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內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磚砌筑,井沿則用整塊紅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徑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崗巖石。
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間,為十二世祖家祠。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寬8.8米,長14.3米,占地面積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從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為東莞地區(qū)罕見。公祠還擺放了塘尾民間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稱康帥府。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硬山頂。寬9.5米,長17.1米,占地面積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頭、橫梁石雕工藝精美。
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網(wǎng)狀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條,東西走向的橫巷4條。巷道由紅石條石鋪就而成,寬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緒年間,富紳李植忠改建部分紅石巷為花崗巖麻石巷,橫穿圍面,從東門出圍到牛過村,可達當時的南社火車站,由北門出圍直達當時的木排村石龍渡口,總長度近10公里,現(xiàn)僅存圍內300米。
寶卿家塾:民國年間李冀南擴建祖居而成,寬8.85米,長9.5米,早期為家祠與民居結合的建筑,學冀南與陳伯陶同中鄉(xiāng)試后,改家祠為書院?,F(xiàn)存東莞清末探花陳伯陶1919年題書的“寶卿家塾”紅石門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