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課堂做答,或者課后詢問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已講清楚了,結果他們?nèi)匀徊粫?。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優(yōu)秀學生的試題也答得漏洞百出,為什么?高中課程夠難還是學生思維發(fā)展不足,問題在哪里,我該關注什么?帶著這些疑問,我反思自己的課堂,觀察學生的注意力,留心公開課以及集體研討時提出的課題。通過實踐,我認為講好高中歷史課須做到以下幾點: 依據(jù)課程標準,把握課堂設置。2001年國家頒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3年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實行一標多本。即課標確定的情況下,歷史教科書配有人教、人民、岳麓、大象四種版本,內(nèi)容大同小異。因此,高中歷史課講授必須依據(jù)課程標準,確定課時的重點難點,教法學法。例如:必修①第一單元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人教版),課程《內(nèi)容標準》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nèi)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由此將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定為重點,宗法制與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難點,王位世襲制、禮樂制度可一筆帶過。教師須在理清線索的同時抓住宗法制、分封制,從性質(zhì)、特點、內(nèi)涵、演變、缺陷、影響等多層面剖析,運用講述法、討論法和分析法;學生則精讀課文,將思路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體會我國早期制度側重血緣關系、注重體制創(chuàng)設、家國一體、松散有余集權不足的特點。如此,課標的三維目標也在其中了。 學生主體參與,教師畫龍點睛。歷史課標提倡課程設計和實施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師課堂講的再精彩,若學生沒有參與,缺乏交流,就不會產(chǎn)生實際效果,或者導致課堂無效。不過,應適當考慮到,在課時緊張、學期短促和課程內(nèi)涵豐富、知識含量巨大的情況下,加上初中階段學生歷史認知的普遍匱乏,優(yōu)質(zhì)完成課程的要求,達到標準實有難度。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其知識儲量許可的范圍內(nèi),表現(xiàn)為整體的聽課力,個體對問題的思考度,提出問題的層次性,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力。例如:我在講必修③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時,讓學生集體誦讀單元導言,然后,結合活字印刷技術的主題插圖和學習建議,點播到我國古代科技發(fā)明和文學藝術繁榮的原因、特點、影響,以及其歷史地位??萍及ㄋ拇蟀l(fā)明在內(nèi)還有算術、天文、歷法與農(nóng)學,中醫(yī)藥學等,具有實用和經(jīng)驗積累的特點,與西方科技的實證和邏輯推理形成兩個不同的體系。文學以詩詞曲和古典小說主要形式和載體,經(jīng)歷從貴族化到平民化的演進;藝術表現(xiàn)為文字、書法、繪畫和戲劇,尤其是京劇,進程由草創(chuàng)到自發(fā)、自覺,并和古代宗法制社會演變,舉士選才制度變遷密切相關,儒釋道的思想深入骨髓,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古文明,成為世界文明中無與倫比的瑰寶??偠灾?,中國文化之根深深扎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土壤內(nèi)。這個點播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平時講課,我該講解者必講解,該學生誦讀的必誦讀。并告訴學生教材和歷史地圖一定要起到作用。不然的話,落實課程標準就失去依托。杜郎口模式不是唯一,高中段不比照搬。 思路要開闊,板書要工整。歷史課的講解須有大框架,某種程度上可以采取中西對比,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特征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們明確每個章節(jié)所反映的問題在歷史上的地位,便于理解和掌握。但板書要工整,略有了草學生就看不清楚,認不準確,聽不明白,甚至就連課件PPT播放的快慢都影響學生的思維和理解。這一點,集體聽課時最為明顯。所以,一節(jié)課后,老師的認真變成了學生的無奈。久而久之,問題累積,好學變成了難學。因此,老師不能以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代替學生的已知。例如:必修③第一單元第4課 項目:歷史背景、代表人物、思想特點、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時間:明清之際 (十六、十七世紀) 史論:實質(zhì)、歷史地位。 課標 歷史背景: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拓展,工廠手工業(yè)發(fā)展 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牛頓經(jīng)典力學 中國——專制君主政體頂峰發(fā)展:內(nèi)閣制、軍機處 小農(nóng)經(jīng)濟,資本主義萌芽,閉關鎖國 程朱理學居主導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獄 《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nóng)政全書》 表現(xiàn):1、李贄——離經(jīng)叛道:“經(jīng)”和“道”——程朱理學 原因 地位 主張 意義 2、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代表作 主張 地位 影響 歷史地位:中國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中國思想史進入新一輪浴火重生、趨時更新。實質(zhì)是封建地主階級正統(tǒng)思想。 用好手中資料,授以解析方法。常規(guī)課須按時間安排,把握課程思路,運用教材與歷史地圖提供的資料,將其典型性、導向性和示范性選得恰到好處,就能收取說明、印證、理解和構建時空觀等舉一反三的效應。當然,老師平時有一定的閱讀量,順手撿來為我所用,則未嘗不可。它不可能像公開課(省市級優(yōu)質(zhì)課)那樣,數(shù)月準備,反復推敲,請名師指導,歷經(jīng)千錘百煉才最終講授。這里所說的資料包括教材的單元導言、課時導語、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學思之窗、圖片及其注釋、地圖以及課后練習、大事年表等;歷史地圖冊的單元導言、地圖、圖片、知識鏈接、讀圖指南、觀察思考等。特別是2015年全國高考文綜Ⅰ第27題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shù)表所選資料,非常接近于必修③歷史地圖冊21頁的《中國古代杰出人物分布表》。因此,上述資料無論授課還是檢測都非常重要。例如:必修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課,在突破難點即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主張及其影響時,參考歷史地圖第7頁《董仲舒的主要活動》,將其少時治學《春秋》,孝景時立為博士,孝武時以賢良對策得以重用,兩次出相,晚年辭官著書立說,以《春秋繁露》成一代宗師。再聯(lián)系教材第9頁的資料回放、學思之窗與第11頁的學習延伸,經(jīng)老師分析點評,學生就相對容易理解董仲舒思想的內(nèi)核:天人感應、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若再與先秦孔孟荀比較則可知道董仲舒對儒學的發(fā)展,以及其對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思想的合理汲取,進而形成獨特的思想體系。由此,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也在其中了。 總之,高中歷史課不易講好。下功夫整合課文,多反思得失成敗,從同行身上汲取經(jīng)驗,善于總結,就會改善目前的窘境。
張新玉 平頂山市一高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