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潔 【提要】北宋時,蘇軾提出“文入畫”一說,和他的文人圈子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元末時,聚集了楊維楨等人的松江地區(qū)文人圈子則和“元四家”地位的確立 和元代文入畫風(fēng)在明初的發(fā)揚密切關(guān)聯(lián)。
在對傳世的王繹寫像、倪瓚補景的《楊竹西小像圖》一圖相關(guān)的人物研 究中,發(fā)現(xiàn)在元末的松江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樂于參加書畫創(chuàng)作和品鑒活動的
文人圈子。這個文人圈子中,既有楊維楨、錢惟善、王逢等當時著名的文人,
也包括“元四家”在內(nèi)的文入畫家。正是他們之間密切的詩文交往和繪畫品 鑒活動,使得“元四家”的地位得到確立和提升。
這一由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和杰出畫家構(gòu)成的松江文人圈子,不僅在元末有 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在明初同樣深刻地影響著松江及其周邊地區(qū)。
以“元四家”為代表的文人畫風(fēng)能夠深刻地影響“吳門畫派’’和“松江畫派’’、
以至于董其昌的“南北宗一思想,都和這一文人圈子的推動密切關(guān)聯(lián)。
元 王蒙 煮茶圖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成交價3136萬元(另開)
在文人畫的研究中,元代一直是一個重點。雖然文人畫這個概念在北宋
就已經(jīng)提出;但從繪畫史上看,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風(fēng)格形成應(yīng)該是在元代, 并且是在元代后期。
元代后期,文人畫風(fēng)格形成后,便對明清的畫壇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所謂元代畫風(fēng),首先是指文人畫的畫風(fēng)。尤其是指以黃公望、吳鎮(zhèn)、 緒論
上海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 倪瓚、王蒙‘元四家’為代表的文人山水畫的畫風(fēng)。一1
。后世所稱的‘元畫’或‘元風(fēng)’,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應(yīng)該指中晚這 個階段的繪畫風(fēng)格?!保?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元代文人畫不僅被看作是元代繪畫的代表,而且 代表著整個元代繪畫的成就;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被后世認為是可以代表
元代畫風(fēng)的文人畫風(fēng)格,是在元代中后期出現(xiàn)。因為后世所指的“元風(fēng)’’是
以黃公望、倪瓚、吳鎮(zhèn)、王蒙為主的一批文入畫家的風(fēng)格為代表的。從中國 繪畫史的實際發(fā)展來看,這樣的判斷是有根據(jù)的,因為元代的文人畫風(fēng)格在
明代中期開始成為畫壇主流,吳門、松江和婁東等畫派的畫風(fēng)形成,都和它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以說元代文人畫風(fēng)引領(lǐng)著其后數(shù)百年文人畫的風(fēng)
氣;而其代表人物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和王蒙也被后人譽為“元代四大家”。
以文入畫的原始概念而論,應(yīng)該是相對于畫工畫而言的。表示 創(chuàng)作者的身份是文人士大夫,不是以繪畫為職業(yè)的畫家所畫的畫。首先中國
的歷代統(tǒng)治者對繪畫就相當重視,認為繪畫可以‘‘教育當世,垂訓(xùn)百代’’,
給予繪畫一個比較高的社會地位。“自古善畫之人,莫匪衣冠貴胄,逸士高 人,……其次,在后來的繪畫發(fā)展中,繪畫更多地發(fā)揮了陶冶情操,抒發(fā)
胸臆的作用,文人士大夫不僅喜愛,更積極地參與其中。為了區(qū)別于畫工,抬高文人,而提出“文人畫”這一概念。對“文人畫”這一概念比較完整的
論述是董其昌給出的?!拔娜酥?,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 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
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zhèn)、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 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易(一作當)學(xué)
也。”并在此基礎(chǔ)進一步提出了“南北宗”論:“禪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
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xùn)父子著色山,
流傳而為宋之趙干、趙伯駒、伯騙,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染,
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璨、荊、關(guān)、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 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可
以發(fā)現(xiàn)他說的文人畫和南宗基本一致。在其后的數(shù)百年間,南宗畫的圖式成 為了文人畫的典型形式,文入畫也成為南宗畫的代名詞。
董其昌創(chuàng)立這一說法,并將自己歸到南宗一脈,是因為董其昌擅長的繪 畫圖式或者說當時松江地區(qū)的繪畫正是他所謂的“南宗一圖式風(fēng)格。經(jīng)過董
其昌厘定的南宗不僅獲得了作為文人畫典型樣式的正統(tǒng)性,擁有了正統(tǒng)地 位,其圖式也成了典型圖式。
明 董其昌 溪岸草堂圖(另開)
文人畫風(fēng)格,指的是元代興起的,以元末 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為代表的繪畫風(fēng)格。文入畫理念成于宋代,但真
正形成文人畫風(fēng)格的,并對后世畫壇影響巨大,正是這一畫風(fēng)。王世貞曾言:
“山水至大小李一變也,荊、關(guān)、董、巨一變也,李成、范寬又一變也,劉、
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癡、黃鶴又一變也。一6可見其歷史地位的重要。以
“元四家”為主的元末文人畫風(fēng)格的特點在于:用筆上主要體現(xiàn)書法性筆趣;
在造型上雖然并非有意追求不似,但重點不是再現(xiàn)客觀景物,而是基于情感
和個性對自然景物的重新構(gòu)建,以畫抒情、寄情于匭;在畫面?zhèn)鬟_的意境上, 追求散逸瀟灑、閑適的、近乎于以物觀物、回歸自然的意境。
松江文人圈子:由元末因戰(zhàn)亂在松江避居文人和原本松江本地文人組成
的,擁有共通的思想意識和相近的藝術(shù)品位,同樣喜好書畫的文人群體。
在元末明初這段 時間內(nèi)有一批包括“元四家”在內(nèi)的文人畫家和在文壇有影響的文人,因為
避戰(zhàn)亂等原因,來到松江形成一個群體,進行了大量的繪畫創(chuàng)作和品鑒活動。
本文以《楊竹西小像圖》為切入點,通過對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唱和者的排摸,對當時在松江地區(qū)存在文人群體進行梳理。同時對這個群體開展
的文人畫創(chuàng)作和品鑒活動情況進行探究,探究其對當時文人畫發(fā)展的作用。 也希望進一步通過對這個案例的梳理,研究在以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
為代表的元代文人畫風(fēng)被后世認可并成為元代畫風(fēng)的代表;黃、吳、倪、王 四人又被后人奉“元四家”而成為后代文人畫家學(xué)習(xí)楷模的轉(zhuǎn)變過程中,這
個文人圈子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元 吳鎮(zhèn) 山居圖(另開)
文入畫和文人圈子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蘇軾提出的文人畫理論,正是通過
元辜占文人圈子的影響而盛行于世。通過對元末松江文人圈的研究,再次證明:
一個地區(qū)文人畫的興盛和當?shù)匚娜巳Φ耐苿邮敲芮邢嚓P(guān)的。以“元四家”為 代表的文入畫風(fēng)經(jīng)由元末松江文人圈的推動而確立了其在畫壇上的地位。因
此,從美術(shù)史的角度來看,一個特定時期的文人畫的興盛,不僅要有杰出的 文人畫家,而且,要有一個與之相關(guān)的文人圈子。
明初宋代畫院畫風(fēng)盛行,元代文入畫得以在吳門重新興起,既有社會發(fā) 展的因素,也有繪畫發(fā)展的自身因素;但是,更加直接的因素是金鉉“重元
輕宋”的繪畫觀念。金鉉的“重元輕宋一觀,既是對元末松江文人圈子的繪
畫實踐和理論的概括,也是開啟明代“吳門畫派’’、“松江域派一的管鑰。 金鉉在畫史上的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認識。如果說文入畫風(fēng)格在
元代的確立和松江的文人圈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聯(lián),那么,元代文人畫風(fēng)在 明代的興盛,則和金鉉的繼承與發(fā)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甚至可以說,沒
有金鉉,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吳門畫派。
《楊竹西小像圖》是元代重要傳世之作。這幅作品的兩位作者王繹和倪
瓚,分別是元代人物畫和山水畫的代表性畫家。對于這件作品的藝術(shù)成就, 相關(guān)的美術(shù)史論著作已經(jīng)有了比較充分的論述和客觀的評價。
藝術(shù)價值的研究往往專注于畫面,而藝術(shù)史的研究卻要求我們關(guān)注整 體。因此,在對《楊竹西小像圖》全面分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畫卷的拖尾部分
存有大量當時文人的題跋。通過對這些題跋的解讀,發(fā)現(xiàn)這件作品不僅是楊 謙的一幅肖像性的人物作品,而且,也是當時松江地區(qū)的一次文人聚會唱和
活動的記錄。
《楊竹西小像圖》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此畫是以手卷形式繪制的人物畫
作品,畫卷描繪的人物是當時松江的文人隱士楊謙(字竹西)。畫面縱27.7
厘米,橫86.8厘米。畫卷的作者有兩人,王繹畫人物,倪瓚在至正二十三年
(1363)補松石景。在畫心之后的拖尾上,共有元代鄭元祜、楊維楨、蘇大
年、馬琬、高淳、錢鼐、靜慧、王逢、茅毅及清人胡璧城等十人作了題跋。
此畫后經(jīng)項元汴、宋犖、伍元蕙、潘仕成、裴景福、賀隆錫、張經(jīng)、葉志詵、
周懷民等人的收藏和審定,著錄于《圖繪寶鑒》、《紫桃軒雜綴》、《大觀錄》、 《珊瑚網(wǎng)》、<書畫記》等文獻。
一從畫面上看,一名長者站立于緩坡之上,面目清瘦,雙眼有神,身形挺 立。方巾布衣,右手以一枝竹枝為杖。雖筆墨不多,一個氣度脫俗、清新高
潔的文士形象卻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眼前。高士的一邊有一株蒼松、數(shù)塊坡石,用淡 墨鉤皴,線條簡勁。雖為后加的樹石,但與畫面上高潔、脫俗的文士形象相
得益彰,使得整個畫面的意境更趨高逸瀟灑。
下面就與《楊竹西小像圖》有關(guān)的人物簡要梳理如下:
《楊竹西小像圖》的畫主人楊謙。楊謙(生卒不詳,活躍于元末),在
《江南通志》中只有簡單的介紹:“楊謙,字竹西,華亭人。讀書尚志,不
樂仕進,多高人勝士之交。嘗筑小樓,登眺海中大小金山,題日不礙云山樓, 楊維貞、貝瓊俱為歌詠。
關(guān)于楊謙歷史上沒有太多的記載。但是,通過畫 卷后面的題跋,可以肯定的有這樣幾點:一,久居松江本地,家資也應(yīng)該是
比較殷實,讀書不仕,衣食無憂。第二,氣節(jié)高雅,有才華,喜歡隱居生活。
正如跋中鄭元祜所述:“三泖之水東流,九峰之云高浮,篤生隱人是為楊侯。
楊侯之生才質(zhì)具美,能濟之以方來之講學(xué),兼本之以夙聞之詩禮,此所以行 修而文辭鬯而醇,乃自號竹西子,欲追蹤乎葛天民……第三,喜好書畫,
并喜結(jié)交文人高士和文人畫家。
《楊竹西小像圖》的人物畫家王繹。王繹(生卒不詳,活躍于元末明初),
是元末著名的人物畫家?!遁z耕錄》中記載:“王思善繹,自號癡絕生。其先
睦人,居杭之新門,篤志好學(xué),雅有才思?!攴绞?,已能丹青,亦 解寫真。先生(李五峰)俾作一圓光小像,面部僅大如錢,而宛然無毫發(fā)
異?!忌评^得吳中顧周道逵緒言開發(fā),益造精微。是故于小像特妙,非 惟貌人之形似,抑且得人之神氣?!蓖趵[也是一位文人畫家,畫法從北宋李
公麟而來,用筆勁挺流暢,又帶有變化。畫面中帶有元代文人獨有的蕭散氣 息。因為其雅有才思,所以不但醉心于繪畫,且在畫法、理論上也有深入的
研究,著有《寫像秘訣》一部,是元代最重要的人物畫理論著作?!杜逦凝S
書畫譜》中也記載有:《元王繹論士夫畫》、《元王繹論院畫》、《元王繹論粉 本畫》等三論。
《楊竹西小像圖》的補景畫家倪瓚。倪瓚(1301.1374),原名埏,后改
為瓚,字元鎮(zhèn),號云林,元末著名詩人,也是文人畫家。曾經(jīng)家庭富有,但 迫于重稅,不得不散盡家財,坐一葉小舟,游于蘇松地區(qū)。在繪畫上與黃公
望、吳鎮(zhèn)、王蒙一起被后世稱為“元四家”。他的畫風(fēng)清秀、疏簡。自稱繪
畫不求形似,而是“寫胸中逸氣”。這和元代大家趙孟頰提倡的作品追求“神
似’’的主張相一致,也成為后世文人畫的主要理論觀點之一。倪瓚的畫風(fēng)對
后世影響很大,尤其為董其昌所欣賞和推崇。董其昌曾稱贊倪瓚:“獨云林
孤古淡天真,米癡后一人而已。一9根據(jù)畫面上倪瓚的落款,可知道他是在見
到楊謙的畫像時,欣然補上松石的。
《楊竹西小像圖》的題跋者。在畫心之后的拖尾上,共有元代鄭元祜、
楊維楨、蘇大年、馬琬、高淳、錢鼐、靜慧、王逢、茅毅及清人胡璧城等十 人作了題跋。題跋中主要是對楊謙高尚氣節(jié)和隱逸生活的贊賞,也有著對畫
家傳神畫法的贊美。此依據(jù)題跋的位置先后,分別介紹如下:
鄭元佑(1292-1364),字明德,遂昌人?!吧冶勖擏?,動必以左,號
尚左生。年十五能詩賦,為文有古作者風(fēng),父卒來寓于吳。省臺交薦不就, 素不喜著書,嘗日:經(jīng)則經(jīng)也,史則緯也,義禮淵數(shù)在焉。學(xué)者能盡得古人
‘之意者,鮮況敢私有論述乎。鄭元祜原來住在遂昌,宋末元初時,舉家遷
居錢塘(今杭州市),后來又僑居吳中近四十年,有文集《僑吳集》傳世。鄭
元祜在吳中士人中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吳中學(xué)人的代表,當時吳中碑碣序文
之作多出其手。吳中文士張翥有對他的評價:“吳中碩儒,致聲前元”。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山陰人。母李夢月中金錢墜懷而生。維
楨少時日記書數(shù)千言,父宏筑樓鐵崖山中,繞樓植梅百株,聚書數(shù)萬卷,去 其梯,俾誦讀樓上者五年,因自號鐵崖?!痹┒ㄋ哪陼r成為進士,曾經(jīng)
擔任天臺縣尹,因依法懲治作惡縣吏,遭奸吏報復(fù)被罷官。后來又做過鹽場 司令,因請求減輕鹽稅不被允許,決意投印去官,才獲準減額三千,但以忤
上故,十年沒有被升遷。元代政府修編遼、金、宋三史,他作了《正統(tǒng)辯》,
總纂官歐陽玄贊嘆:“百年后,公論定于此矣”。后又任江西儒學(xué)提舉,沒 有上任,因為兵亂來到富春山。張士誠曾再三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楊
維楨后來冒犯丞相達識帖木兒,所以遷居松江,筑園圃蓬臺。每日間“紳大 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履無虛日,酒酣以往筆墨橫飛。或戴華陽巾披羽
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雪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 皆蹁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边^著閑適風(fēng)雅的隱士生活。明朝洪武二年,
太祖招儒士修撰禮樂,要招楊維楨,遣翰林詹同奉幣詣門,維楨謝日:“豈 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邪?一表示不做貳臣。第二年,朱元璋又派人去敦
促,楊維楨賦老客婦謠一章并對皇帝說日:“皇帝竭吾之能不強吾所不能則
可,否則有蹈海死耳?!谀暇┐艘话僖皇?,看看所修撰典章的序列差
不多清楚了,又祈求回家,朱元璋看他意志堅定,當時他的名望又大,沒辦
法才同意了。宋濂贈詩給他日:“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一在回
到家不久,就去世了,卒年七十五。楊維楨在元末明初的文壇地位很高,詩 文、書法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說是當時文壇盟主,對明代文學(xué)、思想的影
響也非常大。
蘇大年(1296-1364),字昌齡,以字行。號西坡,一號西澗,別號林
屋洞主,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僑居在江蘇揚州。元末官翰林編修,避兵 居吳。張氏開藩特見知遇,用為參謀,稱為。蘇學(xué)士一。能詩,工八分、行
書、竹石師蘇軾,墨竹師文同,松木師廉布。卒年六十九。
馬琬(生卒不詳,活躍于元末明初),搿字文璧,號魯鈍生,松江人。山
水宗董源,善平遠曠闊之景。官撫州太守。””其實馬琬本來并不是松江人,
在貝瓊的文集中稱馬琬是“秦溪馬君文璧”。馬琬在自己的題款中也常用“扶
風(fēng)馬文璧”。可以看出馬琬的原籍應(yīng)該是在關(guān)中一帶,現(xiàn)在陜西還有扶風(fēng)地 名。可能是在松江居住日子長了,后世將他看作為松江人.馬琬曾經(jīng)跟隨楊
維楨學(xué)習(xí)文史,編有《偏旁辯志》一書,有才華,詩、書、畫都有所成就, 在當時江南地區(qū)頗有聲譽。馬琬的繪畫學(xué)習(xí)董源,而從他的畫作上看,風(fēng)格
和黃公望比較相近。
錢燕(生卒不詳,活躍于元末),字德鉉,吳興人?!皬臈盍蜃x書,云
間一堂如破舟,啜菽飲水,力學(xué)不怠,以古文辭名,洪武癸丑冬舉明經(jīng)任國 子學(xué)錄?!?/div>
王逢(1319-1388),字原吉,號最閑園丁、最賢園丁,又稱梧溪子、
席帽山人,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學(xué)詩于延陵陳 漢卿,年輕時就有才名,曾經(jīng)作《河清頌》,為世傳誦。有大官舉薦出仕,
以病堅辭不就。從江蘇江陰避兵來到無錫梁鴻山,又游松江,喜愛這塊土地,
便筑悟溪精舍于青龍江畔青龍鎮(zhèn)(今屬青浦縣),后又移居烏泥涇賓賢里。 他隱居之所,為宋代張氏故居,王逢將這個園子命名為“最閑園一,居室為
“閑閑草堂”,并自題園中“藻德池’’等八景詩,記錄得園的經(jīng)過。明洪武 年間,以文學(xué)征召,辭歸,卒年七十。
高淳、靜慧、茅毅等人,查史料上,無記載。但根據(jù)題跋的文辭來看, 也都是富有學(xué)養(yǎng)的文人。
筆者細讀這十段題跋后,發(fā)現(xiàn)這些題跋的文人和楊謙都相熟,所以,善
畫的畫家為其作畫,善詩的文人為其賦詩,志同道合,相聚甚歡。眾人對楊 謙的志向、為人多有嘉賞,也表達了他們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楊竹西小像圖》,因為有王繹、倪瓚兩位大畫家落墨點染,而成為一 幅曠世杰作,也因為匯集了楊維楨、鄭元佑、王逢、倪瓚等眾多著名的文人
的題跋,而成為當時松江文人間交往活動的記載和展示。此外,從這幅作品 的鑒藏印記上可以看出,《楊竹西小像圖》后來一直在文人中流傳及收藏。
其中不乏如項元汴、宋犖這樣的文人收藏大家,由此亦可見后世文人對其的 重視程度。
題跋、唱和、贈詩、贈畫都是古代中國文人間的互相交往,聯(lián)絡(luò)感情、 表達思想的主要手段,因而卷后題跋往往展示了文人交往情況。
從《楊竹西小像圖》的題跋可以想見,當時這些文人來往于九峰三泖之
間,詩文之余,品書賞畫,這一類雅集、唱和活動應(yīng)該是常有的。
與楊謙有關(guān)的其他繪畫活動 現(xiàn)在可知的以楊謙的生活為創(chuàng)作對象的繪畫作品還有兩件,一是《竹西 草堂圖》;一是《不礙云山樓圖》。
《竹西草堂圖》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也是以手卷形式裝幀。 畫心縱27.4厘米,橫81.2厘米。竹西草堂應(yīng)該是楊謙的一處居所。創(chuàng)作這
幅作品的是元代另外兩位杰出畫家:張渥、趙雍。 《竹西草堂圖》依次分別是趙雍篆書“竹西打引首和墨竹,畫心為張渥
畫竹西草堂,拖尾上分別有楊維楨、張雨、邵衷、馬琬、趙檐、錢惟善、 陶宗儀,明楊循吉、黃云、唐寅、項元汴,清高士奇等人題跋。
下面依次對畫面的內(nèi)容作簡要著錄: 引首部分是趙雍以篆書作的“竹西’’二字,后繪墨竹一叢。墨竹用寫意
筆法,以八分法撇出,瀟灑而帶有天趣。墨竹邊上有趙雍自題詩一首:“籬
外涓涓澗水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仲穆?!?詩畫間文人氣息濃郁。
趙雍(生卒不詳,活躍于元末),元代書畫家。字仲穆,湖州(今屬浙江)
人。趙孟叛次子。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 繼承家學(xué),深得父親的精髓。趙孟叛曾經(jīng)為幻住庵寫金剛經(jīng),寫了一半,后
由趙雍將它續(xù)寫完成,人莫能辨。趙雍繪畫擅長山水,尤精人物鞍馬,亦作 界畫。書法正、行、草、篆書皆善,而且精于鑒賞。
畫心部分為張渥所作的《竹西草堂圖》,圖以水墨畫就,采用“兩岸一 河’’的構(gòu)圖形式。畫面右上部分,畫湖邊竹林,以墨筆直接寫出,濃淡相間,
以示竹林的潤澤茂密。竹林后數(shù)座山丘,向畫面左側(cè)漸漸延伸。畫面中間斜 向留白,形成一個寬闊平靜的湖面。畫面左下方畫山坡、河岸上幾株蒼松挺
立,松下繪一間草堂,草堂中一文士斜倚在床榻上,眼望對岸青山綠竹,似 若有所思。從畫面上看作品用筆較為寫意,山丘平緩,皴法多用披麻皴,加
以濃淡不同的苔點,給人潤澤蔥榮的感覺。松樹以白描手法繪制,其他雜樹 和叢竹只是用墨筆寫出,隨性自然,整幅作品在平和安逸中又帶有生機盎然
的氣息。
元 張渥 九歌圖 縱 28 橫厘米, 602.4
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另開)
張渥(生卒不詳,活躍于元末明初),字叔厚,號貞期、江???。祖籍
淮南,居杭州。博學(xué)多才,擅長繪畫,師法李公麟,善用白描畫人物,線條
流利瀟灑,意態(tài)生動。有《九歌圖》、《雪夜訪戴圖》等作品傳世。
張渥的繪畫才能,從畫史上看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畫,“張渥,字叔厚,號貞期
生。淮南人。明經(jīng)善屬文,能用李龍眠法為白描,前無古人。雖時貴亦罕得
之?!保保飞瓢酌枞宋锏膹堜?,山水作品非常少見。從此幅作品上看,畫家用散
逸的筆墨,描寫草堂的清雅和楊謙的高逸,意境悠遠,可以說是張渥難得一 見的山水畫佳作。
在畫心《竹西草堂圖》的畫面上有楊踽題詩一首:“翠玉蕭蕭在屋東, 主人號作竹西翁。品題莫說揚州夢,好寫閑云入卷中。山居道人。
楊璃(1285-1361)在楊維楨為他寫墓志,所刻他的生卒年是至正乙酉到
至正辛丑,可能是刊刻錯誤,楊踽應(yīng)該生于至元乙酉即1285年,卒于至正
辛丑即1361年18),字元誠,杭州人。天歷年間為中瑞司典簿,為官清廉得到
皇帝的賞識,后官奉議大夫,太史院判官,繼升同僉院事。在至正乙未(1355)
任建德路總管,到任后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進為中奉大夫,后辭歸。 可能因為時局動蕩,又愛松江生活的安逸,就在淞江之鶴砂居住,也尚好文
學(xué),書法出眾,著有《山居新話》。
正是楊璃在畫上有這樣一段題詩,使得這幅作品究竟是為誰而作,誰是
竹西草堂的主人產(chǎn)生誤解。在卷后高士奇的跋文中把這幅作品看做是趙雍和 張渥畫給楊踽的,但是,從元人的題跋中可見,畫是為“楊君竹西”所作。
趙檐的跋中寫道:“至正乙未(1355)春,余來浦東,張溪楊君平山愛之,
植竹數(shù)百竿于西林,結(jié)亭蒼翠間,扁日‘竹西’,因以為號焉。一日出示手
軸展觀,友人楊廉夫作三辯以志之。’’平山正是楊謙的字,所以可以認定, 是圖是為楊謙所畫。
卷后拖尾部分,有元楊維楨、張雨、邵衷、馬琬、趙楠、錢惟善、陶 宗儀,明楊循吉、黃云、唐寅、項元汴,清高士奇等人題跋。畫卷曾被《江
村銷夏錄》、<平生壯觀》、《六硯齋筆記》、《續(xù)書畫題跋記》、<石渠寶笈》著 錄。
以下簡略介紹一下題跋和題跋者的情況: 首先是楊維楨,他為楊謙作數(shù)十言的竹西志,贊賞楊謙以竹為友,以隱 為樂的志向品味。
張雨(1283--1350),錢塘人,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又號
貞居子。好學(xué),工書法,善詩詞。年二十遍游諸名山,棄家為道士。曾從開
元宮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有《:句曲外史》垮。由張雨的生平可知,
這張圖的繪制應(yīng)該在至正十年(1350)以前,因為卷上題跋者張雨是卒于至
正十年。卷上張雨為楊謙題詩道:“問訊揚雄宅,深居在竹西。風(fēng)林宜月影,
春日聽鶯啼。東老應(yīng)同樂,南鄰憶舊題。東風(fēng)又花草,相與及幽棲。方外張 雨?!笨梢钥闯鏊麑χ魅擞木由畹馁澷p。
錢惟善(生卒不詳,活躍于元末),也是當時的著名文人?!板X惟善,字
思復(fù),自號心白道人,錢塘人。領(lǐng)至正元年鄉(xiāng)薦官至儒學(xué)副提舉。張士誠據(jù) 吳,退隱吳江之筒川,又移居華亭,明洪武初卒。錢惟善在當時文名極高,
曾有這樣的事跡流傳:至元元年(1335)的浙江省試中,考題為《羅剎江賦》,
“鎖院三千人不知所出,獨維善引枚乘七發(fā),證錢唐之曲江?!比忌?,
只有錢惟善一人運用枚乘的文章《七發(fā)》,證明羅剎江就是曲江,可見錢惟 善知識的淵博,所以得到主考官的贊賞,因此聲名遠揚。錢惟善詩文出色,
《珊瑚木難》曾言他“精于詩,得杜子美法,不茍作,作必致其妙。也擅 長書法,有《幽人詩帖》等作品傳世,著有《江月松風(fēng)集》。居松江后,對
當?shù)匚膲绊懞艽螅篮笈c楊維楨、陸居仁合葬于于山,人稱三高士墓。
陶宗儀(1316一?),字九成,黃巖人。明史對他有這樣記載:“父煜,
元福建江西行樞密院都事,宗儀少試有司,一不中即棄去,務(wù)古學(xué),無所不 窺,出游浙東西,師事張翥、李孝光、杜本為詩文,咸有程度,尤刻志。字
學(xué)習(xí)舅氏趙雍,篆法浙帥臺哈布哈南臺,御史綽羅舉為行人,又辟為教官, 皆不就。張士誠據(jù)吳署為軍諮,亦不赴。洪武四年詔征天下儒士,六年命有
司舉人才,皆及宗儀,引疾不赴。晚歲有司聘為教官,非其志也,二十九年
率諸生赴禮部試,讀大誥賜鈔歸,久之卒?!保玻部梢娞兆趦x也是喜好文學(xué),又
有深厚的家學(xué)。他是趙孟頹的外孫,趙雍的外甥,所以見識不同于常人,在 亂世樂于隱居,喜歡記錄典故、風(fēng)俗,也善于品鑒書畫。他所著盛豐,著有
《輟耕綠》三十卷和《說郛》、《書史會要》、《四書備遺》等文集傳世,對后世文壇的影響也很大。
從多幅與楊謙有關(guān)的繪畫作品的記載中可以看到,他雅好書畫,常常舉
辦一些書畫創(chuàng)作和唱和活動,而其身邊也有一批文人雅士樂于參加。他們或 參與繪畫創(chuàng)作,或吟詩題跋。從幾幅作品上題跋留名的人數(shù)看,與之相熟的
文人達二十一人之多,而且有不少人多次參加。這些雅集唱和活動中包括 了對后世影響很大的被奉為。元代四大家一之一倪瓚和人物畫大家王繹、張
渥等文入畫家,也包括了江南文壇領(lǐng)袖楊維楨及鄭元祜、張雨、錢惟善等著 名文人。同時通過眾人題跋又可以看出,大家相互之間都較熟悉,而且思想
意識相近,又都喜好書畫品鑒。單就上述圍繞楊謙為主的書畫品鑒活動來看,
所持續(xù)的時間最少也要從至正九年一直到至正二十二年,時間跨度較長。由 此可見當時在松江應(yīng)該存在著一個相對穩(wěn)定并且擁有較大影響的文人圈子。
圈子中的文人在吟詩作文的同時,書畫創(chuàng)作、品鑒活動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 之一。
從畫史來看,文人品鑒圈子對當時及后來的書畫創(chuàng)作、發(fā)展及轉(zhuǎn)變都有 非常大的影響。
(本文節(jié)選自陳潔《從<楊竹西小像圖>看元末松江文人圈對文人畫風(fēng)格發(fā)展的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