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悅讀中醫(yī) 我拜讀了楊紹伊的《伊尹湯液經》,進一步明確了《傷寒論》是由《論廣湯液》而成,并由其考證得知,漢前的《湯液經法》用八綱理論進行辨證論治,并無“半表半里”概念,到了東漢張仲景以后才產生“半表半里”概念;漢前的《湯液經法》雖有六經名,但無六經提綱內容。由此考證,我堅信六經的形成當在東漢,是因加入“半表半里”概念才由八綱形成六經。于是,我把這些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文章,加入注解胡希恕先生的論著中,既宣傳了胡老研究經方的成果,也激勵自己更深入地獨立思考、精研經方。我的經方之路,能夠有機會師承胡老,真是人生之萬幸。當然,我也接觸了不少其他門派,感覺各有所長,各有特色。然而從對臨床療效的提高上,我認為,胡老的經方體系,無疑是最有實效的。實踐是檢驗某個學術派別的唯一標準。學習經方,要參考其他學科,參考其他學派,經方和時方并不對立,而是相互補充。我有幸跟隨了好多名老中醫(yī)學習,比如說焦樹德老師治療痹癥,就是“時方派”運用經方進行??蒲芯?,這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后世許多學派或名家,其學術淵源多來自經方。 最后,我想和大家說點肺腑之言:大家都津津樂道于胡老做學問的嚴謹,不少人勸胡老發(fā)表論文、出版專著時,他總是說:“再等等吧,我還沒有考慮成熟”,固然有當時的學術環(huán)境不容胡老發(fā)表論著的罕為人知的特定背景,但也的確反映了胡老內心深處做學問的嚴謹風范?,F在,我也是深有體會,越是深入研究經方,就越感覺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考慮成熟、透徹。真可謂是“經方越學,問題越多”。我最近正在寫一本關于經方的新書,內容是探討經方用藥規(guī)律,寫作中,我和助手們就遇到了好多問題,比如說關于六經、八綱,胡老說“中醫(yī)辨證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臨床運用大致如此”。但是,辨了六經以后,辨方證就要把每個方證都歸屬六經,多數方證還算好歸,但有些方證歸起來就左右為難,似乎既可以歸入這經,也可以歸入那經,頗讓我們感覺困難。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感覺到,真是越學感到問題越多,真是學無止境啊。這里再次體會到胡老回答“還沒考慮成熟”的真正含義。比如說,五苓散屬于什么方證?歸于哪一個經?有人說,它屬于太陽??;有人說,屬于太陽陽明合??;還有人說,屬于太陽陽明太陰合病……眾說紛紜,如同盲人摸象一樣,或許每個人都真實觸摸到大象的某一部分,但或許都不全面完整。所以,對于經方的探討,是沒有止境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經方學人不斷努力,才能漸漸接近真理的本質。 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方證是由方藥和證候以八綱為基礎對應的理念,它起源于神農時代,逐漸積累豐富,至漢代產生了六經辨證,形成了完整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經方、《傷寒論》的主要內容及六經辨證理論,都是由方證發(fā)展而來。經方之源,始于方證,它既屬基礎理論,亦屬臨床證治。因此,認識方證,是學好《傷寒論》、認清六經實質的關鍵。 欄目主持:劉觀濤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為馮世綸,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
|
來自: 中醫(yī)知識學習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