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臺北故宮藏21件汝窯檔案(上)

 大師堂 2015-06-21

本文圖文來自于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出版《大觀—北宋汝窯特展》一書,“大觀—北宋汝窯特展”是臺北故宮為慶祝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所推出的展覽,本書不僅收錄了臺北故宮館藏的全部汝窯,而且還有余佩瑾等專家對每件作品的詳細(xì)解讀,可謂是汝窯的典藏資料!

001/002:北宋汝窯青瓷盤(兩件)

001:北宋汝窯青瓷盤(其一)

高3.8厘米

口徑15.8厘米

足徑15.7厘米

故瓷017854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1772):“盤子徑五寸,如規(guī)口面圓,出陶無髻墾,閱世獨完全,冰裂紋隱約,鐵定跡局連,底心鐫甲字,先得此同然?!鼻∪沙叫麓河}。鈐印二:“太?”“古香”。

002:北宋汝窯青瓷盤(其二)

高3.2—3.7厘米

口徑14.9厘米

足徑10.8厘米

故瓷018182

底刻“甲”字款

故瓷17854和故瓷18182兩件作品尺寸相仿,底部皆留存支燒痕,底部并且都刻篆書“甲”字。但造型上,故瓷18182的弧形圓壁自底足順著口沿向外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銀器風(fēng)格“捲足”。相較于前者,故瓷17854的弧形圓壁則自底足往上時先向外,至口沿再略向內(nèi)收縮,相形之下,圓壁的側(cè)面形成一個彎弧的造型。但同樣是平形底,具金銀器底足的特征。與此二件相似的組群亦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以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出土品種。

兩件盤子中,故瓷18182的底部僅出現(xiàn)“甲”字記號,而故瓷17854則環(huán)繞著“甲”字周圓,又題刻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御題。至于,“甲”字刻題于何時,代表的含意是什么?從故瓷17854和故瓷17850兩件作品底部刻題的御制詩中,至少可以掌握兩點訊息。首先從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別針對兩件作品的“甲”字款,而說出“底心鐫甲字,先得此同然”和“甲字明鐫器底心”的想法,得知“甲”字極可能刻題于清高宗收藏他們之前,而且皇帝看到刻有“甲”字款的作品或不只一件而已。

對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甲”字讓他聯(lián)想到《周立·考工記》中形容物有瑕疵的”薛暴”和”髻墾”。所謂”薛暴”是指釉面的傷缺,而”髻墾”是指胎骨的缺陷。乾隆三十七年(1772),皇帝接觸到”北宋汝窯青瓷盤”(故瓷17854)時,深為一種”出陶無髻墾”的完美器型所吸引。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面對“北宋汝窯青瓷圓洗”(故瓷17850),雖然“撫之薛暴手中侵”,然而一與當(dāng)時的新制品比較,立刻油然而生連古代文物都會出現(xiàn)瑕疵更何況是今時制品的感嘆,從中體現(xiàn)乾隆皇帝以古為貴的鑒賞觀。

此點若對照器底刻有“丙”字款和御制詩的“北宋汝窯青瓷碟”(故瓷17698),從御制詩中透露出來“古丙科為今甲第”(1774),而能進(jìn)一步獲得印證。再者,“甲”字對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仿佛是一種鑒賞的等第,他并且將之運用至文物分級概念中,讓出現(xiàn)在文物上的“甲”“乙”“丙”字記號,同時也題刻在為文物所配置的木座上。

對照清雍正四年(1729)《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的記載:“太監(jiān)劉希文、王太平交來洋漆箱一件,汝窯器皿二十九件(寶三十一件),計開:三足圓筆洗一件、奉華字圓筆洗一件、無足圓筆洗一件、有足有號圓筆洗八件、丙子圓筆洗二件、無字圓筆洗二件、坤寧字圓筆洗一件、無字圓筆洗一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二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一件、坤寧字大圓筆洗一件、丙字圓筆洗二件、有足無字圓筆洗一件、有足無字盤式大圓筆洗三件、無冰裂紋圓筆洗一件、甕口有足筆洗一件,傳旨著各配做鑲棕竹邊糊錦匣盛洋漆箱內(nèi),……”

亦從中得知除“甲”“乙”“丙”字之外,十八世紀(jì)的清宮亦流傳包含“奉華”和“坤寧”等刻銘在內(nèi)的汝窯瓷器。故瓷17854曾是“中國藝術(shù)展覽會”的展品之一,于1935年前往英國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展出(展期為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余佩瑾)

003/004:北宋汝窯青瓷盤(兩件)

003:北宋汝窯青瓷盤(其一)

高3.8厘米

口徑18.4厘米

足徑12.7厘米

故瓷013962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1775):“雖非髻墾足釘遺,已自為佳今重之,物以少珍有如此,玩當(dāng)喪志戒惟茲,精評早具輟耕錄,剏制猶存修內(nèi)司,古北秦甎古于是,卻誰屬目義堪思?!鼻∫椅疵洗河}。鈐印二:“比德”“朗潤”。

004:北宋汝窯青瓷盤(其二)

高4.4厘米

口徑21.4厘米

足徑15.5-15.7厘米

故瓷017855

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1778):“周尺將盈尺,宋瓷方是瓷,晨星真可貴,劫火未曾虧,薛暴寧須議,完全已足奇,穆然陳綈幾,獨切水圓思?!鼻∥煨缰傧挠}。鈐引二:“會心不遠(yuǎn)”“德充符”。

故瓷13962和故瓷17855兩件作品尺寸相仿,造型類似,底部皆留存五枚細(xì)小若芝麻的支燒痕,同時也分別題刻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制詩,依據(jù)詩末落款,故瓷13962的詩題年代為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而題詠故瓷17855的年代則為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御制詩中,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別以“宋瓷”和“修內(nèi)思”,來說明他對兩件作品的年代和窯口的判斷。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面對兩件形制大略相同的作品,何以清高宗僅針對其中一件作品(故瓷13962),點出其為南宋官窯,而另外一件則以“宋瓷”帶過。其間的差別,是皇帝為表現(xiàn)豐富的學(xué)養(yǎng)所致,還是他根本無法分辨兩件作品的窯口。但,無論如何,這兩件作品畢竟是北宋汝窯,而非南宋官窯。從中顯示十八世紀(jì)清宮對汝窯的辨識,似乎尚停留在一個摸索的階段中。

相似的標(biāo)本,曾出土于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中。比對發(fā)掘報告,應(yīng)該正是窯址出土的D形盤,一類的文物。

北宋汝窯是否為北宋官窯?過去曾有學(xué)者以為汝窯瓷器因質(zhì)地精致、釉色獨特,且曾產(chǎn)燒供北宋宮廷使用,遂以為汝窯即為北宋官窯。然而,近年來隨著考古發(fā)掘不斷進(jìn)展,特別是張公巷窯青瓷標(biāo)本的出土,無論在釉色和釉質(zhì)上皆勻潤騰達(dá)過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出土品,和傳世汝窯相比亦毫無遜色。因此讓學(xué)界逐漸修正原來的觀點,而以為張公巷窯出土的青瓷標(biāo)本,既有可能是介于北宋汝窯和南宋官窯之間,并且足以呼應(yīng)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圓徑》中的說法,表現(xiàn)出“汝州新窯器”的北宋官窯。

故瓷17855曾是”中國藝術(shù)展覽會”的展品之一,于1935年前往英國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展出。(余佩瑾)

005:北宋汝窯青瓷碟

高3.3厘米

口徑12.9-13.1厘米

足徑8.9厘米

故瓷017698

底刻清高宗乾隆御制瓷詩(1774):“淡青冰裂細(xì)紋披,秘器猶存修內(nèi)遺。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才嘆爾或如斯?!鼻〖孜绱河}。鈐引一:“雙龍乾卦印”,底心陰刻篆書“丙”字款。

此件作品侈圓口,平底,圈足底沿微外捲,乃仿金銀器造型的器皿。外底有支釘痕三枚,露香灰色胎,底及器身有多處縮釉,器內(nèi)側(cè)以手撫之有起伏不平感,釉薄處露淡粉紅光??谘赜信f傷,并以銅扣來保護(hù)。此類院藏汝窯器共九件,大者稱為盤和洗,小者稱為碟,整體作風(fēng)莊重典雅,亦為最常見的傳世汝窯器型。

器底底心刻篆書款“丙”字款,圓繞著“丙”字有乾隆御制七言律詩一首,其中“淡青冰裂細(xì)紋披”為乾隆對此件汝窯碟釉表的觀察,而“古丙科為今甲第”等級的改變,為乾隆根據(jù)器底底心的原刻“丙”字款有感而發(fā)的評論,雖然我們并不知乾隆將此器的等級由原來的丙等提升為甲等的依據(jù)為何。

乾隆時期有因襲宋代的舊制以天干甲乙來記錄古器物等級的作風(fēng)。當(dāng)閱讀“北宋汝窯青瓷碟”,似乎可認(rèn)為此器中心的“丙”字為乾隆朝之前的刻款。在此如果將其與乾隆皇帝御制詩中的“丙”字款相較,其風(fēng)格多有雷同之處。

此件作品曾是“中國藝術(shù)展覽會”的展品之一,于1935年前往英國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展出。(陳玉秀)

006:北宋汝窯青瓷圓洗

高3.2厘米

口徑13.1厘米

足徑9厘米

故瓷008284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1786):“祗以光芒嫌定州,官窯秘器作珍留,獨緣世遠(yuǎn)稱稀見,髻墾仍多入世求。”乾隆丙午清和月御題。鈐印二:“比德”“朗潤”。

此件作品器底留存三枚支燒痕,底足外撇具金銀器捲足的特征。相似的標(biāo)本,亦見于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考古發(fā)掘。相同的器型則散見于世界各公私立博物館的收藏中。國立故宮博物院同時也收藏形制相同,但尺寸較大者。從中或能因此觀察出北宋汝窯的產(chǎn)制,在形式上似乎存在某種規(guī)格化的特征。也暗示官方瓷器的生產(chǎn),背后可能存在的規(guī)模與制度。

在韓國高麗青瓷的作品組群中,同時也存在與此件作品相仿的器型,透露出十二世紀(jì)韓國高麗與中國北宋窯業(yè)互為交流的情形。尤其是兩個窯口在器型、釉色和燒制方式的相似,在在顯示東亞窯業(yè)的發(fā)展存在區(qū)域之間彼此互動、影響的關(guān)系。

北宋汝窯和高麗青瓷的關(guān)系,也記載在1124年由徐兢所著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一書中。1123年,以“人船禮物官”身分,隨團(tuán)出使韓國高麗的徐兢,回國之后將他在高麗所見所聞集結(jié)成《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書中指出“翡色香爐”正是他在高麗王宮中所見到最為“精絕”之物。而其他的青瓷多數(shù)相似于“越州古秘色”和“汝州新窯器”,一語道出北宋窯業(yè)和高麗青瓷的交流。

釉色上,此件作品和故瓷9827極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卻在底部題刻的御制詩中,將之視為兩個不同窯口的產(chǎn)品。他以為故瓷8284是官窯,而故瓷9827卻是北宋汝窯。(余佩瑾)

007: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高6.7厘米

口徑16.4厘米

口橫23厘米

底縱12.9厘米

底橫19.3厘米

故瓷017851

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碁正不如?!?/p>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五件水仙盆,其中一件疑為清朝仿品,故不在此次展出之列。其余四件作品皆為北宋汝窯。今因展覽所需,將之拆成兩個展區(qū)陳列,其中三件置于第一單元中,一件置于第四單元以與出土的支燒墊圈相對照。

三件水仙盆中,故瓷17851器表釉色均潤,通體無紋,堪稱傳世僅有。對照文獻(xiàn)記載,無紋水仙盆釉質(zhì)足以呼應(yīng)明代鑒賞家曹昭在《格古要論》中以為:“汝窯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的評鑒。然而1935年,當(dāng)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在倫敦舉辦時,策展人之一的大衛(wèi)德爵士曾因此無紋水仙盆過于完好,而轉(zhuǎn)引《江西通志》中唐英《陶務(wù)序略紀(jì)事碑記》的記載,提出該件作品或是清雍正時期仿品的看法。

關(guān)于此,清宮《活計清檔》的記載中,倒是出現(xiàn)一件“無冰裂紋圓筆洗”的汝窯,同樣的,2000年的地下考古發(fā)掘報告中,也記載窯址出土一些釉表沒有開片紋路的標(biāo)本和殘件,而且器型相當(dāng)多樣,涵蓋盤、瓶、洗、盞托、器蓋等各種樣式。在此之下,不由得令人以為汝窯器表出現(xiàn)無紋,或不盡如想像中的特別,無紋或是產(chǎn)燒過程中不易出現(xiàn)的品類,卻也不是不可能存在。

其它兩件水仙盆,故瓷13977,口沿因磨損而鑲嵌有銅口,故瓷14019的四個底足則皆已磨平。題刻于三件水仙盆底部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從故瓷14019詩末署“辛巳孟春”的年款來看,清高宗御題完成的時間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其它兩件作品詩后雖未署明年代,但詩后亦題“乾隆御題”及刻畫出“比德”、“朗潤”兩方印記。

008: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高5.6厘米

口縱15.2厘米

口橫23厘米

底縱13厘米

底橫19.6厘米

故瓷013977

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碁正不如?!?/p>

在臺北故宮館藏的三件水仙盆中,兩件帶木座,其中故瓷13977的木座底部,鈐刻“靜憩軒御賞”,和“清玩”、“比德”、“朗潤”三方印記。故瓷17851的木座設(shè)計的非常講究,木座中并且安置一格抽屜內(nèi)置《乾隆御筆書畫合璧》冊。該圖冊共計八開,每開一幅,內(nèi)為乾隆皇帝臨摹蔡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等宋朝四大書家的尺牘和提跋,以及他自以為得自于蘇軾、米芾和趙孟頫的啟發(fā)所完成的畫作。寫與畫相互穿插,以展現(xiàn)皇帝的書畫修為。圖冊中空白的頁面,分別鈐引“養(yǎng)心殿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等四枚璽印。從印文所透露的時間點以及皇帝臨摹之宋四家法書皆為當(dāng)時的收藏看來,此書畫合璧冊或創(chuàng)作于乾隆晚期。

照《活計清檔》的記載,得知清高宗于乾隆十年(1745)五月曾透過傳旨,下令:“將貓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內(nèi)按抽屜”。至八月十一日,為“汝釉貓食盆”所配的“紫檀木鉤金座”終于完成,此木座“內(nèi)安得抽屜盛磁青紙摺,隨一面玻璃楠木匣持進(jìn)安在博古格內(nèi)”由此看來,清高宗于乾隆十年重新設(shè)計木座時,似尚未設(shè)想安置書畫合璧冊,此圖冊的完成與安置,很可能是日后再次把玩文物所應(yīng)運而生的創(chuàng)意。

對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御制詩中:“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

009: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高6.2厘米

口縱18.6厘米

口橫26.4厘米

底縱15厘米

底橫21.6厘米

故瓷014019

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碁正不如?!?/p>

對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御制詩中:“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透露皇帝并不以為這三件“火氣都無有葆光”的水仙盆是汝窯,反而認(rèn)為它們是官窯。其次,詩中“便是訛傳猧食器”一句,被視為是乾隆皇帝將水仙盆看成是貓食盆的典故來源,不僅如此,乾隆十年時(1745)皇帝也透露傳旨下令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仿燒“汝釉貓食盆”。同時,透露大衛(wèi)德爵士的文章,也得知水仙盆前往倫敦展出時,故宮的典藏人員亦持“貓食盆”即指“水仙盆”的看法。

即使時至今日,大家已經(jīng)理解“水仙盆”、“貓食盆”和“猧食盆”指的是同一種器物。不過從中還是出現(xiàn)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疑點,例如唐英于雍正三十年(1735)的(陶成紀(jì)事碑)中已出現(xiàn)雍正官窯仿燒“仿鐵骨無紋汝釉,仿宋器貓食盆、人面洗色澤”一類的瓷器,表現(xiàn)出雍正時期已將汝窯水仙盆稱為貓食盆,并且加以仿燒。同樣的,乾隆十年(1745)皇帝傳旨下達(dá)的旨令中也說出要仿燒的是“汝釉貓食盆”,可是在御題之中,卻又以“官窯”相稱而不以“汝窯”視之,是因為御題和旨令發(fā)布的時間不同,而讓皇帝的鑒賞觀出現(xiàn)改變,還是另有其他的因素,目前不得而知。

其實,深入追究的話,還能發(fā)現(xiàn)“猧食盆”的“猧”字,意指小狗而非小貓。由此看來,即使清高宗乾隆皇帝一時誤將“猧”字解讀成“貓”意,而以猧食盆來稱呼貓食盆,卻因乾隆朝《活計清檔》的記錄中,日后也出現(xiàn)燒造“腰圓筆洗”的記錄,從該類器皿的形狀及檔案前后文的關(guān)系中,同時也流露出和水仙盆的關(guān)系,而得知乾隆皇帝盡管曾在題詩中說水仙盆“便是訛傳猧食盆”,卻也不能排除貓食盆后來也逐漸被其他的名稱所取代,一如清高宗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度提筆為水仙盆賦詩時,便以為當(dāng)年“謂猧食盆誠鑭語”。

最重要的,從寶豐縣清涼寺窯址出土幾近完整的水仙盆、底足殘件標(biāo)本,以及為燒造而制作的墊圈,說明水仙盆于當(dāng)時的燒造及使用情況。而傳世明宣德款“霽青水仙盆”的存在,也間接反映汝窯水仙盆在流傳脈絡(luò)中受到珍視與鑒賞的一面。目前除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外,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博物館亦收藏一件相似的“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010: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高6.1厘米

口縱15.8厘米

口橫23.1厘米

底縱13厘米

故瓷17699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四件水仙盆中,三件底部刻題有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制詩,此件作品雖未題詩,但品相較為完整。從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曾出土看似專為燒造水仙盆而設(shè)計的橢圓形支燒工具看來,水仙盆應(yīng)燒于所謂的中心燒造區(qū)。但傳世水仙盆底部的支痕一般都是六枚,此件作品不知是否因燒造過程滑落之故,還是其他不知名的原因,僅存留五枚支燒痕。

它曾是“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The l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的展品之一,于1935年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展出。(余佩瑾)

011:北宋汝窯青瓷膽瓶

高17.9厘米

口徑3.2厘米

足徑8.9厘米

故瓷004372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1775):“通體純青纈細(xì)紋,用圜旅食古攸聞,難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寔出群”。乾隆乙未春御題。鈐印一:“太?”。

釉面滿布開片,口足皆鑲嵌銅扣,底中心刮釉一圈,局部施涂黃色鐵汁。沿著刮釉周邊題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一首。對照大衛(wèi)德基金會收藏的北宋“汝窯瓶”以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品,發(fā)現(xiàn)其造型或如傳世所見汝窯長頸瓶一樣,圓腹之上擁有細(xì)致的長頸。然而或因傳世過程,頸部不慎受到損傷,遂形成今日的形制。足底緣露胎,與大衛(wèi)德基金會的藏品以及寶豐縣清涼寺窯址出土品一樣,系以墊燒方式燒造完成。

長頸瓶為十二世紀(jì)北方窯場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器形之一,除了汝窯之外,在定窯、鈞窯、耀州窯和南宋官窯的作品中,皆看得到相似的作品。高度多半介于20厘米之30厘米之間,口沿存在向上開展以淺唇邊收尾和外撇翻轉(zhuǎn)成具有彎弧的窄折沿兩種。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青瓷膽瓶”因口嵌銅扣,即或能從同類作品的比較中,而得出原來的樣貌,但仍然無法據(jù)以判斷其口沿究竟是屬于哪一種。不過以腹部渾圓、最大徑位于腹中心的特征來觀察,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汝窯青瓷膽瓶”盡管在尺寸上和以高大形體著稱的大衛(wèi)德基金會藏品有所不同,但腹部形制卻是十分相近,明顯的表現(xiàn)出兩者或來自同一時間、同一窯場的可能性。

同樣的,具有和大衛(wèi)德基金會北宋“汝窯瓶”相似的口沿,亦見于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品、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定窯“白瓷劃花蓮紋瓶”、大衛(wèi)德基金會收藏的南宋“官窯瓶”以及大英博物館的定窯“白瓷瓶”。至于圓渾腹部以及最大徑接近于中間的特色,除上述口沿翻轉(zhuǎn)成折沿的作品外,大衛(wèi)德基金會的北宋“鈞窯瓶”和一件據(jù)說出土自開封附近的“北宋瓶”,雖然口沿作唇邊的處理和翻轉(zhuǎn)成彎弧的折沿不同,然而腹部的形制卻可視為和汝窯瓶差不多同時期的作品。

特別是以器形的演變來觀察,汝窯長頸瓶和金元之際的玉壺春瓶之間,存在一個由渾圓圓腹逐漸轉(zhuǎn)變至梨形腹的變化過程。亦即以現(xiàn)在所能掌握的資訊來推測,渾圓圓腹且最大徑位于中間點的作品,其年代比較早,而接在這個組群之后的則是腹部的重心逐漸向下移動,其形制一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鈞窯天青膽瓶”,至今元之際,渾圓腹部的最大徑已移至下緣,而形成如同流行于十三至十四世紀(jì)的玉壺春瓶形。

“汝窯青瓷膽瓶”器底刻題清高宗御制詩,表現(xiàn)出此件文物曾經(jīng)乾隆皇帝典藏,只是皇帝或未識此物,在詩中以“生二精陶寔出群”來稱許這件作品,看似將釉色典故指向晚明以來極其流行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燒陶的故事??墒窃谠婎}中卻以詠“官窯”來界定此件作品的窯口。(余佩瑾)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