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高考文言斷句方法探討

 鯉魚山九龍門 2016-01-21

                       高考文言斷句方法探討

    一般來說,文言斷句要依照以下三項原則:一要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二要仔細體會詞語的含義和詞語之間的關系;三要先易后難,逐步縮小范圍,直至斷開全文,加上正確的標點。

  文言斷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有了一定的語感,讀到該停頓之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停頓,不必苦思。斷句也講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

    1.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例如:

    湖陽公主新寡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通觀上句,共有三個名詞:湖陽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陽公主剛死了丈夫,帝要為她物色一個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確定如下標點:“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p>

    2.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謂語前置等。還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式、被動句式等。準確地把握這些特殊語序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幫助。例如: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3.對稱、對偶、排比斷句法

    古人寫文章非常講究語句的整齊對稱,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把握文言文的這一特點,對斷句很有幫助。例如:

    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對話的標志,如“曰”“云”“言”等。在這里應注意兩點:一是對話中又有對話的情況,二是文中省略說話人和“曰”字的情況。例如: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薄岸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薄叭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5.文言虛詞斷句法

    文言虛詞斷句的一般規(guī)律是:

    “曰”后往往加冒號;“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后面加句號;“哉”字后面跟感嘆;“也”“者”表停頓,或句號或逗號看情況。

    6.頂真修辭斷句法

    例如:

    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

    7.察反復。定句讀

    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答題時,考查還要清楚文言斷句題的評分標準。如2010年北京卷文言斷句的評分標準是:①答對兩處得1分;②斷錯兩處扣1分。對于確定讀不懂或沒有把握的句子,寧可少畫斜線,也不多畫斜線。

   突破難點

    翻譯和斷句都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讀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斷句重點考查考生的文言語感,隱性地考查了文言翻譯的能力,只是不需要表達??梢哉f,“文言翻譯和斷句”這一考點的復習重點、難點還是準確地翻譯文言語句。

    要提高文言翻譯和斷句的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了解有關文言翻譯和斷句的方法。如斷句的方法:①通讀全文,弄懂大意。②循序漸進,先易后難。③尋找標志,各個擊破。④通讀全文,查漏補缺。斷句的基礎在于領會全篇的文意,因此斷句首先要讀幾遍原文,力求對原文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對文言翻譯,要重點掌握在詞語和句子的翻譯中應注意的問題。

    (2)要經常做一些口譯、筆譯練習。高考要求考生翻譯一段或一兩句文言文,而要想譯得準確流暢,歸根結底是靠平時的翻譯訓練。筆譯練習時,應多采用直譯法,爭取字字落實,不可大而化之,有太多的隨意性。

    (3)剖析高考試題,把握考查重點。我們發(fā)現,北京高考文言斷句常選擇那些帶有停頓標志性詞語和對稱性句子的材料;高考文言翻譯主觀題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譯,但命題者總是選擇那些帶有關鍵詞語和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并將其設為高考閱卷的給分點。文言翻譯中的關鍵詞語和重要語法現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積累性的——實詞方面的重要實詞、古今異義詞,虛詞方面的重要虛詞、固定結構;第二類是規(guī)律性的——偏義現象、活用現象和特殊句式。為此,我們在備考時必須將上述兩大類、七個方面列為復習重點,系統(tǒng)地加以梳理并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

    (4)翻譯時要注意結合語境,要注意將關鍵詞譯出,譯后還要讀一讀,看是否與上下文協調,是否忠實于原文,是否有語病。

        題組訓練

                          一、基礎過關題組

1.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

    孟子曰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注]  ①不下帶:帶,腰帶。古人視不下帶,即只視帶之上。此處比喻注意眼前常見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解析找出對稱性句子,即兩組“……者……也”;再看“曰”“也” “焉”等斷句標志;其余略加翻譯即可斷開。

    【參考譯文]

孟子說:“言辭淺近而含義深遠,是善言;操守簡約而利益廣博,是善道。君子的言論,淺近平常而包含大道;君子的操守,修養(yǎng)自身而惠及天下。很多人的毛病在于舍棄自己的耕地而去耕耘別人的耕地.要求別人的重而要求自己的輕?!?/p>

 

2.用斜線(/)為下面文言文未加標點處斷句。

葉廷眭云:余幼嗜書自肄業(yè)郡庠牽絲入仕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后止長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取材于《初潭集》)

答案 葉廷硅云:余幼嗜書/自肄業(yè)郡庠/牽絲入仕/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后止/長恨無資/不能盡傳寫/問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名曰《海錄》。

  解析先將此段通讀幾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對稱句式和頂真修斷開幾處,余下再仔細翻譯、推斷。

    [參考譯文]

    葉廷硅說:“我從小酷愛讀書,從在郡學修業(yè),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書卷,吃飯的時候讀書覺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時候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沒有不借來的,借來沒有不讀的,讀,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怨恨(自己)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完。在那么多書里,挑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3.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

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樂不可隱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    (取材于《呂氏春秋·音初》)

答案   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樂/不可隱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斷句)能力。先從對稱的句子開始斷,如“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再根“……者……也句末詞斷句,余句根據翻譯不難斷開。

    [參考譯文]

    大凡音樂。是從人的內心產生出來的。心中有所感受,就會在音樂中表現出來,音樂表現于外而化育于內。因此,聽到某一地區(qū)的音樂就可以了解它的風俗,考察它的風俗就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觀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興盛與衰亡、賢明與不肖、君子與小人都會在音樂中表現出來,不可隱藏。所以說:音樂作為一種觀察的對象.它所反映的是相當深刻的了。

4.在下面短文中用斜線(/)斷句。

    楚厲王有警為鼓與百姓為戍飲酒醉過而擊之也民大驚使人止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取材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

答案 楚厲王有警/為鼓與百姓為戍/飲酒醉/過而擊之也/民大驚/使人止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斷句)能力。先大致翻譯整個文段,然后根據“也 “曰標志性詞語斷開部分句子,再仔細翻譯斷開余下的句子。

    [參考譯文]

    楚厲王和百姓約定,如果遇到敵情,就擊鼓為號。召集大家前來守城。(有一次,楚厲王)飲酒,酩酊大醉,誤擊了它。百姓非常驚慌,(楚厲王)派人制止大家,說:“我喝酒醉了,同身迫的侍從開玩笑擊了鼓?!?急忙趕來的)老百姓便都散去了。過了幾個月,(真的)有了緊急情況,再擊鼓(報警)時,百姓就都不來了。于是,(楚厲王)重新發(fā)布命令明確信號,民眾才相信了他。

5.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堯不以帝見善綣,北面而問焉。堯,天子也;善綣,布衣也。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善綣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也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此之謂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禮賢?

答案 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善綣/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 也/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此之謂至公。  (“/”為必斷處,  “∥”為可斷可不斷處)

  解析邊讀邊譯,然后根據句末語氣詞“也”“焉”斷開一部分句子,再根據常用于句首的詞“故”“此”斷開一部分。

    [參考譯文]

    堯不用帝王的身份去會見善綣。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請教。堯是天子,善綣是平民。堯為什么這樣過分地禮遇他呢?因為善綣是得道的人。對得道的人,不可傲視。堯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謀不如善綣,所以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請教。這就叫做無比公正。不是無比公正,誰又能禮遇賢者呢?

6.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

    陵云臺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后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②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頹壞。

              (選自《世說新語·巧藝第二十一》)

[注]②  負揭:秤桿的下垂與翹起。

答案 陵云臺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后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頹壞。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斷句)能力。此題先翻譯整個文段,則不難正確作答。

    [參考譯文]

    陵云臺樓臺精巧,建造之前先稱過所有木材的輕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臺,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樓臺雖然高峻,常隨風搖擺,可是始終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臺,害怕它情況危險,另外用大木頭支撐它,樓臺隨即就倒塌了。

7.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畫線的部分斷句。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p>

               (取材于《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答案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日:“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p>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斷句)能力。先大致翻譯本段,然后再根據“者”“也”“乎”“焉”等標志性詞語斷句,其余通過翻譯斷開。

    [參考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誹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即使有人要自絕于日月,時日月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p>

8.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畫線的部分斷句。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道光矣。諫于未形者,上也;諫于已彰者,次也;諫于既行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于順辭中于抗議終于死節(jié)以成君休以寧社稷?!稌吩疲骸?u>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

(取材于《忠經·忠諫章第十五》,漢·馬融撰)

答案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諫于未形者,上也;諫于已彰者,次也;諫于既行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于順辭/中于抗議/終于死節(jié)/以成君休/以寧社稷?!稌吩疲骸澳緩睦K∥則正/后從諫∥則圣?!?“/”為必斷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解析 首先邊讀邊譯,然后根據句末語氣詞“也”“矣”“者”和“云”可先斷開一部分,再根據對稱句式斷開“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始于順辭/中于抗議/終于死節(jié)”“以成君休/以寧社稷”等句。

    【參考譯文]

    忠臣侍奉君主,沒有比進諫更重要的,臣子能進忠言,君主能采納忠言,那么君主用仁義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張就會發(fā)揚光大了。在事情發(fā)生之前進諫的是上等的進諫;對已有明顯跡象的事進諫的是次等的進諫;對已經執(zhí)行的事進諫的是下等的進諫。看到有違背正道的事卻不進諫,就不是忠臣的職分。剛開始用謙遜的言辭來進諫,(如果不被采納)這時就要用激烈的言辭來進諫,堅持正義,不屈服;如果還不被采納),最后就要冒死進諫,維護正義。以用來成就君王治理天下的美名,使國家和平安寧。《尚書》說:“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君主能夠采納好的諫言就會圣明?!?/p>

9.在下面短文中用(/)斷句。

    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尤乎愛也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后能知美惡矣

                  (取材于《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

答案 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尤乎愛也/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后能知美惡矣

  解析 大致翻譯后可以斷開一部分,再根據“曰”和句末語氣詞“者”“也”“矣”斷開一部分。

    [參考譯文】

    魯有丑男,其父外出見到商咄,回家后告訴他的鄰居說:“商咄不如我兒子啊?!睂嶋H上他的兒子是最丑的。商咄是最美的。他認為最美的不如最丑的,錯在愛啊。所以,知道美中的丑,知道丑中的美,然后能知美丑啊。

10.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畫線部分斷句。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取材于司馬光《諫院題名記》)

答案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陀谝还偈寡灾錇槿我嘀匾樱邮枪僬撸斨酒浯螅崞浼殻绕浼保笃渚彛瘜@麌叶粸樯碇\。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斷句)能力。這道斷甸題同時考查翻譯能力和文言語感。其中“天下之政”與“四海之眾”、“志其大”與“舍其細”、“先其急”與“后其緩”都是對稱的句式,考生只要稍有語感,就不難正確斷句。其余句子就靠翻譯能力斷句了。

    【參考譯文]

    古時候沒有專門設置諫諍的官,從公卿大夫到從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百姓,沒有不能進諫的。漢朝建立以來,開始設置諫官。將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眾,治理國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個諫官身上,讓他一一提出意見,那么他的責任算夠重的了。任此官者,應當牢牢記住那些大事情,舍棄那些小事;要先進諫那些急迫的問題,而后進諫那些不很急迫的問題;要專為國家謀利,而不為自己打算。那些熱衷于追求聲名的人,其實與熱衷于追求私利之徒一樣。這兩種人與諫官的職責相距多遠?。?/p>

11.用斜線(/)給下列短文畫直線的部分斷句。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識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取材于《顏氏家訓·勉學》)

答案諺日/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識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為必斷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解析 本題難度屬較易,邊讀邊翻譯原文,即可讀懂并斷出大部分句子。再加上“者”“也”這類標志性的詞語,不難正確作答。

    [參考譯文]

    懂得“六經”的要旨,弄通諸子百家的著作,即使不能修煉個人的德行,改變社會風氣,也算是掌握一門學問??梢钥克\生。父親、兄長不能長期依賴,國家難以長治久安,一旦顛沛流離,無人庇護,應當求助于自己。諺語說:“家財萬貫,不如一枝在身。”技藝中容易學習而且值得崇尚的莫過于讀書。世上的人不論是聰明還是愚蠢,都希望認識很多人,見識很多事,卻不肯(用功)讀書,這就好像想吃得飽又懶得做飯.想穿得暖和又懶得做衣服一樣。

12.閱讀下面短文,按要求完成①一②題。

    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材料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①用斜線(/)給下面語段斷句。

    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②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答案 ①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必斷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②君不像君,就會被臣下冒犯;臣不像臣,就會被誅殺;父不像父,就會昏聵無道;子不像子,就會忤逆不孝。這四種惡行,是天下最大的罪過。   

  解析 兩處《春秋》后斷開很容易。根據“前有”“后有”可知兩句對稱,應在“后有”前斷開;由“而不知其宜”“而不知其權”可知兩句對稱,應在“遭變”前斷開。翻譯時注意句中第二個“君”“臣”“父”“子”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

    [參考譯文]

    君主不可以不了解《春秋》,(《春秋》中)前有奸臣進讒言誤國而不能發(fā)現,后有賊人危害國家興事作亂卻不能察覺。做臣子不可以不了解《春秋》,固守常規(guī)卻不知常規(guī)適用的原因,遭遇變亂卻不知道變通世事的方法。

考題組

1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5分)

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答案  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

解析:“一宜書”“二宜書”“三宜書”已經標明了層次,然后通過一些具體的動詞和虛詞來劃分,難度不大。

句段譯文  他深思熟慮,不用花太多的力氣而收到成倍的功效,這種做事的行為可以作為后世人仿效的法則,這是我第一個該寫此記的理由。不只是想著為當時的人贊譽,而是考慮到讓千秋萬代獲利,并且告訴后代不要把(它)廢棄,這是我第二個該寫此記的理由。岳陽的百姓與洞庭湖中往來的人們,都想為滕太守記下這個功勞,這是我第三個該寫此記的理由。因為有這三個該寫的理由而不能不寫,于是就寫下了此篇文字。

2.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5分)(2013高考)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獲 福 為 惡 者得 禍 及 其 亂 也 行 善 者 不 獲 福 為 惡 者 不 得 禍 變 數 也 智 者 不 以 變 數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來 防 禍 之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

(取材于《中論·修本》)

答案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獲 福 /為 惡 者 得 禍 /及 其 亂 行 也/行 善 者 不 獲 福 /為 惡 者 不 得 禍/ 變 數 也 /知 者 不 以 變 數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來 /防 禍 之 所 由 至 也/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時 也/ 夫 施 吉 報 兇 謂 之 命/ 施 兇 報 吉 謂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3. 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20 12)

扁 鵲 見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鵲 請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將 使 耳 不 聰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鵲 扁 鵲 怒 而 頭 其 石 曰 君 與 知 之 者 謀 之 而 與 不 知 者 敗 之 如 此 知 秦 國 之 政 也 則 君 一 舉 而 亡 國 矣。

                                         (取材于《戰(zhàn)國策.秦策》)

【答案】 醫(y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本愿姹怡o。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如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b>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難懂,可以直接憑意思和修辭等斷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斷到下半句,斷成“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就錯了。此外并無難點。

4、(20ll北京,10,5分)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答案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說明:單斜線處為必斷句處,雙斜線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解析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首先要通讀,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找出停頓標志,如“然后”“然”等,也要注意句式的對稱,如“以修其身”“以釣聲名”。

    [參考譯文】

    我私下探察古代圣賢教人求學的目的,沒有不是讓人(按照儒家思想)探究名理,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的,然后推廣并用它來影響別人, 并不是只想致力于死記硬背,寫出華麗的文章,來沽名釣譽,謀取利祿罷了?,F在做學問的人,已經違背古代圣賢的旨意了。然而古代圣賢用來教育后人的方法,都保存在經書典冊中,有理想、有抱負的讀書人,本來就應當熟讀,深入思考并加以探討辨別它。

5(2010北京,11,5分)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發(fā)而不中,反求諸身?!蔽釃L 學 射 矣 始 也 心 志 于 中 目 存乎 鵠 手 往 從 之 十 發(fā) 而 九 失 其 一 中 者 幸 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諸身,手持權衡,足蹈規(guī)矩,四肢百體,皆有法焉。一法 不 修 一 病 隨 之 病 盡 而 法 完 則   心 不 期 中 目 不 存 鵠 十 發(fā) 十 中 矣。

                                              (取材于蘇軾《仁說》)

答案 吾嘗學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鵠/手往從之/十發(fā)而幾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隨之/病盡而法完/則心不期中/目不存鵠/十發(fā)十中矣。    

  解析 斷句是閱讀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在正確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斷句。

    [參考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人就像學射箭,發(fā)箭而射不中,就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蔽以泴W過射箭,剛開始的時候一心想射中,眼睛看著靶子,手順著方向射去,十發(fā)九不中,射中的一箭,也是由于僥幸。有位善射箭的人教我從自身找原因,手握穩(wěn)機關,雙腳站得合乎規(guī)矩。四肢和身體的每個關節(jié),都要有一定的章法。一個姿勢做不好,就會有一種毛病隨之而來。所有的毛病都改掉了,章法也就學完備了。這時就是心里并不想著射中,眼睛沒有看著靶子。也會十發(fā)十中。

6.(2009北京。11。5分)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斷句是一種綜合能力,其難度高于閱讀有標點的文言文。正確的斷句是建立在正確理解全文的基礎之上的,僅憑一些所謂的斷句技巧也可能做對,但存在“蒙”的成分,并不足取。我們主張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斷句,而正確理解全文離不開詞匯、語法、文化背景三方面的知識。本題中,可以先判斷其中結構相同的句式,如“……之”,在“之”后斷開;還應通讀全文,找出常作主語或賓語的名詞或名詞性結構,如“天之道”“高者”“下者”“有馀者”“不足者”“人之道”“天下”“有道者”,然后依此斷句。

    【參考譯文]

    自然的規(guī)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guī)律。是減少多余的補給不足的??墒巧鐣姆▌t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多余的人。那么,誰能夠減少多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