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古漢語基礎(chǔ)知識(三)

 老包書屋 2016-04-06

古漢語基礎(chǔ)知識(三)

十四、語氣詞
(一)語氣詞的分類:
1、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2)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二)句尾語氣詞:
1、“也”:表靜態(tài),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語氣。并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復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語氣。

2、“矣”:主要用于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于其他類型的句子(復句的后分句、描寫句、疑問句),表示把已經(jīng)或者將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tài)的。相當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于這種情況,有往小里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1)一般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后面,既表示“于(介詞)+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2)用在形容詞謂語后面,隱含“于是”而指代比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3)用在及物動詞后,相當于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學焉?!?4)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p>

6、“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疑問語氣詞。(1)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來,然后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2)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3)用在特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nèi)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4)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譯為“嗎”或“呢”。(5)“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吧”?!昂酢比允且蓡栒Z氣。(6)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diào)是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yīng)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與(歟)、邪(耶)”:(1)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2)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語氣。

8、“哉”:(1)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2)用于反問句尾更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于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于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面。

(三)句首語氣詞
1、“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1)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zhuǎn)入正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fā)語詞。(2)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層、假設(shè)、結(jié)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蓋”:(1)作句首語氣詞時用于發(fā)議論。不譯。(2)用在句中主語后謂語前,表示猜測或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唯(惟、維)”(1)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于《詩經(jīng)》《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四)句中語氣詞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jié)奏的作用。有時用在并列的詞組后面,表示頓宕語氣。

2、“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十、古代漢語詞類活用
1、詞類的活用: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這種現(xiàn)象就叫作詞類活用。如“從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詞,在此臨時用作動詞,意為“用肘撞”。

2、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3、動詞的活用:(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如果帶上賓語時,一般是用作使動,表示主語使賓語發(fā)生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如:“莊公寤生,驚姜氏。”“驚”意為“使……驚”。(2)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就可帶賓語,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動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只在意義上。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只能是“使……跟從”。

4、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如果形容詞在敘述句里充當謂語,就是活用為動詞。如:“益烈山澤而焚之?!薄傲摇毙稳荽蠡穑@里是“放大火燒”。(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薄皾崱薄懊馈薄帮枴痹切稳菰~,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清潔”“使……華美”“使……飽”。(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本渲械摹案省薄懊馈薄鞍病薄皹贰笔切稳菰~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香甜”“認為……華美”“認為……安逸”“認為……快樂”。

5、名詞的活用:(1)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如:“范增數(shù)目項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fā)生與該名詞有關(guān)的動作行為。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薄芭D”原義為“干肉”,動詞。在此句中用作使動用法“使(之)成為干肉”。(3)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風而子雨”意為“把風當作朋友,把雨當作兒子”。(4)名詞用作狀語,在古代漢語中相當普遍,本不屬于活用范疇,只是為了敘述方便,在此介紹。

6、名詞作狀語的類型:(1)表示處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道”意為“在道路上”作“苦”的狀語。又如“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廷”意為“在朝廷”。(2)表示行為的工具或依據(jù)。如“失期,法皆斬”,“法”意為“依照法律”。(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如“秦軍降諸侯,諸侯多奴虜使之?!薄芭敗弊g為“象對奴虜一樣”。(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句中,“蛇”譯為“象蛇一樣”。再如“天下云集而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本渲小霸啤薄绊憽薄熬啊笔敲~作狀語。分別譯為“象云一樣(聚集)”“象回聲一樣(應(yīng)和)”“象影子一樣(跟從)”。

7、古代漢語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識別:

(1)名+名。a名動+名→動賓,如“王天下”。b名+名動→主謂。如“陳勝王”。c名動+(于)+名→述補。如“王關(guān)中”,應(yīng)看成是“王于關(guān)中”。

(2)形動+名→動賓。如“素善留侯張良”。

(3)名、形動+之、我→動賓。如“妻之”“安我”。

(4)助動詞、“所”、副詞+名、形動→合成謂語、“所”字結(jié)構(gòu)、狀中結(jié)構(gòu)。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名動+介詞結(jié)構(gòu)→述補。如“風乎舞雩”。

(6)名動+而+動→動詞性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如“衣冠而見之”。

8、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識別:(1)名、形、動詞都可以用作使動;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動用法,動詞無意動。(2)使動是使賓語“做什么、怎么樣”,是客觀的結(jié)果。意動是認為賓語“怎么樣”,把賓語“當作什么”,是主觀的看法、意念。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眱删浜芟嗨?,但從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觀行為,是使動,后句是主觀看法,是意動。

9、名詞作狀語的識別:名主+名狀+動

十一、代詞
1疑問代詞:根據(jù)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指人的。有“誰、孰”。a“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一個”,一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笆肱c介”表比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庇小澳睦锉鹊蒙稀钡囊馑?。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昂巍保鹤髦?、賓、定、判謂,a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b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胡、奚、曷”經(jīng)常a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b它們也經(jīng)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奚以”詢問方法。

(3)指處所。有“安、惡、焉”。a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于現(xiàn)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

2、指示代詞:(1)“之、茲、其”,表泛指和特指。a“其”特指代詞只作定語。b“之、茲”泛指,c“之”作定、賓。

(2)“此、是、斯”近指。a表示“這”義。b作主、定、賓語。c“此、是”可作判斷謂語。d此和彼對應(yīng)。

(3)“彼、夫”遠指。a表“那”義。b“彼”指代性強,可作主、定賓語。c“夫”指示性較弱,多作定語。

(4)“爾、若、然”,謂詞性。a表“如此”“象這(那)樣”義。b在先秦,“爾”作定、賓語。c“若”只作定語。d“然”多作謂語。

(5)“焉、諸”特殊的指示代詞。a“焉”相當“于此(之)”,常作補語。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b一部分“焉”在句末虛化成語氣詞,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眂“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形式。d相當“之于”的“諸”用在敘述句里,如“投諸渤海之尾”;e相當“之乎”的“諸”用在疑問句里,如“不識有諸?”。

3人稱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a它們都可作定、主、賓語。b“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d“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稱。

(2)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a它們可作主、定、賓語。b“而、乃”一般只作定語。

(3)第三人稱,a“彼”出現(xiàn)率不高,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b“之、其”出現(xiàn)率很高,“之”只作賓語,“其”只作定語。

(4)第一、二人稱代詞后,加“儕、輩、屬、曹”表復數(shù)。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無定代詞:這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

(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b前有先行詞,“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句中連續(xù)出現(xiàn)幾個“或”,構(gòu)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薄盎颉敝浮坝械娜恕?,不能表示選擇。

(2)“莫”:表廣泛的否定。a若沒有先行詞,表示一種不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詞,表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眂漢以后,“莫”發(fā)展出了否定副詞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當于“不要”。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當于“不”。

5、輔助性代詞:這類代詞有“所、者”,它們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

(1)“所”:基本語法功能是加在謂詞性成分前,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名詞、形容詞出現(xiàn)在“所”后也變成動詞了。可分三類:a“所+動詞”。如“所載”“所畫”,意思為“載的東西”“畫的事物”。中心語在語義上都是動詞的賓語,即受事者。b“所+介詞+謂詞性成分”,如“是吾劍之所從墜?!敝行恼Z在語義上是介詞的賓語。譯為“墜下去的地方?!眂“所+(介詞)+謂詞性成分”表達的語義同第二種結(jié)構(gòu)。其中心語實際上是介詞的賓語。如“所殺大臣,多呂后力?!笨梢哉J為“所”后省略了介詞“以”,是指“殺大臣憑借的力量”。

(2)“者”:基本語法功能是位于詞或詞組之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兩類a:“謂詞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勸事君者”。代詞“者”加在謂詞性成分后,可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b“名詞性成分(名詞、所字結(jié)構(gòu))+者”起復指名詞性成分的作用,使這個名詞性成分得到強調(diào)。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闭咦纸Y(jié)構(gòu)表示施事者。

十二、副詞

1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zhì)狀態(tài),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zhì)狀態(tài)的時間、程度、范圍、肯定否定或情態(tài)、證據(jù)。它一般是修飾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詞語。

2、時間副詞:(1)表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的時間。a“向、鄉(xiāng)”是同一個副詞,只是寫法不同,譯為“從前、剛才”;b“既、業(yè)”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完成,相當于“已經(jīng)”:“c嘗”“曾”表示過去做過某事,譯為“曾經(jīng)”。先秦只用“嘗”,漢代后用“曾”。

(2)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xiàn)的時間,有“方、正、適、會”等。a“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譯作“正在”;b“適、會”還可作用在主語前面,譯作“正遇上”。

(3)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的時間,有“行、將、且、垂”等。在動詞前作狀語??勺g為“將要、快要、就要”。

(4)表示動作行為的久暫,有“俄、暫、姑、常、雅、素”等?!岸怼骸笔潜硎緯r間短暫的,相當于“一會兒”“不久”。a“姑”意為“暫且”;b“常、雅、素”表示時間長久。“常”相當于“經(jīng)常、時?!?,“雅、素”相當于平素、一向。

3、范圍副詞:(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或很少例外的副詞,有“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a“畢、舉”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規(guī)律性的歸納,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數(shù)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shù)量或動作的數(shù)量,相當于“總共、共”;c“率”也表示總括,意思相當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等。a它們都有“只、僅僅”的意思。b“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數(shù)量多,有“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的意思,讀jin.c“唯”表“只有”。

4、程度副詞??煞秩悾?1)表示程度高的。a“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大”意思是“十分”;c“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過一定的限度;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別、非常。e“良”在漢代與“久”連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飾其他詞語,是的確、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狀語,也作謂語、定語,是形容詞,六朝后,才專作狀語成為程度很高的副詞。

(2)表示程度不深、輕微的副詞,有“少、稍、微、略、頗”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先秦表示這類意思的一般用“少”,漢代以后才用“略、微、頗”,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漸義的情態(tài)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chǔ)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彌、茲(滋)”等,相當于“更、越、更加”。

5、情態(tài)副詞。分三小類;(1)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a“俱、并”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件事;b“閑、微、竊”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幫”表示故意特意;d“固”表示堅決地做某件事。

(2)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或進行的速度。a“暫”兩屬:強調(diào)時間的短暫時(一會兒、短時間),是時間副詞;強調(diào)動作的突然性時,屬情態(tài)副詞。b“遽”表示匆忙急迫;c“卒(猝)”表示時間急促突然;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為緊接著發(fā)生;f“稍、漸”表示動作的逐漸性;g“益”漢代后也產(chǎn)生了逐漸義。唐前是程度副詞,“更加”義。

(3)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頻率。a“數(shù)、亟、累、屢、仍”表示動作多次出現(xiàn);b“輒”表示同一動作行為的多次重復相當于往往、總是;c“每”表示反復出現(xiàn)的情況或動作中的任何一次;d“復”表示重復進行同一動作。

6、語氣副詞。分五小類:(1)表示確認的語氣。a“乃、即”相當于“就是”;b“必、定”相當于“一定”;c“誠、信”相當于“實在、的確”d“果”相當于“果真”。

(2)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a“其、蓋、殆”相當于“大概(是)、恐怕(是)”。b“蓋”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測性的論斷語氣,又帶有提示的語氣;也可用在謂語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多與否定副詞“不”連用,相當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表示祈使語氣?!捌洹庇迷谄硎咕渲?,有希望、請求、勸勉的意思,可譯為“希望、還是”等。

(5)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寧”等,意思相當于“難道、哪里、怎么”,有時不能譯出。

7否定副詞。a“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較寬,“弗”在秦漢前使用范圍相當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動詞前,后面也不再出現(xiàn)賓語。b“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是“不要”?!拔稹庇袝r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拔恪币矊懽鳌盁o”。

c“未”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xiàn)或動作還沒有進行,相當于“沒有”。

d“非”一般用于名詞性謂語前,表示否定判斷;有時含有假設(shè)性的否定,相當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庇袝r也可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表示對行為和性質(zhì)的否認。

e“微”可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定,與“非”相當;又可表示假設(shè)性的否定,相當于“若不是”;還可同副詞“獨”結(jié)合,表示“不但(如此)”。

f“否”不作謂語的修飾成分,而與謂語并用,構(gòu)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騿斡?,構(gòu)成獨詞句。

8、指代性的副詞“相”和“見”。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指代動詞后面的賓語。(1)“相”,a表互指,意為“相互”。如“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眀表偏指,即指代動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動作施事者。如“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見”a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b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演變?yōu)楦痹~,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fā)動作行為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作“自己”或“我”。

9、謙敬副詞。a表敬副詞:“請、敬、謹、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謙副詞。有:“敢、竊、忝、猥、伏”等。應(yīng)注意動詞“請”和表敬副詞“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示“請求對方做”;作副詞時表示“請允許我做”。如:“請京,使居之?!薄坝c大叔,臣請事之?!鼻熬涫莿釉~,后句是表敬副詞。

十三、介詞和連詞
(一)介詞
1、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帶有動詞性質(zhì)的痕跡。它能帶賓語,但不能單獨進入句子結(jié)構(gòu),更不能充當謂語。大約有“于(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個。

2、介詞的語法特點:(1)介詞帶賓語,有時賓語前置。(參見第九節(jié))(2)古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賓語不能)(3)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一般作狀語,但“于”字介賓結(jié)構(gòu)表時間處所意義的還可做補語?!耙浴弊纸Y(jié)構(gòu)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狀語,又可作補語。

3、于(於、乎):用法有四種:(1)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動作行為所涉及的范圍,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句子的補語或狀語。譯為“在、從、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補語或狀語,可譯為“向、跟、給、對、對于”等。(3)引進比較的對象,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在形容詞和表心理活動的動詞后面作補語,譯作“比”。(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動詞的補語,譯作“被”。此外:(1)介詞“于”和代詞“是”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關(guān)系的凝固詞組,在句中作狀語,意思是“從此”“在這里”“在這個時候”或“在這種情況下”。后來虛化為連詞,一般用在句子的開頭表承接。(2)“乎”:用作介詞,其作用與“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對象等,譯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頻率較低,“乎”字結(jié)構(gòu)一般只作補語,一般也不引進主動者。

4、“以”:原是動詞,義同“用”,由此虛化為介詞。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1)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可譯為“用”“拿”。

(2)引進動作行為連帶的人,這是一種行為方式。我們以“率領(lǐng)”來翻譯它。如“宮之奇以其族行”(宮之奇率領(lǐng)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這也許是動詞的殘存用法,但是已經(jīng)虛化,與介詞“以”難以分開。

(3)引進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jù)、標準等,“以”字結(jié)構(gòu)通常作狀語,可譯為“憑著、依靠、按照”等。

(4)引進動作行為所處置或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或不譯。

(5)引進情況出現(xiàn)和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理由。可譯為“把”。

(6)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或范圍,相當于“于”,可譯為“在”。

此外,(1)“有以”、“無以”是動詞“有、無”和介詞“以”組成的凝固結(jié)構(gòu),相當于“有東西(或辦法)用來……”、“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的意思。這種結(jié)構(gòu)只能作狀語。(2)“以故”是“由于這個原因”、“根據(jù)這種情況”、“用這個東西”的意思。(3)“是以”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jié)構(gòu),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開頭表示結(jié)果。

5、“因”:本義是茵席(坐墊),名詞。引申為依靠、憑借的意思,動詞。介詞“因”即由動詞“因”虛化而來,由它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充當句子的狀語。有兩種用法:(1)表示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jù)或中介,有“憑著…”“趁著…”、“通過…”之類的意思。

(2)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為…”“由于…”之類的意思。

6、“為”:原是動詞,讀wei,常用基本義是做。虛化為介詞。讀wei.它的用法有五種:(1)引進動作的服務(wù)對象,可譯為“替”、“給”等。這種用法至今仍保留。(2)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了”。(3)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4)引進動作行為的涉及的對象,可譯為“跟”“對”“向”。(5)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在被動句中作狀語,或構(gòu)成“為+名詞(或代詞)+所+動詞”的句式,讀wei.

7、“與”:原來也是動詞,基本意義是幫助、給予、參與。由此虛化為介詞。主要用法有三種:(1)引進動作的服務(wù)對象,可譯為“為”“替”“給”。(2)引進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可譯為“跟”“同”。(3)引進比較的對象,可譯為“跟”、“跟……相比”。

(二)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或邏輯關(guān)系的虛詞。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以并且而則況矧但第抑雖然至即使如若茍?zhí)攘罱逶O(shè)故”等。
1、“與”:(1)一般是連接體詞(名詞、代詞)或體詞性詞組,組成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譯作“和”。(2)有時也連接謂詞性成分,表示選擇關(guān)系,可譯為“或者”“還是”。如“殺人以梃與刀,有以異乎?”(3)可以連接分句和分句,構(gòu)成并列復句,表示選擇。通常與其他虛詞配合,構(gòu)成“與……不如”“與……不若”“與……寧”“與其……不如”“與其……孰若”等格式,可譯為“與其……寧可(不如)”。

2、“與”既可作介詞,又可作連詞需要加以區(qū)別:(1)介詞“與”帶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通常在動詞前作狀語;連詞“與”用在聯(lián)合關(guān)系的成分中構(gòu)成名詞或動詞性詞組,“與”字本身不充當語法成分。(2)介詞前面可以用副詞修飾,連詞不能。

3、“且”:既是副詞,又是連詞。用作副詞有“將要、將近、暫且、姑且”等意思,在動詞或數(shù)詞前作狀語;連詞“且”只起連接作用,不能獨立充當句法成分。

4、“且”的具體用法:(1)在并列關(guān)系的謂語成分中,連接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同時具有兩種屬性或存在兩種狀態(tài),譯作“又……又……”;連接動詞和動詞,譯作“一邊……一邊……”。(2)用在一句開頭,連接分句與分句或段落與段落,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譯為“并且”“而且”“況且”等。(3)用在偏句主語后,以作陪襯,說明另一事情程度更嚴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進層推論,這種推論又多用反問來表達?!扒摇笨勺g作“尚且”。(4)用在后一分句的開頭以與前一分句相連接,表示在兩項或多項之間作一選擇,譯作“還是”。

5、“以”:既是介詞又是連詞,連詞“以”是從介詞“以”虛化而來。常見用法有五:

(1)連接動詞和動詞、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前后兩項的并列關(guān)系,譯作“又”。

(2)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承接,可譯為“來”,也可不譯。

(3)連接前后兩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后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和結(jié)果,可譯為“來”“以便”“以致”等。

(4)連接前后兩個動詞性的成分,表示前項動作行為是后項動作行為進行的條件、方式,但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仍是平等的聯(lián)合關(guān)系,而不是偏正關(guān)系。可譯為“來”,或不譯。

(5)連接狀語和動詞中心語,表示前項是動作進行的時間、條件、狀態(tài)。這種“以”字用法與“而”相近。根據(jù)上下文的表達方式可譯可不譯。

6、“而”:(1)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兩項之間的意義是并列關(guān)系,“而”可譯為“又”,也可不譯。有時連接名詞性詞語,那是因為謂語具有說明事理或描寫情況的性質(zhì)。

(2)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狀況在時間上是先后緊相承接或事理上有進層、原因、條件和方式等關(guān)系,“而”字有時可隨文譯為“又”“而且”“因而”“就”。

(3)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構(gòu)成了轉(zhuǎn)接的關(guān)系??勺g為“卻”“可是”。

(4)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shè)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yīng)出現(xiàn)謂語的情況。從意義關(guān)系來看,屬于逆接,可譯為“如果”或“卻”。(5)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guān)系,在語義上屬順接,“而”字一般不譯出。

7、“則”:(1)用在結(jié)果分句的開頭,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條件和結(jié)果的關(guān)系??勺g為“那么就”。

(2)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動詞作謂語的分句。兩種動作行為或兩件事雖無必然的條件關(guān)系,但兩者的出現(xiàn)在時間上是緊密相承的?!皠t”可譯為“就”。

(3)用在兩個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舉或?qū)Ρ认嚓P(guān)的情況下,結(jié)果是不同的。

(4)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的相關(guān)出現(xiàn),含有轉(zhuǎn)折意味。這里又可分為三小類:a表前后兩項相反,可譯為“卻”“反而”等。b表后項行為是前項動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譯作“卻”或“原來已經(jīng)”。c表讓步關(guān)系,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如“善則善矣,未可以戰(zhàn)也。”(好倒是好……)

(5)表假設(shè)關(guān)系。

8、“則”和“而”的區(qū)別:(1)“則”今義是“就”,“而”今無相當詞。(2)“則”重在表示連接項的先后相承,連接項之間有頓挫的意味:“而”卻重在過遞,連接項之間是連貫的。(3)“而”a連接項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則”連接項之間的關(guān)系卻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9、“雖”是表示讓步關(guān)系的連詞分為(1)事實讓步,譯為“雖然”。(2)假設(shè)讓步。譯為“即使”“縱然”。

10、“雖然”:在古代,這是兩個詞,“雖”,連詞:“然”,代詞。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個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轉(zhuǎn)折,意思是“雖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漸虛化為連詞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詞,意思是“這樣”,虛化為連詞,表示轉(zhuǎn)折,意思相當于“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詞“然”和轉(zhuǎn)折連詞“而”的連用?!叭弧弊挚偨Y(jié)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轉(zhuǎn)折,意思是“這樣卻”“雖然如此,可是”。

13、“然則”是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的連用?!叭弧笨偨Y(jié)上文,“則”引起下文的推論,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動詞,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詞,常用來表示復指;逐步虛化為連詞,(1)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jié)構(gòu),相當于“的”。這是它的主要用法。(2)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主謂結(jié)構(gòu)變?yōu)槎ㄖ嘘P(guān)系的名詞性詞組,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和時間狀語。(即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3)用在主謂間,使它變成一個分句用在另一個分句的前面。第(2)(3)類的“之”一般不譯。

十四、語氣詞
(一)語氣詞的分類:
1、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2)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二)句尾語氣詞:
1、“也”:表靜態(tài),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語氣。并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復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語氣。

2、“矣”:主要用于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于其他類型的句子(復句的后分句、描寫句、疑問句),表示把已經(jīng)或者將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tài)的。相當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于這種情況,有往小里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1)一般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后面,既表示“于(介詞)+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2)用在形容詞謂語后面,隱含“于是”而指代比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3)用在及物動詞后,相當于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學焉?!?4)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p>

6、“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疑問語氣詞。(1)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來,然后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2)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3)用在特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nèi)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4)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譯為“嗎”或“呢”。(5)“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吧”?!昂酢比允且蓡栒Z氣。(6)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diào)是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yīng)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與(歟)、邪(耶)”:(1)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2)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語氣。

8、“哉”:(1)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2)用于反問句尾更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于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于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面。

(三)句首語氣詞
1、“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1)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zhuǎn)入正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fā)語詞。(2)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層、假設(shè)、結(jié)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蓋”:(1)作句首語氣詞時用于發(fā)議論。不譯。(2)用在句中主語后謂語前,表示猜測或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唯(惟、維)”(1)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于《詩經(jīng)》《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四)句中語氣詞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jié)奏的作用。有時用在并列的詞組后面,表示頓宕語氣。

2、“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