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之路,萬里云天萬里路,只有堅定信念,不畏艱辛,總有一天能看到晴空萬里,同樣,只要我們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名醫(yī)的搖籃當(dāng)中看到中醫(yī)的萬里晴空
——鄧鐵濤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制半夏150克、橘紅150克、白茯苓90克、炙甘草45克。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烏梅1枚,水煎服?,F(xiàn)多改為湯劑:半夏9克、橘紅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本方為治一切痰濕的基礎(chǔ)方。主治痰濕所致咳嗽痰多、惡心嘔逆、脘腹脹滿、食欲不振、頭眩心悸、舌苔厚膩、脈滑等癥。
方中以半夏燥濕、降氣、調(diào)中、利痰為主藥;
氣滯則生痰,故用橘紅行氣和中為輔藥;
濕盛則生痰,故以茯苓利濕為佐藥;
更以甘草和中健脾為使藥,
加生姜之辛,以助陳、夏之利氣化痰,加烏梅與甘草酸甘合化生陰,以防燥藥之過燥。共成和中行氣、化濕除痰之劑。
中醫(yī)認(rèn)為痰之本為濕。濕聚而停留則為水,濕不能氣化則為飲,飲似痰而稀,可因氣化不利而停滯,濕受氣火之灼,可被煎灼變稠而為痰。所以前人說“稀者為飲,稠者為痰,水濕為其本也。”痰可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變證百出。簡言之,痰在肺則咳嗽,在胃則嘔逆,在頭則眩暈,在心則悸怔,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在四肢則肢節(jié)沉痛而類似痛風(fēng)證,等等。對這些病癥,均可靈活運(yùn)用除痰之劑以治之。
本方加黃連5克、梔子6克,名連梔二陳湯,可用于治療胸膈中有熱痰,令人嘔吐,吐物味苦等癥。
加砂仁5~6克、枳殼6~9克,名砂殼二陳湯,可用于痰盛氣滯而胸腹脹滿,功可行痰利氣。
加炒枳實9克、瓜蔞20~30克、炒萊菔子9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名加味二陳湯,主用于食積痰盛。
加蒼術(shù)6~9克、枳殼9克、片姜黃9克,主治痰氣上攻、眼目腫脹,以及嗜酒之人手臂重痛麻木等癥。二陳湯加膽南星9克、炒枳實9克,名導(dǎo)痰湯,功能燥濕豁疾,行氣開郁,用于治療頑痰膠固、頭眩脘悶、嘔惡少食、坐臥不安、痰盛暈厥等癥。再加片姜黃9克、木香6~9克,用于治療痰飲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沉重、手足疲軟、乏力等癥。再加木香6克、香附9克,用于治療痰氣結(jié)滯、胸脘滿悶、咳逆上氣等癥。
二陳湯加枳實6克、竹茹6克,名溫膽湯,功能清膽和胃,除煩止嘔,主用于痰氣互阻,久郁化火,火熱擾心而虛煩眠服,或大病之后,膽虛氣寒,疏泄不利而致的痰涎不化而胃脹少食、苔膩脘悶等癥。
二陳湯加杏仁5克、白芥子3克,名六安煎,主治風(fēng)寒咳嗽、痰多不易出、胸悶氣滯等癥。
二陳湯加炒枳實6克、竹茹6克、膽星9克、菖蒲6克、遠(yuǎn)志9克、黨參6~9克(氣實者可不加),名滌痰湯。功能化痰開竅。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之舌強(qiáng)不語、神蒙錯亂、手足不遂等癥。
我曾用此方隨證加減用于治療氣郁、痰結(jié)蒙蔽清竅發(fā)為失語之證。
舉例如下:
何某某,男,40歲。因生氣而兩夜未睡,就診前一天下午突然不能說話,自覺聽力減退、頭暈、頭脹痛、胸悶、食欲不振,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診斷為痰迷清竅之證。治法豁痰開竅,處方:陳皮6克,半夏9克,茯苓12克,枳實9克,竹茹9克,菖蒲9克,郁金9克,膽星6克,生龍、牡各15克(先煎),3付。追訪時說,取藥回來,吃了1付即會說話,又服2付即痊愈。
舉例如下:
胡某某,男,34歲。一周來咽部有東西堵感,如有蟲子在里面,常欲咽唾把物咽下或吐出。經(jīng)耳鼻喉科檢查正常。小便黃,胃脹如氣囊隱痛,微有嘔惡,舌苔白,脈細(xì)滑。診為痰氣凝結(jié)所致之梅核氣。治以理氣化痰。處方: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厚樸6克,蘇梗6克,全瓜蔞30克,麥冬9克,元參9克,枳殼9克,共服6劑而痊愈。
總之,二陳湯是除痰劑的最基本方劑,經(jīng)過歷代醫(yī)家加減變化,又發(fā)展出了許多陳痰方劑,前面已有一些舉例,還有不少由此方變化出來的方劑,不再—一列舉,讀者可以一隅反三地去學(xué)習(xí)。后面要講的是明代醫(yī)家張景岳先生根據(jù)二陳湯化裁出的兩張方劑,因為應(yīng)用較廣,效果較好,故特做專門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