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為髓海,腎主藏精生髓。腎虛精髓不足,髓海失養(yǎng)而頭腦空痛,眩暈耳鳴。肝腎同源,腎氣虛者,往往肝血不足,腎陰虧者,易致肝陽上亢;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虧損后天補,脾腎相助,補腎離不了健脾。 辨治方藥 臨床表現(xiàn):頭痛且空,每兼有眩暈耳鳴,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遺精帶下,面色發(fā)暗,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遲脈弱。 治法:補腎填精,健脾祛風。 基本方藥:熟地24克,山茱萸、山藥、枸杞、黨參、茯苓各15克,川芎、白蒺藜各10克,紫貝齒15~30克(打碎先煎)。 方解:方中主以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補腎填精;輔以黨參、山藥、茯苓,補氣健脾;川芎、蒺藜祛風止頭痛,紫貝齒清肝潛陽利頭目,共為佐使。 臨床加減:身體虛羸,頭痛惡寒,面色 白者,選加附子、鹿角、紫河車、當歸等;兼腦脹面紅,血壓升高者,選加夏枯草、代赭石、牛膝、澤瀉等。 驗案舉隅 王某,女,37歲,株洲市人,2011年10月25日初診。 患者主訴頭痛且空,體虛惡寒1年余?;颊咴?010年6月做過人流術(shù)后,即出現(xiàn)頭痛、眩暈,反復發(fā)作,遇風寒則加重,經(jīng)常需戴帽子、系頭巾,伴有體虛乏力,腰膝冷痛,食欲減退,逐漸消瘦,月經(jīng)量少,白帶清稀等癥;10年前曾患過“甲亢”,經(jīng)治療后,又出現(xiàn)過“甲減”;現(xiàn)已病休在家8個月。患者現(xiàn)頭腦空痛怕冷,眩暈不適,患者坐臥輪椅上,頭裹紗巾,身體瘦弱,面色白光者,手指發(fā)涼,舌質(zhì)淡,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辨證:腎陽虧損,氣血兩虛。 治法:以溫補腎氣為主,輔以健脾益氣,滋肝養(yǎng)血。 方藥:熟地、黃芪各30克,紫河車、枸杞、黨參、茯苓各15克,鹿角霜、當歸12克,山藥、紫貝齒(打碎先煎)各25克,附子、川芎、砂仁各6克;7劑,水煎日服1劑,分3次餐前半小時服。 二診(11月2日):頭空痛感明顯減輕,頭上紗巾已摘除,余癥均有改善。 予初診方稍事加減續(xù)服14劑后,患者頭痛、頭暈、畏寒諸癥基本痊愈,食欲增加,精神明顯改善,面色已現(xiàn)紅潤。 繼予初診方(去鹿角霜,加山茱萸15克)10劑,熬水濃縮。加鹿角膠、阿膠、冰糖,熬制膏方?jīng)_服,以資調(diào)補,鞏固療效。該患者2012年春節(jié)后已上班工作。 按:本例頭痛患者,辨證分析其病機,顯系腎氣虧損,氣血兩虛所致。故以治腎虛頭痛基本方為主治之。因患者久病,已顯脾虛失運和肝血不足證,故于初診方中去除了性味過于酸斂的山茱萸和偏于發(fā)散的白蒺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加入紫河車、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枸杞等,大補元氣,溫養(yǎng)腎精;“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故加入黃芪、附子、砂仁,溫補脾腎,運化水谷;加當歸,以增養(yǎng)肝血、通經(jīng)血之功效。 |
|
來自: 杏林脈香 > 《中醫(yī)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