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其籽、花寓意吉祥,人們還常把葫蘆掛在門口用來避邪、招寶。上至百歲老翁,下至孩童,見之無不喜愛。 葫蘆造型優(yōu)美,無須人工雕琢就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為了其外表更美觀,人們開始在葫蘆外面雕刻上各種圖案,后來,逐漸演變成民間工藝品。清朝時蘭州的“刻制葫蘆”和“范制葫蘆”曾達到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一度成為朝廷貢品。 當時采取的是“火燴工藝”,匠人們以烙鐵代筆,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zhì)表皮上,創(chuàng)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隨著人們對藝術(shù)的理解和對烙鐵的嫻熟運用,畫面呈現(xiàn)出焦、黑、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和國畫渲染的效果,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 葫蘆工藝品還有著美好的寓意,在吉禮、吉事中作為吉器使用。婚嫁時,人們將一只工藝葫蘆剖作一對瓢,以線銜接用以飲酒合婚,古代稱為“合巹”,象征新婚伉儷連為一體。 葫蘆又諧音“福祿”,其枝莖稱為“蔓”,“蔓”與“萬”諧音,“蔓帶”與“萬世”諧音。“福祿”“萬世”即是“福祿壽”應(yīng)有盡有,故它是吉祥的象征。工藝葫蘆與它的莖葉一塊兒被稱為“子孫萬世”表意親族人丁興盛、世世榮昌。 吉祥的葫蘆滿足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只葫蘆,一片天地,一份祝福。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評論 責(zé)任編輯:眠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