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天論第十七,荀子譯注

 執(zhí)中舟子 2015-09-24
    [題解]

    本篇論述了一系列有關(guān)自然的問題,認(rèn)為“天行有?!保灰匀说囊庵緸檗D(zhuǎn)移;認(rèn)為決定社會治亂與人間禍福的是“人”而不是“天”,所以必須“明于天人之分”;認(rèn)為人類可以“制天命而用之”,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是前所未有的。

    [原文]

    17.1 天行有常(1),不為堯存,不為桀亡(2)。應(yīng)之以治則吉(3),應(yīng)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循道而不忒(4) ,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5),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6)。故明于天人之分(7),則可謂至人矣。

    [注釋]

    (1)行:道,規(guī)律。常:經(jīng)久不變。(2)堯:見 2.2 注(4)。桀:見 1.14 注(3)。這兩句申述“天行有常”,指天道不因為人事的變化而變化。(3)之:它,指代“天行”(天道)。治:指“強本而節(jié)用”、“養(yǎng)備而動時”、“循道而不忒”等導(dǎo)致安定的措施。(4)循道而不忒:《集解》作“修道而不貳”,據(jù)《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道:兼指自然規(guī)律與社會規(guī)律。忒(t8 特):差錯。(5)《集解》“饑”下有“渴”,據(jù)《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刪。(6)道:方法,措施,指“本荒而用侈”、“養(yǎng)略而動罕”、“倍道而妄行”。(7)天人之分:天(自然)與人(社會)的區(qū)分。即自然與社會各有其獨立性,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往往取決于人而與天無關(guān)。

    [譯文]

    大自然的規(guī)律永恒不變,它不為堯而存在,不為桀而滅亡。用導(dǎo)致安定的措施去適應(yīng)它就吉利,用導(dǎo)致混亂的措施去適應(yīng)它就兇險。加強農(nóng)業(yè)這個根本而節(jié)約費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貧窮;衣食給養(yǎng)齊備而活動適時,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蛔裱?guī)律而不出差錯,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所以水澇旱災(zāi)不能使他挨餓,嚴(yán)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界的反常變異不能使他遭殃。農(nóng)業(yè)這個根本荒廢而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富裕;衣食給養(yǎng)不足而活動又少,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違背規(guī)律而恣意妄為,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吉利。所以水澇旱災(zāi)還沒有來到他就挨餓了,嚴(yán)寒酷暑還沒有迫近他就生病了,自然界的反常變異還沒有出現(xiàn)他就遭殃了。他遇到的天時和社會安定時期相同,而災(zāi)禍卻與社會安定時期不同,這不可以埋怨上天,這是他所采取的措施造成的。所以明白了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區(qū)分,就可以稱作是思想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

    [原文]

    17.2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1)。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2);雖大,不加能焉(3);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4),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5)。舍其所以參,而愿其所參(6) ,則惑矣!

    [注釋]

    (1)這幾句實是說:沒有人為的努力,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切,這是大自然的職能。(2)其人:指上文的“至人”。加:施加。焉:于之,對它。(3)能:力。這里用作動詞,表示用力干預(yù)。(4)財:通“材”。(5)參:并列。參見 8.21 注(4)。“天”、“地”、“人”各有其道,所以說“能參”。(6)所以參:用來并列的東西,指前句的“治”。所參:被并列的東西,指上文的“天”、“地”。這兩句實是說:舍棄了人的治理,只指望天、地的恩賜。

    [譯文]

    不做就能成功,不求就能得到,這叫做自然的職能。像這種情況,即使意義深遠(yuǎn),那思想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對它也不加以思考;即使影響廣大,那思想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對它也不加以干預(yù);即使道理精妙,那思想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對它也不加以審察,這叫做不和自然爭職能。上天有自己的時令季節(jié),大地有自己的材料資源,人類有自己的治理方法,這叫做能夠互相并列。人如果舍棄了自身用來與天、地相并列的治理方法,而只期望于與自己相并列的天、地,那就糊涂了。

    [原文]

    17.3 列星隨旋(1),日月遞炤,四時代御(2),陰陽大化(3),風(fēng)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4),各得其養(yǎng)以成(5)。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6),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7)。唯圣人為不求知天(8)。

    [注釋]

    (1)列星:排列位置固定而定時出現(xiàn)的星,即恒星,如二十八宿。(2)代:與“遞”同義,交替,輪流。御:駕馭,控制,指控制每一季中的節(jié)氣,即《韓非子·解老》所說的“四時得之以御其變氣”。(3)陰陽大化:古代思想家認(rèn)為宇宙之萬物都是由陰、陽這對基因通過相反相成的相互作用所產(chǎn)生的“和氣”構(gòu)成的,陰陽二氣(“氣”參見 9.19 注(1))是不斷地運動著的,它們通過相互作用而化成萬事萬物,這就是所謂的大化?!盎笔亲兓傻囊馑?。(4)其:指“陰陽”。和:和氣,它是我國古代的哲學(xué)概念,是陰陽二氣達到某種和協(xié)程度后生成的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基因,它是構(gòu)成各種具體事物的物質(zhì)性的東西。(5)其:指“風(fēng)雨”。(6)以:通“已”。(7)天:天成,天生,自然而然。一說“天”下當(dāng)有“功”字。(8)不求知天:不追求了解天,即不去探究大自然形成萬物的原因與過程,也就是 12.3 所說的“其于天地萬物也,不務(wù)說其所以然”。荀子認(rèn)為天道神妙莫測,所以圣人不在這方面作無謂的探索與臆測,而只注重探究治理社會的原理。

    [譯文]

    布列于天空的恒星互相伴隨著旋轉(zhuǎn),太陽月亮交替照耀,四季輪流控制著節(jié)氣,陰陽二氣大量地化生萬物,風(fēng)雨普遍地施加于萬物。萬物各自得到了陰陽形成的和氣而產(chǎn)生,各自得到了風(fēng)雨的滋養(yǎng)而成長??床灰婈庩柣f物的工作過程而只見到它化生萬物的成果,這就叫做神妙。人們都知道陰陽已經(jīng)生成的萬物,卻沒有人知道它那無形無蹤的生成過程,這就叫做天。只有圣人是不致力于了解天的。

    [原文]

    17.4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1),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2),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3),以養(yǎng)其類,夫是之謂天養(yǎng)。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4),亂其天官(5),棄其天養(yǎng)(6),逆其天政(7),背其天情(8),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兇。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yǎng),順其天政,養(yǎng)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9),其行曲治(10) ,其養(yǎng)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注釋]

    (1)接:接受,指感受、感知。能各有接:指耳感知聲,目感知色,鼻感知臭,口感知味,形感知寒熱痛癢。(2)五官:五種器官。古代說法不一,此指耳、目、口、鼻、身體五種感官。古人認(rèn)為心臟是思維的器官,所以說心治五官,并把它比作“君”。(3)財:見 6.9 注(1)。(4)暗其天君:指使自己的思想昏亂糊涂。(5)亂其天官:指縱情于聲色飲食,淫樂過度。(6)棄其天養(yǎng):指不能搞好生產(chǎn)。(7)逆其天政:指不能治理好臣民而使他們順服。(8)背其天情:指喜樂無常,愛憎無度。(9)官:任用。役:役使。(10)曲:曲折周到,各個方面。

    [譯文]

    自然的職能已經(jīng)確立,天生的功績已經(jīng)成就,人的形體也就具備而精神也就產(chǎn)生了,愛好與厭惡、高興與憤怒、悲哀與歡樂等蘊藏在人的形體和精神里面,這些叫做天生的情感。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體,就其功能來說,它們各有自己的感受對象而不能互相替代,這些叫做天生的感官。心處于身體中部空虛的胸腔內(nèi),用來管理這五種感官,這叫做天生的主宰。人類能夠控制安排好與自己不是同類的萬物,用它們來供養(yǎng)自己的同類,這叫做天然的供養(yǎng)。能使自己的同類順從自己叫做福,使自己的同類反對自己叫做禍,這叫做天然的政治原則。搞昏了那天生的主宰,擾亂了那天生的感官,拋棄了那天然的供養(yǎng),違反了那天然的政治原則,背離了那天生的情感,以致喪失了天生的功績,這叫做大兇。圣人清醒自己那天生的主宰,管理好自己那天生的感官,完備那天然的供養(yǎng),順應(yīng)那天然的政治原則,保養(yǎng)那天生的情感,從而成全了天生的功績。像這樣,就是明白了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了、明白了自己不應(yīng)該做的事了,天地就能被利用而萬物就能被操縱了,他的行動就能處處有條理,他的保養(yǎng)就能處處恰當(dāng),他的生命就能不受傷害,這就叫做了解了天。

    [原文]

    17.5 故大巧在所不為(1),大智在所不慮(2)。所志于天者(3),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4);所志于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5);所志于四時者,已其見數(shù)之可以事者矣(6);所志于陰陽者,已其見知之可以治者矣(7)。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8)。

    [注釋]

    (1)所不為:不做的事,指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事情。順應(yīng)自然,不主觀蠻干,就能“不為而成”(17.2),所以有所不為是大巧。17.2 所說的“不加能”、“不與天爭職”等可與此互相闡發(fā)。(2)所不慮:不加考慮的事,指探究自然之事。參見 17.3 注(8)。17.2 所說的“不加慮”、“不加察”與此同旨。(3)志:知,了解。(4)已:止,不超過。此下幾句都在申述“所不為”、“所不慮”,指圣人對于“天”、“地”、“四時”、“陰陽”的了解,僅止于此,其余的都屬于“所不為”、“所不慮”的范圍,所以都用“已”字。見(xi4n 現(xiàn)):同“現(xiàn)”。期:日期,這里用作動詞,指確定日期。其見象之可以期者:指可以用來確定時節(jié)日期的天文現(xiàn)象。如可以確定夏至日與冬至日的“日長至”與“日短至”,可以確定春分、秋分的“日夜分”等等。(5)宜:適宜,指適合農(nóng)作物生長的條件。息:繁殖,指種植莊稼。(6)數(shù):規(guī)律,指歷數(shù),帶有規(guī)律性的節(jié)氣。事:從事,指安排農(nóng)事。(7)知:當(dāng)作“和”,見17.3 注(4)。(8)官人:任用人。但解為“官吏”也通。

    [譯文]

    所以最大的技巧在于有些事情不去做,最大的智慧在于有些事情不去考慮。對于上天所要了解的,不過是它所顯現(xiàn)的天象中那些可以測定氣候變化的天文資料罷了;對于大地所要了解的,不過是它所顯現(xiàn)的適宜條件中那些可以便利種植莊稼的地文資料罷了;對于四季所要了解的,不過是它們所顯現(xiàn)的規(guī)律中可以安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節(jié)氣罷了;對于陰陽所要了解的,不過是它們所顯現(xiàn)的和氣中可以治理事物的因素罷了。圣人任用別人來掌握這些自然

    現(xiàn)象而自己所做的只是去掌握治理國家的原則。

    [原文]

    17.6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1),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大也。時邢?曰:繁啟、蕃長于春夏(2),畜積、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对姟吩唬?):“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贝酥^也。

    [注釋]

    (1)星辰:星的總稱。一說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辰指恒星二十八宿。瑞:吉祥。歷:記錄年月日及時令節(jié)氣的歷書,歷書是吉祥之書,所以稱“瑞歷”。(2)繁:多。啟:發(fā)。蕃:茂盛。(3)以下參見 9.17 注(8)、(9)、(10)。

    [譯文]

    社會的安定或混亂,是由上天決定的嗎?回答說:太陽月亮、行星恒星、祥瑞的歷書,這在禹與桀是相同的;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亂;可見社會的安定或混亂并不是由上天決定的。那么,是季節(jié)造成的嗎?回答說:莊稼在春季、夏季紛紛發(fā)芽、茂盛地生長,在秋季、冬季積蓄、收藏,這在禹與桀又是相同的;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亂;可見社會的安定或混亂并不是季節(jié)造成的。那么,是大地造成的嗎?回答說:莊稼得到了大地就生長,失去了大地就死亡,這在禹與桀又是相同的;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亂;可見社會的安定或混亂并不是大地造成的?!对姟吩疲骸疤焐叽蟮尼剑跏顾蟀l(fā)展;太王已經(jīng)造此都,文王使它長平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17.7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1),地不為人之惡遼遠(yuǎn)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2)。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shù)矣,君子有常體矣(3)。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对姟吩唬?):“禮義之不愆(5),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注釋]

    (1)輟(chu^綽):廢止。(2)《集解》“小人”下無“之”字,據(jù)宋浙本補。匈匈:通“讻讻”,形容爭辯喧鬧的聲音。(3)體:體統(tǒng),規(guī)矩。(4)引詩不見于今本《詩經(jīng)》,是佚詩。可參見 22.9。(5)《集解》無“禮義之不愆”,據(jù)《文選》卷四十五《答客難》引文補。愆(qi1 n 千):過失,過錯。

    [譯文]

    上天并不因為人們厭惡寒冷就取消冬季,大地并不因為人們厭惡遼遠(yuǎn)就廢除寬廣,君子并不因為小人的嘰里呱啦就中止行動。上天有經(jīng)久不變的規(guī)律,大地有經(jīng)久不變的法則,君子有經(jīng)久不變的規(guī)矩。君子遵行那常規(guī),而小人計較那功利?!对姟吩疲骸岸Y義上我錯誤不犯,何必?fù)?dān)憂人說長道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17.8 楚王后車千乘,非知也(1);君子啜菽飲水(2),非愚也;是節(jié)然也(3)。若夫心意修,德行厚,知慮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4);小人錯其在己者(5),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進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6)。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7),在此耳!

    [注釋]

    (1)知:通“智”。下文“知慮”之“知”同。(2)見 10.11 注(7)。(3)節(jié):節(jié)制,指時勢、命運的制約。然:見 8.1 注(11)。(4)在天者:指富貴?!墩撜Z·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保?)錯:通“措”,擱置。(6)一:指有所注重有所忽略的態(tài)度一樣。(7)縣:同“懸”,懸殊,差距遠(yuǎn)。

    [譯文]

    楚王外出時隨從的車子有上千輛,并不是因為他聰明;君子吃豆葉、喝白水,并不是因為他愚蠢;這種情況是時勢命運的制約造成的。至于思想美好,德行敦厚,謀慮精明,生在今天而能知道古代,這些就是那取決于我們自己的事情了。所以,君子慎重地對待那些取決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羨慕那些取決于上天的東西;小人丟下那些取決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決于上天的東西。君子慎重對待那些取決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羨慕那些取決于上天的東西,因此天天進步;小人丟下那些取決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決于上天的東西,因此天天退步。所以君子天天進步的原因與小人天天退步的原因,道理是一樣的。君子、小人相差懸殊的原因,就在這里。

    [原文]

    17.9 星隊、木鳴(1),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fēng)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2),是無世而不常有之(3)。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4),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注釋]

    (1)隊(zhu@墜):“墜”的古字。(2)怪星:指掃帚星之類。黨:通“儻”,或,這里是偶然的意思。見(xi4n 現(xiàn)):同“現(xiàn)”。(3)常:通“嘗”,曾經(jīng)。(4)險:險惡,指暴虐。

    [譯文]

    流星墜落、樹木發(fā)響,國內(nèi)的人都害怕,說: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這沒有什么啊。這是自然界的變異、陰陽二氣的變化、事物中很少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啊。覺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錯了。那太陽、月亮發(fā)生日食、月食,旋風(fēng)暴雨不合時節(jié)地突然襲擊,奇怪的星星偶然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沒有哪個時代不曾有過。君主英明而政治清明,那么這些現(xiàn)象即使在同一時代都出現(xiàn),也沒有什么妨害;君主愚昧而政治黑暗,那么這些現(xiàn)象即使一樣都沒出現(xiàn),也毫無裨益。那流星的墜落、樹木的發(fā)響,這是自然界的變異、陰陽二氣的變化、事物中很少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啊。覺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錯了。

    [原文]

    17.10 物之已至者,人襖則可畏也。楛耕傷稼(1),枯耘傷歲(2),政險失民,田薉稼惡,糴貴民饑,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襖;政令不明,舉錯不時(3),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祆;禮義不修,內(nèi)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4),上下乖離,寇難并至,夫是之謂人襖。襖是生于亂。三者錯,無安國。其說甚邇(5),其菑甚慘(6)。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襖(7)??晒忠?,而不可畏也(8)。傳曰:“萬物之怪,書不說(9)。”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瑳而不舍也。

    [注釋]

    (1)楛(g(古):通“盬(g(古),粗劣。(2)枯耘傷歲:《集解》作“耘耨失薉”,據(jù)《韓詩外傳》卷二第六章改??荩和ā皸?、“盬”。(3)舉錯:見 3.18 注(20)。(4)則:而。一說“則”為衍文。(5)邇:《集解》作“爾”,字通,今據(jù)世德堂本改。邇:近,指淺近。(6)菑(z1 i 災(zāi)):通“災(zāi)”。(7)依文義,“勉力不時……六畜作襖”十三字當(dāng)在上文“本事不理”之下,今譯文移于上。(8)可怪也,而不可畏也:當(dāng)作“可畏也,而不可怪也”。(9)書:指經(jīng)書。

    [譯文]

    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事情中,人事上的反常現(xiàn)象才是可怕的。粗放地耕種而傷害了莊稼,粗放地鋤草而妨害了年成,政治險惡而失去了民心,田地荒蕪而莊稼長不好,米價昂貴而百姓挨餓,道路上有餓死的人,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現(xiàn)象;政策法令不明確,采取措施不合時宜,具有根本意義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加管理,發(fā)動勞役不顧農(nóng)時,那么牛就會生出像馬似的怪胎、馬就會生出像牛似的怪胎,六畜就會出現(xiàn)怪異的現(xiàn)象,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現(xiàn)象;禮義不加整頓,內(nèi)外沒有分別,男女淫蕩混亂,而父子互相猜疑,君臣離心離德,外寇內(nèi)亂同時到來,這叫做人事上的反?,F(xiàn)象。人事上的反?,F(xiàn)象實產(chǎn)生于昏亂。上述這三類反常現(xiàn)象交錯發(fā)生,就不會有安寧的國家了。這種人事上的反?,F(xiàn)象解說起來道理很淺顯,但它造成的災(zāi)難卻很慘重。這是可怕的,但不值得奇怪。古代解釋經(jīng)文的書上說:“各種事物的怪現(xiàn)象,經(jīng)書上不作解說?!睕]有用處的辯說,不是急需的明察,應(yīng)該拋棄而不加研究。至于那君臣之間的道義,父子之間的相親,夫妻之間的區(qū)別,那是應(yīng)該每天切磋琢磨而不能丟掉的啊。

    [原文]

    17.11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1),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2),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注釋]

    (1)古人以為日食、月食是“天狗”把日、月吞食了,所以敲盆擊鼓來嚇跑“天狗”以搶救日、月。(2)卜筮(sh@市):古代用龜甲占吉兇叫卜,用蓍草占吉兇叫筮。參見 9.24 注(29)。

    [譯文]

    祭神求雨就下雨了,為什么呢?回答說:這沒有什么,它就像不去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樣。太陽、月亮發(fā)生了日食、月食就營救它們,天氣干旱了就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后決定大事,古人并不是認(rèn)為這些做法能得到所祈求的東西,而只是用它們來文飾政事罷了。所以君子把這些活動看作為一種文飾,但老百姓卻把它們看得神乎其神。把它們看作為一種文飾就吉利,把它們看得神乎其神就不吉利了。

    [原文]

    17.12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故日月不高(1),則光暉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2),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于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quán)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

    [注釋]

    (1)故:猶“夫”,發(fā)語詞。(2)睹:當(dāng)作“暏”,是光彩顯露的意思。

    [譯文]

    在天上的東西沒有什么比太陽、月亮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東西沒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物品之中沒有什么比珍珠、寶玉更明亮的了,在人類社會中沒有什么比禮義更燦爛的了。太陽、月亮如果不高掛空中,那么它們的光輝就不顯著;水、火如果不積聚,那么火的光輝、水的光澤就不大;

    珍珠,寶玉的光彩不顯露于外,那么天子、諸侯就不會把它們當(dāng)作寶貝,禮義不在國內(nèi)施行,那么功業(yè)和名聲就不會顯著。所以人的命運在天,國家的命運在禮義。統(tǒng)治人民的君主,推崇禮義、尊重賢人,就能稱王天下;注重法治、愛護人民,就能稱霸諸侯,喜歡財利、多搞欺詐,就會危險;玩弄權(quán)術(shù)、坑人害人、陰暗險惡,那就會徹底滅亡了。

    [原文]

    17.13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1)?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2),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3)?故錯人而思天(4),則失萬物之情(5)。

    [注釋]

    (1)“望時”兩句:意謂盼望秋收時節(jié)而等待它,就不如順應(yīng)春生夏長的時令而不失時宜地做好耕種管理工作。(2)第二個“物”用作意動詞,是“把…當(dāng)作外物”的意思。(3)以:通“已”。這兩句的旨意與 12.3 所說的“其于天地萬物也,不務(wù)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具材”相似。一說“有物之所以成”的意思是“掌握萬物成長的規(guī)律”,也通。(4)錯:通“措”,擱置。(5)失:違背,背離。也可解為錯夫、不知。萬物之情:萬物的實情。萬物的實情是不會無緣無故地恩賜給人什么東西的,所以放棄人為的努力而指望自然的恩賜,也就違背了“萬物之情”。

    [譯文]

    認(rèn)為大自然偉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把它當(dāng)作物資積蓄起來而控制它?順從自然而頌揚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規(guī)律而利用它?盼望時令而等待它,哪里及得上因時制宜而使它為我所用?依靠萬物的自然增殖,哪里及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們根據(jù)人的需要來變化?思慕萬物而把它們當(dāng)作與己無關(guān)的外物,哪里及得上管理好萬物而不失去它們?希望了解萬物產(chǎn)生的原因,哪里及得上占有那已經(jīng)生成的萬物?所以放棄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天,那就違背了萬物的實際情況。

    [原文]

    17.14 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1)。一廢一起,應(yīng)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yīng)變。貫之大體未嘗亡也。亂生其差,治盡其詳。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2),則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禮者,表也。非禮,昏世也;昏世,大亂也。故道無不明,外內(nèi)異表,隱顯有常,民陷乃去。

    [注釋]

    (1)貫:貫穿銅錢的繩索叫貫,引申指貫通古今的常規(guī)慣例。此實指禮義而言。(2)匿:通“慝”(t8 特),差錯的意思。

    [譯文]

    各代帝王都沒有改變的東西,完全可以用來作為政治原則的常規(guī)慣例。國家有時衰微有時興盛,但君主都憑這種常規(guī)慣例去應(yīng)付它。治理好這種常規(guī)慣例,國家就不會混亂。如果不了解這種常規(guī)慣例,就不知道如何應(yīng)付變化。這種常規(guī)慣例的主要內(nèi)容從來沒有消失過。社會的混亂,產(chǎn)生于這常規(guī)慣例的實施出了差錯;社會安定,全在于這種常規(guī)慣例的實施十分周詳。所以,政治原則中那些被一般人看作為好的東西,如果符合這種常規(guī)慣例,就可以依從;如果偏離了這種常規(guī)慣例,就不可以實行;如果違反了這種常規(guī)慣例,就會造成極大的迷惑。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標(biāo)志來表明深度,如果這種標(biāo)志不明確,就會使人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眾的君主用標(biāo)準(zhǔn)來表明政治原

    則,如果這種標(biāo)準(zhǔn)不明確,就會造成混亂。禮制就是治理民眾的標(biāo)準(zhǔn)。違反了禮制,就是昏暗的社會;昏暗的社會,就會大亂。所以,政治原則沒有照不亮的地方,它對外對內(nèi)都有不同的標(biāo)準(zhǔn),對隱蔽之事或顯露之事都有永久不變的規(guī)定,那么民眾的陷阱就可以除去了。

    [原文]

    17.15 萬物為道一偏(1),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慎子有見于后,無見于先(2);老子有見于詘,無見于信(3);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4);宋子有見于少(5),無見于多。有后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書》曰(6):“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之謂也。

    [注釋]

    (1)道:指天地萬物的普遍法則,也就是整個宇宙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俄n非子·解老》:“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古人認(rèn)為道是產(chǎn)生萬物的總根源,所以說“萬物為道一偏”。(2)慎子:見 2.6注(3)。后:指在后服從。先:指在前引導(dǎo)。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21.5),他只知道服從法制,只是“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6.5),“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莊子·天下》),而不知道任用賢人來立法以引導(dǎo)民俗,所以荀子說他“有見于后,無見于先”。(3)老子:即老聃(d1 n丹),相傳是春秋時的思想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著有《老子》。但也有人認(rèn)為老子是指老萊子,或太史儋。詘:同“屈”,彎曲,指抑退忍讓。信(sh5n 申):通“伸”,伸直,指舒展抱負(fù)積極進取。老子主張?zhí)撿o無為,“不敢為天下先”,“直而不肆”,以柔勝剛。所以說他“有見于詘,無見于信”。(4)墨子:即墨翟,見 6.4 注(4)?;╦9 基):不齊,指等級差別。墨子提倡“尚同”、“兼愛”(見《墨子》)而“僈差等”(見本書6.4),主張平等而反對等級差別,所以說他“有見于齊,無見于畸”。(5)宋子:即宋钘,見 6.4 注(4)。少:指欲望少(見 18.10)。(6)引文見《尚書·洪范》。

    [譯文]

    萬事萬物只體現(xiàn)了自然規(guī)律的一部分,某一種事物只是萬事萬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認(rèn)識了某一種事物的一個方面,就自以為知道了自然規(guī)律,實在是無知。慎子對在后服從的一面有所認(rèn)識,但對在前引導(dǎo)的一面卻毫無認(rèn)識;老子對委曲忍讓的一面有所認(rèn)識,但對積極進取的一面卻毫無認(rèn)識;墨子對齊同平等的一面有所認(rèn)識,但對等級差別的一面卻毫無認(rèn)識;宋子對寡欲的一面有所認(rèn)識,但對多欲的一面卻毫無認(rèn)識。只在后服從而不在前引導(dǎo),那么群眾就沒有繼續(xù)前進的門徑;只委曲忍讓而不積極進取,那么高貴和卑賤就不會有分別;只有齊同平等而沒有等級差別,那么政策法令就不能貫徹實施;只求寡欲而不見多欲,那么群眾就不易被感化?!渡袝飞险f:“不要任憑個人的愛好,要遵循君主確定的正道;不要任憑個人的厭惡,要遵循君主確定的正路。”說的就是這個。

    荀子譯注歡迎您轉(zhuǎn)載分享并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ook/read/6/6639/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