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應(yīng)該算是陶淵明給后人留下的經(jīng)典詩句之一,至少在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還被人時常引用就是一個明證。
兒時拜讀《桃花源記》,對這位出生年月都無法確切考證的文豪產(chǎn)生了興趣,進而閱讀了他的其他詩文。因為少不更事,讀后結(jié)論是與唐詩宋詞的大家們相比陶淵明似乎稍遜一籌。盡管如此,“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經(jīng)深印腦海無法相忘。
到了將近耳順的年齡,才有了一小塊可以隨心所欲的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數(shù)月下來樹木花草紅肥綠翠,蔬菜瓜果春華秋實??粗▲B成群結(jié)隊在園中覓食,鄰家的貓兒翻過籬笆墻匍匐在花草從中,期待著撲捉到一只慢飛的笨鳥。突然間我自以為讀懂了陶淵明。
歸隱的陶淵明在晚年可謂是窮困潦倒,卻不改初衷繼續(xù)過著他的田園生活。后代文人騷客對他的辭官歸隱總是以固窮守節(jié)做注解。其實是在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其本性所在,那就是對田園自然的勿失勿忘。 人的少小純真來自自然的孕育,所以對大自然的喜愛是每個人的本性。只是在后期的熏陶中,我們逐漸迷失了本性。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無論是雄心還是野心,都給大家去爭強好勝的理由。然而本性總會回歸,只是有的人悟早有人悟遲而已。
陶淵明是悟得早又悟得徹底的一位,也是將自己悟出的道理用文字記錄下來的一位。而無論在他那個時代,還是后來一千五百多年中的“聰明人”們卻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猜度他,為他惋惜稱他笨。
說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說什么“人在世間命不由己”。其實說穿了就是總忘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天不語,它只是在默默地等待著超然物外的心靜無瀾;地不言,它只是在靜靜地守候著厭倦紅塵的返璞歸真。與其無奈地風流不再被浪淘盡,還不如趁早歸去來兮盡染田園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