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5 10:20:25 來源: 《中國美術(shù)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作者:蕭風 顏真卿書法一變古法,雄秀獨出,開啟了一代新風,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其行書尤以草稿為最佳,《爭座位帖》與《祭侄文稿》均出于無意,卻甚得妙境,對后世影響很大,后人對其評論也很多,“篆籀氣”就是其中之一。 一、“篆籀氣”的提出及內(nèi)涵 歷史上最早從顏真卿行書中感受到“篆籀氣”的應(yīng)該是米芾了。這位書法奇才雖然對魯公的真書嗤之以鼻,認為不可學,只能入俗品。但當他在宣教郎安師文處看到《爭座位帖》時,則不得不由衷地折服了,其《寶章待訪錄》云:“右楮紙,真跡,用先豐縣先天廣德中牒起草,禿筆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于意外也。世之顏行第一書也?!薄稜幾惶芬欢ńo米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多次表達對該帖的激賞:“與郭知運《爭座位帖》,有篆籀氣,顏杰思也。”①同是北宋的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也作過相似的評述:“自秦行篆籀、漢用分隸,字有義理、法貴漢嚴,魏晉以下,始減損筆畫以就字勢,惟公合篆籀之義理,得分隸之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這里,朱長文所說的“合篆籀之義理”與米芾所言的“篆籀氣”,意思應(yīng)該是一樣的。朱與米基本是同代的人,很難說誰言在先,或許有過影響,或許不約而同。但無論如何,顏真卿行書中的“篆籀氣”已被宋人認識到并明確提出。 篆籀是文字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書體的稱謂。“籀”特指籀文,出現(xiàn)在周宣王時期,太史籀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和規(guī)范,著大篆15篇,世稱《史籀篇》?!妒肤ζ肥且徊孔謺?,形態(tài)與古文大篆略異,主要用于識字啟蒙,規(guī)范天下文字。籀文雖被定為標準文字卻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凹捌酵鯑|遷,諸侯立政,家殊國異,文字乖形”②,只有遠在西陲的秦國將籀文相對獨立地承習下來,并對后來文字的改造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tǒng)一文字,罷與秦文不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③。秦滅六國前,籀文在秦國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的歷史,在傳抄中難免被改寫,也會或多或少受到東方諸國文字的影響,很難保持宣王時期的原貌④,但畢竟與后來的小篆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統(tǒng)。 米芾、朱長文所言的篆籀應(yīng)該是大小篆的泛指。所謂“篆籀氣”,是指大小篆這類書體所散發(fā)出來的氣象,它即是篆籀技法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一種整體的審美感觀。叢文俊先生曾從用筆、結(jié)體、章法三個方面精確地概括了篆書的特征,即“婉而通”、“正與奇”、“和諧與變化”⑤。篆書的線質(zhì)圓融,走勢曲婉暢達,綿亙遒勁,給人以飽滿、鼓蕩之感;篆書的結(jié)體雖不盡相同,有的對稱均衡,有的欹側(cè)奔放,但大都深含圓融之態(tài);章法上或茂密或疏朗,或整飭或錯落,各具其美,因形而變,生氣勃勃。篆書雖然在其演變過程中種類繁多,但總體呈現(xiàn)出圓融暢達、端莊雅正、氣度雍容的審美特質(zhì)。 二、《爭座位帖》、《祭侄文稿》中的“篆籀氣”分析 《爭座位帖》作于公元764年,墨跡不存,刻石現(xiàn)在西安碑林。從用筆上看,此帖深得圓勁遒婉之妙,線條幾乎無所不曲,充滿張力,點畫凝重而不板滯,豪放逸宕而不流滑,彰顯出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阮元對此帖線條意蘊作了生動的譬喻:“《爭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 在一些點畫和結(jié)體的處理上,《爭座位帖》很具篆籀遺意。例如,努畫(豎鉤)取篆籀外曲的態(tài)勢,“別”、“側(cè)”、“府”、“寺”、“時”等字,剛中帶柔,動有姿態(tài)。作為方塊字,在處理左邊筆畫時,魏晉人多取蕭散的韻致,而顏真卿則大都汲取篆意筆法,張力外撐,與右邊形成呼應(yīng)之勢,如“仆”、“故”、“爵”、“披”、“屈”等字。這些特點,使此帖帶有矜怒之氣,正如明代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所說:“顏真卿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盾,硬弩欲張,鐵柱特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span> 在圭角的處理上,更是散發(fā)出濃郁的篆籀氣。顏真卿擅圓轉(zhuǎn),特別是在提筆轉(zhuǎn)換時能夠深藏圭角,不使其棱角怒張。有時采用典型的耷肩圓轉(zhuǎn),一筆轉(zhuǎn)下,力度如折釵股,篆籀筆意躍然紙上,右下角也多取圓渾的態(tài)勢,如“國”、“南”、“倫”、“綱”、“尚”等字。 結(jié)體上,《爭座位帖》尚圓形體勢,比較寬博、開張,有別于王羲之《圣教序》字體長方的內(nèi)斂意蘊,從而凸顯出宏大的意象,真力彌滿,氣勢充沛。這種圓渾的體勢在《散氏盤》等篆書作品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章法上疏密沒有規(guī)律,前部分松朗,中后段比較緊密,字體時大時小,有反復涂改、增補之跡。從中可以窺見顏真卿的行書草稿多不疊暗格,隨意寫來,無跡可循,與“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⑥的大氣格有著內(nèi)在的承接關(guān)系。這種書寫方式相比今人將宣紙疊成暗格,甚至在毛氈上畫格影映以求整飭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在章法上也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氣韻。 由上可見,《爭座位帖》確實是顏真卿參以篆籀筆意的成功之作。 《祭侄文稿》中也有“篆籀氣”嗎?對于這個問題,宋末元初的陳深在《停云閣帖題記》中已有評價:“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如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而反極其工也!”《祭侄文稿》作于公元758年,比《爭座位帖》早6年。顏真卿時年50歲,書法已相當成熟。草稿共25行,234個字,運筆清活圓潤,筆勢雄奇,姿態(tài)橫生,與《爭座位帖》有異曲同工之美。 由于此草稿為墨跡,可以清晰地看出筆鋒使轉(zhuǎn)的來龍去脈。人們常將“唐人尚法”更多地理解為楷法,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唐人尚法應(yīng)體現(xiàn)在各種書體之中。《祭侄文稿》這一墨跡讓我們從中洞悉唐代書家對用筆、結(jié)體乃至章法、墨法的全面追求。他們以練就精到的筆法為書之要旨,最初可能是一種刻意的求工,至大境界后則進入道,自然天成,隨機變化。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寫就的,從滿紙墨跡淋漓、時有涂抹中可以知道顏真卿當時是無意于書的??墒羌氈陆庾x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篇草稿在激越的情感中依然不失法度,在率意而書中用筆居然如此精到。我們看“”、“楊”、“節(jié)”、“天”、“遘”等字中的橫畫,起筆不同,姿態(tài)各異,有平起者、圓起者、搭鋒者、折鋒者。撇畫更是變化萬千,有短撇、長撇、鉤撇、反撇、一波三折撇等,十分豐富。每一字中,如有多個重復的筆畫,則或在用筆或在體勢上絕不重復,極盡變化之所能。這讓我們不得不驚嘆魯公高超深厚的筆墨功夫。 盡管是激情之作,書寫速度非常迅疾,不加思索,可細看其用筆,多為藏鋒入紙,而且藏得干凈自然。在收筆處也相當講究,每每回鋒。這使得此稿在迅疾中能留得住筆,線條婉轉(zhuǎn)含蓄,不直率流滑。由此可以體會顏真卿所說的“用筆如紙下行”⑦的深意。應(yīng)該說,行草與篆籀筆法的完美結(jié)合,在此草稿中盡顯。 這篇墨跡作品還將現(xiàn)存《爭座位帖》碑版無法呈現(xiàn)的飛白等細節(jié)表達得淋漓盡致。仔細推敲,顏真卿一共蘸了7次墨,寫完了全篇的文字。很多字是用枯筆在紙上擦出來的,蒼勁有力,如萬歲枯藤,老辣縱橫,一唱三嘆,余味無窮,深得自然之妙,做到了情感與法度的完美統(tǒng)一。 三、“篆籀氣”的歷史淵源 姜白石《續(xù)書譜·總論》云:“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于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淡則出于蟲篆,畫點波發(fā)則出于八分,轉(zhuǎn)換向背則出于飛白,簡便痛快則出于章草。”書法至晉,已經(jīng)真行草隸篆五體具備。五體各具其美,又互為影響。歷史上的許多書家都提倡書法要能兼?zhèn)渲T體之美。傳東晉衛(wèi)夫人《筆陣圖》云:“結(jié)構(gòu)圓備如篆書,飄飏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睂O過庭《書譜》也說:“真以點畫為形質(zhì),使轉(zhuǎn)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鼗ルm殊,大體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span> 舉凡自漢晉以降的大家,幾乎都能兼擅幾種書體并盡變其中。如右軍的草書轉(zhuǎn)多折筆,間參八分;歐陽詢、褚遂良將八分入楷法;懷素變草法參以篆籀筆意等。由此可見,書體之間體格多變,宗尚難拘。張懷瓘非常重視篆籀,在《評書藥石論》中提出了“復本”說:“書復于本,上則注于自然,次則歸于篆籀,又其次者,師于鐘、王?!雹?00年后,明代豐坊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后結(jié)構(gòu)淳古,使轉(zhuǎn)勁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稱謝安石中郎帖、顏魯公爭座書,有篆籀氣象,乃其證也?!雹嶝S坊的結(jié)論有道理嗎?我們再考察幾位顏以前的大家。 被譽為筆法始祖的蔡邕,精于篆、隸,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⑩之譽?!岸础敝^圓融,“達”謂流變。其時去古未遠,隸法兼之篆籀筆意是自然而然的。張芝是漢代草書大家,張懷瓘《文字論》稱“張有道創(chuàng)意物象,近于自然”,雖然沒有真實的作品可證,但據(jù)此亦略可推知,蓋篆籀與草法都以圓曲為形居,以自然物象為其美的。三國時期的皇象擅寫草書,羊欣稱其草書“沉著痛快”。除草書外,皇象還善小篆和八分。張懷瓘《書斷》將其章草入神品,八分入妙品,小篆入能品。諸體兼善而通貫,可得想見。鐘繇也是得筆法真?zhèn)髡咧唬稌鴶唷贩Q其“真書絕世,剛?cè)醾溲?,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馀?!蔽覀兛础缎颈怼?、《薦季直表》、《力命表》等,于濃厚的隸意之外,明顯可以體味出篆筆圓融的遺韻。王羲之雖以行草傳世,但有記載說他深受篆籀的影響。李世民稱其“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中“篆素”指兼善古今諸體。黃伯思《東觀余論·跋逸少升平帖后》云:“《晉史》稱王逸少書暮年方妙。此帖升平二年書,距其終才三載,正暮年跡也,故結(jié)字比《樂毅》、《告誓》諸帖尤古質(zhì),殊類鐘元常,渾渾然有篆籀意,非真賞未易遽識也。” 由上可見,古人對篆籀筆法十分重視,將篆籀筆意化入其它書體也是淵源有自。筆法傳至顏真卿處,已歷500多年的滄桑,前人成功的經(jīng)驗對顏真卿應(yīng)該很有影響。 四、顏真卿行書中“篆籀氣”的成因 首先,盛唐氣象對顏真卿書風的形成深具影響。唐代初期在二王書風的籠罩下,雖然出現(xiàn)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但終屬寄人籬下。這種書風在玄宗繼位后發(fā)生了質(zhì)變。朱關(guān)田先生在《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中精辟地指出:“盛中唐,唐玄宗推重隸書,寬博華麗,一改翰苑舊習,影響所及,行、楷、篆、草,適時應(yīng)變,齊趨厚碩,終于境界大開,各成規(guī)矩,茂逸圓勁,而為盛唐氣象。”?張旭、顏真卿都是當時力主創(chuàng)新、開風氣之先的人物,二人恰巧還有師徒關(guān)系?!妒鰪堥L史筆法十二意》的真?zhèn)坞m然在學術(shù)界尚存爭議,但其中的“變通適懷”之說還是很有意義的。“變通”即要變通自然造化之境界,變通古賢人之筆法,亦包含變通各種書體之義理,“適懷”即要契合自己的懷抱,抒發(fā)個人的情感,寫出富有個性的作品?!白兺ㄟm懷”應(yīng)該對顏真卿影響很深,是其推陳出新、創(chuàng)立個人風格的源泉。顏真卿開豐腴雄厚之書風,行之以篆籀筆意,氣象正大,充分彰顯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 其次,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是顏真卿行書“篆籀氣”的根基。顏真卿出身名門,其祖輩中有許多人精研經(jīng)史訓詁,在書法上也頗負盛名。顏真卿在《草篆帖》中謂:“真卿自南朝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背錾谶@樣的家庭,顏真卿自然深受影響,對篆籀古法必然有所涉獵。其母殷氏家族也是書法世家,顏真卿喪父后寄居在那里,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顏真卿在急促書寫狀態(tài)中仍能法度森嚴,筆筆有來歷,這與他童年時代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有很大關(guān)系。 第三,顏真卿行書中的“篆籀氣”還來自其對筆法的著力錘煉。從張顏二人探討鐘繇的“書法十二意”,可以窺見顏真卿在技法研究方面下過很大功夫,對細節(jié)把握得相當純熟。此后其在與懷素論草書中提出著名的“屋漏痕”,是對自然、對篆籀筆法的深刻體悟和思考。顏書大多藏鋒隱骨,含蓄態(tài)度,其老辣、沉厚、圓勁多得于此?!邦伣盍恰?,史有佳評。筋書筆力內(nèi)斂,肉包骨,圓融勁健,與篆籀筆法相合?!稏|坡題跋·書黃子思詩集后》云:“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fā)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鐘王之法益微?!鳖伿瞎P法,盡沉于紙上,泯規(guī)矩于方圓,法度畢備。如果說前代名家的篆籀氣在于筆勢,需要以經(jīng)驗體味方可復原其美,那么顏書的篆籀氣已轉(zhuǎn)化為可見易知的筆法當中,應(yīng)該自小王、張旭一脈相承發(fā)展。 五、從審美角度看顏書的“篆籀氣” 顏書一出,盡掩前人,新意猶多,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贊譽。但歷史上仍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李煜首先發(fā)難,批評顏真卿“失于粗魯”、“如叉手并腳田舍漢”。明代楊慎竟說:“書法之壞,自顏真卿始。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矣?!?項穆《書法雅言》云“顏清臣蠶頭燕尾,閎偉雄深,然沉重不清暢矣”。趙宧光《寒山帚談》稱顏真卿“骨力有馀,逸韻不足”,“嚴整第一,稍有一分俗氣”。這些批評都是直取魏晉作為審美參照,指出顏字失之于“沉重”,清逸不足,缺乏魏晉人的韻致,因而顯得有“一分俗氣”。 為什么后世有如此之評呢?我們先來看看顏真卿的楷書。《多寶塔碑》是顏真卿早期的作品,一撇一捺顯得端莊秀麗,氣格清遠?!稏|方朔畫贊》開始變化,取向老辣厚樸,但結(jié)體還略顯緊收,轉(zhuǎn)角多方筆。至《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努畫明顯外拓,豐腴圓滿?!肚诙Y碑》、《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晚年成熟時期的代表作,茂密雄厚,方正端嚴。顏的楷書在審美上是寬博雄厚的,與篆籀氣象相契合。 顏真卿寫楷書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字的大小,筆畫的多少,都要把格撐滿。這和唐人楷書多取碑版有關(guān)。大凡碑版都有格,既然有格就要取格的齊整,所以如排兵布陣,方正端嚴?!?font color="#0000ff">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務(wù)期滿格”。這里雖然講的是顏的楷書,但顏真卿的行草書亦受真書影響,結(jié)體異于晉人,力求寬圓端莊,過于嚴整。而晉字結(jié)體多蕭散簡遠,于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沖淡自然的意味。因此,顏字與晉人相比顯得“俗氣”的原因可能出在結(jié)體上。看來趙孟頫說的“用筆千古不易,結(jié)體因時而生”還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顏字不簡約可能是其“俗氣”的另一個原因。顏的行草書極少用草字,即使是《祭侄文稿》、《爭座位帖》這樣的草稿,很多字寫得率意徑行,但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很少有純粹的草體字。王澍《竹云題跋》對此有過評論:“魏、晉以來,作書者多以秀勁取姿,欹側(cè)取勢。獨至魯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趨簡便,不避重復,規(guī)繩矩削,而獨守其拙,獨為其難?!苯缭凇独m(xù)書譜》中說顏平原“以真為草”,又云“下筆之跡,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wù)遒勁,則俗病不除”。這并不是說魯公不追求簡,實際上他也很講究簡約,但顏字的簡約只是停留在線條的省簡上,而不是以草字的簡約來體現(xiàn)。因此,顏書與二王尺牘相比,就顯得繁復得多,缺少魏晉的風流韻致。
顏書無論后人欣賞與否,它都是二王淵源與流派的一個重要分支。黃庭堅《論書》云:“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筆法?!鳖佌媲渖蠑X古篆籀之法,將圓勁遒婉、雍容雅正的氣象注入筆下。如果說,晉人書法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給人一種絕塵超俗、悠然遠逸的美,那么顏真卿的書法則彰顯出一種含弘光大、雄強寬博的美。前者隱含著超然物外、心存泉石之志的出世取向,后者則表露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的濟世精神。 六、顏書“篆籀氣”對后世的影響 顏真卿的書法對后世影響很大,幾乎可以和二王并論,許多人學習書法都是從顏起步。但是縱觀歷史,學習顏書而卓然成為大家的卻并不多。這是什么原因呢?顏書獨具的“篆籀氣”使其書法兼濟陽剛和陰柔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其寬博、遒勁彰溢出雄強剛健的陽剛之美,而其圓融、豐腴則又透露出婉媚流麗的陰柔之美。后人雖極力學仿,有的人得其遒而失其婉,有的人則徒學其媚而失其骨力,真正能夠?qū)⑿勖亩烙袡C融合的人則是鳳毛麟角。 唐以后學顏有成就的首推楊凝式。楊凝式的行草書奇逸奔放,氣勢雄渾,極似顏真卿的三稿。米芾《書史》云:“凝式書天真爛漫,縱逸類顏魯公《爭座位帖》?!睆臈钅絻H存的《夏熱帖》、《神仙起居法》、《大仙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等來看,最具有顏書“篆籀氣”的應(yīng)屬《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從筆法上看,明顯師法顏真卿,運筆遒美雄逸,左右開張,錯落有致,大小濃淡適度相間。在深得顏真卿神韻的同時,還多了一些蕭散和古拙,形成自家灑脫狂逸的風格。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贊曰:“楊景度書,機括本出于顏,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span> 審視宋代書法,真正得顏書精髓并盡變其中的人應(yīng)該是米芾。米芾50歲前主要是“集古字”,除了二王、歐陽詢、褚遂良外,對米影響較深的就是顏真卿了。米芾學習顏字不求形似,而注重精神上的追摹。顏真卿取篆籀筆意外曲的圓融之勢,米芾則反其道行之,取篆籀筆意內(nèi)斂的欹側(cè)之態(tài)。這種內(nèi)斂的筆勢在大小篆中均可見。典型表現(xiàn)在縱向線條的處理上,顏是彎環(huán)外曲,米則是彎環(huán)內(nèi)收,且多側(cè)鋒用筆,偃仰變幻。這一特點,為米字增添了顏字所不具備的風檣陣馬的動感和翩翩飄逸的風姿。 歷史上深得顏書“篆籀氣”的還有明末清初的王鐸和傅山。王鐸喜書大字巨幅立軸作品,線條遒婉雄厚,骨勁肌豐,意相連屬,渾然頗具篆籀氣象,氣勢磅礴,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傅山諸體兼擅且長于融會貫通,尤其是他的草書,參以篆隸圓融的筆意,行筆奔放自由,開張大氣,猶如古樹盤龍,神采飛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 何紹基曾經(jīng)對顏真卿下過很大的功夫,用筆圓渾,深得《爭座位帖》的韻致,散發(fā)出濃郁的篆籀氣息。何紹基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沒有止于顏,而是上溯周秦古篆籀、兩漢分隸及六朝南北碑,悉心追摹,融入行草。何紹基的行草講究一波三折,追求澀中求勁,與顏字相仿。字形較顏字趨扁,結(jié)體不如顏字謹嚴,用筆也不如顏字勁健,但能在行筆中方圓兼用,透出生拙的金石意味,這些都是顏字所不具備的。 通過考察顏真卿行書中的“篆籀氣”,我們可以對顏書創(chuàng)新的脈絡(luò)與方法有一個了解。馬宗霍先生在《書林藻鑒》中說:“逮顏魯公出,納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鑄萬象,隱括眾長,與少陵之詩、昌黎之文,皆同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為唐代之書?!钡拇_,顏真卿之所以能在中國書法史冊上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就在于他“納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獨辟蹊徑,開宗立派。顏真卿所探索的這條創(chuàng)新之路值得我們當代書家認真思考與借鑒。 注釋: ?、?米芾《海岳名言》,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 ?、?衛(wèi)恒《四體書勢》,選自《漢魏六朝書畫論》第72頁,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4年。 ③ 許慎《說文解字》第315頁,中華書局,1983年。 ?、?參閱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第五章,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叢文俊《篆隸書基礎(chǔ)教程》第二單元,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同1 ?、?盛熙明《法書考》 ⑧ 張懷瓘《評書藥石論》,選自《張懷瓘書論》第259頁,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4年。 ?、?豐坊《書訣》,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下)第50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 ?、?張顏遠《法書要錄》 ? 李世民《王羲之傳論》,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上)第117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 ? 朱關(guān)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第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 楊慎《墨池瑣錄》,選自《明代書論》第68頁,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4年。 ? 梁《承晉齋積聞錄》 ? 王澍《竹云題跋》,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第62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