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的趙括,被戴上“紙上談兵”的帽子,為后人恥笑兩千余年。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趙括,絕非那個只會泛泛而談的年輕后生,真實的趙括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趙括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回答以下七個問題,就自然得到答案了。 一、長平之戰(zhàn)的前因? 二、趙括的特點是什么? 三、趙孝成王是昏君嗎? 四、廉頗是戰(zhàn)無不勝的將軍嗎? 五、換將一定要換趙括嗎? 六、長平之戰(zhàn)的過程? 七、那些被白起秒殺的名將? 一、長平之戰(zhàn)的前因? (一)長平之戰(zhàn)的前因 公元前260年代,秦國制定了一個“半韓”的戰(zhàn)略。 所謂“半韓”,就是占領韓國一半的領土。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又自身損失最小呢? 秦昭襄王、相國范曄、武安君白起,這可都是當世豪杰,他們研究出來的戰(zhàn)略,不可謂不毒辣。 秦國“半韓”戰(zhàn)略為:猛攻韓國中部各處要塞,最后攻占中部的野王城,將韓國分割成都城新鄭附近區(qū)域和上黨郡(治今山西長治)兩塊土地,這樣一來上黨郡自然就成為韓國國都新鄭統(tǒng)治不到的一塊飛地,然后再迫使韓國將上黨郡這塊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國就能占領一半韓國的領土。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韓國本土和上黨郡最后一個通道,野王城。 這樣一來,上黨郡就徹底成為了一塊孤地。 至此,白起的工作已經(jīng)完成,他回咸陽療養(yǎng),剩下的事情就交給那些靠嘴吃飯的使臣。 于是,秦國使臣接二連三到韓國,給韓王施壓,讓韓國割讓飛地上黨郡給秦國。 韓國國君無奈,上黨郡無論如何是保不住了,做個人情給秦國算了。于是韓王下令,讓韓國上黨的守將靳黈將上黨獻給秦國。 到這時候,“半韓”戰(zhàn)略執(zhí)行才四年,眼看半個韓國就要歸秦國所有了。 事情在這個時候有了波折,韓國上黨的守將靳黈,是真正的忠貞之士。他拒絕投降,誓與上黨共存亡,堅決與秦軍抵抗到底。 在秦國的重壓之下,韓國國君沒辦法,派將軍馮亭去接管上黨郡,并把上黨郡獻給秦國。 沒想到韓國忠義之士曾出不窮,馮亭也堅決不投降秦國。但是馮亭比靳黈要聰明,他做出了一個萬全之策: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馮亭此舉,是把秦國的戰(zhàn)火從韓國引向趙國。 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前,是史上最強的趙國,趙孝成王對這種飛來橫財當然是照單全收。 秦昭襄王很生氣,秦國忙活了四年,最后被趙國撿了便宜,秦昭襄王本機會先徹底打垮魏、韓兩國再與趙國大規(guī)模交鋒,但是趙國這橫插一杠,讓當時軍事實力最強勁的兩個國家提前決戰(zhàn)。 于是,長平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圖-長平之戰(zhàn)前上黨形勢 (二)長平之戰(zhàn)前期的過程 公元前262年,秦軍派王龁進攻上黨郡,趙國派廉頗守上黨郡,長平之戰(zhàn)拉開帷幕。 王龁,在秦國的軍功爵位制當中,是個左庶長,雖然爵位已經(jīng)很高了,但比胡陽的中更低三級。 不能說王龁一定不如胡陽,可是王龁最終的爵位是左更,也比胡陽低一級,因此王龁的實力,至少不會在胡陽之上。 這樣一個左庶長王龁,他與廉頗交戰(zhàn)會怎么樣呢? 廉頗將軍在上黨西部布置了一道空倉嶺防線,空倉嶺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嶺,山體石質(zhì),嶺高陡絕,嶺中央為一巨大陘口,廉頗就因地形而建造了高平關。 高平關的東面,廉頗構筑了一座名為二鄣的城,與高平關形成犄角之勢,隨時可以支援高平關。 二鄣城的東面,有一座光狼城,廉頗將這里作為軍糧補給基地。 這樣一來,從西往東,依次是高平關、二鄣城、光狼城,三位一體的防御體系。 而廉頗令自己的裨將趙茄,鎮(zhèn)守這個防御體系,這也是趙軍第一道防線。 趙茄所領的兵力,有數(shù)萬人,大致為趙軍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或許,廉頗低估了秦昭襄王的怒火,也低估了秦軍的戰(zhàn)斗力。 王龁引領的秦軍數(shù)量龐大,他們很快攻破了高平關,斬趙軍裨將趙茄。 接著,無險可守的二鄣城和光狼城也被攻破,趙軍損失六名都尉,廉頗構筑的第一道防線全線崩塌。 不過,這一切尚在廉頗的掌控之中。 在第一道防線的東面,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丹河,廉頗就在丹河東岸建筑營壘,構筑第二道防線。 在這第二道防線上,有兩座特別高的山,大糧山和韓王山,這兩座山不但是丹河東岸最高的山,也比西岸所有山都高,因此,西岸秦軍的動向,通過這兩座山,看得清清楚楚。 這第二道防線,才是廉頗的重心所在,廉頗把趙軍主力放在這第二條防線上。 可以這樣說,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完全在廉頗的預料之中,只不過秦軍來的比預期更兇猛,第一道防線也丟失得過快了。 廉頗利用丹河天險,以及大糧山和韓王山的便利,將王龁的秦軍阻擋在丹河以西。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場以丹河為界的對抗,從公元前262年持續(xù)到公元前260年。趙、秦兩軍陳兵數(shù)十萬于韓國上黨郡(現(xiàn)屬趙國)近三年,這也創(chuàng)了戰(zhàn)國時代列國交兵的記錄。 如果秦、趙雙方以丹河為界劃分國界的話,秦國將占西面三分之二個上黨郡,趙國占據(jù)東面三分之一個上黨郡。 此時戰(zhàn)爭進行到雙方國君都不愿意看到的持久戰(zhàn)。 持久戰(zhàn)有什么危害呢?由于雙方各幾十萬大軍不能離開上黨郡,而這些大軍每日必須消耗大量軍糧和物資。這造成國內(nèi)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滯后,商業(yè)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丈夫或者兒子在軍中,社會問題一大堆。 最讓趙孝成王不爽的是,趙國農(nóng)業(yè)根基不如秦國,趙國北方云中郡、雁門郡、代郡、中山郡四個地方面積占趙國一般,卻沒有農(nóng)耕,不能提供糧食。平日這些地方還要從中原各地調(diào)糧,因此趙國不得不從他國高價購入糧食,趙國國庫空虛,趙孝成王苦不堪言。 如果秦趙兩軍再在丹河兩岸耗上三年,秦國會被耗窮,趙國會被耗垮。 后勤跟不上,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同時決定,兩軍必須肉搏。 趙孝成王數(shù)次書信給廉頗,請其出戰(zhàn),都被廉頗拒絕,導致了趙括替廉頗為將。 二、趙括的特點是什么? 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趙括,贊譽之詞溢于言表:“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意思是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談起用兵,天下無雙。 太史公在寫《史記》的時候,用詞是非??季恐斏鞯?,我們再看看司馬遷對其他名將的評價。 太史公評價白起:“善用兵”。就三個字,給改變戰(zhàn)國局勢的戰(zhàn)神,太史公好吝嗇。 太史公評價樂毅:“好兵”。就兩個字,惜墨如金。 太史公評價王翦:“少而好兵”。比樂毅多兩個字,意思差不多。 太史公評價廉頗:“趙之良將,以勇氣聞于諸侯”。在良將前面加上趙國這個定語,太史公似乎在暗示,廉頗在趙國獨一無二,放眼天下卻難與樂毅、白起、王翦并稱。同時再加一句“以勇氣聞于諸侯”,言外之意廉頗膽略過人,韜略似乎差了一些。 太史公評價李牧:“趙之北邊良將”。良將前加上趙國北方這個定語,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歡李牧,評價比廉頗還要低。 現(xiàn)在我們清楚了,太史公對趙括的評價“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是非常高的,趙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輩。 三、趙孝成王是昏君嗎? 不少人認為趙孝成王是昏君,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長平之戰(zhàn)時用趙括換廉頗為將。 何為明君,何謂昏君? 在戰(zhàn)國戰(zhàn)亂之世道,慧眼識的良將并重用之,就是明君,體諒百姓疾苦,也是明君的表現(xiàn)。 趙孝成王時代,除了長平撤換過廉頗,其他時候?qū)αH都是重用的,到后期甚至封廉頗為信平君。 另一員大將樂乘,也是在趙孝成王時期被封君的。在慧眼識將才方面,趙孝成王還是不錯的。 當馮亭派人來向趙國獻地之時,趙孝成王沒有作太多思想斗爭就接受了。這不僅是接受韓國的土地,更重要的是接受了秦國的挑戰(zhàn)。趙孝成王不畏強秦,敢于向霸權挑戰(zhàn),不愧是趙武靈王的孫子! 長平之戰(zhàn)還沒開始,上黨郡的百姓就向趙國逃難而來,如果趙孝成王是昏君,韓國百姓也不可能來投奔他。 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乘勢而來,趙孝成王派趙郝去秦國,假裝割六城求和,讓趙國獲得了八個月的喘息之機。從這件事情看來,趙孝成王還頗有點臨危不亂的氣度。 當秦軍向邯鄲發(fā)起猛攻時,趙孝成王與全體邯鄲軍民一起,堅守邯鄲城。邯鄲被圍三年,從未有過遷都的傳言,這比起楚國那位還沒見到秦兵就遷都的楚王,不知道偉岸了多少! 當然,趙國的事情,不是趙孝成王一個人說了算,他的叔父平原君趙勝,是趙國的相國,在大事上趙孝成王非常信任平原君。 既然趙孝成王不是昏君,平原君又是庸臣嗎? 平原君是趙孝成王的叔父,趙惠文王的弟弟,他為趙國相國數(shù)十年,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 平原君年輕的時候,田部吏趙奢殺了他九個家丁,理由是這些人拒絕為平原君家交田租。田部吏并不是軍中的職位,只是一個管田產(chǎn)稅收的官員,竟然斬了平原君九個家?。∧贻p的平原君居然沒有報復,而是將秉公執(zhí)法的趙奢引薦給了趙惠文王,成就了后來趙奢對秦國輝煌的戰(zhàn)績。 通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平原君絕對是識大體的人,頭腦冷靜,公私分明。 后來的邯鄲之戰(zhàn),平原君散盡家財,將家里的女人編入行伍,將門客組織成軍隊,這都是他堪為能臣的表現(xiàn)。邯鄲之戰(zhàn)打到膠著的時候,平原君從魏國和楚國搬來救兵,一舉扭轉(zhuǎn)了戰(zhàn)爭的形勢,這是平原君入選戰(zhàn)國四公子的重要原因。 總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不是昏君和庸臣,他們有自己獨到的眼光,他們選擇趙括為將,也覺不是一時興起或被謠言感染。 四、廉頗是戰(zhàn)無不勝的將軍嗎? 長平之戰(zhàn),趙孝成王將廉頗換下,為古往今來文人騷客所指,他們認為廉頗是戰(zhàn)神,是永遠不可替換的! 廉頗是戰(zhàn)無不勝的將軍嗎? 廉頗與齊國、燕國、魏國交鋒,確實戰(zhàn)無不勝! 廉頗一生,攻克齊國十座城,魏國四座城,迫使燕國割讓五座城,一共為趙國貢獻了十九座城池!廉頗活躍于軍中的四十年當中,在對付齊國、燕國、魏國方面,趙國沒有人能超過他。 廉頗最輝煌的一次戰(zhàn)績,發(fā)生在與燕國交戰(zhàn)之時。 公元前251年,長平之戰(zhàn)結束九年,邯鄲之戰(zhàn)結束六年后,燕國認為趙國長平之戰(zhàn)后元氣沒有恢復,孤兒們還沒長大,于是起兵六十萬攻趙。其中栗腹領兵四十萬攻鄗,卿秦領兵二十萬攻代。 趙國的確兵力不多,廉頗將僅有的十三萬趙軍分成兩路,自己領兵八萬去鄗地戰(zhàn)栗腹軍,令樂乘領五萬兵去代郡阻擊卿秦。 廉頗八萬戰(zhàn)栗腹四十萬!樂乘五萬戰(zhàn)卿秦二十萬! 趙軍兩路雙管齊下,大獲全勝,廉頗攻破栗腹軍,殺栗腹。樂乘攻破卿秦軍,俘虜卿秦。 隨后廉頗馬不停蹄殺入燕國,突入燕國五百里,圍困燕國下都武陽,不愧是“以勇氣聞于諸侯”的廉頗將軍! 最后,燕國割讓五座城池,偷雞不成反而蝕了把米,才讓威風八面的廉頗給退兵了。 廉頗對付齊國、燕國、魏國,有如秋風掃落葉般??墒敲鎸η剀?,廉頗的戰(zhàn)績就相當寒酸了。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zhàn),廉頗獲得了第一次對陣秦軍的機會,但是廉頗認為閼與之戰(zhàn)不好打,放棄了。結果趙奢臨危受命,大敗秦軍,趙奢也因此而封君。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zhàn)的同年,廉頗受命救援被秦軍圍困的魏國幾城。 這一次,廉頗挾趙奢閼與之戰(zhàn)的余威,大敗秦軍。不過,廉頗戰(zhàn)勝了秦國哪位將軍,史書沒有記載,事后廉頗也沒有像趙奢一樣得到重賞,可見這并不是一次大的戰(zhàn)役。但是此戰(zhàn),竟然成為了廉頗對秦軍的唯一勝績。 廉頗與秦軍的第二次交鋒,發(fā)生在公元前262年,即長平之戰(zhàn)開始之時,由于戰(zhàn)場并不在長平,我們可以稱之為上黨之戰(zhàn)。 上黨之戰(zhàn),廉頗在短短幾個月之內(nèi),丟失丹河以西所有上黨領土,折損一個裨將趙茄和六名都尉,陣亡將士超過三萬人。 廉頗與秦軍的第三次交鋒,就是長平之戰(zhàn)了。隨著上黨之戰(zhàn)的失利,廉頗重新在丹河東岸建造防線,抵御秦軍的東進。這一次雙方在丹河對峙了三年,打了一個平局。 廉頗與秦軍三次交鋒,一次不足掛齒的小勝,一次中等規(guī)模的戰(zhàn)敗,一次數(shù)十萬大軍打持久戰(zhàn)的平局。 文人騷客們說,廉頗是以防守見長的,因此廉頗在長平有優(yōu)勢,如果再給廉頗幾年時間,等待秦軍出亂子,再伺機進兵。 首先,廉頗以防守見長的,這句話誤導了很多人。雖然廉頗在長平采取了防守的策略,但是縱觀廉頗一生大小數(shù)十戰(zhàn),也只有這一次采取了防守戰(zhàn)略。 對燕國,廉頗十三萬遭遇燕軍六十萬,廉頗沒有防守,而是主動出擊,最后還攻到對方的國都了,談何以防守見長! 廉頗在長平采取防守戰(zhàn)略,可以說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在上黨之戰(zhàn)吃了大虧,不得已而防守。 史載廉頗“以勇氣聞于諸侯”,一個以勇氣著稱的猛將,怎么會是一個防守型的將軍呢。 因此,廉頗應該是一個進攻型的將軍,只不過在長平迫于形勢采取了守勢而已。 其次,如果再給廉頗幾年時間,等待秦軍出亂子,再伺機進兵。 這句話也有很大的問題,因為趙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基礎都不如秦國,如果再耗上幾年,恐怕率先出亂子的是趙國,而趙國東北的燕國,那六十萬大軍也很有可能隨時殺過來,到時候趙國不被東西夾擊而亡才怪,談什么等秦軍出亂子。 既然趙國必須換將,廉頗對秦軍的戰(zhàn)績也比較寒酸,那么趙孝成王換下廉頗,就是理所當然了。 圖-長平之戰(zhàn) 五、換將一定要換趙括嗎? 趙孝成王即位只有五年,就碰到了更換幾十萬大軍的大將這種難事,而他所處的時代,與他父親趙惠文王時代已經(jīng)不同了。 如果趙惠文王的愛將樂毅、趙奢還在,那也不存在換誰上的問題了,樂毅、趙奢隨便誰上,都夠秦軍好受的。 現(xiàn)在的情況是,樂毅、趙奢已經(jīng)不在人世,軍中資歷最老的將軍,似乎就是廉頗了,不論換誰,其號召力總歸不如廉頗。 長平換將,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將能力強的去替換能力弱的,而是一項涉及多個層面重大問題的換人。 首先,換上去的人,必須是支持進攻的。 如果換上去的人還跟廉頗一樣,不愿意出戰(zhàn),那還不如不換。 這樣一來,絕大多數(shù)將領都被排除在外,這其中就包括后來長期作為廉頗副將的樂乘。 以作戰(zhàn)風格而言,廉頗與樂乘相當類似。當年趙惠文王想救援閼與的時候,廉頗和樂乘給出了同樣的答案:不能救。這說明他們的戰(zhàn)術思路相仿,不輕易冒險。幾年后對付六十萬燕軍,兩人的作戰(zhàn)思路也如出一轍,廉頗與樂乘在絕對劣勢的兵力下,都采取了速戰(zhàn)速決的方式,擊潰燕軍。 長平之戰(zhàn)后,廉頗沒有死,因為他被替換回邯鄲了。樂乘也沒有死,說明他可能是追隨廉頗回邯鄲了,要么就是一直沒有被重用而呆在邯鄲。 如此一來,可供趙孝成王選擇的余地,就非常窄了。 其實趙國還有一位與廉頗差不多年歲的老將軍龐煖,可以委以重任。十多年后這位老將軍還率領過幾國聯(lián)軍,攻入到秦國都城咸陽附近。 龐煖的能力,當不在廉頗之下??上У氖牵藭r龐煖仍然賦閑在家,隱居不出,此后他之所以出山,是因為趙國長平之敗后國力不振,特別是廉頗樂乘同時離開后,趙國需要大將。 再說說李牧,如果他來了,縱然對手是白起,恐怕鹿死誰手,結局難以預料。 可惜的是,李牧這時候還是個小年輕,他還在北邊抵御匈奴。李牧領兵抵抗秦國,是二十幾年后的事情了。 其他更多的將領,就都算不上一流了,不可能被趙孝成王啟用。 在這些非一流的將領當中,趙括就是佼佼者了。 六、長平之戰(zhàn)的過程 (一)趙括到了長平之后,更換了部分將領,也更改了約束。 趙括說到底,也只是一個人一個腦袋,他要指揮四十余萬大軍,每個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帳下的這些將軍,這些都尉,這些百夫長。如果算到百夫長級別,四十幾萬大軍就有四千多個百夫長,要指揮這么多人,當然要換上與趙孝成王和自己一條心進攻的將領。那些還念念不忘廉頗,一心只想防守的將領,勢必在進攻中不得力,與其戰(zhàn)時拖后腿,還不如現(xiàn)在就換了他們。 至于更改約束,更加勢在必行,因為廉頗此前的約束,是以防御為主的,要進攻了,指揮號令當然要改成進攻為主的。 趙括就像一個足球教練,要求他將一支意大利式防守型球隊,改造成一支西班牙式進攻型球隊,不更換隊員和改變戰(zhàn)術,肯定是不行的。 每個將軍,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趙括初次指揮四十余萬大軍,沒有發(fā)生什么亂子,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其大將風范。 (二)在趙括到達長平之后,秦昭襄王隨即用白起替換wanghe為大將。 這次換人,表面上看像足球場上的對位換人,你換一個年輕前鋒,我換有經(jīng)驗的老將對付。 但是這次換人,內(nèi)藏玄機。秦昭襄王對秦軍內(nèi)部將領下令,誰敢泄露武安君為將,立斬不赦。 秦昭襄王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有兩層意思。 一是忌憚趙括,趙括用兵怎么樣,誰也不知道,恐怕武安君白起心里也沒底,能否搞定這個馬服君的天才兒子。 二是擔心趙括知道后,龜縮不前。但是這個可能性似乎不高,因為趙括之所以來長平,就是來結束對峙的,趙國比秦國更耗不起,否則也不會把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廉頗給換下。 (三)穩(wěn)定軍心后,趙括指揮趙軍渡過丹河進行了大反攻。 趙軍沉寂了三年,突然之間的反攻,爆發(fā)的威力還是可觀的。 雖然秦軍武安君白起有令,秦軍要佯裝敗退,但是真打起來,近身肉搏,秦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當然,秦軍也不可能在趙軍還沒到達,就立即丟盔棄甲而逃,那樣的詐敗,是三流小將的演出而已。秦軍要把戲演真,就一定要與趙軍短兵相接,力戰(zhàn)不退,最后不能守住營壘再順勢撤退。 當趙軍反擊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了秦軍依城修筑的壁壘。 長平之戰(zhàn)秦軍損失慘重,在趙軍開始反攻到遭遇壁壘,這一階段已經(jīng)讓秦軍付出慘痛代價。 (四)趙括指揮大軍攻打壁壘不利,于是撤兵。 打不贏就撤,這無可厚非,如果說在野戰(zhàn)中趙軍還占優(yōu)的話,攻打堅固的壁壘,趙軍損失就大了。 在趙軍撤退的過程中,秦軍豈能讓趙軍安然撤退,于是對趙軍展開壓迫式的追擊,不讓趙軍返回丹河東岸。 趙括指揮的趙軍,在付出一定代價后,主力還是渡過丹河,又回來了。 在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趙軍損失不小,至少有數(shù)萬人陣亡,秦軍損失則更大一些。 現(xiàn)在趙括的麻煩來了,就在趙軍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白起令兩支秦軍渡過丹河,對趙軍大本營進行了一系列的大動作。 (五)就在趙軍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白起令兩支秦軍渡過丹河。 第一路秦軍,兩萬五千人,從北面繞到趙軍百里石長城后面,切斷了長平趙軍與邯鄲的聯(lián)系。 第二路秦軍,五千輕騎兵,切斷了長平趙軍與大糧山的聯(lián)系,大糧山是趙軍屯糧所在,這下趙軍由缺糧變成徹底斷糧了。 隨著趙軍陸續(xù)渡河回到長平大營,白起也對這兩支秦軍不斷增兵,力圖困死趙軍。 秦軍守住了各個山口要道,修筑壁壘,將三十余萬趙軍困在長平。 雖然用兵如神,但是白起此時還未獲勝,從傷亡來說,秦軍還是遠大于趙軍的,只是秦軍開始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了。 (六)面對秦軍的包圍,趙括沒有選擇突圍。 趙括不突圍,看似是個錯誤,但站在趙括的角度來考慮,就不難理解了。 秦軍據(jù)險而守,突圍將付出慘重代價,而且三十余萬人撤退,半途還要損失不少,突圍并不劃算。 趙括派人向邯鄲求援,只要邯鄲方面派來一支軍隊,就能與長平軍一起反包圍秦軍!只要邯鄲運來糧食,長平軍根本不怵秦軍,而且此前秦軍比趙軍損失更大,秦軍的困難更大一些。 趙國國內(nèi),應該還是有一些軍隊的,生死存亡時刻,將代郡、云中、雁門的守軍調(diào)來,也就是幾天的事情。 于是趙括修筑和加固營壘,以防秦軍攻擊。既然不突圍,也不能讓秦軍給得逞。 不過趙國確實沒有糧食了,趙孝成王和平原君派人到魏國、齊國、楚國借糧,可是長平勝負未分,趙軍也還沒有處于劣勢,這幾個國家都不愿意借糧給趙國。 于此同時,秦昭襄王卻搞出了驚天動地的大動靜。 (七)秦昭襄王將河內(nèi)郡所有百姓賜爵一級,將十五以上的男丁全部征發(fā)到前線。 河內(nèi)郡,是秦國最靠近長平戰(zhàn)場的一個郡,秦昭襄王從這里就地取材,也是時間所迫,這時候時間就是金錢。 這支秦軍數(shù)量足有十五萬至二十萬,但是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秦昭襄王把它們安置在北路秦軍與邯鄲之間,對整個長平戰(zhàn)場再進行了一次外圍的包圍,目的是阻止邯鄲的援軍。 秦昭襄王盤算,如果趙國像他一樣征伐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百姓來,那這支秦軍就不懼趙軍。如果趙國調(diào)北方得精兵來,數(shù)量又有限,秦軍新兵蛋子修筑壘城守之,也無大礙。 戰(zhàn)爭打到這里,趙括的軍隊就難受了,無糧也無援軍,但這并非是趙括的錯,趙孝成王比秦昭襄王,確實略遜兩籌。 在這種危難時刻,趙括并不是手足無措,而是進行了異常猛烈的突圍。 (八)趙括選取精兵,分成四隊,每隊輪番突圍。 如果趙括是個草包,他的突圍應該是選取精兵,一舉突圍??墒勤w括沒有這樣無章法地突圍,他在如此困境中仍然能指揮得當,體現(xiàn)出他“天下莫能當”的兵法素養(yǎng)。 《史記》記載趙括突圍:“為四隊,四五復之?!币馑际欠譃樗年犦喎粐筷犕粐_四五次之多。 這是一個很有效的的突擊方法,四隊,各四五次突擊,共有十六到二十次沖鋒,一直保持強大的張力,確實是一個有效的打法。 不得不提的是,在如此困境之下,趙括還能用盡兵法,使出這種分成幾隊,輪番沖鋒的策略,他的兵法素養(yǎng)確實天下沒有第二人了。 不過,白起就是白起,縱然趙括使出這種罕見的突圍方式,仍然不能突圍。這不是趙括的錯,秦軍是據(jù)險而守,且指揮官是從未敗過的白起。 這個時候,趙括使用了最壯烈的方式突圍,他親自領軍突圍! (九)趙括再次選取精銳將士,親自突圍。 與上一次不同,這一次趙括是明知必死,卻勇敢地選擇了這條悲壯的死路。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趙括將軍,就是其中一個。 在突圍過程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以身殉國。 為何趙括將軍要選擇一死呢? 主要原因是趙軍被困,趙括不死這場戰(zhàn)爭就不會結束,趙括不死秦軍如何能相信趙軍會投降呢。 趙括以自己的死,去換取二十余萬大軍(四十五萬已經(jīng)陣亡一半)的生命,其深明大義有幾人能理解! 如果戰(zhàn)爭就此結束,趙國并沒有輸。 雙方的傷亡而言,趙軍損失二十余萬,秦軍損失三十余萬,趙括完成了趙孝成給他的任務。 幾個月前趙括上任之際,趙孝成王給他的任務是:結束戰(zhàn)爭,哪怕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結果也是大功。據(jù)此來看,趙括算是超額完成了任務。 不過,趙括一直不知道一件事情,長平之戰(zhàn)秦軍的指揮官,已經(jīng)換成了屠夫白起。 (十)趙括死,趙軍投降。 趙軍投降之后才知道,秦軍主帥是白起??墒沁@時候已經(jīng)晚了,繳械的趙軍,只有挨宰的份。 武安君白起,有一個特點,從來不給對方留活口,不論是對方的軍士還是俘虜,統(tǒng)統(tǒng)殺光。伊闕之戰(zhàn)斬首二十四萬,鄢郢之戰(zhàn)斬首三十余萬,華陽之戰(zhàn)斬首十五萬,長平之戰(zhàn)斬首四十五萬。 于是,趙軍剩余的二十余萬將士,全部被秦軍坑殺。 為了打擊趙國剩余軍隊的士氣,白起放了二百四十個未成年的小軍士,讓他們回邯鄲去給趙孝成王報告這個僵耗。 如果趙括知道對方的主帥是白起,絕對不會無故犧牲,而是會選擇魚死網(wǎng)破,一直突圍,直到趙軍全部陣亡,那個時候秦軍估計也不剩幾個人了。 可惜趙括不知道白起來了,秦昭襄王秘密換上白起,起到了作用。 在看看此前秦軍的統(tǒng)帥王龁,其一生大小戰(zhàn)役打過不少,也是戰(zhàn)功赫赫,但他卻從沒有斬殺俘虜?shù)挠涗?,趙括正是看到這一點,犧牲自己讓二十余萬趙軍投降。 可惜啦,趙括將軍! (十一)長平之戰(zhàn),趙括的表現(xiàn),堪稱是名將級別的! 先是渡過丹河給秦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秦軍的損失恐怕就連白起也未曾預料如此慘重; 然后遭遇秦軍壁壘并不強攻,而是立即回撤,減少無謂的犧牲; 被包圍后并不慌亂,而是修筑壁壘防御,等待國內(nèi)求援; 救援無望時,還能有效組織突圍,消耗秦軍。 在實戰(zhàn)當中,年輕的趙括雖然不如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戰(zhàn)神白起,但是在白起曾經(jīng)的對手當中,趙括已經(jīng)是表現(xiàn)最好的了。 圖-趙括突圍 七、那些被白起秒殺的名將? 兩千多年來,很多學者將趙括定義為只會“紙上談兵”的草包,事實上如果趙括是草包,那些被白起秒殺的各國名將豈不是比草包還不如? 白起一生最著名的戰(zhàn)役有四場,分別是伊闕之戰(zhàn),鄢郢之戰(zhàn),華陽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我們逐個分析,這四大戰(zhàn)中白起的對手, 比趙括如何。 (一)伊闕之戰(zhàn) 公元前294年,白起統(tǒng)領秦軍攻克韓國的新城,此后,魏國應韓國之邀,派大將公孫喜領大軍支援韓國。 于是,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大將暴鳶,就在新城附近的險要之地伊闕駐扎,抵御白起的秦軍。 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大將暴鳶,這兩人可不是無名之輩,他們當時的名聲,絕對不亞于秦國的白起。 公元前301年,七年前,齊、魏、韓三國聯(lián)軍進逼楚國,當時魏國和韓國的領兵將軍就是,公孫喜和暴鳶。那一戰(zhàn),聯(lián)軍攻克楚國方城,大破楚軍于垂沙(即重丘,今河南唐河境),并殺楚將唐昧。 公孫喜和暴鳶因此名聲大噪,成為魏國和韓國首屈一指的大將軍。 此后,從公元前298-296年,齊、魏、韓三國聯(lián)軍陳兵秦國函谷關外,其中魏國和韓國領兵大將又是公孫喜和暴鳶這對搭檔。 這一次,聯(lián)軍整整封鎖秦國三年之久,三年來,東方各國與秦國沒有任何商業(yè)來往,秦國閉關鎖國三年,經(jīng)濟大倒退,國力下降不少。 公元前296年,聯(lián)軍攻克了函谷關! 秦昭襄王被迫割地求和,此后秦國歸還了此前所攻取的魏的河外、封陵以及此前所攻取韓的河外、武遂(河外指封陵和武遂二地周圍沿黃河一帶)。 讓秦國割地求和,這樣的事情在戰(zhàn)國史上似乎很難見到,公孫喜和暴鳶這兩位將軍,南敗楚國,西掠秦國,如果秦國不是出了白起這樣的天才戰(zhàn)神,秦國恐怕還要被這兩員大將折磨許多年。 公元前296年,距離此時的公元前294年,也就是堪堪兩年的事情,魏韓兩年前還在公孫喜和暴鳶統(tǒng)領下迫使秦國割地求和,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魏韓會輸?shù)暨@場戰(zhàn)爭。 公元前293年,當魏國韓國組成聯(lián)軍后第二年,白起發(fā)動了戰(zhàn)爭,這就是白起的第一場大戰(zhàn),伊闕之戰(zhàn)。 伊闕之戰(zhàn)前,白起的爵位是左更,位列秦國軍功爵位制的第十二級,與老將軍司馬錯同一級別,他們都是秦軍作戰(zhàn)第一線的最高指揮官。 因此,伊闕之戰(zhàn),雙方統(tǒng)兵的將領,都是雙方最為出色的戰(zhàn)將,這也注定了這是一場世紀大戰(zhàn)! 伊闕之戰(zhàn),雙方兵力對比為,秦軍最多十余萬,魏韓聯(lián)軍約為三十萬上下。 這個時候的秦國,是有苦衷的,導致白起的兵力嚴重不足。 首先,二十幾年前,秦國侵入巴國、蜀國,并且將巴國、蜀國據(jù)為己有。 但是讓秦人沒有料到的是,巴蜀人并不甘心被秦國所統(tǒng)治,巴國蜀國爆發(fā)了一次又一次的叛亂。 于是,當初攻下巴國蜀國的老將軍司馬錯,就不得不統(tǒng)領一支秦軍主力,常年駐扎在巴蜀進行平亂,這支軍隊數(shù)量有十幾萬,這也應該是秦國最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公元前前280年(十幾年后),老將軍司馬錯率領他的十萬秦軍,從蜀地沿長江而下,攻取楚國黔中郡(今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部) 然后,秦國幾年前挾持了在秦楚邊境談判的楚懷王,后來楚懷王克死秦國,秦、楚的矛盾激化,秦國與楚國至少是沒有和談的可能,秦國必須用重兵防守武關附近,以防御隨時可能不請自來的楚軍。 因此,白起手中可用的兵力,捉襟見肘,充其量只有十余萬。 當數(shù)量處于劣勢的秦軍與龐大的魏韓聯(lián)軍遭遇在伊闕,魏、韓聯(lián)軍似乎一夜之間便成了烏合之眾,名將公孫喜和暴鳶似乎也犯下低級錯誤。 魏韓兩軍誰都不愿作先鋒,率先與秦軍交鋒,因此互相觀望。 這樣坐失戰(zhàn)機之舉,在幾國聯(lián)合出兵的時候時常會出現(xiàn),但是公孫喜和暴鳶至少合作有八年了,按理說配合應該相當嫻熟,他們居然還像首次合作一樣生疏。 后來,白起就是抓住了魏韓聯(lián)軍這唯一的弱點,各個擊破,先擊敗魏軍的。 伊闕之戰(zhàn)的結果是,秦軍生擒魏軍主帥公孫喜,斬首聯(lián)軍達二十四萬,相當于每個秦軍要砍兩個對方的人頭,真不知道白起是怎么做到的! 伊闕之戰(zhàn),白起的對手公孫喜和暴鳶都是各自國家首屈一指的名將,遇到了戰(zhàn)神白起,敗的何其慘! 反觀長平之戰(zhàn)的趙括,同樣是失敗,趙括的兵力為四十五萬,白起的兵力起碼有六十萬以上。最后趙軍能夠讓秦軍付出傷亡一半的慘重代價,趙括比起名將公孫喜和暴鳶,不知道強了多少! (二)鄢郢之戰(zhàn) 公元前279年,伊闕之戰(zhàn)十四年后,鄢郢之戰(zhàn)打響,這次白起的對手是楚國。 此戰(zhàn)之前,白起的爵位已經(jīng)是大良造,位列秦國軍功爵位制的第十六級,秦軍軍中已經(jīng)無人比他爵位更高了。 鄢郢之戰(zhàn),是白起連續(xù)攻克楚國鄢都、郢都的戰(zhàn)役。 鄢都,在漢水上游,是楚國北方重鎮(zhèn),雄兵數(shù)十萬,有拱衛(wèi)都城郢都之責。 秦國發(fā)動鄢郢之戰(zhàn),最初的目的可能只是奪取楚國北方一些領土,形成對鄢都的一種壓迫和威懾。 而白起所統(tǒng)領的秦軍兵力,《史記》明確說明是“數(shù)萬人”,也就是說不足十萬。以這樣一個兵力,要去攻取楚國鄢都和郢都,太不切實際了。 鄢郢之戰(zhàn)打響后,白起迅速攻戰(zhàn)了鄢都的前哨鄧城及周邊地區(qū)。 正常情況下,鄢郢之戰(zhàn)應該就結束了,這場戰(zhàn)役只能稱為鄧之戰(zhàn)。 但是白起之所以是白起,他總是干一些名將們做不到的事情,白起居然以不足十萬人的兵力繼續(xù)南下攻打鄢都。 楚國鄢都的守將是誰,史料沒有記載,但是根據(jù)鄢都的戰(zhàn)略地位和兵力,鎮(zhèn)守這里的肯定是楚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名將。 鑒于白起在伊闕之戰(zhàn)非人類的表現(xiàn),鄢都的守將沒有貿(mào)然出擊,而是采取據(jù)堅城而守的策略,可以說相當明智。 鄢都楚軍和居民,加在一起有數(shù)十萬,在依托這樣一座高大堅固的城池,數(shù)萬秦軍,恐怕只能望城興嘆。這是楚國守將的想法,符合邏輯。 可是白起之所以成為了白起,就在于他經(jīng)常干出不符合邏輯的事情來。 白起很“頑固”,他滯留鄢都不走,在鄢都西北修筑堤壩,再挖長渠,引水灌入鄢都城中。 白起用水攻的方式,造成鄢都數(shù)十萬楚國軍民陣亡,而秦軍則兵不血刃! 水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面對一座大城的時候。歷史上用水攻的方式破城,并不多見,也應證了這一點。 白起用這種方式攻克鄢都,說明他不僅在野戰(zhàn)中戰(zhàn)無不勝,在攻城戰(zhàn)中也有超凡脫俗的能力。 應該說,沒有人預料到白起能攻克鄢都,更無人預料到楚軍全軍覆沒而秦軍無傷亡。 楚王恐慌了,為萬無一失,他向東遷都陳。 隨即,白起又攻克了楚國都城郢都。 如果說楚國在鄢都防御戰(zhàn)時還有些輕敵的話,那么郢都就絕對應該重視了,雖然楚頃襄王已經(jīng)遷都,但郢都畢竟是故都,楚王不可能不設防。 一座都城,如果能留下十萬兵力防守,白起還能攻克么?事實上,不論楚頃襄王留下了多少兵力,白起都以區(qū)區(qū)數(shù)萬人就攻破了郢都。 楚國如此不堪一擊?楚國沒有大將嗎? 其實并非楚國不堪一擊,而是白起實在非人類。楚國也不是沒有猛將,至少有兩位大將楚頃襄王可以依賴。 一個是春申君黃歇,雖然此時他還未封君,但已經(jīng)是楚國朝廷重要的一員。 二十幾年后,春申君領兵救援趙國邯鄲,大破秦軍。后來春申君又領楚軍,把幾百年歷史的魯國給滅了。從春申君的領兵戰(zhàn)績來看,是塊料,就是不知此時他躲在哪里。 另一個楚頃襄王可以倚仗的是將軍莊蹻。大約在白起興兵攻楚的同時,將軍莊蹻向西南一舉攻克夜郎國、滇國,并留在了滇國稱王。于是,白起與莊蹻就擦肩而過了。 鄢郢之戰(zhàn),楚國陣亡幾十萬軍民不說,還被迫遷都,而對手只不過是幾萬秦軍而已。 再看長平之戰(zhàn)的趙軍,面對的可是超過六十萬的秦軍!如果趙括是草包,這楚國君臣,豈不是一群廢物都不如。 (三)華陽之戰(zhàn) 公元前273年,趙、魏為了懲罰與秦國結盟的韓國,聯(lián)兵進攻韓國的華陽(或稱華、華下,今河南新鄭北),魏國領兵將軍是芒卯,趙國領兵將軍是賈偃。 韓國自然不是趙、魏的對手,立即向秦國大哥求救。秦國本不想管三晉之間的內(nèi)斗,但又經(jīng)不住韓國使臣的哀求,最終還是出兵了。 秦國不動則以,一動兵秦昭襄王就派出了秦軍中爵位最高兩個大將,武安君白起和中更胡陽,前來解華陽之局。 武安君白起和中更胡陽,位列秦國軍功爵位制的第二十級(最高級)和十三級,在秦軍中再無大將的爵位超過他們。 從秦昭襄王的用人來看,秦國是嚴肅的、認真的,是來砍人頭的! 按理說,魏、趙兩國應該審時度勢,立即換上各自最牛的大將。魏國先不說,就趙國而言,樂毅如果還健在,他要是能與白起打一仗,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即便樂毅老了或者死了,趙國的趙奢、廉頗都是猛將,如果趙國能派這兩人中的一人來,這場戰(zhàn)爭就更有看頭了。 可惜的是,魏國和趙國都沒有換將,魏國領兵將軍還是芒卯,趙國領兵將軍依然是賈偃。 如果說魏國和趙國有什么優(yōu)勢的話,就是兵力數(shù)量。魏趙聯(lián)軍數(shù)量不下于二十萬,而秦軍不過十萬左右。 結果華陽一戰(zhàn),魏、趙聯(lián)軍輸?shù)靡稽c脾氣都沒有,兩位將軍芒卯和賈偃帶著殘兵逃亡,他們身后留下了十三萬具兩國將士的尸體。 魏國將軍芒卯運氣比較好,他跑掉了,并且從此消失于歷史舞臺。而趙國將軍賈偃就比較被運了,他領著兩萬人逃到黃河邊,被秦軍追上,結果賈偃在河邊陣亡,這兩萬趙軍或被殺或被溺死與河中。 華陽之戰(zhàn),秦軍又是在劣勢兵力下,斬首對方數(shù)量超過自己的軍隊數(shù)量,白起再上演了一次奇跡。戰(zhàn)國史上,擊敗對手并且斬首十五萬以上的戰(zhàn)役,除了白起就沒產(chǎn)生過。不過當奇跡成為常規(guī),天下人也就習以為常了。 華陽之戰(zhàn),白起為何勝得如此輕松寫意,魏、趙這兩位將軍為何敗的如此狼狽,逃都逃不掉,難道是秦軍戰(zhàn)斗力比魏、趙強? 或許,在秦國的軍功爵位制重賞之下,秦軍的士氣相對高一些,但是光靠士氣也絕對不可能打出這種戰(zhàn)績。 那么合理的解釋就只有一個:白起就是那個戰(zhàn)神,誰碰到他都是必死無疑。 (四)長平之戰(zhàn) 長平之戰(zhàn),白起還是那個白起,與此前三大戰(zhàn)不同的是,白起此次遭受了非常巨大的重創(chuàng),白起親口承認,秦軍傷亡過半,也就是超過三十萬人傷亡。一年后展開的邯鄲之戰(zhàn),秦軍無法攻克空虛的邯鄲,也證明了了長平之戰(zhàn)秦軍損失巨大。 本文節(jié)選自《地圖里的興亡》系列章節(jié) |
|
來自: 天地人和w > 《歷史客?!?/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