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哀的是失去愛自己的能力
Sunny
2015-11-26 10:32
書名: 《這一生,為自己而活》 作者:【美】奧里森·馬登 ?> 首先為自己而活,才有力量為別人而活。 有一天,我問一個朋友:“你愛自己嗎?” 她茫然地看了我好一陣,底氣不足地說:“當然愛了!” 我知道她回答這個問題時的困惑。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著愛別人,我們也習慣了愛別人。傳統(tǒng)理念讓我們習慣了以滿足別人的方式去生活,我們接受的教育也是要愛父母、愛兒女、愛愛人、愛朋友,甚至愛陌生人。人生的詞典里,唯獨沒有愛自己這一說,因為愛自己會被人當成自私自利。 于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便主動地忽略了自己、忘記了自己,讓自己永遠排在最末位,或者永遠也排不上,以至于我們無法向內(nèi)尋找到任何與自己有關(guān)的快樂。 許多人不從日常的工作中找尋屬于自己的幸福,而是盯著未來,希望未來的某天,自己可以完全處于某種幸福中,但這只是幻想。 在今日得不到知足與滿足的人,在陽光與雨露的祝福下仍連連錯過的人,是難以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的,他們只能在抱怨聲中郁郁而終。 在家中、商店中、工廠中,我們所做的日常工作,甚至是那些瑣碎的事情,都構(gòu)成了我們存在的意義——轟動一時的大事,并不比日常小事對我們的影響大。 不知究竟要到什么時候,人們才能認識到,我們苦苦尋覓的幸福其實是最為平常的瞬間。我們只需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就可到達。但一些人總認為它是難以追尋的,就像被埋藏的金子一樣。他們將自己健康的身體、知足的心境、溫馨的家庭等因素統(tǒng)統(tǒng)糟蹋掉了,為的就是尋找一種神話式的“金礦”。 無疑,欲望阻擋著通向知足與幸福的道路。我們老想去做別人在做的事,老想超越別人,老想過上別人的生活,老想擁有跟別人同等的財富。這種攀比心實際上是一種無限膨脹的欲望,同時也是幸福的天敵。 我們總是渴望去做別人已做的事情,其實這并非我們內(nèi)心想做的。我們之所以想做,不是因為它能增加我們的快樂,也不是因為這件事有真正的價值,而是因為欲望的膨脹,讓我們一心想把別人比下去。我們想超過別人,比別人生活得更好,擁有比別人更好的家,在城市中更好的區(qū)位有一所房子,讓自己的孩子比同齡人吃穿得更好,讓自己的家發(fā)散出豪華的氣息。但是,這些真的有用嗎?真的值得追求嗎?這樣做是真的會讓自己更愉快嗎? 不斷地成長,拓展人生的深度,豐富自己的人性,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行為。哪怕只是為社區(qū)多做一點貢獻,也已經(jīng)足以讓愚昧無知遠離我們了。 做自己,才會獲得更大的生活資本,首先為自己而活,才有力量為別人而活。愛別人,也愛自己多一點點,做一個有用之人。擁有這樣的思想,才能獲得知足與真正的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