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師講《中藥學》第五講 導讀:本文是中醫(yī)勵進會杏林學堂“微信學中醫(yī)”周水金講《中藥學》第五講內容。如想參與微信直播學習,請先加周老師微信號:zsj120120,注明《中藥學》聽課。 主講老師:九江-周水金 語音整理:高俊飛 文字整理:潘麗勤、連遠環(huán)、胡春勤、郎利鵬 文字校稿:劉瓊 周老師講《中藥學》第五講語音 周老師講《中藥學》第五講文字整理稿 各位學員,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進行《中藥學》的第五講的學習。 我們來看一下桂枝這個藥。桂枝,很多人誤認為是桂花樹的樹枝。事實上,它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的嫩枝。說到肉桂,可能很多人還很陌生,肉桂也是一個中藥。肉桂、桂枝都是肉桂樹上取下來的,只是部位不同。肉桂主要是樹干部割下來的皮,桂枝主要是枝椏。肉桂就是我們平時炒菜用的桂皮,所以肉桂樹在民間也叫桂皮樹。桂枝就是桂皮樹的嫩枝,嫩枝采回來干燥后,得到的就是桂枝。肉桂樹在南方的分布是比較廣泛的,長江以南的的區(qū)域基本都有,但是最好的是廣東廣西的,當然,最好、最優(yōu)質的是出產在越南的清化省的桂枝。 桂枝是怎樣加工來的呢?一般在三到七月份把肉桂樹的嫩枝剪下來,一般要剪下0.3-1厘米,剪下的嫩枝用水浸泡以后再撈起來放那里燜潤至透亮,然后再切成片曬干,就是桂枝。平常直接切片生用就可以了。在臨床上,桂枝又分為桂枝與桂枝尖這兩種藥。桂枝尖就是桂枝里0.3厘米甚至以下的嫩條,用桂枝最上面樹梢的枝梢的部位。桂枝尖與桂枝的作用還是相似的,但是桂枝尖的力度比桂枝更理想。所以在臨床上,想開更好點的桂枝可以開桂枝尖。 這里有一個問題提醒大家,就是在古代,特別在《傷寒雜病辯論》這本書里面,凡是用桂枝的地方都寫了一個去皮,現(xiàn)在市場上的也真有把桂枝外面的皮剝掉的,然后直接用這個枝條入藥的。但是這個去皮不是指真正把這個皮剝掉,是因為在古代,桂枝與肉桂(肉桂樹的樹皮)一起割下來的,然后如果用來解表的時候,會寫到去皮用桂枝,我們理解是去掉肉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桂皮,而不是真正把枝條上的皮剝掉。因為桂枝的主要用成分就是桂枝上面的這層嫩皮,如果把皮剝掉以后就基本上跟普通的木頭沒什么區(qū)別,就不可能達到有用的效用。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看了《傷寒雜病論》以后,不知道上面的去皮是怎么回事,應該理解清楚這個概念,不是真正把嫩枝上的樹皮剝掉,如果真把嫩枝上的樹皮去掉,這個藥就基本沒什么作用了。 桂枝的藥性是辛、甘、溫。辛有散的作用,甘有補的作用,溫是指它是偏溫性的藥物。歸肺經、心經和膀胱經。 桂枝的功效: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有些書上寫發(fā)汗解表,這里是發(fā)汗解肌。其實桂枝的解肌作用這樣表述也不是特別正確,因為桂枝的解肌作用必須要借助芍藥來完成。而我們后面還要講的藥,像葛根、石膏也都有解肌的作用,但與桂枝的解肌作用是不一樣的。這個是大家需要明白的。那么什么是解肌呢?解肌的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經常有這樣的一類病人,就是晚上睡覺時候受涼或者姿勢沒有擺好,第二天早上起來頸脖子一邊非常的僵硬,然后沒辦法動,這個我們叫落枕。對于這種寒性的受涼的落枕,我們經常用一個處方: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用下去以后,你明顯感覺到頸部的僵硬狀態(tài)會松解并逐漸消除。相當于這種肌肉繃緊的狀態(tài)被你用藥物治療以后就疏通了,然后處于一種柔和、緩和的正常狀態(tài),這個就相當于一個解肌的作用。但是桂枝湯不加葛根的話就不具備真正松解頸部、解肌的作用。而《傷寒論》里面講的桂枝的作用,其實就是調和營衛(wèi)的一個作用。后人將調和營衛(wèi)理解為一個解肌的作用,這個跟葛根解肌還是有區(qū)別的。 我們上一講講的麻黃,它是針對外感風寒表實癥,今天講的桂枝是針對外感風寒表虛癥。前人認為麻黃主要是開泄腠理、透發(fā)毛竅,就是把汗孔打開,讓病人容易出汗,而桂枝可使我們的營血旺盛,使營血能夠暢旺于肌表,人體的汗液是營血在陽氣的作用下化生的,并排泄在外面,桂枝可以為汗液提供物質基礎。就好比自來水,麻黃相當于打開水龍頭,桂枝就是保證水龍頭打開后有水出來。這是麻黃與桂枝的一個區(qū)別。 對于解肌這個概念,大家可能聽的有點糊涂,因為這個術語中醫(yī)上有很多不同說法的?!秱s病論》的作者張仲景是將調和營衛(wèi)叫做解肌。陶弘景認為麻黃是最好的解肌藥,他說“麻黃療傷寒為解肌第一要藥”,認為它的發(fā)汗作用最強。這個解肌與張仲景的解肌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在中醫(yī)發(fā)展歷史上解肌這個詞是需要大家去斟酌、鑒別的,不同的人表述出來是不同的意思。這個需要我們去注意。 桂枝的一個臨床應用是風寒感冒。因為桂枝辛、溫,所以它有發(fā)散解表的作用。再一個它是溫性的,所以可以解風寒性的感冒。風寒性的感冒有配伍的藥對。桂枝的開腠發(fā)汗力度肯定是比麻黃要差,不如麻黃,但是桂枝善于宣發(fā)陽氣,就是把我們身體的陽氣調動到肌表,若用國家來比喻,桂枝有直接把我們內部兵力調到邊界上的作用。對于外感風寒,不論表實表虛都可以用桂枝。這里面說的表實表虛和我們之前講的虛實是有區(qū)別的。之前我們講的虛實是什么?邪氣盛就叫實,正氣不夠旺就叫虛。一個是強調邪氣旺,一個是強調正氣不夠。這里的表實與表虛的標準是什么?就是有沒有汗。有汗是表虛證,無汗是表實證。這個與我們《中醫(yī)基礎理論》里面講的虛實是有區(qū)別的,其實不管是表實證還是表虛證,按照《中醫(yī)基礎理論》的虛實來分都是實證。 對于這種沒有汗的表實證,也就是寒氣很盛,病人表現(xiàn)出來惡寒、怕冷、沒有汗的一種外感癥狀。就相當于敵人進來以后就把我們的國家邊防線全部占領,我們自己人不能正常出入。這種情況,我們怎么辦?就需要桂枝和麻黃配伍起來使用,麻黃可以使汗出,桂枝可以調動身體本身的一種正氣,跑到肌表上去與邪氣廝殺,到達宣發(fā)肺氣發(fā)散風寒的作用。如果是外感風寒表虛有汗的,就應該與白芍同用,用于調和營衛(wèi),發(fā)汗解肌、解表,桂枝本身有解表的作用。這個時候身體汗液在流失,身體的營衛(wèi)功能出現(xiàn)障礙,我們就需要把身體中氣血調動過來進行抵抗,白芍具有斂汗的作用,可以防止汗液過多的流失。通過桂枝和白芍的配伍,一個發(fā)汗一個斂汗,一張一弛,達到調和營衛(wèi)的作用。如果是身體本身陽氣非常虛的人,又感受了外感風寒的,就直接配伍麻黃、附子、細辛這些藥物。一可以通過發(fā)散把外邪趕出去,二可以溫補我們身體陽氣,使身體的正氣能夠正常抵抗邪氣。所以說外感風寒表證,即受風寒引起的感冒,在三種狀態(tài)使用的藥不是一樣的。第一種是沒汗,惡寒、怕冷、發(fā)熱,用麻黃配桂枝,用麻黃湯。第二種是有汗的表虛證,就用這個桂枝配白芍,用桂枝湯。如果是素體陽虛、陽氣不足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類藥配伍上去。這里講的是外感風寒,感冒還有一個外感風熱,就不適宜用辛溫的藥,這個大家要注意。 桂枝的第二個功效是溫通經脈。在臨床上使用,可以治療寒凝血滯的各種疼痛的癥候。因為桂枝有辛散溫通,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功效,所以在臨床上我們廣泛的使用到桂枝。比如胸陽不振,即心陽虛的情況,我們常常用桂枝配合枳實薤白同用,處方有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蔞枳實桂枝半夏白酒湯。心陽不振既包括心陽不夠,也包括肺部的陽氣相對不夠的情況,當陽氣不夠的時候,就需要桂枝的的溫陽的作用與能使肌體通暢的作用的藥配合使用,如常見的心功能障礙的病人,包括心悸、心率不齊、心衰,都可以在癥合適時用這樣的處方配伍桂枝使用。這是我們講的上部,也就是上焦的虛寒。 中焦的虛寒,也就是胃脘部的冷痛,包括上腹部的冷痛,可以用《金貴要略》中的小建中湯,桂枝能夠溫中散寒止痛,再配合芍藥、飴糖這類藥物。包括虛寒性的慢性胃炎、一部分的膽囊炎、常見的胃潰瘍這一類疾病都是可以使用的到的。再一個就是下焦婦女的月經方面的疾病,因為寒凝血滯引起的月經不調,甚至出現(xiàn)閉經痛經不孕不育的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用有桂枝的溫經湯來處理。 溫通經脈,一個是溫,一個是通。只要是寒性的病變、不通暢的病變,具有這兩種性質的,都可以配伍桂枝,這也包括關節(jié)疼痛、風濕類風濕、頸椎腰間盤突出之類偏寒性的病變。當然不光是用桂枝,比如非常出名的《傷寒論》里面的桂枝附子湯,能夠治療很多的這類關節(jié)疼痛方面的疾病,包括我們常見的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 桂枝的第三大作用:助陽化氣。能助陽就有補陽的作用。桂枝的性味里面有甘,甘是有補的作用,再一個它有溫的作用,是溫補的藥物。我們不要看到桂枝是解表藥,以為桂枝只能治療風寒感冒,其實桂枝還有補的作用。桂枝補的作用是針對一系列的陽虛癥,包括我們書上講的痰飲蓄水這種因寒性病邪引起的病癥,包括心悸這一塊。這個陽虛證它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像我們剛才講的,桂枝是歸心經、肺經和膀胱經,心陽不足的我們可以用瓜蔞薤白半夏白酒湯,炙甘草湯。心陽不振會出現(xiàn)很多情況,比如心悸、心律不齊,都可以用炙甘草湯、瓜蔞薤白半夏白酒湯這類處方去加減應用,要考慮病人的具體情況,看他適合用哪個處方,或加減藥物對心陽有作用。桂枝不光是溫陽作用,它還有通外的作用,所以它不單可以補而且可以通。這是說心部。 再說肺經,肺陽相對不足,也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病變,比如下肢的水腫、氣喘,氣動往上沖的沖心,這類癥狀我們也可以使用到桂枝,用桂枝為主的一些處方進行加減。還有脾陽不振,脾的運化能力下降、水濕內停,導致痰飲的出現(xiàn),病人就容易出現(xiàn)眩暈、心悸、咳嗽。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將桂枝和健脾化濕的藥配伍,比如茯苓、白術之類?!督饏T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就可以治療這種脾陽不運,水濕內停的證型。膀胱跟腎是一個系統(tǒng),如果腎的陽氣不夠,會導致膀胱的氣化不行,好比膀胱里放一鍋水,你用火燒得話就會蒸騰,水液就會充分利用輸送到全身各處,陽氣不夠的話,水液不能化成氣,不能往上走,就氣化不利。這時候水液全部往膀胱走,尿就特別多,或膀胱氣化不行以后,小便減少出現(xiàn)水腫。這種水腫,我們除常規(guī)地用一些利尿消腫的藥,如茯苓、豬苓、澤瀉外,還要配伍桂枝。一個是可以溫通腎陽,再一個可以使尿液通暢,以達到治療水腫、、消腫的目的。像《金匱要略》里的金匱腎氣丸,后來被錢乙去掉桂枝附片就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六味地黃丸,就是治療腎陽氣不夠、陽氣虛的情況,這里面一味很重要的藥就是桂枝。 桂枝治療陽氣虛的情況,主要涉及到心系、肺系、脾系、腎系這幾個系統(tǒng)。桂枝的使用是非常廣泛的,我們來簡單地回顧一下桂枝功效: ①發(fā)汗解表。主要是針對一些外感疾病的,比如風寒感冒,當然還有一些風寒之邪郁閉在我們體表,比如說皮膚瘙癢、鼻炎之類,在證型合適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到桂枝。 ②溫通經脈。一個是溫,一個是通。所有的經脈閉阻的情況,最容易出現(xiàn)的一個癥狀是疼痛。由于寒凝血滯類引起的任何的經脈閉阻都可以用到桂枝。 ③助陽化氣。在臨床上碰到各個系統(tǒng)有陽氣不夠,氣化不行,而且有不通暢的時候,都可以使用桂枝。 桂枝的劑量,課本上推薦是3--9克。說到桂枝的劑量大家是需要注意的,真正熱性的感冒是不能使用桂枝、麻黃這類溫性的藥,如風熱性感冒。還有陰虛火旺、血熱妄行這種熱性疾病或是陰液不夠的疾病,用這種藥也是不合適的,甚至會危及生命。這里有一個小故事,清朝有一個非常出名的醫(yī)生叫金勝知,一次當?shù)匾粋€富翁的小妾生病了找金醫(yī)生看,金醫(yī)生一看,惡寒、發(fā)熱、汗出、舌苔薄白、脈浮,這肯定是一個風寒感冒的病人,而且是一個表虛證,他就開了桂枝湯。因為看到小妾身體比較虛弱、消瘦,本身氣血比較不足,所以桂枝量他用的就很少,只開了五分,換算成現(xiàn)在單位,相當于是1.5克,一分等于0.3克。然后富翁的家人拿方到藥鋪抓藥,碰到了新到的學徒工,把五分抓成了五錢,相當于翻了10倍的量,結果小妾吃了這個藥以后就死掉了。富翁就來找金醫(yī)生的麻煩,要跟他打官司,最后一查找發(fā)現(xiàn)是藥鋪的學徒撿錯了藥,認定是藥鋪的責任。藥鋪老板就賠償了富翁所有的費用,而且特別地在這個死去的小妾墳前建了一個桂枝亭,來告誡其他中藥行業(yè)的人們,這個藥的用量是要特別注意的,用多了可能會有非常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會造成死亡。 事實上桂枝這個藥在江浙這一帶用得比較少,很多醫(yī)生不開這個藥,因為江浙一帶受后世溫病學派的影響,多以清熱解毒為主。不光是江浙這一帶,就說整個中國吧,外感疾病,你去藥店買藥,只要是感冒的藥,基本上都是清熱解毒的藥,沒有幾個是溫性藥。在臨床上也確實是以風熱感冒為主,但是還是有一部分是風寒感冒,所以說在必要的時候,合適的時候,該用溫性藥還是要用的。這個桂枝也沒有剛才講的故事中的那么嚇人,那個當然是與小妾的本身體質比較差有關系。臨床上用桂枝,如果是外感,我一般用10克左右,如果是治療關節(jié)疼痛類疾病,要用到20-30克,不用到20-30克是出不了療效的。但是作為初學者,大家應該注意,用藥的時候盡量按照藥典的規(guī)定使用。桂枝本身沒有標明是有毒的,但是這個藥如果用的量太大,或是辯證有錯誤,不是一個風寒性疾病,而是一個風熱性、或是一個熱性燥性、或陰虛性疾病,而大劑量使用,肯定會出現(xiàn)一些嚴重的副反應出來。這個需要大家注意,辨證非常地重要,一定要正確。 《本草經疏注》對桂枝的功效是這么描述的:“桂枝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水,曰補中?!奔垂鹬τ辛蠊πВ孩俸蜖I。這個和營的功效是要和芍藥一起使用的;②通陽。剛才已經講了;③利水。利水主要通過溫陽的作用去達到的,臨床上腎系的水腫,包括心衰、呼衰引起的水腫都可以用;④下氣。中醫(yī)有一個證叫奔豚,就是感覺有股氣往上沖,是因為陽氣不夠,氣不能固澀導致的,桂枝的溫通作用就可以達到降逆下氣的功效;⑤行水。這個和利水作用是相似的,行水主要是通過溫通完成的,補充我們身體的陽氣,讓肌體可以把水液正常的輸送到全身各處;⑥補中。主要還是補充中焦的一個陽氣。 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桂枝主要發(fā)揮作用的是枝皮,它含有揮發(fā)性的物質,所以煎藥的時間不宜太長,煎煮時間過長,有效物質就揮發(fā)掉了,作用就會差很多。同樣道理,桂枝存放時間也不宜太久,若存了兩三年,有效物質揮發(fā)掉了,藥效就會比較差。如果條件允許,在使用桂枝的時候,建議用桂枝尖這個藥,會比藥房常見的桂枝效果更好。藥店的桂枝粗的太粗了,直徑都超過1厘米,枝條越粗含有木質的東西就越多,皮相對就少,藥效肯定要差很多,而桂枝尖木質的部分相對比較少,皮的部分多,更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再一個肉桂樹的樹皮,就是以后我們要講的肉桂,與現(xiàn)在講的桂枝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這個也是大家要注意的。肉桂就是家里做飯當香料用的桂皮,以后會詳細講,這里就不多講了,桂枝的藥就講到這里。 來看紫蘇。紫蘇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當年種當年就收,到了冬天它自然就會枯萎,第二年需要重新播種,才能夠長出來。紫蘇的高度差別很大,從20厘米到2米的高度都會有,像現(xiàn)在種的紫蘇好多都超過人的高度。紫蘇有一個特點,它的徑是方形的,不像一般的植物是圓形的,顏色是紫色,葉子的表面和底部都是紫色的。紫蘇的基底部是木質狀,像木頭一樣比較硬,但是比較光滑,葉子是對生的,有比較長的柄,葉片比較薄,呈卵圓形的形狀,邊緣是粗的鋸齒狀,兩面都是紫色,有芳香的味道。看這二張圖片,都是紫蘇的圖片,第三張圖片是白蘇。白蘇現(xiàn)在臨床上基本不使用,它的功效跟紫蘇比較接近,根據(jù)臨床效果,紫蘇跟白蘇的差別也不是特別大,但是現(xiàn)在臨床上用的都是紫蘇。 紫蘇全身都是寶。葉子,叫蘇葉;莖部,叫蘇梗;開花以后結得籽,叫蘇子。這在臨床上是三種藥物,功效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會講到蘇葉和蘇梗的功效,蘇子在后面還會講。在農村,紫蘇的根部也入藥,它的作用跟蘇梗類似。在農村紫蘇的根部主要是用來安胎。紫蘇是一個辛溫的藥。辛,就有發(fā)散的作用。溫,就有溫通的性能。歸肺經和脾經。它的功效是解表散寒,行氣寬中。在臨床上,紫蘇的運用主要是以下幾個大方面: ①風寒感冒。對于風寒感冒,紫蘇的發(fā)散力度比較小,趕不上麻黃、桂枝一類的藥物。雖然它的力度小,但它有它的特色。當你碰到輕度的風寒感冒,就是我們說的受涼了,癥狀不是很嚴重的時候。直接采點新鮮的紫蘇葉回來煮水喝,加點生姜就可以了。再一個就是一些平時身體就比較差的人,他如果是風寒性的外感,我們就可以用發(fā)汗力度小一點的紫蘇來治療,這樣就不會傷害人體的正氣。我們平常臨床上用到紫蘇的話,新鮮的當然是最好的。當然藥房是沒有新鮮的紫蘇,只有干燥品。醫(yī)院一般是在什么時候使用紫蘇呢?大部分是在胃腸型的感冒,也就是感冒癥狀同時伴有胃腸癥狀,用紫蘇這個藥就比較好。因為紫蘇本身有行氣寬中,又有一定的止嘔的作用。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用紫蘇就比較合適了,這一塊課本上也有比較詳細的論述。比如課本講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的香蘇散,《溫病條辯》里的杏蘇散。大家注意,治療風寒感冒輕癥就可以直接用紫蘇,再一個就是感冒伴有胃腸癥狀而且是寒性的時候,可以配伍紫蘇使用,這樣效果會更加的理想。因為它除了解表以外,還有散寒和行氣寬中的功效。 ②脾胃氣滯,胸悶嘔吐的情況。因為紫蘇味辛,辛能散能行,還有行氣寬中的作用。如果出現(xiàn)胃脹,肚子脹的情況,就可以配伍紫蘇在里面使用,以達到寬中除脹的目的,氣機得到理順了,那么嘔吐這種癥狀也會消除。 ③安胎。這個也是大家要特別注意的,中藥里的安胎藥不是特別多,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是紫蘇,一個是苧麻根。對于先兆性的流產,就是看到見紅、胎動不安的情況,就可以用到紫蘇。它一個是可以順氣,有理氣的作用;第二個如果證偏寒它有溫的作用;第三個它有直接的安胎作用。所以對于這種先兆性的流產,紫蘇是經常使用的藥物之一。 ④解魚蟹毒。對于魚蟹中毒出現(xiàn)嘔吐、腹痛、拉肚子這一類情況,可以用紫蘇來處理。這一塊在臨床上的運用是比較廣泛的。在很多的農村,烹飪魚、螃蟹的時候會放一點紫蘇葉進去。其實紫蘇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食物和調味品,是藥食同源的東西。在生活中還有紫蘇茶這一類的東西。紫蘇可以解魚蟹毒,就可以用這個功效治療很多的疾病?,F(xiàn)在很多人平時喜歡吃魚吃蟹,可能他在短時間內沒什么癥狀,但累積久了,就可能會有一些不適的反應,比如不想吃飯、拉肚子、有惡心感。如果你詢問到他有長期食用魚、蝦、蟹的習慣,特別是小孩子消化不良的時候,就可以在常規(guī)用藥的基礎上配伍紫蘇進去,去解一下他身體里累積下來的魚蟹中毒的情況。這是一種情況,還有就是我們平時在家里進食魚蟹的時候,可以加一點紫蘇進去,這樣就可以避免魚蟹中毒,出現(xiàn)過敏反應等情況。剛才講的魚蟹累積性的中毒還有一種表現(xiàn)就是,過敏出現(xiàn)的皮膚瘙癢、蕁麻疹這一類疾病。我們在問到病史的時候,如果病人有經常進食魚蟹的情況,都要考慮這方面的情況,都可以用紫蘇配伍到處方中去。第三種就是在民間有吃動物的膽可以治療眼睛疾患的說法。有一些人為治眼疾就會吃魚膽,魚膽其實是有毒的,很多人吃了以后會發(fā)生中毒反應,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紫蘇來解。 我也找到了一個病案,喻正求老中醫(yī)1974年在湖南瀏陽的西鄉(xiāng)葛家公社,可能是下放在那里,當時有一個四十多歲的男性突然腹痛最后就昏迷了,他的母親就請了喻醫(yī)生去看,喻醫(yī)生到時,這個人已經昏迷躺在了床上,面色晦暗、四肢不溫、氣息微弱、脈細微如絲,床前穢物吐了一地。余醫(yī)生一問情況,說中午生產隊里分魚,這人分了一條兩斤多的草魚,他本身眼睛不太好,聽說魚膽能治眼睛的病,就剖開魚把魚膽吃了,結果吃了以后就成了這種情況。如果是現(xiàn)在大家都會送醫(yī)院了,當時在農村條件比較差,也不可能送醫(yī)院。喻醫(yī)生是怎么處理的呢?他記得書上寫了紫蘇能夠解魚蟹毒,就叫人馬上拔來了紫蘇連蘇梗,搞了一斤放在大鍋里煮,還加了糖、鹽。為什么加糖鹽?因為病人嘔吐的很厲害,有脫水的情況,所以加了糖、鹽進去,以防出現(xiàn)西醫(yī)所謂的電解質紊亂。病人喝了加了糖鹽的紫蘇以后出現(xiàn)反復嘔吐的現(xiàn)象,是吐完又灌,灌了又吐,吐了又灌,十分鐘以后,又煎了一鍋紫蘇水繼續(xù)灌了兩碗。病人是大汗淋漓,精神突然恢復,面色轉好,身體皮膚的溫度也開始上升,開始摸著是比較涼的,兩個小時以后病人就蘇醒了,自己說有頭暈、肚子脹、四肢麻木脹痛的癥狀。摸脈是一個細、數(shù)的狀態(tài)。喻醫(yī)生又囑咐他在一個小時后喝一碗蘇葉榨的汁。到了晚上八點鐘的時候,病人的神智就非常清醒了,脈象也基本正常,也沒有了不舒服的癥狀。 這個病案啟示我們,紫蘇確實可以解魚蟹中毒,而且可以解魚膽中毒。這個作用是很明確的,當時喻醫(yī)生沒有使用任何其他藥物。在臨床上,真正碰到這種魚蟹中毒的情況并不多見,大多是我剛才講的累積性魚蟹中毒的癥狀,如消化不良、惡心嘔吐、拉肚子、皮膚瘙癢、過敏。我們在正常辨證的基礎上,可以加紫蘇這個藥去解一下身體內積累的魚蟹的毒,會達到一個非常好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加紫蘇,你會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也不是很好處理。課本上講紫蘇臨床上一般用5~9克,我們一般用10克左右或者6-10克。紫蘇煎的時間也不能久,它就是靠芳香的味道發(fā)揮作用。所以新鮮的紫蘇比干的紫蘇用在外感風寒會更好一些,如果有新鮮的紫蘇我們最好用新鮮的。新鮮的量可以稍微用大一些,新鮮的藥含的水分多,這個大家需要注意。還有一個蘇梗的問題,就是紫蘇的莖部。蘇梗主要有寬胸利嗝,順氣安胎的作用。蘇梗跟紫蘇葉來比,紫蘇葉更擅長解表,蘇梗寬胸理氣的作用更強一些。其實蘇葉和蘇梗的功效是相似的,只是側重的方向不一樣。臨床治療外感風寒感冒,就可以直接用紫蘇葉。如果是腹部脹痛、胸嗝脹痛這種情況,包括安胎都以蘇梗為主。民間認為紫蘇的根安胎效果更好,這個沒有經過臨床的對比,所以不能確認。紫蘇整個植株,蘇葉、蘇梗、紫蘇的根部都是有安胎、解表的作用,只是解表,蘇葉最好;寬胸理氣、安胎,蘇梗會更優(yōu)秀一些。 接下來生姜這味藥。生姜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菜市場也買得到,很多家在農村的也種過生姜,外形我就不描述了。生姜臨床使用最好是小黃姜。小黃姜比較道地的產區(qū)是在云南。當然我們平時用本地產的姜也是一樣的。以后我們還要講到一個藥,干姜。干姜跟生姜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大家要注意的。后面我們會講到干姜的作用。生姜后面還附了兩個藥,一個是生姜汁,另一個是生姜皮。生姜汁和生姜皮跟我們講的生姜稍微有一些區(qū)別。生姜具有辛溫的作用,歸肺、胃、脾經,它的功效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為了方便大家記憶,大家記住一類的藥物像我們現(xiàn)在講的風寒解表藥,都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這個第一功效就不用記了,要記的就是跟其他藥物不一樣的功效。比如生姜還有溫肺止咳、溫中止嘔的作用,這是需要記住的。生姜被譽為“嘔家圣藥”,嘔吐的病人用生姜是非常好的,是一個圣藥。這是強調生姜的止嘔作用。這種嘔吐是胃虛寒性的嘔吐,用生姜是最好。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有這樣的描述“早行山中,宜含生姜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什么意思?就是早上很早進入到山里面去,應該含一塊姜在口里面,就不會被露水、山里的濕氣侵犯我們的身體。這里描述的就是生姜的一個散寒作用。經常上山采藥或者經常到山上工作的人員,為了防止寒濕之氣進入身體,可以試一試、用一用。 生姜的臨床運用。生姜的第一大功效是能解表散寒,當然就可以治療風寒感冒,這和前面的幾種藥物是一樣的。生姜作為解表散寒藥,功效相對于麻黃、桂枝的力度是稍差一些的。在癥狀比較輕的情況下,可以用生姜、紫蘇葉煮點水喝就可以了。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就要加一些其他的辛溫解表藥,比如桂枝、羌活一類的藥物一起使用,就可以達到更好的發(fā)汗解表的作用。這是生姜在臨床上對于風寒感冒的應用。現(xiàn)在藥房一般都不備生姜,需要自己去購買。一般醫(yī)生開了生姜會告訴你回家煎藥時加幾片生姜,而不是幾克生姜。 生姜的第二大功效是溫中止嘔。臨床應用當中會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性的疾病,包括脾陽虛,出現(xiàn)胃部冷痛,吃東西不行,嘔吐這種情況,這個時候用生姜再配伍一些其他的溫理的藥物,就可以到達到一個溫養(yǎng)脾胃,散寒的作用,而且還可以達到止嘔的作用。 第三,生姜具有溫肺止咳的作用。對于寒性的咳嗽,生姜可以把肺部的寒氣散出去,以達到止咳的作用。比較出名的處方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三拗湯,這個三拗湯其實就是麻黃湯去掉了桂枝這個藥,對于治療寒性的咳嗽是一個非常好的處方。 臨床上使用生姜主要靠的就是它的散和溫的作用。生姜除了溫散的作用以外,還有止嘔,止咳的作用,這是大家要注意的,而且它是嘔加圣藥。生姜在臨床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藥物,這是我們經常容易忽視的。 第四,生姜能夠解半夏和南星藥物的毒性,也有解魚蟹中毒的作用,所以在使用生半夏或生南星時(生半夏我們一般加工成了制半夏或者法半夏,生南星一般也會加工成法南星),為了防止中毒的情況,一般在處方中要配伍一些生姜來制約它的毒性,以防止出現(xiàn)中毒的情況。臨床上如果碰到誤食半夏、南星中毒的,我們可用生姜來解。至于解魚蟹的毒,生姜跟紫蘇的作用是相似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在煮魚或者是煮蝦煮蟹的時候會切一些生姜在里面,是蘊含著一定的中醫(yī)道理的。就是說,生姜本身就具有防止進食魚蟹之后的一些中毒反應,出現(xiàn)皮膚過敏的反應,所以烹飪魚蟹時一定不要忘了加生姜。 我再跟大家介紹兩個生姜治療疾病的方法:一個是姜棗茶,即生姜和大棗一起煮,煮出來當茶喝,這個對女孩子痛經的效果是比較好的。生姜能溫中散寒,兼大棗補益氣血,所以對女性的痛經效果會比較好;再一個就是生姜泥,即生姜搗成乳泥狀,直接外敷,可以治療日常生活中的熱水、火的燙傷,好的很快,而且不留疤痕。 生姜既然是一個溫性的藥,那我們就要注意,在熱性的疾病,或陰虛內熱的情況下就不要去使用生姜。比如病人是熱性的、或者是濕熱燥性的脾胃不適引起的上吐下瀉,這個時候使用生姜,不但癥狀不會減輕,而且還會加重。所以,我一再強調,寒性的原因引起的癥狀才可以使用生姜,如果是熱性的病因,使用是不合適的。 生姜榨成汁就叫生姜汁。生姜汁和生姜的功能是差不多的,但是它主要是用來止嘔和化痰。臨床上遇見急性的情況多用生姜汁,比如天南星、生半夏中毒的,用生姜汁沖服,兌服,還有就是昏迷的病人,用姜汁配上竹瀝水,通過鼻伺也好,口服也好,可以使中風昏迷的病人在短時間內醒過來。 現(xiàn)在流行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時,一般是用生姜汁來攪拌藥粉,因為生姜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再一個對于關節(jié)疼痛性的疾病,作為藥物的輔料使用的攪拌汁液可以用到生姜汁。比如膝關節(jié)疼痛,如果是寒性的,那么配好的外用的藥物可以用生姜汁來拌,然后外敷。這是生姜汁的另外一個作用。 再說生姜皮,生姜皮的性味與生姜是不一樣的,它的性味是辛涼,而不是溫性,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生姜皮雖然也有辛的作用,但它是偏涼的,主要是用于水腫,有利水的作用。非常出名的處方就是五皮飲,即五種藥物的皮來治療水腫,治療水腫用皮利水的效果會比用整個藥物更好。臨床上,生姜皮用在水腫的情況比較多。 再來看下香薷這個藥。香薷也是唇形科的植物,是石香薷或者江香薷的干燥部分,前者稱為青香薷,后者稱為江香薷。青香薷主產于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姜香薷主要產于江西省分宜縣?,F(xiàn)在的香薷基本上是種植的,當然野生品也很多。香薷的花非常有特色,像一個牙刷,在民間有人稱之為牙刷草,照片我在上面已經發(fā)過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這個在南方野外也是可以經??吹降乃幬?。香薷又稱之為夏熱之麻黃,什么意思呢?就是夏天用的麻黃,可想它的發(fā)汗作用也是非常強的,解表藥里面發(fā)汗力度最強的排行榜前三位:麻黃,香薷,羌活。如果要想病人出汗,用了這三個藥出汗都是非常厲害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發(fā)汗太過了。 香薷的香味非常濃烈,非常的重,如果入藥,特別是新鮮的香薷,煎的湯是非常難喝的,因為味道太重了,很多人接受不了這種味道,干品稍微好一點,但是還是很重。所以在臨床上使用的時候,大家在用量上要注意不要用多了,用多了病人會很難接受,甚至喝不下去,那就達不到治療的目的。 香薷性辛,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是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大家回想一下麻黃的功效,麻黃是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所以兩個藥,第一大功效和第三大功效是一樣的,就是中間有些不一樣。發(fā)汗解表,可以治療風寒感冒,這個在臨床上主要是用在陰暑癥,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主要是治療夏天受涼的這種感冒,因為香薷有很香的味道,所以它具有芳香藥的特性,芳香藥都有化濕的作用,所以它可以治療受涼以后,又兼有濕性的感冒。我們經常看到的畏寒發(fā)熱,頭痛身重,腹部脹滿,然后不想吃東西,舌苔比較偏白膩,身體惡心嘔吐,拉肚子此類情況,就可以用到香薷。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香薷散,是以香薷為主的方劑,治療夏天風寒夾濕的感冒是非常合適的。再次提醒大家,香薷這個藥發(fā)汗的力度比較大,味道比較重,用量一定不能大,用大了要么是發(fā)汗太大,要么喝不下去。 課本上講到香薷的第二大臨床應用是水腫腳氣。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水腫大家都知道,但腳氣大家可能會誤會,這個腳氣不是我們常講的香港腳,不是指這個意思,古代把腳下肢的水腫稱之為腳氣,不要以為用香薷可以治療香港腳。為什么可以治療水腫腳氣呢?因為香薷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所以說可以治療這一塊,但是真正在臨床上用香薷來治療水腫的疾病,并不是很常見的用藥方式。我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用香薷來治療過水腫性的疾病,其他的醫(yī)生可能會有用過,但是目前在臨床上,這是不常用的功效,但是香薷具有這個功效,大家可以去注意的。比如你碰到水腫的病人,又有外感,那么你就可以用到香薷,這個藥就非常合適了,但是臨床上真的用香薷來消腫的不多。 香薷還有一個作用是課本上沒有描述的,就是香薷可以止血。香薷止血的作用主要是止上部的出血,如鼻出血、牙齒出血、肺部出血,這個在古書上是有記載的,大家可以作為一個了解,但是真正說用香薷來止血,也不是一個常用的方法。 香薷的用法用量,一般用3-9克。這里強調,用于發(fā)表的時候,也就是治療外感風寒的風寒感冒時,量不要太大,但是用于治療水腫,利水消腫的時候量相對較大,而且需要濃煎。大家使用要注意,香薷辛溫發(fā)汗的力度非常強,所以表虛有汗和暑熱證一般不使用,而且夏天用的比較多,其他季節(jié)用的比較少,因為它針對陰暑癥使用的比較廣泛。 大家看一下課本57頁《本草綱目》的記載:“世醫(y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fā)熱畏寒,燥煩口渴,或吐或泄,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fā)越陽氣,散水和脾……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傷暑當然不止有陰暑,還有其他情況,所以不是所有的中暑都可以使用香薷的,這個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所謂的陰暑,通俗的理解就是在炎炎的夏日,暑氣很旺的時候受了涼而導致的疾病,我們叫陰暑,就可以用香薷,再加有濕性的邪氣,用香薷就再合適不過了。香薷在臨床上最常用的就是治療夏天的陰暑癥,對于治療水腫腳氣的情況,有待我們近一步的去探求,目前我也沒有使用過,所以這方面我沒有很大的發(fā)言權。對于香薷治療出血的情況,我要給大家補充一個東西,在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里面,現(xiàn)在很火的青蒿素發(fā)現(xiàn)也參考了這本書,記載了服用香薷汁,每天三次,可以治療舌上出血的情況,在臨床上也看過這種案例,但我自己沒有使用過,大家如果碰到上焦或者頭面部出血的話可以考慮用這種藥物去治療。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