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鄭欽安認為,按咳嗽一癥,有從外而入者,有從內而出者。從外而入者,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干之也。凡此內外兩法,不得紊亂。 客邪自外而入,閉其太陽外出之氣機,氣機不暢,逆于胸膈,胸中乃肺地面,氣欲出而不出,咳嗽斯作矣,定有發(fā)熱、頭疼、身痛一段。 風邪干者,兼自汗惡風,審是從外而入之風邪干者 ,去其風而咳嗽自已,如桂枝湯,祛風散是也。 寒邪干者,兼無汗惡寒,寒邪干者 ,散其寒而咳嗽自已,如麻黃湯、小青龍湯是也。 暑邪干者,兼口渴飲冷,人困無力。暑邪干者,清其暑而咳嗽自已,如益元散,清暑湯是也。 濕邪干者,兼四肢沉重,周身覺冷而酸疼 ,不甚發(fā)熱。濕邪干者,滲其濕而咳嗽自已,如二陳湯,桂苓術甘湯是也。 燥邪干者,兼吐痰膠粘,喜飲清涼。燥邪干者,潤其燥而咳嗽自已,如甘桔湯、麥冬飲之類是也。 火邪干者,心煩脈洪,小便短赤飲冷?;鹦案烧撸⑵浠?,清其火,而咳嗽自已,如導赤散、葛根芩連湯之類是也。 果見陰虛而致者,其人水少火多,飲食易消,精神言語聲音必壯 ,心性多躁暴,肌膚多干粗,吐痰膠粘,喜清涼,脈必細數(shù),惡辛辣熱物,方是的候,如雞子黃連湯,六味地黃之類,皆可服也。 唐步祺認為,咳嗽是一種癥狀,不是一種疾病。無論外感、內傷,都可影響于肺臟而發(fā)生咳嗽。鄭氏分肺病咳嗽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由于風、寒、暑、濕、燥、火六客所干,并一一列述其共通的及個別的病象與對證之方。內傷咳嗽則陽虛陰盛之候十居七八,陰虛者僅十之一二,亦分別列述其病象及對癥之方。條分縷析,明白切實,真如其所言;‘內外各有攸分,陰陽各有實據(jù),藥性各有專主?!c當時市習之見咳止咳,見痰化痰,將常用方藥一味雜投,每每釀成癆癥,實有天淵之別。 【陽虛辨證】;鄭欽安認為;從內而出者,皆是陽虛陰盛之候,陰虛也有,十中僅一二。因陽虛者 ,定見困倦懶言,四肢無力,人與脈息無神,唇色清淡,白色,而喜熱飲,食少心煩,身無發(fā)熱痛苦,即有燒熱,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終日發(fā)熱無已時也。1,因肺之陽不宣,不能化其本經之陰邪,逆于胸而作者,其人無外感可征,凡事不能用心勞力,稍用心力一分,心便潮熱,自汗出,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清痰。2,因脾胃之陽不足,不能轉輸津液水谷而作者,其人飲食減少,腹?jié)M時痛,多吐清冷涎痰,喜食辛辣椒熱物。3,因肝腎之陽不足,不能收束其水,挾龍雷而水汜于上,直干清道而作者,其人腰脅脹痛,足膝時冷,兩顴時赤,夜間痰水更甚,咽干不渴。4,尚有一等久病無神,皮肉如火炙而無潤澤,喜熱惡冷,此尤屬真氣衰極,不能薰騰津液而灌溉肌膚,十有九死。更有一等陽虛陰盛已極,元陽將脫之咳嗽,氣喘痰鳴,六脈浮空,或勁如石,唇青爪甲黑,周身大熱,自汗,乃脫絕危候。 【治法】;1,審是從內之心肺陽衰者,扶其陽而咳嗽自止-----扶心肺之陽。2,審是脾胃陽衰者,舒其脾胃而咳嗽自止------溫脾胃之陽。3,審是肝腎陽衰,水邪汜上者,溫其腎而咳嗽自止------補肝腎之陽。4,陽虛陰盛已極,元陽將脫,大劑回陽------回陽救逆。 【 方藥】;1,姜桂茯半湯;干姜10--30克,桂枝10---6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2,溫肺飲;白芍10克,干姜30--60克,五味子10克,細辛10克,肉桂10---30克,半夏10---30克,陳皮10---20克,杏仁10克,甘草6---10克。3,半夏生姜湯;半夏60克,生姜75克。4,香砂六君子湯;人參10克,茯苓10克,白術10---20克,炙甘草6---10克,半夏10---20克,陳皮10---15克,木香6---10克,砂仁10克。5,甘草干姜湯;炙甘草15---60克,炮干姜15---60克。6,真武湯;茯苓45克,芍藥45克,生姜45克,白術30克,炮附子30---60克。7,滋腎丸;炒黃柏30克,知母24克,肉桂9克。8,潛陽丹加吳茱萸;西砂仁30克,附子24克,龜板6克,甘草15克,吳茱萸10---30克。9,大劑回陽飲;生附子1枚【或熟附子60---100克】,干姜45克,炙甘草60克,人參30克。 【圓通應用】咳嗽一證雖說小病,可病因復雜,因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也。故此,鄭欽安治咳嗽 ,首辨外感與內傷,臨床如何執(zhí)簡馭繁呢?伸手摸脈,一觸便知----浮與沉而已。浮則病表,當分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候,內傷者當辨陽虛、陰虛,陽虛者十占七八,陰虛者約有一二。陽虛者,陰寒內盛,上干清道,無論上中下三焦何處之陰邪,均為陰邪居于陽位而已。 內傷咳嗽,上焦心肺陽虛者,姜桂茯半湯功專扶陽化痰,功效卓著,病情復雜者,選用溫肺飲,溫肺飲專治肺寒之癥。 中焦脾胃陽虛者,半夏生姜湯,治咳嗽伴有嘔吐者效佳,香砂六君子湯,對咳嗽伴有脾胃功能虛弱者可選,而甘草干姜湯則主要針對咳嗽伴有吐痰涎者而用。 下焦肝腎陽虛者,咳嗽伴有面肢浮腫者,選用真武湯乃為正治,咳嗽伴有下焦夾熱者,滋腎丸清化并舉,是為對癥之法,虛陽上浮者,潛陽丹乃為上策,加吳茱萸則入肝腎而溫肝降逆,專為陰邪上干清道而用。 病久咳嗽而伴有厥脫之癥者,首選大劑回陽飲為治,但未必都能取得顯著效果,鄭欽安認為或許能救治十中一二。鄭欽安雖治分上中下三焦之分,實則是上中二陽,皆根于下焦腎陽是也。而凡久病咳嗽者,多病久及腎。因此,下焦陽虛,實乃是咳嗽之病的根本也。鄭欽安每到咳嗽欲脫之候之時,才考慮大劑回陽飲治之,其實,他在四逆湯一法應用中就反復講,不一定要等四肢厥逆才考慮應用四逆湯之意,而早期即大劑回陽飲治之,臨床療效顯著,又可防微杜漸,如唐步祺創(chuàng)用的四逆加麻黃湯,吳佩衡四逆二陳麻辛湯等,已經明顯簡化其陽虛證之辨治。 王正龍認為,所謂內傷,幾乎都是‘陰盛陽衰’證,而陰虛咳嗽極為少見?,F(xiàn)代中醫(yī),一見咳嗽,不問青紅皂白,見咳化痰,往往誤治外感咳嗽而轉變?yōu)閮葌人?。而今天內傷咳嗽者占絕大多數(shù),醫(yī)者要分清,不可馬虎。【內經】中云;形寒飲冷則傷肺。此語便是天機。治療現(xiàn)代人的咳嗽,只用大劑四逆湯【附子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30克】白通湯【干姜50克,炮附子30克,老蔥白四莖,自己尿一盅】即可。若陰盛陽衰較重者,必須用大劑四逆湯,白通湯回陽,服藥后會使咳嗽加重,白痰增多,乃陰邪化出之表現(xiàn),應事先對患者說明,即使是被西醫(yī)診斷為急性肺炎,也不必大驚小怪,繼續(xù)服藥3--5天,就可以痊愈。 也許有人會對應用四逆湯類方治療咳嗽而產生疑問。因為,這在當代【中藥學】上,找不出附子能治咳嗽的解說詞??稍凇旧褶r本草經】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旧褶r本草經】解釋附子曰;‘主治風寒咳逆邪氣 ’。陳修園說;‘風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一語道破了天機,原來附子的首要功效,就是治療咳逆邪氣,而干姜也是溫化痰飲佳品,這樣兩味藥,均可針對‘陰盛陽衰’之病機關鍵,更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原則,故而能有神效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臨床上,咳嗽無外感者,體壯身強者,亦可用仙鶴草一味,每次煎服100--200克,連服三天,約有五成患者有良效。對于慢性咳嗽或肺氣腫患者,多半是內外合病而發(fā)作,小青龍湯加附子湯有時有小效,若要大效,大劑回陽飲和張錫純之來復湯【附子30--60克,炮姜30--60克,炙甘草10克,三七10克,砂仁10克,紅參10克,山茱萸30--6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紫石英30克,靈磁石30克,桔梗10克,石菖蒲10--20克甘松10--20克】,即李可之破格救心湯化裁,臨床效果更為顯著。 為了使遠期效果更加鞏固,唐步祺常用經驗方附片生姜羊肉湯【附片62克,生姜124克、羊肉500克】善后調理,則功效更勝一籌。 咳嗽一病雖小,可久咳不愈者甚多,依據(jù)中醫(yī)久病多淤之理論,在辨證的前提下,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三七,丹參等,或合并用血府逐瘀湯,臨床療效大增,特別是與扶陽之四逆湯合用,其效果顯著?!敬m(xù);解說和病例】。 【評按或解說】; 關于咳嗽,鄭欽安自問自答。 問曰;咳嗽、喘促、自汗、心煩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 答曰;此真陽將脫 ,陰氣上干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證,原有外感內傷之別。經云;‘咳不離肺?!沃骱粑?,為聲音之總司,至清至虛之府,原著不得一毫客氣,古人以鐘喻之,外叩一鳴,內叩一鳴,此內外之分所由來也。 外感者,由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襲肺 ,阻肺經外出之氣機,氣機壅塞,呼吸錯亂,而咳嗽作,兼發(fā)熱,頭疼、身痛者居多,宜解散為主。解散之妙,看定六經,自然中肯。 內傷者,因喜、怒、悲、哀七情損傷真陽、真陰所作,亦有發(fā)熱者,卻不頭疼、身痛 ,即熱亦時作時止。損傷真陽之咳者,陰氣必盛,陰盛必干清道,務要看損于何臟何腑,即在此處求之,用藥自有把握。 若真陰損傷之咳者,陽氣必勝,陽盛亦上干清道,亦看損傷何臟何腑 ,即在所發(fā)之處求之,用藥自有定見。要知真陽欲脫之咳嗽,滿腹全是純陰,陰氣上騰,蔽塞太空,猶如地氣之上騰,而為云為霧,遂使天日無光,陰霾已極,龍乃飛騰。龍者,即坎中一陽也,龍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無陽,即不能統(tǒng)納前后二陰,固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飛龍不潛致之也。世醫(yī)每每見咳治咳,其亦聞斯語乎?法宜回陽降逆,溫中降逆,或納氣歸根。方用四逆湯、封髓丹、潛陽丹。 鄭欽安認為;由是觀之,醫(yī)貴明理,不可固執(zhí),真不謬矣。查目下市習,于咳嗽一癥,每每見痰化痰,見咳治咳,所用藥品,無非杏仁、貝母、冬花、紫苑、百合、桑皮、化紅,蘇子,白芥、南星、薄荷、半夏,與夫參蘇飲,蘇陳九寶,滋陰六味,一味雜投,以為止咳化痰,每每釀成癆癥,此豈藥之咎哉。由其不知內外各有攸分,陰陽各有實據(jù),藥性各有專主,何其相沿不察,貽害無窮也,余故辨而正之。 唐步祺認為,六淫咳嗽雖與時令密切相關,如冬所寒,春多風,夏多熱,暑多濕,秋多燥,而亦不可盡拘,尤以傷寒咳嗽,最為普遍,四時皆有,固不拘于冬令,應按征求因,審因論治。而內傷咳嗽之難治,實因先傷他臟,由他臟影響及肺而咳嗽,此他臟為本而肺為標也 。凡治內傷者,使不知治他臟而單治肺,則咳終不愈。而五臟虛損咳嗽中,又以腎虛咳嗽為最難治,蓋一般皆為腎虛為陰虛,法當滋陰降火,而諱言腎陽,不知甘溫益火,大扶元陽,畏附子、干姜有如砒毒而不敢用,故腎陽虛咳嗽者,終不愈矣。鄭氏更指出心肺陽衰內寒自生之咳嗽,不可以搜陳寒之常法施治,真氣衰極及元陽將脫之咳嗽,只宜急用大劑回陽挽救。膀胱氣機不降而返上之咳嗽,則須上病治下,用五苓散倍桂施治,可一劑而諸癥立失,皆系重要經驗。 王正龍認為,所謂內傷咳嗽,幾乎都是‘陰盛陽虛’證,而陰虛咳嗽極為少見。陽虛咳嗽,定有困倦懶言,四肢無力,人與脈象皆無神,唇舌清淡白色,而喜熱飲,食少心煩,身無發(fā)熱痛苦,即是發(fā)燒,也多在午后,不像外感那樣整天發(fā)燒。因為心肺之陽不宣,不能化其本經之陰邪,使氣機逆于胸膈而咳嗽,患者必定沒有外感的癥狀。而且,患者不能用心勞力,稍用心力,便會潮熱、出虛汗,咳嗽加重,多吐白泡清痰,喜食辛辣食物。用藥應是姜桂附半湯、甘草干姜湯之類、或五苓散倍桂枝,1劑便效。 【 醫(yī)案介紹】1,吳佩衡醫(yī)案;痰飲咳嗽。 李某,男,年43歲?;继碉嬁却?--9年,經中、西醫(yī)屢治未愈?,F(xiàn)癥見;面色青黯,目下浮起臥蠶??忍禋獯?,胸悶痰滯,頭痛目眩。食少無神,畏食酸冷,渴喜熱飲而不多,小便短赤,咳時則遺。入夜難眠,行臥惟艱,值陰雨天寒尤甚。舌苔白滑而膩,診其脈左弦右滑,兩尺弱,心脈細短,肺脈滑大,按之則空。證屬脾腎陽虛,飲邪內泛,脾不運化,寒濕水飲上逆犯肺則作痰作咳。腎虛不納,則短氣喘息而遺溺,痰濕阻遏,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肺腎之氣不相接,遂成痰飲咳喘之證,【金貴要略】指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藶樘碉嫴≈伪局?,秉承此意擬方;小青龍湯加減主之。處方;附片20克,細辛4克,麻黃3克,干姜15克,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3克。 次日復診;服藥一劑,頭痛、咳痰稍減,痰較易咳,乃照原方加倍分量,服后痰多咳吐如涌,胸悶減,喘息較平。服2劑后,頭痛若失,喘息平其大半。服3劑后,稍能食,行臥已較輕便,唯痰多,氣仍短,小便轉長而色仍赤。蓋濕痰飲邪得陽藥運行,在上由咽喉氣道而出,在下則隨小便而去,乃病退之兆。仍照前方加減治之。處方;附片100克,細辛10克,半夏10克,干姜40克,上肉桂10克,茯苓30克,桂枝20克,五味子3克甘草10克。 三診;服二劑后,喘咳平,痰已少。3劑后,胸悶氣短均愈,飲食倍增,弦滑之脈已平,膩苔已退。唯精神未充,后以苓桂術甘湯加附子、黃芪【附片150克,黃芪30克,茯苓20克,桂枝尖20克 ,白術20克,甘草10克】,連進10劑 ,遂得痊愈。 【 按語】;吳氏,治痰飲咳嗽,可以說是方方不離附子,本例既是明證。咳嗽一癥,多外感合內傷而發(fā)作,吳氏習慣于小青龍湯加附子而治,外散表寒,內化痰飲,加附子重用,以鼓舞腎中之陽 ,因痰飲乃為陰邪,非陽氣而不化,正如【金貴要略】所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而后期乃用經方苓桂術甘湯加附子、黃芪以鞏固療效,可謂是一溫到底,正好驗證了鄭欽安所說;從內而出者,皆是陽虛陰盛之候。 2, 范中林醫(yī)案。少陰證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安某,女,54歲,患者因受風寒,咳嗽遷延12年。每年入秋則發(fā),冬季加劇,甚至不能平臥。某醫(yī)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發(fā)作時服藥雖可暫時緩解,但經常反復,日益加重?,F(xiàn)癥見;每日陣發(fā)性劇咳,痰清稀,量多,頭暈心累,氣短,晝夜不能臥。畏寒惡風,面目浮腫,臉色萎黃。舌質淡黯有瘀斑,舌體胖嫩而邊緣多齒痕,苔白滑,根部厚膩。證屬少陰陽虛水泛,寒痰阻肺咳嗽。法宜溫陽化氣行水,方用真武湯加減主之。處方;茯苓24克,生姜30克,白術20克,制附子60克,桂枝10克。 二診;原方連服五劑,咳嗽明顯好轉,談也減少過半,呼吸較前通暢,漸能平臥。宜守原方,以干姜易生姜,加強溫中補脾之效。 三診;上方續(xù)服六劑,諸癥顯著減輕。尚有輕微咳嗽,清痰少許。舌質轉為淡紅,烏暗瘀斑與白膩苔漸退,舌邊齒痕已不明顯。有時尚覺氣短,心累。病有從陰出陽之勢。須適應轉機,通陽和中,燥濕滌飲。方以苓桂術甘湯加味,緩緩服之。處方;茯苓20克,桂枝10克、白術20克、半夏15克、生姜20克、甘草3克。 隨訪;服12劑后,諸癥基本痊愈。入冬以來,再未重犯,后到家追訪,始終良好。 【按語】;咳嗽一癥,有從外而入者,有從內而出者。不論其外入或內出 ,皆可按六經辨證。本例咳嗽,應屬少陰陽虛,水泛成痰,水寒襲肺,腎陽虛而累及于肺。既有水氣,又系少陰寒化。故投以真武湯,壯元陽以消陰翳,逐寒痰以清水源。不攻肺而肺之病自愈,不止咳而咳嗽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