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種類繁多,做法多樣,但最終達到的境界,則是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中說的:“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其實,粥并不單單是一種充饑的食品,更多的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粥中有道。 粥能養(yǎng)生。中醫(yī)認為,粥有助于消化、增加食欲、調節(jié)腸胃,又可防止便秘、感冒、喉嚨干澀等。 粥是五谷對人類的恩賜,它把谷物的香都雜揉進去,可品,可啜,不勞皓齒,不費唇舌,不傷脾胃,被譽為“天下第一補物”。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每日起,食粥一大碗??崭刮柑?,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陸游更是對食粥推崇備至,他曾寫道:“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這些都極盡粥對養(yǎng)生之妙處。 粥可為文。以“粥”為文者,難以數計。如大文豪蘇東坡食粥后,寫下“身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的詩句。清代曹雪芹是一位食粥大家,《紅樓夢》的不少章節(jié)都有對粥的描寫,其晚年“舉家食粥”,嘔心瀝血,終成不朽名著。自民國以降文人學者吃粥、寫粥者更是不乏其人,如民國文人兼美食家梁實秋就專門以《粥》為題寫文章,甚至提出了“臘八粥是粥類中的綜藝節(jié)目”的觀點。 粥中有人生。粥品即人品,煲粥如處世。有人說,人不到四十歲,是熬不好一鍋粥的,大概是言總是心太急了。早年祖母教導我,煲粥需不急不緩,火到自然成;做事要不驕不躁,方能水到渠成。這熬粥的過程,像極了人生,在反反復復的煎熬中,方提煉成一碗精華;而喝粥的過程,則是一種生命的返璞歸真:那是樸素與簡食的縮影。 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總蘊含著文化的筋骨,恰如這一鍋粥,內斂的表面永遠藏著深情,總會給我們以人生的啟示:盡下心中五谷,方能熬出人生百味。 |
|
來自: 一生終愛詩書畫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