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歷史典故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yán)華,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柏水竇章。云蘇潘葛,奚范彭郎。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仁袁柳,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樂于時傅,皮卡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jì)舒屈,項祝董粱。 杜阮藍(lán)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梅盛林刁,鐘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咎管盧莫。經(jīng)房裘繆,干解鷹宗。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寧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郜黎薊博。印宿白懷,蒲臺從鄂。索咸籍賴,卓藺屠蒙。池喬陰郁,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卻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nóng)。 溫別莊晏,柴翟閻充。慕連茹習(xí),宦艾魚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毆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養(yǎng)鞠須豐。巢關(guān)蒯相,查后荊紅。游竺權(quán)逯,蓋後桓公。萬俟司馬,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鐘離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拔夾谷,宰父谷粱。晉楚閆法,汝鄢涂欽。 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歸海,羊舌微生。岳帥緱亢,況后有琴。梁丘左丘,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終。 (本《百家姓》依康熙《御制百家姓》例) 注 釋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xué)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經(jīng)》?!栋偌倚铡冯m然稱為“百家”姓,實際上,其中記錄的不僅一百個姓氏,而是共講述了504個姓(其中含復(fù)姓60個)。因為古人常常用“百”來作虛詞,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這本書被簡稱為“百家姓”。 據(jù)說,《百家姓》原是北宋初年錢塘(今杭州地區(qū))的一個書生所編。認(rèn)字、了解姓氏知識、同時學(xué)習(xí)歷史知識,這一舉三得的作用,使《百家姓》備受歷代文人與孩子們的喜歡推崇。 【趙】:傳說造父曾經(jīng)給周穆王駕車,穆王把趙城賜了給他,于是,就根據(jù)國名命名了姓氏。趙匡胤是宋代的開國皇帝,據(jù)說《百家姓》把趙姓放在第一位,就與他有直接關(guān)系。
【錢】:傳說彭祖的孫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錢府上士,執(zhí)掌全國的財政大權(quán),于是,就以官為姓。 【孫】:一說周文王的少子康叔在西周初年受封于衛(wèi),他的八世孫有個兒子叫惠孫,他受封“戚”,他的后代非常崇敬他,就以他的名字“孫”作為姓氏。 【李】:皋陶在堯帝時是主管司法的官,皋陶的后人理征因為得罪了紂王而被處死,理征的妻子帶著兒子利貞逃亡的途中,曾經(jīng)在一棵李子樹下摘果充饑得以活命,為紀(jì)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為“李”姓。
【周】:周人祖先為后稷,他的后代建立了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部落,定居在周原,他們滅夏建周,即為周文王。唐代為避玄宗名諱,姬姓大臣改姓周。
【吳】: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吳國,傳至夫差為越王勾踐所滅,其子孫稱為吳氏。 【鄭】:周宣王分封其母弟于鄭國,是為鄭桓公。桓公之后,鄭武公遷都于新鄭,為春秋時的鄭國。后為韓國所滅。其遺族散居于淮陽、商丘一帶,以原國名“鄭”為姓。 【王】:王姓源出有七: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代;出自媯姓,為古帝虞舜之后;出自子姓,為商朝比干之后;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賜姓,如戰(zhàn)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源于外族姓氏及冒姓。 【馮】:周武王將他的兄弟畢公高,封于當(dāng)時的馮阝城,畢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為姓,姓馮。馮字右邊的耳旁,等于一個邑字,指地方,而將居地作為姓的情況,在上古時常有,叫做“去邑為姓”,總是省去邑旁后作為姓。
【陳】: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叫胡公滿的人,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因為胡公滿是舜帝的后代。胡公滿在陳國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孫們后來都以國為姓,都姓陳。 【褚】:古代春秋時候,宋國的公子叫恭段,他受封于褚邑。恭段品德很高,人家都說他的行為可以為人師表,于是稱他叫褚?guī)煟驗樗芊庥隈乙?,子孫就都以“褚”為姓。 【衛(wèi)】:周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叫康叔,他是衛(wèi)姓的先祖。康叔被封到上古商代的首都朝歌。原來商朝的遺民,有七個族歸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了一個衛(wèi)國。后來,衛(wèi)國已并入秦國。他的后代約定以國名為姓,子子孫孫都姓衛(wèi)。 【蔣】:周武王的兄弟伯齡,被封到“蔣”,現(xiàn)今的湖北省仙居縣。于是建蔣國。后并入楚國,蔣國的公族子孫以原來的國名為姓,世代姓蔣。 【沈】:周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叫季載,成立沈國。沈國君主的后代都以沈為姓。 【韓】:周時貴族武子,受封于韓原,子姓以地名為姓;戰(zhàn)國時的韓國,被秦國并,原韓國王族世代姓韓。 【楊】:上古時候,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到楊邑,稱做楊侯,建楊國,子孫用楊姓。 【朱】:西周時,周武王封曹俠到邾,后代以地名為姓,寫作朱。 【秦】:上古有個叫非子的人,善于馴養(yǎng)馬匹,被周孝王封為秦地的首領(lǐng),建立了秦國。在漢代,秦國王親國戚都世代以國為姓。
【尤】:尤姓是由沈姓而來。五代十國時,王知審建閩國,閩國沈姓因與審?fù)?,而去掉三點水,改姓尤。 【許】:周武王時候,文叔受封于“許”地,今河南許昌一帶。文叔原是遠(yuǎn)古炎帝的后代。文叔建立了許國,春秋時許國并入楚國,許國君主的后代就以許為姓。 【何】:春秋戰(zhàn)國時,韓國的公族中有一支遷移至江淮,以國為姓。但當(dāng)?shù)仨n與何讀音相同,后變成何。 【呂】:炎帝的后代。遠(yuǎn)古時伯夷幫助堯帝掌管泰山等處的祭天儀禮,又幫助大禹治水,就被封為呂侯,于是他的后代就用呂作為姓。 【施】:夏朝時,有諸侯國,稱施國,今湖北恩施縣,其后代姓施。 【張】:春秋時晉國有個貴族叫解張,后來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世代姓張。 【孔】:開國君主叫湯,又叫天乙,是遠(yuǎn)古子姓氏族的后代,其后將乙字和子字并攏,形成一個孔字,定為姓。 【曹】:遠(yuǎn)古時,有叫“安”的貴族,幫助大禹治水,大禹就恩賜給他一個曹姓。到周朝時,周武王將他的一個弟弟封到曹邑(就是現(xiàn)今山東定陶縣一帶),于是建曹國。曹國的子孫后來都以國為姓,世代姓曹。 【嚴(yán)】:嚴(yán)姓是由莊姓改變來的。戰(zhàn)國時,楚國君王叫侶,死后追加稱號,叫莊王,莊王的子孫就以這個莊作姓。東漢時,漢明帝叫劉莊,莊姓人就改姓嚴(yán)。 【華】:西周時候,宋國公子,受封于“華”,他的子孫后來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姓華。 【金】:遠(yuǎn)古黃帝的兒子少昊的后代。少昊統(tǒng)治天下,用金屬做標(biāo)志,所以有金天氏的稱呼。傳說少昊登上王位時金鳳鳥飛來,人們以為吉祥,于是他的部落就以鳳鳥為圖騰,旗上畫有金鳳。少昊的后代就以金為姓,世代相傳。 【魏】: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叫畢萬,他受晉國君主晉獻(xiàn)公封于魏邑。畢萬的后代畢斯建起魏國,稱魏文侯。后來魏國的公族子孫散居各地,相約以原國名為姓,世代姓魏。 【陶】:始祖是遠(yuǎn)古的堯帝。堯在任部落首領(lǐng)之前,以制陶為業(yè),他制陶的地方,就是現(xiàn)今山東定陶縣一帶。后來堯出了名,大家也稱他陶堯,那地方被叫做陶丘。堯的子孫中,有人以制陶為榮耀,就姓陶,世代延續(xù)。 【姜】:遠(yuǎn)古的神農(nóng)氏,出生在陜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河岸,神農(nóng)氏的親族就以地名為姓,形成姜姓。 【戚】: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qū)O林父,受封于戚邑,即今河南濮陽戚城。孫林父的后代世代居住于此,以地名為姓,姓戚。【謝】:周宣王將自己的母舅申伯封在“謝”這個地方。申伯受封后在那兒筑起了謝城,建立了謝國。后來謝國君主的后代就用地名做姓,世代姓謝。 【鄒】:古代戰(zhàn)國時期,有個鄒國,鄒國公族的子孫,世代姓鄒。鄒國原來叫邾婁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屬小國。又有一支鄒姓,是春秋時的宋緡王,他的后代有人享用鄒邑的物產(chǎn),他的族人,就以地名為姓。
【喻】:遠(yuǎn)古黃帝時,有個醫(yī)官叫俞柎,為喻姓祖先。南宋時,俞姓后代里有個俞樗,聰明好學(xué),舉為進士,又多才多藝,且通世故,看人外貌就能辨別他的好壞?;实巯矚g他的無所不知,就將喻姓恩賜給他。 【柏】:柏姓起源非常古老,黃帝有個孫子叫顓頊,他的老師就姓柏。而黃帝另一個后代叫帝嚳,帝嚳的老師也姓柏,叫柏招。春秋時候有個柏國,據(jù)說柏國公族都是上古柏姓的后代。 【水】:水姓是大禹的后代,大禹治水,他的族人都當(dāng)水工,后來就以水為姓。另外浙江在古時有姓“水丘”的,以后也有由水丘改為姓水。 【竇】:大禹的后代中,有個叫少康的人,母親曾為避難,鉆地洞逃出,生下少康。所以少康的兩個兒子就姓竇,竇是洞的意思,這樣來紀(jì)念先人。 【章】:遠(yuǎn)古時,黃帝將十二個姓賜給他十二個出色的兒子。其中有個姓任,任姓的氏族后來很昌盛,又分成十個部落,每個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 【云】:黃帝的后代中,有個叫祝融的,在上古時候,做“火正”,就是管理火堆的官,他有個受人尊敬的稱號叫妘子,他的后代就姓妘,又在漫長的年代里漸漸省去女字旁,成為云姓。 【蘇】:遠(yuǎn)古有個貴族叫昆吾,昆吾的兒子中有一個叫“蘇”,是因為昆吾封在蘇城為首領(lǐng),就以地名作為后代的名字,再以后就演變成姓,多住在河南。 【潘】:周武王將自己的弟弟“高”分封到畢邑,在那兒建立畢國,這樣“高”就又將自己的小兒子季孫分封到潘邑,即現(xiàn)今的陜西省北部。季孫的后代就以潘為姓。 【葛】:最早的葛姓源于葛天氏,以祖輩為姓。而江南也有一支葛姓,始祖是漢時葛廬,他幫助漢光武帝起兵立了大功,封為侯爵,但他將封位讓給了弟弟,自己渡長江,居住在江南,形成名門望族,世代姓葛。 【奚】:源于夏朝,貴族仲,受封于奚邑,人們稱他為奚仲。史書上記載奚仲任夏朝的車正官,專門管理車子。奚仲的后代以地名為姓,世代姓奚,奚姓是黃帝的子孫。 【范】:上古周朝時,貴族士會,被晉國國君封為范邑的首領(lǐng),他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姓范。 【彭】:遠(yuǎn)古時候有個貴族叫篯鏗,受封為彭地的首領(lǐng),建立了大彭國,即現(xiàn)今的江蘇徐州。大彭國的創(chuàng)建者篯鏗,就是彭祖,傳說他活了八百多歲。 【郎】:周朝時,魯國的費伯率領(lǐng)軍隊駐扎在郎城,今山東魚臺縣一帶,駐兵時間長了,就在郎城安居下來,這些族人的子孫,就以郎城地名為姓,世代姓郎。 【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shù)兀⒘唆攪?,國都定在曲阜,今山東曲阜,后來魯國的王公貴族都以魯為姓。 【韋】:韋姓由“豕韋”這個復(fù)姓變化來。上古夏朝時,有個大彭國,大彭國君主將一個叫元哲的孫子,封到“豕韋”這個地方,于是元哲建立了韋國,并以豕韋為姓,后來的公族子孫們省去了豕字,就以韋國的韋字當(dāng)做姓,世傳至今。韋姓的另一支,是大將韓信的后代,韓信曾避難到廣西,為了掩人耳目,取韓字的半邊韋當(dāng)做姓。 【昌】:始祖昌意,是黃帝的兒子。黃帝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后遷至中原,建立了昌意城,今河南南樂縣西北那一帶。顓頊的子孫,以祖父的名字中的昌作為姓,世代延傳。 【馬】:戰(zhàn)國時期,趙國將軍叫趙奢,戰(zhàn)功赫赫,被朝廷封于馬服,今河北邯鄲一帶。趙奢受封后人們也稱他馬服君,他的子孫更是用馬服當(dāng)做姓,又后來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馬。 【苗】:春秋時期,有個貴族叫賁皇,逃到晉國,晉國國君待他很好,讓他享用苗邑的物產(chǎn),后來皇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姓苗。
【鳳】:遠(yuǎn)古有個部落首領(lǐng)叫帝嚳,是黃帝的后代,帝嚳有個大臣叫鳳鳥氏,主管歷法天文,以指導(dǎo)人民按照節(jié)氣時令耕地播種和收割。這個官職很重要,所以鳳鳥氏的家族也興盛,以后世代以鳳為姓。 【花】:花姓和華姓同出一源。唐朝時,花與華字意有了些區(qū)別,所以花姓和華姓漸漸分開?;ㄐ杖宋镒钤绲氖腔咎m,傳說是南北朝人。 【方】:遠(yuǎn)古有個神農(nóng)氏,是著名農(nóng)業(yè)部落首領(lǐng),他的后代中有一位叫榆罔,將兒子封在方山那一帶。那兒子本來叫“雷”,受封方山后又叫方雷,方雷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姓方。 【俞】:相傳遠(yuǎn)古黃帝時,有個名醫(yī)叫俞跗,他就是俞姓的始祖。據(jù)說他能割開皮肉,將體內(nèi)五臟進行醫(yī)治。中國的醫(yī)術(shù)講究穴道氣脈,而腧字就是指人身上的穴脈,所以遠(yuǎn)古醫(yī)師就姓俞了。 【任】:遠(yuǎn)古黃帝的小兒子叫禺陽,受封于任邑。隨后禺陽建立起了任國,在今山東濟寧一帶。任國公族的子孫,就以任為姓。 【袁】:周朝時,有個貴族叫伯轅。伯轅的孫子叫濤涂,將祖父名字的轅省去左半邊,作為姓,也就成為了袁姓的始祖。 【柳】:春秋時期,魯國有位貴族叫展禽,改姓了柳下,史書上稱他柳下季,柳姓就是由此開頭的。展禽為人剛直,死后,人們追加他稱號“惠”,稱作柳下惠。 【酆】: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將他的弟弟封于酆邑,他的后代以地名為姓,酆姓就是由此產(chǎn)生的。 【鮑】:春秋時期,有個叫敬叔的貴族,在齊國做官,因為有功,受封于鮑邑,人稱鮑敬叔,后代就以鮑為姓。 【史】:黃帝有一名史官叫倉頡,后代以先人的官職為姓,就形成了史姓。倉頡被中國人尊為造字的圣人。 【唐】:遠(yuǎn)古時,堯曾經(jīng)在“唐”那個地方做首領(lǐng),就是現(xiàn)今的河北唐縣。堯的族人就有以地名為姓,世代姓唐。 【費】:春秋時期,魯國有個人物叫父,因有功勞受封為費邑的首領(lǐng),現(xiàn)今山東魚臺縣費亭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延續(xù)。 【廉】:遠(yuǎn)古黃帝的玄孫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元朝時,維吾爾族中有一人叫布魯海牙,元朝廷封他為肅政廉訪使的時候,正好他兒子降生,他就給兒子取名叫廉希元。廉希元的后人與漢人一起生活,友好相處,形成了一支廉姓。 【岑】: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候,分封了一大批功臣和貴族,他的堂弟姬渠,被封在“岑”這個地方,今陜西韓城一帶。姬渠所封的爵位是子爵,所以人們稱他為岑子,就是封地加上爵位的稱呼法。岑子后建岑國。岑國的公族子孫,世代就以國名為姓,形成岑姓。 【薛】:大禹為王的時候,有個貴族叫奚仲,受封于“薛”地,在今山東滕縣一帶。奚仲于是建立了薛國。在上古夏、商、周三代,薛國都很興盛,到了周朝末年被并入楚國,楚國國君也優(yōu)待薛國的公族,有封為官的,其中有一個叫薛登的公子,讓后代全都以薛為姓。 【雷】:遠(yuǎn)古時,黃帝娶的一個妻子,姓方雷。方雷氏是方雷國公族的女子,后來她的子孫,有的姓方,有的姓雷,雷姓就這樣形成了。
【賀】:賀姓由慶姓轉(zhuǎn)變來,因為漢朝時漢安帝的父親叫劉慶,朝廷不讓別人名字有叫慶的,就讓天下姓慶的人都改為姓賀。 【倪】:倪氏本為郳氏,因避仇改為郳。周武王時,封顓頊的后裔于邾,辟為附庸國。邾國國君邾武公又封其次子公子肥于郳(今山東騰縣東),稱為郳國,為邾國附庸。戰(zhàn)國時,郳國被楚國滅亡,公子肥的后裔便以國名郳為姓,稱郳氏。后來又為避仇,去掉“邑”旁為兒氏,后又加“人”旁才成為倪姓。 【湯】:湯是上古著名的氏族領(lǐng)袖,他打敗夏朝的暴君桀,建立了商朝,湯就是商朝的開國君王。湯王的后代有人就以祖先的名為姓,世代姓湯。 【滕】:周武王封弟弟叔繡于滕國。至戰(zhàn)國初期,滕國被越國所滅,不久復(fù)國,后又被宋國滅掉,滕國國君的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滕氏。 【殷】:正宗源出于子姓。商朝中期,頻生內(nèi)亂,盤庚即位后,將商都從奄遷到殷,國勢趨于穩(wěn)定,所以歷史上稱為殷商。周武王滅商紂后,不少商族遺民便以殷為姓。 【羅】:源于熊姓,是以國為名的姓氏。西周時有諸侯國羅國,國君姓熊。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國人遂以羅為姓。另外,唐代突厥可汗斛瑟羅的后人、北魏破多羅氏和叱羅氏及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都有人改姓羅氏。 【畢】:周文王第十五子名叫姬高,封在畢國,稱為畢公高。畢公高與召公一起輔佐周康王,使周的經(jīng)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形成“成康之治”的盛世。畢公高的后代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 【郝】:源于子姓,是伏羲氏的后裔。傳說殷王乙封其子子期于郝鄉(xiāng),后世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郝氏。 【鄔】:鄔姓來源有三,一是古帝顓頊后裔陸終氏第四子求言(妘姓)別封于鄔,后代子孫以鄔為姓;二是春秋時晉國正卿祁氏的家臣臧(楊姓)為祁氏管理封地鄔邑,他的后代改稱鄔氏。 【安】:為黃帝嫡系后代。黃帝之孫名安,居于西方,建立安息國,其后人以安為姓。東漢時,安息國太子安清放棄王位,出家為僧,四方游化。后定居洛陽,取名安世高,為佛經(jīng)漢譯的創(chuàng)始人。另有三支,一是歷史上的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一帶)的后人;二是北魏時安遲氏分為安、遲兩姓;三是源于唐代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安祿山本姓康,冒姓安,其后代也都稱為安氏。 【?!浚浩鹪从腥阂皇沁h(yuǎn)古時期人們只有名,沒有姓,黃帝手下有兩位大臣,名叫常儀和常先,其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弊肿餍?,稱為常氏;二是出自姬姓。春秋時,衛(wèi)國康叔的支孫以封地為姓,稱為常氏;三是出自恒姓。北宋時,為避真宗趙恒名諱,恒姓人改為常姓。 【樂】:樂源出于子姓,西周末,公子衎字樂父,他的孫子以祖父字中“樂”命氏,稱為樂氏。 【于】: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的第三個兒子叔分封在邘國,與馮姓相同,后代去邑為姓,稱為于氏。另外,唐代淳于氏為避憲宗李純之諱,也改姓為于。 【時】:起源有二。一是春秋時南方有時國,后被楚國所滅,國人以國名為姓;二是以先人名字命名的姓氏。春秋時齊國有一賢士,為人們尊稱為時子,他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時”為姓。 【傅】:商朝盤庚遷殷,遍訪賢士,在傅巖找到了一個叫說(yuè)的人,高宗拜他為相,天下大治。傅說的人以傅為姓。傅氏另有一支,因黃帝裔孫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為姓,稱為傅氏。
【皮】:春秋時,周公后人仲山甫曾經(jīng)輔佐周宣王,致宣王中興,被封于樊國,后來樊國王族中又有人因排行第二,受封于皮氏邑,時稱樊仲皮。樊仲皮的后人以他字中的“皮”為姓,稱為皮氏。 【卞】:西周時,曹叔振鐸的子孫分封在卞,他的后代稱為卞氏。春秋時卞邑大夫卞莊子曾力殺二虎,是出了名的勇士。卞氏另一支相傳為黃帝曾孫的后代,因封地卞國而得姓。 【齊】:商朝末年,呂國有一名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國名為姓,又稱呂尚。因功分封在齊國,死后謚號齊太公。其后人統(tǒng)治齊國600多年。齊康公后人,稱為齊氏。 【康】:源于謚號。西周建立后,武王之弟叔受封于殷墟一帶,建立衛(wèi)國,因遵循周公之制,所以治國很有成效,死后謚號為“康”,意為能夠“令民安樂”。其王族有的以祖上謚號命姓,成為康姓。另有兩支,一是西域康居國王子定居中原,后世子孫以國為姓,稱康氏;一是宋初匡姓人為避趙匡胤之諱,改姓與匡讀音相近的康。 【伍】:春秋時,楚莊王有個寵臣名叫伍參,是楚公族的后人。莊王封伍參為大夫,稱為伍氏。 【余】:春秋時,晉人由余穆公重用,他為穆公出謀劃策,攻滅西戎十二國,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名字中的“余”為姓,稱為余氏。 【元】:春秋時,因衛(wèi)國大夫元的封地在元,其后世子孫即以元為姓。此外,據(jù)史料記載,紇骨氏、是云氏、景氏、拓跋氏等改姓元,其后代亦稱元氏。 【卜】:卜姓是古代從事占卜者的后代。古代的人非常迷信,做事前常用火灼龜甲獸骨推測吉兇,推測的結(jié)果刻在甲骨上,這些文字就是我們現(xiàn)在稱做甲骨文的古文字。相傳夏帝太康的弟弟封在莘國,他的后裔中有做卜人的,便以卜為姓。 【顧】:起源有北南兩支。一支出自夏朝附庸國顧國,顧國為商湯所滅后,原王公族人以國名為姓,為北顧氏。另一支出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后裔,勾踐第八代孫被封為顧余侯,他的子孫留居會稽(今紹興),以顧為姓,為南顧氏。 【孟】:春秋時,衛(wèi)國國君叫衛(wèi)襄公,衛(wèi)襄公的兒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孫有的姓公孟,有的省去公字而姓孟。 【平】:戰(zhàn)國末期,韓哀侯之子婼封于平邑。秦滅韓后,婼率族人遷居于下邑,他的孫子以原封地命姓,成為平姓。另外,戰(zhàn)國時齊國大夫晏嬰字平仲,他的子孫以其字為姓,也稱平氏。 【黃】:出自贏姓,為陸終的后裔。陸終后人受封于黃國,后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原國名為姓。另外一支為臺駘的后代,臺駘曾被顓頊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他的后人曾建沈、姒、蓐、黃諸國,其中黃國后人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和】:和姓起源于唐堯時期。當(dāng)時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他的后代以祖上的官職為榮,就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的名字作為姓氏,于是就有了和姓。和姓另一支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dāng)時有一位名叫卞和的玉工,他因在荊山得到了一塊璞玉而名揚天下,后來他的支庶子孫便有人以他的名字為姓,這樣,就有了和姓的另外一支。 【穆】;出自子姓,發(fā)源于河南商丘?!澳隆痹谖覈糯堑弁踔T侯死后的謚號,意為賢良、和氣。春秋時期,宋宣公死后他的弟弟和繼承王位,而他死的時候又把王位傳給了宋宣公的兒子與夷,與夷即位后,給和加謚號“穆”,史稱宋穆公。后來,宋穆公的支庶子孫以祖上的謚號作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穆姓。 【蕭】:起源于西周初年,始祖名大心。大心由于功勛卓著而受封于蕭,建立了蕭國,人稱蕭叔,后來蕭國為楚國所滅,大心的后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尹】:上古少昊氏的后裔。少昊帝的兒子殷擔(dān)任掌管百工的官——工正,受封于尹城(今山西省隰縣東北一帶),人稱尹殷,他的后代子孫便以封地作為姓氏。還有一支尹姓出自少昊裔孫壽。壽在堯時任師尹,這個官職已經(jīng)達(dá)到了三公的地位,是眾官之長,他的后人就以祖上的官職作為姓氏。 【姚】:姚姓:來源主要有三個: 1、是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媯姓。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為姓”。2、出自子姓。據(jù)《路史》記載,春秋時的姚國是商族的后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3、其他族改為姚姓。姚姓自誕生后至春秋期間,主要在河南發(fā)展,到晉代以前,姚姓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山西,廣西,四川等地。姚姓在向南發(fā)展的同時也向北發(fā)展到了內(nèi)蒙古,遼寧等地。 【 邵】:邵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萬姓統(tǒng)譜》等所載,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i),食邑于召(今陜西省東岐山西南),后又封于燕,至太子丹時為秦所滅,子孫遂以召為氏,后加邑為邵。2、據(jù)《姓譜》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后有邵姓。3、出自他族改姓。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云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 湛】:湛(Zhà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起源于夏代早期。上古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他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國后,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斗去雚為姓,遂成湛姓。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栋偌倚铡纷ⅲ赫俊跋党鲦π?,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后子孫去斗去雚,合二字為湛氏。” 2、以地名命姓。相傳,春秋時居住在湛(今河南省寶豐一帶)的人,以地名為姓,稱為湛氏。后代沿襲至今。湛,水名,源出河南寶豐縣東南,東經(jīng)葉縣,至襄城縣境,入于北汝河。
【汪】: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據(jù)《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時有汪芒國,子孫以國名為姓,后來改復(fù)姓為單姓汪。另外,根據(jù)《姓氏考略》上記載,汪姓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時汪芒國,國君叫防風(fēng)氏,后被大禹處死,國人遷居湖州的山里,稱汪芒氏。戰(zhàn)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稱汪氏。古代的汪芒國在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望族居于平陽郡,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 【祁】:源自姬姓。上古時,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在這二十五個兒子當(dāng)中有一子名叫祁豹。后來,祁豹的后世子孫就以自己祖先的名字作為姓氏,有了祁姓。此外,還有一支祁姓出自陶唐氏,為上古三皇之一堯的后代。堯是華夏部族的首領(lǐng),復(fù)姓伊祁,他的后世子孫省去了伊字,這樣就有了祁姓。 【毛】:以封邑名作為姓氏的。周朝時周文王姬昌的兒子聃,爵位為伯,所以世稱伯聃,又因受封于毛邑(今河南省宜陽一帶),便以封邑取名毛伯聃,他的后世子孫也就以其封邑之名當(dāng)做自己的姓氏了。 【禹】:人名命名。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他的后裔便以先祖的名字作為姓氏,于是就有了禹姓。禹姓還有一支。春秋時期有一個鄅國,是當(dāng)時楚國的附庸,這個國家的子民以國名“鄅”為姓氏,后來又去邑旁改為禹字。 【狄】:西周時期在齊、魯、晉、衛(wèi)四國之間生活著一個狄族,狄族的子孫后代就以族名作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狄姓。此外,狄姓還有另外一個起源,上古時炎帝的后裔、周成王的舅舅孝伯,因為住在參盧,所以姓參盧氏,后來周成王封孝伯于狄城,并且建立了狄國,在狄國滅亡后,參盧氏的族人就以國名“狄”作為自己的姓氏。 【米】:春秋時代,楚國的后代當(dāng)中就已經(jīng)有了米姓。而今天的米姓其實還有一個來源,那就是隋唐時期的“昭武九姓”——居住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九個國家,這九個國家當(dāng)中有一個米國,米國人經(jīng)常有人到中國定居,他們就把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貝】:周文王的后代召公康,其封地為薊,他的支庶子孫則以河北省巨鹿的(左水右貝)水作為采邑,并且建立了(左貝右阝)國,從此這一支的后世子孫就以國名(左貝右阝)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又去掉邑旁而成為貝姓。此外,在今天山東省博興縣東南部,有一個叫貝丘的地方,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們以地名作為姓氏,形成了貝氏的另外一支。 【明】:古代部落首領(lǐng)燧人氏有一個重臣叫明由,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名作為姓氏。此外,春秋時期,秦國的丞相百里奚有個兒子,他的字叫孟明,在秦國的軍隊里做將軍時曾經(jīng)率領(lǐng)將士攻打晉國,并且取得了勝利,為秦國在西部的霸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孟明去世后,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孟明”作為姓氏,后來又改為明姓。
【臧】:春秋時期,魯孝公有個兒子叫驅(qū),驅(qū)的封地在臧邑(今山東省境內(nèi)),人們稱之為臧驅(qū)。后來,他的后世子孫以他的封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臧姓。 【計】:出自姒姓,發(fā)源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東膠縣西南。夏朝時有一個計國,是大禹后人的封地,周朝時被滅,后人便以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出現(xiàn)了計姓。計姓的另外一支形成于西周初年,當(dāng)時周武王封少昊金天氏的后人于莒,同時在計建立國都,后來該國的后世子孫就以祖先的最初建都之地的地名作為姓氏。 【伏】:伏姓出自風(fēng)姓。上古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子孫中,有人用伏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伏姓。在南北朝時期,后魏改俟伏斤氏為伏姓,形成了伏姓的另外一支。 【成】:出自姬姓,發(fā)源地在今天的山東省寧陽。西漢初年,周武王分封他的弟弟,也就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叔武于,建立國。從此,叔武的后世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氏,后來又去邑為成,形成了后來的成姓。在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若敖有公子成虎,成虎的兒子則以他父親的名字為姓,于是形成了成姓的另外一支。 【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河南商丘,并且建立了宋國,在宋國有一位謚號為宋戴公的國君,他的后裔便以他的謚號為姓,戴姓即由此產(chǎn)生。此外,戴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國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蘭考縣,后被鄭國所滅,其國人以國名命名姓氏,形成了戴姓的另外一支。 【談】:出自子姓,是殷商皇族的后裔。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在商朝滅亡后,于河南商丘的封地建立了宋國,36世后有談君,他是由于受封于談地而以封地作為姓氏的。此外,談姓還有另外的一支,在周朝時有一位大夫叫籍談,他的子孫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談氏,這一族人在秦朝末年因為要避項籍的名諱,于是改為談姓。 【宋】:出自子姓,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微子啟在商朝滅亡后于封地建立了宋國,亡國后的王公貴族散居各地,相約以原來的國名為姓氏,就這樣有了宋姓。 【茅】:出自姬姓,發(fā)源地是今天的山東省金鄉(xiāng)縣西南。周公旦是西周時周文王的兒子,他的第三個兒子名叔,叔受封于茅邑,世稱茅叔,茅叔建立了茅國。子孫就相約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龐】:出自高陽氏。黃帝的孫子顓頊生有八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名叫龐降,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于是,出現(xiàn)了龐姓。西周初年,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受封于龐鄉(xiāng),自此,他的后世子孫便以封地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形成了龐姓的另外一支。 【熊】:傳說黃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黃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為姓,稱熊氏。熊姓的另一個來源是起源于羋姓。商末有個叫鬻熊的人,姓羋,為黃帝的后代,他是周文王的老師。周成王封他的曾孫熊鐸于楚,至熊渠時恢復(fù)祖姓羋,楚被秦滅后,子孫仍為熊姓。 【紀(jì)】:出自姜姓。西周時,炎帝裔孫被封于紀(jì),建立紀(jì)國,因?qū)俸罹?,所以被稱作紀(jì)侯。紀(jì)國為齊國所滅,紀(jì)侯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紀(jì)姓另有一支由舒姓改成。 【舒】: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建立舒國,曾被徐國所滅,后又復(fù)國,不久又亡于楚國,其國君族人以舒為姓。舒姓另有兩支,一是出自任姓,相傳為黃帝的后代;另一個是出自清代,為滿族舒穆魯氏所改。 【屈】:來源有三個,一支是夏代屈驁的后代;一支出自羋姓,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被封于屈邑(今湖北秭歸),他的子孫以屈為姓;一支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當(dāng)時的復(fù)姓屈突改姓屈。 【項】: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建立項國。后項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 【?!浚鹤P沼袃蓚€來歷。一支源出于己姓,周武王封黃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國(今山東臨沂縣東南),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另一支以官職命名,這也是中華姓氏的一個重要來源。古代設(shè)有專門負(fù)責(zé)祭祀時致祝壽文辭和傳達(dá)神意的官職,叫做祝史。世襲祝史官職的人,其子孫便以祝為姓。 【 董】:相傳黃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川,并賜以董姓,其子孫沿習(xí)為姓。另有一支以官職命姓。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在晉為董史,管理晉國典籍史冊,他們的子孫世襲晉國史官,稱為董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